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郝笛被譽為考古第一大家、天才考古少年」?
圖文:17歲少年收藏古幣 20 萬枚 - 2002 年 08 月新浪新聞
21歲男子郝笛所藏文物價值過億被譽為考古第一大家、中國的天才考古少年 - 2007年04月新浪新聞中央十套 家庭欄目-2008-14-6 - 收藏奇才郝笛(視頻前40秒請直接跳過)家庭-2008-146收藏奇才郝笛視頻
1,報道所謂的兩篇論文《發現魚腸劍後的探索》、《棘幣初探》,沒有任何刊載信息,核心期刊里沒有,普通搜索引擎里也沒有任何刊載信息,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從我對古兵器學術論文的關心,我推測,一,可能完全不存在,二,了不起是報屁股上的豆腐乾文章。
2,中國沒有「中國文博學會」這個註冊機構。他這個所謂最小的會員,我不知道是那個國家的中國文博學會的頭銜,也許外國的機構我沒見識不知道……
3,文物販子要脫手大批量的工藝品,無外兩個辦法。一是講故事,這個手法現在不太容易得手,老百姓們吃藥吃多了開始小心了。二是把自己包裝成權威,金口玉牙說一不二,然後他手裡的自然就是真品,然後你去買就很放心,然後你就吃藥了。
4,文章中那些小故事,是很典型的販子們故事,潘家園每個攤位老闆都能給你講好多個,各種重大發現各種傳奇曲折,最後讓你買他東西。買了,百分之九九點九九就是吃藥。
5,報道說他有20多萬枚古錢幣,這個有可能。應為很多古錢幣發現是一大堆一大堆,潘家園經常見幾百個銹一陀的,很便宜。如果他是買賣人,那可能這方面因為過手數量龐大而經驗豐富,鑒定技能很不錯,這個完全可能。其他的,我看不出有這個可能,包括什麼甲胄鑒定兵器鑒定,還有佔全國收藏量1/3以上的古鏡什麼的,都當故事聽吧。
補充一點。文物鑒定和考古,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簡單說,鑒定最多只是一個技能,考古是一門具有完整體系的學科。文博也不是個精確的概念,博物館學是博物館學,文物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諸如此類其實多注意一下就可以發現各種問題。這不知道是哪位實習生寫的槍文……一眼假。文物鑒定是一個相當依賴經驗的學科,這一領域幾乎不可能存在逆天的所謂「神童」。當然,年齡與經驗相關,但並非是完全吻合,也有可能出身於世家,接觸文物比較早,從年紀很小就開始了經驗積累(正常情況下經驗積累都是工作之後,至少也是從接受高等教育之後)。而且,文物鑒定這種經驗,一定要有就有比較靠譜的交流環境才能有效率的積累。從郝笛的故事來看,除了家底兒殷實可以很早的接觸文物市場之外,其他的經驗積累條件都不具備。
呵呵,江山代有妖人出。這個郝迪十幾年前嘴上沒毛時就在天津出名了(此君今年才29歲),當年就曾被《今晚報》和《每日新報》吹捧過,號稱收藏已經「過億」,想不到十餘年過去還是收藏過億,沒能成為收藏界的比爾蓋茨。
請大家欣賞一下此君藏品:
有沒有一腳踏進垃圾堆的感覺?1979年,趙泰來接收了大姨媽在香港的遺產,除了價值數千萬元的房產,還有放滿兩層樓的收藏品。這些收藏品每件都來歷不凡,價值不菲,趙泰來第一次見到它們,就被它們的爭奇鬥豔驚呆了。大姨媽隨即拿出一張藏寶圖,告訴趙泰來倫敦郊外的另一處藏寶所在,在那裡有更多的稀世珍寶。
1981年,大姨媽溘然長逝,為了家族的那些稀世珍藏她終身未嫁。辦完喪事之後,趙泰來帶著藏寶圖,來到了倫敦郊外的那個神秘莊園。進入塵封已久的地窯,趙泰來再次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那裡堆放著大大小小難以計數的木箱,打開已經腐朽的箱蓋,掀去上面稻草和棉花,裡面全是價值難以估計的古書畫、陶瓷、玉器、銅器……這些寶物大多是趙泰來的曾外祖父伍廷芳所珍藏,伍廷芳是清末駐美國、秘魯等國的大使,民國成立後任司法總長、外交總長、代總理,風雲際會,成就一世聲名。家族藏品經三代人不斷收藏補充,傳到趙泰來手上超過數萬件。 趙泰來每天將清理出來的文物一件件登記造冊。10年下來,記錄在冊的藏品達到了6萬多件,光是買包裝材料就花去了96萬英鎊。接下來,他又為保護這些藏品而奔忙。為了裝裱一幅唐卡,他遠赴日本購買裝裱材料,耗資百萬元;為了防止幾千年的青銅器氧化,他奔走於歐洲各國,尋找最尖端的防氧化技術。 在地窖里,他發現許多國家級的文物,如唐代的唐卡、春秋時代的四鋪首銅鑒、南北朝的趙青釉四耳、明代的青花魚藻紋魚缸……每一個發現都讓他驚奇不已,又讓他覺得難以置信。
大姨媽你辛苦了,請下場休息。下面這個是 @馬伯庸 曾經造訪過的冀寶齋博物館,其藏品不但兇殘,而且驚悚!
