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財富從哪裡來,為什麼後代的唐朝沒有超過?
我看一些網上資料,經常說隋朝是多富有,以至於糧食在滅亡二十年還沒有吃完,但是我有個問題,隋就十幾年,前後都是亂世,這些財富是怎麼積累的?為什麼有人說有唐三百多年都沒有達到隋的富裕?
隨便寫寫請摺疊首先是隋文帝,隋文帝是搞政變上台的,實際上北方之前就已經統一了,沒有大的戰亂。北方實際上直到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出現之前一直在持續的發展。從577年,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開始一直到609年隋煬帝征高麗為止,北方的基本上處於穩定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在隋文帝統一南方的戰爭基本屬於一戰而勝對南方的經濟沒有大的影響的。對南方的破壞時很少的.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增長率和本朝相近的。890萬是一個什麼概念.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有180萬戶;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有219萬戶,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戶口二百九十萬戶.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大約1430-1540萬戶.這可是但是世界級的人口大國的數目,可以想見在隋末之前的隋朝府庫之盛在這裡重點要提一下隋文帝,隋文帝與古代的大多數明君一樣,文治武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里的「開皇之治」。
當然還有一個有趣的話題。隋文帝惜倉庫重積貯。在20多年的時間裡儲藏了令人髮指的糧食。(請允許我亂用形容詞)。即使在災害時候也堅決不放糧。結果這些糧倉後來都成為反隋實力爭奪的重點。這些大糧倉後來都成為李淵,李密們爭奪天下的基石。「二月,密以千人出陽城北,逾方山,自羅口拔興洛倉,據之,獲縣長柴孝和。開倉賑食,眾繦屬至數十萬。」《新唐書李密傳》
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唐朝立國的根基,除了地處關中這個天選之國(關中在北朝時期的開發與恢復是給力的),在長安的糧倉也是很重要的元素,作為隋朝的首都,糧食的儲備十分的充足,這些糧食最終為李世民的三年征戰,提供了足夠的軍糧,(ps我一直認為從蜀地運糧進入關中是十分的困難)滅陳前,北朝領土已經佔了三分之二,人口佔了十分之九,非常穩定,南朝自侯景之亂後拚命發展,其實也很穩定,滅陳之戰沒死幾個人。。。
隋朝的盛世,是三百年大亂世不斷積累的結果啊。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其實,隋朝的財富很大一部分來自之前的北周等王朝留下的豐厚遺產; 但是,唐朝仍然遠超過了隋朝。
隋朝楊堅是政變上台取代了北周,接手了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而這豐厚遺產卻很快被隋煬帝敗壞成了隋末爛攤子,隋煬帝導致的隋末大亂破壞極其嚴重。
隋煬帝已經導致了天下大亂,之後李淵才起兵。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後來唐朝李淵李世民攻滅眾多強敵,才重新統一,並且擴張疆域,疆域遠超過隋朝。唐朝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社會、經濟等很多方面也遠超過了隋朝。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歷史學家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但是,隋煬帝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通典》記載杜正倫奏「……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疆域丟失、嚴重分裂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
隋朝人口「高速增長」,並不是隋朝實際人口高速增長,而是隋朝極力清查北周、陳留下的隱漏戶口,把本來就存在但是沒統計上來的人口戶口清查出來,導致人口戶口高速增長。隋朝頂峰這890萬戶4600萬人,絕大多數是靠清查北周、陳留下的眾多人口戶口增長到這麼多。
而隋末大亂,只留下200餘萬戶。唐初李淵武德年間那麼短短几年再怎麼增長也是難以填滿隋煬帝造成的嚴重大亂導致的人口戶口驟減的缺口的。唐太宗貞觀年間人口戶口增長,唐朝貞觀十三年已增長到3041871戶(凍國棟 《中國人口史》第二卷統計的《舊唐書》諸州戶口數 )。這已經是比較快的增長了。
