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貝聿銘為盧浮宮設計的金字塔入口?
對這個建築的深入研究應該有很多,自己沒怎麼看過,但還是斗膽來說說自己的一點膚淺見解,因為曾經去過。多圖手機黨慎入~(P.S:當時攝影水平很差)從形式上來說,我覺得這個入口是很成功的。既然是新建的入口,肯定不可能使用古典建築的i形式。為了讓新入口與原址建築和諧,貝大師在本來的中軸上放置了同樣對稱的金字塔。金字塔的特點是是什麼呢,穩定、永恆,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紀念性建築的形式,其本身就極具古典氣質。
材質的應用應該算是錦上添花了,通透的玻璃幕牆降低了對遊客的視線阻礙,消解了形體。在增加入口的可識別性的同時又不喧賓奪主。
從上面兩點,就可以說明這個金字塔入口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建築作品了。下面還想再補充一點東西,因為在去之前從沒有去了解過這個建築,一直以為貝大師就只是安了個金字塔在地上,去了之後才知道,其實貝大師等於是重新安排了盧浮宮的參觀流線,地下還有很多交通空間。上圖是金字塔下的大廳,交通節點,出入盧浮宮的人流都會在這裡彙集。流線通暢而清晰,空間變化豐富,當時幾乎還沒開始做設計作業的我只覺得大師的作品就是不一樣,怎麼能做得那麼好看呢。
綜上所述,整個金字塔很好地完成了盧浮宮新入口的任務,而且在空間藝術上也是一個很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原本人們最擔心的如何與原盧浮宮的協調的問題,被貝大師巧妙地解決了,不愧為現代建築史上的經典作品。最後是我很喜歡的地下大廳的倒玻璃小金字塔,覺得特別漂亮,當時還不明白這是幹嘛用的,現在想明白了,應該是起到採光天井的作用。1、首先追溯下盧浮宮金字塔入口的必要性:
盧浮宮是法國巴黎的中心地標,因其中展示的大量古老藝術品而聞名於世。隨著盧浮宮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它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熱門的博物館之一;但問題隨之出現,這座建築原本的入口設計已經不足以接納每天訪問的遊客數量。對允許更大客流量入口的需求,也促成了人們於 1989 年在博物館的庭院內建造了盧浮宮金字塔。現在,這一結構是這棟建築的主要入口,會引導遊客們先下行進入一個寬敞的大廳,然後拾級而上參觀博物館內部。
2.來看一看盧浮宮金字塔的重要建築基礎:
與盧浮宮的經典建築結構形成對比的是,金字塔採用了更加現代的空間框架設計方法。空間框架是類似桁架的結構,它由彼此相互連接構成一個幾何圖案的支柱組成。這些結構只需要較少的內部支撐,為結構工程提供了一個輕量級、且外形美觀的解決方案。此外,由於其固有的剛度,空間框架能夠跨越較大的區域、且能維持較強的抵抗力。
3、關於空間框架設計:其實盧浮宮金字塔只是基於空間框架設計的諸多建築中的一座。英國的伊甸園和瑞典的球形體育館等許多建築,都將空間框架作為建築的基礎。隨著在現代建築中的普遍使用,我們有必要研究載荷對這類結構穩定性的影響。4、向空間框架中施載入荷
在 COMSOLMultiphysics模型「空間圓弧框架的不穩定性」中,我們建立並分析了一個空間框架。在這個基準模型中,我們向框架的不同位置施加了幾處集中載荷,以及一些小的橫向載荷來破壞結構的對稱性。對空間框架和施載入荷的描述基於李忠學和 L. Vu-Quoc 所撰寫的論文「 A MIXED CO-ROTATIONAL 3D
BEAM ELEMENT FORMULATION FOR ARBITRARILY LARGE ROTATIONS 」。
框架中的所有基點都被銷住以提供約束。垂直方向的集中載荷 P 施加在空間框架頂部的四個角上。同時,向框架前面的兩個角上施加 0.001*P 的橫向載荷。這些橫向載荷被設計用來擾動框架的對稱性,以使不穩定性可控。下圖顯示了變形框架的最終狀態。
變形的空間框架接下來,我們可以計算框架中 A 點的壓縮載荷和水平位移。下方的繪圖對比了模擬結果與參考數據,結果顯示了兩者高度吻合。
此外,該繪圖突出了參數值約為
8.0 時的不穩定性,儘管更早之前我們就可以觀察到對線性的偏離。實際情況下,不完美結構中的臨界載荷通常要遠低於理想結構,正如之前的博客中講到的那樣。
空間圓弧框架的不穩定性評估
快來一起動手體驗吧!
首先 今年是 貝大師 的百歲之年
之前在 新聞里 看到他 被人拉傷希望他 依舊保持健康 再現經典貝聿銘 · 盧浮宮金字塔
歷史之於現代 · 無與倫比 · 完美融合
然而
就在不久之前 盧浮宮的金字塔
彷彿回到從前 神奇般的消失了對於金字塔的 「消失」,貝大師得感覺是:
致敬貝老
圖片來源於網路 · 侵刪
OuTuO推薦閱讀:
※怎樣自己動手做一個木質狗屋?
※為什麼安藤忠雄的建築牆壁上總是有很多排列整齊的小坑?是和清水混凝土有關嗎?
※林徽因在建築學上的貢獻更多的依靠什麼?
※如何畫好建築施工圖?
※建築施工圖該如何確定需要畫哪些牆身大樣和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