冀寶齋」博物館由冀州市二鋪村興建,地處衡水湖南岸。主體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投資5400萬元。館內設12個主題展廳,展出藏品2218件,其中8個瓷器展廳,2個書畫展廳,1個青銅器、金銀器展廳,1個唐三彩、玉器展廳。展品的時間跨度由遠古至明清,館藏近四萬件,是衡水市乃至全省最大規模的民間博物館。
任何一個哪怕是沒有考古常識、古玩常識、收藏品常識的人,也能從那濃濃的地攤風格中嗅出虛假的氣味。何況樓上若干回答已經提到了硬證據:沒有相關論文、沒有相關機構、沒有相關教授聘用信息、佔全國收藏量1/3以上的古鏡等,所以對於這些東西,就當是愚人節玩笑吧。這個人可能存在,這些豐功偉績就別去認真啦。
而且,站在一個寫小說的三俗地攤流作家的角度來看,即便是作為地攤文學,此文的水準也差得太遠,在此強烈推薦地攤文學中的聖品:稱霸美國黑市拳的是一中國人 —— 唐龍(弗蘭克陳)當然配合此文閱讀效果尤佳:應邀扒一下「黑市拳」的褲子 【體育觀察】轉載自神童的傳播模式
————————————————————
翻看古代的地方志中的人物誌,發現古代的時候做大官的人小時候全都是天才,而且描述都是有模式的,什麼五歲誦詩書,七歲能作文,十歲便聞名鄉里。當然考中秀才都要二十多歲,考中進士的時候老婆孩子都四五個了。
大官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大,當官之後各種親戚都來攀了,阿姨大媽們就會回憶起來這小子小時候就有當官相了
啊,一傳十傳百,好話說盡,他在老家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等到告老歸田,花點小錢修下祠堂,到處題詞做志,算是回報,地方小民更是感恩戴德。等到修地方志的
時候,都是後輩鄉人,這個大官更是要大書特書,證明我們家祖上也是世家,我們縣我們村也是個能出人才的風水寶地,神秘故事就流傳千古了。
現在的傳播媒介更發達了,天才就更是層出不窮。最有名的就是當年中科大的少年班,當然比這還有名的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反正總是落不到自己頭上。現在回憶起來,我三歲也能從一數數到一百了。
幾個月前我得知了天津少年郝笛,被稱為「全國能與郝笛對話的古錢幣專家不到10人」,天才考古少年,所藏文物
過億云云,看到報道我真是被嚇了一跳,王世襄也要到29歲才出道,馬衡也是靠郭沫若等人提攜,學問大至羅振玉也沒發過這種財,史樹青先生老來糊塗晚節不
保。天津一個小小少年,靠著地攤上的摸爬滾打,一些」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的指點,竟然敢號稱」中國古錢幣、古銅鏡、古兵器戈最大的收藏鑒賞家「。
21歲男子所藏文物價值過億被譽為考古第一大家
這也是拜媒體所賜,新浪引自大連晚報,其他所有的轉載都指向大連晚報,但是我到大連晚報的官方網站搜索卻沒有搜到這篇報道。也有電視媒體報道,cctv10家庭節目2008年第146期(家庭-2008-146收藏奇才郝笛)。檢索文中提到的天津作家、收藏家王鵬,沒有得到任何結果,視頻中出現的鄰居王蓬亦然。而文中提到的兩篇文章《發現魚腸劍後的探索》、《棘幣初探》,無論是知網、萬方還是Google、百度,都無機會拜讀。不知他們的根據是什麼。
看視頻中出現的郝笛的藏品,一來未上手僅僅靠通過模糊的影像,二來我也並無更多研究,我無法做出評價,於是我就只能從外在的地方來分辨。
首先,記者就沒有分清楚文物與考古的區別,他們雖然有聯繫,但無論在方法還是具體的實踐上,都並不是同一個學
問,這是外行人最容易忽視的。收藏和考古學在大家看來都是神秘的,因為第一個那是一般人都不了解的東西,其次它代表了巨大的財富。因此收藏家與考古學家都
被人認為是不得了的,也往往認為做考古的人能夠鑒定。現在考古學家提倡公共考古,但公共考古有一個非常大的尷尬,如果宣揚挖寶宣傳大墓,這就有違了公共考
古的目的,但不這樣就難以吸引公眾的注意力。
