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參與感》這本書?


今日阿黎宣布轉崗,刷知乎時看到這個問題,略有感慨。

是的,我就是那個底座。

《參與感》,是一本非常真誠的書。

我11年7月加入小米,後在阿黎手下任職策劃,書中大半案例,不是執行者就是參與者,成書過程中也有參與整理案例。已記不清有多少個深夜,和阿黎關在煙霧繚繞的辦公室里,對著一塊白板幾行字愁眉苦臉。所以當書送到手上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阿黎你會說多少?

須知「營銷書就是騙子書」,這句狠話來形容如今市面上的營銷書還是比較得當的:一群從未操過盤的「營銷講師」,東拼西湊一些別人家的案例,再安上點不明所以的概念,就成了一本「寶典」、「聖經」。這和太監剪輯幾個日本AV片段炫耀自己性能力一樣,可笑。

而真正的高手,又大多默認「悶聲發大財」的信條,不是空談概念就是隱藏細節,以防被人偷師。

因此,當我把《參與感》看完時,我只能感慨:阿黎,太實在了。

這本書沒有令人乍舌炫目的概念。小米這些年在營銷上的努力與思考,被他用平靜、淺顯、簡約的文字,一點點展開;這本書沒有塑造一個無所不能的營銷之神。你能到看到一個真實的、有性格的、一步步成長至今的阿黎;這本書沒有渲染那些「驚天逆轉」的案例。一切後來外界吹捧的神來之筆,書中都有詳盡真實的解釋與分析。

這本書真實地記錄、總結、分析了小米在營銷上的工作,足矣。

關於營銷,各花入各眼。但是能夠坦誠地分享自己的真實經驗,我認為,實已難得。

最後想起個小故事:

小米之家的第一家,開在卷石天地的9層一個會議室里。那時很多用戶新接觸智能手機,許多基本操作都不大熟悉。剛開業,諮詢量大工作人員少,會議室門口就排起了長龍。

有個用戶看身邊經過一個小米員工,於是打個招呼攔下來,問手機怎麼用。這個小米員工遂不厭其煩地和用戶講解了快一個小時的手機操作,還留下聯繫方式,打好招呼送走。要知道那個時候小米每天工作時間至少12個小時。

他就是黎萬強。

商業中不存在神,只是有一群人,總能在常人止步的地方走的更遠。

利益相關:前小米員工,已離職半年。


寒假稍縱即逝,計劃好要看的書只堪看了兩本:《參與感》和《喬布斯傳》,一本營銷手冊一本傳記,然而共同之處是兩本都是關於傳奇,發生在不同國度的兩個傳奇,前者看的比較快,不到一個星期就完結了,後者則在開學第一周趕了下工才得以完結。下面先就《參與感》絮叨一番,理順一下思路。

之所以看《參與感》,一本與專業和工作都毫無關係的商業書,是因為對小米的迅速崛起滿懷好奇,在2012年之前完全沒聽說過,而今卻成了幾乎最具知名度和普及度的國產智能手機品牌,而包括我自己也與小米緣分非淺。2013年暑假回華師讀研,我拿著大學時候一直用的老式手機,一款三星的功能機,在一年未見的同學各種高大上的智能機面前相形見絀,並且因為功能機不能連無線網的緣故,那時候我連Wifi是什麼都不知道,天上地下,那個悲嘆啊。於是讓同學幫忙網購了一台智能機,就是小米2A,這算是人生中的第一個智能手機了,之後感覺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因為小米,「認識」了知乎,迷上了「多看」,「邂逅」了kindle,並且開始使用「懶人聽書」「網易公開課「「多米音樂」等富含乾貨的應用來消磨時間,就像小米所宣稱的,「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它顛覆了我對手機功能的偏狹的認知,手機的另一端,連接的不單是親戚同學朋友,還有一個足夠絢麗繽紛的世界。之後我又買了小米的平板,耳機,充電寶等產品,算是被小米的產品生態圈成功網羅,成為米粉一枚了。

看《參與感》,其中的營銷理念和案例,於我是陌生的,門外漢也就看個熱鬧,然而這本書讓我真切感受到了小米的脫穎而出並非只是單純地逐著互聯網經濟的浪潮而被推上位。卓越的領導者,優秀的團隊,良好的企業文化和營銷理念,精緻的產品,各種因素的交錯綜合,才成就了這個橫空出世睥睨江湖的企業。

「專註,極致,口碑,快」,這是小米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如果它確實做到了,那麼它的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做到專註,那麼少而精的的產品就能產生,做到極致,那麼超越其他同類產品的產品就能產生,做到口碑,那麼就不用愁銷路,做到快,那麼在唯快不破的互聯網江湖之中就能佔有一席之地。很嘆服於小米的這一理念,這不光是一個企業成功的秘訣,做人不也是如此嗎?做到了這七字訣,那麼你即便不是非凡之人,也必定不會平庸。

「參與性消費」,這是小米對互聯網時代消費結構的認識,這也直接導致了其注重「參與感」的營銷策略。怎樣讓用戶參與? 「參與感三三法則」的詮釋是——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

雷軍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了戰略上的懶惰。」小米的戰略和戰術都是有清晰界定的。遵循著做爆品的戰略,我們看到了小米五年內即從小米1做到了小米4,並且在14年推出了自己的平板,手機受人追捧,平板也是安卓平板中的佼佼者,此外,小米的耳機、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都做的足夠精緻。而這一系列產品又並非雜而不當,相反,它們是相互關聯的,有些功能可以交互使用,這相當於構建起了一個優質產品的生態系統,各種產品的銷售也可以相互帶動。遵循著做粉絲的戰略,小米通過米粉節、米兔、米聊、小米之家,以及各種小米紀念品、找粉絲拍微電影等,贏得了大量的用戶。而做自媒體的戰略,更是凸顯出小米的高明之處。《參與感》中對微博、QQ空間、微信、知乎、論壇等的傳播特性做的分析讓人耳目一新:微博中多意見領袖,喜歡發表觀點;QQ空間中多青少年,喜歡點贊;微信用戶越來越多,且相互間是強關係;知乎適合分享乾貨,論壇方便集結精華。微博、QQ空間、知乎、論壇等都是一對多,適合傳播;微信是一對一,適合做客服。這樣的認知使得小米在用自媒體做廣告時候針對不同的平台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如在QQ空間中小米的公共主頁經常分享「好」的內容和鏈接,方便點贊黨點贊和懷著好奇心點開鏈接,而在微博中小米經常發布「有趣」的內容,方便吐槽黨各抒己見。小米很少做電視廣告,幾乎都只在自媒體上運作,並且廣告植入十分有水準,有時甚至除了小米的名稱以外並無任何產品廣告內容,然而仍然成功的打響了名氣,並不比大量做廣告的企業遜色。此外,在具體的戰術操作上,MIUI系統的每周升級,被稱之為「飢餓營銷」的星期二開放購買日的搶購,雙十一戰績傳播,小米都做的有聲有色,尤其是其沒有專門零售店而是在官網上開放購買的銷售模式,堪稱互聯網營銷的一個創新之舉(當然,本人多次搶購均告失敗,表示不服╮(╯▽╰)╭)。

此外說個細節,書中對小米的logo的介紹和其網站域名的介紹讓我很是驚奇。我的小米2A用了有一年半了,現在都已停產,而對著其上面的「mI」的logo我從來不知道可以視作「mobile internet」(移動互聯網)的首字母摘取,以及把這個logo反過來就是一個中文的「心」字少了一點,意為讓用戶省心一點。不管是否牽強附會,這樣的解讀倒也有趣。至於網站域名,小米的官網本來是「xiaomi.com」,買下這個域名花了幾十萬,而後來改成了「mi.com」,少了四個字母,然後花了360萬,還是美元!為了更適合國際推廣,小米也真是捨得下血本。

總之我想這本書加深了我對小米的認識,作為一個初級米粉,看了之後再用手機、平板時候有了不一樣的感覺,「為發燒而生」「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專註、極致、口碑、快」,小米的理念和追求讓它們看起來似乎有了生命力。雖然小米與蘋果這樣的開創性品牌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看了《喬布斯傳》之後這種感覺尤其強烈),但是還是很感謝它對我生活的改變,也很希望它越來越好吧,畢竟,買蘋果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就這~


首先稱讚一下作者,通篇跟文題環環相扣,說明這是一種紮根在作者心中的觀點,這是一個參與式消費的時代,產品的打磨、運營、傳播都是赤裸裸開放給公眾參與的時代。

建議在看這本書之前,先自己總結一下,總結一下小米這個公司的營銷打法、設計風格、傳播方式、迭代思路。然後再來看這本書。

總結完之後,翻開這本書,如果發現,他講的很多內容跟自己總結預想的差不多,那麼,恭喜你,你是一個優秀的互聯網從業者。

關於互聯網時代跟傳統的聲訊時代最大的區別,我覺得是:

玩法變了,要用新的思路去跟用戶溝通;

用戶變了,用戶更需要參與感,需要歸屬感;

平台變了,用戶需要的是對話

網路的本質是溝通,不是單向的信息傳遞,這就是口碑營銷得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服務為王「的中心要義

所以有了這本小米集大成之作《參與感》

聊一下新媒體篇學習感受吧。

首先作者在本篇提出的觀點是:「不是做廣告,而是做自媒體,堅持內容戰略「

隨後分別從微博、QQ空間、微信、小米論壇

其實作者為什麼按照這個順序來排布,其實作者也在對已各個渠道的闡述中給出了答案:

微博:通過內容和活動創造話題,提升用戶參與感

QQ空間:年輕人傳播第一陣地,細分產品市場

微信:強溝通關係平台,適合做服務平台

小米論壇:用戶俱樂部,利用傳統BBS沉澱粉絲,以用戶管理用戶。

書中描繪的各種神乎其神,天花亂轉、四兩撥千斤的案例已經讓大家具體了解了小米的子彈到底如何做到彈無虛發,但是我們對產品和業態的分析,不能停留在」他們是怎麼做的「這樣的層面,而是」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群體行為研究聖經——《烏合之眾》中有這樣一個觀點:」群體是不善推理,又急於行動的「。所以從傳播的角度,體量巨大的微博跟QQ空間這種弱關係媒體更具有引起廣泛關注的因子,

都非常貼近傳媒的定義,傳播與媒體,承載的是媒體的一對多關係,所以小米通過細分市場(微博用戶大部分都是意見領袖型,會對話題作出評判;QQ空間用戶大都是點贊黨,對話題的

都是」已知悉「的態度),利用群眾獵奇的心理,在微信和qq空間大放異彩

再看看小米的微信,搜一下公眾賬號,單是小米科技下面的公眾賬號就有」小米手機「,」小米盒子「,」小米電視「、」小米手環「、」小米平板「、」小米路由「、」小米系統「等等11個之多,大部分是服務號,這裡面反應的是人什麼樣的心理呢?人都有溝通交流的需求,為什麼在線搜索如此發達的今天,客服電話還是一直存在,因為用戶需要真實的交流和聆聽。所有的交流與反饋,都使人覺得自己是受重視的,被服務的。

說到論壇,這塊是小米的看家本事(所以書裡面基本都是案例堆砌),書中提到一個觀點:「論壇的用戶關係是金字塔結構,類似組織協會,有很強的數字成就驅動,可以凸顯專業性」,這種特權心理,後來被運用在「知乎」、「果殼」等論壇(屌絲技術男變身高富帥的搖籃),絕大部分人看到自己被關注、被點贊、被評論,把自己放在輿論的漩渦中心,感覺還是棒棒噠。通過量化特權,跟用戶帶來愉悅感和榮耀感,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

新媒體的營銷,我認為這樣一個研究大眾心理的過程,新媒體提供了更具有時代特徵的傳播介質,但本質還是研究人更深層次的需求,新媒體的傳播更加迅速、靈活、多維,

人的娛樂精神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被最大程度地解讀和利用,書中的一切招數套路都被這位大佬看似雲淡風輕地描述,但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共勉之。


其實從內心深處我不是很喜歡這種打著營銷學、成功學的書的,因為很多都是紙上談兵,真正成功的人是不會有時間也不會去把這些成功的秘密告訴別人的。當時會購買這本書也是沖著小米的黎叔去的,畢竟人家的的卻卻四年做出來了小米。剛開始還想著每天十幾頁慢慢去讀完它,結果我看完它只花了四個小時。這本書的特點有三個方面吧,第一:內容白話文,不會去講一些拗口難懂的所謂道理;第二:實用性強,他講的很多東西你會感覺能用的上,而不是都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第三:每個原理都會有活生生的案例,黎叔很大方的把小米的很多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都說了出來,而且經常會有例子讓你不經一笑。看的太快可能不能總結的很到位,不過有時間還會再讀一遍的!

首先先來說說這本書為什麼叫參與感。大家都在說小米的粉絲文化多麼多麼厲害,那麼為什麼我們的產品使用者叫用戶,小米的用戶卻叫粉絲?關鍵就在於參與感!早期小米的研發,迭代都是有著很多粉絲參與其中,他們會主動去使用測試版並主動提交使用感受,這就使一個一百人的團隊卻做著十萬人的工作。再比如小米發布會粉絲會主動去幫忙聯繫場地和布置會場,可見粉絲對小米的痴迷程度。那為什麼小米會有這麼多忠誠的粉絲?一方面小米抓住了發燒友的概念,這幫人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這些東西,毫無目的性;另一方面小米對粉絲不只是喊喊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在做事情來滿足粉絲的參與感、榮譽感。比如微電影「一百個夢想的贊助商」和MIUI首測開機畫面寫上粉絲的ID。再比如經常舉行的爆米花線下活動等等。通過線上線下兩方面同時引爆粉絲的參與感,和粉絲交朋友和粉絲一起玩,順勢而為,颱風口上豬也能飛!

書中還提到了一個觀點:產品第二,團隊第一。這一點我是很認同的因為群體智商會拉低個體的智商,如果愛因斯坦跟一群豬一起研究相對論,那我相信最後愛因斯坦也會變成豬的。文中提到喬布斯用四分之一的時間用於人才招聘上,才造就了風靡一時的蘋果公司。小米公司也借鑒了這一點,創業初期雷布斯為了一隻大牛能從早上談到凌晨,可見其對團隊質量控制之堅決。從產品設計到開發到營銷到售後,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的人才來控制,才能保證小米在高速發展下的穩定運行。

最後要說口碑為王。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產品的口碑關乎到產品的生命,因為今天用戶是通過口碑來選擇產品。而如何來做出好的口碑,書中給出的答案是三點:發動機是產品;加速器是社會化媒體;關係鏈是用戶關係。口碑傳播中產品質量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說了,因為這絕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好的產品如何被更多的人知道,這就需要很好的去使用一些社會化媒體。(延伸一下,之前看到一個觀點就是說我們不能一味的去研究如何使用微博或者微信營銷,比如有些人一開始在微博時代玩的非常好但在微信時代就不行了,我們需要的是要學會一個系統化的運營思路是一種運營能力而不是掌握一種運營工具。這樣即使以後到了微X時代、微XX時代我們還是玩的轉)最後就是用戶關係,要把用戶當朋友真心實意的去為用戶著想。舉一個小例子,很多人不喜歡在網上買手機是因為怕手機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壞,而小米願意花十塊錢的成本來製作包裝盒,甚至可以承受兩個胖子踩在盒子上。因此盒子哥火了,網友還紛紛PS來表達對小米的支持。

很多米黑談到小米都會說飢餓營銷,其實飢餓營銷只是外在表現形式,他裡面真真切切做的一些實事卻很少被這些米黑看到。另外我覺得小米成功很關鍵的一點是公司上下對小米的熱愛和興趣。能把興趣當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這就涉及到公司文化的問題了,扯遠了。(其實我也不喜歡小米手機,去年我給我媽買過一個小米2s雖然我媽用著說還行,但我總感覺卡慢丑。)



聽過很多道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同理,想拿到秘笈直接開始練習的人,恐怕要失望了。整本書涉及產品、品牌、營銷和服務,總結出了三三法則,這些都是表象,裡層其實是對人性,大眾偏好的準確把握,就像書里提到的那句話:未來屬於真正能理解消費者情緒的品牌。


引子:我曾經在朋友圈發過這樣一段話:萬變不離其宗,一直覺得傳播學中的5W理論是一條萬能理論,只要掌握了這個邏輯,剩下的就看基因和造化了。別跟我講什麼產品、銷售、市場、技術......隔行如隔山.....寫代碼我不會,是因為我沒學。就我當初被逼一個星期學會音頻剪輯,一個月學會dreamweaver的經驗來看,工具永遠不構成核心壁壘。

這是我一直想表達的思想:世間萬物,起承轉合,七十二般變化,終究是建立在一個普世基石之上的。我現在還無法用一句話總結這個具有普世意義的邏輯,但已經頗有感受,多少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實時思已致用。

正如在看的這本《參與感》,其實涉及的都是最基本的思考邏輯。如果是一個具有廣闊胸懷並善於思考的讀者一定不難活學活用。

摘錄及發散(雙引號部分為原文摘錄/括弧部分為自己思考):

一、序言:

1、「創辦小米的時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公司未來能做多大,我們一定要把小米辦成一個像小餐館一樣,能讓用戶參與進來的公司。老闆呢,跟每個來吃飯的客人,都是朋友。這種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長期持續發展的方式。」

2、「凡事要『順勢而為』」

二、參與感篇:

1、「金山時期,我們講究『風暴式營銷』,將就『海陸空』三軍並進。」.....「比如『紅色正版風暴』、『』龍行世紀」、『秋夜豪情』、等,先把概念做足,再通過市場投放把聲音放大,做成聲勢浩大的營銷事件。」----P4

2、「參與感三三法則/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做爆品是產品戰略。產品規劃階段要有魄力只做一個,要做就要做到這個品類市場第一。」.....「擴散口碑事件,先篩選出第一批對產品最大的認同者,小範圍發酵參與感,把基於互動產生的內容做成話題做成可傳播額時間,讓口碑產生裂變,...」-----P19-20

三、產品篇:

3、「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P25 (看到這裡我參與感和我自己邏輯體系里的「榮譽感」「存在感」產生了共鳴。我一直強調要給別人以這兩種感覺,然後通過一種「儀式感」表現出來。為人做事先搞清楚別人的最大訴求,儘可能去滿足他們,然後大家就會以主人翁的姿態為你站台,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當然,如果你懂了這個道理,還想事半功倍的話,就要把麻煩留給自己,把輕鬆獻給別人。這也就是這本書里寫到的「盡量減少用戶參與成本」。)

4、「用戶體驗就是『好用好看』。翻譯成設計語言是UI/UE的話題,但是,『為誰設計』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P35(這裡是我開篇引子里寫到的5W理論的一個小的實踐。為誰設計即who,好用好看即how。)

四、品牌篇:

5、「不是劈開腦海,而是潛入大腦。」-----P59(所謂用戶習慣培養一定不是憑空出現的,從恐龍時代到現代社會,每個改變都是有跡可循的,這句話再次印證我的這個思考。由此,想要獨樹一幟務必先要潛入到目標用戶腦袋子,深入「敵人」內部,尋找突破口,爭取一招致命。)

6、「經典品牌定位理論是指開創並主導一個新品類,如何在潛在用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小米品牌的勝利,首先是『互聯網手機』這個新品類的勝利。」-----P59

