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貨幣脫離金本位的時候,為什麼原來的價格體系沒有崩塌?

本人非經濟專業,問題的表述可能不太清楚,下面我舉個栗子具體說下:

假如A國的人全都使用金子做貨幣。這時候有個人成立了一個錢莊替人保管金子,錢莊會給儲戶分發一份標明面額的「紙幣」,並承諾儲戶可以隨時拿著「紙幣」過來取回金子。慢慢地人們習慣了用紙幣做交易,因為他們發現紙幣和金子兩者沒有區別。但是突然有一天,錢莊老闆說儲戶放在他那裡的金子被小偷偷走了,現在錢莊也沒金子給大家兌換了。因為持紙幣者已經無法兌換回金子了,紙幣瞬間一文不值,原來紙幣維持的價格體系瞬間崩塌。

上面我自己yy的這個小故事其實就是簡單的再現了從貨幣的產生到去除金本位的過程。錢莊就是銀行,錢莊發行的紙幣就是最初的貨幣,不承諾兌回金子就是取消了金本位,故事中去金本位的結果就是貨幣價值暴跌。那麼我的問題是:為什麼現實歷史中卻沒有因為去金本位而導致貨幣價值歸零的例子呢?比如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羅斯福上台後廢除了國內的金本位,美元還是美元,並沒有一文不值,這其中支撐美元價值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國家的信用嗎?太抽象了吧!


脫離了黃金,並不意味著沒有了「本位」,因為至少政府願意接受鈔票作為納稅和支付其他公共費用手段,這意味著本位變成了政府勞務及其提供的公共財貨。若政府取消了鈔票與金屬的綁定,同時拒絕接受其作為納稅手段,這種鈔票才會徹底變成一張廢紙,除非有其他人站出來表示願意接受這張廢紙作為支付手段,將該鈔票的「本位」綁定到其提供的商品上。


羅斯福上台後實質上沒有廢除金本位,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只是確立了雙掛鉤原則,即美元和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和美元掛鉤,進入到固定匯率時代,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看似是一種「美元本位制」,但實際上美元的背後依然是黃金作為支撐。金本位的崩潰標誌性事件是1971年的「尼克松衝擊」。為擺脫越南戰爭時期美國社會失業、通貨膨脹、國際收支赤字的困境,減緩美元暴跌、大量黃金外涌的危機,尼克松政府於1971年8月15日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該政策對外採取了兩項措施:放棄金本位,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和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從而導致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由此世界由固定匯率時代進入浮動匯率時代,進入到國家信用本位制的階段。

在國家信用本位制下的貨幣實際上只是一種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等等職能的符號,因為現階段的貨幣是國家政府憑藉權力憑空創造出來的,背後是國家信用作為支撐。貨幣的償付能力不由含金量決定而是由法律賦予,也不與任何金屬保持等價關係。貨幣的發行不受黃金儲備的限制而是根據本國經濟需要決定發行量。當貨幣徹底與黃金脫鉤,去金本位自然就不會使貨幣的價值歸零。


你自己YY的故事不是金本位崩潰的故事,而是銀行系統失去償付能力的故事……

換句話說,就是錢莊拿黃金當作了保證物,印發借條(銀票)向村民們借錢。村民都認可錢莊能還錢,所以借條可以當成錢互相交換。突然錢莊作為資產的黃金消失了,而你的故事裡沒有其他機構替錢莊還錢,錢莊也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拿來還錢,那自然借條就是廢紙了。
而從歷史來看,任何償付能力的喪失都是可以使昨天龐然大物的銀行,今天死的迅速而徹底的高烈度毒藥。有時候這種償付能力喪失一天都會導致不可逆的可怕後果。

至於金本位的崩潰,雖然黃金沒了,但是國家還在,國家每年都有財政收入,國家強制大家(在本國範圍內)使用本國貨幣。也就是國家把「你不信我,我給你黃金」變成了「老子有錢也有槍,你必須得信」而已。所以當國家信用破產,該崩潰的金融系統還是得崩潰。


為什麼腳手架拆除後,建好的房子沒有倒塌?


