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不停地變換語言環境,那麼18年後,會怎麼樣?


4會患多語失語症。

我聽說過新疆師範大學的一位外語老師,應該屬於那種極度焦慮的母親,因為自己是英語老師,從幾歲開始就給孩子教英語,法語,俄語,同時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環境。小孩還能接觸到維吾爾語和一部分哈薩克語。

後果並非她所希望的那樣孩子從小就成為幾種外語流利轉換的語言奇才,她的孩子變得不說話了。

造成多語言失語症的原因很多,父母教語言的方式,孩子的接受程度,都有關係。而掌握一門外語從來就不是人們一廂情願地的認為小孩子通過語言環境就能潛移默化實現,語言習得的條件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在語言學習中,孩子也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容器。

後來?後來母親發現大事不妙以後終止了自己的瘋狂計劃,孩子總算開始慢慢說漢語了,而孩子的母親也以孩子的多語失語症為主題發表了一篇論文,並從此開始研究失語症。這不知道算不算這個現代版揠苗助長故事裡的一個黑色幽默。


1. 以前有個鄰居,老爸跨國企業管理人員,每兩三年帶全家換個國家。他對世界各地都很熟悉,會多國語言,看不出任何心理障礙。反而非常的熱心友善開放健談。(當然我覺得他會跟他的全職媽媽關係更緊密,母語影響會更大)

2. 我在多語言國家,現在身邊的孩子都是從小兩三種語言長大的,父母母語往往不同,有時候跟環境語言也不同。

當地人的教育理念是:一個人/環境固定一種語言。比如爸爸只說德語,媽媽只說英語,爺爺奶奶只說西班牙語,學校法語授課。這樣孩子比較容易區分各種語言。

但事實上,三歲以前的小p孩都是各種語言混著說的。我娃也是如此。

3. 語言對思維習慣是有影響的。

我身邊會四五六七八種語言的人基本都是簡單粗暴型的思維方式。他們認為語言是交流工具,不是文字遊戲,不追求精益求精或華麗麗,能準確表達意思就好。而且他們的語速相對較為緩慢,思考時間相對較長。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人總是會用母語思考的,所以會的語言越少,干擾越少,思考越容易深入。深以為然。

但是,我也認為,會的語言越多,越可以多角度廣泛思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4. 我娃:

小喵童鞋目前在瑞士幼兒園呆過一年,在中國呆過大半年,在西班牙呆過一個多月,在義大利呆過一個多月,在其他一些語言國家分別呆過大半個月。

她一歲多時可能已經意識到了語言是工具,會用各種語言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無聊的時候還會逼著我們學習她的喵星語,跟讀準確她還會給我們鼓勵……

兩歲開始分辨語言。指著一個東西問她這是什麼顏色,一般小朋友可能會回答「紅色」,喵會回答「紅色的英語是red,法語是rouge……」(心情好還會又整出個喵星語來糊弄你)

開始分辨語言之後,就會感覺到她明顯會根據心情來選擇語言。有些時候一句話不說,有些時候在家唱一整天法語歌,有些時候在幼兒園教大家中文,有些時候拽著爸爸學義大利語或西班牙語然後笑個不停……

我覺得這個話題我還可以再更十幾年……哈哈哈……


會變成小黃人

沒騙你

小黃人的語言為漢語、法語、英語、日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等混雜語。

小黃人叫Boss,英語;

我愛你說Ti amo、冰激凌Gelato,義大利語;

《神偷奶爸》中,給Agnes獨角獸時以及《小黃人大眼萌》最後鮑勃給斯嘉麗皇冠時,小黃人說Para tu,西班牙語;

數一二三說Hana Tu Sae,韓語;

坐船說快點Hayaku、乾杯說Kanpai,日語;

I hate you說Tatata bala tu,葡萄牙語;

《神偷奶爸2》中,格魯被電暈帶上車,小黃人說快點啦,中文;

在《小黃人大眼萌》中,小黃人對香蕉說C"est Banana, Miam Miam,法語;

斯圖爾特被授勛時說gracias,西班牙語;

搶皇冠時,凱文說駕,鮑勃說我來了、對不起,中文。

小黃人還說過粵語,但我忘記是那句了哈哈

原因就是因為格魯並不是小黃人的第一任主人

在遇到格魯之前有不同的主人,語言也不一樣,所以就會有這樣搞笑的語言。

------------------------------------------------------------

為什麼插入不了圖片啊?

