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學位以後經歷和感受是怎樣的?

提問者的本意是希望知道獲得博士學位,擁有博士頭銜之後是什麼感覺,但是很多人都提到了博士生生活對他們的影響,所以也歡迎在這個問題中談談博士在讀的感受。


因為看到這個問題,註冊了知乎,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經歷。

我的背景:美國文科social science博士,女,我的專業偏兒童發展心理學。本科畢業拿全獎,於2010年來到美國,2012年研究生畢業,繼續讀博,5天後就要畢業答辯了(yeah!).

我也將在今年秋季在美國某州立大學開始作為tenure-track(有終生教授資格,參評終生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2015年的春天,在我還完全沒有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因為同事的推薦(我豪不知情),某州立college的心理學院的系頭直接給我發來offer email,是一個non-tenure(非終身教授制) assistant professor的工作 (美國教授分tenure 和 non-tenure,具體情況好像知乎上有人回答,我就不仔細展開了) , 並且告訴我一年之後有可能可以轉變為tenure-track。收到offer的時候我實在是受寵若驚,開心之餘,我謝絕了他們,因為最後一年的時間我想用在畢業論文上,第二是這個工作的教課任務大於我想要的,再者我導師是絕對不會在我還沒畢業的時候就放我去全職工作的。

2015年的秋季,我正式開始找工作,前前後後投了4所美國公立大學tenure-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學校綜合排名在100-150,專業排名大概在20-40的樣子吧。11月開始陸陸續續拿了3個電話面試,也順利進入到On-campus interview,成為final candidate,12月的寒假開始準備面試。 16年的1月開始面試,一個月內飛了3個學校,每個學校的面試間隔1周的樣子。美國的終生教授職位在我們專業大概是100個博士裡面選1個,final candidate會有3個。我們專業算是平均水平,聽說我們學校英語專業前些年是250個博士競爭1個職位,太嚇人。

跟大家簡單說一下,面試是一個什麼樣的行程吧,因為受邀,機票酒店都是對方學校給付的,提前一天飛到。第二天是正式的面試日,從早上8點開始系頭來酒店接任,然後會跟招人小組的教授們見面,會見副院長,院長,研究生代表,各種學校里的機構(internal funding,teaching training agency),在這期間穿插著科研報告,以及給本科生試講一節課。每一個行程都大概在一個小時,會有人專門帶你去到下一個會議的地點。記得我當時一個會議結束去廁所,都有人在外面等我。午飯和晚飯是和未來的同事們吃的。因為這是終身教授制的職位,所以這一整天都是面試,都是對你的考核,各種會議是考察你的科研能力,教學水平,帶研究生水平等等,吃飯是來判定除了工作以外,你是不是一個合群並且有趣的人(whether you are likable). 最後回到酒店已經是晚上10點。3個學校的流程大致都是這樣,很刺激也真的累cry, 第三天飛走。

也就是在面試的時候,我第一次感覺自己是被當成adult對待,也可以說被當作Dr.對待。能被選入campus interview就意味著對方認定你的專業水平達到了他們的標準,這個時候他們也會展現他們最好的一面,希望你能選擇他們。幾個學校都有帶我遊覽校區,看所在城市的風光,去非常好的餐廳。除此以外,會對你的研究表示濃厚的興趣,讓我覺得非常被認可和尊重。記得當時面試完第一個學校給我導師打電話,導師問我說 "isn"t it nice to be treat like an adult"。 哈哈哈哈。

所有面試結束兩周以後,就開始收到回復了。最後從2個offer里拿到了1.9個,這個數據怎麼解釋呢? 0.9是因為學校的招人委員會選了我為top candidate,但是院長選了另外一個,原因是另外一個候選人已經是某高校的assistant professor了,而我還只是博士生。在美國,一般的情況下,院長都會支持招人委員會的決定,因為他們才是最了解候選人的情況的,但是時不時的確出現過院長否決的情況。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那個工作肯定是我的了(因為系頭在我面試後打電話給了我導師和另一個推薦人,就直接說了我是top candidate)。所以系頭打電話來也非常歉意更無奈。他說,那個院長是剛調過來的,在他上任期間,他確實更偏向博士,而不是即將要畢業的博士生。系頭說他還和院長argue,說我導師說了我一定會在16年夏畢業,但是院長堅持己見。在美國,博士論文推遲答辯,延期的實在是太正常了。這個院長不願意冒這個風險所以選了另外一個。系頭安慰我說,你要知道你是我們選出來最好的,你的得分比已經是assistant professor的都高,這是巨大的成就啊。

電話還沒掛,當時就開始哭,覺得很委屈,我的老師們也都很氣憤。不過總要前行,不是么?更何況,「you don"t wanna be in a department where the dean goes against the faculty", 所以這其實也是一個warning sign。

沒過多久,我就拿到了offer,也就是我要去的這個學校。這個學校的排名更好,系裡從上到下特別喜歡我。就在拿到這個offer的時候,我聯繫了第三個學校,希望他們可以給我答覆。但是第三個學校在那個時候還沒有面試完所有的候選人,沒辦法做決定。我也更想去第二個,只是如果第三個如果也拿到offer就可以跟第二個學校提更高的條件。

寫到這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是非常幸運的個例,能在就業市場有這樣的表現。tenure-track的教授職位在現在的美國非常少,因為只有兩種情況才會招人:1.現有的教授退休或者是跳槽;2.專業擴大,得到大量的基金支持。所以,更普遍的是博士畢業以後,做至少2年的博士後再說找教職工。我見到的很多甚至是做4年,6年的博後,邊做博後,邊等空位。當然,這是說要進高校當professor的情況,進企業不需要的。

而這就需要說到讀博的經歷了。我的專業是98%的美國人,2%的國際學生。在我就讀的6年期間,除了我以外,有一個大我4,5屆最後花了10年畢業的中國師姐,其餘全是美國人。英語,特別是口語,寫作要非常熟練。前幾年上課,閱讀量也是非常巨大。但也因此,相比其他專業大批量留學生扎堆的情況,我的英語提高也相對快了很多。

歸納一下,我的讀博體驗決定於以下4個條件:

1. 導師, 我真的是非常幸運,跟了一個特別好的導師,學界大師級的人物,學術被引用34,000多次。我們這個專業領域的各種大神不是他的好朋友,就是跟他合作過。這麼說吧,當我參加國際國內的學術會議的時候,只要報上我導師的名字,幾乎大家就會說,那你一定很棒啊之類的。我導師把一生都奉獻給這個學科了。他擁有一個已經27年歷史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從88年開始記錄了將近600個小朋友的發展,包括老師的報告,家長的採訪等等,並且每年還在更新。那些當年的孩子好多現在都已經是父母了,所以特別珍貴的數據。國家各種funding這麼多年一直支持著。

他對學生的要求巨高,就是我們一起發paper,只要他覺得你可以投出去了,就一定會中的那種,沒有reviewer會比他更嚴。但是想要通過他的通過,就會比跟其他老師要更長的時間。雖然要求高,但是他會幫助你,會引導你,會指導你.

Shaping you to be a better scientist, and stimulate your critical thinking. 超級有耐心,但對學術完美主義,非常謹慎。每次我跟他開會我都錄音,因為他出口成章,而且思維的高度和深度是我完全無法企及的。他還非常護學生,前提條件是他欣賞你。因為他太出名了,好些人想找他當導師,但要不是覺得他太冷不敢,要不就是被他拒了。所以我導師選了我,我真的覺得太幸運。但是!!!我還是奔潰過好幾次,因為他在學術上的要求實在是太高。比如我的畢業論文,寫了兩年多,每一個章節他改了不下30遍,就在最後要提交給答辯委員會之前,他還可以給我提出那種在思維上挑戰的問題

(他會希望你想的再深一點),所以我奔潰不是因為他嚴格,而是對自己思考能力的局限而難過。前30次的時候,我可能還可以依靠大量的閱讀,和他討論,問其他學者,完善自己的思考,但30次以後,我覺得我已經沒法想的再深了,就覺得好無力。而我也就是在這樣的訓練下,對我那麼一小塊的專業領域了解的更深入。Learning

is uncomfortable, it is very true.