瀉藥。原因很簡單,信用貨幣是國家強制使用,你不同意就只能朝槍杆子說話。

信用貨幣誕生前,各個國家的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本質上是貴金屬,那時候雖然也有美元等貨幣,但大多還是金本位或者金銀本位制,拿著錢上銀行能換取恆定數量的金銀,實際上承擔交易功能的還是貴金屬,貨幣只是為了方便。

由於很多原因(這裡就不討論了),各國陸續放棄金本位制,我個人認為布林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最終確立了信用貨幣的主體地位。在那之後,信用貨幣原則上可以無限擴張。

那麼,信用貨幣之前,貨幣背後是金銀,貴金屬支撐貨幣的購買力;信用貨幣之後,貨幣背後就是槍。但這槍口對內不對外,就是說人民幣在中國國內強制流通,它背後是全體中國人的財富,因為用人民幣都可以買到。同理,美元背後是美國人的全體財富。為什麼美元受歡迎?不過是因為美國資產量大質優而已。


瀉藥,前幾個回答都挺生動的。沒必要重複,總結來看,很多國家起源的貨幣制度都是與黃金或者美元掛鉤的,而且掛鉤的前提是你得有美元或黃金儲備,如題中的那些黃金。直到這個國家變得強大,政府穩定,才可以以國家信用作為貨幣擔保。如果題目里的銀行足夠強大,可能即使沒了黃金人們也會信任它。

國家不夠強或者政府沒有說服力的反例有兩個。

一個是國民政府時期,為加強政權統治曾實行過一系列幣制改革的政策、廢兩改元、發行法幣,關金券,金圓券,銀元券。這些貨幣有的跟黃金掛鉤,有的跟美元掛鉤,有的是以政府信用擔保,結果它們的壽命都不長。

另一個是現在的辛巴威,津元最早比美元值錢,1980年獨立的時候,津元與美元匯率為1:1.47。在土改以後,由於經濟崩潰,政府財政入不敷出,於是開始印鈔。然後。。。在2008年,津國通貨膨脹率高達220萬%,意思就是今年花一塊錢買個小玩具,明年你就成了二百萬富翁。現在好像廢了本國貨幣用美元了。

總之,要麼有錢要麼有權。


黃金失去了貨幣功能之後,才取消的金本位。而不是倒過來................


歷史上對貨幣價值的思辨和理論分兩派,一派叫chartalism,一派叫metallism。前者認為貨幣的價值來自於國家,國家對發行貨幣的壟斷權和國家徵稅的權力。後者認為貨幣必須是自身有價值的,比如貴金屬黃金,白銀,或者至少是保證能兌換金屬貨幣的「紙幣」。

很顯然在當今的社會,chartalism是勝利了。絕大數國家不再有金本位的貨幣系統,美元的價值不需要依賴於對黃金的自由兌換能力。

問主舉的錢莊和羅斯福對比的例子不是很恰當,因為錢莊發的銀票是私人「貨幣」。為這種貨幣背書的是錢莊這個私人機構的資產,黃金也好,其他的也好。錢莊的資產沒了,或者貶值了,會造成私人「貨幣」的貶值,或者一文不值。

但是羅斯福時期的美元是公共「貨幣」,為這種貨幣背書的是如chartalism所說的國家權力。在羅斯福時代,金本位制不是為了貨幣提供背書(至少在國內不是,國際交易還是要靠黃金背書),而是一種限制信貸擴張,和匯率鎖定的機制。所以脫離金本位制的動機也就是解除信貸擴張的障礙,能夠刺激處於大蕭條的經濟。自然不會引起貨幣的大貶值。


一句話,紙幣有價值不是因為紙有價值,而是我們賦予了它價值,我們需要它有價值.

