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什麼時候去的印度,為什麼去,又收穫了什麼?


他的印度之行可能帶給他更多的是幻滅以及對宗教、哲學該在人生中起什麼作用更現實的思考。《重返小王國》里描述過,喬布斯來到印度後發現那裡十分貧窮落後,並不是某些西方的狂熱印度崇拜者宣揚的宗教凈土,從而萌生出比起宗教,技術發明和企業也許更能改變世界的想法。

酷熱難耐的夏天讓喬布斯對他幻想中的印度產生了許多疑問。他發現印度比他想像中窮得多,印度的真實狀況與它神聖的光環之間存在觸目驚心的差距。他透過瑜伽導師高深莫測的說教,透過黃色的保健符、印度教的功德、能量、隱士和禮拜桌,明白了一個重要道理。「我們找不到一個地方,能呆上一個月,得到醍醐灌頂的頓悟。我生平第一次開始思考,也許托馬斯-愛迪生對改變世界作出的貢獻,比卡爾-馬克思和尼姆-卡洛里-巴巴兩個人加起來還要大。」

——《重返小王國》,中譯本第77頁

引號里的看上去是喬布斯原話,但書里沒給出處,不便查證

順便貼段書摘

「我沒有說明的是,在我看來,幾百年來印度一直生活在西方強加於它的"精神聖殿"的重軛之下,印度人也早已習慣於草草應付西方人的這種期待,只是有時會稍加點綴而已。」——《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In Spite of Gods,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Edward Luce)

上世紀6、70年代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化在西方颳起過一陣旋風,但大多數追隨者更多是出於獵奇和「生活在別處」的衝動,真正理解的並不多。就像「曼森家族」的老大都會標榜自己是尼採的追隨者一樣,很浮誇。「愛與和平」變成「性與毒品」,那個年代的青年運動的現實與漂亮的口號之間的差別不用我說也是很清楚的。

我覺得與其說他的印度之行升華了他的宗教思維不如說他領悟到出世並不是實踐宗教的唯一途徑,做技術、做企業才是他的事業。至少從書上寫的來看,他從印度歸來之後又過了一段短暫的嬉皮士生活,然後厭倦了,開始專註於創業


喬布斯去印度的原因是因為他當時信的是印度的佛教,覺得最好的理解印度佛教的方法就是去印度親自體驗一下那裡的傳統教徒是怎樣學習。

說道喬布斯為什麼信印度教,原因他自己也說了,在Reed大學(中文叫做里德大學)的時候,他只上了一個學期就輟學了,後來一直都是旁聽,每天都是以撿別人扔下的可樂瓶子來賣,維持自己的生活費。每個禮拜唯一一頓大餐就是星期天的時候步行幾公里去一個印度教的廟裡吃免費的大餐。他的素食習慣就是從那個時候養成的,而且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相信食療這個方法,包括他發現他有癌症的時候。也許這也是為什麼他身體不好吧,一開始就很勤儉,生活條件不好。

但是他去了印度收穫了什麼,他自己從來都沒有說,現在的這些所謂的收穫都是旁人的猜測,甚至可以說為意淫。因為到底獲得了什麼,他自己從來沒有說過,別人也不知道。

有些人說他去那裡得到的什麼"簡潔的設計概念「, 這些都是意淫,因為一開始他就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從里德大學開始就是的。對美的理解,是在里德大學培養出來了。不是去印度之後。

有一點可能是他去印度之後的事情,是從印度回來之後,他更加堅信他要做什麼,自己的夢想是什麼。因為這點可以從他後來對事情的執著,和去前後的表現不一樣這類事情可以看出。

印度之行,到後來的他喜歡禪宗,追隨乙川弘文大師等等,都做下了鋪墊。

其餘的,我們就很難讀取到真實的信息了。


【補充一下關於「什麼時候去」和「為什麼而去」的答案】

1974年初喬布斯開始攢錢準備去印度。起因是他有一位叫羅伯特· 弗里德蘭的朋友前一年夏天去過,師從尼姆· 卡洛里大師(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運動的精神導師),羅伯特強烈推薦他也去印度進行一趟精神之旅。喬布斯希望公司承擔費用,公司於是派他去歐洲進行技術支持,以便他從歐洲出發節省些路費。他到印度的時候是1974年4月。在印度總共待了7個月。

《喬布斯傳》作者艾薩克森曾問過喬布斯,印度之旅究竟對他產生了多深遠的影響。從喬布斯的回答中,我們似乎窺見了他那種「離經叛道」的思維方式在日後創新中的作用。「我回到美國之後感受到的文化衝擊,比我去印度時感受到的還要強烈。印度鄉間的人與我們不同,我們運用思維,而他們運用直覺,他們的直覺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要發達得多。直覺是非常強大的,在我看來比思維更加強大。直覺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

