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你堅持學古代文學的?

本來要堅持學古代文學,但是剛入門就發現這是一門很狹隘的學科。它拒絕從現代化的思維和其他學科的介入(例如用西方哲學的思維闡釋文本),它擁有一套獨立、完備、成熟的學科體系,崇尚以經注經,考據。它拒絕外來的介入,而且逐漸學科研究飽和(可是說學術垃圾很多了)

另外,古典文學培養的思維是一種體驗、感受,考據的思維,缺少了現當代的一種審視與批判。看其他事情的視野也會越來越狹窄,步步自封,思維越來越僵化。

關鍵詞:學科飽和,理性,批判性思維,僵化

希望從以上幾個關鍵詞出發,幫幫我再次圈粉古代文學(還是很想學的,但是怕深入其中會越來越弱化目前養成的批判性思維),另外,想知道,學習古代文學究竟可以培養人形成一個怎樣的思維?


謝邀,先一句話說完是什麼讓我堅持學古代文學的,然後再詳細回答題主問題描述里的困惑。讓我堅持學古代文學的原因比較簡單,一是自己喜歡覺得好玩,二是我有自己的經濟能力能夠在學習古代文學的同時保證自己和家庭的溫飽問題,不用擔心沒飯吃。

然後說題主的困惑吧。

古代文學這門學科從來就沒有拒絕現代思維和西方思想的介入,也從來沒有排斥過其他學科,相反,這些年一來,地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生物學,出版學,傳播學,心理學等等一系列學科都紛紛被引入古代文學進行交叉,來提供不同的視角和借鑒。古代文學專業所排斥的,只是那種學習了解了一個新的理念或者思路,就想在古代文學中找例子生搬硬套搞一套研究的做法,或者放棄已有的成熟公認的語言不用,非要用一個所謂西方思想、現代學科思維的新術語來進行問題闡釋的行為。我各舉一個例子好了。

2000年前後學界一度非常流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暗示等理論,就有人搞了一套研究說按照弗的理論,蠟燭在文學作品中是男性性器官的暗示符號,然後據此分析如何如何展現了作者潛意識中怎樣怎樣的心理。然後在一次學術會上有老先生就問,那按照你這個論文的說法,「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些都應該怎麼解釋呢?其人啞然。

某學生畢業論文選題,要做X小說的「衝突意識」研究,去跟老師彙報,我查過了,目前為止還沒人對於該小說中的衝突意識進行過研究,可以作為論文的創新點。老師問何為「衝突意識」,聽完舉例解釋之後,問,你說的衝突意識,和我們原來用的「矛盾」有什麼本質區別?你回去把關鍵詞改成「矛盾」再搜搜看。結果已有的研究成果一堆。

古代文學研究中不但不排斥現代思維,還很歡迎,我們也非常重視與海外學者的交流和對於他們研究眼光的借鑒。但是前提是要運用的自然合理,本學科的原有基礎要牢固,基本功要過關,做出來的東西要符合事實。我國傳統文化中很多因素與西方文化是有根本性不同的,雙方科技樹技能點都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很多情況下,直接拿西方哲學的思維來闡釋古代文學的文本,可能會產生邏輯自洽但與事實不符的問題,或者是削足適履,選擇性忽視現象中的矛盾和反例的問題,比較好的形式是首先吃透古代文學的文本,熟悉我們傳統文化和哲學的體系,在這個基礎上借鑒西方哲學理論的思考模式和觀察角度,結合我們文化的實際情況,看能否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打個比方說,可以借鑒人家的解題思路,但不能忽視自己的已知條件和題設,比如同樣是文學地理學,人家地中海地區的已知條件是沿海分布,海洋地理,而我們是沿河分布,大陸地理,我們能夠借鑒的,是「先天地理條件可能影響文學發展」這個思考角度,然後根據我們的實際地理條件和文學發展現實來審視觀察,而不是拿人家的整套理論直接闡釋我們的文學文本。