我私下和導師,以及導師的家人關係也都很好,感恩節聖誕節,他也經常叫我們去他們家吃飯過節。我們也會聊其他的,NBA,新聞實事,什麼都會聊。有一點我覺得美國的導師(大多數情況,或者是說我身邊的聽到看到經歷過的)

很好的是他們和學生之間的boundary(界限)非常清楚。什麼幫忙辦私事啊,送禮啊,故意不讓畢業啊,這些事情從來沒有過。他們真的都是希望培養出一個很棒的scholar

or scientist。

2. 專業好。我們專業全美排名第三,第四。系裡面教授之間很愛合作,所以學生也有很多機會跟很多老師工作。除了我導師,我還在另外兩個實驗室工作過,一個工作了5年,另外一個工作了一年。兩個實驗室有非常大的差異,具體大家感興趣的話,我後面再單獨說。因為有不同的實驗室經驗,自然而然會學到更多的東西,看問題的角度會更多元化。

我也是全國到處開會,平均一年一次,除了實驗室會提供經費,系裡也給每個學生一年500刀的支持。所以我們都很愛開會,哈哈。

我們的數據分析課,教的都是哈佛畢業的師出名門的兩個老師。哪幾門課給我們打下了堅實的數據統計分析的基礎(雖然讀的時候,也是難的哭天搶地的)。同時,系裡面其他的老師也都很願意幫學生。我在準備工作材料期間,一共有5個老師修改過我的材料。要知道,大學教授非常忙,而我還不是他們帶的學生,卻願意花時間在我的身上,真的特別難能可貴。

另外,專業的同學們都很好,聰明認真,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大家對我很關照,周末也經常聚會聊天玩遊戲什麼的。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好的是我閨蜜,她結婚的時候我飛去參加她婚禮 ,她最近剛飛了5個小時回來陪我畢業小旅行(她是去年畢業的,現在也是某州立大學的professor)。如何和外國人交朋友這件事,大家感興趣,我後面也可以單聊哈。

3. 本科學生好。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因為我從研究生畢業,經歷了一年系統的教課培訓後,就開始獨立給本科生上課了。所以到現在我一共教過5門我們專業不同的本科課,其中包括了教美國本科文科生統計課(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國內教學藝術的高數,大概就是這樣一種感受)。。。教課的故事就更多了。總的來說,我非常享受「老師」這個工作,甚至有的時候多過「學者」這個身份。學生給與你的反饋,學生的成長,收貨知識並且用於實踐的過程對於我來說是莫大的成就感。

4. 所在的地方和人。我在美國南方一個小鎮,college town,雖然我出生在中國南方的城市,在北京上的大學,但是我非常喜歡和適應小鎮的生活。生活很簡單,雖然中餐館很少,但是鍛煉廚藝,也是生活的樂趣。一年基本350天都是太陽當空,喜歡陽光。我住的duplex,前後各有100平米左右的大草坪,所以我也學會了修草坪剪樹枝這些技能,也樂在其中。大南方民風淳樸,在路上跑步會有人跟你say hi,鄰居老奶奶會送來自己種的菜,會在節假日互換禮物。我還在14年的時候領養了一隻狗,因為有她的陪伴,生活更是有趣。治安很好,我出門上班從來都不鎖門。

在身體還沒完全恢復的情況一口氣寫了這麼多(跟閨蜜們的畢業小旅行玩太high,回來就發燒,汗)。請大家原諒我的中英文混雜,我盡量在用中文,但是腦殼反應有點慢,非常抱歉。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一是想分享給大家,二也是很感恩和感激這六年的讀博生活,覺得自己很幸運,希望可以分享這份幸運給更多的人。雖然非常想要畢業,但是馬上要答辯,心裏面確也很不舍。

最後送給想要讀博的朋友幾句話,Choose the major that you are devoted to push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forward, and keep swimming! It is a VERY difficult process, but it is supposed to be like that, otherwise everybody is a Dr. You can do it!

-----------------------------------------

謝謝大家的厚愛,把祝福送給每一個在為夢想前進的你。

微博:米婭MiaSu

-----------------------------------------

2017年5月11號 更新

這篇一年前的文章被知乎選為了「編輯推薦」,於是我覺得也該寫一點更新了吧。

我現在已經結束了第一年的faculty工作,從student轉變到professor的身份中也是在慢慢適應,現在已經很習慣了自己的新身份了。faculty的工作挺忙的,強度很大,如何平衡工作生活,科研和教學是很重要的,我有在weibo上分享一些tips。

去年被dean拒絕,但是被招人委員會選上的那個學校,當時原因說的是我還沒博士畢業。而我後面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被招的哪個人是副院長的以前的學生,所以是internal hire...說這件事的原因是因為我身邊認識的人好多在job market里很有挫敗感,而開始懷疑自己。我想說的是,有些因素的確是我們不可控的,但是是金子一定會發光的,別放棄。


五月二號答辯完,五月三號去做指甲,順便報告我的美甲師Sarah我變身Dr. 了。

我說:「It took me 6 years."

Sarah說: "For lots of us, 6 years just pass like (她打了一個響指); while you used 6 years to get a PhD."

無數次,畢業季開車路過校園,看見穿著博士袍的妹子們踩著高跟鞋美美地拍照,我都會幻想自己有資格穿博士服的一天;然而這麼久以來,我卻從來沒幻想過穿婚紗或當媽的那一天,也是很奇怪。

天時,地利,人和。

看過太多身不由己的半途而廢。深知有這樣一個六年,父母身體健康,自己精力旺盛並無牽無掛,導師術有專攻且細心栽培,不為生計奔波,不為瑣事纏身,而後可以靜心在舒適的環境下努力學習,是多麼大的幸運。所以時常為自己何德何能卻有這樣的幸運所不安,唯有不斷努力生活,獲得心理上的踏實坦蕩。

最後,看到論文上每一詞都是自己一個個敲上去的;每幅圖都是自己一張張投出來的;圖上的每一個數據點都是自己在實驗室一個個測出來的,那種踏實安心的成就感帶給我的不是狂喜或得意,而是一種平靜的腳踏實地的內心的愉悅。

一場大約一個小時的present,接下來是博士生委員會四個挑剔的白髮老爺爺圍著我問了兩個小時再把我請到屋子外面等結果,五分鐘之後,導師出來了,說: congratulations, Dr. Yang.

之前無數次腦補過這一時刻,覺得自己一定會提起昨日重重千辛萬苦:做壞的實驗,被拒的paper,一個人的大年三十,周末做實驗到太晚太餓了把扔到垃圾桶的麵包撿起來又吃了…然後悲從中來,大哭一場。

可是,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想 drama queen 一把哭來著但是哭不出來。因為,有我喜歡的人在外面等著我,還有我的好朋友也在等著我,帶著香檳和鮮花。每個人都笑得好開心。所以,我就覺得自己被愛包圍著,一點兒苦大仇深的小感悟都滋生不出來,然後被他們帶著開開心心地吃好吃的去了。

畢業典禮,一定要去。因為,在那場儀式感爆棚的show里,你能深刻地感受到:being a Dr. feels so good. Being有劉德華夢中情人一樣烏黑亮麗的長髮(暴露年齡的三聲)卻還未脫落的Dr., even better.

