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落後的經濟體而言,市場自由和政府干預哪種政策相對更有利於它的發展?
儘可能的自由開放市場和儘可能的政府干預之間,哪種策略更利於一個原本落後的經濟體快速提高生產力?
需要分情況討論的話,哪些因素應該考慮在內?————————————————————得了,以貴乎的經濟學水平。。。這問題可以洗洗睡了。
我也知道這話題有點大,但你把這二者非要分個高下就是耍流氓。
所謂左派好還是右派好?
答:沒有哪個更好,而是我們既需要左來維護中下層利益,維持階級流動通道,也需要右來維護階級秩序。少了哪個都不行。
所謂人權高還是主權高?
答:沒有哪個更高,外敵入侵時,保不住主權就等於護不住人權;和平建設時期,保障不了人權,主權也失去了根本意義。少了哪個都不行。
所謂工資更重要還是責任更重要?
答:沒有哪個更重要,少了工資勞資沒工作的動力,少了責任勞資會被扣工資。少了哪個都不行。
所謂調控重要還是自由重要?
答:明顯感覺產業結構失衡或者經濟危機要來的時候你不調控就是作死,而調控下手太重傷了經濟發展的時候不懂得恢復一定程度的市場自由更是腦子不清醒。少了哪個都不行。
本來答到這就完了,但覺得不吐不快還得說兩句。
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點:
每個問題里的兩個元素,都互相獨立卻又互相聯繫,少了哪個都不行,這就叫對立統一,辯證統一。(參見高中課本政治的第四冊:哲學。)
那些嘲諷辯證法說「我放了個屁,它很臭,但對我的身體而言還是有積極意義的」的人,是大概不會明白什麼叫真正的辯證法,該用在哪裡。這些問題就是最好的例證。
而且,最後你也說到了,沒錯,現實中具體的操作遠遠比理論所歸納的要複雜。
比如生產力的發展,長期而言是一條斜率為正的直線,但因為微觀經濟活動的波動性,實際上這條線呈現出來的也是波動性的曲線,只不過長期而言可以抽象為一條接近直線的曲線而已。這就是理論和實操的不同。
再比如,為啥德軍明知自己突破過外強中乾的馬奇諾防線,為啥自己卻也在盟軍登陸前也搞齊格菲防線?因為兵力不夠啊!
又比如,德軍為啥沒能識破盟軍在加萊、諾曼底之間聲東擊西的伎倆?因為決策依據不足啊!
如果你站在那個決策的位置的話,你敢就斷言那一紙情報是盟軍假造的嗎?萬一那情報是真的怎麼辦??
而理論這時候告訴你「兵不厭詐」,「兵者,詭道也」,這時候為啥這些理論一句作用都發揮不出來了呢?
就是因為理論和實際的根本區別啊!
理論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但實際情況永遠千變萬化啊!
你想偵查一下地形,結果你不知道對手早就在你身邊安了釘子,偵察兵剛出去就被對手抓了;你想讓手底下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可你架不住他們為了鬥爭互相給好看、工作效率大受影響;你想創業,好不容易把流程走完,拉了資金,招了人馬,產品做出來卻四不像;你想...
想什麼啊,事情做起來永遠比想像的難。
從實際出發吧,實踐比什麼都重要。
最後,不是大神,就是個大嘴一張啥話都敢說的小卒子。
政府干預
英國落後於歐洲大陸:先干預、再自由
法國落後於英國:先干預、再自由
德國落後於英法:先干預、再自由
美國落後於歐洲:先干預、再自由
日本落後於歐美:先干預、再自由
中國落後於歐美:先干預、再自...
一直干預的:朝鮮
一直(接近)自由的:拉美
再說說二戰之後唯一富起來的四小龍
基本上可以說是產業政策成功的典範
經濟就像個小孩子,剛開始要百般呵護,不要受到外來的衝擊。等他長大後,就讓他自由。
你說政府水平低?那還說說個毛!
--------------------------
上面是實證
下面是理論
所謂發展無非就是相對於其他經濟體,收入增多,生產效率增高。收入增多的因素有很多,沙特那種躺著賺錢的不具有一般意義。
單看生產效率吧,一切因素從簡,多了沒法分析。
問題的假定是落後的經濟體,不妨假設該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較低,稱作A國。
先看在國際貿易中,會發生什麼。
A國生產X產品的單位成本是100
B國生產X產品的單位成本是60
沒錯,如果政府不管的話,大概A國國民買到的X產品都是來自B國的,雖然價格可能是99,也就是說A國的X產品產業將會全部依賴於B國,A國的X產品產業全部破產。
那麼A國怎麼辦,不活了嗎?