古代文學並不缺少審視與批判的思維,無論經學,理學還是音韻訓詁等小學,都一直經歷著不斷的質疑,求證以及相關的闡釋發展,不僅現代有,古代也有。不過說實在的,就題主目前題目里展現出來的程度,如果被老師要求「別總想著什麼審視批判」,我是非常能夠理解的,因為相比於所謂的審視和批判,先把基礎打深,基本功練好恐怕才是正經事。沒有足夠的基本功,有些時候審視批判可能都是笑話,對某某文獻研究批判了一大通,結果被別人告知該文獻早經考據是偽作的事,發生過早就不是一次兩次了。武術技擊常講打人要「腳下有根」,差不多就這個意思吧。

另外我很好奇的一點是,沒有任何人說學習古代文學的人不可以同時愛好其他學科了解其他學科吧?眼界和視野這種東西你自己要追求廣闊沒有什麼人會阻礙你啊,如果只陷入本學科的學習,任何學科隨著研究層次的提升,逐漸都會面對越來越專精的研究領域,如果自己把自己局限於學業上必須接觸的信息圈子,任何學科都不能避免眼界逐漸狹窄,思維模式僵化的問題吧?知乎上久了還有可能面臨思維jiang化的問題呢。保持眼界開闊這個事情是不能依靠專業學習的,專業學習頂多就是能幫你保持專業知識方面的眼界廣闊,而且這也是需要你自己對於學科中的新形勢和國內外的動態保持關注才行的。

最後說說題主很傷心的論文的事情,坦白說,我是你的指導老師的話,我也不太可能會支持你的那個想法,因為按你所說,好像是你的本科畢業論文?這麼說吧,你作為個人愛好研究去寫一篇論文,哪怕是寫一本專著,那都是你的事,好不好有沒有價值,大可寫完再說。但是作為本科畢業論文,按你目前拿出的那個題目和提綱,基本只有兩個可能,一是草草成文,說不出什麼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二是根本沒法按時完成你的畢業論文。重要的熱門經典,你的論文沒有新的價值和意義,畢業答辯會很難過,因為給答辯老師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會覺得這個學生不自量力,而且還會造成不好的範例。這麼說吧,本科畢業論文選紅樓夢這個級別的作家作品的人,像題主這種確實有想法有一個自己想寫的東西的情況,大概也就百分之一二,絕大多數的人只是因為參考資料夠多有得抄有得借鑒而已,所以很多學校都不太鼓勵這種選題風氣。所以除非你直接拿出一篇有一定價值意義的論文初稿,去問老師我能不能完善一下作為畢業論文(既證明了你的文章有價值,也證明了你的論文能按時完成),否則很難得到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的支持的。所以畢業論文真的不適合做這個,這與你的終身立志一點關係也沒有。

至於具體到文章設想,我看了一下,很好奇你所謂的「符號」和符號學要闡釋的東西,和我們傳統研究中說的「意象」、「象徵」以及「借代暗指」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


瀉藥,你這個問題問的我覺得非常好。

古代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她的確是有魅力的。一方面,我們需要深入作品去閱讀,用文學的思維去看古代文學,另一方面,阻礙我們閱讀與理解的是一些文化層面的東西,古代漢語的語法、歷史典故、特定的有文化意味的意象、包括詩人的一些情懷等等。可以說,我們不僅僅是在讀文學,也是在學習如何深入中國文化。

但是,我覺得古代文學研究,並不是不允許現代化的思維,只不過不能隨便什麼現代化的思維都拿來。近代,就有把學術化近代化的過程。近代日本學者,魯迅的文學自覺階段,包括一些研究思路,在中古文學裡面現在仍然是研究的主線。我們近代學術界可是吸收了不少有益的東西,並且把學術近現代化了。我記得復旦大學戴燕教授說(大意):「現在的文學批評史,基本上都沒有跳出郭紹虞版本的文學批評史。」我們現在研究多半是沿著前人的路子走,只不過具體成果非常細,非常深入了,二三流詩人幾乎所有的詩歌幾乎都被研究了一遍。

可能看見剛才說的話,有人會發出感慨,大概跟後人感慨唐詩和宋詩一般,「好詩被唐人寫盡。」,「好詩被宋人寫盡」……那麼,詩歌寫完了嗎?沒有吧!後來,依然有優秀的詩人,唐宋詩成為了兩大審美範式。這一點,放在學術上也一樣,近現代學者留下的是學術範式,而不是研究完的成果。