深知一個博士學位不過是科研的敲門磚,前路依舊艱辛。感恩一直被這個世界溫柔地對待,會繼續將生活過的明快而充實。在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的同時,更好地照顧家人,關心朋友,幫助需要我幫助的人,會是我接下來要做的努力。


從2013年註冊知乎以來,四年過去了,在博士話題下回答了多道題後,我也終於有資格回答這道題了。

我讀博士的經歷,很多都在知乎上分享過了,感興趣的知友們可以查看我在「博士」話題下的回答。這裡就談談答辯後的一些感受。

在讀了這道題下面很多答案後,我得出一個結論:這種感受真的非常因人而異。有些人如釋重負,有些人則普普通通。我想我可能是後者,也就是,其實真的沒感覺到很輕鬆。

我在答辯之前,其實並沒有仔細看自己的論文,而是忙著參加暑期學校,因為馬上就要離開埃塞克斯大學了,這很可能是最後一次參加暑期學校的機會。等答辯前幾天時,趕緊回頭去看論文,卻發現了無數各式各樣的小錯誤,不禁讓我深深羞愧,而羞愧之後緊接著是膽怯,覺得自己答辯恐怕要糟糕。

於是答辯前一天,我一夜未眠,把youtube上所有我能找到的講解答辯的視頻都看了一遍。看完後的結論是沒有結論。同時我用Voodoopad結合Marginnote做了一個網頁工具,把所有重要概念,重要章節,文獻綜述中的作者名字全部做成超鏈接鏈接到論文原文和引用的原文中。同時,我還把論文中所有的圖表拉到最大尺寸,一個一個用A4紙列印出來。在之後的答辯中,這兩個策略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我甚至理解這種把圖表列印出來的行為,是給達標老師形成了一種心理誘導,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圖表上。我答辯時老師提了一個文獻綜述的問題,我用自己製作的網頁工具立刻跳轉到了相關概念上,通過電腦屏幕上列出的概念要點的提出侃侃而談。

答辯結束後,我差不多就知道問題不大了,但心中的緊張感卻仍然沒有消退,因為我知道我自己論文的弱點還有哪些,缺陷還有哪些,也許這次答辯中沒有被揭露,但它們仍然存在。這樣的感覺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

我的導師和我一起經歷了宣布答辯結果的那一刻。他今天特意過來學校陪伴我一起等待答辯結果,我非常非常感激他。他之後提出和他的夫人一起請我吃一頓晚飯,我欣然接受。

晚上七點,我來到了一個傳統的英國酒吧,他們已經等在了哪裡。我送上了我自己從國內帶給他們的小絲巾作為禮物,他們高興地收下了。接著我們坐在混搭風格的椅子上,一邊品嘗著略帶苦味的啤酒一邊聊天。我趁機把我對這次答辯的一些感想說了出來。

我的導師對我說:『Clark,你真的是我帶過的最不容易的博士生。但是我一直都知道你能獲得博士,因為我看到了你的求知慾。哪怕提交論文後到現在,你也不斷在和我討論你論文中的問題和缺陷。這是一個成功學者的素質。你擁有求知慾,你就能做的更好。』

聽到這些話,我有些震撼。因為我知道這讀博這一路的經歷,真的談不上平順,我自己總是在患得患失,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不夠博士學位的分量。然而導師的話,從一個客觀的旁觀者的角度,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

沒有語言基礎,從環境專業跨學科到社會學,又選擇了一個頗有挑戰性的論文題目,我就如同是從山腳開始往山頂上攀爬的登山小白。而我的導師則是站在山頂拉扯我的資深登山家。當我自己覺得爬的不夠高而自怨自艾時,他卻告訴我:一個登山家最重要的精神不是攀登到多高,而是一直攀登的精神。

求知慾真的就是我一直攀登的精神。我想做的更好一點,再好一點,哪怕一點點也行,雖然我知道永遠不可能做到最好,但是我能模模糊糊看到更好一點和再好一點的輪廓,如同登山者能模模糊糊看到山頂投射來的陽光。我知道我可能永遠爬不到陽光的正中心,但我至少能讓自己一點點離光更近一點。

不過一直攀登也實在太累。一個優秀的登山者應該也是一個會休息的登山者。於是這幾天,趁著暑期學校的課程結束,我也在試著放鬆自己,比如看看一直就想看的,著名的《Up Series》紀錄片。這部傳奇紀錄片每隔七年一次,拍攝了14位不同階層和家庭背景的英國人從7歲到56歲的人生,而處在人生轉折點的我,再想不出比這部紀錄片更好的參考了。這裡也把這部紀錄片合集推薦給大家,建議不要跳著看,而是懷著問題比較著看:他們為什麼在那個年紀發生了那種變化?給他們帶來變化的刺激又是什麼呢?

最後,希望我自己一直能保持攀登的狀態,無論多高,都是一種驕傲。也希望這篇回答能夠給諸位知友,尤其是讀博的知友們,帶來一些啟發。


文不對題地回答一下,因為看完上述答案,我覺得有幾個常見誤解需要糾正:

1.博士和博士生是有嚴格區別的(「PhD」和「PhD candidate」的區別):比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這樣的學校博士生大概有1/3是畢不了業的(有知難而退的,有被退學的,有中途轉行的,etc)

2.PhD是不是一份工作:不是。確切的說PhD是一個頭銜,彷彿你說碩士是一份工作么?即使平時說的「做」PhD也不是工作——這一點可以從正在「做「PhD的人手裡都拿著學生證,持有學生簽證,所得「工資」叫stipend,在很多國家不交個人所得稅等等看出。

3.PhD(學生)未必一定討好老闆,PhD(學生)未必有老闆: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尤其是理科生的獎學金是來源於某個大項目,(國內情況不了解,但國內似乎更依靠老闆)因此造成大家有個誤解就是好像PhD都是教授(老闆)的勤雜工。其實至少有一半(如果不是一多半)博士課題是學生自己的課題,

每年歐美各大基金會都會有針對博士生的資金,PhD完全可以自己是老闆,只是需要找指導老師而已。我的PhD就是我自己的題目,我自己申請的經費,自己是自己的老闆,我和教授只有平等輔導關係,在項目操作上沒有上下級關係。換句話說,我如果不滿意我的教授,我可以拿著我的錢去選擇別的教授。

4.PhD(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很多,但不好說是相當空閑:我特同意@paradisor 和@珵cici 說的,但這麼說比較嚴謹,自己的路自己走,只要能通過答辯,怎麼走隨便。所以其實PhD也是一個「高風險」選擇,因為3-5年畢業了,同樣的學校,同一年畢業,同學和同學之間職場上的境遇千差萬別,差距都在怎麼利用這些空閑上了。

另外,不是PhD學生空閑,而是學生都空閑。比如按英國規定,全日制的學生(包括博士生)還允許每周學業外打工20小時呢(全職工作法定每周最高才48小時),你就能想像了。

5.可否永遠的(做)PhD(學生)? 可以。只要家裡有錢源源不斷地掏學費,以上說了做PhD其實是學業,不是工作。一般獎學金的給予也要通過倫理審查,一般情況下,已經拿到博士學位的人,非特殊原因,基金會很難再把有限的財力資源第二次拿其讀第二個博士(私人基金會也許可以)

當然,永遠的做post-doc是可能的,雖然這在學術上證明一個人是失敗的(缺乏科研產出以換取faculty職位,或缺乏原創能力以換取自己領導課題做fellow的機會),維持生活還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一定歲數之後,院校可能更願意把機會給年輕的post-doc,因為他們更有學術希望。

