標籤:

如何理解六祖慧能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針對目前最高票的答案,我先引用一篇文章:

毛澤東談禪宗六祖慧能--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閱讀條件的好轉,毛澤東讀書的範圍更加廣泛,宗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也時常涉獵。據他的秘書林克回憶,他很欣賞慧能,經常把《六祖壇經》帶在身邊。逄先知在《博覽群書的革命家:毛澤東讀書生活我見我聞》一文中也說過,中國佛教的幾個經典如《金剛經》、《六祖壇經》、《華嚴經》以及研究這些經典的著述,毛澤東都曾經讀過。「對於禪宗學說,特別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毛澤東更注意一些。」

毛澤東說,慧能的四句偈語指出,世間本無任何事物,故無塵埃可沾;佛性本來是清凈的,怎麼會染上塵埃?這與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萬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勝神秀一籌。

引用的目的就不多說了。

再來看「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出軌,不是社會風氣不好,也不是小三有多美,是你心裡的道德觀念太差。

這句話沒毛病吧?

社會風氣就是風,小三就是幡。只要你不心動,不管他們如何群魔亂舞,都跟你沒關係。

在社會風氣挺好,也沒有人來勾引你的情況下,你偏偏到處出軌,這就帶壞了社會風氣,也製造了小三。

這就是心的作用。

再比如,科學家在做實驗,外面在放煙花,科學家都坐不住了,出去玩兒去。

可能嗎?不可能。科學家們如果心這麼野,就完了。多少科研需要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切都是如此,你投入了心,外物外境就能影響到你,同樣你也能影響外物外境。就是這麼簡單一個道理,跟唯心沒有半毛錢關係。

都不知道最高票在胡說八道什麼,還和者無數......


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的檢查。——毛澤東 《駁「輿論一律」》(1955.05.24)

當科學家測算颱風的風速,風向,走勢,用來指揮人們抗災搶險的時候,神棍說別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

這就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經不住實踐的考驗。

論到內心修養,神秀很務實地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慧能卻唱了一句高調,「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真的嗎?如果真的「本來無一物」,為什麼慧能的弟子神會 如此執著於把神秀從六祖的位子上拉下來?怎麼不甘心做「本來無一物」的隱士呢?可見慧能及其弟子心中有名利。

漢傳佛教神棍化,就是從慧能及其弟子神會開始。越來越唯心,越來越偏離客觀實際,愛講套話、空話、玄話。


風帆的確在動,如果我們的心不受風帆的影響,動猶如未動。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舉一反三,關注日常生活外在發生的一切順逆好壞境界,順逆,好壞的發生就讓它發生,不迎,不拒,不相隨。

境界有來去生滅,觀照的這顆心如如不動,也是經典所說外不著想,內不動心。或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要我們觀照自心,不要被外在的影子,風帆,順逆,好壞牽著鼻子走,祖師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情不敷物,物豈礙人。


感覺很多人沒有理解到位,談談我個人理解:

所謂「仁者心動」,並不是說這是心動而不是風幡動,慧能其實是說風幡動,確實發生了,是一種現象,但是這種現象本來並沒有「動」的概念,只有心中起了他們在動的這種定義和概念時,人們才稱之為動,這時你會說「哦,它在動」。事物本來並沒有動靜之分,「動靜」只是人的定義和分別,是文字相,心中住相,心有「動靜」之別,才識風幡動。這和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的道理是一樣的。


新的學習感悟:宗薩仁波切說這個世界就是你的一個概念,克里希那穆提說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還有古語云萬物是一,一是萬物,萬般心造......等等,這些說法和慧能所表達的「仁者心動」是一個意思。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對真理的理解,是真理的不同角度的表達。佛「不可說,一說即是錯」,老子「強名其曰道」,克里希那穆提說「真理是活生生的,不能通過一條固定的道路追尋到它」,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以我的陋見他們說的都是一個主題,即「變化是絕對的」,萬事萬物一直都處於永恆的變化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跟隨客觀"。實事求是四個字說得很好,可以真的理解它的意思很難,做起來更難!


禪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中說:「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幡動是因為風動,風動是因為你的心動,你的分別心一動,就分別出了幡、風,你和你的外界。若你的心不動,就像閉上了眼睛,看不到幡動。

有個哲學問題:深山中有棵樹倒了,但沒有任何人看到,那麼這件事是否發生了?

