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是否應實行人民公社代替包產到戶?


  1、經歷20多年「最大限度壓縮消費和最大程度地盤剝農村」後,1979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3倍多,農業稅(不含提留、剪刀差等)占財政收入的比例下降到了5.5%。在工業體系基本成形的情況下,維持「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已既無必要也無可能。

  2、僅就農業農村發展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當不再需要「盤剝」農村以農補工後,1980年人民公社應當剝離「為盤剝農村而附加的行政職能」,政社分離重組為單純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而不應全面解體,復辟小農經濟。

  但是,考慮到沿海發展過程中對非文盲的自由廉價勞動力的龐大需求,及各地情況差異極大,如四川深山區耕地散佈於山林溝崖之間,根本無法集約化規模化管理,只能解散公社包產到戶,再在適當的時候退耕還林。50%以上的條件較差(平均水平以下)的人民公社可以解散並包產到戶。

  3、條件較好,生產水平較高的人民公社應當用一定的優惠政策引導促進,以「自願參加、自主經營、政社分離、民主管理、形式多樣、因地制宜」的原則,或以隊或大隊或公社為基礎重組為類似基布茲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或重組為類似莫沙夫模式的「合作社」,或其它形式(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等)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種子」保留下來的這三種模式應該各佔10%以上。這樣,經過經濟轉型和市場衝擊後,每縣有10~500家多種形式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發展壯大,起到探索道路、引導示範作用就極為理想了。

  4、有些東西打碎了用百倍的力量也無法恢復,在小農經濟(包產到戶)已經到最後的末路的今天 小農經濟(包產到戶)已經到最後的末路,這個觀點是否正確? - 中國卻已經絕不可能再重建人民公社。

現在組建集約化農業的原則應該是:自願參加、自主經營、形式多樣、因地制宜。主要組織形式有:

(1)農場。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土地流轉的方式組建家庭農場、企業農場,農場由「農場主」全權經營,風險全擔;農民以農業工人的身份獲得工資或以土地入股獲得分紅。

(2)經營聯合體(也叫公司+農戶)由一個龍頭企業和整個村莊或者一片村莊的農戶結合成一個集約體進行農業生產。

例如奶牛、肉牛養殖,茶葉、魔芋、藥材種植等都可採用這種形式。企業從農民手中購買產品,同時以優惠價格出售農資,並派技術員指導農民種植和生產。這樣,農民因為大量種植或者養殖,生產資料的單位成本降低,相對效益增高,公司也因為有大面積的可靠的原材料基地而使業務保持很好的運轉狀態。雙方因此結合為比較緊密的合作夥伴,在合作中雙贏。

像此類的集約方式,還有大型批發市場這樣的帶動方式。比如在山東壽光一帶,由於當地形成了全國影響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周圍的農民紛紛進行蔬菜種植,也形成了相同的效應。

這種模式的缺陷在於,農戶對企業處於絕對弱勢,農戶在聯合體中的利益保障和聯合體的穩定,都只能寄望於企業會立足於長遠能讓利於農戶。而且這種模式缺乏農戶間的協作,如果沒有協會的配合,就無法興建維護農田水利道路等基建,也無法購置大型農機具,無法對勞動、技術、資金等關鍵因素進行集約化。

(3)農業協會。凡自願參加農業協會的農戶,以土地作為加入組織的基本物質基礎,協商決定產業發展方向,重大事項一事一議,事畢結算。由農業協會根據產業發展方向統一採購農資,提供技術諮詢,並聯合興建維護農田水利道路等基建,但各家各戶仍自行種植、生產,產品包裝分級後出售給農業協會,再由農業協會統一外售。