7、「看看在其他領域的品類殺手,把它們曾主打的廣告語仔細研究下,都不是做簡單的營銷而是強化品類的教育。」-----P60(好的廣告我喜歡看,因為他們都會給到你一些啟發。成功的品牌宣傳,從最早的「羊羊羊」到「送禮只送腦白金」.... 能被大家記住並傳播,這背後正反應了用戶的某一種心理,大可把每一個類別找幾個代表,沒準兒哪個就適合自己呢。PS:最近看了Levi"s的那個廣告,余文樂做的,從文案到創意都很好,他在傳遞的是這個服裝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8、「用戶對品牌的真實感很在意。」----P62(如果你不想干一票走人,千萬不要試圖隱瞞或者誇大產品的實際效果,如果你把消費者當做傻子,最終會發現最傻的是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把產品做好,讓用戶在拿到產品的時候有一種物超所值的驚喜。)

9、「傳統行業的品牌路徑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譽度,最後是維護忠誠度。互聯網企業由於產品即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譽度,然後做知名度。」......「小米做品牌,一開始只專註忠誠度,通過口碑傳播不斷強化這一過程,到了足夠的量級後,我們才投入去做知名度。」-----P65(這條理論也是創業者在跟我尋求市場PR策略時,我著重強調的一部分:創業公司的錢不是自己的,我建議大家把錢花在刀刃上,這樣永遠都會被動。所謂刀刃在B輪之前無疑是產品,品牌主要靠產品本身去建立能夠口耳相傳的知名度,如何不花一分錢讓大家幫你傳播,首批忠實用戶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正是小米的品牌策略。)

【這裡可以多說一點,不管你的產品和創業項目是什麼,我都建議大家先選出幾個你的主打領域,然後每個領域抓幾個有代表的狂熱粉絲代表,建一個小型內測群,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話語權和回饋,這也是粉絲經濟一個很好的活學活用,你要相信,在這些人身上花精力、時間和金錢,未來他們會以不知道多少倍的高回報讓你驚喜。】

10、「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未來將分化出無數的興趣族群。」-----P70(以興趣為中心聚集的人群遠比以概念、猛砸錢獲得的忠實。前段時間有幸和著迷網的創始人聊天,談到過這個話題,當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忍不住給他發了個微信,再次表達我對於這一理念的認同。為什麼人類講圈子?無非就是興趣,志趣相投才有話聊,你說的東西才能讓一個原本不熟悉的人相信。)

11、「每個產品都需要屬於自己的木盒子,需要找到自己的 爆破點。」------P98(差異化營銷是讓別人記住你的最佳捷徑。比如一對雙胞胎,你要想讓別人輕鬆記住你,最簡單可以把自己頭髮染色,當然這是最膚淺的爆破點。不過道理沒差,有了自己的明顯差異化優勢,想不火也難。創業雖然也是千軍萬馬,但他不是標準化流水線,反之,如何迅速找到自己的優勢1、2、3才是秘密武器。)

12、「發布會時長不要超過90分鐘,因為這是聽眾疲勞感的閾值。」------P102(這種常識性的東西看似很細節,其實往往很關鍵。沒辦法總結,全靠自己用心。)

13、「比如花500萬元邀請一位明星代言卻只花了1000萬媒介投放,其實媒介投放資源5倍甚至於10倍於代言費,要不然就是蜻蜓點水,一槍打出在無後招。」-----P105(這也是常識性問題,沒因為一些小錢誤了效果。)

14、「互聯網公關要練不生氣功。」-----P115-117(這幾頁大家務必要重點看一下,我對於無聊吐槽的回應一律是"不反駁、不回應"。人在江湖被說幾句又不會掉肉,除非你擅長雇水軍湊熱鬧,否則不建議摻和進去。中國人向來喜歡湊熱鬧,這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清者自清,如果自己沒問題實在無需這個問題上糾結。)

五、新媒體篇:

15、「我們堅信,互聯網手機的盈利,不是靠硬體來賺錢,而是要像互聯網產品一樣,未來靠增值業務來驅動。」------P122(這個對於在智能硬體領域創業的創業者來說是非常具有深意的一句話。)

16、「企業做自媒體的內容運營,要先做服務,在做營銷。」------P122

17、「在這個讀圖的時代,小米非常重視精美的圖片設計對於新媒體內容運營的積極作用。我們為微博、微信、論壇等運營團隊都配備了專業的設計師,以保證運營的內容讓更多用戶喜歡和主動傳播。」------P124

18、「用戶關係:用戶關係越弱,信任傳遞就越弱,參與感的口碑事件擴散效果也就越弱。微信是強關係,其次是QQ空間和論壇,最後是微博。尤其對於很多微博大V來說,99%的用戶都是弱關係。」------P128

19、「其實QQ空間在國內運營已久,在中國互聯網應用博客類產品裡面的市場佔有率遙遙領先,覆蓋人群達到1.3億。」-----P144(說實話,我個人已經不用QQ空間好久了,不過最近有好幾個創業者跟我提到在QQ空間的產品發布和互動效果很不錯。看了要好好研究一下了。)

20、「如果把微信 當營銷平台,這就等於走到了死胡同了。基於天然的通訊錄好友關係,微信更適合做服務平台。」-----P147(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已經領悟到了,在移動互聯時代任何生硬以及強姦式的營銷都將被屏蔽,想說:何必呢。。。)

21、「小米論壇,產品其實在賣出去以後就成了內容。」----P152(事實證明別人家的平台在好用,也要有自己的池子來沉澱自己的用戶和內容,不過這是個長線事情,需要一個足夠有耐心的團隊來運營。這裡面可操作的東西也很多,老用戶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六、服務篇:

22、「海底撈的管理理念就是,你首先要體現自己員工的尊重和信任,員工才會在服務用戶的時候真心地把服務當成他自己的工作。」----P162(做人做事「尊重」永遠是第一原則。如果一個企業需要靠薪資和平台暫時可利用度留住員工,真是可悲。想用戶需要什麼,先想員工需要什麼?)

23、「賺小費的公司還不把客人服務好,那肯定要歇菜。......我們吧產品、服務做的用心一點,讓用戶喜歡我們。用戶喜歡我們了,打賞我們一點小費,我們掙這個消費就可以了。」----P167(在成本不可控的競爭面前,通過附加服務,賺別人無法搶走的那部分。)

24、「我有一個很大膽的想法,我也在想它的可行性:小米之家能不能按照咖啡廳主題店的方式,在各地去建設一個擁有與眾不同風格的小米之家主題店?家嘛,也許就應該充滿個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整齊劃一。」----P178(其實是也是我在思考所有O2O創業模式的時候在考慮的問題,我們能不能把體驗真的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呢?說實話國人的生活品質和習慣都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如果可以這樣來做,到不失一個人性化的設想。)

25、「創業要選大市場,找最好的團隊,還要準備足夠多的錢。」----P183(大多數國人有一個「毛病」:太著急賺錢這件事情。越年輕的一代出來希望這種現象能夠會有好轉吧。借用小米文化衫上一句話: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26、「我認為,人是環境的孩子,在一個對客戶光鮮亮麗,對員工卻將就的環境下,服務體系的員工難免把服務當成一份不得已去完成的工作罷了。」----P191(這是我認為一個企業甚至一個人最基本的禮儀:尊重。你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被尊重,你的企業也一樣,而且這種無形的精氣神兒是會傳遞的。)

七、設計篇:

27、「『卓爾不凡』,這是我們在諸多廣告中最常見到的詞,卻是小米內部策劃會議上經常被批判的一個辭彙......你向朋友推薦的時候,肯定不會講『小米手機卓爾不凡』,對吧?肯定得講大白話『小米手機就是快』。」----P195(這個不只是設計的問題,品牌傳播貌似更應該注意這一條。簡單來說:說人話!)

28、「產品點分為賣點和噱頭,賣點是用戶願意為之掏錢的,噱頭是有意思但用戶不會為之掏錢的。賣點定義分為兩類:一級賣點和二級賣點。一級賣點只有一個,這樣用戶才記得住,如果你說三到四個就等於沒說。二級賣點是輔助描述一級的,一般有兩到三個。」----P198(貪全永遠是得不償失。)

29、「國畫里講究『守黑留白』。設計要留白。」----P213(留白的延展理解我認為有二:1、每次只宣傳一個重點,不要貪;2、懸念式營銷,舉個例子--幾年前有一部話劇叫《戀愛的犀牛》,上演前,台里每天都會播兩次這樣的廣告--「犀牛來了,犀牛來了。」But 大家聽了幾天之後就都覺得奇怪,好奇這犀牛是什麼?於是在大家互相詢問並好奇的過程中傳播就散開了。)

30、「一圖勝千言.....如何設計出一張『勝千言』的圖片有很多技巧。:簡單直接;可感知的情懷;適合移動設備閱讀。」----P226(說到圖的重要性,這裡想聊一下社交類創業產品的生態現象:大家可以看一下,微博、微信、ins、nice....然後再回想啪啪。我們人類對於視覺的依賴和信任要遠遠高出聽覺,你看微信上但凡是重要的事情,大家一般都會發文字而不是語音。而文字太多的時候,大家又往往希望縮簡成幾張圖片。所以如果你不能找到林志玲姐姐來代言,那最好還是乖乖寫好140個字元或者做一張驚艷的海報吧。)

八、完結篇--《阿黎筆記》:

31、「亞文化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P239-245(這幾頁特別有意思,讓我看到了好多商業老前輩身上的頑童氣質。他們有意思的在於他們不固執,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是被邊緣化過的一群。主流文化也來自於亞文化,比如AKB48,比如搖滾....「其實,不是老人變壞,是壞人變老。」真是愛死這句話了,哈哈哈。你們快來體會下,對待新事物的寬容和接受度,尤為要提一下IDG資本的李豐,可謂最有情懷的投資人之一。)