對於一個完全不相信這世界上有鬼的人來說,即使碰到再多的靈異事件,他都可以找出合理的「科學」的解釋,從而否定掉「鬼」的存在。

王陽明說,當你沒看花的時候,花和你同歸於寂滅狀態(不分彼此的粒子團高頻振動的一體的能量之海),當你看花時,花就被你從無限的能量之海中局限割裂固化了出來,同時你也被固化了出來。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如其本來,其小無內,其大無外。


人的思維狀態有很多,我們現在這個狀態叫做妄心狀態,這個想必大部分學佛人都能理解。

但是任何虛妄的事物都是由一個真實的、根本的事物產生,佛教發現了人存在一個根本的思維狀態,叫做如來藏,有部分學佛人應該了解。

從佛教理論角度來回答這句話,首先就要熟悉如來藏這個概念,並了解人是如何從如來藏這個狀態出來,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為什麼能夠決定慧能禪宗六祖的地位。

這裡的心動,是普通學者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搞錯的地方。那兩個和尚為什麼會爭論是風動還是幡動「那是因為執著,而執著的產生是因為心動。

心動決不是念頭的出現叫心動,而是我們從如來藏出來時那種突然出現的極強的執著的心力。

能夠證到心動,說明行者已經證入如來藏,也就是已經開悟了,因為心動是如來藏和妄心的分界點,心動是一切妄心產生的基礎。正因為如此,那兩個和尚一聽到六祖大師說心動就馬上肅然起敬,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那兩個和尚其實也是功夫很了得的,要不然不可能聽得懂的。

這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另外補充一下為什麼神秀和慧能之間,最後慧能贏到了六祖的位置,這無關權力之爭,而是修行道路的準確性問題。

神秀和慧能各做一詩以應付五祖的考試。這兩首詩反映了兩種修行觀念,其修行結果大相徑庭,並不是人們所說的殊途同歸,明白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修行尤有指導意義。

神秀的詩指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說明他認為如來藏是可以被污染的,修行的目的就是除去污染。我們今天的佛教界有兩種修行情況和神秀走的是同一條路。第一種就是沒有禪定功夫的散心修行人,這些人居士佔大多數。

他們認為只要看破放下就是如來藏。如果是這樣,那麼古今中外那麼多賢哲就都可以成佛了,因為他們看破放下的功夫遠非一般人可比,但他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呢?

第二種是有一定禪定功夫的人,其中專業修行人佔大多數。這些人因為有一定禪定功夫,所以輕而易舉就能看到念頭和念頭之間的距離,於是他認為念頭之間那段無念的清明狀態就是如來藏,但他不知道那段清明還有執著的心力存在著,而這種執著的心力才是念頭產生的根本動力。這就像傳送帶,傳送帶上一個物體(念頭)過去了,下一個物體(念頭)還沒有來,但這時候傳送帶(執著的心力)還在運動,因此物體遲早還要被送過來的,雖然你的禪定功夫很好,能讓物體(念頭)暫時不被送過來,但隨著你的禪定功夫的喪失,念頭肯定還要來。

這種人正是因為看到了這種無法克服的情況,經歷了這種無法克服的苦惱,所以,他會告訴自己的徒弟:要對境練心,把心練純熟就好了。我們知道,心分為妄心和真心,妄心本空,因而不需要練,很顯然他所說的練心指的是練真心,他認為真心是練出來的,換句話說,他認為真理是創造出來的,很顯然這是錯誤的,因為真理只能發現不能創造。以上這兩種人犯的錯誤和神秀是一樣的,他們錯誤的把第六識當作了如來藏,因而整天在壓制念頭,在念頭上做功夫,他們不知道念頭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而學佛學得很累,終其一生,徒然一生。

我們再來看慧能,他的詩尤其是他在五祖開示後連說的那幾個「何其」,說明他已充分認識到,我們的如來藏是清凈無染的,是一絲不掛的,根本不會受到任何染污,因此修行只要證悟到真心便可歸家穩坐。至於那染污的妄心,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因為那是因緣所生法,根本沒必要用拳頭打虛空。

錯誤的理論必然導致錯誤的實踐,因而也必然導出錯誤的結果。

所以說,兩位高僧之間的「爭鬥」,本質上可不是什麼權力爭鬥。

----------------------------------------------------------------------------------------------

開悟,一定要究竟 - 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167692

一個完全沒有佛法接觸的人能在瞬間頓悟嗎? - 知乎什麼是開悟?開悟後感覺如何? - 知乎

開悟是怎樣一種體驗?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50444


因為那只是一個幡,不是時速140公里向著你疾馳而來的大貨車。


2014-08-21現象是風幡,而其本質里沒有風幡,故說風幡沒有動。如果把風幡認為真實,則是心動,成一切相是心。

2016-04-01補充----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曾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就是抖了個機靈


諸位回答的像百度一樣科學。可是這個叫人怎麼吸收?