6.博士從某種角度講是一種「執業資格」,它不證明你多聰明,也不擔保你的社會地位,只是某種生活的敲門磚而已:獲得博士學位在一些特定職業是必須的,比如在高校教學、科研,還有在博物館、國際組織等地方中上層以上職位。這和醫學生必須進醫學院以取得行醫資格差不多,當然讀博士未必一定以後就要做什麼,如同進醫學院的學生畢業未必從醫一樣。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導師直接決定你讀博的體驗。我的同學有讀了幾個月導師去世的,有導師造假實驗室被關閉的,有導師天天F word罵得你退學的,有讓你一周工作七八十個小時的,有讓你7,8年畢不了業的。

讀博真心最重要的是導師,而不是國家,學校,專業和研究方向。讀博三年多,我一直慶幸自己的導師是個好人(發卡咯)。

好導師兩大條件:

1. 有錢

現在研究經費越來越難拿,每年寫grant都讓教授們痛不欲生。記得我一年級時去找一個助理教授,他跟我說,grant的結果星期五齣來,如果中了就收你。結果我現在都四年級了,他還沒申請到經費,雇了一幫本科生在那兒熱火朝天地干呢。而且發不出文章還好說,拿不到經費的話,tenure一般都沒戲。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助理教授的話可以這樣翻譯:我今天去買雙色球,中了就給你開工錢。

我導師在學術圈摸爬滾打幾十年,算是拿到了話語權,幾年沒發paper,經費居然依然十分充足,他秘書都聘用了四個。剛去實驗室,直接給我一張信用卡,實驗用品隨便買,2000刀以下不用彙報。而且就算沒投abstract,每年我都至少外出開會2次,住的都是五星級賓館。 我說我要修生物統計的minor,問他學費怎麼辦。老爺子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同意了。導師沒有經費方面的壓力,做學生的少了掣肘,才能有更多的空間施展自己的想法。

(關於經費的事,我解釋一下,以免誤解。雖然我有信用卡,但每筆交易都有秘書來找我核對,所以我並不能亂花錢。另外,一般研究生擁有實驗用品採購權也很正常,況且實驗室就我一個人,我不買誰買呢?另外住五星級賓館在美國並不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大約300到400刀一天,因為開會的地點通常就是酒店,通常就住在會場所在賓館,這樣更方便。)

2. 人品好

遇到極品老闆真心得哭死。我一個美國同學去了一個實驗室,導師天天罵她。她有時候來上課時都看得出剛哭過。最後,science文章署名的機會她都沒要,直接退學了。以前有個教授跟我說他們實驗室每周工作七八十個小時,問我去不去他那兒。我嚇得默默退散了。我不是不能每周干那麼長時間,激情來了,再長都行,但我不希望是別人要求的。

我導師根本沒時間來看我在不在實驗室,所以幾年來我都是來去自如,一高興就給自己放個假。他為人也很講究,從不對你發火或者生氣。不管是我打翻了2000刀的試劑,還是弄壞了隔壁實驗室的儀器,他都沒說過什麼。我的各種有些任性的想法(修雙學位,提前畢業,實習和創業),他也都很支持。當我說我想提前畢業的時候,雖然我走了之後,實驗室很可能沒人接盤,他還是說: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 I got your back。因此,不管我做出什麼決定的時候,我都知道,即使身在異國他鄉,都會有個白人大爺在背後堅定地支持著。你能切實感覺到自己作為一個人受到了尊重, 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被當作奴隸或實驗室財產的一部分。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另外, 我導師不僅從學術上指導我,更多的是做人方面的言傳身教。他教會了我學術圈的社交禮儀,餐桌上的掌故規範, 得體穿衣的方法訣竅和為人處世的張弛節奏。讀博幾年,我真的成長許多。師父師父,也難怪師父二字中有父這個字。

--------------------------------------------------------------------------------------------------------------------------------

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好導師,我的博士生活過得真是很愉快。希望幾個月後,我可從下圖的第四位,變成前三位中的一員。

謝 @老豺邀請,么么噠。

PS: 選導師,學術水平也很重要,但學術水平不高,經費也比較難拿到,因此我的標準中並沒有提到這一點。


謝邀!!!!

上知乎以來第一次使用這個詞,倍感榮幸啊。

其實cici已經回答的很好了,我也沒什麼可補充的,就分享一下我最近讀到的一篇文,希望對提問者有所幫助吧。

這篇文章是Stanford一個計算機系PhD Philip Guo寫的,叫做The PhD Grind, 他非常詳細的描述了他讀PhD的血淚史,看完之後我也非常佩服他。這篇文章相對來說比較中立,不像某些中途退學的PhD寫的那麼憤世嫉俗破口大罵PhD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血淚工廠,也不像某些天生溫拿做了faculty的PhD寫的經驗,在文中充滿了一股優越感和老子就是這麼NB你們能奈我何的氣質……

這篇文章的地址是:http://pgbovine.net/PhD-memoir/pguo-PhD-grind.pdf

讀博士和上本科我覺得最大的區別就是評價體系變的模糊了,在以前咱們接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好好上課,有一本書,書後有習題,做完了你還可以做參考書,CS的情況的話就是還有一些course project, 寫一些code,但是不管如何,評價體系都非常的清晰,也有很簡單的optimization method。

而讀PhD之後,因為你所做的東西,從理論上說叫做research,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你是一個獨行者,在大多數高校評價你的體系在於」你發了幾篇Paper?「 而事實上這個很難去optimize,你很難說找到一個發paper,特別是發高質量paper的捷徑,哪怕你非常的努力和辛苦,可是也許方向不對,也許缺少靈感,也許運氣不夠,也許實力不到,總之有太多太多的因素會使得你就是沒paper……此時……

這個時候你身上最大的壓力就是」發不出Paper怎麼辦?「而且你會發現你很難把這種壓力跟別人去傾訴,引用The PhD Grind中的一段話:

」I hardly talked to anybody during those ten solitary weeks - not even friends or family. There was no point in complaining, since nobody could understand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at the time. My friends who were not in Ph.D. programs thought that I was merely 「in school" and taking classes like a regular student. And the few friends I had made in my department were equally depressed with their own first-year Ph.D. struggles - most notably, the shock of being thrown head first into challenging, open-ended research problems without the power to aff ect the high-level direction of their assigned projects. Here we were, talented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voluntarily working on tasks that were both excruciatingly di fficult and seemingly pointless, all while earning one-fourth as much salary as our friends in the corporate working world."