------------------------------------------------------------

轉自【小黃人講的是什麼語言?】江暮雨:小黃人所說的語言包括漢語…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30614/answer/63428046?utm_source=com.tencent.tim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很多人並不是在養孩子,而是在養x歲時的自己。


多語言失語症個屁啦!

失語症是指語言功能相關的腦組織出現病變,表現為言語理解障礙、言語表達障礙,可以通過言語治療進行一定程度的恢復。「多語失語症」只是表示這個病人恰好是多語言使用者,就是你們那些說好多種語言的朋友親戚,腦袋出了點問題,得了這麼個失語症,跟學沒學、學了多少語言完全沒有關係啊!幹嘛要扯到Jasper怎麼怎麼neinei怎麼怎麼!舉個例子[1]:

多語失語症患者的語言治療

那麼為什麼要研究多語言使用者的失語症呢(其實研究也不多),我認為主要是多種語言掌握程度和使用頻次的關係,患者在進行言語治療時,逐漸恢復使用的語言會有先後關係,而這對於了解失語症的病理是有一定幫助的。

高票答主表示「聽說過」新疆師範大學的一位外語老師,按照評論給出的論文,即《對一例Broca雙語失語症的分析》,裡面調查的也並不是自己孩子,而是一位使用漢蒙維哈四語的失語症中年患者,所以這位偉大的母親怎麼就能「發現大事不妙以後終止了自己的瘋狂計劃」了呢。當然如果答主認為並不是這篇論文中的用例,那就再具體分析。

------------------------------------------------割-------------------------------------

許多答案把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混為一談,這我就不想管了。我理解知乎現在比較愛編故事、講故事,但是一些基礎概念如果將來報道出現偏差,等於你也有責任對不對。

那麼回到此問題:

第一,如果將題目理解為,多語言習得是否有可能,那麼這麼多回答中的親戚朋友已經確認了這一點,即當然可能啊!世界上那麼多的多語言母語者都是說著玩的嘛!

習得和掌握多種語言,沒有任何損害,不存在任何不可能,除非這人本身有認知方面的障礙。當然由於生活環境的關係,多語言母語者所使用的語言必然會有熟練度的差別,有優劣語言的分別。比如說,我見到的中國人就是比美國人少,平時說中文就是比英語多,那我英語水平就是有可能沒有中文高。

其次,廣義的說,我認為多語言母語者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就是經歷一個「不停變換語言環境」的過程, 比如家庭環境支持多種語言,對於孩子來說必然要經歷一個語言轉換的過程。在習得各個語言的某一個階段某一時期,可能會出現語言之間的辭彙、結構混用,嚴重的甚至於導致口吃的情況。這個也比較好理解,你剛學英文的時候跟人說英語是不是斷斷續續的,有經常想重複單詞的傾向?這些情況一般也會在多種語言熟練以後漸漸消失。

再次,題主可能更傾向於暗示「從出生開始沒有穩固的、一致的語言環境」,這樣會出現什麼情況?「一致」的程度也有高下之分,絕對的「不停變換環境」,這在現今社會當然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環境,孩子要不停地在各個語言區之間遊盪,不停地接觸說各個語言的人。並且不能有掌握某一語言的家人、監護人在邊上跟他說話,因為這樣的話就有一個穩定的語言輸入了。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下,很明顯這個孩子是掌握不了任何口說語言的,因為所有的語言信號,在他聽來就是物理的聲音而已,承載不了任何語言信息,當然不用說能學會一門語言了。

然而,這個孩子雖然掌握不了口說語言,但是還是能夠使用簡單的手勢進行交流的。只要是在人類社會中長大的孩子,會發展出交流的傾向,發展出合作和共享等認知能力,而手勢語言的生理基礎,即指物的能力,更是在不到一歲就已經產生。實際上可以說,手勢是比口說語言更為基礎的一種人類機能,只要這個孩子能接觸到正常人類社會的交流,而不是「狼孩」那樣的,就能用簡單手勢表達情緒、需求、命令等等[2]。我猜測,這個不幸的孩子,在18年後甚至可以發展出一套有結構、有層次的手勢語言。當然這個手勢語言當然有別於通用的那種手語啦。

而這種運用手勢的能力,和裡面蘊含的認知機能,是人類有別於其他所有動物的關鍵之一。

參考文獻:

[1] 衛冬潔. 李勝利. 多語失語症患者的語言治療.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複雜志. 2002.2.

[2] 邁克爾·托馬塞洛. 人類溝通的起源. 商務印書館. 2012.9.


