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寫文章或聊天的時候中英文混合使用?
或許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不是絕對的,會有重疊。
第一種:使用縮寫,比如DPS、GDP、DMS。第二種:專業名詞,比如Sensory memory。第三種:有明確翻譯的日常用詞,比如不用『適合』而用match,用valid而不是『有效』『有價值』,用argument而不是『論據』或『論點』。第四種:較難翻譯的英語辭彙;所對應的中文較少見或拗口,比如workshop /lecture /seminar /tutorial第五種:整個句子都是英語,前後又有整句中文。
原問題:在網上寫文章或聊天把中英文混雜,是不是很裝逼的表現?原來的問題補充請參見問題日記。原問題針對的是電腦和手機的輸入,儘管中英文混用在操作上有一定麻煩,但是很多人依舊使用。原提問者因此而判定這個現象不能用『方便』去解釋,而應該是『裝逼』。相似問題: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在中文裡面夾雜英文?
為了避免什麼socket被翻譯成套接字啊,handle被翻譯成句柄這種傻逼事情的出現,我們決定術語一律使用英文,反正代碼裡面也用的是英文,說話用中文會引起溝通困難的。
我真的很怨念你們這幫動輒說人裝逼的人啊。。。我不知道你所描繪的情況是否和我的一致,但但凡出國讀過書的人都會很怨念這種一不小心被貼了個標籤情況。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根本原因其實是懶好么。。。懶得翻譯,而且應用起來大家都懂,而且再者很多詞在國外學著用的時候就是用英文單詞直接學會的,根本不是中譯英,再英譯中這種思維迴路。所以有很多詞懶得翻譯回中文,再者有些詞翻譯過來又好像卻掉了些什麼。比如最簡單的「我今天有個workshop /lecture /seminar /tutorial」什麼的~翻譯過來基本就是「我今天有課」,能準確翻譯么?能,但很有可能說的和聽得還要反應半天。說白了英語水平都沒有登峰造極到應對如流,對方又聽得懂,真心懶得費那個功夫去翻譯。
回了國了,有些地方一不小心嘴順了。。。就被貼標籤了。。。你能理解我和同學說話,中間某些地方一定要突然慢一些語速想一下中文意思的情況么。。。就是為了不被同學覺得裝啊。。。可是我真的沒有這個想法啊。。。用英語裝逼?不排除有這樣的人,但大部分情況下,誒~真的是您玻璃心想多了。。。不評價其他人,僅說個人經驗:常年在美國生活,平時中英文都大量地說。語言最痛苦的時候是跟父母打電話的時候,因為幾乎不能說半個英語單詞,否則他們聽不懂,於是就會經常語塞。而語塞的那些詞,真不一定都是那些中文沒有對應翻譯的詞,也會有很多簡單有翻譯的詞,可反應速度依然是英文更快,中文更慢。
對此現象,語言學界早就有相關實驗多次證明過了,一點兒也不奇怪。
如果題主就是特別想用「裝逼」來形容中英混雜的現象,那麼我覺得還是看具體的人吧。如果是一個常年在國外生活的人,或者剛剛回國沒多久,這現象真的太正常不過了。你讓他立刻全中文,他真的會覺得更費勁的。但如果是一個從來都沒有出過國的人,且混雜的英文不僅僅是縮寫、行業術語和難以翻譯的詞,而是充滿了有明確翻譯的日常用詞,或許可以被懷疑有裝逼嫌疑。
但我依然覺得...你管人家的呢在輸入「哈哈!!!!!!!!」顯然更方便的時候,為什麼會有人選擇輸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輸入時的方便與否,並不是一個人選擇什麼語言風格進行交流的關鍵。這是一個語言習慣的問題。在一些特定的詞彙上更習慣使用中文還是更習慣使用英文,和語言使用者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絕大多數的交流中,人們判斷方便與否的標準,大多不是輸入難度,而是個人語言習慣。將「match」在腦中轉化為「適合」再輸入到鍵盤,對於這個人來說,可能恰恰是一種更麻煩、效率更低的交流方式。英文上了中文的位,很多時候是因為語言使用者短時間內難以從中文中找到一個英文詞的合適替代詞彙。題主說的 match 這個詞,大概就可以算到這個範疇裡。這不一定是因為英文詞彙的含義真就比中文詞彙豐富;它能代表的,僅僅是語言使用者日常暴露的語言環境中在談及這個意義時更經常使用哪一個詞彙。這種現象背後可能有語言使用者母語水平的退化,也可能沒有。我和同學交流時從來都說「assignment」而非「作業」,雖然大家都顯然知道後者。為什麼?約定俗成。說得誇張一點,只有一種情況,才可能夠得上「裝逼」的標準——給不懂英文的人發英文。除此之外,希望題主學會尊重他人的語言習慣。題主我很同意你的看法。我也很反感那些聊天的時候把中英文混雜起來的人,太裝逼了。