其次,看郝笛家中的文物的擺放,層層疊疊,小鼎壓銅鏡,在室內幾乎是無序的擺放。可以想像這些青銅器在他家中的磨損會有多大,想要進行研究生多麼困難,這對於一個愛文物的人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不應該的。如果我是他,我一定會出掉一些復件,換取更大的擺放空間。
再次,郝笛的收藏全都是青銅器。但眾所周知,中國的文物,但凡從地里出來的全都是國家的,青銅器很少很少有傳
世品,青銅器的交易從來都是不公開的。例如拍賣從來就沒有青銅器,出了博物館也沒有參加敢編青銅器的圖錄。就算是傳世品,一個在地攤上買來的青銅器不同於
字畫、文獻,你要證明他的流傳幾乎是不可能的。文物局或者警察就憑這個節目就可以立案調查。
最後看頭銜。中國文博協會專業委員會,但只有中國文物協會,並無中國文博協會。
神童加上寶藏,這兩個最神秘化的元素加在一起,構成了新聞報道中最吸引人的兩個元素,甚至貪官加情婦也不過如
此了。我在知網查資料,首先就是要把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前面這個勾去掉,因為這裡面全是誇大其辭、危言聳聽和政治宣傳,與知識和真相無關。電視台是更
可怕的一個媒介,它不僅如Vonnegut等人說的那樣阻止人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大眾傳播媒介,誰是大眾,就是買完菜了在小區門口閑聊的奶奶阿
姨,就是每晚看台灣偶像劇到12點的無知少女,吸引他們的是姦情、天上的餡餅、兄弟姐妹的反目和不存在的美好,不是每天都是911,那怎麼辦,那就只能靠
誇大其辭了。
簡單查了一下,有很多人在詢問郝笛的聯繫方式,也有人在爭論,想必都是在古玩圈裡的朋友,大家看看都懂,何必
爭執。近來收藏界和拍賣中出現了太多問題,也是源於這個圈子太小太封閉,對於公眾存在太多的神秘感,以至於我們發生了一些見怪不怪的事情在媒體在造成這麼
大的爭論。清者自清,文物收藏界有太多不好的習慣,這自然也是需要摒棄的,但大家就是大家,小丑就是小丑,這是聲勢再浩大的宣傳都改變不了的。
五六歲開始收藏的我也認識幾個,要麼從錢幣開始要麼從書開始,這都是有原因的。但沒有一個人有他那麼神的,甚
至白收了十多年的也有。神童需要去魅,鑒定更需要去魅。鑒定無非是斷代,斷作者/材質,目鑒一個玩了一點時間的人都能做,區別是小販還是收藏家、學者的是
考證,它們不僅僅是收藏就可以了,通過這些舊物探尋古代的文化和生活才是它們的價值所在。
你看這個就知道
http://weixin.qq.com/r/tHV2bknEeBQHrQ0N9yCm (二維碼自動識別)
Sina Visitor System
================關於日期=====================司馬南打字的時候手滑了,當然您有其他看法也並無不可,全文引用,一字未改。==================私貨=======================司馬夾頭認定的?呸!我早就知道他不是個好鳥,在美國頭被夾傻了吧,還反偽鬥士,臭毛左沒一句話能信!什麼!你說他沒說?………………你你你,你個臭五毛!#被逼出來的我的一點說明#
2014年6月30日 14:26文/司馬南
最近不斷有人跟我打聽某人, 中英文媒記採訪也要我聊關於他的江瑚傳奇。 某文化部門的老朋友打電話 ,說有一個比司母戊大方鼎還重要的文物, 要請這個人看一眼, 跟我要這個人的電話。更多的朋友在微信上與我溝通: 你認識這麼了得的神人,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們?幫我們大家長長眼啊,潘家園古玩市場上隨便收個東西,就等著發財了……
我哭笑不得,一概回答: 不知道 ,不了解。
可是記者、朋友不肯罷休,他們舉證說, 在網上隨便就可以搜到的信息是, 你司馬南帶著專家專門去找到這個天才,人家當著你的面就鑒定了文物的真偽。 因為你是反偽科學鬥士,是專門打假的,所以我們才信你呢。你不能自己悶頭髮財,不管大家呀!