32、「你會發現,這些好的設計背後,都流露出同一種思維:寄情於物,寄關懷於物,注入可被感知的用心,從無生氣的工業品變成對自然生活充滿關懷的符號,讓物件本身能夠盈出給人慰籍的情緒。」---P251(對於未來我的理解是:人本身就是寂寞的物種,並且會越來越寂寞;人是需要愛的,並且會越來越需要。深深抓住這一點,無論設計還是創業就都不難了。)

33、「我內心始終相信:能穿越時間的不是商業,是哲學、文學、或者藝術。」---P264(這點我深有同感,所以希望大家能偶爾沉下心來修身養性,多看看哲學、文學和藝術的書籍或者其他,這些是人本位最基本的素養,也能幫助我們提高思考的邏輯性和客觀性,當然還有所謂的情懷。做什麼都是以做人為基礎的,當你能抽身思考,就不會那麼局限了。)

34、「人生是一場修行,見自己,見天下,見眾生。」---P265

後記:說實話,之前一直沒怎麼在在公開場合寫過什麼,一是自己很懶,二是知道的太少,總擔心被笑話了。這次班門弄斧實在是在和創業者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好多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話或者一篇兩篇文章就能解決的,剛好看到這本書,覺得好多東西可以順便一起嘮叨嘮叨。沒想教育誰,都是討論,歡迎不同意見,歡迎交換有意義的想法,當然,吐槽不受歡迎還是無法避免,所以,你們隨意吧,開心就好~


先給多看閱讀打個廣告:這本書在噹噹、亞馬遜等地方還是預售,不過電子版已經在多看閱讀首發了,目前特價9.9元,有興趣的知友不妨入手。

我已經讀完了電子版,我覺得這本書很接地氣,而且很有誠意,營銷從業人員值得一讀。

說接地氣是因為書里沒有什麼空泛、高深莫測的理論,觀點表達通俗易懂,再結合小米的很多經典案例,一本講營銷的書讀起來非常有趣,一點都不枯燥。

說有誠意是因為黎萬強沒有藏著掖著,而是真的把很多乾貨分享出來,小米做口碑營銷的方方面面都說到了,當然能不能學到就看你本事了。

手機回答,改天再補充。


《參與感》是在接觸新媒體運營後,朋友推薦的一書。在現在的新媒體的崗位上,經常會說如何才能策劃一個好的有傳播性的活動事件。

[無亮點]

[太普通,這個點子滿大街都做爛了]

。。。。。。

每次都被吐槽,然後在重新看看這本書,尋找想法。

參與感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小米做的一些活動和運營的思維。看的時候覺的很對,但真正的能夠去運用這本書的思想,卻還需要多加的實踐和感悟,才能真的成為自己的東西。

以下是本人讀《參與感》對本書的一些文摘:(想這讀這本書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個人公眾號【木魚土旦】獲取電子書。)


颱風口上,豬也能飛——凡事要「順勢而為」。

把用戶當朋友

互聯網思維就是口碑為王

針對某個產品召集幾十個用戶,面對面做訪談,另一種方式,是每周客服一線同事收集好用戶意見,整理成文檔,以周報的方式發給產品經理

創業成功的三個關鍵因素:選個大市場,組建最優秀的團隊和拿到花不完的錢。

互聯網的思維要訣是只有專註,你才能做到快,才能做到極致。只有做到極致,才會有好口碑。

一個企業向擁有好的口碑,好產品就是口碑的發動機,是基礎的基礎。產品品質是1,品牌營銷都是它身後的0,沒有前者全無意義。

好口碑需要讓更多的人更快的知道,因此需要善用社會化媒體,社會化媒體是口碑傳播中的加速器。

口碑傳播的「故事和話題」

參與感三三法則

互聯網思維核心是口碑為王,口碑的本質是用戶思維,就是讓用戶有參與感。

構建參與感,就是把產品做服務做品牌做銷售的過程開放,讓用戶參與進來,創造一個可觸碰、可擁有,和用戶共同成長的品牌!

我總結三個戰略和三個戰術,內部稱為「參與感三三法則」。

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

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抓散口碑事件。

做爆品——產品戰略。產品規劃階段要有魄力只做一個,要做就要做到這個品類的市場第一。產品線不聚焦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資源太分散會導致參與感難以展開。

做粉絲——用戶戰略。參與感能擴散的背後是「信任背書」,是弱化用戶關係向更好信任度的強用戶關係進化,粉絲文化首先讓員工成為產品品牌的粉絲,其次要讓用戶獲益。功能、信息共享是最初步的利益激勵,所以我們常說「吐槽也是一種參與」;

其次是榮譽和利益,只有讓企業和用戶雙方獲益的參與感才可持續!

「做自媒體」——內容戰略。

做內容運營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動」的思路。

只發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過載。

每個信息都要有個性化的情感輸出,要引導用戶進一步參與互動,分享擴散。

「開放參與節點」——把做產品做服務做銷售的過程開放,篩選出讓企業和用戶雙方獲益的節點。

雙方獲益的參與互動才可持續。

開放的節點應該是基於功能需求,越是剛需,參與的人越多。

設計互動方式——根據開放節點進行設計,

互動建議遵循「簡單、收益、有趣和真實」的設計思路。

互動方式要想做產品一樣持續改進。

「擴散口碑事件"——先篩選出第一批對產品最大的認同者,小範圍發酵參與感,把基於互動產生的內容做成話題做成可傳播的事件。

擴散的途徑:

1.在開放的產品內部就植入鼓勵讓用戶分享的機制。

2、官方從何用戶互動過程中,發現話題來做專題的深度事件傳播。

為了讓參與感融入每一個員工和用戶的血液,我們做了很多嘗試。

消費需求第一次超出了產品本身,更多的延伸了社會屬性;今天買東西不再簡單的是能幹什麼,而是用它能做什麼,能讓我參與到什麼樣新的體驗過程中去。

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

進行參與感構建,要盡量減少用戶參與的成本以及把互動方式產品化。

優先處理浮出水面的問題

用戶體驗的核心是為誰設計

什麼是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就是」好用好看「,UI/UE,為誰設計是先決條件。

確定為誰設計,好用、好看。這是我理解中用戶體驗的三個」漸進「。

保證好用,努力好看。

設計的原點不是產品,而是人。——創造出用著順手的東西,創造出良好的生活環境,並由此感受生活的喜悅。

為誰設計——不僅要在設計執行中考慮,在醒目管理產品決策層面也尤為重要,它能幫你找到節奏感,那些功能做哪些功能不做,定義輕重緩急。

活動產品化,產品活動化

小米式電商是如何做流量的?

小米網是精品電商,產品是爆品策略,每一款爆品自身就是拉流量的廣告商品。

我們把整個活動過程打包成一個產品,持續地改進。

能不能讓每一次開放購買活動都成為話題?

最初用戶可以發一條附帶我們產品圖片的微博,去宣告一下他的成預約。這樣一個單純的銷售預約活動同時也成了數百萬用戶參與的社會化媒體活動。

在銷售環節是如何構建參與感的?

這是小米市場銷售活動的微創新,我們實現了「活動產品化」,把活動當作產品來設計和運營,持續優化。

首先產品必須是爆品,有足夠的吸引力。在此之上,我們通過「活動產品化」的設計思路,提前組織好導入流量做好話題輸出。

產品活動化——產品要運用運營思維,把一些活動的環節植入設計成為產品的功能

極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瘋——改!改!改!再改!

極致的產品背後都是極大的投入。都是千錘百鍊改出來的。牛逼的背後都是苦逼。

產品第二,團隊第一

創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團隊,其次才是產品。有好的團隊才有可能做出好的產品。

最適合——他要有創業心態,對所做的事情要極度喜歡。員工有創業心態就會自我燃燒,就會有更高主動性,這就不需要設定一堆的管理制度和KPI考核什麼的。

讓用戶來激勵團隊

做出有愛的產品,用戶就會回報予愛。用戶的愛會持續激勵團隊!

品牌篇

我是誰?

這是做品牌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關乎定位。

先做忠誠度再做知名度

小米做品牌的路徑:一開始只專註於忠誠度,通過口碑傳播不斷強化這一過程,到了足夠的量級後,我們才投入去做知名度。

粉絲效應讓豬也能飛

順勢做事的理念

粉絲效應不可設計,但可因勢利導,應給予他們更多可參與的互動方式。

每個用戶都是明星

如何引爆線下的「參與感」?

讓用戶參與

做品牌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永遠相信

美好的事情

即將發生

創業的產品能夠成功的前提是先撓自己的癢。如果自己都不能真心滿意,又如何去打動用戶?

基礎素材是傳播的生命線

小米營銷是口碑傳播,口碑本源是產品。所以基於產品的賣點和如何表達賣點的基本素材是傳播的生命線。

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技巧

做品牌如何能少花錢,辦大事?

在創辦初期,小米品牌上的挑戰是如何建立信任度。對於全新品牌,產品的品質就是品牌。

用很多搞笑娛樂化的視頻和段子。

不用高大上,而是用一種更有趣的方式來表達呢?

