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電影或電視行業最有趣以及最成功的投資案例有哪些?
01-07
其他行業的投資或者是傳媒領域內部的都可以,國內國外的案例都可。
最好能有細節,包括投資的公司名字,併購的案例名稱,電影成功如何成功、在哪些方面成功等等都可以。舉個例子:小馬奔騰收購數字帝國。
看到評論區好多人認為投資一部電影最成功的就是低成本投資,高票房回收,如果你們用傳統的眼光去看這種投資的話,那麼確實是大家認為的那樣,我的收益越多,成本越低,因此我賺的錢也就越多,投資也就更成功。
但是現在主流的玩法,早就不是看收益與成本比了,現在影視加資本運作在各大上市公司玩的如火純青,雖然票房很重要,但是人家跟不就看不上那點票房收益,那麼他們到底是通過什麼渠道來掙錢呢?這要從上市公司跨界投資開始說起。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中國經濟環境連「權威人士」 都說是L型,證明大家都過的不怎麼好,因此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緩慢,股價也是一蹶不振,怎麼才能改變這種局面呢?當然是講一個好聽的故事,在資本市場上業績做的好不如故事講的好,因此可以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玩起了併購,一個主營業務做煙花爆竹的收購了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就有了互聯網金融概念,股價就會暴力拉升幾個漲停,一個主營業務是水泥的夕陽傳統企業去收購了一家做VR的團隊,就有了虛擬現實概念,股價甚至可以翻倍。隨著近年來國內電影、電視劇、綜藝三大行業迅速發展,不僅去年電影票房獲得440億元破歷史紀錄,電視劇也以年產超過1.5萬集的製作量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視劇生產國,可以說影視娛樂業也成了近期增長潛力最大的業務,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開始收購影視製作公司,炒概念。這也是范冰冰成立一個影視公司後,連業務都還沒有怎麼開展,就被上市公司以估值8個億進行收購的原因。說到這裡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就是資本與影視製作的典型案例,徐錚的《港囧》當年徐錚在拍《泰囧》這部電影的時候,3000萬的投資成本,卻帶了12.6億的累計票房,這部片子給他的投資方光線傳媒就帶來了約4個億的利潤,當然實際上的收入遠遠不止4個億,為什麼呢?因為對於上市公司來說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PE(市盈率),如果你的PE是40,那你的盈利每增加一個億你的市值理論上來說就應該增加40個億,當時光線傳媒股價也確實一路向上。2012年12月12日公映之前,光線傳媒股價為21.38元,到2012年12月31日攀升至34.99元,漲幅高達64%。因此按照市值來說光線的在市值上的增長值遠遠大於那4個億的利潤。而徐錚與黃渤等主要演員除了演員薪水以外雖然最初與光線談的合約也是過了多少票房有獎勵,但並非票房分成。
在經過了《泰囧》的失誤後,徐錚就學的非常精明了,第三部《港囧》開拍的時候崢再跟投資方談時,不再傻乎乎的僅去拿一點累死累活的導演費,而是要求,拿到《港囧》這部電影47.5%的票房凈收入。然後徐錚又先以1.75億港元,認購21控股(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擴大股本後的19%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然後又將47.5%的票房凈收入這筆收益權,以1.5億元價格,轉讓給了這家香港上市公司,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無論最終《港囧》的票房到底是高,還是低,徐崢都已經拿到了落袋為安的1.5億元的現金。二、如果《港囧》票房大賣,那麼21控股的盈利就會增加,盈利增加一定會反應到股市上去,因此做為第二大股東的徐錚在這家公司的市值上就會獲得不錯的升值空間,因此徐錚這一運作,使得了自己的盈利達到最大化,乾淨漂亮!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要使自己投資的電影大賺,光靠票房收益減去成本的利潤是遠遠不夠的,在資本市場裡面加槓桿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當然了,也有玩砸的,《葉問三》就是典型的例子,今天先寫到這裡吧,感興趣的朋友我可以在後面單獨在說一下《葉問三》。
《無人區》算不算。以四年前的物價和演員拍的電影。而且當時國內也沒啥高票房。放了四年,物價漲了n倍,主演陣容的身價翻了數十倍。還有比小米更成功的誤打誤撞的飢餓營銷,以及切合最新熱點的頭條內容。---------------------------------------------------------
最近覺得,如果你沒有拍過一部被有關部門禁映的作品你也好意思說自己是導演?
樓上有人提到<失戀33天>,那我覺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絕對性價比更高。從導演到攝影師各種業餘啊,如果不是九把刀的熱血絕對支撐不到最後啊。
大聖歸來算嗎?
我覺得還是瘋狂的石頭
瘋狂的石頭 不貼百科 自己去查
推薦閱讀:
※請問什麼是博弈論啊?
※2015年7月30日尾盤跳水,是否說明小反彈結束,下跌中繼,能看到3400?
※如何用一句話描述每種量化策略 2016 年的情況?
※現在去越南投資房地產有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