……
真心話,本不想就這件事情發言,我得罪的人太多,以為這事而熱鬧幾天也就過去了,沒想到水越兌越多,事越傳越神,謊越扯越大,司馬南老小子在這裡變成了陪襯道具,成了證明某人是文物鑒定神人的人證。
……
情勢逼迫我不得不出來做一點說明。
第一,司馬南不懂文物,沒有文物鑒賞力。所以,我根本就沒有資格鑒定別人是不是有文物鑒賞能力,考古更是無從談起。陝西衛視的文物鑒定欄目片兒白請我去當過嘉賓,我努力現學現賣,現場依然出醜。上海東方衛視有一個欄目和文物鑒定有關,讓我扮演「專家」做了幾期, 自知愚笨,心裡不安,堅決不肯再做了,即使是為了娛樂也不行。
第二,我喜歡逛潘家園、逛琉璃廠,僅僅從喜歡的角度收藏過一些玩意兒,極其有限地接觸過一些文物方面的事情。馬未都仁兄到我的書房,只掃了一眼,就拖著太監腔兒,嘲笑我"沒一個像樣的玩意兒"。我恨他牙根直痒痒,老大不服氣,但我知道,他說的是事實。
也有人從國外拿來"文物",說這是當年八國聯軍搶走的文物,托我請國內的專家鑒定,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我拐著彎兒地請徐邦達老爺子幫著掌過眼,國家文物局老局長也幫著找專家看過。馬未都的意見是,老玩意兒是老玩意兒,不過那是清朝的時候做的假,洋人不辯究竟,以為是好東西就搶走了,到底沒逃出中國贗品文物生產者的手心……我說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有文物方面的問題要請教,一定會向真正的文物專家請教,而不會去找一個什麼"少年考古天才"。
第三,至少我本人從來沒有聽說過"名震半個中國的少年考古天才",名震一村、一縣、一條衚衕的少年考古天才也沒有聽說過。
第四,說司馬南帶著專家專門到某地去拜訪過一個什麼"少年文物鑒定專家",或"少年考古天才", 無論什麼媒體做這樣的報道,都屬滿嘴跑舌頭,因為斷無此事,過去沒有過,將來估計也不會有。我一個北京衚衕傻大爺何德何能帶著專家出去尋訪什麼天才少年?
第五,文物鑒定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考古首先是科學,其次才是藝術。沒有多年的積累,沒有相關的文史哲知識,憑空靠什麼天才一下子就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文物專家, (有報道說就某個文物問題,與他能對話的專家不超過十個人,這謊撒得實在是太大!)甚至參加什麼考古發現,我是不信的,你們誰願意信隨便。
上海有一個少年,他爹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幫他寫作文獲獎,後來弄出了大動靜,吹捧者把少年說成是「當代魯迅」,結果被方舟子三拳兩腳打回了原形。不是方舟子厲害,而是這個上海少年父子選錯了行當。藝術一類,例如你把牙齒咬碎就說某公唱搖滾天下無敵,別人駁倒你很難,但要在"碼字的行當"(王朔語)中「 扮演當代魯迅」純屬沒事找抽型一一這個難度太大了,不被拆穿的可能性太小。
第六,在這篇文章中 ,有不少諸如」某某已是全球數十家博物館最資深和權威的客座專家」之類的說法,我把它當成電腦亂碼,或病毒作祟,這樣的文字沒有評論的必要。至於說,「少年天才從五歲就開始迷戀文物」,在我看來這與五歲開始迷戀尿泥,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此文該打住了, 交代一下真實的情況吧!
十幾年前在南方某衛視,我主持談話欄目, 採訪過一個據稱認識古錢幣等文物的孩子。現場幾樣東西是他自己拿來的,或是家裡人拿來的,還是記者從哪裡拿來的,我現在記不太清了。但主持人所提的問題是記者預先設計好,並且事前溝通過的。少年喜歡明星時尚, 鮮有少年對文物感興趣,所以這個題材比較新,節目也就做了,也就播了,沒什麼波瀾和爭議,事情也就過去了 。在我的印象中,孩子就是一個平常的孩子,少年就是一個一般的少年,認識各式刀幣,認識袁大頭,挺好玩兒的。
假如大家現在在網上所傳的這個考古天才少年,就是當年我採訪過的那個小孩兒, 未免離題萬里言過其實了。假如大家在網上所傳的那個孩子與我當年採訪過的那個小孩沒有關係,那就更惡劣,因為關於我那一段文字純屬編造 。
需要做一點特別聲明:以上所說的話並非針對這個孩子,孩子是無辜的,甚至家人可能也是無辜的,孩子立志於考古,好好學習,將來也許會有出息。
但從一個老編輯的角度來看,這文章活脫像一篇拙劣小說,不乏痴人說夢,偏巧有人當真,難怪郭德綱連珠炮發問于謙:你是傻呀,還是傻呀,還是傻呀?
