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戰場兩軍對壘衝鋒,第一排的人為什麼如此勇敢,敢於直面對方戳過來的長槍?

參考電影《魔戒》中的佩蘭諾平原會戰,感覺第一排的士兵死亡率太高…不怕么,都不帶減速的……


湘軍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南京)時,曾國荃部名將李臣典率先殺入城中,最後論功行賞時,被封為一等子爵,在湘軍中僅次於被封為侯爵的曾國藩(湘軍總指揮)和被封為伯爵的曾國荃(圍攻南京的前敵總指揮)。清代規定,凡有爵位者,都屬於超一品。當時他只有27歲,曾國藩27歲時,才剛剛考上進士。

往前沖,殺得多。到時候搶錢搶糧搶女人,封妻蔭子耀門庭,他總是能多吃多佔。縮在後邊的,確實能苟活,但是只能吃人家剩下的,喝人家剩下的,拿人家剩下的,玩人家剩下的。

賣命,賣命,不把生死置於度外,怎麼能賣個好價錢?這確實是高風險的行業,不過也真的是高回報。


冷兵器時代的接戰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衝鋒的:

哪裡是一邊擺成搶陣一邊無腦頂上去?


站在第一排的人,一般會有比較好的裝備

或者有比較好的裝備都是站在第一排的

歐洲當年都是自攢裝備進場的,能買得起重甲的都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那是天然有反革命加成的,打起仗來不要命也可以理解


上面答案 @劉力劍 比較靠譜,再補充一點:槍比對方長

舉個日本戰國時期的例子:

當時日本足輕使用的槍有兩種,一種是長柄槍,如三間槍這樣的,如織田家,武田家,上杉家,德川家都命足輕裝備過如此長柄的槍,另一種是短柄的鑓,也就是長度在兩至三米的槍。

一般而論三間槍,是常備徵募來的農足輕使用的,因為臨時兵對長柄的三間槍很難操作。而常備足輕使用三間槍時,主要是作為槍陣使用的,密集如林的三間長槍陣,無論從推進時的攻擊性和堅守時的防禦性來講都是十分強大。

這樣看上去似乎槍是越長越強,那為什麼大家不都把槍做得很長,而讓這之間有差別呢?

首先,當時日本的足輕絕大多數是拿起武器的農民(長宗我部家的「一領具足」就很能說明問題),他們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常備軍人,且限於當時物資的匱乏,大多數人都不可能保證蛋白質的攝入,(雖然日本是島國,但當時的人似乎不怎麼吃魚)那身體素質就可想而知。要想拿起大約5m長的三間槍實在是件不輕鬆的事,更不要說還要用它來行軍、殺敵了。而能拿起三間槍的高級武士,基本上是不會使用這種竹子做成的長槍為主要武器的,因為他們戰鬥的方式並不是以方陣為單位進行的。其次,三間槍造價更高。即使這只是用硬木為芯,外麵包以竹片做成的,對於當時的日本戰國小大名都是個不輕的負擔。最後,這個槍的價值並沒有太高。因為能大量裝備軍隊三間槍的大名都是強力的大名,一般的小大名即使擁有三間槍也很難克服軍隊數目與數量上的差別,與其把錢花在這種看不出立竿見影效果的地方,還不如干點兒別的。

咳咳,說了那麼多廢話,總之就是想說:

(1)長槍能為對壘衝鋒中第一排的人提供保障與勝機。

(2)軍隊之間的槍長度確實有差別,因此三間槍有其存在的意義。

當然,我也贊同第一排的人最勇敢、善戰的說法。他們最強烈的戰爭動機也可能來源於武士堅持的榮譽與義理(尼子的復興就說明問題)、生存需要(這就是甲斐的山猴子們厲害的原因啊)、家門的仇恨(敵軍的亂捕很可能殺死我方士兵的各種親人啊;而且當時的人民對於當地的大名還是很有歸屬感的,要不然當時的國人、豪族也不可能在戰敗之後送上人質還會繼續治理原有的領地)......但這些和」對壘衝鋒「的關係不大,所以就簡單的提提罷。


不從者斬


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望指教( ̄▽ ̄)

從不同時期、地區,前排士兵的戰術作用看,大致可分為三類:1.馬前卒 2.戰術壓制 3.戰術配合。下面做簡要介紹:

1.馬前卒

用於承受衝擊、消磨敵方陣型和攻勢、誘騙敵方伏兵出擊...通常為軍中戰力最弱的部隊或僱傭軍。例如,早期羅馬方陣,分為前中後三隊:前隊青年兵,作為炮灰;中隊壯年兵,作為主力;後隊老年兵,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用於殿後。運作方式:接敵前集體擲矛,後換短劍肉搏。青年兵接敵約10分鐘後,由壯年兵上前接替,青年兵後撤重整隊形,如此循環往複。老年兵負責在前方陣型出現缺口或潰散時,上前鎮壓。羅馬軍團的嚴明軍紀是該方陣運作的基礎,如「十一抽殺制」。