然而,後天是兩個分配的死亡的線,而且我現在擔任一門專業課的教學助理,學生們的中間的學期試卷還沒有改完;下周還有兩個陳述報告要做,但是演示文稿還一點頭緒都沒有;馬原課的
(學生就某門課程所寫的)論說文,短文也還沒開始寫;晚上還要去跟我的搭檔去排練陳述報告要用的迷你的微型的戲劇。今天的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單詞還沒有背。
實在是太忙了,所以就不多扯了。
有本事一輩子不要說拜拜啊,說了就認自己裝逼唄。
我有個朋友在日本7年,已經基本融入當地語言習慣
但凡給她打電話,我每說一句,她都下意識的,恩,對恩,然後再說自己的。(請腦補日本人半鞠躬的造型)
(以前我和她的聊天模式是:「我想你」 ,「好的,滾去睡覺」)剛開始兩三年怎麼聽怎麼彆扭後來聽慣了後來她說話的時候,我也恩,恩,恩就這樣,潛移默化的還有很多時候,我發現她的中文表達已經有點卡頓了,就是想說一個特別長特別完整的事情的時候,語序有點倒不過來,關鍵詞一時想不起來,一些專有的名詞,,更比如她在日本才用,在中國不用的東西,她都會短暫卡在相應的中文表達上。
跟裝逼有什麼關係。不能用母語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其實是一件很不爽的事情。
————————————————————————————————————增加一點:有的話中文表達也許確實沒有其他語言來得痛快最開始沒想起來例子剛答題的時候想到一個MR.RIGHT,中文怎麼說:「真命天子」?是不是太高大上了?「對的那個人」是不是太啰嗦了
照搬多好用,對吧,誰都懂。。。。我上的課就是叫Seminar,你問我我還很難一下找出對應名詞。
習慣成自然我就是覺得Workshop方便。
說absolutely會上癮。
其實你可以感覺一下,確實是有的人為了裝逼的,不過相信我,大部分人都只是習慣而已。千金難買我樂意。Simple as that.
美 &> 方便。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我們無論用何種語言,我們的目的都是交流。而彼此交流最重要的就是交流的質量——精確性。
我們在組織語言的時候,往往是腦子裡先形成一個概念,然後再將這個概念轉化成文字元號。因為所受教育的差異以及生活環境的區別,我們將一個概念轉化成文字的時候會遇到以下問題:- 這個概念沒有辦法用任何語言表達
- 這個概念可以用語言A表達,但是語言A並非我當前交流所用語言
- 這個概念可以用語言A表達,語言A是我當前交流所用語言
第一種情況,沒有辦法,無法表達,變不會有所謂的「裝逼」。第三種就是單語言交流。而第二種就是在「中文中夾雜英文辭彙」的表達。
這樣的表達,並非故意要裝逼或者怎樣,而是因為表達者無法將他想要表達的意思用當前語言(中文)表達出來罷了。僅此而已。有人會說,那他為什麼不多花一點時間去查一下呢?查中文又不難。
這裡就牽扯到交流的另外一個要素——方便性。語言是為了交流方便而存在的。事實上那些無法用中文表達的概念,仔細想一想應該都能夠用中文表達出來。但是交流溝通最重要的是要方便啊!沒有人願意說一句話還得在腦子裡進行複雜的辭彙轉換。
所以,這一切事實上都不是裝逼。而是一種習慣。
不過出於交流的尊重,我還是建議大家在用文字交流的時候用一種語言,畢竟不是說話,需要及時反應。寫字,花時間想一想,盡量用一種語言表達也有助於完善自己的答題邏輯和語言結構。
另外,我要說的一個觀點是: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絕不是局限於一門語言或者多門語言的。每個人說的語言都有細微的不同。你說的中文,和我說的中文都有不同。何況受過多門語言教育的人?因此我們不能粗暴地用「英文」、「中文」來劃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選擇的語言。
感興趣的可以看以下詞條和論文:- 語域
- Language and Superdiversity http://www.mmg.mpg.de/fileadmin/user_upload/Subsites/Diversities/Journals_2011/2011_13-02_art1.pdf
怒答。
我也去過很多國家呆過,熟悉粵語、英語。反正我不會對我的爺爺說:hi 爺爺,lunch吃了什麼呢,最近天氣涼了,take care。
但是以上話語和一些同事說起來卻是很自然。
我想表達什麼呢:和什麼人就說什麼話啊,如果你和普通的同學普通的朋友本來一直都是正常說話,出一次國(或者壓根就是去了東南亞轉一圈回來)就夾英語了,我跟你說,你再裝逼我就打死你,真的,我下手很重的。~~~通過對上面答案的觀察
我現在可以很明確的告訴樓主,他們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裝逼,有的是因為漢語言水平趕不上英語水平,有的是因為英文縮寫更方便,有的是因為習慣。
很諷刺嗎?
