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濟中消費支出減少對投資會產生什麼效果?這兩者的相互作用,又會對經濟產生何種影響?


原諒我自問自答,我真地只是想討論。

我們如今已經可以放棄薩伊的供給創造需求論,認為消費外省下來的收入用於投資,就能實現增長。現今為許多人所接受的,乃是凱恩斯的有效需求論。

我想必須承認的是,消費是經濟的核心歸宿。不過我總覺得,經濟總要談兩方面。只有需求,沒有供給,便不能算是完整的經濟。

1. 羅璞先生所說的邏輯,即消費萎靡,會導致供給過剩於需求,然後投資無法得利,於是投資也會減少。

反過來,如果投資萎靡,人們的收入也會減少,因而人們的消費又不得不減少,這樣投資反成了原因。

這樣看來,誰是根本,又似乎不是那麼肯定了。

同樣,這兩種邏輯又組成個連環鎖鏈。消費減少,投資減少,消費復減少,投資又減少。這樣的惡性循環,誰為因果,幾成蛋雞循環。那麼似乎,又只能是外力作用,才會打破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變成這種負加速度的加速運動。那麼這個外力又來源於哪裡?又是如何作用的呢?

2. 雷榮林的答案是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談了貧困陷阱的問題。在這個低水平陷阱下,投資得到的收入總是被消費乾淨,沒有積累,也沒有辦法進行生產性的,資本主義式的投資。這個解釋,似乎曾經被用於批評某些發展中國家儲蓄率極低,因而沒有資本進行如羅斯托所說的飛躍。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進行了持續的援助,不過其效果在今看來並不怎樣。支持內源發展,固然不錯,因為經濟的發展,似乎不僅是資本積累那麼簡單,還有著後續的制度變革以及思想狀態,這裡就不延伸了。從這裡,我們是可以獲得不少二者關係的知識。所以,在此感謝。

不過這裡,我想探討的,其實是危機問題。凱恩斯說,有效需求不足,資本邊際效率下降,投資減少,收入下降,需求持續下降。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如今似乎已經找到,就是啟動政府支出,進行救市。因而,衍生問題在於,救市的需求,對於經濟的需求方有何作用?其對於經濟的真實影響又在哪裡?又是如何通過消費-投資的二元關係,影響經濟的呢?


這個問題實質是對「貧困陷阱」的討論

——————————————————————————————————————————

何為貧困陷阱?

發展經濟學中的貧困陷阱,就是指由於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而使發展中國家陷於貧困落後之中難以擺脫。貧困陷阱可分為兩種:技術陷阱和人口陷阱。

所謂「貧困陷阱」,通常地講是指這樣一種情況,處於貧困狀態的個人、家庭、群體、區域等主體或單元由於貧困而不斷地再生產出貧困,長期處於貧困的惡性循環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進這種「貧困陷阱」,要想從裡邊跳出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20世紀50年代有三位經濟學家揭示了「貧困陷阱」的產生根源:

(1)納克斯(Nurkse)於1953年提出「貧困惡性循環」(viciouscircle of poverty)理論;

(2)納爾遜(Nelson)於1956年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理論;

(3)繆爾達爾與1957年提出「循環積累因果關係」理論。這些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總是陷入低收入和貧困的累積性惡性循環之中,用納克斯的話說:「一國窮是因為它窮(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貧困陷阱的實質是一個死循環。

低收入——低儲蓄——低資本存量——低生產率——低收入

————————————————————————————————————————————

這裡開始可回答@王世滔的疑惑了

記得微觀最開始學習的時候就提出了蛛網收斂模型,對於你想要的回答其實有人已經提出來了。

臨界最小努力 Theory of Critical Minimum Efforts

主張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應努力使經濟達到一定水平,衝破低水平均衡狀態,以取得長期持續增長的經濟發展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哈維·利本斯坦(H.Leibenstein,1957)認為,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貧窮落後,是因為人均收入過低,經濟中內在的刺激力量過小,無論怎樣投資,資本形成都小於經濟迅速發展所需要的臨界最小數量,因而最終要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或「貧困的惡性循環」之中,無法打破這種穩定的均衡。而要打破這種困境,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實行大規模投資,使投資水平或投資率大到足以達到國民收入的增長超過人口增長,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水平,形成一個「臨界最小努力」,以推動經濟走出低水平的均衡陷阱,實現長期穩定發展。