我覺得想去真正做學問,要麼如同宋人一般發展出新的學術範式,學術體系,要麼就是吸收借鑒前人的成果,轉化為新成果。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有必要深入傳統文化,去挖掘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文化韻味,另一方面,關注古代文學自己的規律,而不是前人總結的規律或者現代文化觀念里的規律。(總之,不要迷信前人研究和你現代文學的觀念)無非是,古代文學的現代化思維,走符合學術發展趨勢的現代化,而不是盲目拿來西方東西就使用。東西再好也要合適,合不合適你要對古代文學有重分了解才行。

古代文學大概有兩大能力需要具備,一是對於藝術與美的鑒賞能力,另一個是文獻學能力。藝術與美的鑒賞能力,我不好解釋。但是,文獻學能力有必要說一說。最近,在b站聽了聽南大的文獻學的課程,有一點點感受,文獻學培養人的理性邏輯思維思維能力,培養人的版本,善本,年代等意識。這本身就是魅力,看學者考據書本真偽,嚴密的邏輯推理,簡直如同偵探破案一般。(當然,前提是你有一定文獻學功底,要不然聽的雲里霧裡)

古代文學的魅力,恐怕必須我們深入了以後才能看看見,現在我也只是瞥見一眼,以後也許會看見更多吧!回答很淺陋,以後學習深入了,再補充吧!

——

噗……底下回答的都是北大,南大的博士,我壓力好大啊!感覺就是忝列其中……我一個破二本的漢語言文學的學生怎麼敢回答這個問題的……


在文學院差不多十年了,輾轉四所學校,雖然專業名稱不斷變化,但核心還是古代文史,尤其是古代文學。

至於說為什麼堅持下來,最初是有點興趣的,畢竟從小聽京劇、相聲、評書長大,讀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對於古典文化感興趣是很自然的事兒。

但後來喪失興趣,變成純粹的慣性。古典文史哲絕非死去或者飽和的學科,說句不負責任的話,有文本傳世的古人著作,其中絕大部分未經整理,難與讀者,甚至難與學者見面,比如南大編《全清詞》,可知道清詞之浩如煙海。從這點看,學科就沒有飽和,文獻學和文字學功夫就大有施展餘地。

至於說整理出這些東西是否有用?這話不能絕對,總不能因為幾部電視劇或電影不好看,就不再拍攝了吧?前段時間接觸了一個元末作家的作品,從文學角度看很一般,永樂之後其作品基本散佚,後來《四庫全書》集軼,還是不全的。但文字不美不意味沒有價值,我在他的作品整理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浙東一代文人活動、水利工程、民風民俗的史料,可供文學、歷史、民俗、地理、建築等多學科使用。

總的來說,在這些年裡文學院(以前叫中文系,現在叫人文學院)的生活,讓我了解一件事,繼承和保存就是發展,就是創新。

——

另外說古代文學拒絕其他學科介入,我無法認同,任何一個學者了解或掌握的學科都是有限的,你不能指望一個生物學家會造原子彈,但個人的局限絕非學科的局限,比如隋樹森先生不就用曆法知識解決過古詩年代問題么。拿我個人而言,學習古代文學,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文獻和文字功底,這是基本功;其次,要具備史學素養,比如職官;再次是地理學,古今地理沿革紛繁複雜。當然,這些也都是古典學術範疇,但最近我發現面對一些史料,我不得不去接觸、請教、學習一些建築學的東西,才能搞明白那些出現在散體文中的數據怎麼回事。不知這算不算其他學科介入。

我從來有一個觀點,古代文學是一個獨立的學科,但卻需要多相關學科基礎,文學不單是文學,也是文章之學,文字之學,是文獻之學。需要經史子集的學問為基礎,以及多學科的視野。

————

而且考據本身就是批判和審視啊,版本、目錄、校勘,哪個不是對於典籍的批判和審視,至於箋注和標點之學,那就是對古人學問的細緻闡釋和再發展。

說句不好聽的,批判、審美、情懷等東西人人可有,比如一個文盲他也可以批判和審視事物。但學問,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謝邀,但是我時間最近緊張,一般不仔細答邀請題,隨便說說吧。

我學文學有很多契機。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讀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一節,感動得要哭,現在還能背下來。

另外,我很感興趣你的「批判性」內涵是什麼(我覺得在你的語境里最好不用「批判性思維」這個詞),你是怎麼理解的。或者兩個稍微具體些的問題,第一,你覺得朱熹有沒有你所謂的反思的意識,還是只有僵化的思維。第二,他是一個考據文獻的人還是一個批判經典的人。你願意思考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嗎?


