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向別人推薦一本書,你會推薦哪本?

上次在知乎看見一個問題「如果只能向別人推薦一部電影,你會推薦哪部?」,看完之後果斷關注,有好多不錯的電影都收藏了,也有好多特別有意思的評論,讓我對電影有了新的看法,覺得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這次想問問知乎大神們,有什麼書是你看完覺得非常棒的,也來交流一下~


如果只能向別人推薦一本書,我推薦《詩經》

世界上有太多的好書,從先秦到漢唐,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從平安到明治,從基督到佛陀……悠揚的歷史裡,哲人們耗盡心血留下傳世的文字,實在用盡今人之一生,也閱不完所有的書。

我一直覺得,不存在一本書能作為一生之信條,一個人一生中只信奉一本書也是不合適的。但如果只能推薦一本書,哪怕眼前有儒釋道豁達的人生學說,有哲學邏輯典範的科學思維,哪怕有海內外聞名的人類故事,有過來人透徹的警世恆言,我也選擇《詩經》。

《詩經》是一部充滿人間煙火的詩集,它或許不能給你什麼人生真理,但它可以使生活變得有趣。你看,我的名字就來自《詩經》,你還不知道《詩經》里有這麼靈性的詞語吧?


我不是什麼研究《詩經》的大拿,關於《詩經》,也說不出綱領性意見。實在要說,可能就是讀的次數多一點。

很早以前,就知道這個名字,「風雅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生活中也是能聽到這些字眼的。但真正第一次讀《詩經》,是在高中:語文老師解讀《關雎》時,將詩中的男女主人公替代成班裡的同學,演繹的有聲有色,這個故事變得鮮活了,《詩經》也開始被我們正視。

我就決定把《詩經》通讀一遍。

這一遍確是讀下來了,卻和讀《關雎》時大相徑庭,當時覺得,似乎只有眾人圍讀,才能再現文字的綺麗。很久之後,我才明白,這是因為內心的情感不充沛。這一遍雖然沒什麼用,好在我總算知道,那些名句出自何處:知道了「七月流火」出自《七月》,「切磋琢磨」出自《淇奧》,知道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子衿》。

對我來說,人間煙火依然繾綣在文字里,一直到高中畢業。

高考後,選了南京的大學。江南娟秀,更何況「夜泊秦淮聽春雨」的金陵,就想著,要配上這座古城,怎麼也得文藝一點。於是那年暑假,我又端著《詩經》啃。有效果嗎?當然沒效果了,羅馬不是一朝一夕修成的,文藝不是臨時抱佛腳養成的。只不過,當時心中滿懷對大學的憧憬,《詩經》竟成了我臆想的「春藥」。

第三遍讀《詩經》,是在大二。

我在大一的時候加入學院辯論社,雖然一直是替補,但還是偶爾會參加友誼賽。大二某次,社長竟然讓我當一辯,受寵若驚下,花了很多時間寫陳詞。在某段中,本想用《詩經》里的一句,卻絞盡腦汁都沒想起,我覺得又應該讀《詩經》了。當然咯,我找到了那句話,並且後來,經常在生活中、文字里引用點《詩經》。說起來,還是附庸風雅,被同學說最多次的就是,裝蒜。

可不就是裝蒜,生活中的《詩經》,不是咬文嚼字,而是融情於境

到了大四,我又讀了一遍《詩經》。

當時覺得自己思想不夠用了,所以發下宏願:我要把東西方哲學體系的書籍都讀完,然後融會貫通,做一個有深度的人。那段時間去圖書館借了好些書,《理想國》、《形而上學》、《論語》、《道德經》、《易經》、《詩經》、《孟子》等。結果還是慘絕人寰,我硬啃完《理想國》,往後就沒興趣了;《詩經》、《論語》讀通了,到《易經》就不知道在講什麼鬼了。雖然到今天我還記得,為了讀完《理想國》,在自習室呆了一個通宵,但《理想國》講些什麼,都忘的差不多了。

不過,在這段發力史里,《詩經》成為唯一把我讀笑的書——莫名的會心一笑,總是讓對面的人莫名其妙。

一年前,是我最近一次讀《詩經》。

也是一個偶然的念想。當時我讀完一本《書人行腳》,裡面提到東坡,還有他的「呵呵」體,我也不知道怎麼就想起了《詩經》。那幾天,又細心的翻讀《詩經》:每天夜裡,搬一個小凳子在樓道上,一邊默念那些吟唱的句子,一邊看著對面華燈初上的夜色。不由自主想到生活:讀到《小星》,會想起每天起早上班;讀到《泉水》,竟會想起自己遠在他鄉;讀到《木瓜》,會想到和好友在鼓浪嶼發現的木瓜

在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很多人一本書都懶得看兩次,更別提一本只近四萬字的小冊子。一本《詩經》讀這麼多遍,難道有什麼大用?

