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嚴歌苓的小說?


嚴歌苓講故事實在是一把好手。文筆平實卻內透凌厲感,特殊年代背景鋪設的厚重又豐富。

嚴歌苓筆下的女性都不伶俐,非常包容和隱忍,個個兒都是大地母親的形象。扶桑、多鶴、馮婉瑜在對待愛人時,多少都有些母親對孩童的寵溺。她作品傳遞出來的信息,的確是女性的生命力和韌性優於男性。她們的隱忍懇切,彷彿是生命長河中強者對弱者的憐惜。

最近知乎有抨擊嚴歌苓作品太男權,並未發覺。反而覺得嚴歌苓將女性放到超然的高度,男性角色往往反倒顯得拙劣狹隘。疑似有聖母情結倒是真的。

依然覺得她是當代難得的好作者。


看過嚴歌苓的長篇作品沒幾部,《小姨多鶴》,《灰舞鞋》,還有就是張藝謀拍過的電影原著。除了嚴歌苓,所有這種類型作家,比如蘇童,賈平凹,莫言,王小波等等,都是用一些平常人看起來很庸俗,甚至有些不堪入目的描寫來征服讀者的。你看那些故事,會覺得怎麼這樣啊一點都不清新一點都不高雅,有些女孩子會難以接受(當然除去故事情節的「不高雅」,故事本身平鋪直敘也會抹殺讀者積極性)。如果你忍下來書的三分之二,你就贏了。你會發現,他們講的故事,都是有血有肉,痛徹心扉引人深思的故事,是平淡生活中非常有可能發生的故事,是揭露人性醜惡與善良的故事!就像魯迅一樣,這些人的事,才是「人」的事。


初讀嚴歌苓,便覺得好。具體好在哪裡,卻說不清楚。第一篇《愛犬顆韌》,第二篇《女房東》,接著便是《天浴》、《也是亞當,也是夏娃》、《灰舞鞋》、《花兒與少年》紛至踏來。嚴的小說主要涉及三大題材軍旅生活、移民、同性戀。

如果說所有的閱讀感受匯成一個顏色,這個顏色應該是灰色,讓人高興不起來。我並不是喜歡喜劇,只是讀嚴歌苓的小說,你無法試圖更改故事的任何情節,因為在嚴的小說中故事的人物,故事的發展都彷彿是從故事中生長出來的,無所謂好,更無所謂不好,它呈現的是客觀,好像事實本該如此,每個人都被不安裹挾,在沉默中燃燒消耗。

在小說的眾多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也是亞當,也是夏娃》中的伊娃,她和前夫離婚,後和gay亞當生下女兒菲比作為交易謀取錢財,本是一場交易卻讓伊娃深陷。她不能和亞當一起賠掉自己的生活,但是又難以割斷對菲比這個小生命體己的牽掛。她想起了和前夫M充滿繾綣、充滿吵鬧,相互刻薄的生活,這種生活真實,但是對她來說太過安寧,她不知道拿越來越安寧的生活怎麼辦,她是生活的不安份子,她拒絕在沉默中消耗自己。儘管後來菲比生病她回到亞當和菲比身邊照顧,失去了一個都不錯的戀人,但是她換回來的是菲比的存在更陽光,她和亞當相互擁抱不再「何必」。

有喜歡的伊娃,便就有了令人憐惜的九華,他是《花兒與少年》中的二十來歲的沉默者,他不是少年。九華隨母親移民與繼父瀚夫瑞一起生活,九華沉默始於瀚夫瑞教他說「Thank You」他卻總是說成「Sank you」「Dank you」,直至最後選擇沉默,坐在那裡,或是站在那裡,任殺任剮,死不吭聲。最後,九華被繼父放棄,他獨自一人搬出去,成了繼父眼中笨拙又自尊令人絕望的人。

有時,令人絕望的並非是生活中的壞運氣,還是那一潭死水,所以我們拚命的製造煙火氣,使生活看上去熱鬧,我慶幸我生活在「鬧市」之中。


唏噓過後 回味不多


等讀完《陸犯焉識》再來答。

只讀過《金陵十三釵》和《扶桑》,嚴歌苓寫作的視角切換很獨特,時間線也很彎曲,題材往往都比較沉痛,故事也基本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只是我不是很欣賞她對情節的把控,在《扶桑》中體現得很明顯,感覺作者好像抓住了最本質的東西,卻沒有很好的展現給讀者。


一點見解,不喜勿噴。

毫無疑問,嚴歌苓是個會講故事的人。

首先我想說的是,個人認為嚴歌苓算是個好作家,但是單論文學性,我希望她能少寫幾本書。

如果你讀過《陸犯焉識》、《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床畔》還有《芳華》,你會發現,嚴歌苓的寫作有著模版化的跡象。

首先,她擅長把人物安排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無論是多鶴還是玉墨,都是戰爭時期的犧牲品。《床畔》里的護士、《芳華》的女主人公還有陸焉識的人生軌跡中,透露出濃濃的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時期結束期間的特色。又或是在她的中短篇作品集中,主人公大多都是美國一代移民。

其次,她尤其擅長描寫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從陸焉識和田蘇菲身上不難看出嚴歌苓並不喜歡給這些人的情感安上「愛情」或者「親情」等字眼,而是用一系列事件來表現主人公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這種描寫的集大成者就是《床畔》里的護士。作為護士,她長期照顧一個已經成為植物人的戰爭英雄,和這位英雄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交流方式,更為了這位英雄放棄了自己大部分的人生。在嚴歌苓的描寫下,小護士的情感既像是那個年代對英雄的崇拜,又帶著一絲情竇初開的悸動,但也可以說是高度的職業操守。這樣複雜的情感,其實是很容易吸引讀者眼球的。同理玉墨的情感。

