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皇帝為什麼選擇朵顏三衛作為大明邊境的屏障?

我理解朵顏三衛靖難有功,但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朱棣為什麼放心的把京師之外這麼重要的屏障地帶交給一隻蒙古僱傭軍?而事實上朵顏三衛對大明也時常劫掠騷擾,時不時的還入寇一把,要麼就沒事要挾一下中央政府。一般的套路不應該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利用完之後就消滅嗎?這是不是朱棣在決策層面的失誤?


(我現在在火車上,回去補圖、論文。

成祖以大寧地貽三衛這個說法,以訛傳訛了,有論文為證。事實上三衛什麼時候進入的大寧故地呢?正統之後的事了,土木之變都過去了。

三衛的位置在大興安嶺東側,南不過老哈河,北括腦溫江。而在明初,這一片區域什麼概念呢?藍玉北征的捕魚兒海,在泰寧衛的正西稍南;最南邊的朵顏衛距離大寧,尚隔著老哈河衛。

往極端了說,五十年前咱們借柬埔寨的兵打外蒙古,完事把雲南的人口全部內遷了,以至於五十年後柬埔寨牛逼到佔了雲南的地盤。可問題是,五十年前柬埔寨跟雲南限山隔海,中間還有寮國橫著,這天底下誰也沒長前後眼,誰知道他們後來能趟過去呢?

放明朝也是如此,永樂恐怕臨死也沒料到,他費盡心思打出的無人區居然被三衛趟過去老哈河衛而跑個進去。

你問他為什麼當年讓他們去?

永樂壓根沒讓他們去。

你問他為什麼當年不平了他們?

無可奉告。


朵顏三衛在哪?

【洪武二十二年置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指揮使司,俾其頭目各自領其眾,以為聲援。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至開原,曰福余。】

這是明史中的記載,也是很多人談及朵顏三衛時的第一印象。

但是你看看前面的時間——洪武二十二年。

要說成祖割地,倒還勉強能腦補一個【酬謝】的理由,難道說洪武二十二年的時候宣府、喜峰口、廣寧一線以北就全都是兀良哈人的地盤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嘛。

問題出在哪?翻一翻《中國歷史地圖集》這部神器就知道了啊。

這是譚圖宣德八年的大明,朵顏三衛要說是【大明邊境的屏障】也無不可,不過顯然遠遠稱不上【卧榻之側】。

成祖詔書里說的很清楚,【鎮守邊境,世居本土】,這一片本來就是人家的地盤。朵顏的名字來自朵顏山,元朝有朵顏元帥府,泰寧是元朝的泰寧路,福余是金的蒲峪路,元的浦峪路,這都是有據可查的。明中期以前的史料記載中,無論是兀良哈與韃靼乃至瓦剌的衝突,還是與明朝的戰爭,涉及到的地名中可以考證的全都在嫩江一帶,與大寧衛完全沾不上邊。

你大明立國的時候就沒打算,或者說沒能力把人家滅光光,現在你就是想鳥盡弓藏,也得有那個本事啊。

這是譚圖萬曆十年的大明,這才是【京師之外】。

不要忘了,人家是游牧民族好吧?一百五十年的時間挪了幾百公里,很正常吧?

至於為什麼能挪到長城邊上,那怪誰?成祖教訓不聽話的兀良哈三衛是在【屈裂兒河】,宣宗就變成了【喜峰凱旋而已矣】,你說怪誰?

明明是自己不行,做不到出塞遠征,卻甩鍋到祖宗頭上,編出什麼【割地】【媚虜】的謠言,這幫後世子孫未免太過不肖了。


這問題前提根本不存在。

永樂九年,明成祖發給朵顏三衛的詔書說的很明白

昔兀良哈之眾數為韃靼抄掠,不能安處,乃相率歸附,誓守臣節,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窮,設福余、朵顏、泰寧三衛,授爾等官職,律各領其眾,臣屬既久,後竟叛去。及聯即位,復遣使來朝,聯略其過,加意撫綏,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於爾可為厚矣。比者爾為本雅失里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雲馬市,實行窺伺。狡詐如此,罪奚可容·一。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二十二》