說實話,對一段奮發向上的人生來說,真沒什麼用《詩經》里喝不出雞湯,也沒教人處事立行的價值觀。有人會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卻從沒人說「半部《詩經》治天下」。在功利的角度,《詩經》最大的用處或許不過,某句話被引用在文章里,某個詞被用作某某的名字。

不過,《詩經》是最讓我感到生活與文字貼近的作品。孔子說「詩三百思無邪」,誠不欺人,只有最淳樸直觀的思想,最通白簡約的吟唱,才能滿載生活的情懷

如果你喜歡詩歌,大概會發現,詩歌的發展總體上是由簡到繁的過程。人們將越來越多的手法加入其中,使詩歌充滿藝術感,但往往就是,一些直白簡短的文字,打動人心。北島寫過一首叫《生活》的詩,全詩只有一個字,「網」。為什麼一個字卻極具震撼力?因為它直白簡單,生活本來就是「網」。

或許你稍微明白了《詩經》動人的原因,這也是我推薦《詩經》的緣故。這是一個功利的時代,社會崇尚的是功利,但至少,《詩經》可以給予一個不功利的煙火的生活


以前回答過的一個關於《詩經》的問題:

小星:詩經裡面有哪些好的詩不能錯過?

如果你比較喜歡閱讀一些文學性強的書籍,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小星在路上)。


了不起的蓋茨比!!!!


謝邀,只能推薦一本的話,答主推薦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答主一直覺得,書不可以一本一本讀,要一堆一堆讀,成體系地去讀。不過既然只能推薦一本,答主就選擇可能目前大部分人最需要的《美麗新世界》吧。之前答主想推薦的是《紅樓夢》,再三思度,《美麗新世界》可能才是大部分人急需去閱讀的書籍。

為什麼說《美麗新世界》是大部分人急需閱讀的書籍呢?因為答主私以為,很多人太容易被帶節奏甚至是被煽動了。每每遇到極速爆發的公眾事件,很多人真的是一點就著,不帶腦子地跟隨著所謂的「意見領袖們」,任由他們支配而不自知,致使許多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甚至可以促成一次社會進步的良機,斷送在別有用心的人編造的陰謀論里。

赫胥黎告訴我們要獨立思考,要小心多數人暴政,要遠離群體之毒

個人一旦組成群體,就會忘記身份,甚至忘記最基本的人性。人通過兩種方式與社會直接交流:一種方式是作為家族、專業隊伍或宗教團體的成員;另一種方式是作為一群人中的一員。團體會像個人成員一樣尊重道德與智慧;而一群人毫無目標,只會一片混亂,做不了任何智力活動和實際思考。人們聚作一群,會喪失理性思維和道德判斷力。他們受到暗示的影響越來越大,直到喪失了自身判斷力和自身意志。他們變得十分敏感,喪失了所有的個人理性與集體責任感,常常突然變得暴怒、熱情和恐慌。總而言之,群體中的個人,就像吞食了大劑量的強力麻醉藥一樣。他是個受害者;我將罪魁禍首稱為「群體之毒"。「群體之毒"就像酒精一樣威力巨大,效果明顯。受群體毒害的個人拋棄了責任、理智與道德,變得像野獸一樣瘋狂無知。

當群體產生時,最先消失的就是真理,群體的洪大的意識流吞沒一切,他們不光撕爛持反對意見者,甚至還會把槍口對準持不同意見的人。於是人人自危,要麼參與這場狂歡,要麼保持緘默,個人一旦聚集成群體,需要的就不是事實,不是理性,而是在個別人的指引下飛奔佔領制高點的狂熱,迅速形成不容置疑的權威。接著這些意見領袖就可以以群眾的名義發號施令,假借群眾的意志形成一種道義的力量,從中謀取私利。

胡適在一篇名為《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曾向中國的少年讀者宣稱:「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找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裡千言萬語,也只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而現代社會,面對強大的信息流,甚至不需要孔丘、列寧這種不世出的人,僅僅是一個公眾號寫手就能引爆民意,牽著萬萬千千人的鼻子走,各種營銷號帶了多少節奏,答主就不舉例了,赫胥黎在這本書中提到了個人在面對宣傳誘導時的無力感