做品牌傳播,要少花錢辦大事,就是說要善用巧勁,四兩撥千斤——就是要有幽默感,用於自嘲,甚至自黑。

辦一場劇場式的發布會

在新的消費時代,我們需要更為純粹的發布場景和感知體驗。

新品發布,事件必須有熱點是基本的決策思維。

沒有足夠的新聞點,沒有足夠的是能,最後只能出一部分誰高、槍稿,自然熱不起來。

發布會最重要的元素是產品本身。只需要把產品本身的素材如演示文稿、視頻等做好,保證講清楚就好了。

我們追求做到「沉浸感」的劇場發布會。

1、現場布置越簡潔越好。舞台不用花哨。

2.現場的座椅一致。

3、發布會的時長不要超過90分鐘。

4、場內要簡潔幹練,元素集中。外場則可以多一些豐富的互動設計,讓來得早的用戶可以玩。

我們不僅僅邀請媒體,更多的是邀請活躍用戶參加。

巧妙的場外活動設計能讓他們可參與、可留戀、可分享。有助於發布會分為的預熱和興奮度的保持。

5、發布會的核心是產品,關鍵表現形式是演示文稿。

這一核心要素需要在前期準備時千錘百鍊不斷反覆拷問:

全場有多少個尖叫點?

這些尖叫點都需要預先埋出來合理的安排,最好保證每5分鐘就會出現一個尖叫點,貫穿全場才能做到無尿點。

在今天的讀圖時代,一場發布會下來往往就是傳播幾張圖。所以發布會我們最花時間的是演示文稿的準備。我們追求的是海報級演示文稿。要求沒一張都清晰易讀並有足夠張力。

用互聯網思維做點事廣告

內容即產品。廣告片創意越大眾情懷基礎越適合參與式的傳播,我們提前在新媒體全平台矩陣爆發「首映會戰」,讓用戶提前充分參與到廣告片內容互動中來。

電視廣告網路先發預熱,等到電視播映時已具備了傳播人群基礎,再一次傳播疊加,只要北榮好活動好,廣告也是可以「口碑傳播」的。

如何用互聯網思維做點事廣告:

1、要全網互動,把點事廣告本身當做產品做二次傳播。

2、偶爾到電視上做廣告,信息越簡單越好,盡量做品牌而不是功能廣告。

3、但是資源段選擇上,選最大平台集中爆破。

我們在央視投放策略是不做日常,但選擇春晚作為最大爆破點。

搶首發,上頭條

做產品,噱頭成不了賣點;

做市場,段子也成不了頭條。

口碑傳播的意義遠大於銷售的意義。

好產品自己會說話,產品給力,才能不斷累積起品牌是能,外部平台合作是功能放大器,是給是能轉化為市場動能時提供加速。

互聯網公關要練「不生氣功」

互聯網是注意力經濟,一個頻偏和時間的關注度,一定要有碰撞,有矛盾,有張力才起得來。所以,傳播途徑中有不同聲音不但正常,還是好事,在其中因勢利導、抓住主流就可以了。

一件傳播事件中,有七成是正面聲音很好了,剩下三成負面的其實也無所謂

媒體篇

不是做廣告,而是做自媒體

如何邁出新媒體的第一步?

我的建議是:新營銷的第一步,讓自己的公司成為自媒體。在「參與感三三法則」里,做自媒體是公司要堅持的內容戰略,也是品牌戰略。

企業做自媒體的內容質量最重要的是「講人話」

內容運營:有用、情感和互動。

有用——不講廢話

情感——講人話

互動——要引導用戶分享擴散,引導一起玩

每一個做媒體運營的員工都應該是產品玩家,我們內部要求員工成為粉絲。

企業要花精力讓自己成為能持續聽過幼稚內容的自媒體,同事,也應該發動用戶來產生內容。

在這個讀圖時代,小米非常重視精美圖片設計對於新媒體內容運營的積極作用。

社會化媒體是主戰場

如何用微波激發用戶的參與感?運營的方法是通過內容和活動來創造話題

「來自星星的你」的借勢傳播

如何在微博上巧妙借勢?借勢是新媒體人的必修課。

如果把微信當營銷平台,這就等於走到死胡同。基於天然的通訊錄好友關係,微信更適合做服務平台。

平台變了,玩法也要變。

小米論壇是老用戶的家

要讓用戶的參與感落到實處,就一定要給用戶特權!

服務篇

人比制度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和用戶做朋友」,讓大家發自內心的去服務號用戶比一切都重要。

海底撈的管理理念就是,你首先要體現對自己員工的尊重和信任,員工才會在服務用戶的時候真心地把服務當成他自己的工作。

信任是小米企業文化的而特色。

雖然客戶服務不直接為公司帶來收入,但是我們就當在客戶服務反面的投入是我們市場營銷廣告費用好了。我們在客戶服務方面的每一分投入,都會帶來更大的回報。

服務是小米商業模式的信條

要死磕服務,先要死磕產品。我們要求沒以為做服務的員工和研發團隊一樣,先要成為小米產品的粉絲,每天都要用自己的產品。我們還在推行讓粉絲成為員工。

用戶在哪就到哪做服務

如何第一時間解決用戶的問題?

用戶在哪就到哪做服務,隨時在用戶周邊,甚至不是用戶上門。而是主動找用戶。

快是做好服務的根本

設計篇

在產品的文案策劃和畫面表達上有兩個要求:

一要直接,講大白話,讓用戶一聽就明白;

二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動用戶。

小米做的是口碑推薦,我們在定義產品賣點的時候,其實只需要考慮一個場景,你在那個當下會向朋友怎麼推薦。

產品點分為賣點和噱頭

賣點是用戶願意為之掏錢的

噱頭是有意思但用戶不會為之掏錢的。

賣點定義分為兩類:

一級賣點只有一個,這樣用戶才記得住,如果你說了三到死個等於沒說。

二級賣點是輔助描述一級的,一般有兩到三個。

我始終認定,所謂營銷絕對不要講一堆空話,把最能打動用戶的話用最直接簡單的方式說出來就可以了。

沒有人會喜歡塑料花,真實才動人。

設計要有期待感

現場是檢驗設計的唯一標準

一圖勝千言

今天是個讀圖的時代,如果能用圖片表達,就不要用文字。

沒有實體店的電商,網站就相當

於「店面」,賣產品首先是賣圖

片。

小米做的是精品電商,產品要求款款爆品。

每次圖片呈現方式都是優化重點。

簡單來說,就是讀圖環境原來越純凈,圖片越來越大。

在這個讀圖時代,你如果決定創業,一定要一開始就別忘了找一個靠譜的設計師。

海底撈就首先做到了高度關懷自己的員工。

變化的本質是消費需求

講「科技生活化」——無印良品

我很推崇這一品牌,無印良品一直給我很多啟發:美好的設計傳遞的情緒能夠如此慰藉人心。

你會發現,這些好的設計背後,都流露出同一種思維:

寄情於物,

寄關懷於物,

注入可被感知的用心,

從無生氣的工業品變成對自然生活充滿關懷的符號,讓物件本身能夠盈出給人慰藉的情緒。

推薦書

《無印良品》

《設計中的設計》


以上是本人讀《參與感》對該文做的一些記錄,該書值得多次閱讀。


《參與感》運營讀書筆記:

這本書是公司負責新媒體的主管在分享會上推薦的。在互聯網時代,人與人的已經不是面對面的了,如何冷啟動並保持用戶的熱情成為關鍵問題。每個產品都希望用戶能夠信賴自己,小米做到了。它讓用戶信任自己,寬容自己,甚至感激自己,幫助自己。不僅僅是因為小米產品本身給予用戶極高價值,更在於,它讓用戶感覺到自己也在創造價值。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參與感》來告訴你。

先來看目錄:

本書可以當故事書看,但是整理脈絡,做成筆記還挺不容易的。最後一章阿黎筆記比較全面,也非常有趣,大家直接看原版的最好。

一、參與感篇

記住三三法則,後附案例分析。

二、產品篇

產品要注重用戶體驗,追求極致;產品第一,團隊第二。

三、品牌篇+新媒體篇

我覺得兩者密不可分,就整理到一塊了。新媒體是打造品牌的其中一種媒介。

四、設計篇

產品設計跟用戶體驗直接相關,身為最直接接觸用戶的運營人員,要記得提合適的意見哦!當然啦,看看相關書籍,在產品設計到達用戶眼睛之前,先來把把關也很重要呢!

附:小米參與感「三三法則」案例分析

--------------------------------------------------------------------------------------------------------------------以上就是本周的運營讀書筆記分享

有用就關注,喜歡就分享,帶更多的小夥伴一起成長吧!

祝大家有個愉快的周末哦~吃吃吃,嘿嘿嘿。


哈哈,最近寫了個讀後感,《讀書:《參與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討論的範圍只是書中的一部分,就是什麼是參與感,有否所謂腦殘粉 。

總的來說,這本書還是挺有收穫的,印證了很多想法。不過關於小米模式形成方式的論述不多,只陳述現狀。

讀後感摘錄一下:

------------------------------------------------------------

去年夏天,小米阿黎出版了介紹小米方法論的小「黃」書《參與感》,其中談及小米是如何看待新時期消費模式的轉變(從功能消費,到品牌消費,到體驗式消費,到參與式消費),以及他們是怎麼圍繞核心粉絲構建分層的用戶結構。今天就嘗試聊一聊這個話題。

小米的粉絲和「果粉」有區別嗎?