利本斯坦在論證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增長之所以需要有一個臨界最小努力時指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同時存在著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壓低收入的力量兩組互相對立、互相制約的努力。壓低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投資的規模以及人口增長的速度決定的,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及其投資水平決定的。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當壓低收入的力量大於提高收入的力量時,人均收入的增長被人口的過快增長等負力所抵消,並退回到原來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中去;只有當提高收入的力量大於壓低收入的力量時,人均收入才會大幅度提高,並打破低收入的穩定均衡,實現高收入的穩定均衡。如下圖所示。圖中橫軸代表可提高收入增長的力量,縱軸代表可壓低收入增長的力量。Zt為提高收入力量的增長曲線,Xt為壓低收入力量的增長曲線,45°線用來測定人均收入的誘發性增長或下降。假定經濟發展初期的人均收入為Oe,這時,Zt與Xt交於E點,達到了兩種力量的穩定均衡,是一種低收入水平的均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Om,由此形成的提高收入的力量相應提高到ma水平。但由於Xt&>Zt,結果使人均收入趨於下降。在兩組對立力量的作用下,如果再提高人均收入,就會因反向力量過大而再次使人均收入下降,並且產生一條人均收入沿abcd線路運動的軌道,最終將收入拉回到E點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之中。相反,如果初期的投資能大到產生足夠的提高收入的刺激力量,把人均收入一下子提高到Oh水平之上,這時提高收入的力量大於壓低收入的力量,會使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從而脫離低水平均衡陷阱。同時由於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壓低收入的力量在高水平上達到了穩定均衡G點,因而經濟可以實現長期、穩定的增長。利本斯坦(H.Leibenstein)指出,要實現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於壓低收入的力量的臨界最小努力,必須創造一定的條件,諸如激發居民的經濟增長的動機,改變傳統觀念以鼓勵人們敢冒風險,善於追求利潤;創造適宜的投資盈利環境;培育經濟增長的氣氛,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群體;大力開發和運用新技術等。

http://y.photo.qq.com/img?s=Whp4T4YXul=y.jpg(今天為什麼不能傳圖唉?給出外鏈地址)

「臨界最小努力」這一理論探討了發展中國家貧困、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的原因,強調了資本形成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指出了擺脫貧困惡性循環的途徑。這種強調資本形成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觀點,羅森斯坦—羅丹(Rosenstein-Rodan,P.N.,1943)認為,發展中國家貧困和經濟長期停滯不前,是由於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太快,收入低下和資本投資規模太小,存在著「貧困的惡性循環」和「低水平均衡陷阱」,因此必須採取全面、大規模的「大推進」(BigPush)式投資,才能衝破經濟貧窮落後和停滯的困境和束縛,從「貧困的惡性循環」或「低水平均衡陷阱」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顯然,「大推進」與「臨界最小努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樓主的問題顯然是包括在這個問題之中的

————————————————————————————————————

最後是對臨界最小努力的評價

顯然這個思路過分強調了外來資本的投入的重要性,但是比較這種輸血式的,我們可能更加傾向於提倡造血式的。即從提高工人的生產率著手來提高收入,也能跳出貧困陷阱,應該說看下東南也國家的例子和二戰德國後的例子,提高工人的生產率是更為有效和穩妥的途徑,只是如何提升,也是個很大的問題,有待探討。

以下為回答王世滔先生的問題

其實我覺得你說的問題好像不是問題,不知道是不是我對你問題的理解有誤。

————————————————————————————————————

首先回答你的例子,根據西方經濟增長理論,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無非三種,土地,資本,勞動力,後來又主張加入了企業家才能。馬克思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態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都是生產的因素。」顯然生產要素根本是兩種:一是勞動者,一種是生產資料。人是生產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