2.戰術壓制

可簡單理解為兵種克制,以己之長攻彼之短。以瑞士方陣為例:瑞士方陣為歐洲中世紀步兵對抗重騎兵的典範。方陣由大量長矛兵、戟兵、少量精銳肉搏兵、弩兵組成。該方陣主要用於防禦騎兵衝擊,效果不言而喻,同時也具備對抗步兵的能力。對抗步兵的運作方式為:長矛、長戟以密集陣型衝鋒,發揮其超強的突刺能力,由於長矛長度超長(甚至能達到7米)加之密集的陣型,通常可以將大多數敵人阻擋在其攻擊範圍外,一旦接敵,裝備精良的精銳肉搏兵迅速穿插至第一排,與疲於格檔長矛的敵方士兵近身搏殺。方陣不斷前進,直至將敵人擊潰或己方全部陣亡。沒有錯,全部陣亡,中世紀瑞士軍隊極少出現逃兵或投降,詳情百度。

3.戰術配合

即兵種間協作,以發揮1+1>2的效果。以鴛鴦陣為例。倭寇慣於單打獨鬥,鴛鴦陣利用這一特點,11人為一組相互配合,造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陣型配置為:長牌手2人居前,加配標槍(類似持方盾的羅馬兵, 但中國長牌更大),用於正面防禦;狼筅手2人居長牌手身後,用於牽制敵人移動和攻擊;長槍手4人居中,為殺敵主力;圓牌手(通常為藤牌)居兩翼,用於側後方防禦和機動。

綜上所述:馬前卒自然是悲慘些,但無奈軍令如山;戰術壓制和配合比較科學,也比較「人性化」。

希望我的回答有所幫助(≧?≦)


其實第一排而言,戰國時是戰車,漢朝是騎兵,三國是盾牌手,而後才是槍兵什麼的。如果直接是毫無防備的長槍兵,一排箭刷下來,就死個七七八八了。


這麼說吧,人確實會害怕,但馬不會。古代戰馬衝鋒時大多會擋住馬眼的正面,馬看不見也就不會害怕。另外,就算馬看見了長矛,以馬的智商也分不清長矛和高粱桿有什麼區別,自然會勇往直前。而半獸人,你仔細看,他們早下尿了。另外,古代軍隊都很注意選鋒,第一排的應該都是最勇敢的人。


一個人無所畏懼的時候,敢於朝著自己方向走的時候,敢於反抗壓迫的時候,敢於保護對自己重要的事物的時候,他就是成熟,敢擔當的男子漢。


以前看過類似的電影,感覺是這樣:

兩軍交鋒的時候第一排的老兵比例最高了,藝高人膽大。

因為在第一排,所以往往是裝備最好的人,裝備好也不容易受致命傷

第一排往往是要進行對沖的,對沖的時候一般會把盾牌把自己的身體擋住,然後用體重和盾牌去撞擊對面的部隊,防護能力是很強的。

第一排因為對衝要消耗很大的體力所以很快就被第二排換下來,在各排部隊中戰鬥時間最短。


因為工資高啊~


對於防守方來說,先攻擊第一個來的和第10個來的在時間上的差距估計也不大,並不是有時間和精力先集中攻擊第一個再打其他的


那時候人命本來也不值錢,打起仗來殺紅了眼也不管死活了。萬一立了軍功,還可以一步登天。為啥不拼?!


有的人就是這麼勇敢啊,選出來就好了,像我也是拳腳刀劍到眼前都不會眨眼的


能往槍陣上撞的,那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啊。

正常情況下正常軍隊是這樣子的:

1,隔著弓箭射程外喊話嚇唬敵人

2,不行就派弓箭射上去射他丫的,當然他們也有弓箭射回來,這時候看哪邊弓箭射人多不怕死,怕死的就逃回來了。

3,對射贏的一方弓箭射開始射擊敵軍本鎮。

4,被射的不能幹挨打呀,只好發動攻擊,兄弟們上啊!

這時候,士氣高的話,能衝到敵軍跟前,士氣低落的話,沖一半就散夥了。

衝到跟前了,普通壯丁可不敢直接衝進去,都站在接觸點附近吆喝壯膽子。能帶頭的,都是將領的親兵,精銳。精銳們靠騎兵衝擊也好,投矛投斧也好,先把對方陣型沖亂來,然後普通士兵再跟進去撿便宜。

陳平日久的時候,比如我大清,大明,普通官軍只敢隔著遠遠的放槍放箭,一讓人靠近肉搏就逃命了。


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比對面的槍兵運氣好


是不是有督戰隊的存在?

聽說戰爭的時候有督戰隊的存在,就是前排不衝鋒的話,後排一頓掃!


1.估計這樣算烈士,有嘉獎,家裡老小有人照顧。

2.要麼就是不想活了。

3.軍命難違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4.不上的話,後方妻兒老小就都沒命了。

記得看過二戰莫斯科保衛戰紀錄片還是什麼片子,發現上戰場的新兵都是被迫去的,上了戰場都被後面人逼著往前沖,完後退的會被自己人開槍打死,為了不死,只能往前沖,殺敵人。而且很輕易就被一槍打死。覺得挺殘酷的,不是小時候想的那種誰上了戰場都很勇猛殺敵,無畏無懼。


推薦閱讀:

真的有1.3米清單手劍?
普通人(男)防身,工兵鏟與伸縮棍哪個好用?
在中國發展類似國外歐洲歷史武術HEMA的冷兵器對抗比賽前景如何?
現代格鬥術是否要高於近代或古代?

TAG:軍事 | 心理 | 冷知識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