西方的理性思維並不是人類先天就具有的,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它是西方文明的一項偉大成就。而在印度的村子裡,人們從未學習過理性思維。他們學習的是其他東西,在某些方面與理性思維同樣有價值,那就是直觀和經驗智慧的力量。

在印度的村莊待了7個月後再回到美國,我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瘋狂以及理性思維的局限。如果你坐下來靜靜觀察,你會發現自己的心靈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靜下來,那情況只會更糟,但是時間久了之後總會平靜下來,心裡就會有空間讓你聆聽更加微妙的東西——這時候你的直覺就開始發展,你看事情會更加透徹,也更能感受現實的環境。你的心靈逐漸平靜下來,你的視界會極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東西。這是一種修行,你必須不斷學習。

禪對我的生活一直有很深的影響。我曾經想過要去日本,到永平寺修行,但我的精神導師要我留在這兒。他說那裡有的東西這裡都有,他說得沒錯。我從禪中學到的真理就是,如果你願意跋山涉水去見一個導師的話,往往你的身邊就會出現一位。」

後來喬布斯確實在家附近找到了一個導師,就是乙川弘文。


喬布斯去印度前,曾經是一位玩世不恭的嬉皮士。吸大麻,當黑客,畢竟因為他古怪的性格和被遺棄的經歷導致早年的他和周遭的人們格格不入。

也許是受到了某種感召,1974年喬布斯決定和另一位當時的同學,叫丹尼爾寇特,「光著腳」「穿著破爛衣服」去往印度。他們去當時著名的維倫達文去拜見印度教聖徒NeemKaro Baba。可惜他們去了後發現Baba已經去世。於是他倆就在印度流浪,起先他們完全不知道往哪裡走,後來他們沿著最近的佛教聖地鹿野苑一路北上直到快到尼泊爾的地方。

我想喬布斯在這次朝聖的經歷中收穫最大的東西一定是靜心,其次是經由靜心而獲得的洞察力——直覺,一眼看穿用戶需要的本領。當時PC業務正在蓬勃發展,我想很多從事IT行業的先驅,尤其是另一個巨人——微軟,他們都在不斷地填補空缺的市場。微軟的思路大概是,透過系統的調研找到用戶需要的,然後集成進操作系統中。而喬布斯則絕不會這麼做,他通過這種洞察力發覺了用戶想要但他們自己也沒有發覺的功能。這種洞察力,不經過佛教那種生活模式的洗禮,是不能夠被開啟的。

那種不斷的反思,禪宗式的冥想,冥冥之中讓喬布斯收穫新的啟發。這種力量,甚至在喬布斯被公司攆出來,在最脆弱的時候支撐著他。他因著佛性而反思,領悟,並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

我想這就是印度之行給喬布斯最大的啟發吧。


上世紀70年代,19歲的喬布斯為了獲得心靈的平靜背包踏上印度。從印度回來後,喬布斯開始信奉佛教,他的商業直覺也變得更加敏銳,並在1976年創辦蘋果公司。蘋果的成功與喬布斯信奉的禪學有很大的關係,禪宗強調的是「無為的力量」,因此「極簡」也稱為蘋果設計的核心,造就了獨樹一格的蘋果品牌。

這一段準確否?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去印度的西方人中國人那麼多,真正像喬布斯那樣有收穫的寥寥啊


他應該有去Rishikesh,那兒有不少窮得赤身裸體、住最破的草房子、有很多人排隊想見ta的Guru(再看國內某些仁波切,有什麼資格來教「空」境)。其實不需要什麼指點,也不一定要去Rishikesh,親歷真正赤貧又平靜生活的人,再回到消費主義社會,腦子裡只有滿滿五個大字:我他媽為什麼有這麼多東西?! .......「做減法」,「Already Naked」貫穿了喬布斯一生。

我沒去,呆得不久,悟性不夠,還在買買買。


其實就是得到信念。

很多人都握有成功的利器,很多人卻不會使用。


得到深思,反思,冥想的能力,使心靈更加平靜,最終視野逐漸延伸,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東西。而這是常人看不到的。


只有他自己知道啊……


崇拜喬布斯?還是從離我們最近的華夏文明來學習、來探索吧。或許許有一天美國會需要這劑中藥。誰知道呢?


推薦閱讀:

喬布斯最大的愛好是什麼?
喬布斯為什麼喜歡「三宅一生」的衣服?
如果有史蒂夫·喬布斯這樣的員工,你敢用嗎?
如何評價《成為喬布斯》(Becoming Steve Jobs)?
《成為喬布斯》和《喬布斯傳》有什麼區別?

TAG: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