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直角引號 「」、『』 源自哪裡?
它真的像句號 。 和頓號 、 一樣是中文自己發明的符號嗎?
還是像逗號 , 、分號 ; 、問號 ? 、感嘆號 ! 、圓括弧 () 、彎引號 「 『 』 」 、書名號 《〈〉》 等標點符號一樣借自其他書寫系統?
略作了點簡單的考證。最早使用直角引號的中文出版物是清末王煜初(炳耀)所著的《拼音字譜》(1897年出版),直角引號是他在「句義表」中列出的十種符號之一,他稱之為「釋明之號」。倪海曙在《清末漢語拼音運動編年史》(1959年)中對此書的評價為「這是最早的中國人自定的新式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在中國是由切音字著作首先使用的。」照此說法,這應該就是直角引號在中國最早的源頭了。王煜初曾於1895年編輯出版過六卷本《中日戰輯》,可見他對日本是很有了解的,他將當時日本使用的直角引號引入中國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後來在《新青年》上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胡適等人都開始討論如何修訂新式標點符號,最終《新青年》於1919年第7卷第1號刊發《本志所用標點符號和行款的說明》,其中就使用了直角引號。
1919年4月,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劉半農、錢玄同、胡適一同向國語統一籌備會提交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其中直角引號的用法和《新青年》中規定的一致,並依據胡適《論句讀及文字元號》定名為「引號」。1920年教育部正式發布《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這也是中國首次由官方頒行的法定標點符號。其實這個問題是我剛剛在另一個問題的評論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67571里問 @梁海 的。後來我在日文維基里查到一些線索,我也讀不懂日文,只是猜。我就分享一下我的猜測。
在日文維基的括弧詞條對「鉤括弧」(即直角引號)有這樣的介紹:- 舊來、人の會話部分を書く際に文頭に置かれた「庵點」と改行を示す記號の「鉤畫」の間とに囲まれていたところから、會話の箇所を囲む括弧として鉤括弧が出來たと言われてい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0%8C%E3%80%8D#.E9.89.A4.E6.8B.AC.E5.BC.A7.E3.80.8C.E3.80.8D
這裡就提到了「庵點」,再到庵點的詞條里去看,庵點好像是原來日文中用來表示唱歌的起始的符號(詞條頁面有張圖),而近代(我想對日本來說是明治維新時期吧)開始使用的直角引號「就是來自庵點。 (而」是來自
鉤畫 ,見 @李淼 的答案。)
- 庵點は近代になって『「』(始め鉤括弧)の元になったといわれてい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A%B5%E7%82%B9
加上做古籍字體數字化的設計師 @厲向晨 找到的直角引號中文文獻最早也是民國時代的(詳見本條答案的評論),所以很可能直角引號是來自日本。
希望懂日語的朋友能詳細讀一下這兩條日文維基,解解惑。也希望還有其它的證據出現,這個問題原本也是我想弄清楚的。這條答案是來自於@唐逍 兄答案中的wiki詞條。怕太長,所以就單發了。wiki上的內容,關於誕生歷史說的不太詳細,所以我又查了下其他資料,但是也沒有太過與肯定的答案,畢竟年代久遠。而有篇論文說的比較有趣,寫在下面:
「大熊智子「引用符を用いた會話文表記の成立」『東京女子大學日本文學84』 (1995/09)」 首先,直角引號在日文中叫做「鉤括弧」,前半部叫「庵點」,後半部叫做「鉤畫」。在江戶時期之前的文獻中沒有發現。而括弧也不是同時出現,而是分了先後: 庵點出現較早,最開始是標明詩歌的開頭。江戶時期,歌舞伎藝術得到了發展,而歌舞伎的台詞劇本中,表明台詞的開始部分,就使用了庵點。 而鉤畫,最開始出現於日本的「漢文」,也就是中國古文傳到日本後,日本的一種解讀法。由於古文中沒有段落的表示,因此日本人用鉤畫來區別段落。 進入明治時代以後,鉤畫才開始用作庵點的「關閉」。應該是來自日語。日語中的引號就是這樣的。
推薦閱讀:
※哪位翻譯願意分享自己的工作實錄?
※如果將一本英文名著,用多個國家的語言進行接力翻譯,最後又譯回英文,會跟原著產生多大差別?
※初學翻譯,感覺自己不會說人話了怎麼辦?
※為什麼突厥人長的像印歐人?
※做翻譯需要天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