這種模式的缺陷在於,農戶間有了一定程度的協作,但深度不足,無法對勞動、技術、資金等關鍵因素進行深度集約化,也不能對農產品進行深度開發,

(4)合作制合作社。更進一步即合作制合作社,即在農業協會工作的基礎上,共同出資購置效率更高,單家獨戶卻無力購置的大中型農機共同或輪流使用,聯合引進技術甚至邀請專家服務,聯合申請註冊商標;但各家各戶仍自行種植、生產,產品出售給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分級後以自己的品牌包裝後統一外售,合作社擁有一定的資產和資金。

這種模式的缺陷在於,農戶間協作深度仍然不足,不能實現複雜、嚴格、現代化的管理,協調好生產資金的支配和生產過程的監控。

(5)股份制合作社。再進一步,可以採取股份制合作社(公司)的方式進行農業集約。農戶以資金和土地、勞力入股,按照協議確定股份,由全體股東大會對所有土地、勞動力、農資、農機等生產要素全權調配使用,決定土地的綜合利用方式和區域種植內容。

由於在經營比較複雜的經濟作物和達到一定深度和規模的農業生產、加工時,農戶需要進行科學、規範、精細的農業生產操作,這對農機和農民的個人素質要求都比較高,需要投入的資金也比較大,採用股份制的方式可以較好地協調好生產資金的支配和生產過程的監控,而且在生產的結束期,可以有更深的農產品加工或者銷售,這也需要更複雜、嚴格、現代化的管理方式,不是簡單的合作組織就可以協調。

最為關鍵的是,勞動的密集投入和耕地規模的擴大中,後者更易實現人均高利潤(對比美、以),所以提高單位耕地生產率和提高單位勞動生產率中,其它模式往往更、甚至只關注後者。農場將因單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減少勞動力數量,更容易走向規模化;經營聯合體、農業協會沒有力量整合資金和勞動;其它模式都沒有動力和能力去實現勞動的密集深化。只有農戶以資金和土地、勞力(!)入股的股份制合作社有動力和能力去通過「農、工、貿」一體化、「就地工業化」實現「城鄉一體化」。

以上分類並不絕對,實際上還有眾多的中間型和衍生型。

5、為避免重蹈人民公社的覆轍,我認為集約化農業的組建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參考以色列、日本等國的相關法律,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和規範各種形式的新型農場、合作社、農協、經營聯合體中公司與農戶關係等等,各項管理和運作機制。

(2)所有合作社(或農協)自成立之初即應在政府提供模板基礎上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並在相關機構備案。

(3)規章制度中應明確社員的權利義務,監督機制,合作社(或農協)的解散程序,領導人選舉程序、重大決策程序,成員應有自願參加和退出的權利,合作社(或農協)也有在滿足既定條件後吸納和開除成員的權利,在運作中應充分保護普通成員(或小股東)的權利。

(4)應把人力資源作為第一資源,保證所有農村適齡青少年上得起學,保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失學不輟學。同時結合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加強對農民進行現代農業適用技術和職業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合作社和農協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提出的農技和職業培訓計劃政府應予以補貼和支持。較大規模的合作社和農協在初期甚至可考慮由國家招聘列編技術人員長駐提供技術服務,政府根據合作社(或農協)的績效考核支付工資。

(5)加大農業補貼力度,通過政府補貼、優惠政策促進合作社、農協的組建和健康運行,逐步推行農業保險補貼、糧食儲備計劃、生產控制、貿易保護和信貸支持等政策,建立和完善建農業信息發布平台、價格保護機制,擴大農產品的儲備能力。

(6)通過政府補貼、優惠政策促進合作社、農協和農場在生產中注重將現代農業新技術與我國傳統耕作、管理技術結合起來,例如採用複種、套種、精耕細作、田間管理和作物固氮技術,以及利用生物鏈防治病蟲害的農業綜合防治技術等。在吸收傳統農業技術的基礎上,把生物技術現代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技術決策,靠勞動密集投入的集約經營,走資源節約尤其是土地和水資源節約為主,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專用性為目標的綜合型技術進步道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轉化率和生產力。