題主的思維符合資本主義時代之前銀錢業的情況,每一張支票背後必須有百分之百的金銀鑄幣作抵押,但你要知道隨著信用經濟的發展,銀行發現,發行銀行券也就是紙幣(在金鑄幣時代,本質上還是一種支票)並不需要百分之百的準備金,因為社會上的債務清償和貨幣支付大多因為銀行券的便利性而用銀行券支付,用銀行券找銀行要求兌換鑄幣的少之又少,所以銀行可以發行比鑄幣多得多的紙幣,你會發現多發行的紙幣並沒有金銀鑄幣作擔保,那麼它們是什麼?

這就是信用貨幣的開始,它們本質是債權債務憑證,象徵著你對發鈔銀行的債權,當下各國的發鈔銀行幾乎都是中央銀行,你擁有貨幣意味著你對國家的債權,日常的商品買賣實際上是用債權換取有價值的商品,即使金本位已經失,這種債權仍然有效,國家以其全部財富和信用為其擔保。

而且這種變化過程是緩慢而漸進的,從金鑄幣本位到金匯兌本位和金塊本位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雙掛鉤再到不兌換的信用貨幣制度,經過了大概70年,人民約定俗成的接受了中央銀行發行的銀行券為唯一的一般等價物的事實,就好像他們當初接受金銀鑄幣為本位幣一樣。所以一種商品只要它能執行貨幣三大職能: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價值儲藏手段三點即可認定它是貨幣,貨幣屬於什麼本位沒有實際影響.

貨幣說到底是一種交易媒介,它的意義在於交換,我們賦予貨幣價值也是為了商品的流通,我們憑藉這種運行機制保證在廣泛的社會分工下每個人還可以以較低的交易成本交換到他所需要的商品.

所以貨幣說到底是一種為商品流通服務的工具,它的使用前提我覺得有兩個

1、價值,貨幣流通必須要有價值,不然不可能用於交換,現代貨幣的價值擺脫其使用價值,所以說,貨幣本身的價值是由它交換來的商品價值決定,金銀也是如此。(這種交換是如此廣泛而歷史悠久,以至於我們覺得這種價值是貨幣天生具有,可以獨立存在的,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當我們考慮價值時必須以交換為前提.)

2、另一個關鍵在於「社會成員全體的認可」,一個詞概括就是「相信」,大家都相信貨幣擁有交換價值,反過來說,貨幣制度崩盤實際上就是大家都不相信.

明顯現代信用貨幣的流通滿足以上條件,是一個合格的媒介或工具.

那麼現在的貨幣為什麼沒有崩盤呢?很簡單,第一:人類社會需要高效率的交換媒介,現在沒有東西可以代替紙幣,這個工具很順手,也許未來數字貨幣,第三方支付平台會是一種可能,不過現在還不成型.

第二:相信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中國房價都沒崩,信用貨幣憑什麼崩?


在我看來貨幣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更像國家發行的一種信用債券

既然是發行債券那麼你得有信用,而信用的背後就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體現

對於如今的電子貨幣,其背後關於信用的凸顯程度越發明顯,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支付寶那麼好用但還是得慢慢推廣,因為你相信它的信用,能償還你投入的資產,但不是誰都相信它的信用的

前陣子,國際三大權威機構之一的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3下調到A1,財政部立馬回應,說它血口噴人。

不討論是非,單就看中國那麼多部門就財政部對此事最敏感,就不難發現,這還是一個信用社會啊


很簡單,因為你不用就大刑伺候!


誰說沒有崩塌,只是有崩沒潰,,,,

在美國國內,官司打到最高法院,大法官投票是5:4,,,,,,,,

在國外,美元大幅貶值,英國都要翻臉,,,,,,結果來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什麼能達成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學習了。


廢除金本位的根本是因為它遏制了經濟發展,或者說市場上錢實在是太不夠了……而不是太多了


你這個問題本身是存在問題的。

事實是,因為美元錨定黃金而其他貨幣以固定匯率兌換美元的價格體系在六十年代末的崩塌導致了美元脫離金本位這一事件的發生。

那可是六十年代,別以為六十年代只有中國人吃不飽。

在經濟學家憂慮關於匯率,貿易逆差與本國貨幣獨立性的時候,更多的人在意的是他眼下的工資夠不夠吃飽飯。一切國家的一切的貨幣政策都是為了維護國內價格體系在一個可接受的狀態下運轉以保證各階層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比起吃飯問題,經濟學家們所期望的「美好的貨幣架構」一文不值。

