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新推出的「事情」功能是怎麼樣的,何時公測?

看豆瓣上有些用戶已經在玩了,大多數還沒開放這個功能,求爆料

豆瓣事情已經開放,地址:http://www.douban.com/thing/


以下為轉載,轉載我自己=。=

來加我豆瓣吧~ http://www.douban.com/people/vanessa07/

==================================

豆瓣發了新玩具。借語言學外衣,做產品淺析。


2013-10-21 22:14:07

內測產品神馬的。

叫「事情」。

我還要複習考試,沒啥時間,畫了個豆瓣產品地圖~

之前豆瓣的核心都是事物,雖然是聽音樂,但聽的是音樂專輯,是每一首歌,而不是放重心在聽上。歌好不好聽,書和電影好不好看,圍繞名詞的形容詞們才是重點,也是UGC出來的,去掉形容詞,豆瓣奏是個wikipedia。


的產品開始引導用戶描述經歷了。之前的豆瓣「我去」可以部分整合到這裡,旅行日記是大家最愛寫的經歷之一嘛。不能再挖窮游網的地圖,從經歷入手,獨辟蹊
徑,蠻好——不過最後還是要用什麼辦法整合內容的吧,不可能完全脫離地理位置,比如我搜駕車旅遊,搜出來天南地北的,也沒參考價值。。。

之所以看到新產品就驚嘆豆瓣的野心好大,因為人用來用去不就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嗎,全部記載在豆瓣上的話,真的像一本人生之書(ps 淘寶有買,厚厚上千頁,牛皮手工書),可以塞下整個世界了。

不過呢,還差個連詞和介詞,和誰呢?在哪兒呢?豆瓣啥時能tag?

綠框框里大霧,其實是想說三種不同的傳播模式,你們都能意會吧。。。

群P,也不能叫大眾傳播,算組織傳播吧。

輪流發生。。。因為你發出信息,若干人與你互動,人際傳播。

擼嘛,一個人的事嘍~用豆瓣紀錄你的擼管日記,啊不,生命之書吧~

淚,寫完回去繼續看書。

加兩個截屏。

風格和其他產品挺一致的,如果你玩豆瓣比較熟,可以直接上手操作,不用指導。


今天收到「豆瓣實驗室」的郵件邀請,就點進去看了一眼。

點擊某文本框圈起來的「事情」後,就會看到(以「烹飪為例....)

點完」做過「可以再加一段評論,然後就會標記為做過。

經實驗,目前還不會同步到廣播,個人主頁上也沒有單獨劃分區域來標記做過/想做的事情。作為普通用戶,只能猜測

這是在阿爾發城(交給用戶自己依據興趣劃分虛擬社區,是小組和廣場的圖形擴充版)和」東西「的嘗試後,新的一個實驗。

除去豆瓣經典的影音書分享外,

依靠共同經歷去建立新的用戶聯繫,增強用戶粘度,

下一步有沒有商業野心,靜觀其變。


跟別的豆瓣產品一樣,「事情」誕生伊始,便帶有從「充滿驚喜和無限可能性」到「因前期規則不明確不完善而流於失控」再到「腦殘團隊人為干涉人為閹割」最終變為「初心之血流一地的雞肋」這樣的悲喜劇宿命。


「約炮」

xxx人做過 xxx+1人想做


等待圍觀中,豆瓣這是要做人生之書的節奏~~~


最近試用了處於公測期的豆瓣事情,談一下它的好處與不便,順便提一下自己對它的展望。

深入使用後,發現豆瓣事情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恰當的融入豆瓣的體系當中。它把用戶記錄在網上的文章歸類為事情,這是一個令人稱讚的地方。

這樣定義後,首先,把事情作為一個產品,很像豆瓣讀書等產品,豆瓣事情下面的文章就類似於豆瓣讀書下面的書評

  1. 用戶可以閱讀這件事情來判斷它是否適合自己去做。
  2. 當用戶寫出優秀的文章後,其他用戶可以把他的文章當做參考,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自己做同樣事情的時候就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
  3. 發現做同樣事情的人,這樣使用戶找到歸屬感。
  4. 發現有趣的事情。

其次生產內容與消費內容的用戶更加明確自己信息的內容,當用戶做了某件事情後,他就像讀一本書一樣去標記自己做過的事情,從而對自己做過的事情進行記錄,用戶不在迷茫自己該寫什麼內容。這也比較像知乎提出一個問題,引發大家思考,進而回答。消費內容的人也能立刻明確對方寫的是什麼內容,也方便自己對感興趣的信息進行閱讀。這就像一個信息聚合,把雜亂的信息進行歸類