上面這一段來源於Year One: Downfall, pp. 17-18

之所以很多師兄師姐會建議學弟學妹」如果不是確保自己喜歡research最好不要讀PhD「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如果在你研究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興趣無法支撐你繼續做下去,那種壓力有時確實是很大的。

PhD們經常還喜歡說的一個詞是procrastination, 拖延症,似乎拖延症也是大多數PhD的一個通病,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到deadline之前決不動筆,到deadline之前整個效率達到峰值,對拖延症的研究很多,提問者如果有興趣可以看這樣一本書"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http://www.amazon.com/Procrastination-Why-You-What-About/dp/0738211702/ref=dp_ob_title_bk/181-3358947-2176754 (我去年10月買了這本書拖延到今天都沒打開過……每次看到書架上有這本書就覺得,」嗯,我的病有救了……「就開心的不看了……)

我讀PhD最大的感覺就是鍛煉了一身沒心沒肺的氣質,總覺得天塌下來又奈何,自己如果做的開心,從早讀Paper讀到晚也可以,自己如果做的不開心,那就打遊戲看電視吃夜宵……=______= 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從二年級我灌了幾篇Paper之後就開始直接放羊放到最後……=_______=


就是讀書的時候拿的工資是碩士畢業去矽谷同學的十分之一,看著他們朋友圈去哪玩的照片嘆口氣,繼續14乘7搬磚。。5年苦讀終於放了個大招,照完畢業照揚眉吐氣,然後驚喜地發現發現faculty工作因為自己挫逼申不上,工業界工作因為自己挫逼工資剛到別人(在工業界摸爬滾打三年後的)一半,綠卡eb1不用排期了但人家碩士畢業就排期eb2的已經綠了。結論是。。(從世俗的眼光看)對菜逼來說,博士畢業還是菜逼;博士有牛逼的人,但他不讀博士還是牛逼。。博士不能神奇地讓菜逼變牛逼,只是一種科研的職業教育,申faculty等科研工作的入場券而已。而且在追妹子時還自帶低情商猥瑣男buff。。別問我怎麼知道的。。一邊哭去了。。


在讀博士之前,應該明確自己的動機,並確信自己知道讀博士付出與回報是值得的,並願意承受種種付出的代價。作為理工科的學生,我讀博士的動機是希望能夠更加深入的學習和了解自己的愛好:物理。而且也只有讀完博士,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之後,我才能在相關的研究機構裡面找到合適的職位,從事物理學研究。我也知道,念博士的代價是讓自己更晚的離開校園,收入很少,而且也缺乏結交異性的機會。但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願意承受這些代價。在你念博士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要什麼,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又要付出什麼代價。權衡之後,再做出決定。

念博士,首先是一種邏輯思維的訓練,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我雖然學的是物理學,但我相信自己具備了獨立學習和掌握其他學科研究的能力。未來如果工作需要或者自己感興趣,我能很快的進入新的學科學習和研究。其次,我結識了一批學術同行,與志同道合的一些朋友建立了學術聯繫,有了自己的圈子。最後,我靠這個文憑找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個人覺得,念博士後最重要的收穫就是一份自信 ——自己能夠在學術和相關領域取得成績的自信。

念博士的一些經驗體會:首先,你跟誰念博士,就決定了你的學術起點。那麼在報考博士之前,你就得仔細斟酌,選好導師。其次,要明白把自己訓練成為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學者是念博士的最重要目標,因此你得不斷的總結自己,不斷的與導師和同學交流討論,並嘗試撰寫筆記以及論文。最後,幫助他人就是在提高自己。沒有人無所不知,所以遇到他人在學術上的求助時,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疑難,你不僅能收穫友誼,同時也能讓自己對相關問題理解得更加透徹深入。

現在我博士畢業快3年了,為了追求職業理想以及個人感情,換了3個工作單位,在3個城市生活過。我覺得博士頭銜只是我從事學術研究的起點,是一種職業資格證書而已。幾點感想:在職業發展上,千萬不能因為感情而做草率的決定,很可能會影響你一生的職業路徑;跟對老闆,是個人職業上最大的助推力;跳槽,是漲工資的最快途徑;年輕的時候,為了追求理想而漂泊,是不可避免的代價。


謝邀。

我現在的狀態是絞盡腦汁想把 Candidate 這個深惡痛絕的詞去掉。

讀博士讓我喜歡的地方:

每天睡到自然醒

我們實驗室很歡樂

時不時可以出去開會

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

讓我不喜歡的地方:

錢少

要寫論文,寫完了還可能遇不到好的 Reviewer。

Research 就是大牛挖坑小牛灌水其他人打醬油圍觀。別說挖坑了,我能灌水就不錯了。

實驗室里的義大利人太勤奮早8晚8. 每天頂著一個比五個義大利人來的晚走的早的光環特彆扭

關於常見的別人對女博士的態度:

嫁不出去 -- 還真沒人跟我這麼說過。

第三類人 -- 連我爸都拿這個取笑我 -_-

苦逼 -- 這個我同意。女博士的苦逼程度主要取決於是不是跟了苦逼老闆。以及自己的心態。是破罐子破摔(我是破罐子)呢,還是破罐子破摔 (除了我大家都是破罐子)呢。

死讀書 -- 看我這沒文化的樣兒,就知道我不是死讀書型。

長得丑 -- 爹媽賜我容貌,我不給自己動刀子,所以就這樣吧,丑就丑吧。

女博士的段子 -- 唉,有點什麼段子流行起來一開微博就會有無數人 at 你…… 比如這個 http://www.douban.com/note/206729387/

但要說玩~

我每年有至少1個半月的時間在旅行。

暗黑三我有3個60級的角色。Monk, DH, 女野蠻人。 但是手笨,過煉獄菠蘿都是朋友帶的。

我多次獲得黑暗料理這一人生成就。

所以你看,女博士的生活也沒那麼枯燥。

但讀女博士真的要有一顆彪悍的心靈才行。


博士論文答辯通過的那天晚上朋友請我吃飯,他是一位美國在職心理諮詢師,問我此刻的感受是什麼。

我記得回答他的是,沒感覺。他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我們就此深入討論了一番。

我的結論是:

1)世界是絕大部分的事物,最美好的永遠是想像和憧憬。當切身體驗的時候,就會逐漸喪失那種起初的幸福感,用經濟學的術語就是邊際效應遞減。讀博士如此,高中時對大學校園的憧憬也如此。人的生活就是追求一個又一個理想,又親自厭倦一個又一個達成的理想。但是人又需要這種憧憬,大部分的人除了活著還需要知道為什麼活著。

2)之前聽過一句話還覺得蠻有道理的,如果你對一件事情感到很驚喜,大概你的內心還覺得自己配不上它。把博士和奢侈品做類比,我看過一個對奢侈品很精妙的定義:奢侈品,即是昂貴的日用品。奢侈品其實並不應該是一個炫耀身份的符號,而是一個人的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後的日常消費項目。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經濟實力達到一定水平,他不會對購買奢侈品產生過高的期待和愉悅感。同理,博士頭銜對於一步一步拼搏到終點的人來說,就是日常生活的項目。

3)博士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博士和碩士,當建立新的朋友圈後,人會逐漸接受新的身份認同並容納到自我之中成為自我認同。

4)大部分人的幸福感其實來自比較。所以幸福與否關乎於比較對象。有一個智商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智商,但是研究發現真正最聰明的那一群人卻對自己的智商預估更為保守,原因是聰明的人通常都在聰明的大學和公司,那裡聚集了更聰明的人,知乎相關的題目是清華北大智商碾壓經歷。

5) 本人是基督徒,所以對這個世界還有另外一套解釋。這裡不詳細闡述。

最後,追逐自己理想的人,在理想完成的那一刻,感覺是如釋重負吧,因為理想除了用來打發時間,它也有不輕的重量。理想和慾望的邊界很難界定,我認為大部分的慾望,驅使人去追求的原因不在於慾望的實現會產生幸福感,而是慾望的未滿足會產生壓迫感,所以人真正追求的是慾望實現後的無欲無求的狀態,在導師通知我博士答辯成功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很平靜,但是這種平靜我很喜歡。


多謝被邀請。月底defense,現在忙著最後修改畢業論文。

我07年本科從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到美國直接讀博士。自認為運氣非常好,我的導師也是中國人,非常nice,跟我一起來到石溪準備拿tenure職位,所以在科研方面非常積極,於是我就幸運的跟著一起發了好多文章。

關於科研題目,基本上還是跟著經費走。做的東西基本上取決於導師的需要,導師做的東西取決於他申請的經費哪個能成功。

五年時間理論知識學到的不多,增長的多是如何編程,如何做研究如何寫paper如何拖延如何什麼也沒做但是組會也能彙報點東西這些『實踐知識』。我一直說學數學是個體力活,讀博士更是,導師是包工頭,博士就是的『民工』。希望這點能夠形成共識,否則就會失望。