這裡不是要談一些簡單粗暴的用戶人口屬性的區別,也無意比較小米和蘋果產品上的差異,或是誰抄誰的問題。實際上,雖然都有粉絲的概念,但是小米走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模式。

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下,企業走的路線是「公司——大眾媒體——用戶」的傳播路線。這也是為什麼早期保健品大躍進的年代,諸多成本兩毛錢的口服液能夠通過廣告轟炸大賺其錢。「果粉」的形成,很大程度是由於蘋果產品設計上的卓越,而蘋果的營銷模式則沒有跳脫傳統。即蘋果並沒有為培養粉絲做太多額外工作,也沒有把粉絲當成重要的傳播渠道。

而小米則把「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視為參與感三大戰略,走出了一條「公司——核心粉絲(社交媒體)——外圍用戶」的傳播路線。小米在進行營銷時,通常並非進行媒介的購買投放,而是先讓相對小眾核心粉絲參與到產品的開(tu)發(cao)、推(guan)廣(shui)、預(hua)定(qian)中來。這一部分相對小眾的粉絲的重度參與,至少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檢驗員、消費者、宣傳機。檢驗員是指他們的及時反饋客觀提升了產品品質、消費者是指他們的重複消費行為給銷量打了底、宣傳機是指他們通過社交媒體影響到了真正的mass market(即外圍大眾用戶)。最後一點十分重要,小米粉絲相對小米的全部用戶而言,只是居於中心位置的「一小撮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許多人在使用小米手機,但卻未必經常見到真正意義上的「米粉」。

下面這張圖是「小黃書」中對小米論壇用戶層次的劃分。可以看到,在小米眼中,粉絲和用戶都是分層的,分別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

如果接受這樣的設定,那核心粉絲的培養就十分重要了。《參與感》一書提到了一些具體做法,比如「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大意是要有意識的設計一些環節讓用戶可以參與,產生代入感;同時這些互動方式要自然、有趣、易傳播;最後把核心粉絲的事迹作成傳播事件,最大化粉絲的成就感。當然,這一切離不開公司文化中與用戶為友的態度吧。

小米模式是新發明嗎

小米的做法雖然新穎,效法者眾,但也並非孤案。今天剛好有興趣看了一下百度風雲榜男歌手榜單,前五名分別是吳亦凡、李易峰、鍾漢良、鹿晗、tfboys。在幾個月前和友人聊天,剛好提到過其中四位,友人竟然一個都不知道。但是實際上,他們五人都是當下紅得發紫的男藝人。什麼原因呢?可以看到,很多藝人的成名路線不再像二十年前一樣,通過上春晚這樣的大眾傳媒一夜爆紅。許多時候,他們都是在各自的粉絲群體中已經積攢了大量人氣,才藉由粉絲的力量吸引傳媒的注意,進而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吳亦凡和鹿晗就是一例,兩人都是EXO前團員,當他們在EXO粉絲中享受著天王般代遇的時候,外圍大眾對他們還處於茫然無知的狀態。但是核心粉絲保證了他們參演電視劇的高收視、參演電影的高票房、活動現場的高人氣,甚至粉絲有自發形成的專業團隊給藝人進行宣傳推廣工作,嗅覺敏感的經紀公司也更加熟練地與粉絲互動和吸收意見。實際上是粉絲的努力使藝人進入了公眾視野(吳亦凡和鹿晗一度有望衝擊2015年春晚,只是聽說在最後時刻節目被拿下)。

這種娛樂業表現出來的粉絲圈子化、粉絲影響力擴大化和粉絲與藝人共同成長的模式與小米模式有著本里的和諧一致。最近吳曉波在《知道鹿晗的請舉手》一文中對這種圈層文化也作了一些描述。

什麼變了

如果說小米模式在時下的中國正普遍發生。那到底背後是什麼原因在推動「小米們」的誕生?我想可能是互聯網。

互聯網首先拉近了小米與用戶的距離,使得小米敢於對傳統媒介說不,小米的信息可以直達用戶。用戶得以通過互聯網參與到品牌的建設中來,進而對品牌產生情感依附。

其次,互聯網拉近了粉絲之間的距離,同好得以相聚。在心理學上,同好相聚是極強的信念強化的過程。原本對產品的簡單喜好,在同好相聚的基礎上變成了群體認同、新社交關係的生長,也強化的粉絲組織的力量。

但還有一點沒有想明白。如果說互聯網是粉絲生態的催化劑,那同樣互聯網發達的歐洲、美國、日本有類似的現象出現嗎?有哪些例子?如果沒有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差異?


這是一本不錯的書,但是實用性比較局限。

因為能讓用戶參與一起設計的場景是很少的。

舉例來說,我一個賣衣服的,我是出S,M,L,XL幾個碼數好,還是出160,160.1,160.2……等等碼數?——到那一步叫定製化服務。

而且有一點我不知道是作者刻意疏忽還是漏掉了——就是眾口難調。這個問題是必然存在的,也必然有拋棄一部分「小眾」觀點的做法,但這個「大眾or小眾」的判斷,是由小米自己定的。而公司的一些案例也是頗有「唯結果論」的色彩,先成功,然後將成功逆向合理化。小米也有很多失敗案例,但文中也沒有很好的披露。可惜。

利益相關:紅米NOTE用戶。


成功案例多了點,失敗案例少了點。

我比較感興趣有什麼是做錯了的。


還不錯,我來從一個做書人的角度來說下,該書符合當下暢銷書籍的特點:

1,開本適合拿,不厚,雖然如前面 @木匠Bryan 所說,精華內容還不夠多,但對於這類書來說,足夠了

2,圖片豐富,適合內容不夠圖片湊;

3,紙張還不錯,加上當下比較知名的營銷、線下線上的推廣(線上購買送附件、線下接受各種採訪、簽售,最大幅度的擴散),包括中信的營銷推廣等;

4,上50萬冊妥妥的。

5,內容有一定深度,自己人寫自己事,」站在風口上的豬「,當前小米正高燒有點退熱,適時推出,保持吸引力。雖然是小米 想給大家看的小米文化(暫且歸於文化吧),但誠意也夠。

6,其他再聊。


還是有不少有價值的觀點的。

但是寫的太羅嗦,太長。跟知乎上很多高票答案似的。


首先,不容置疑的是這本書是一本好的營銷寶典,畢竟小米公司從無到有只用短短四年就打造出一個較具影響力的手機品牌,在營銷上必然有它的獨特之處,而這本口碑營銷內部手冊,確實給在新媒體浪潮席捲下尋找出路的的傳統公司指出一條明路,但確實受小米本身所處行業、公司性質所影響,這些「營銷之書」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絕不可以按部就班,但如果報著拓展互聯網影響思維的目的,則是值得一看。

首先,先說這本書一些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1黎萬強一直強調的一個點,也是本書的精華:三三法則。

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

做爆品不難理解,好的營銷必然要吸引顧客的眼光,做爆品能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大的曝光率,也能點燃粉絲的熱情。

做粉絲即培養用戶對產品的忠誠度,使用戶對產品有依賴感,有黏性,我們經常評論某些影星和歌星有一群「腦殘粉」,意味這些粉絲對偶像有無窮無條件的熱愛,當然小米的粉絲還是比較理性,所以小米主打的還是「發燒友」,一幫追求高新尖人群。

做自媒體是相對於做傳統媒體的廣告而言,在現在,做自媒體已不是新鮮事,但本書提出的自媒體分類職能卻值得借鑒,用微博粉絲製造話題、引發互動,發布的內容偏向有趣,並且有開放性,拒絕「高大上」,基於微信屬於比較私密的社交應用,不利於分享,用微信充當服務平台,更好的為用戶解決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公司並沒有放棄QQ空間,在這個被年輕人佔領的平台,小米聯合騰訊在空間發布手機,並策劃一些競彩遊戲,最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還有的是小米的自己BBS,通過用戶自己的討論,工作人員的回答引導,使一些新玩法傳播,使用技巧沉澱,更給用戶一個相互交流的平台。

再看小米的三個戰術,首要的便是開放參與節點。本書提出現在已經進入參與性消費時代,不僅讓用戶體驗產品,還要讓用戶參與到產品的整個研發改造過程,在小米的MIUI社區里,根據用戶提出來的意見,每周都會有更新,滿足了發燒友追求快奇的需求,也完善了MIUI系統,使銷售不再成為產品的結束點,使用戶需求與產品創新接軌,既節省了調研成本,又收穫用戶滿意度。

設計互動方式是以「簡單、獲益、有趣和真實」為設計思路,策划出一系列活動,正如書中自己介紹所說,小米公司通過在微博上提出一些開放性話題,引發關注者的轉發討論,比如策劃的「我是手機控」、「小米手機隨手拍」等活動,都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在線下,小米公司還在一些城市策劃「爆米花」互動交流現場,在活動里,用戶就是主角,用戶就是大明星,既給了用戶與主創團隊的機會,也給了他們自由互動的平台。

最後一個戰術即有點「農村包圍城市」的意境,先培養出一群資深米粉,小範圍的發酵參與感,再通過這一批人把口碑傳播出去,達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在擴散的途中,可以在產品內部就植入鼓勵讓用戶分享的機制,既能滿足用戶炫耀與刷存在感的需求,也能達到宣傳的效果。還有的就是借勢推廣,靜觀國內外大事,借大家關注的熱點做出相應的推廣,如小米的的微博借《來自星星的你》的東風,曬出食堂免費提供炸雞與啤酒的照片,就取得了很大的關注,獲得了來之不易的關注度。

2設計要一劍封喉,才能一炮而紅

這指的是在產品的文案策劃和畫面表達上要有兩個要求:一要直接,將大白話,讓用戶一聽就明白;二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動用戶。在這裡他提到了幾個案例,包括了小米手機、小米活塞耳機、小米移動電源的海報。在小米手機的海報上主打手機的優點-------快,而在耳機上則主打價格優勢,用「99元的聽歌神器」來突圍,而移動電源則直接把10400的電池容量調為最大字型大小,並且海報暗喻移動電源小巧方便。這幾個海報的共同的特點都是簡單明了,一眼了解產品的特性,這就給了我們許多思考,許多的產品的海報為了追求華麗感,追求視覺衝擊,往往設計得紛繁複雜、斑駁迷離,這則有些偏離了最初的目的:一幅海報最後的目是讓人能記住這個產品,漂亮的修飾只是錦上添花,所以海報必須要把最大的賣點打出去。黎萬強還強調了要推出的是賣點而不是噱頭,賣點還分為一級賣點與二級賣點,一級賣點要簡潔明了,通俗易推廣, 不要在此堆積技術。