下面談一下它的不便,豆瓣事情按事情歸類的確很棒,但有個問題,即使是同樣的事情,也可能在做不同類型的事,不夠細化。比如養狗這件事,有的用戶可能養中型犬,比如金毛。也可能養小型犬,比如巴哥。雖然可以在標題中寫出,但是不適合系統歸類,也就不能推薦給做同樣類型的用戶。解決這個問題是在每個事情下加入標籤,事情與標籤結合,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歸類,系統也很好的歸類推薦。

「經歷是做一件事情的過程或故事,你可以連載自己的經歷,隨時更新。」但實際上用戶更新自己的事情後,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更新後的內容,我還沒發現再次出現在時間線上,這是否阻礙了信息的分享?可以把用戶自己的事情分類,烘焙分為一類、旅行分為一類。在這個類別連載,用戶也可以訂閱這個類別,只看到自己需要的內容。

最後提一下對豆瓣事情的展望。我將豆瓣事情定義為獲取有價值信息的產品,這樣的產品非常適合現在移動端的閱讀。雖然微博佔據著碎片化的閱讀主導地位,但現在移動端仍缺乏一款讓用戶靜下心閱讀一篇有價值的文章,它的閱讀時長為5-10分鐘。知乎日報開了一個好頭,我相信移動版的豆瓣事情也同樣有機會。畢竟它還可以結合時間管理安排自己的事情,做完進行總結(拖延症利器)。利用LBS發現周邊一起做同樣事情的人,從線上到線下,讓豆瓣事情真正融入用戶的生活。

------------------------------------------------------------------------------------------------------------------

這是我寫給豆瓣招聘的文章,現在把它搬運到這裡供大家分享


事情,不喜歡thing這個單詞,還不如用shiqing吧。英文中有更好的單詞「matter」。

我的感覺是,事情這個東西呀,就是靠數據挖掘才能找到信息啦,很多事件都很雜。還不如小組清爽。

每個用戶的事件集是一個部落格,那麼豆瓣的事件彙集了所有的文章,挖掘出熱門標籤,熱門文章而已。

還不如直接把原先的日記模塊增加事件屬性(收回這句話)

補充:

具體的事件的url是

http://www.douban.com/thing/53/experience/1052941/

通過這個url,我覺得experience是個不錯的單詞,或許把「事情」改成「經驗」就很好吧。然後再把日記融合起來,估計會是一個很強大的東西。繼續優化下url,和產品細節吧。好吧,我忽然間又期待豆瓣來了。

我想這麽設計url:

http://www.douban.com/experience/53/note/1052941/

呵呵,這樣子就完美了。


今天收到試用豆郵:

豆瓣實驗室:值得做的事情 邀請你試用

親愛的用戶:

豆瓣實驗室邀請你一起探索「值得做的事情」。

生命中有無數事情值得經歷,你可能嘗試過,計划過也幻想過很多,也一定有更多的事你壓根就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我們建了這樣一個地方,收集所有值得做的事情,請做過的人寫下自己的經歷和做法。大家共用眼睛耳朵,雙手雙腳,共享體驗和思考。「值得做的事情」,希望幫助每個人找到「時間的用法」。

我們邀請你

1. 找一件你做過的事情,寫你的經歷和做法,給大家看。

2. 如果列表裡沒有,創建一件值得經歷的事情,寫你的經歷給大家。

3. 關注你喜歡的人,看他們的故事,請為好的經歷點贊

4. 如果得到邀請鏈接,請發給你的朋友,請他們來寫自己的故事

你可以在首頁的右側找到「值得做的事情」,或直接訪問:http://www.douban.com/thing/

祝你探索愉快,

豆瓣實驗室

目前是這樣邀請的:

你有0個邀請名額,你的經歷得到更多贊,就會有更多名額

粗略看了一下,目前除了一些很奇葩如:十動然拒、調教老公等條目外,都是一些比較常規的事情。

最初收到豆油後對「事情」的憧憬大概是期待能發現一個新的世界吧。


感覺就是仗著自己的用戶特點硬生生地搶知乎的地盤兒啊。可是!誰在乎呢?想想看阿爾法城已然一副鄂爾多斯了。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不會自黑的碼子人不是好的口交者。


用了一次沒太明白


不錯!我找到了留下來的理由


對豆瓣的興趣圖譜是個極大的補充,如果積累的好未來從中可產生出更多書、影、音的垂直頻道。如何控制內容的相關性是個問題,不可能全靠人工來審,如果內容控制不好,無關水貼多,就可能變成另一個版本的小組。產品還需進化,現在還是處於初級階段。


推薦閱讀:

為什麼豆瓣上火星情報局跟天天向上評價差那麼多?
為什麼豆瓣 FM 不播放套馬杆、愛情買賣這類通俗歌曲?
豆瓣閱讀中,有哪些書值得一看?
為什麼豆瓣閱讀里的書不光品類比位元組社豐富,而且大半賣得還比位元組社更便宜?

TAG: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產品經理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