( 司馬南寫於2014年7月29日下午,北京南鑼鼓巷夕陽正好)
我看那個故事的時候 配上他本人照片 總覺得是親王親自扮演的許願然後就是這種故事套路很多啊 還記得小時候有本書叫:世界未解之謎 么裡面全是這種故事 好像每個故事就發生在昨天你的身邊一樣
早年還沒做古玩生意的時候,一個老前輩就告訴我,玩古董的最後會發現成為兩個極端。一個專家路線,一個彈崩子路線。事實證明,改結論果然靠譜。
走向專業化的人,從票友,玩家,發展到有所小成,最後成為一個類別的行家。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從不懂到大概懂了,從自信到吃藥交學費懷疑自己水平,面對其他人的說三道四不離不棄。能兢兢業業堅持下來的,一步一步,玩個十年,必然有所成就。當然,主要看天賦和土壤環境。
另一個方向,我們當地方言叫做彈崩子,或許更具有表演天賦。他們對外極度高調,吹噓自己水平,沉靜自己的節奏裡面,閉門造車的理論完全經不起推敲,喜歡講述各種傳奇故事。他們不喜歡普通品種,愛好高古。故又稱之為「國寶幫」,不是孤品就是大珍,青花瓷做煙灰缸。你說他們的東西不對有一眼,他們會笑一笑對你說,「年輕人,我做古董的時候你在哪呢?我不怪你。」他們奇葩的理由一套一套,說的和寫論文一樣,其實全是些「神仙貨」,或者都還算不上,甚至一眼假。但是外行哪知道呢,還以為他們是行家磚家。反正也成了假貨窩點的搖錢樹。真實水平連半壺水都算不上。
樓主文中的人,到底屬於哪種,按圖索驥吧。謝邀。樓上已經說了七七八八,其實我最想說的是我相信天賦,但是我一直覺得天賦也需要時間才能慢慢顯露出來。無疑,想在考古學界和文物鑒定界成為權威人物,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一條很熬人的路,一旦你決定踏上這條路,沒有個二三十載,就算你再有天賦,我也不相信你可以輕易的成為「專家」。其實只要細細分析,郝迪的相關報道還是有很多破綻的。我從來沒聽說X大有此一位客座教授,而且那個「太平天國的洪武通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還有光看照片就能搞鑒定這事兒也太玄幻了,如果是真的,那我們還需要什麼碳十四熱釋光古地磁啊……最後,他這麼牛,他爺爺病入膏肓沒錢治?如果他真的收藏了三分之一的銅鏡,隨便挑兩個品相好的買了完全夠治病了。所以我覺得,這孩子肯定還是有過人之處的,比如他的天賦,閱讀量和個人興趣,但是無疑是被媒體誇大了。順便說一嘴,我很反感現在媒體關於「古玩、文物」的諸多報道,這在社會上傳播了一種很惡劣的風氣,導致現在盜墓成風。而且很多報道都是錯誤的,缺乏常識擾亂視聽。
首先聲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在於對任何人進行有意攻擊,或者說有理不饒人,只是就在我發完那條闢謠狀態後有同學問我為什麼判斷他的收藏價值不高。我想可能是我說得理由不夠充分,不具有說服力,大家可能一時無法理解,下面就關於他的那段視頻里的幾張截圖跟大家探討一二:
圖1
圖中圈出來的那玩意叫瓦當,這個風格仿得是戰國晚期到西漢初期的造型。但線條偏粗,拙劣,毫無力度感,而且邊緣也做的過於滾圓。這個我們去年在安徽挖過很多的,真的是這個樣子的(與截圖中的屬於同一類,即中間為席文,四界格內為圓頭捲雲紋):
圖2
上面這個雲紋瓦當是我們考古挖出來的,還和我談神韻,知道什麼是神韻了吧。
圖3
這個仿鈞窯的罐子是你家的吧?也仿得太差了吧,我們大二的學弟都知道這是假的誒,器型長成這樣也就算了,奇葩嘛,也有可能有的,關鍵是你那個銜環鋪首做的好看些也好啊,流釉什麼的太抽象了,就不說了。架子上那些看不清的就當我沒看見好了,不亂給扣帽子,陶瓷器的水平也就這樣吧,呵呵。
再看看某人引以為傲的銅器吧,如果說上面那個瓦當是攝影的工作人員沒拍好的話,再看看你慘不忍睹的銅器吧~真是滿目琳琅啊,要都是真的別說一個億了,我這就三步一拜九步一跪從南京到天津來膜拜你啊,可惜啊。。。
圖4
上面這尊造像,他說是明代早期的(有圖有真相),還是道教的的始祖,頭頭是道啊。他以為我們大明皇室是豬么,能把個造像造成這樣,尤其是那個龍,真是可愛啊親,人物的鬍鬚和衣褶線條也不和他談了,談了他也不懂。再補充一下,這個就算是明代早期的,他也是真武大帝啊。。。(沒學好鑒定多看些書補充點文化知識糊弄人也顯得專業些啊)。再給大家看個真的:
圖5
真的線條是什麼樣子的,不是面目痴呆,這個古銅色包漿多好~~
再看看他的寶貝鏡子,7800枚哦,好嚇人,我都只見過一萬多枚~
圖6
但願他不要說這是唐代的海獸葡萄鏡吧,這麼含糊不清的拙劣之物唐代是斷然造不出來的,他能說得清哪裡是蝌蚪,哪裡是腫瘤么,海獸葡萄和小鳥我是看不見的。這種鏡子現在擺地攤的都嫌它仿得太差直接送到廢品店去回收利用了,他不會是去廢品店收的吧。或許又有同行要說這又沒有可能是宋仿或者清仿的呢,這兩個時期確實都有仿過海獸葡萄鏡,不過也差不到這個份上。再貼個唐代的海獸葡萄鏡吧,怎麼著我也算半個銅鏡磚家~
圖7
這個是故宮博物院藏的,特意挑了個版模不好的(這個已經是二模以下了),人家的二模鏡模糊也不是那樣模糊的啊~
拿出這兩個銅器來已經丟大人了,卻又還要給自己立個貞潔牌坊,說是有個人家裡小孩病了急著用錢,拿著幾件家傳古董來找他鑒定,他「如實」地告訴了他們真實的價格——一個都能值35萬!好嚇人,就這樣,這一家人就因為大師的一句話得救了!好感動,要是真的多好!可是這個爵杯也太假了啊,你弄個真的來會死啊,真的又不貴,才三五十萬,你買得起的。。。
圖8
我們忽略右邊那個新的一逼的景泰藍,看左下角的「爵杯」,這真是爵「杯」啊。。。仿得敢不敢再差點,大家有沒有在旅遊景區里看到過一樣的,有沒有,有沒有~器型怪異我就不說了(真是太怪了,這要是商周的我這輩子不碰青銅器),看看那個雲紋吧,小郝,這個是叫雲紋嗎?簡直比雷紋還雷啊。。。
你的銅器水平原來這麼牛啊,還有你那個蹲在人家攤前挑清代貨幣,您是古錢幣學大家誒,那種批量生產的銅板也入您法眼,居然還能挑那麼久。。。
最後再看看我們三項全能大師的玉器水平吧,有圖為鑒:
圖9
我只能呵呵,雖然圖片拍成這樣我相信還是有不少人能看出裡面有好多假的吧,呵呵,這個不解釋了。
我真的對郝大師沒有惡意的攻擊,只是覺得有必要讓大家知道一下,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人說流言止於智者,我談不上智者,只是想通過這篇拙文告訴大家,鑒定非一日之功,並不存在生來就會的天才。天分是有的,但是神童和天才只是美譽罷了,我也被人稱讚過為古玩神童,不過那只是虛名罷了,真正的本事還是要不斷地積累,學習。希望大家以此共勉,去偽存真,任重而道遠!另外,大家分享此文可以,但我不希望又變成一輪炒作,我有很多有意義的事要做,現在還不想出名,也不配出名,我清楚我自己的水平和理想,希望大家理解。
上文是我的朋友棒棒同學(現以被尊稱「朱大師」)閑暇無事隨手一寫而已,只望去偽存真。可能某些語氣比較挖苦人,少了點君子風度,只是現在連學術圈子都不再那麼乾淨那麼純粹,大量造假乃至造神,把學術的尊嚴、治學的辛苦一筆抹殺,實在讓人痛心。
其實業內公認的第一青年考古學家是@李三俗
圖1 樓上有朋友說,上圖中的「爵杯」假得不能再假了,景泰藍也是現代工藝品……這話確實是對的。為什麼?因為尋找原來的當事人是困難的,它們只是道具!圖2 有人說,上圖中贗品頗多,片中呈現的「高古玉」也是不敢恭維。這也是對的。但是問這問題的人可能不知道,在京津一帶有些藏玉的圈子裡有主動買一些仿品作為樣品的不成文規矩。 至於其它藏品,如古錢幣,有人質疑他為何在攤位前挑很久。答案很簡單——攝製組讓他挑的! …… 或許因為導演的事先安排,或許因為美觀的需求,或許因為設備的限制,電視節目的錄製,著實與現實有或多或少的出入——我認為,雖不排除言過其實,抑或吹噓之嫌,但拿電視節目里的道具與場景來斷定主人公的故事是無稽之談,就是看客的偏見了。 你們可能會問:「他真有那麼神?」我認為:他完全可以有鑒定的特長,只是他的故事因為宣傳需要,之前的走眼經歷即使有,也會被淡化。你們應該會問:「不經過專業培訓而僅憑『閉門造車』地實踐,會不會『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我推斷:他的實踐經驗豐富,是彌足珍貴的一手資料,但知識很可能有不系統之處,某些概念會混淆,某些技巧會不夠熟稔,類似九方皋,看得出千里馬,看不出馬的雌雄。你們肯定會問:「你憑什麼推斷那是道具,憑什麼說那是攝製組安排,憑什麼說眾人有偏見?!」 