身邊的確有這樣的案例。一個華人小女孩在德國出生,在美國加州,佛羅里達和弗吉尼亞長大;結果她把英語,漢語,德語,西班牙語全部學好了。


我在加拿大魁北克,這裡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很多人都是從小英語法語一起學,甚至還是三四種語言一起學,具體情況是這樣。

法語,在魁北克省有語言保護法案,義務教育階段必須用法語授課,所以在這裡長大的人肯定都會說法語,再加上本身魁北克就是法裔居多,有各種法文媒體,當地路標公告牌等等均為法語,法語語言環境最好。

英語,很多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都是雙語教學,有意思的是,同樣的課程,上午用法語講一遍,下午用英語講一遍。即便只上法語學校的孩子,也很難躲開英語,因為英語在影視音樂文學和專業科學等方面的統治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在當地隨便打開電視廣播都能聽到英語。再加上學英語有非常實際的意義,家長普遍都會希望孩子會說英語。

第三第四語言,通常為父母的母語,比如中國移民父母在家和孩子說漢語,水平雖然不一定很高,但一般基本能用。

所以在這裡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在各種語言之間互相切換,在學校說法語,看電影聽英語,回家和爸媽說母語,這是魁北克和加拿大這個移民國家獨特的多元文化的優勢,是真真正正可以投入到實際運用的語言環境,並不是刻意創造出來的,我想這才是最大區別,我們從小學英語,但能實際投入到運用的機會約等於0。另外,羅曼語族或日耳曼族系中,各種語言之間相似度太高了,思維邏輯都不用切換很多,這一點我們從小說漢語的就不要想了.....


這個分人,絕對絕對分人。

學語言主要是靠天賦,當然,湊合說可能還是靠後天努力。 這麼說吧,很多人在隔壁省份生活30-40年,還是一口濃重的本省口音。 同時,也有在異國生活個三五年就無縫融入的例子。

所以,靈光的孩子可能幾門語言都學得很漂亮。也可能樣樣都很糟,而且性格還廢掉了。

當然,也分語言,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葡萄牙語,總的工作量基本相當於1.5門語言而已。


相似問題:如果一個入門的程序員從學習第一門語言開始不斷地變換語言環境,那麼18個月後他會怎麼樣?

我覺得他會變成一個senior的正常程序員。


蟹妖。

什麼叫不停?每天一換?每個月一換?每年一換?

什麼叫語言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所有環境?

哪幾種語言?互相有點聯繫的語言?完全不同的外語?

我假設你問的是每3個月左右時間換一門很不同的語言,並且完全換掉,毫無重複,也不同時出現。

那樣的話,18年後會有大概70種語言,這個小孩除非是天才,要不應該傻掉了。


他將無法習得任何一門語言。

首先來區分一下語言習得語言學習

語言習得更多偏向自發性,是沒有一套已知語言作為基礎的。

語言學習是在已經有一門或多門穩定語言的情況下,基於已經習得的語言知識,系統化地學習外語的過程。

所以天賦論基本只會體現在語言學習上。在語言習得上,只要是健康出生的寶寶,天賦差異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題主題目問的是從出生開始不斷變化語言環境,並且持續了18年。所以我來做一個情況稍微極端一點的假設。(劃線部分太長可跳過)

假設我們的翠花是個命運多舛的孩子,出生在一個偏遠山村家庭。半年後,重男輕女的奶奶將小翠花狠心拋棄在了路邊。

幸好剛好有歸國下鄉老華僑經過,看到了路邊被遺棄的小翠花,心生憐愛,將翠花帶回了美國撫養。然而不湊巧地,半年以後,老華僑就因病去世了。翠花由此被送往福利院生活。

由於我們的翠花實在是太可愛了,剛送到福利院不到一個月,就被一對無法生育的義大利夫婦收養,並帶回了義大利。翠花在義大利生活了半年,然後被拐賣了。

一對日本夫婦看到了黑髮黑眼的翠花,一時倍感親切,買下了她攜手回日本生活。天有不測風雲,半年後一家人不幸遇上了交通事故。翠花再一次失去了養父養母,並在此被送往福利院。