  6、我雖然最為推祟股份制合作社,但這一模式現階段確實組建難度太大,我這裡還沒有一家成功的,還必須在法律和政策上予以進一步的促進、規範和保障。另一方面,農場、經營聯合體、協會、合作制合作社等雖然各有缺點,但推進卻相對容易,是當前集約化農業的主力軍。應該在法律和政策予以進一步促進、規範和保障的基礎上,引導其深化整合發展,尤其是合作制合作社,可以考慮順利運行幾年後引導其在自願的基礎上向股份制合作社過渡。此外,在探索避免高污染、高消耗美式農業道路的思路下,可在北方糧食產區組建注重環保、生態(如:採用間套作、少用農藥等)的集約化、機械化、產業化、規模化的大型農場。


說實話我真的被這麼多人給集體化翻案,抹黑「包產到戶」的做法震驚了,真的。

認為包產到戶沒有提高生產率,生產率提高是因為水利化肥的發展,這是某主義者一直以來都在宣傳的一個論點,其來源估計不是烏有之鄉就是什麼紅和諧歌會網

我來澄清一下吧:這個論點屬於謠言

有人聲稱美國的機械化農場和人民公社很類似,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美國的大機器生產和人民公社有天壤之別。人民公社屬於集體化生產,而美國不管農場有多大,絕大多數本質上還是家庭經營。美國種莊稼的家庭農場耕地經營面積平均為1100英畝,等於7000市畝,比中國的一個幾千人口的行政村的耕地面積還要大,但每個農場的勞動力平均只有1.6個。這些家庭農場平時就靠一個人操作大拖拉機加個附帶機械。收穫季節如要加人手,家人可以幫忙。如果還需要幫手,則會在市場上僱人或者購買服務。這和當年的集體化農莊完全沒有任何可比性。簡單地說,美國的大農場更像個體戶,而中國的人民公社更加類似國企。

還有人拿人民公社時代的農業產量增長說事,這就更可笑了。1936年中國的糧食產量約為1.6億噸(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1950年至1984年,世界糧食總產量從6.3億噸增至18億噸,增長了180%還多,這是農業領域綠色革命的結果,具有世界普遍性,而整個人民公社時代(1952~1978年,從1.6億噸到3億噸)糧食產量的年增長率明顯低於同期的世界平均增長率。世界上其他國家,在30年間糧食產量增長兩倍很常見,但少有其他國家像中國少數人這樣,以此證明人民公社的高效,因為人家都知道這是個科學技術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何況你的糧食增長率還不如世界平均。順便說一下,1978年統計,三分之二的農民生活水平不如1950年代初期,三分之一的農民生活水平不如1930年代。

人民公社支持者經常玩的把戲就是拿人民公社時期的畝產量說事,殊不知農業人口人民公社時代的農業人口同樣大量增加,所謂畝產量增加不過是每畝地投入了更多人力而已,其生產效率沒有任何提升。而包產到戶之後,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不是更多了而是流動到工業和三產去了。

人民公社建立後的20年間,每個農業人口每年所生產的糧食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22公斤,棉花減少0.05公斤,食用油減少0.8公斤,這還是大量水利,化肥投入下的結果。1958年至1978年,基本建設投資增長7.7倍,大型機械數量增長464倍,化肥增長70倍,農藥增長7倍。在上述投入的情況下,90年代社科院的研究表明,設1952年勞動生產率為100,則1978年為77.6,到1983年為104.5。

其實包產到戶一開始,很多人對其都持懷疑態度,為此對包產到戶是做過大量實驗的。例如在試點包產到戶的天長縣秦楠公社,在土地、氣象條件趨同的情況下,做了對比實驗,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增產34%,包產到組的增產24%,沒有包產的減產18%。這種對比試驗很多地方都做過,結論都是集體化不如包產到組,包產到組不如包產到戶。

還有人拿1962年的安徽包產到戶來說事,這就有點無聊了,安徽地區本來就是三年「自然」災害的重災區,大量人口死亡,營養不良,逃荒,恢復較慢本來就很正常。

還有人說包產到戶後增產是因為化肥水利,包產到戶本身沒有功勞。在實證上,這問題其實早有人算過了,比如林毅夫經過計算得出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制度上對78-84年農業增長大約貢獻了一半。

好吧,暫且先說到這裡,我準備在這個帖子里把人民公社的擁護者(就是某主義信徒啦~)都召喚一下,來一個大辯論,大家說吼不吼啊?