因為我體會過收藏經歷,我曾見過不同媒體的採訪過程,也見識過輿論與實際的區別,所以自以為還能道一孔之見。 你永遠不知道你的故事會在別人那裡傳成什麼樣。我也從小就開始愛好收藏——這和故事主人公類似,主要收藏礦物標本、化石等。不同的是囿於早年個人經濟實力,我進入市場購買藏品稍晚了些,那是小學的事了。收藏經歷也是被偶爾提及,才引起了記者關注。記得有一次我提到一種雷擊成因的天然玻璃,結果記者編了個故事,大致說我目擊了落地雷後在地下挖到了那種天然玻璃。這個故事在眾人中被傳成了:我被雷劈了大難不死,結果在腳下的地里挖到了天然玻璃。以訛傳訛,古已有之,想想古時候宋國有一個姓丁的人,打了一口井,用水比過去方便多了,於是他高興地對別人說:「我家打了一口井,好比多了一個人力。」這話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走樣,甚至被說成是:「丁家打了一口井,挖出一個人來。」宋國的國君知道這個傳聞後,便派人到丁家去查問,才知道原來是打井後,節省了一個挑水的人力,而不是打井挖出一個人。丁家並未騙人,倒是宋國里有不少人被折騰了一番。故事魯魚亥豕,謠言當以明辨,旁人費心勞形,實在沒有必要。 這裡得順便提一下電視台的拍攝和報社的採訪。在2008年初某電視台欲拍攝我野外採集礦物晶體標本的視頻,由於實際採集點在谷底,設備不便進入,於是拍攝地點改到了一處我沒有去過的採石場,那裡情況我不熟悉,而且只有灰岩,並不容易找到礦物標本,幸虧最後打到一些黃鐵礦。還有一次,某報社採訪我,最後的文章把我描寫成了無所不會的形象——那確實誇張了。央視這部片子,以及其它媒體的報導,應當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加入了誇張的描寫。 談到對收藏者不戴手套,家中文物堆放雜亂等細節的質疑,我覺得郝笛和他的藏品還算幸運,至少他還有個懂得如何整理收藏品的父親。不得不說,沒有足夠場地與良好保存環境是許許多多收藏愛好者共同的困境。拿我的藏品來講,除了一些捐給學校與博物館的保存較好以外,我的很多藏品都在一次搬家中被損壞甚至丟棄——因為我有親戚聽說有些化肥是以天然礦物為原料的,籠統地認為我的藏品和化學試劑可以當肥料。於是有個長輩在我不知情時從標本盒中取出各種寶石原石、礦物晶簇、化石甚至重金屬或放射性礦石,加上一些化學試劑草草裝箱要分批寄給鄉下種地的親戚。我知道時連忙阻止,但仍有三分之一已經寄出,幸虧有放射性的不在那三分之一內。打開箱子發現由於磕碰與互相刻劃,水晶裂了,碧璽和綠柱石斷了,方解石、石膏、雌黃晶簇、辰砂幾乎粉碎,而且其中打翻了一罐子水銀,既溶解了自然金又造成了污染……而化肥畢竟與礦石與我的化學試劑混合物區別很大,直到現在那親戚的地里還荒蕪著呢。故收藏者需要養成習慣,需要良好條件,也需要同理解其收藏的人作伴,或許還需要隨時放棄其藏品。 在當前這個環境,人們為了捧一些「高大全」式人物或工程,常常搞「全盤肯定」,先前的不足,不是被淡化就是被藝術化成特別的優點;與之相對地,想要打倒某人或蠲除某物,就搞「全盤否定」,即使是曾經被實踐證明切實有效的東西,也被擯棄或被宣傳成他人功勞。這一肯定或否定可了不得——支持他的人們說:「主人公都成高大全了,怎麼能說不足呢?」從而大加追捧,事情傳得神乎其神;質疑他的人們說:「連某某某非常厲害的人都不能辦到,這其中肯定有假!」從而吹毛求疵,越分析越令人覺得假,連道具的拙劣都被當成主人公的過錯。態度兩極分化的後果,自然是態度持有者言行上的偏激。就郝笛一事來看,我以為只崇拜而沒有質疑的人是不求甚解,只憑影片和新聞就草率肯定或否定他眼光的人都是見識淺薄。 有些時候專業反而局限你的眼光。凡事拿太「專業」的眼光來看,容易走火入魔成了「磚業」。我見過一位玩玉的人,藏品還可以,但令人好不驚訝的是,自然界無論什麼事物在這位看來都是可以變成玉的,否則就辜負了"滋養""光華"云云,於是她斷定我的化石「一看就知道全是假的」(事實上是我親自發掘)。人們經常帶著刻板印象看人看事物,然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容不下成見的。那些倜儻非常者,難免有與眾人所見的人有格格不入之處。