不如我來引用一個回答試圖解釋下

《傳習錄》記載:「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鮮花開得再美好,世界再是精彩。可是你不曾有判斷標準,對你來說不曾有價值。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價值體現吧。而非爭論的唯心唯物。風動,幡動,如若我心不動,皆是心外無物。


二僧之辯乃凡夫妄想境界,分別心故。以二元之見觀萬法,便有動靜,明暗,前後之別。自然分風動幡動。六祖所言心動,乃此攀緣妄心。而實相如如,非言語可及,須仔細修正。


風幡是外物,心若不動,怎能感受到外物在動?


你看到的一切不過都是你的眼睛,你聽到的一切不過都是你的耳朵,你聞到的一切不過都是你的鼻子,你觸摸到的一切不過都是你的皮膚。媒介即訊息。


背景是兩位僧侶在討論完全和專業無關的話題,這時候慧能大和尚站出來,他想說的其實是:「這位同修,你們心思活絡了是嗎?」


風吹著幡動,這麼簡單的事實兩個僧人竟然分割看待,這種愚蠢的爭論,就是心動!

我喜歡月的美,也要夜的黑。

我看見幡動,自然風也動!

我愛一個人,她的好我也要,壞也要,因為都是她。

這就是心不動的境界,很平常的


一些人根本就不明白惠能大師為什麼這麼說,對禪法更是一點不懂,就敢妄評這些禪語,真是無知傲慢到了極點。

沒錯,就是說那些高票答案的。

禪,是佛法,更是人類智慧所達到的最高的結晶,就像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門外漢的詆毀也是沒有什麼作用的。

當然,這世界人們是很難有自知之明的。


慧能心動,動也不動!


吾人見聞覺知之六識心,從來不曾接觸外塵境,唯在勝義根頭腦中觸受如來藏藉扶塵根攝取外五塵而變現如外塵境一樣之內相分五塵境,及並隨五塵而生之法塵。所以見聞覺知心所觸知的風吹旛動,無不只在如來藏所變現內相分上作了別,以此緣故,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此外,六祖這話,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

一是從二乘解脫道的法上來看:如果覺知心不動,又怎會有風動、旛動的事相存在呢?在一切種智中也這樣說:因為覺知心的現起,所以才會有六塵境界的領受;如果覺知心不現起,就不可能有六塵境界的種種領受,所以在一切種智中說覺知心的能見、能聞……乃至能知覺性,都是顯境名言。這是從二乘法所知的六識心的自性上面,

而依大乘一切種智的真實來說。從大乘法中來說:如果沒有真心如來藏的動心運作,根本就不可能會有風動、旛動、心動的事相存在。一定是有真心利用五色根攝取外境,然後顯現了內相分的六塵境界,才會有風動、旛動、覺知心動的現象出現,所以當然是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

般若信箱

南無佛法僧


印宗法師在台上講經,下面兩和尚有感而發。就風吹旗動討論起來。

如果我在看電影時前面有兩人大聲討論:男一號好還是男二號好。我想我不會去說:不是男一號好,不是男二號好,是你倆都不好。

六祖慧能是個有禮貌的人,沒動手打人。該聽講時聽講,該討論時討論。專家在台上講課,二學生在台下吵起來。不是心動是什麼呀。還尊稱兩吃瓜群眾是「仁者」。夠給面子的。


一個問題,為什麼牽出那麼多答案?那一個又不是仁者心動呢。


推薦閱讀:

女朋友身戴佛像吊墜,請問約會中是否可以有擁抱甚至是接吻等親密行為?
怎樣看待女人學佛佛法早滅五百年?
佛經不是佛所著,乃佛所述,為何佛最後會說念誦此經功德無量?
學佛的動力是來自於身邊的環境還是自己啊?
和尚出家人對捐器官有什麼看法,另外如果B快不行了,A捐器官救B但是B後來殺人了這怎麼說,有背負因果嗎?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