先打一下預防針吧(反駁幾個很常見的謠言):

那些認為人民公社時期通過讓老百姓造反消除了官僚權貴化的,請先搞清楚什麼是「文革新貴」,文革新貴的組成比較複雜,但考證下來很大一部分是林彪派系的軍官。

那些認為華西村南街村證明了集體化效率高,請先搞清楚華西村南街村都是以現代企業制度運作的,本質上和私營工廠毫無差別。

那些炒作「小崗學習南街」的,請先搞清楚其實不過是引進了上海的一家私營農業開發公司,這完全就是一些毛左大力抨擊的「資本下鄉」。

那些認為小崗村的落後證明了包產到戶不好的請先搞清楚小崗村是一個安徽的務農農村,你見過哪個農村靠務農致富的?

那些認為包產到戶會產生土地兼并,導致出現流民的,請先搞清楚古代流民主要出現在土地兼并並不突出的北方而非土地兼并更加普遍的南方,流民的主體也是因為各種原因有地不種自耕農而非失地農民。

那些認為人民公社集體化能夠抑制貪污腐敗的,請先反駁「包產到戶的由來和今後的發展---關於甘肅省包產到戶問題的考察報告」,「墓碑」(楊繼繩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反商品「走後門」運動》這幾本著作中記載的,人民公社時期的嚴重腐敗現象。


從實際出發,人民公社是絕對優於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可是為什麼要搞取消人民公社?很簡單,因為要走姿,必須從基層搞起,從根本激發人民的私心,唯利是圖。這樣才能把大方向轉到資本主義道路上去。至於正確與否,讓歷史來評判吧。我只想說,我們從一個更優秀的制度去到了一個更落後的制度。


準確說不叫人民公社替代包產到戶,而是集體生產機構替代包產到戶,當年的分田起到了一點作用,但是人的積極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的力量抗衡的。

但是無論如何,現在的單戶農業都是人類歷史最垃圾最無競爭力的農業模式,必須徹底否定。

怎樣進入現代農業,我想技術力量是最根本的,中國從分田就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世界各國都有農業合作社

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荷蘭,法國都是如此

世界各國都有合作種田

原因都差不多,便於共享農機,合作議價,穩定金融,當然,這個農業合作社和公社不是一回事。

但是中國那樣純屬胡來。

蘇聯,東歐集團,朝鮮,古巴,都這樣的快速實現城市化,也就幾十年時間。

匈牙利當年人均糧食一噸以上。朝鮮古巴的城市化率,到現在也有75%左右,中國達到了嗎?

如果不解散,大量的農民就地在農村就業,參與鄉鎮企業,然後就地城鎮化,誰還需要去擠大城市呢?怎麼還有春運呢?巨大的農民工就業教育養老問題誰解決呢?

中國的工業科技水平無論如何比東歐好得多,如果我們城市化率也75%,有工業遍布各個中小城市和鄉村,怎麼還會有巨大的社會問題呢?東歐國家比如匈牙利,波蘭,我們無論如何不該比他們差啊?波蘭人均GDP都已經有1萬多了。


如果還是200個人四百畝地這樣的情況。人民公社也好,包產到戶也好。都沒啥吸引力。


已經在實行了,農業合作化就是人民公社的翻版。只不過中國為了避嫌總是取些很靈活的名詞。資本主義叫特色社會主義、私有制叫國企改革、分田單幹叫包產到戶、開除叫下崗等等。