批講一下……您見諒

但是剛入門就發現這是一門很狹隘的學科。

說得直接一點,您沒入門啊……

它拒絕從現代化的思維和其他學科的介入(例如用西方哲學的思維闡釋文本),

這就是說您沒入門的原因。入門了自然就知道不是了。樓上博士答主說得特別好了。

它擁有一套獨立、完備、成熟的學科體系,

那是當然咯。

崇尚以經注經,考據。

考據當然是很重要的方法,用南大文院泰斗程千帆先生的話來說叫「文獻學與文藝學結合,兩條腿走路」。但是這個「以經注經」……總感覺怪怪的,您的意思是史料互證嗎?如果您說的就是經學,現在的經學史研究分散在文史哲等學院,這並不是古代文學學科的中心話題。

它拒絕外來的介入,

真的沒有……

而且逐漸學科研究飽和(可是說學術垃圾很多了)

這一點倒對!不過,面對飽和的現狀總會有人開闢新領域,比如新材料,新方法。作為即將生產越來越多的學術垃圾的一名學生,祝您在能對古代文學學科有進一步的了解,取得一定的造詣。


謝謝邀請!

首先,我不是古代文學專業的,其次,我對中國古代文學,十分熱愛以至於痴迷!

先來一段文:彤雲密布,慘霧重浸,彤雲密布,朔風凜凜號空;慘霧重浸,大雪紛紛蓋地。六齣花,片片飛瓊;千林樹,株株帶玉。須臾積粉,頃刻成鹽,白鸚歌失素;皓鶴羽毛同。平添吳楚千江水,壓倒東南幾樹梅。卻便似戰退玉龍三百萬,果然如敗鱗殘甲滿天飛。那裡得東郭履,袁安卧,孫康映讀;更不見子猷舟,王恭幣,蘇武餐氈。但只是幾家村舍如銀砌,萬里江山似玉團。好雪!柳絮漫橋,梨花蓋舍。柳絮漫橋,橋邊魚叟掛蓑衣;梨花蓋舍,舌下野翁煨骨柮。客子難沽酒,倉頭苦覓梅。洒洒瀟瀟裁蝶翅,飄飄蕩蕩剪鵝衣。團團滾滾隨風勢,迭迭層層道路迷。陣陣寒威穿小幙,颼颼冷氣透幽幃。

這是《西遊記》裡面,一段寫雪的文字。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在這一段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看這一段文,就像在看一幅山水畫卷,每一句詞,都是一處景物。從上到下,從遠及近,由大到小,層次分明。寫彤雲、慘霧、朔風、大雪是在上在天上;寫六齣花、千林樹、積粉、成鹽是在下在地上;寫吳楚的水、東南的樹是遠;寫村舍又是近;寫萬里江山又很大;寫漫橋、蓋舍、漁叟的蓑衣、野翁的骨柮又很近很細。客子難沽酒當是在城邊,倉頭苦覓梅必然在野外。

美麗的詞句,讓人在腦海里呈現出美麗的畫卷,而中國古代文人對於山水風物的美的追求是十分鮮明的。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古人對於環境的感知和闡述,都是水平十分高超的。

以上,是我為什麼身為門外漢,卻一直堅持不斷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原因。

不過還有一點,就是因為我是熱愛歷史的,常恨自己不是一塊存在了萬年的石頭,那樣我就能知道歷史究竟是什麼樣。所以為了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我也必須要學習古代文學。