因為研究還算小有成果,導師和其他教授一直認為我應該去做postdoc,然後找faculty職位,但我還是知難而退了,我們專業找個postdoc不難,難的是找faculty職位,晚退出不如早退出。我覺得我當不了教授,喜歡給別人講解東西,但不喜歡大教室授課。美國國家實驗室不需教課,但是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實習的時候去過,為了儘快找到女朋友,我還是傾向於大城市。

最近在看一PhD的回憶錄,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Philip Guo寫的,他的主頁免費提供各種格式閱讀 http://pgbovine.net/PhD-memoir.htm。關於導師,關於研究課題,關於工業界和學術界的異同,這本書寫的很好,感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原本為了將來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去讀博,

卻發現在讀博的過程已經漸漸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2015-05-29 更新如下:

人們常說,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發現自己SB的過程。按照這個定義,我想必是成長了不少。再次看到我此前的答案,最後的修改日期是「2012-08-20」,而今天是2015-05-29,此時的我剛從博士答辯場上下來。

我當年的回答第一句就是:「樓主的問題很大,幾乎上升到了人生哲學的高度。」我必須得承認,今天的我看到這句的感覺就是想吐。人生有限,哲學無窮,一個博士文憑就是一張紙,一段博士研究經歷也最長不過7、8年時間,上一個境界,心境開闊一點,這都不算事兒。

今天的答辯通過了,談不上順利,博士六年我走得難,或許是路難行,或許是腿有疾,或許這兩者本來就是同一回事,但終究是自己選擇的路,如今也跪著蹭到了終點。博士階段,我學到的是要堅持自我。有充分證據支持的結論誰都會堅持,在證據尚不充分甚至不支持的時候,堅持假說、猜想、理想、信念......並積極執行以實現,才是人和人的差別。

在故事的最後,我終於感覺到自己似乎摸到了science的門檻,但卻再也不會像6年前剛進實驗室的時候SB兮兮地髮狀態,說「every assay is a potential NATURE paper」了。是見多識廣了,是成熟穩重了,還是累覺不愛了?呵呵,我也不知道。

待更......

2012-08-20之前的回答:

樓主的問題很大,幾乎上升到了人生哲學的高度。

怎麼說呢。一般說來,一個人得到一件東西(或達成一個目標)時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追求這個東西的過程影響的。而追求的過程中的感受,又是受目標的高度影響的。

目前國內博士質量參差不齊,最終的感受也因人而異。就個人而言,在讀博過程中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應該就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吧,這其中包括進行有邏輯的思考與表述、分析數據並作出客觀評價等等。這些東西會使改變自己對周遭事物的看法,從而會明顯地覺得自己跟沒有經過科學研究訓練的人在談吐上有些區別。

讀博本身是不太愉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國內對博士生的角色缺少明確的定義,讀博是「工作」還是「學習」?博士生是「工人」還是「學生」?如果說是「工人」,我們缺少相應的薪酬與福利保障;如果說是「學生」,事實上我們承擔了大部分的項目研究工作。於是,我們就面臨著這樣的一個局面:在走出大學校園之後,我們步入了一個介乎學校與社會的中間地帶,而且進入了從學習知識到創造知識的過渡。對於自身角色的不明晰以及世界觀方法論的轉變,會在很長時間內給自己的已有觀念造成衝擊。因為我們已經站到了人類知識的邊緣,為了揭示未知的自然規律或是現象,我們首先得對研究領域內已有的知識與方法有個大致的了解,這就決定了我們面臨著龐大的文獻閱讀量。更糟糕的是,很多結論都是相左的,你就得自己選擇取信於哪一個。另一方面,在研究中我們還面臨著大量的實驗,這些都是需要用手來完成的,而在生化與分子生物學這個方向上,「人的手」又成為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經常出現的一個情況就是「同一個實驗同樣的試劑與protocol,不同的人來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是很令人抓狂的客觀現象,但無法迴避也無從解釋,肯定有原因,但原因我們察覺不到。有人說:「Scientific research is not itself a science; It is still an art or craft".

除了客觀因素之外,讀博本身的感受基本就取決於你的努力程度,越努力越痛苦,不努力很輕鬆。當然最後你能達到的高度也取決於你的努力程度。博士生階段的好處就在於,基本上你的努力或多或少都能給你帶來回報。有的時候會被老闆罵得很慘,但這些教訓終會體現出它們的價值。另外一點就是,在博士生階段,上級還是能夠一定程度上包容我們犯下的某些錯誤,這也許是因為我們頂著」學生「的頭銜的緣故吧。

在我知道的實例中,有因為經歷了太多了磨難在延期後拿到博士學位情感麻木的,也有在拿到博士學位後痛苦流涕著說「讀博是活到這麼大幹得最認真的一件事」的,還有興高采烈穿著一身博士服四處拉著人照相的,還有熱熱鬧鬧地向學弟學妹們分發「遺產」並許諾回國時幫忙帶東西的......總之,博士生階段沒有什麼特殊的,在博士生階段的所有感受,像上級的訓斥、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困難、同事的摩擦,我相信干其他任何一行,在我們這個年齡段都是會經歷的,除了面對,你別無選擇。


說說讀到現在已經領悟的一些道理吧

或者說強行做自己精神世界裡的國王

現在我已經深深明白了一件事情

三年畢業的很多都不是因為實力

這些人特么都是運氣逆天之人啊

首先遇到一個不那麼坑爹的導師

然後得要選一個好出成果的方向

再遇到一堆不那麼坑爹的審稿人

最後再遇到一堆好心的盲審專家

……人生才能圓滿

很多事情真的是靠運氣的

別人導師什麼都準備好了

就特么只差一個寫文章的

別人方向什麼數據都好弄

就特么只差一個寫文章的

別人演算法隨便能水一大堆

畢竟整個領域大家一起水

之所以要有以上陰暗想法

是為了避免產生自我懷疑

因為讀博士最怕的就是讀到懷疑自己的智商

只要陷入自我懷疑 這博士就完全讀不下去了

你可以陰暗地想像很多事情 但不能懷疑自己

有時候,自信不是相信自己可以做什麼事情

而是相信自己通過瘋狂努力可以做任何事情

哪怕是那些別人沒做過的看似不可為的事情

這就是讀博士能帶給我們的最大的一筆財富

一顆真正自信的,勇敢而強大的內心

很多時候不是看到希望我們才去堅持

而是在堅持之後我們才能夠看到希望

在這之前,在無數黑暗中摸索的夜裡

不要去相信希望,相信自己就可以了

自己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啟明之星

指引自己找到方向

其實想開點有時候讀博士就是拉一坨shit

你不用搞清楚你的shit是檸檬味或薄荷味

也不用知道這shit能否造福萬千花草樹木

對於你來說 這坨shit拉完了 你也就爽了

你要知道 還有些人 就像便秘患者

他們拉不出來的那種痛苦…

當然有些人拉不出來是因為太大了

你懂的 不過很明顯我不是…

所以趕緊用paper來給你的shit畫上句號吧!

不管paper是水貨還是高級貨,能用就行!