總會有一些東西,A國的成本是低於B國的,比如中國雖然經濟結構落後,但是在勞動密集產品成本方面比發達國家低太多太多。A國就可以做這些。
如果僅僅是這些,市場自由就可以做到。
那麼為什麼還一定要干預呢?
A國為了發展,必須不斷摒棄一些落後的產業,開發新的產業,才能在國際分工中保持住屬於自己的那一塊蛋糕,是保持住,沒說擴大蛋糕。
如果要擴大蛋糕,就需要搶別人的蛋糕了。
B國賣汽車,A國也想賣。
那麼要怎麼樣扶持本國的的汽車企業呢?
首先要讓企業在B國強大的競爭力面前活下來,怎麼辦,給補貼唄,免稅唄、政府採購唄......同時,提高針對B國汽車的關稅,本國國民可能就傾向於買本國企業的汽車產品了。
等到本國企業混熟了之後,從技術、管理等方面成長起來,能夠對成本進行更好的控制,便可以從世界汽車市場上搶一點點蛋糕了。
再看看國內
如果政府什麼都不管的話,各個產業根據市場行情發展,那麼最終的情況很可能就是只有少部分本國具有極強優勢的產業,依舊是賺錢的,用賺來的錢來買別的國家的東西,但是夠不夠就兩說了。
所以國內也不能一刀切,需要重點扶持一部分產業和企業,到底扶持哪些呢,是能源還是信息,是金融還是餐飲,政府當局就需要斟酌了,比如說,當A國受支持的金融產業發達之後,所得到的收益應該要大於其他產業的機會成本。
其實國內產業政策就好像是一個老師有七八十個學生,目標是這七八十個學生所取得的成就總和最大,如果老師不分重點的話,大概可能或許也會有天資聰穎的成為人中龍鳳,但是那是小概率事件,理性的老師更傾向於這麼做,選幾個認為稟賦好的,重點培養,稟賦一般的,一般培養,稟賦差的,不培養。但是也有可能看走了眼,或者針對性的培養方式出了問題。這就算失敗了。
這也就是林毅夫和張維迎的產業政策之爭,我是林派,扯遠了.....
這種大而寬的問題很無聊啊,現實中找不到至始至終完全乾預和至始至終完全不干預的國家,而且兩個國家比較,又不能排除其他初始資源稟賦和文化差異
相比於自由經濟,政府干預的上限更高,同時下限更低。高,可以高到年年經濟兩位數增長。低,可以低到豐年大量餓死人。全看執政者水平。
首先說一下我是個左派。
但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在發展初期自由經濟相對更好。打個比方,市場經濟大概類似一個得了重病的人,政府相當於醫生。病人間歇性就犯病,醫生就給病人治病。那麼要不要醫生治病的關鍵,不在病人,主要在醫生。如果醫生是個江湖騙子,目標就是騙病人錢,那麼很明顯不該讓醫生治病,因為他不會想把病治好,治好了就不能繼續騙錢了。
如果醫生是個庸醫,外用藥內服,內用藥外敷,當然也不能讓他治,容易出人命。但如果醫生真心想治病,而且醫術還不錯,那麼有病還是得治的,哪怕只治標不治本。如果醫生的醫術逆天,也許還能根除呢……在落後國家,一般醫生都不怎麼樣,要麼因為民主化程度誒導致政府不為百姓服務,要麼能力太差成天瞎調控,還不如發揮市場的作用自行解決,雖然解決不了問題但最起碼不會更糟。發達國家一般民主化程度高,政府多調控有利於緩解矛盾,提高效率,對經濟危機有一定治療效果,雖然大多數有副作用。至於根治麽……當年有個博導提出過解決方案,但條件好的醫生都不敢試,只有少數條件不好的醫生試了試,還被孤立了,導致病人死了……現在更沒人敢試了……最快的是像我國政府一樣的干預。就好比一個什麼自然資源都沒有的貧困村要發展,要吃飯,那第一就要有錢給農民買種子,買農具,除了我國政府誰還給你扶貧貸款,還給你貼息的?自由市場的資本家根本不理睬你農民過得怎麼樣好么。利益相關,我在人行,目前在做金融扶貧的。湖南省益陽市,目前全市建成金融扶貧服務站193個,6月底前將要建成扶貧服務站29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76萬戶,7.89萬人,就是說要對這麼多人的農村貧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務,要是自由市場的資本家誰還會管農村人有沒有金融服務好么,划不來好么,成本大於收益好么,已發放扶貧貸款40億元,而且以後至少要翻個兩翻。