多虧了義務教育和輪轉印刷機的存在,在過去的許多年間,宣傳家們才能把信息傳遞給文明國家的幾乎每一個成年人。今天,多虧了廣播電視,他們又可以開開心心地找上了沒上過學的成年人和沒受過教育的孩子。可以想見,孩子是很容易受宣傳影響的。他們涉世不深,對事物毫不懷疑。最小的孩子還沒有形成理性思維,稍微大一點的也沒什麼經驗,不知道怎麼利用新建立的理性思維。在歐洲,應徵人伍的人被戲謔為「炮灰」。現在,他們的弟弟妹妹成了「廣播灰"和「電視灰」。

現在看來,赫胥黎沒有想到的是,成年人也像孩子一樣容易受到誘導,成為新時期的「網路灰」「大V灰」「公知灰」,當群體狂熱褪去,當初那些幫著意見領袖傳播陰謀論的人們,親手參與了施暴的過程,卻也無法指責他們,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被煽動的群眾也是受害者,最近的例子就是四川大涼山「格鬥孤兒」事件的大反轉。

曾經在一部劇里看到過幾句台詞「一個社會得有多麼乏味和無趣,才只能崇尚在道德上佔領高地。真正的惡魔,正是無限膨脹的民意,是堅信自己是善人,對落入陰溝的骯髒野狗進行群毆的正直的市民。」答主引用這句話,並不是指責那些有一顆善心,希望周圍多一些陽光,卻被集體裹挾著的善良群眾,而是希望各位能夠獨立、理性地思考,通過閱讀《美麗新世界》習得一些防身的本領。

答主曾經長時間不願接觸,不願思考裹挾群眾的公眾事件,以為只要自己不參與,便可自保,可是慢慢地答主發現,意識洪流吞沒一切的時候,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你的命運是你所處的時代和你身邊的人,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都和你有關。犬儒不能自保,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假如身邊一片廢墟,無人能獨享生的快樂。

《美麗新世界》中仍有更多關於宣傳理性方面的內容,答主不再贅述,希望各位能夠「學習一些防身的本領,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最後用一句陳寅恪先生的話結尾: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分割線————————

答題部分就是上面這些,這個問題限制了只能推薦一本,非常好地避免了冗長、堆砌書單的答案出現,而且只說一本的話,各位答主拿出來的也都是深思熟慮之後,覺得最好的那本,保證了推薦的質量。但是答主所說的《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引子,希望各位知友從這本書中獲得保護自己的一點力量,答主開頭就說,書要一堆一堆讀,成體系地讀,若是有知友希望了解更多,答主這裡再上幾本私以為是一個體系的書: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裡面有關於報刊宣傳、宗教,愛國主義教育的種種討論

奧威爾《1984》

與《美麗新世界》《我們》並稱反烏托邦三部曲,描述了在思想控制上更極端的一個社會圖景,能從中找出小部分現代社會的影子

雷馬克《西線無戰事》

群體狂熱的最極端形式——戰爭,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在發明武器和製造輿論,以便使群體狂熱更加巧妙和更長久地持續下去。

曾經在知乎上有怎麼一個提問「讀過很多書大部分都忘了,那麼讀書的意義在哪」這個問題見仁見智,答主不敢妄談,希望各位都能有自己的答案。


《月亮與六便士》

理由有三:

  • 毛姆的文字獨具魅力,可讀性強
  • 書中對於理想、孤獨有獨到的想法,相信也會引起你的思考
  • 這本書會一條導火索,引燃你對閱讀的熱情

-------------------以下是碎碎念的原答案-------------------------------------

看到這個題目讓準備爬上床睡覺的我頓時睡意全無,陷入深深的糾結之中。

糾結之餘感嘆題主提的一手好問題,生生讓一個90後老阿姨放棄早睡養生。

環視書架。。。為你,千千萬萬遍。。。

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啊。。不對。。

如果要推書,我要選毛姆!

如果只能選一本,那我一定選《月亮與六便士》。

因為這是目前最符合我對於書定義的一本書——用閱讀體驗人生

個人認為毛姆和馬爾克斯的語言很像,都是文思如瀉一氣呵成,讓人慾罷不能。相比《百年孤獨》,《月亮與六便士》顯然更易讀懂。這本小說最初吸引我的,是思特里克蘭德大膽的行為,讓我看見了內心壓抑著不被理解的自己,後來我發現,小說里每一個人物,都能找到我的影子,毛姆把千萬個藏匿在日常中的想法被摘出放大,影射成書中的角色,書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某一潛念的擴大。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當有一天思特里克蘭德找到了表達他思想的符號,他再也不必去做體面的工作,維持一個看上去美滿幸福的家庭,長久以來他都知道這些不過是表象,但是每個人都生活在表象里,在表象里他們的符號是相通的,因為都是虛構,所以可以和諧。