額,我覺得,你可能有點想的多了。

學科飽和是不假,所以現在有衍生學科誕生。

拒絕接受現代思維和別的學科,好像有點偏激啊,現在寫論文寫的比較好的教授基本上都接受了現代的學術教育,並沒有你說的這麼可怕啊,或者你舉個例子。

還有缺少批判和審視,到底是哪方面的批判和審視呢?如果說的這麼大的話,實際上就是什麼都沒有說啊。

總之還是舉點例子比較好,不過我覺得你還是先多看看書,多想想。也許你把那些該看的都看了一遍之後就會感覺好多了。中國古代文學還是有內在邏輯在裡面的,並沒有這麼不堪。就某些方面,經史子集的分類比一味強調文史哲好一點。而且現在的古代文學大牛基本上都有交換留學的經驗,對於不同的視角,先進的經驗還是有所吸收的。

而且你如果覺得問題越大,你就更應該好好學習以期日後可以改進這個學科啊。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朋友我又來了~

夢想吧,以後想做老師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您好!對於任何一種學科,應該先有一充分的了解,再討論優缺點,不宜先存成見。另外,學科飽和、學術垃圾多,只能說明這一學科的從業者很多,且水平良莠不齊,但不能說明古代文學這門學科沒有生命力。我打個比方,一個姑娘被很多人喜歡,其中有好人,也有惡棍,可以用來證明她沒有魅力嗎?另外,對於自己喜愛的東西,「堅持」無從談起。先佔個樓,改天再談您所說的中國古典學術「狹隘」「缺乏批判思維」的問題。


遇到了,就簡單答一下:

堅持的原因一是為了讓女兒有「一技之長」,二是上了年齡,除了記性不咋好之外,理解能力杠杠的,自然就有興趣了。

小姑娘數學不好,就只有劍走偏鋒,讓她從四書五經學起。在這種因素下,時隔10多年後才重新翻出以前的老課本,又買了幾套標榜國學的打折書,重新開始讀了起來。然後從基礎的訓詁開始,挨本挨本的做筆記。現在三四年過去了,效果看起來蠻不錯,她也挺喜歡。(然而她並沒有變得迂腐順從,照樣和我頂嘴頂得飛起。)

我並不太能理解題主的「古代文學」具體所指,只是從後面的描述中猜測,題主可能指的是孔孟、程朱、陸王、老莊等。如果題主在上面幾個池子里打滾的話,按照現狀,確實很難有新的、亮眼的建樹。畢竟幾千年了,先賢們乾的全是這活。

而且你說的以經注經這事兒本身就是從夫子開始的——論語裡面好幾處「始可與言詩也矣」全是這個調調,可見孔子都喜歡用已存在的典籍來增加自己觀點的說服力,這並不算什麼。

此外你說考據,個人認為,考據學的興起最起碼杜絕了那些宋朝大拿們動不動就在註疏裡面整個「此字應為X」這種夾帶私貨的劣習。這是好事不是么。。。

然後你擔心的會讓你失去批判性思維,導致思維僵化——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如果因為你對古文學(我就理解為儒學了)的學習和研究而導致思維僵化的話,那麼只有一種可能:你的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你大腦對你的欺騙之上的。

最後回答你最後那句:

學習古代文學(怎麼就這麼彆扭?)之後,前提是你真的懂了並堅持了其中適應現代社會的理論,那麼你大概會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其爭也君子」的君子吧。

(我去……剛才百度了一下,才發現當年我畢業那年還真沒有古代文學專業,所以上面的回答也就將就看了。)


是從內心深處生髮出的喜愛,天生的


首先回答您問題的標題:我堅持(其實也就是興趣愛好,甚至可以說是沒事閑的…)學(我覺得「閱讀」「體悟」這樣的詞兒更合適)是為了能夠感受、理解作者的思想,體會他們的內心世界,進而體會到他(她)所在的那個時代那個環境,再進而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具體到您的問題,感覺您尚未入門吧,或者說鑽了牛角尖。您在問題中說的似乎和我認識的中國古代文學不太一樣。也許手抄「文選」特別前面的幾篇大賦,做到每個字、每個詞都理解他的含義,每個典故都知道典源會好一些吧…