剛剛嘗試回答了另一個熱門問題,可以算作是這個問題的補充,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移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935124/answer/244341515

-----------------------------正文分割線--------------------------------------

第一次寫回答,不一定切題,但也算是總結一下自己這幾年的經歷。

先簡單說下現狀,28歲,今年剛剛CS博士畢業,入職杭州某IT公司,收入大概是行業平均水平(可能稍微偏上一點)。

07年考入中部某985高校,被調劑到生物專業,因為實在是對生物不感興趣(每天對著小白鼠做實驗,自己手又比較笨),基本大學四年就是不務正業度過。大三決定考研到計算機,沒有任何專業基礎最後專業課分數低的可想而知。所以沒等分數線出來就開始找工作,參加過誇張的萬人招聘會,當時就只投了IT行業幾個公司,基本面試階段都被發了好人卡,原因大同小異都是「非本專業實在是不好意思」。

出乎意料的是當年研究生初試分數線剛好比我分數低一分,磕磕碰碰通過初試複試最後以倒數第一的排名進到本校一個非常牛逼的實驗室。事後得知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那個實驗室比較難進所以沒有報,於是我就一臉懵逼的開始了研究生階段。我的導師屬於業界大牛,其實這種事情有好有壞,好處就是老闆的名聲擺在那裡出去交流開會什麼的人家一聽說你導師是誰態度可能都會不太一樣,至於壞處,後面慢慢會講。

剛進實驗室就被導師告知只能選擇碩博連讀,這裡順帶說一下,計算機跟其他專業可能不太一樣,企業其實最青睞碩士畢業學生,因為大部分IT公司其實對博士是沒什麼需求,導致大家往往讀完碩士就去BAT之類的公司,實驗室反而不好招博士。可能因為我排名倒數也沒什麼話語權,就被老闆強插讀了博士。

碩士第一年猛補專業知識,其他同學都在幫導師做項目我還在啃《演算法導論》。一年上頭基本見不到導師本人,老人家每天全世界忙著開會做彙報,於是被分配到一個基本上完全不搞研究的小老闆手下,天天就是各種打雜。這種情況持續了大概兩年,研究毫無進展,期間無數次萌生了轉碩士或者退學的衝動。

轉折點出現在某次導師找我談話(太難得),說最近有個日本大牛過來訪問,叫我去找人家聊聊。於是我趕緊整理了一下自己手頭上少的可憐的工作,拿著第一篇論文初稿(完全是自己瞎琢磨的)去找大佬。大佬瞟了一眼我的論文,就說了一句「論文用word寫的我不看」。灰頭土臉回去趕緊學LaTex,花了兩天時間重寫了論文,又跑到大佬酒店去蹲人家。幾次交流下來,老師可能被我不要臉的精神給打動了,最後問我想不想去他那兒做一段時間訪問,當時就覺得只要是能擺脫現狀去哪裡都行,於是當下就答應了。

接下來我花了一個月時間辦完簽證和雜七雜八手續就上了飛機去了日本老師所在的學校。因為學校在日本東北一個比較偏僻的小城鎮,冬季從十一月開始到第二年四月基本天天都是大雪,每天要花大概一個小時從宿舍踏著積雪走到實驗室,而且當時我也沒有任何日語基礎,其實除了生活上的不便利,最大的問題就是非常的孤獨,那段時間基本就是實驗室和宿舍兩點一線。我的日本老闆基本上也是工作狂,每天就連吃飯的時候都要PUSH我的進展,記得有段時間天天晚上通宵趕論文,望著窗外的茫茫大雪經常會想這個選擇到底正不正確。正是在這難熬的一年裡,自己也算是對研究稍微有點入門,運氣比較好的也發了兩篇A類期刊。

回國後休息了沒多久,想著再弄點成果就能畢業了。結果國內導師又通知我,說實驗室和歐盟合作的一個交流項目,因為之前派出去的學長生病回國,需要有人去填坑,於是又把我丟了出去。我估計老人家覺得看我在外面自生自滅混的還湊合,丟出去剛好也省心。於是我就又跑到了千里之外的法國巴黎,不過這次是有點不太情願,當時又還碰上了巴黎恐怖襲擊,僥倖逃過一劫。

回首這幾年的讀博經歷,我深感作為一個博士生,能否做出成果或者甚至是能不能畢業,這裡面有著太多太多的決定因素。首先導師非常重要,平心而論講,我所接觸到無論是在國內的還是日本或者法國的老師(不包括前兩年的小老闆),對待學術科研的態度都非常令人尊敬,從他們那裡我也學到了很多專業之外的東西。據我的觀察(不一定完全具有代表性),國外的老師還是普遍比國內高校老師更為純粹一些,這裡說的存粹不光是個人差異,也受國內科研大環境的影響,國內很多有志向的青年教師也非常優秀,但是大多整日被各種評職稱以及談不上有技術含量的合作項目所困,自然也無法全心帶著學生搞研究,這個展開又是一個問題了,有點偏題就不詳細講了。其次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運氣,是的,就是運氣,這也是我和很多博士交流後一致得出的結論。也許我們能憑自己的選擇挑一個合適的實驗室和導師(其實更多情況下連這種選擇都沒有),但是我們也無法保證自己從事的研究課題是否是國內外接下來幾年的熱點。某天文專業博士因為某顆行星撞毀而不能畢業的這種段子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也從某一方面反映出這種不確定性。往細了說,你所投的每一篇論文,能不能中也存在很多運氣成分,可能剛好分到一個比較苛刻的審稿人就給reject,或者這個reviewer又因為忙而交給下面的學生去審稿結果就給accept了(因為我就曾經無數次幫老師審稿,每次就覺得也許另一個未曾謀面的苦逼博士生殺大權掌握在我手裡,心情也是十分複雜)。最後也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這幾年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因為讀博這趟旅程註定不會一帆風順,平和的心態有助於工作,也能影響身體健康。我曾經有段時間因為論文進展緩慢天天發愁,髮際線都高了不少,最後果斷放棄趕deadline,買了張機票去旅遊散心。其實你有沒有成果其實對老闆來講根本不重要,真正的大佬從來不缺好學生或者paper,所以你熬夜或者掉頭髮人家根本不care,但你需要做到的就是順利畢業同時心理還不扭曲。我在博士期間,自學了ukelele(在國外一個人的時候自娛自樂真的是有奇效),每周會去幾次健身房,偶爾出去拍拍照,各種家用機掌機暴雪steam全家桶統統都入坑(唯獨王者農藥玩的比較菜目前徘徊在鑽三)。當然要說最為遺憾的事情,就是一段感情沒有走到最後。

至於從高校走出來到企業這個過程的不適和磨合,自己有過迷茫和後悔,但總結應該是要等到若干年後了。

最後按照慣例上幾張圖。


我來說說法國的見聞啊。

剛進站的時候,所有的老師都在鼓勵新博士生:「你們一定能夠搞出來,你們肯定可以畢業。」

我進站6個月,目睹兩個博士生放棄課題。其中一個已經工作了七年,一個星期工作六天。另一個不太熟,據說搞了六年,是在搞不下去了。我才好奇到底多少人放棄了他們的課題。

有興趣來法國讀書的朋友,看看我文後給的鏈接啊。

大約40-45%的LSHS博士,即國內所謂的人文社科類博士放棄了他們的論文。

那麼完成一篇LSHS的課題,需要多少年呢?有兩個演算法。如果只算結題拿到學位的,他們平均是5.25年。如果把沒寫完的算上,那麼是8.5年。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屬於那40%放棄課題的博士生,你合理的期望是五年多一點的時間可以畢業。如果你並沒有自信,覺得自己和一切別的文科博士差不多水,那麼你大概是8.5年的奮鬥,然後有四成可能性還是沒有寫完。

文科博士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中,被誰養著呢?