分析目前的發展的幾個因素,主要的無外乎兩個,資本和人,這裡暫且把技術進步因素納入到人的裡面去,土地在目前的世界局勢下是不可能大規模擴張的,因此,資本的利用和人的生產率提高是有效出路,應該說資本相對於人更加容易獲得,資本的逐利性,但是人的話,或者說內含的技術,則有很多更複雜的政治考量。這裡的人也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數量,其二是質量,在此不展開。

非洲國家具體情況沒有研究過,只是臆測,僅供參考。

資本的流入沒有換來人員生產效率的提高這才是根本,開始也做過評價,為什麼工人的效率提高在長期才是經濟發展動力,用馬克思的話說是人是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代表這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減少,用西方經濟學的來說就是技術進步對經濟的影響,創新。具體的原因是因為出口替代型的國家政策。至於為什麼沒有提高人員的生產效率,請查閱相關資料,然後關於出口替代型的國家政策評價請查閱南美洲國家相關資料。

————————————————————————————————————————

救市的投資是通過 乘數效應 對經濟產生影響的。

具體定義請自己搜索,簡單說就是蝴蝶效應,你今天購買了一元錢的筆,但是會帶動五元錢的GDP。

具體你說的救市措施的話,容易造成經濟的滯漲,就是凱恩斯主義一般是用通貨膨脹換取低失業率,但是滯漲是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並存,凱恩斯主義失效了,這也是後來的貨幣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興起的源頭(不能為政府解決實際問題啊)。你有興趣可以去看經濟史一類的,說的很詳細了。到具體的救市項目,一般都是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項目短期最直接作用就是提高就業,拉動消費,等等然後循環下去,關鍵還是長期的影響,「要想富,先修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了。救市就是投入資本,最終目標即實現資本的積累。

剛想起,你說的制度文化因素,林毅夫大師已經做過深刻的辯論並在北大發表了演講

《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可以私信我發給你看,也可以自己百度。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最根本的動力。

如果消費萎靡,則投資的產品沒有銷路,投資也會減少。


我來補充一點,關於乘數和加速效應。

百度百科:乘數-加速原理

乘數與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經濟周期的具體過程是,投資增加通過乘數效應引起國內生產總值的更大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的更大增加又通過加速效應引起投資的更大增加,這樣,經濟就會出現繁榮。然而,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一定水平後由於社會需求與資源的限制無法再增加,這時就會由於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資減少,投資的減少又會由於乘數的作用使國內生產總值繼續減少。這兩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經濟進入衰退。衰退持續一定時期後由於固定資產更新,即大規模的機器設備更新又使投資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再增加,從而經濟進入另一次繁榮。正是由於乘數與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經濟中就形成了由繁榮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榮的周期性運動。

消費增加,增加GDP,通過加速效應,增加投資;投資增加,通過乘數效應,增加GDP;如此反覆。當總需求不再增加時,供大於求,出現衰退。等到固定資產更新,新的投資出現,再次刺激GDP……

因此這裡,只把消費作為一個起點,加入投資和GDP變化的循環。當然可能循環中應該包含消費這一因素的,所以知友快補充。


這類屬於宏觀經濟學。消費支出減少必定導致GDP的減少。若要討論投資的增減,可從乘數效應以及LM IS曲線入手。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國貨?
如何看待俄羅斯旅遊的異軍突起,相比泰國、日本、韓國,俄羅斯旅遊有什麼異同點或者亮點?
蒙奇奇作為一個玩偶為什麼價格奇貴?他貴在哪裡?為何不好看不好玩的蒙奇奇會深受人們喜愛然後花大價錢購買?
理財的角度來看,個人使用信用卡的意義是什麼,實際有什麼用?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心理學解釋是什麼?

TAG:經濟 | 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