回到問題上來,我在網上看了一篇討論合作化和單幹的文章寫得很好。結合我在農村經驗,隨著經濟發展,合作化一定比單幹好。我談談自己見聞。

1.人均耕地少,收入低,大面積耕地荒廢。

2.為了區分各自耕地,界線會有田隴,浪費耕地面積也不利於機械化勞作。

3.為了水利分配,經常鬧糾紛。而且又很難統一建設水利設施,甚至會破壞已有的水利。

4.各種各的或者盲目跟風,沒有統一規劃,與市場需求不一致。很容易被收購商宰。

我建議不要去爭論過去是單幹好還是公社好,每個時期都有不一樣的情況。而且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合作社,要因地制宜,但以我估計目前大部分地區都應該搞人民公社模式。


當然可以啊!天朝沒有一條法律禁止搞「人民公社」啊!法無禁止即可為嘛!

如果有人喜歡人民公社,可以自己成立一個自律組織,但是前提是你的這個「人民公社」成員的加入是基於其他人自願加入而不是行政命令。


現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不適合了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三個問題,人民公社是什麼?當今農村生產現狀?未來的路該如何走?有事不多看點書,非要來知乎,非要聽我們這堆人瞎逼逼。

對上面的一個答案只想說什麼都不懂,就在著這瞎說。最所以抹黑它,不單是因為它毀了農業,而是毀了全國一盤棋,就醬。


看了一篇回答和其評論,發現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大有人在!你們還逛知乎,網易新聞uc都比你們有水平!你們去沒去農村了解過,你以為國家政策真是拍拍腦門決定的。我國建國以來不少政策是高瞻遠矚,但是也因為從來沒在中國搞過社會主義,所以走過一些彎路,但中央都說了是彎路是退步,那為啥還要去洗地,犬儒。


看到了一些現象,土地荒蕪很普遍,年輕人基本不再務農,在這個角度看好像包產到戶已經走到了盡頭,土地集約化迫在眉睫。

但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幾乎所有的農民都不願放棄土地,可以去城市工作買房買車,但打死不遷戶口,除非是北上津戶口。

為啥?你告訴我為啥?

因為農民被左逼整怕了。。。

仔細回憶共和國歷史,農民可以說被左逼擺了一道又一道。

先是被騙入集體,革命果實化為烏有。接著又是剪刀差,給懶惰無能的社會主義撞鐘工續命。然後荒年強征公糧,安徽河南四川餓死人無數,左逼裝瞎看不見。好不容易開放了,農民當廉價勞動力賺外匯,卻連一個工人身份都沒有。後來房地產興起,農民開始蓋高樓,頂著高薪的美名拿命換錢,卻經常做大半年一分錢都拿不到。樓快賣不出去了,又開始鼓勵農民接盤。。。

重新集體化是不可能的,因為農民已經不會再信任社會主義巨嬰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蛀蟲官商階級,在這兩大勢力掌權的時代,農民沒有過過一天正常人的生活。農民階級的這種不信任就表現在對農轉非的抵觸上。

未來的出路只有重建鄉紳,鄉賢階層,才能帶領農村重新走向光明。

當然社會主義左逼不會理解,他們依然會在網路上造很多謠,編很多故事,來挑撥鄉賢與農民的關係。


絕對不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今天的生產力僅達到資本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怎麼能幹共產主義時代的事呢?!


同意讓農民聯合起來搞事情,不同意直接搞一步到位弄成人民公社。

看我老家農村,其實已經有了一部分雛形,一個是農忙時節幾家人相互幫助,這兩天都去a他家幹活,過兩天都去b他家幹活。當然,得給點錢,還得供飯。

然後就是收割機,以及脫粒機什麼的,都是這樣弄,一家有活,往往好幾戶人家一起去幫忙。

現在的問題是,已經進入資本社會幾十年,大家習慣了都用錢說話,只不過在這之外並不排除談談感情吃個飯。突然一下子又回到人民公社,且不說能否轉變思想觀念並且在日常生活中適應下來,就說曾經在生產隊干過的老一輩,在那個下地幹活不如家裡病假公分多的時代,大家對於公社再次歸來的抵觸情緒該有多大?