顯然靖難前朵顏三衛就已經叛明,直到明成祖「即位」後也就是靖難結束以後二者才有聯繫,所謂朱棣借朵顏兵靖難根本不可能。而且在永樂八年,雙方就已經決裂,到永樂二十年的第三次北征蒙古,朵顏三衛更是成為明軍主要打擊對象。所以從明成祖因靖難向朵顏借兵、因此向其割讓大寧衛,讓朵顏三衛接近北京和長城邊境統統是一派胡言,因果鏈從開始就斷掉了。

明成祖時期三衛還遠在遼河上游老哈河以北的東北中部地區,至宣德年間才開始向原大寧衛地區滲透,到明朝正統年間才穩定游牧於大寧衛地區。


簡單看了一下,基本贊同 @景行止 仁兄的看法。

順便補充一下,這個說法至少始於馬文升的《撫安東夷記》,鄭曉、王世貞、楊守謙等人的著作則沿襲其說,對後世影響很大。

實際上明代就有人提出異議。如萬曆年間的郭造卿在其著作《盧龍塞略》就曾對此觀點批駁道:

「今言大寧者率謂我成祖以畀兀良哈,蓋未之考耳,當寧藩既襲,環衛有其故種,藉為先驅及順戍卒歸情耳,未嘗盡驅三衛以行也。靖難來朝,仍設衛如故,詔其鎮守邊境世居本土,曷嘗以大寧畀乎?無論永樂壬寅師,即宣德之東狩,其巢穴非我故藩可考焉。但營興諸衛既移,其貢道必由此行,我之燒荒日近,彼逐水草居,逐漸牟而有之耳。若謂以大寧與三衛,則其二皆有分地,豈自屏廣寧外歲借路於朵顏哉?故鳴鑾鎮戍之諭滅虜而守大寧者,非既畀而復背之,本我地而我守之耳。乃犁庭甫畢而榆木變作,經略未遑,固宜永嘆,所可憾者,宣德輔臣遠棄安南,近棄開平,當英武之朝不能贊成先志,喜峰凱旋而已矣。三衛永若河套誰之咎歟?」

「自宣德後大駕不征,正統後大師無成國(朱勇)之出塞,景泰後大臣無肅愍(于謙)之經略,則《天順一統志》後而有畀地予夷矣」

從東勝大寧內遷,興和開平棄守後,過去的北方防線便成為了地圖當中的真空地帶。


首先永樂因為靖難有功把大寧給朵顏三衛是不存在的。

其次借兵也是不存在的,大萌有蒙古軍隊是有的,但是不是僱傭兵是從洪武時代就開始領寶鈔的明軍。南遷從洪武時代就偷偷摸摸了,但是穩定下來是土木堡之後。


朱棣具體怎麼想今人已經不知道了,猜測一下朱棣可能以為大萌的軍隊對河套有足夠的威懾力,所以讓給別人也沒事,就像鐵嶺衛內遷一樣。

事實上朱棣一掛,仁宣時期威懾力就消失了,要不就真刀真槍的打,要不就徹底放棄。

永樂朝大萌雖然東征西討,但是沒有徹底消滅韃靼,也沒有徹底消滅瓦剌,人家好好的活到了清朝才先後被打服,憑什麼認為一定可以消滅兀良哈?


很簡單,鳥盡弓藏消滅之的代價很大,也不見得有什麼回報。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清滅南明後順治也肯定想對吳三桂等人「永久消滅」,乾淨無後患啊,可為什麼仍舊依約封了藩王,形成國中之國,直到康熙時期才翻臉?形勢所迫、不得不如此而已,後人看是決策失誤,當時卻可能是多種選項中最不差的一個。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痴情人」,用現在的標準看卻是不折不扣的渣男?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點該如何看待?
康熙、乾隆、雍正,哪個皇帝更牛逼?
歷史上有哪些長得很醜但才華橫溢的文學家?
有比乾隆名聲還慘的皇帝嗎?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明朝歷史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