我覺得中國古代漢語是很有魅力的,很好玩的一個領域。當然欣賞她最好要有一些基本功才能更多地領略她的美,這些基本的知識可能給您造成了研究思維僵化的錯覺吧。記得看書要「得意忘言」才好啊;在嚴謹中體會浪漫,才能領悟到「傲岸泉石,咀嚼文義」吧。而世間什麼東西又能達到所謂「飽和」呢,難道理想狀態應都是「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事實上當前對中國古代文學只是稍微接近這句話了離做到還有很長距離呢,要做到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內心,還原當時的環境還得再讀讀書。

南大編著的《文史哲工具書簡介》不知您看過沒有(見下圖),可以作為入門書。

等到基礎紮實後,可以自己選擇一個方向進行深入的了解,漸漸接近「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漸漸體會到「無極之外復無極」,這樣的步驟可能有利於學習吧。希望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都能越來越好地「超越式否定」這種思維(和您所指的「批判性思維」有些相似的地方)更多的開拓自己的眼界,更好的理解活在古代文、古代文字中的生命,並像尊重其他生命一樣尊重他(這包括他獨特的魅力,獨特的規律,獨特的研究方法等等)。

最後希望我能都能「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注滿自己的「天池」。


不僅是你在選擇古代文學,也是古代文學在選擇你。

既然你已經看出了問題的所在,那麼別人就不知道麼?

古典文學之美,不是量化之美,而是可遇不可求、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領神會。


持續的熱愛,永不磨滅的興趣。不必考慮那麼多外在的因素。說白了就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嘛。


大概是對自己身份的一種認同吧。

古文也真的很美。


別學,批判性思維真的不是你讀什麼西哲或者西方文學能學到的,況且,你不覺得現在你這樣鄙棄古文學就壓根別想和批判挨到邊么?批判之後是繼承,此二者是循環往複的過程,你連繼承都沒有,來跟我談批判?口舌不會痛么?至於我,天生有批判性思維,所以可能不是很了解你的苦惱,不過聽我一言,萬佛朝宗,大道合一,所有的所有走到最後都是差不多的,而不會是兩個對立的所在,於是乎,太極的陰陽思想完美詮釋了,你別再說不能從古文言裡面汲取到知識了,缺少了自己這個完美的媒介,你從外界汲取再多知識都是白搭。


題主的說法,很有代表性。為什麼孔乙己百無一能而那麼可笑,為什麼王國維會投湖,為什麼會有方孝儒?且不說儒林外史。不就是古書讀多了,也就讀迂了。

但題主也不必那樣擔心,用現代思維批判古人,是並不錯的,魯迅就發出了禮教吃人的喊聲。

問題原非該不該批判,而是怎樣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再來說批判。有人不按古人的思維,思索古人,是強求古人做他們不會去做的事,遵循他們不會遵循的道德,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認識古人了。

但認識古人,不等於贊同古人,覺得我們今天也該這樣,對不對。題主多讀些現代書,辯證的全面的看問題,也就不會沉浸在古代世界,難以自拔了。


就像喜歡陽光、大海和沙灘一樣的喜歡!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漫長歷史,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偉大而優秀的作家和詩人,他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有意義的文化。因此,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們歷代先輩們審美智慧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其深邃豐茂的思想與情感蘊涵,是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的靈魂。

中國的古代文學歷史有三千年之久。在這三千年間,無論在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哪一方面,都有不朽的創造。例如「詩經」,「楚辭」,司馬遷的「史記」,漢魏樂府詩,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關漢卿、王實甫的雜劇和羅貫中、施耐庵、吳敬梓、曹雪芹的小說都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中國古代文學的源遠流長和豐富燦爛是我們的民族自豪感的根據之一。


簡單點,除了自身的興趣之外,就是裝x


其實我最奇怪的問題是「你為什麼堅持某某事」拜託做喜歡的事需要堅持嗎?又不是減肥...


怎麼這麼容易下結論的?人有漸頓,法無漸頓,是文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再想想是誰狹隘。


推薦閱讀:

什麼古代書籍讀起來有趣?
古人對對聯能否做到「脫口而出」?
《西遊記》是否被高估了?四大名著該如何排名?
中國古典文化與日本古典文化究竟有哪些異同?
現代中國人已經難以寫出像古代詩詞一樣美的詩詞算不算一種文化流失(或是不是一種遺憾)?

TAG:古詩詞 | 中國古代文學 | 思維方式 | 中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