比較頂峰,唐朝的人口和戶口遠超隋朝。隋朝人口最多時有890萬戶、4600萬人。唐朝人口最多時,是在天寶年間。《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61萬餘戶、5200多萬人,《舊唐書》本紀第九:「(天寶)十三載……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的戶數人口數時提到當時有嚴重的瞞報少報現象,認為當時至少有1300萬-1400萬戶。《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所在隱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餘年中,雖時起兵戎,都不至減耗,而浮浪日眾,版圖不收。若比量漢時,實合有加數,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而《中國人口史》等相關書籍現代學者們考證出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實際戶數與人口數,比《舊唐書》《資治通鑒》記載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戶數與人口數,還要多很多。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認為,唐朝天寶十三年時,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口。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但是,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擊敗眾多強敵,自己擴張佔據了中原、南方等地,還自己擴張佔據了更大的外圍疆域。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下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面積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唐朝的人口、經濟等很多方面也遠超過了隋朝。
--------------------------------------------------------------------------------------------------------------------------
某些人提到隋朝耕地開墾量。但是,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的歷史學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那墾田數不是真實的。
那是應授田數,不是隋朝實際的耕地數。看看隋朝耕地數的兩個奇葩的數據:「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換算成畝,約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億畝,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億畝」(若考慮到度量衡的換算,那麼這開皇九年為15億畝、大業中期為43.5億畝,考慮到大業三年曾改度量衡,則大業中期為16億畝,據汪篯《隋唐史論稿》),1957年中國才有16.8萬畝耕地,這還是幾千年發展的結果。而那幾個隋朝耕地數,要麼遠超1957年的中國,要麼與1957年的中國差不多。但是,1957年的中國,有18%或以上的耕地在遼寧、吉林、黑龍江、雲南、貴州,而隋朝在這些地區幾乎沒有耕地;有約20%的耕地在江南和嶺南,但是隋朝在這些地方只有70萬戶,還有大片地區沒有深入開發;所以隋朝的耕地數是絕不可能超過、也絕不可能接近1957年中國的耕地數,隋朝這耕地數是假的、是被嚴重誇大的。(汪篯《隋唐史論稿》)實際上,早在《通典》里就提出隋朝這墾田數不是真實的,「恐本史之非實」。
而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的歷史學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這墾田數不是真實的。看看其他朝代耕地最多時的數據,
西漢平帝元始2年,耕地面積約8.27億畝,東漢安帝延光4年,耕地面積約6.94億畝,
明神宗萬曆30年,耕地面積約11.62億畝,清光緒13年,耕地9.12億畝,(參考《明神宗實錄》、《光緒會典》、《我國歷代耕地面積的變化》等,)看人口頂峰,以上幾個朝代的人口都遠超過隋朝的人口,看疆域,西漢、東漢、明朝疆域並不比隋朝小,歷代耕地主要集中的地區,也大多在這些朝代的疆域範圍內,而清朝疆域則遠超隋朝。
但是,隋朝耕地數居然遠超這些朝代。超過漢朝還有可能,但是,竟然遠超明朝、清朝。要知道,明朝、清朝的技術遠超隋朝,而且明朝、清朝的南方的開發程度也遠超隋朝。可見,隋朝墾田數是假的,是被嚴重誇大的。根據歷史學家王仲犖的《隋唐五代史》,唐朝農業有很大發展,水利事業、農業生產工具也有很大發展,耕地面積增多,畝產量增加;手工業、商業也有很大發展。
--------------------------------------------------------------------------------------------------------------------------
那於說什麼唐朝吃了隋朝存糧幾十年的,完全就是謠言了。 北周、隋朝那大批糧食、財物,早就被隋煬帝大量消耗,在隋煬帝後期就已經沒剩下多少了,隋煬帝後期隋朝自己都「百姓疲勞,府藏空竭」「國用不足,並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塗,無以支給」了。
《隋書》列傳第三十記載,隋朝大業十二年,趙才入諫曰:「今百姓疲勞,府藏空竭……」《舊唐書·食貨志》:及大業中年,國用不足,並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塗,無以支給。戰亂、火災等等,能輕易毀掉巨額的糧食與財物。