此時,小翠花已經出落得非常可愛,被一位韓國老爺爺收養並帶回韓國。但是老爺爺發現她兩歲還不會說話,懷疑翠花有生理缺陷,於是將翠花拋棄。

黑人女傭看著翠花可愛的小臉,心生不忍,就收養了她,一個月後帶著她回到了埃及。半年後,由於各種各樣我編不下去的原因,翠花又雙叒叕失去了媽媽並來到了挪威。

……我真的編不下去了反正就這樣每半年換一個全新的語言環境,沒有固定語種的監護人,在這種情況下健健康康地長到了18歲。

在這種情況下,翠花將無法且永遠無法掌握任何一門口述語言。

語言習得的機制非常複雜。一般認為,嬰兒都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習得天賦。在嬰兒時期,我們的神經對語言非常敏感,這種敏感度默認設置可以接受任何一種社會語言(能不能接受動物語言這個目前尚且不太明確,但是我覺得應該也是可以的)。這種語言習得能力是我們掌握初始語言的關鍵。

而這種能力一般在嬰兒六七個月的時候開始出現,在青春期前後喪失。題主問的18年,也就是說已經失去了這種自發語言習得的能力。如果在失去這種語言習得能力之前沒有掌握任何一門初始語言,她將永久失去習得初始語言的能力

至於可不可以在18歲以後通過系統地學習掌握一門語言,答案是不可以

因為二語習得(不一定是第二種語言,泛指除了初始語言以外的外語)是基於初始語言知識基礎上的學習。比起天生的語言習得能力,二語學習更多地依靠已知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轉換理解。而我們的翠花因為不曾具有已知語言,自然也無法進行二語學習過程之間必要的理解轉換。所以其實她也是不存在學習二語的能力的。

而答案下很多成功掌握多種語言的人,一般稱之為一語多語習得者。也就是有多種初始語言的人。這跟我們的翠花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一語多語習得者一般是有一個穩定的多語環境。比如說生活在瑞士這種法德雙語區或者出生在多語種家庭。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的鐵柱出生在一個高貴的家族,爺爺是德國人,奶奶是日本人,媽媽是阿拉伯人,一家五口生活在法國,常用語為法語。

那麼他是有可能同時習得法德日阿拉伯四種語言的,差異在於使用熟練程度的差別。

在實際生活過程中,由於輸入及輸出頻次的區別,其中一門或幾門語言會保留下來,發展出成熟的語言和語法架構。而剩下的將會退化成基礎,日後如果不進行二語學習,很有可能會被遺忘。

比如我們鐵柱,生活在法國。那麼他就有比較大的可能發展出較為成熟的法語和德語體系。

而日語和阿拉伯語,由於日常生活中輸入不足,練習頻次也較低,最後可能只是一個「擁有相對好的日語基礎的日語學習者」。


18年後有可能還不會說話...


我外甥女,中英意越泰等語言環境中不停切換,造成她都7歲了,說話不成句似的,還不如3歲的男童。


《小黃人大眼萌》應該都看過吧,因為小黃人在地球生存時間極長,且抱過很多厲害角色(如:霸王龍、德古拉伯爵、埃及法老還有拿破崙)的大腿,在各地居住時間很長,所以語言混雜,但是他萌啊。

……

……

……

……

……

……

……

……

……

……

所以,會和小黃人一樣萌。-。-


有趣的問題,我留個記號,看看十五年後我能回答出什麼來。現在我家tiffany是三種語言


大概會發展出混合他十歲之前見過的各種語言特性的 creole 語吧(


"新加坡語"是不是因為之前頻繁切換中英文而形成的?


我不知道你說的具體是什麼情況

但我這有現成的悲劇

就我們學校

兩個大學教授的孩子

從小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雙語教學

結果

孩子啞巴了

現在也不知道好沒好


我記得好像有個研究說過,人從幼兒時期學習到的真正的「母語」上限是三種,太多的無法掌握。

我去找找相關信息。。。

如果語言真的一直在變而且不複習,大概率學不會說話


你們說的都是揠苗助長的故事。然而歷史事實是,能學會,還能學的很好。

歷史上有一群奴隸,是主人的心腹,主要用來管理不同的奴隸群體。

他們的選拔標準是,長相和jj(對,沒有女的)

羅馬時代有一群人認名字的

還有一群人說故事的

大概要學的語種在5-7左右,看當時奴隸市場。

後來他們都成了不錯的奴隸販子……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有哪些冷門的表達意義特別的語言?
有哪些只可意會的美好與微妙,用一個詞就點破?
2016年出現了哪些新詞語、新表達?有哪些變成了或即將變成正式用語?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韓語很難聽而日語很好聽?
英文26個字母,其前身最初的含義各是什麼?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語言學習 | 外語學習方法 | 多語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