想一想,有多少次在你與別人相談甚歡以為自己不再孤獨,企圖跳出這看似和諧的表象像對方吐露心裡真正的想法,卻對上別人奇怪打量的目光,那一瞬間你發現自己其實仍在孤塔,終身囚禁。只有當話題轉回「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裡」時,那種陌生奇怪的目光才會收起,談話繼續在表象里和諧進行。

我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渴望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扔去一切,終身只為將思想符號表達出來而活,亦為它而死;我們在白天的時候又要像思特里克蘭德太太一樣,把思想帶來轉變這一恐怖想法用具象化的另一個女人代替,說服自己在這個表象的世界裡繼續活下去。

《月亮與六便士》將理想剖析的如此深刻,它並不像表象世界裡那樣美好,實現理想是人生之追求,它更像是一種你無法擺脫的思想,讓你為其終生跋涉,不停地尋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廟。

一直以來我都傾向於看歷史書或者科普讀物,覺得他們更能塑造三觀。但是毛姆的小說讓我欲罷不能。歷史書為你徐徐鋪開人類幾千年的興衰起落,科普書把你拉向浩瀚宇宙揭示星辰律動,而小說帶你走過一個人的漫漫一生,了解這世上種種不同的思想。

人是一切文明的開始,一本書是你了解一段人生的開始。


深夜看到這個題目忍不住還是想回答一下。

寫在內容前面的話:知乎,作為一個大佬的聚集地。像我這種讀書不是很多的人。如果說的不好。。還請給條生路。

唉。怎麼說呢。如果只有一本推薦的話。寫來寫去應該也就只是個書評。所以我想從別的角度來說說。

我一直認為。整個人生的旅途就相當於在閱讀一本沾滿灰塵的硬皮書。你不知道後面的劇情是什麼。但如果你直接翻到最後看結尾。你一定不明白結尾講的是什麼意思。你能做的。只是一頁頁的生活。不過有的人讀的仔細。後面的劇情就會在前面的鋪墊里慢慢浮現。有的人囫圇吞棗。讀到最後只能越來越不明白這本書的內容。

所以我一開始想讀書是抱著一種。「我想要看看別人的生活」的態度。我想 在我有限的人生歲月里。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去感受他們的故事。後來我去看王小波先生的「黃金時代」 去感受上山下鄉是什麼感覺。我去看王朔的「我是你爸爸」體驗那荒誕的時代帶給我的感覺。看楊絳女士的「我們仨」感受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冬日暖陽。

我雖然不知道自己面前這本封面寫著「人生」的硬皮書應該會有怎樣的劇情。但是我體驗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去感受了他們的歲月。簡單來說,那時的我把書籍當作解答自己人生結局的工具。

不過後來。我突然感受到相比於增加自己閱歷這種事。我更易於被書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所同化。看「草樣年華」的時候我會有心靈被擊穿一般的失落。讀「白夜行」會有一種惋惜的情感。看「悲觀主義的花朵」會有一種心往神馳的感覺。這本書裝的是溫馨。讀了會讓你嘴角泛起微笑。這本書盛的是淚水。你會感同身受的悲傷。每一本書都會有我對它的看法。轉化成自己能感受到的感情。所以到後來書於我來說變成了一種情感的容器。

我覺得。在逐漸邁向中年人的道路上。我們一直要努力履行成年人信則第一條。「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帶入到工作生活中」。那如果生活不需要我們有過多的感情因素。我就去書中找自己的大喜或大悲。如果我的人生註定是諸多平凡人中的一員。那我就在書里去尋找那些耀眼的經歷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情愫。因為我想要永遠可以熱淚盈眶。永遠可以悲天憫人。哪怕我依舊是平凡的那個人。我依舊可以擁有對每一個明天的期許。。。

寫在最後之前的話:還記得我在開頭寫的話么。放心。如果你讀到了最後。我會告訴你。我才不會在乎什麼大佬給我指點人生該怎麼讀呢。

文末,為了點題。我給大家推薦「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這本書怎麼說呢。到現在我依舊沒有參透。


謝邀 既然只能有一本,那麼必定得涉獵廣泛,所以我推薦新華字典


歡樂英雄


《小王子》

至少它已經陪伴我從童年到現在。

每個階段看都有不同的意義。


《道德經》

看完以後就明白了,其實幾千年以來人性沒有什麼變化,在幾千年以前的老子總結出來的道理放在現在也同樣適用。人性那點事兒咱們老祖宗早幾千年前就參透了,而且比現代人還深刻。