不諷刺,這就是所謂的國際化,和語言的發展趨勢。
我曾經面試過很多人,他們很多是在國際化的企業里工作,工作教會了很多專業辭彙,但是他們卻沒有接觸過或者沒有去記憶過相對應的漢語辭彙,所以只能講英文原詞。
我個人對這種人的建議是,口頭的彙報、交流、溝通,在對方能夠理解的情況下,怎麼說都行,像我工作中就是中文、英文、法文摻著用的。
但正式的、書面的或者是需要以職位身份發表言論的場合,比如電影里那種意氣風發的小夥子拿著PPT講:「這個CASE,需要OT繼續following~~~~」的那種,我會給他提意見的,甚至會責令其改正。並不需要像中央台一樣把NBA改成美職籃,專有名詞有其特定的指代,但這既然是職業的商業活動,我們需要確保語言的規範、完整以及精準。
即使是我的客戶是外國人,我也會建議他們起一個中文名,盡量使用中文以確保他能對這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認識。
這畢竟是中國不是嗎?
因為直接翻譯過來會很怪異,而且我感覺翻譯過來的中文本身比說話裡帶英文更裝逼
英語這種人人都會的東西,有什麼好用來去裝逼的
當你在外企工作時間長了,收到的幾乎每一封郵件都是英文的,看的每一個文檔幾乎都是英文的,還得經常給老外打電話討論各種技術非技術問題,你就理解中文中夾雜英文是多麼自然的事情了。這根本不是裝不裝的問題,而是在這個環境中交流起來更輕鬆,不需要費力去想中文意思。當你身邊幾乎所有人都這樣說話的時候,一個英文不用的人才是最大的怪胎。
就因為 說者和聽者都會中英文唄~~
兩個都會義大利語的西班牙人說話就會意、西語混合,兩個都會英語的法國人說話英、法混合,多正常一事兒啊~~~
一直覺得辭彙是很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的,「裝b」這個詞直接扼殺了很多明明很正常的舉動,就像「槍打出頭鳥」這個成語挫去了很多人吃螃蟹的勇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讓很多人心安理得的自私一樣~其實大部分答案好像都和問題無關。
有幾類人中英夾雜。
中文不好:正在學習中文的外國人;
裝逼:呵呵;
習慣:比如外企員工,平時說中文,上班又要說英語,時間長了就亂了;
猛人:他們的英語水平,你不懂,有的時候他們要講的話壓根就不存在合適的、精鍊的中文辭彙來表示,於是他們乾脆說一個英文單詞;把英文換成文言文同樣適用。
問題應該是,如何分辨這幾種人……
除了各專業的專業辭彙及特定的習語外,其他情況我覺得基本沒有「中夾英」的必要。
要不就全英文,要不就全中文。別給自己找什麼借口了,更不要說中文不夠英文來得準確,古人常常一個字能化出一片意境,帶出數種情緒。事實就是你英文不夠好,語文也不過關,不足以讓你流暢、準確又有邏輯地表達。香港人用粵英夾雜還算有點歷史緣由,但他們用法有時候真的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了,隨便一例:tonight呢個party都好nice喔,next time一定要earlyD喔。
總結:1. 不排除有的人閑得無聊,專門來裝逼的,但我相信一定是少數,因為真要裝的話也沒必要用英文了,直接上拉丁文吧。2. 大多數可能還是出於習慣,而這個習慣是由環境帶來的,是由惰性引發的,也是對自己沒什麼要求(沒留意或者無能為力)直接造成的,沒什麼必要鼓勵提倡,也不至於一桿打死都說成「裝逼」。講講自己的感受吧。生活在一個全英文教育的中國大學裡,教材是英文的,實驗的manual也是英文的。有的時候會用英文,真的是因為這個單詞用的太多,而中文在我說的時候反而不是第一個想到的。有時候為了想那個中文單詞反而會愣好幾秒反而想不起來,用英文反而能讓大家更有效更快捷的溝通起來。
ps:如果讓翻譯上文的manual為手冊,我還覺得怪怪的呢替在外待時間比較長的來說一句:有時候,我們想用中文表達卻想破腦袋也找不到對應的詞了??
推薦閱讀:
※你認為漢字里最有內涵的字有哪些?
※有哪些女生必備,或者相對小眾但很好用的物品?
※有哪些知乎用戶推薦的物品,你買了以後覺得並不好用?
※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兒是什麼感覺?
※如何評價陳升「反服貿」「陸客真的不要再來了」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