隋朝的糧倉,儲存的再多,經歷隋煬帝消耗、以及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破壞與消耗,留給唐朝與李世民的能有多少呢?馬周的一段話造成了誤解。有人提到「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有人藉此說「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 實際這是錯誤的。其實,早在李淵進西京(長安)想用西京府庫的東西賞賜功臣時,西京府庫的東西就不夠用了,李淵另用其他辦法獲得物資。《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四卷:「淵傾府庫以賜勛人,國用不足,右光祿大夫劉世龍獻策,以為『今義師數萬,並在京師,樵蘇貴而布帛賤;請伐六街及苑中樹為樵,以易布帛,可得數十萬匹。』淵從之。」何況,根據《隋書》列傳第三十也記載,大業十二年時隋朝已經「百姓疲勞,府藏空竭」。根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的戴胄的上言,大業中年隋朝就已經「國用不足」、大業末年隋朝已經「無以支給」。實際上,早在李淵進西京(長安)用西京府庫的東西賞賜功臣時,西京府庫的東西就不夠用了,李淵另用其他辦法獲得了物資。而馬周所說的西京府庫存的東西「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原因是李淵、李世民往西京府庫里存東西,才能使其「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並非是靠隋朝儲備。
而洛口倉、東都等地的物資,反而被唐朝的對手王世充、李密等人利用了,這對唐朝來說並不是好事。含嘉倉大規模儲存糧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具體見余扶危、賀官保的《隋唐東都含嘉倉》。
而考古發掘出的含嘉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這些穀子是宋朝存進去的,並非隋朝存進去的。含嘉倉大規模儲存糧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說隋朝的富裕與強盛,但是,用含嘉倉存糧去說「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就錯的嚴重了。何況,隋朝的富裕強盛,早就被隋煬帝楊廣造成大亂敗壞了,沒留給唐朝。有個荒謬謠言說隋朝存糧吃到了貞觀年間、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接下來反駁這個謠言。
隋文帝時號稱存的可以吃五六十年的糧食,那麼多糧食是屬於大規模儲存糧食,其正常儲存年限只有2到4年,(即使現代遠比古代先進的科技條件下,大規模儲存糧食的正常存儲年限才2到4年,見《糧食質量監管實施辦法(試行)》。隋朝儲存糧食的正常存儲年限是短於現代的),粟存的大規模儲存時間稍長,有達到9年的,接下來說明,即使放寬條件認為隋朝大規模存糧能存5年或9年,也對唐朝沒有多大幫助,更不會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隋朝時期存下的糧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而從隋煬帝開始消耗巨大的征討、工程時,就難以大規模存入糧食了,而是要大量消耗之前隋文帝存的糧食。(而隋煬帝征討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隨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很快丟失了。)
所以,等到隋煬帝末期,隋朝的大量存糧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被隋煬帝的征討消耗了,這也與《隋書》列傳第三十記載的隋朝」府藏空竭「相符。而剩下的糧食,部分被戰火毀掉,部分也很快被各起義軍、割據勢力消耗,即使還有剩餘,也很快就變質了。 各起義軍、割據勢力要靠亂世里百姓新收穫的糧食生存。李淵起兵後,一邊作戰擴張,另一面在關中等地這些擴張佔據的疆域上恢復農業生產、經濟生產,主要是靠自己治下的百姓生產的糧食。等到李世民的貞觀時期,吃的糧食基本是李淵武德時期生產的、以及李世民貞觀時期生產的。某些人提出用「替換」「輪換」的方法使唐朝貞觀十幾年的時候仍然吃隋朝存糧、貞觀之治靠隋朝存糧。但是,必須滿足兩個必要條件,才有可能使這種方法成立。第一個條件:隋文帝時期存入的大量糧食,經過隋煬帝時期的消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消耗與破壞,還能剩下相當多的糧食。第二個條件:隋朝末期、唐武德年間生產儲存的糧食能夠替換大量隋朝生產儲存的糧食。 這兩個條件都成立時,才有可能使「替換」「輪換」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個條件成立,就等於說,用不到隋朝鼎盛時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亂的環境下 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 與 隋朝強盛時多年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 差不多,這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退一步說,如果這是成立的,那麼就等於說人口凋敝天下大亂時都能生產儲存與隋朝強盛時多年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差不多的糧食,那麼隋朝存糧就更沒有意義了。)