《費恩曼物理學講義》


《百年孤獨》


《解憂雜貨店》


《了不起的蓋茨比》


從很久以前我就開始想了

如果餘生只能讀一本書

我想我只要有《聖經》這一本就夠了

其實想一想

生命中的許多憂慮都能從這一本書解決


那我就給他推薦一套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榮飛的夢幻人生。書名很LOW但卻有一種卜素的人生價值觀。


莎士比亞全集


如果我選的話,當然是《紅樓夢》了,具體原因不用我多說。

我覺得這是可以用一生去探掘的秘密花園。


瀉藥

如果你感覺自己擁有一個不完美的家庭,心理有所缺陷,我推薦《少有人走的路》。

如果明白人生就是充滿問題,並不斷去解決問題的過程,那麼我們的抗壓能力也會更強,也能更樂觀的生活了吧。

如果你對歷史稍有興趣,但又看不進去,我推薦《明朝那些事兒》。

通俗化地帶你了解明代歷史。看了這本,我就把原文的明史找來看了,雖然斷斷續續地沒能全看完,但也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一本書了。

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堅強和獨立的人,我推薦你《魯濱遜漂流記》。

跟著他去從零開始,感受一下去勞動和發明創造的過程。小孩子會學到很多。

如果你想入門學習哲學,我推薦你蘇菲的世界。

有的時候,我也希望像蘇菲那樣,有個人指引我去認識這個世界。

如果你想了解媒體人的思維和觀察世界角度,我推薦你梁文道的《常識》,常識常識,恰恰相反的是很多人都沒有了解到的,梁文道的很多話都一針見血,只是看你聽不聽而已。

如果你有過逃離大都市、回歸自然的打算,我推薦你先把《瓦爾登湖》看過了再想想你要不要這麼做,因為回歸自然,更多的是讓自己腦子更清醒的思考事情,畢竟人還是群居動物的,但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小動物跑來自己家玩,真的讓我好是羨慕。

如果你希望每次翻出來看都有不同的領悟,我推薦你《紅樓夢》(認真臉)。

從小就嘗試著想看進去,但是總失敗了很多遍,最近又把它找來看,發現自己看進去了,還感覺有好多扎心的地方::&>_&<::

PS: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推薦了太多本有點偏題,但是我想說,不同的人心境不同時會有不同的需求,我是很認真的花時間碼字把我覺得好的書分享給大家哦。

最後,只推薦一本的話,我推《紅樓夢》。

它裡面有太多太多的東西,你不到那個年紀是不會有扎心的共鳴感的。

溜了溜了。


謝邀。違規推薦兩本:《1984》、《殺死一隻知更鳥》

第一本教我從社會運轉和人生意義角度認清現實

第二本教我在認清後,如何浴血奮戰在這冷酷黑暗的世界

ps:借三色幼兒園事件,和爸媽打電話說,讓他們把白手起家辛苦攢下的幾千萬都自己花了,不用再省吃儉用

活了23年,我沒談過戀愛,目前也不打算結婚生子

生而為人,活這一遭,多為虛幻。凡有所相,皆為虛妄。留下的財富、子孫,難道就真實?

幼兒園時我就想自殺,不是因為生活環境不好,只是迷茫人生意義何在。當時沒有自殺,是想到我的父母只有我,我對家庭負有責任。因此,只要父母健在,以後不論遇到何事,我也肯定不會自殺

但對於這人世,早已沒有留戀。多數人努力奮鬥,患得患失,追逐名利,其實都是為少數人所利用,作為棋子被榨取價值。因為我要用你下棋,所以我會呵護你這棋子,給你歸置在棋盤,讓你在我的規則下於棋盤上行棋。但如果有一天我不想下你這棋了,管你死活,立即清理掉。這大概就是火災的引燃原因吧

在這人世,苦痛遠多於幸福,我沒有權利把一個無法自己做出選擇的新生命帶來這黑暗之地,我也不該這樣做

此生,努力奮鬥,安送父母親人,回饋所有的恩人和貴人。做完這些事,就可以自行了結了,不必成家拖累他人,自行歸去即為宿命


推薦閱讀:

平時喜歡看書,在我已經有 iPad 的前提下,建議買 Kindle 嗎?
讀書該如何做筆記?
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書?
你們都是怎樣發現好書的?你們都是怎樣對待好書的?
讀書或者說閱讀的局限性有哪些?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推薦 | 書籍 | 豆瓣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