之前有很多才藝出眾的「神童」,像五道杠之類,人們質疑過度反而令其倍感不適。之前我在帖吧里展示過我的藏品,被好多人懷疑盜圖,因為大家認為「一看就知道在吹牛,你這藏品趕上地大博物館藏品質量了」。真的都是在吹牛嘛?會不會是傳聞言過其實,會不會是妒忌造成偏見呢?所以「一看就知道」這樣的話,我是很少說的,因為常常是一看只看到表象,或者自己成見中的印象,是疑鄰竊鈇,不能妄下定論。 我與郝笛的收藏是不太相同的,他的「神韻」自然和我的不一樣,我不對他的經歷過多褒貶。郝笛海量的藏品沒有贗品固然顯得太誇張,但要知道,媒體節目是經藝術加工的故事。質疑是對的,但要仔細想想漏洞百出的故事為何大行其道。歡迎分享你們的意見。
之前這個郝笛的事迹在朋友圈大為流傳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問我是不是真的啊,人家怎麼這麼厲害,我爸媽還把這個轉給我看。
雖然看完之後就呵呵了,然後各種給大家解釋這個是假的啊,朋友圈很多文章都是假的啊,但是想想我爸媽都以為這是真的,好歹我也學了幾年考古,但是我都沒有給爸媽解釋清什麼是真的考古,更不要說很多身邊沒有一個文博方面工作者的人了。大家對考古的認識恐怕一方面來自鑒寶,還有一方面就是來自盜墓筆記了。
考古方面正確的宣傳太少了,很多很重大的考古發現沒人關注,反而是之前出的「挖掘機考古」的事件讓大家對考古產生各種質疑。
作為考古專業的學生,每次看到各種對考古的誤解都會感到很痛心,也會想儘力去讓大家對考古有所了解。
希望考古能走出象牙塔。
文中說:21歲的郝笛有著「中國考古第一大家」的美譽,他也是第一個敢用照片鑒寶的人,而且從未失過手。
這句一看就笑了,從來也沒聽過這種第一大家,考古的大家也不會去鑒寶,照片鑒寶那就更是胡扯了。全文滿滿的都是破綻,這樣的文章能火起來也值得反思,我們沒有把真正的考古呈現給更多人,才會有這種空隙。
亂七八糟的想到了這些,還是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考古方面的工作吧~搞考古的並不收藏文物啊(笑)這是李濟先生堅持的一個原則也算是整個行業的行規吧 他搞收藏還能被冠上「考古」的字樣也是醉了 這個學科並不是這樣當噱頭用的 還有收藏鑒定和考古是兩回事 就像歷史和考古也是兩回事一樣 就有這麼大的不同
之前有朋友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正好看到一篇報道,結合這個回答了一下,現在偷個懶,貼過來吧:郝迪這個事十幾年前就炒過,當時炒的很火,也有好多人信了。但是十幾年後,還是原來那些東西,幾乎完全沒變,這個炒作的手段就有點low了,也許是實在不知道編些什麼來吹了吧。分享給朋友們好好看看這件事的緣由和現狀,不要人云亦云了。"考古神童"7歲就給故宮文物挑錯? 馬未都:瞎扯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在某些方面不是天才就能發揮作用的,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歷史學特別是我國所謂的文物學尤是如此,需要接觸大量實物才能形成一定的基本概念。還有,十幾年前的媒體就已經沒有底線,吹捧製造新聞,利益驅動如斯嗎?而且原來吹捧的那篇文章中很多拙劣的謊話,很多人卻深信不已,該說你們愚昧還是無知?
讓我這個自學了兩年沒考上文博研究生的藝術生情何以堪
圖樣圖森破!
收藏就是靠東西說話,他的東西好點的都不開門,很多是臆造的玩意,也就是行里常說的"國寶"
幾年前鳳凰衛視走讀大中華有個關於三星堆玉器的片子,裡面的收藏家和這個孩子一樣,收藏了大批三星堆玉器,多的讓收藏家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墓室,關鍵是有玉做的青銅面具樣的面具。片子裡面對國家不承認這些玉器很痛心。所以這種片子就是一個樂,當真了就上他們的當了
推薦閱讀:
※考古隊發掘多久之前的歷史才能算是考古,而不是盜墓?
※哪些行為可以視為給1000年後的考古工作出難題?
※千萬不要選擇文博行業的理由?
※斯坦因所獲敦煌文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