本來我一個遊戲策劃不該回答這種問題的,但是看了樓上的答案不禁懷疑很多人讀了六七年金融專業都學到了點什麼。


金本位的發展大概是這樣的,從最開始以法國為代表的金銀雙金屬本位,到以英國為中心的單一金屬金本位,到一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金本位,再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其中各國脫離過金本位很多次,除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自之後進入浮動匯率以外,或快或慢的各國都回到了金本位。

在這裡先說一個有趣的小點,如果有時間再從頭開始更新。脫離固定匯率和金本位一定是信用崩潰的體現么?一定不利於經濟么? 某些情況下,脫離金本位恰恰是拯救經濟危機的一味良藥。

在1929年的大蕭條中,央行最應該做的事情是採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換言之應該是多印錢,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而金本位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由於國家的黃金儲備有限,市場上流動的貨幣也是有限的。當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不僅沒有發生大額的資本外流(資本外流可以看做投資者不信任本國貨幣的體現),反而出現了外國資本流入美國這一反直覺的事情。這種情況可以理解為:投資者看到美元與黃金脫鉤,認為市場流動性很快會得到補充,從而可以幫助美國更快的從衰退中走出,所以將自己在別國的資產轉移到了美國。

通俗的講,如果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金本位是一輛車的話,先跳車的國家更快的走出了1929金融危機。至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有時間再更新。

在知乎看的多,答的少。並不知道如何引用,關於金本位與大蕭條(感謝評論區指正)的關係出自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論文:

Bernanke, B. S. (1994). The macroeconomic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o. w481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你好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進而產生了信用貨幣和電子貨幣,信用貨幣是一種不足值的貨幣,但是因為發行者的(錢莊,銀行,國家)的信用人們選擇願意持有和使用它,古代人們往往把錢存入商譽良好的錢莊,而商譽不好的錢莊會被淘汰,所以錢莊會儘力履行承諾,這就促成了一種信用貨幣的產生-銀票,它基於錢莊的信用

類比美元我們先來說一下人民幣的幾個特點

1國家強制性,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任何人不得拒收或者拒絕使用人民幣

2不與任何金屬產生關係,人民幣不可兌換黃金

3它是一種不足值的信用貨幣,是建立在國家信用的基礎上,這種信用比其他的信用要強

這也就是國家的貨幣能夠自然的取代天然的金銀的原因

另外價格市場的決定因素的供求關係,微觀經濟學模型中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是市場均衡點,也就是價格所在點,也就是說供給和需求影響價格


為什麼紙幣無法兌換貴金屬但卻依然能用,那是因為紙幣背後是國家信用,說白了就是法律與槍杆子。

例如國家法律規定個人不能儲存大量外國貨幣,那些賺外匯的公司要把賺來的錢換成人民幣,想要用外國貨幣就得去銀行換。這就強制保證了中國的商品與服務只能用人民幣去買,保證人民幣的市場地位。人們想要買中國的東西就只有獲得人民幣一條路可走,使得人們對人民幣有需求,有需求就也就能用了。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並不是突然的,所以不會出現你所描述的價格體系的突然崩潰


推薦閱讀:

行業間的收入差異為什麼這麼大?除了「價值決定價格」因素外,還有什麼影響因素呢?
韓國經濟騰飛出現在軍政府時期,即絕對獨裁時期,這可以證明民主對經濟發展不是必備條件么?
同為拉美右翼軍棍,為什麼斯特羅斯納、魏地拉、特魯希略、加爾鐵里沒有像皮諾切特一樣獲得經濟自由派的追捧?
如果賭博輸贏的概率都是50%,為什麼長久賭博的人多會傾家蕩產而不是收益均衡?
如果中國完全放開房價,自由競爭,後果會有多嚴重?

TAG:金融學 | 經濟 | 貨幣 | 經濟學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