看到這裡,你是否感覺我就是一個賣安利的?那麼你就錯了,我正要指出小米營銷推廣的局限。

1飢餓營銷不可複製,運用需謹慎。眾所周知,小米模仿蘋果賣手機的策略,採取飢餓營銷法,即不是一次性「投放」充足的產品進入市場,讓用戶去搶購,並專門設立一個F碼購買通道,為發燒迷提供捷徑。這樣的優勢就是為購買者稍稍設立一個阻礙,營造一種很搶手的「樣子」,顧客往往對來之不易的、貌似稀少的東西異常有興趣,這樣還能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但為什麼說這種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呢?首先,小米的用戶已經建立了一群「死忠粉」,不管供貨如何「短缺」,他們都要奮力去搶,用戶忠誠度高。再次,飢餓營銷必須建立在對產品擁有強大自信心的基礎上,如果產品本身的性價比不高,對用戶的吸引力不大,飢餓營銷就很難達到效果。最後,飢餓營銷要有高超的營銷手法。既然是飢餓營銷,必須營造一種出「飢餓感」,需要藉助新媒體營銷,策划出相關活動,在新品推出的時候,還需要媒體造勢。

2當爆點不爆怎麼辦?不管怎麼樣,要讓顧客乖乖的掏錢還是要回到產品,小米之所以走入大眾的視野還是因為那個顯眼的1999,可是,當1999之後又出現一個1799時,小米怎麼辦?拋開實際性能比較,魅族新推的MX4在配置上與小米相比並不遜色,那麼,問題來了,本書提出要做有爆點的產品,當產品的沒有當初的引爆力,所策劃活動也就少了一些影響力。在如今,產品時代取代了過去的營銷時代,產品才是最大的競爭點。

3參與雖好,但是有別。本書強調的是參與,即讓用戶參與到設計、生產、銷售的流程當中,按照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這並不不妥。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來看,這種高度參與感並不能廣泛適用。小米作為一個以網路發售的手機廠商,營造高度參與感變得必不可需,工程師不斷改造、不斷的策劃線下活動、儘可能的滿足用戶的個性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需要實力支撐的,對於一些小企業來說,這些都是些困難的,小企業想要營造一個高度參與的氛圍,將會遇到資金、技術上的限制,沒有資金,活動策劃無從談起,沒有技術,任何改進也只是紙上談兵,若這些做不到,那麼消費者就對參與毫無興趣。高度參與在許多行業並不有效,在其他迭代較慢的行業中,在紛繁的意見不斷接踵而至時,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出反饋。

總而言之,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通俗的例子,清晰的講解全是能夠你一些啟發,但具體能否正確應用,還得看個人。