可以搞集體生產,但是一步一步來吧,一下子太快,除非是有人實地考察然後嚴密分析認為農村不改革就要從一代人那裡滅亡,這時候可以考慮快一點。

但是現在大平原可以這樣搞,小山溝往往主要經濟來源並不是種植傳統作物,而是搞蔬菜大棚。這個如果集體化,會提高不少效率,但是會涉及到很複雜的考勤問題,每個人的工作怎麼算分,怎麼總結然後怎麼分配,不能認真考核並且按勞分配,那就會適得其反最後完蛋。

曾經風風火火搞人民公社,結果就是弊端極多;曾經摸著石頭過河,結果就是烏煙瘴氣了好一陣子。現在,雖然集體生產要比單獨生產效率高,但是也不能就說直接用曾經的人民公社就往上套吧,那麼多弊端,那麼多可以預見的甚至是一些無法預見的問題,不小心點兒慢慢來,非得一下子搞一刀切是么?

最後,無論是實行公社還是別的方式,都不建議官僚下命令。

官僚是方便了,地上幹活的人可是受不了。

現在就是不贊成也別反對,民間自發組織起來就挺好,一旦官僚下命令,那就是再好的事情都能變歪了弄成壞事。


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基布茲


請問美國的農業是小農經濟嗎?她是包產到戶的嗎?


真開那種破爛倒車,你連S都吃不到熱的


在知乎上討論所有制的問題貌似會被和諧,然而看到這問題我還是想說句公道話。

耕地的實際所有者和生產者的分離,勢必導致生產性下降,產值無法最大化。

其次,我們面對的農業勞動力人口不足和歐美日不一樣。農村戶口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限制人口外流,為農業提供勞動力。也就是說,暫時還不需要通過整合耕地擴大生產力。


已經被歷史淘汰的制度為什麼還要恢復?就像是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已經被人類淘汰了,為什麼還要開歷史的倒車?之所以有人鼓動回到人民公社,是因為可以再一次平均分配生產工具,再一次搞平均主義。但是,生產工具可以公有,人的勤勞精神致富慾望沒辦法公有。土地改革之後,農村很快出現兩極分化。家庭聯產承包後,最早富起來的是當初地富的後代。所以,那些好吃懶做的農民,就一次一次的鼓動運動,希望再次平均化。《芙蓉鎮》的最後,某人拿著鑼,不停的喊:運動呀運動呀!就是這個道理。毛澤東說的農村中蘊藏極大的社會主義熱情,其實是平均化的熱情。


是否應該這種問法是要挑起口水戰?

是否可以還能扯個一半句。可以。畢竟有過20多年的經驗教訓,解散那會兒也沒有走資派污衊的那麼不堪,現在有利因素又有所發展。公社樣子跟現代化大生產更般配。

(先把人民公社究竟咋回事兒研究下?公有制公到什麼程度公些什麼項目?)

甚至社資都可以不爭論,也不一定完全按勞分配,先搞成有點兒公道的半大農工公司。公司鄉級公社級,分公司村級大隊級,組級小隊級。

參照特色社會主義,叫特色公社好了。希望演進方向是特色轉本色,公司章程規定股份分紅比例持續走低,減到沒有就是真公了。

真搞就真,假搞就假。沒有絕對真,也沒有絕對假。

名社實資比名資實資要好,不止一點。


還有這種腦殘,你問廣大農民願不願意,40歲以上,你敢提這事,打不死你


是應該,農民公社是失敗的!


推薦閱讀:

何謂「毛澤東時代」?這個辭彙本身是否含有驕傲情緒或者自豪感?

TAG:農業發展 | 毛澤東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