或許有人認為,既然大亂時期這些生產的糧食無法大量「替換」「輪換」隋朝存糧,那麼只「替換」「輪換」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這樣的話,能夠「替換」「輪換」的只是大亂時期生產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則變質,結果能「替換」「輪換」的數量只保持在大亂時期生產的那一小部分上,實際到了貞觀初期,吃的糧食就已經是唐朝武德年間生產的,而貞觀十幾年的時候,吃的糧食已經是貞觀初期生產的糧食了。 如果這也算吃隋朝存糧的話,那麼按這說法這樣輪換下去,往後,能輪換到宋、元、明、清,直到現在,往前,能輪換到北周、西魏……晉、魏蜀吳、東漢、西漢…… 按這說法,宋、元、明、清直到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晉、魏蜀吳、東漢、西漢…… 中任何一個王朝的存糧了,可見這說法是很荒謬的。所以用這種「替換」「輪換」的方法說吃隋朝存糧是很荒謬的。而且第一個條件是否成立都有問題,隋文帝存糧的大量糧食,經過隋煬帝的各種征討的消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破壞與消耗,其中有隋末農民起義軍(如李密翟讓瓦崗軍等)、軍閥(如劉武周、梁師都、薛舉等)開倉賑濟百姓等等(這種情況的賑濟百姓往往恣民所取,導致百姓拿的糧食超過其力所能運回去的量 ,不得不將大部分糧食拋棄在路邊的荒郊野地)。經過這樣的消耗與破壞,隋文帝那龐大的存糧也沒有多少能留給唐朝了。
所以第一個條件也很難成立。而第二個條件根本不成立,所以用這種「替換」「輪換」的方法仍然不能使隋朝存糧吃到貞觀年間,更無法使隋朝存糧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所以 隋朝存糧吃到了貞觀年間、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 這說法是荒謬的謠言。而且,實際正如前面列舉的史料所說的,大業中年隋朝就已經「國用不足」、大業末年隋朝已經「無以支給」,大業十二年時隋朝已經「百姓疲勞,府藏空竭」。隋文帝和隋煬帝都很熱衷於建倉屯糧,因而積累了豐富的食糧。進入唐朝,無論是李淵還是李世民都一邊忙著評定國內反叛,一邊還要抵禦外部突厥來襲,同時唐太宗統治前期自然災害不斷,很多窮人被餓死或是被逼上山做土匪。其實我們常說的唐朝貞觀之治,並非指唐朝有很多財富,而是指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非常清明。
按人口、耕地面積的話唐朝最盛時明明超過了
題主這個問題明顯是一個偽命題,唐朝很輕鬆就超過了隋朝。唐朝的稅率比隋朝輕很多。唐朝好像是30稅1,隋朝是10稅1.記得有一本書上記載過。所以,隋朝是靠重稅主義來獲得的巨大財富。所以民眾對隋朝並沒有多少好感。隋朝刻薄寡恩也就很快失去了民心。現在找到了文章鏈接,你可以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9724f0102wdzc.html
隋和唐對民的政策不同 隋朝戶籍是一年一查 所有人都登記在戶籍上 這就意味著要交稅 在古代交稅是按人頭稅 但是主要的稅是以戶為單位的 增加了戶的話稅的增加很大 所以隋規定 男女成年必須結婚 不然你就多交稅 結婚之後你就自成一家 也就是一戶了 而且隋每年查戶籍 相當嚴格 這個稅的增加就一年比一年多 而唐朝初期人口遠遠少於隋 是人口真的少了那麼多嗎 是唐朝戶籍上登記的只有這麼多 但是唐太宗沒有像隋文帝那樣 把人一個個登記上 正是民生凋敝的時候 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唐朝的稅收也比隋要低的多 所以隋修大運河不過用了兩年 攻打高麗句動用一百萬大軍 這也可見隋的國力是十分強大的 應該說是政府是十分強大的 唐的國力不一定比隋弱 但是唐政府的力量比隋政府弱 所以為什麼最後爆發全國的反叛 全國的財富都到政府了 老百姓肯定要反他 唐太宗也講了 隋亡就亡在他不愛惜民力 說唐三百年沒達到隋的富 實際上是唐的政府沒有隋的政府富 唐是藏富與民
數據請說明出處,關於戶籍問題,只能說明隋朝統計比唐朝準確。但是不能說明開皇之治強於開元盛世。單單說隋朝即是581-618年,其中隋文帝581-604年,這期間除了滅亡陳國之外沒有別的戰役。隋文帝個人提倡節儉,有文獻提到他和皇后獨孤伽羅都穿粗布衣服,而且因為楊廣節儉而楊勇奢侈,特別喜歡楊廣。誠如有人提到文帝對於糧食的積累有點病態的程度,寧願自己去洛陽逃荒也不開倉放糧。在位期間,輕徭役薄賦稅,與民休息。與前周宣帝作法天壤之別。當然北周之前的積累以及富庶的北齊也提供不少補充。大概就是以上。歷史資料不能證明開皇強過開元。也不能只比戶籍,隋唐統計的戶籍有不準確的地方,單看國力來講,隋巔峰國力在隋煬帝初期,唐巔峰國力開元初期。唐此時四海咸服,隋此時還要稱臣於突厥,所以我不認為隋戶籍數字會超過唐。
推薦閱讀:
※北宋滅亡後為何金國不直接統治而要建立偽楚和偽齊?
※關於清朝覆滅,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有哪些講歷史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的書?
※古代禮儀如今是否適用?
※為什麼中國古人二十歲行冠禮才成年,但十三四歲就能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