買了,看了,參與了。


貼一篇之前讀完後寫的稿子,大家隨便看看

~~~~~~~~~~~~~~~~~~~~

我讀《參與感》

作者:@金萬一

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的《參與感》一書出了有段時間了,走進書店總能在門口的暢銷書堆里看到,桔黃的封面甚是晃眼。我也很感興趣,欣喜的翻到背面一看56塊錢……就放回去了。一晃數月,直到機緣巧合拖去陪人買書,獲得一個送本書作為幸苦費的機會,我才拿到這本書。悲傷往事不多說,還是講講這本書。

首先作為一本企業官方的書,分為公司內部人寫的和外部特約的。外部特約作者一般會拿著公司的一大堆材料先有理有據地吹捧一番,配點有趣故事、勵志雞湯,再類似向領導提點建設性意見一樣說點「大家平時工作太幸苦,這樣不好」的意見。內部人寫也是先曬個成績,再告訴你我們做了什麼什麼,然後立即上升到理論高度。告訴你當時我們都不是拍腦門做的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具有偉大前瞻性,有重大理論依據的。然後你就看到一堆企業家們創造的閃耀理論,類似張瑞敏的休克魚理論、三隻眼理論,萬科的斑馬論、熊貓論。先不說有沒有用,反正聽著挺唬人的。

說這些是想說明咱們應該帶著批判的眼光看待這類書。實際這本書也隨處可見那些帶著好多個零的數據來告訴你小米做得多麼牛X,過濾掉這些內容估計厚度能減少一半。但我覺得一本書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內容是有用的,也不枉你買回去讀一遭。

那麼這本書還剩下什麼呢?沒錯一定有個響噹噹的理論,它叫參與感三三法則!

雷軍說過互聯網時代的秘訣:「專註、極致、口碑、快」。除了專註和極致地做產品,並且行動快速,至關重要的是口碑。而簡單來說「互聯網思維核心是口碑為王,口碑的本質是用戶思維,就是讓用戶有參與感」。用戶購買商品從最早的功能消費,到品牌消費,再到現在動不動就被提及的體驗式消費,然後小米說:你們丫都OUT啦,我們已經在玩「參與式消費」啦。

知道了參與感有多重要,再說怎麼產生參與感,書中給出了一套理論叫參與感三三法則。就是用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以及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三個戰略配以三個戰術一打一個準。

下面說人話,首先三個戰略。做爆品很好理解,產品做一款就夠了,把精力都放在上面,機海戰術沒用了。這一點我相信很多人都同意,也許不適用所有行業,不過凡客陳年都被雷總說動給件襯衫開了發布會說要學做爆品了。做粉絲,書中提出首先讓員工成為粉絲,做好服務,讓用戶獲益。書中多次提到了學習海底撈,讓員工成為粉絲也是其中一點。接下來是做自媒體,大家現在也都意識到要做自媒體並且每個大小公司都僱人刷刷公司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小米說:這不夠的,要把微博帳號當一個網站來運營,有專門的策劃、文案、設計師、產品經理。

再看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別人辦幾個線下活動熱鬧熱鬧,我開發、服務、活動都讓你參與。設計互動方式:別人發個微博昭告天下我要幹嘛了,我發布個信息開個玩笑再來個轉發抽大獎。擴散口碑事件:別人告訴你我們手機賣出去保修,我告訴你小明買了我的手機壞了來修我們不但修好了還,請他喝咖啡,送他愛心小禮物。一系列行動告訴你,我們就是這麼開放,我們就是這麼體貼,我們就是這麼有情趣。我是個女人你都屁顛屁顛去娶回家了,別說我只是台手機了。

總的來說,這套理論看不出有什麼錯,其中的每一個點其實早就有人提過了,黎總把它們洗洗乾淨配上小米的一個個案例打包封裝成一套理論放在大家面前。我們掰開來一看,若有所思地想著:就是這些?只有這些?這就是小米通往成功之路的秘密?

如果只有參與感這麼簡單,那我相信自助燒烤簡直就是現代商業的至高傑作(玩笑)。我相信就算少點參與感,小米依然會成功。小米還有性價比,還有強大的創始團隊,還有智能手機的蓬勃發展的大勢,還有曾經一眾國產品牌不爭氣的局面。無論如何一個企業的成功是由無數因素構成的複雜工程,參與其中的每個人也許都有不同的看法,很高興現在我們看到了其中一面。現在大家都說要有互聯網思維,雷總說還要順勢而為,用這本書黎總告訴我們企業要給用戶帶來參與感。

放下書,我們讀到了小米對於參與感哦理解,除了小米還有一些對海底撈、無印良品、黃太吉等的案例和看法都很有意思。同時黎總也是設計出身,書中對設計的一些看法,甚至詳細到一款海報的設計思路,廣告語的選取,也值得一看。全書從參與感、產品、品牌、新媒體、服務、設計幾個方面談了小米的成功之道,沒有什麼晦澀的理論,也沒有從未問世的秘籍,只有簡簡單單的總結,每一個點都隨其自然,沒什麼不可理解。學海底撈的管理;學無印良品的設計,學習每一個優秀的思路。真的踏踏實實地實踐了,成功反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想這才是我們讀《參與感》的意義。


先容我碎碎念:

記得第一次去望京面試的時候,我問那邊的人,xx公司怎麼走?他們說不知道耶,這邊有摩托羅拉,還有個什麼鎚子手機......說到鎚子手機的時候那個人冷笑了一下。羅永浩在大眾眼中真的就是這樣的形象嗎。。

《參與感》這本書中說,做產品首先要有極客精神,追求極致。羅永浩當時也是這麼說自己的,極客精神。不得不說,在這個行業中,每個人都懷揣著一種極客精神。這很寶貴。這又讓我想起了最近的電影《爆裂鼓手》。哪個行業都一樣,不逼著自己追求極致,永遠做不好。

除此之外,在社會化媒體浪潮之中,小米飛了起來。但上一秒是一個樣,下一秒又是另外一個樣。什麼行業都是。小米成功的方法是用戶參與。但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要迎合用戶。這麼多營銷方法,總有一個適合自己。

------------------------------摘錄------------------------------

序言:

讓發燒友一起參與的公司。用戶能一起參與進來做產品。

互聯網軟體的開發模式:每周迭代。

凡事要「順勢而為」

1.通過用戶參與能夠做出好產品。2.一個好產品通過用戶的口碑,是能夠被傳遞的。

參與感篇:

全員客服-每天都和用戶交流。潛入式互動。

互聯網七字絕:專註、極致、口碑、快。口碑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

谷歌:「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每個普通人都是信息節點,都有可能成為意見領袖。

社交網路的建立是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企業建立的用戶關係信任度越高,口碑傳播越廣。

小米的用戶關係指導思想就是——和用戶做朋友。

參與式消費。

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

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

做自媒體是讓企業自己成為互聯網的信息節點,讓信息流速更快,信息傳播結構扁平化,內部組織結構也要扁平化。

內容運營要:有用、情感、互動。

互動要遵循「簡單、獲益、有趣、真實」。

擴散口碑事件:把基於活動產生的內容做成話題做成可傳播的事件。擴散的途徑,一是在開放的產品內部就植入了鼓勵讓用戶分享的機制,二是官方從和用戶互動的過程中,發現話題來做專題的深度時間傳播。

消費需求第一次超出了產品本身,不再只存在於產品的物化屬性,更多延伸向了社會屬性:今天買東西不再簡單的是能幹什麼,而是我用它能做什麼,能讓我參與到什麼樣新的體驗進程中去。

產品篇:

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

對產品的中期和短期需求基本上就是在和用戶互動中,碎片化產生,這個過程也會反過來修正我們設定的長期目標。

動員內部做測試

設計原則:保證好用、努力好看

無印良品設計總監原研哉:設計的原點不是產品,而是人-創造出用著順手的東西,創造出良好的生活環境,並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悅。

每一款爆品自身就是拉流量的廣告商品。

讓用戶分享一些小環節:分享你最喜歡的小米手機哪個功能,最喜歡那種代表你個性的多彩後蓋。

小米銷售環節微創新:活動產品化,把活動當做產品來設計和運營,持續優化。

產品第二,團隊第一

讓用戶激勵團隊:讓一線產品經理和開發工程師面對用戶,才能夠抓住用戶真正需要什麼。

品牌篇:

小米品牌的勝利,首先是「互聯網手機」這個新品類的勝利。用戶在做選擇時,他的內心是先選品類再選品牌。品類即定位。

劉強東創業初期,在中關村從櫃檯做起,成為第一個明碼標價的商家。

先滲透專業發燒友用戶,再不斷擴散,一層層迭代過去。

沒錢、沒有媒介、沒有廣告投放——死磕新媒體

小米品牌路徑:一開始只專註忠誠度,通過口碑不斷強化這一過程,到了足夠的量級後,我們才投入去做知名度。

對於一個品牌來說,知名度意味能讓用戶聽見,美譽度意味著走到了用戶身邊,而忠誠度則代表已在用戶心裡。所謂的粉絲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誠的用戶。

粉絲效應都是從一個小族群開始。大家因為某個共同興趣而聚在一起。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未來將分化出無數的興趣族群。

參與感的頂點就是「成為明星」

實際上,這也是小米和很多傳統品牌最大的不同:我們和用戶一起玩,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無論是什麼時候,我們都在想,怎樣讓用戶參與進來,讓他們和小米官方團隊一起,成為品牌改進、品牌傳播的「大明星」。

創業的第一步是確定產品是什麼,要解決什麼樣的痛點。

小米營銷是口碑傳播,口碑本源是產品。所以基於產品的買電和如何表達賣點的基本素材是傳播的生命線。

對於全新的品牌,產品的品質就是品牌。

劇場式的發布會:

有「點」才做發布會。事件必須有熱點是基本的決策思維;發布會最重要的元素是產品本身。我們追求有「沉浸感」的劇場式發布會。

1、現場布置簡潔

2、時常不超過90分鐘

3、互動設計,請活躍用戶參加

4、發布會的核心是產品,關鍵表現形式是演示文稿,最好是保證每五分鐘就會出現一個尖叫點,貫穿全場才能做到全程無尿點。

用互聯網思維做電視廣告:

1.全網互動,把電視廣告本身當產品做二次傳播

2.偶爾在電視上做廣告,信息越簡單越好,盡量做品牌而不是功能廣告。

3.電視資源段選擇上,選最大平台集中爆破。

產品和營銷的關係,是1和0的關係。你的包裝,你的海報,你的營銷,你的退關個,都是跟在產品這個1後面的0.如果沒有好產品,一切都會變得沒有意義。而如果產品給力,哪怕營銷做得摻一點,也不會太難看。

互聯網公關:

互聯網是注意力經濟,一個品牌和事件的關注度,一定要有碰撞、有矛盾、有張力才起得來。所以傳播途中有不同聲音不但正常,還可能是好事,在其中因勢利導、抓主流就可以了。一件傳播事件中,如果有七成是正面聲音就很好了,剩下三成負面的其實也無所謂。

1、有預謀成規模的攻擊,第一時間警覺,果斷亮劍

2、對產品服務的吐槽快速回應。

3、對於小誤解,不用管。具有代表性成規模的誤解,則要亮出底褲,進行系統性解決。

小米開放日活動:業內人士、媒體記者、普通用戶。

品牌公關事件中,娛樂不僅可以表達態度,還能扭轉戰局。

新媒體篇:

不是做廣告,而是做自媒體:

讓自己的公司成為自媒體。

小米銷售渠道:小米網電商70%、運營商30%

傳統思路是做好媒介渠道,現在是做好內容,以前是找媒介,現在是媒介來找你。這其中,內容很關鍵。

在微信公眾號中,新品發布相關的打開率60%,是一般活動的五倍。

內部不僅讓員工成為粉絲,甚至還嘗試讓粉絲成為員工。

企業要花精力讓自己成為能持續提供優質內容的自媒體,同時也應該發動用戶來產生內容。

社會化媒體平台的自媒體矩陣:微博、微信、qq空間、百度貼吧

社會化營銷:

小米做社會化營銷的四個核心通道:

論壇-沉澱老用戶-沉澱信息

微博-媒體屬性,一對多-事件傳播-用有趣的內容和適當的獎勵,去鼓勵用戶轉發

微信-一對一-客服平台-注意語音功能

qq空間-媒體屬性,一對多-事件傳播

知乎-技術范兒的乾貨帖

微博是社會化媒體第一站:

1.把微博賬號當成網站一樣去運營

2.把微博話題當成網站的頻道一樣去運營

3.不要刷屏

炫耀與存在感,這是後工業時代和數字時代交融期,在互聯網上最顯性的群體意識特徵。

如何讓更多用戶還沒有見到小米手機,就先對小米的品牌有認知呢?

讓用戶都來曬一下自己用過什麼手機—選擇做出一個產品,即「我是手機控」的頁面生成工具,用戶自主選擇,則自動生成一張圖片和微博文案。此工具計算出他所有的手機花費與機齡。——此次嘗試踏出了從純內容傳播向產品化傳播轉進的關鍵一步。「我是手機控」這個成功的微博活動案例背後,是一種以產品推動傳播的思路。純粹是我們做了一個大家都會喜歡的互聯網產品。這個產品很有趣,很吸引人,激發了人們心中的那種或者是懷舊,或者是炫耀的衝動。

微博線上產品的手法。在產品發布前大概一個半月,1.微博 話題預熱2.發布

「借勢」是新媒體人的必修課

要讓用戶參與感落到實處,就一定要給用戶特權。

論壇的運營過程中,數字成就比物質刺激更重要。

服務篇:

小米商業模式:把硬體產品當互聯網軟體看。而互聯網軟體就是通過海量,微利的方式盈利。

要死磕服務,先要死磕產品。

用戶在哪兒就到哪兒做服務,隨時在用戶周邊,甚至不是用戶上門,而是主動找用戶。

「快」是做好服務的根本。

設計篇:

產品的文案策劃和表達上有兩個要求:1.直接,講大白話。2.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動用戶。

營銷絕對不要將一堆空話,把最能打動用戶的話用最直接簡單的方法說出來就可以了。

案例一:小米手機就是快。案例二:99元聽歌神器

海報信息架構:第一句一級賣點。第二到第三句,二級賣點,價格、產品圖、購買網址和公司標誌,把價格放到很重要的位置是小米的特色,因為性價比是我們的關鍵標籤。

做的設計要有體溫、情感。情感化的設計:1.從產品定義本身就開始考慮。2.善用經典的生活場景或節日文化。

小米電視整體設計思維:我有多大的房間,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喜歡活在怎樣的空間里,我需要什麼樣的電視。eg:小米電視體驗間

大字報和醒目的顏色最有效,過多的設計都是信息干擾

圖片呈現方式是優化重點。

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注意力及其稀缺,在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讓用戶注意並停留,一張突出鮮明的圖片勝過華麗的長篇大論。

1.簡單直接。2.可感知的情懷,用小道具進行搭配。3.適合移動設備閱讀。

有玩者之心的團隊,才會真正愛自己的產品,愛自己的用戶,這才是解放團隊真正的核心。

阿黎筆記

亞文化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

功能式消費——品牌式消費——體驗式消費

戰後80年代的日本發展到太過追求消費的階段,很多產品在設計上市裝飾過度,後來無印良品主張設計剛好夠用的產品。」這樣就好「它是為需求設計,而不是為慾望設計,它用了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師,用了最好的生產工藝和環節,用合理的價格輸出。

原研哉:」無、空「是它的一個很強的設計理念,就是無也亦所有。《設計中的設計》

真正的發燒友關注什麼?:新奇特,高精尖

能穿越時間的不是商業,是哲學、文學或者藝術。

企業互聯網轉型需要」爆扁爽「

1.產品策略,產品結構要爆

2.組織結構要梳理,要扁平化。

3.團隊的激勵,就是一個爽字。

後記

我們最容易看到表象,也最容易只看到表象。在靜下來的時候,我想的更多的是洪流之下的暗涌,在這些變化背後的不變,不變的原點是什麼?


雖然寫的更多的術,但是通過當時大的背景和各個方面的因素可以去悟其中的道,然後分析天下大勢。最後為我所用。這本書實在。至於我們能夠學到多少能夠悟到多少就看自己的天分了。

明勢 取道 優術。


推薦閱讀:

阿加莎,奎因,卡爾各自最好看的書是哪本?為什麼?
你讀過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書?它的哪一部分吸引了你?
網上哪裡可以看海量,免費的書籍?
有的讀書人對讀過的書了如指掌,在寫作時/發微博時甚至可以引用其中的段落,請問是現查的呢還是記住的呢?
有哪些物件能使書房顯得古色古香?

TAG:閱讀 | 小米科技 | 書籍 | 書籍評價 | 參與感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