最後則是令人唏噓的結局。個人覺得嚴歌苓十分懂得「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悲哀。正是這種結局才引發了讀者們的無限唏噓。比如陸焉識,當他意識到自己對妻子的愛時,妻子已經全然忘記自己對他的愛戀。又比如萬紅千里迢迢找到張穀雨的家鄉,卻發現自己辛苦照料數十年的張穀雨因為一個十分令人無語的原因已經去世。

這三點配合上嚴歌苓卓越的文筆,確實能夠趕超市面上大多數小說。但是她的作品越多,這種模版化的痕迹越明顯。初讀《小姨多鶴》的時候,我是很欣賞的,但是等到我讀完《芳華》的時候,我卻已經對她的作品無感了,因為讀過至少她的十個作品之後,我能輕易的猜測到故事的走向和結局。

嚴歌苓主攻的毫無疑問是主流大眾讀者,但是如果再向上提高一個層次,個人覺得嚴歌苓思作品中並沒有特別深刻的思考。讀者可以全盤把這些故事中的悲劇根源歸位時代原因。我不知道這樣比較是否合適,但是相比於湯亭亭的《女勇士》,嚴歌苓的故事還是差了一節。以湯亭亭為代表的華裔女作家的文章最為吸引人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背後意識形態的碰撞。比如《女勇士》中湯亭亭對花木蘭這一形象融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這個巾幗英雄,不再僅僅是我們熟知形象,而更多的帶有了一些女權主義色彩還有西方崇尚的individualism,這就使讀者們在閱讀的同時會思考作者這樣的改動是否是得體的,而又是什麼促成了作者這樣的改動。

但是說了這麼多,我還是不得不承認嚴歌苓是個優秀的小說家。不過要我選的話,單就站在看故事這一個讀小說的基本需求上,我會選李碧華。畢竟黃暴女作家的想像力實在豐富。


女人寫給女人讀,大老爺們兒少摻乎


去年回國沒事兒的時候看過小姨多鶴。整體感覺,就是匠氣太重。


沒有看完她所有的小說。中短篇看的多一些,只看過兩本長篇,一本《扶桑》一本《媽閣是座城》,兩本主人公都是女人。不得不說,嚴歌苓把這兩本小說里的女人都寫活了。看文之時,不自覺地被帶入,強推《扶桑》。剛才翻答案看到有人說覺得看完只是唏噓一場沒有回味,我卻不以為然。至少,扶桑刑場的嫁衣,髮髻里的銅紐扣,女性的仁慈與殘忍,悲哀與寬容,都恆久地停留在我的腦海。至此,哪怕在路旁再次見到灌木上盛開的扶桑花,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那個形象。是否在遙遠的過去,真的有人如此這般地活著。


《第九個寡婦》是人性中渾然天成的光輝與美,在動蕩的大環境所施加的折辱中的泰然沉著與永恆的希望,永遠地對於真我的追求。

《老師好美》是情感或者說愛的界限,愛與人倫的矛盾。

《天浴》是荒唐年代裡,無所束縛的惡對稚拙的美好的毀滅。

《媽閣是座城》是濃烈而無望的愛情,紛紛的單純情慾與紛紛的孤獨。

《一個女兵的悄悄話》是荒唐年代對靈魂的壓抑,青春的迷茫,單純的愛情與最終的迷失。

《吳川是個黃女孩》是情感的洶湧與深重的孤獨。

《陸犯焉識》是一個極度蒼涼的年代,與年代裡極致繁華絢爛的人,陳年美酒一樣醇厚並且忠誠乾淨的愛情。


除了《陸犯焉識》基本都看過。她的作品一般就是圍繞著文革土改抗日這些,不知道算不算標準的傷痕文學和鄉土小說。我覺得她有兩顆心,一顆男人一顆女人。文章雖然粗獷用詞豪放,但是對人的心理描寫,尤其是女人,非常細膩到位。她筆下的人物大多不聰明,不伶俐,看似愚蠢但是往往散發著人性最本質的光輝。我覺得在這個地方和沈從文《邊城》《蕭蕭》的感覺很相似,但是嚴歌苓刻畫的女性形象總是要生動很多。《第九個寡婦》《白蛇》《灰舞鞋》是我最喜歡的。她還有一部分書的主角是那些嫁給外國人來獲得綠卡和優渥生活的女人【沒找到好的形容詞】,有好幾本書,書中主角都太過於相似了,劇情重複,有點無聊。


嚴歌苓的《白蛇》《無非男女》《陸犯焉識》《綠血》《扮演者》等小說都有幸拜讀過,心理描寫極其捉人。劇情設定非常新穎。很適合女人讀。很適合眼窩淺愛意淫的女性讀,比方說我。


在陸犯焉識里她說,他的表戴在手上一刻不停地走著,溫熱的,像一個小小的臟器。

從那以後每次看到手錶都會想到這句話,我的表自此成了我的臟器。

小說里這樣半句話就能擊心的還有很多。

哦還有,看了小姨多鶴可想懷孕了。


第一次接觸嚴歌苓小說便是少女小漁,此後一發不可收拾看了磁性的草地、扶桑、草鞋權貴等。私以為嚴歌苓的小說視角是一個敏感慈悲女性的視角。裡面關於情愛、人性的描寫是很淡然的,沒有評價。人物也是很豐滿的,不是單一的性格或者形象。可能和作者性格有關,多半是悲涼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但是稱得上好的小說,和方方一樣值得耐心去看。


推薦閱讀:

對於《水滸傳》的解讀好的書籍有哪些?
姓吳的人的名字是不是很難取?
你看過的哪些經典童話其實很毀三觀?
有哪些會讓人哭著哭著就笑了的句子?
有關鏡子的故事?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