一個粗淺的調查表明,大約三分之一的LSHS博士有經費資助;三分之一的有工作;剩下三分之一的沒有任何經費來源。這是2012年的事,現在應該還要悲觀一點。

那麼LSHS博士畢業之後,薪水怎麼樣,工作怎麼樣呢?我印象中去年11月參加一個會議的時候看到的數據是,法國博士畢業後12個月,還有一半人在找工作。工作第一個月的工資不超過2000歐。

與此相對應的理工科博士條件好得多。90%的人有經費(contrat doctoral, CIFRE, etc),幾乎全部的人都在40個月以內畢業了。「並沒有」(proche de zero) 理工科博士放棄了課題。

最近不知道什麼鬼,我不管些什麼都會被噴。所以我說一下:我不是說你們文科博士都是廢柴,拿不到經費又畢不了業。我也不是說你們文科博士都是超人,畢了業的都是闖了火焰山鬼門關的高手。我也不是說你們理工科博士都是人生淫家,拿著經費飛速畢業。我也不是說你們理工科博士都是水論文的騙子。我就是隨便來刷個存在感而已。

我也不相親,也不約,也不教怎麼申請經費。如果有哪位前輩能夠告訴我怎麼搞研究,歡迎私信。謝謝。

Quelques chiffres sur le doctorat et les docteurs8,5 années en moyenne pour une thèse en sciences humaines et sociales


整個phd讀完印象最深的就是

博士委員會裡面有個傻逼,在我答辯時候各種找茬。答辯完了委員會要投票,我誤以為要全票通過才可以拿學位,頗緊張了一陣,直到老闆開門出來跟我說祝賀你Dr. Yu。

那段時間真tmd難熬。

這就叫沒文化真可怕,要早知道只要委員會投票多數通過就可以通過,手握多數鐵票我著急個什麼勁呢?

回頭想想看畢業幾年了我對博士期間相關記憶最深的居然是這件事,也是夠無語了。


拿到博士頭銜的感覺是這樣的: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讀博理由,沒有之一。totally worth it.


在我的理解範疇里,「獲得博士學位」和「擁有博士頭銜」分別是兩個不同的瞬間:前者指Defense/Oral Dissertation後,導師代表答辯委員會出來和你握手,並對你說"Congratulations";後者指參加畢業典禮時,在導師為你Hooding之後,由校長宣布你(其實是在場的所有Ph.D. Candidates)獲得博士頭銜,大家齊聲歡呼慶賀的那一刻。

體驗啊......請原諒,大約是博士這一路走得太艱難,並沒有特別的喜悅感。

我只覺得累,累死了,以及極度疲憊後身心漂浮,一切宛然如夢。

第一個瞬間是在去年快要結束的時候。那段時間缺乏睡眠,答辯前夜更是通宵未眠,次日整個人像是踩在棉花團上。我就在這種精神幾乎無法駕馭軀殼的狀態下完成了答辯,然後乖乖離開,坐在教室外的沙發上等待。其實並未過多久導師便笑著從裡面出來握手道賀了,但當時的錯覺像是流逝了無數時光。那一刻心裡百感交集,悲酸難以言喻。

我與每一位Committee member擁抱,想哭,眼眶乾澀到眼淚流不出。

結束後BF和同學幫忙整理會場,收拾垃圾,拿走水果、咖啡和點心。我攥著手機走到教學樓外,坐在長椅上給家裡打電話報平安。當時是下午,國內已快要清晨。鐵質長椅冬日裡冷得像冰,我只穿著一套單薄的西裝,居然不覺得冷。

我在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做同一個夢:夢裡萬籟俱寂,只有我孑然一身在曠野中行走。天很冷,夜空卻驚人地明亮,漫天星座沉甸甸地壓在頭頂,幾乎不用抬頭,靜謐的星光便倒映在眼中。我孤零零地走著,黑夜裡看不到遠方,彷彿這條路永遠也走不到盡頭。就這樣一直走,一直走,再疲憊也停不下腳步......驀然間黎明降臨,東方泛起青白色的天光,星子依次淡去。

天亮了。

可我記得黑暗裡我有多麼絕望,永遠記得。寒冷在心底瀰漫的感覺,幾乎可以等同於無助。

你只能自己幫自己,無人可以拯救你。

Nobody can help you out.

長時間超負荷的壓力損害了我的健康,答辯前兩周竟屢次出現過心絞痛的癥狀。夜裡好容易睡下,不多久便被胸口一陣陣劇痛疼醒;噩夢也是家常便飯。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那時無從選擇。

即使Drop只是一句話,我從未想過要退出。

自己選的路,哪怕流著血淚,也得跪著爬到盡頭。

我羨慕那些享受讀博士整個過程的人。你們不但努力、執著、有著常人難以比肩的毅力和自控力,更是集敏銳與聰慧於一身,當然還有令人稱道的好運。這些我都沒有。

我只是艱難地熬到了最後。

P.S.

謝謝各位的關心和祝福。誠如你們所言,既已走出,曾經的黑暗便不再籠罩。生活還要繼續,前途依舊渺茫不可預測。

不過這就是人生。勇敢活在當下,永不放棄對未來的美好希冀,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曾為了夢想全力以赴——這一點便已足夠。

最後想對一些潛在的博士,卻被這個回答和其他答案「嚇壞」、以至於打算放棄讀博的朋友啰嗦幾句:

1. 別人是臨淵羨魚,你卻是臨淵嚇魚(此處「嚇」為被動用法);數數答案,一多半都是喜悅遠大於痛苦的。你看他們拿到博士學位多麼開心!那是克服了別人所不能的艱難困苦才得到的。倘若真是唾手可得,一個博士,哪兒有那麼值得雀躍的?

2. 人生處處皆艱難,博士只是可選擇的艱難之一,沒什麼好怕,更不值得抱怨。

3. 付出當然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但不付出,你只能看著別人最後得到你想要的。

4. 自己多保重。量力而行,如果有一天不得不放棄,也別千萬自怨自艾。我們都是戰士——為成為博士的夢想而戰——單這份勇氣和經歷就值得驕傲了。

最後分享一首歌,曾經陪伴過我:

《公路》縱貫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0Mjc2MDMy.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0.0

視頻封面《公路》縱貫線youku.com視頻


讀博士,現在最深刻的感受是,「自己彷彿在荒原上漫遊」。

沒有人知道這條路通向哪裡,也沒有人知道這條路有沒有盡頭。

導師也許是一張年代久遠字跡不清只籠統描繪山川走向的老地圖,也許是條條框框清楚明白精確到秒的日程表。

家人有時是自己瀕臨崩潰神經的最後依靠,另一些時候又像是投資於你我急急精算收支損益的大股東。

話說回來,這些都很難說能不能成為作為自己是否適合開始這一段漫遊的量度。

------

Ansel Adams曾在一本書中寫到:

他在Yosemite漫遊時曾有一個傍晚看到遠處荒寂小鎮墓園裡有墓碑隱約反射著夕陽,於是他改變方向驅車奔向那一抹神秘的光線。

在架設完相機、拍下第一張膠片、準備換上第二張膠片的時候,這神秘的光就隨著晚霞一起消失了。

就是這一張照片。

------

如果一個人在猶豫是否應該讀博士,我現在的想法是:

如果他在開始荒原漫遊之前,腦海里已經有了一個念頭,知道自己在這一片荒野中要尋找什麼樣的畫面,並且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把這一片景象記錄下來,那請不要懷疑,讀博士的四年將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


推薦閱讀:

自己寫代碼還是採用開源代碼openfoam?
在top2直博兩年,好痛苦,特不喜歡科研,畢業後也肯定不會繼續科研的,該不該退學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一直讀書讀到博士會不會覺得少了很多人生經歷呢?
博士畢業有錢嗎?
男博士找女朋友都這麼難了,女博士怎麼找男朋友?

TAG: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