對於一個落後的經濟體而言,關鍵還得看政府是一個什麼樣的政府,如果政府僅僅是為少數人某私利,那麼政府干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極大破壞(現代例子:委瑞內拉),如果政府有著有效干預的機制體制,那麼就能大大促進經濟發展,同時掌握經濟主動權,穩定經濟發展成果和經濟市場環境(現代例子:中國)。至於市場自由也有正反例子如 辛巴威 正面例子美國 西歐諸國,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哪種經濟體制,一般只和政府才是主要關係,跟經濟體系是次要關係。如果排除政府好壞因素,那麼一個相對落後的經濟體而言,政府干預政策會比市場自由來的更有效果一些,畢竟散兵游勇除了逃跑有優勢,其他來說優勢不大
就目前而言,行政干預式的國家崛起例證有:中日韓三國,新加坡等。市場自由落後國家崛起的有愛爾蘭等。都有成功範例難說誰好
落後經濟體,市場主體的培育比市場自由更重要,這是日韓式資本主義經濟體當年起飛前政府的重要推力
落後國家當然需要干預。
這就和養孩子一樣。嬰兒時期要無微不至的照顧,隨著其成長逐步放鬆,等到成年了就讓他自食其力。只在其生病或受傷時給予特殊照顧。中國雖然走了很多彎路,但整體方向是對的。那就是先搞起然後改革開放,一步步的放開競爭,不斷磨礪提升。這個中國模式已經基本上屬於全世界共識了吧。民主國家,選的領導和中國模式有多接近,就會多被看好。最近真的很少提中產階級,政府不搞公共支出,不搞基建,教育補貼,最低工資,富人稅,這些一出,資本市場就用腳投票。
剛好看過林毅夫老師的《中國經濟專題》,書中相當一部分內容在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引入幾個概念。一企業自生能力,即在一個自由、開放、競爭的市場中,在沒有外力的保護下,企業可獲得正常利潤的能力。二要素稟賦結構,簡化為資本與勞動力擁有量的比值 。林老師舉了美國農業的例子,美國資本豐富勞動力少,要素稟賦結構高,盡量選擇資本代替勞動。但中國要素稟賦結構低,勞動力相對資本佔優勢,如果盲目學習美國農業機械化,就是背離了比較優勢。
回到題主的問題,自由市場還是政府干預。在發達國家,要素稟賦結構高,企業具有自生能力,政府確保市場競爭即可。但在發展中國家,可以直接借鑒發達國家的模式,此時需要政府引導要素稟賦結構和產業提升。但如果政府干預脫離了要素稟賦結構去升級產業和技術結構,比如建國初期的重工業趕超戰略,企業沒有自生能力反而導致政策性負擔。
簡而言之,林老師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政府要干預,但要根據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與比較優勢來干預,被稱為新結構經濟學。這個模型解釋了德國重工業優先發展取得成功,但在中國印度失敗;解釋了東亞奇蹟亞洲四小龍的現象,前蘇聯和東歐休克療法的失敗。
林老師這個觀點的確可以解釋一些問題,但也被一些學者質疑。主要原因是政府了解到的信息可能不全,干預起來可能不到位,哪有那麼全知全能的政府。
拉美人的悲慘生活
和
過著同樣悲慘生活但是連核彈都有了的朝鮮人很好的解答了這個問題。第一個階段是,對比較先進的國家實行自由貿易,以此為手段,使自己脫離未開化階段,在農業上求得發展;第二個階段是,用商業限制政策促進工業、漁業、海運事業和國外貿易的發展;最後一個階段是,當財富和力量已經達到了最高度以後,再行逐步恢復到自由貿易原則,在國內外市場進行無所限制的競爭,使從事農工商業的人們在精神上不致鬆懈,並且可以鼓勵他們不斷努力保持既得的優勢地位。
引自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第105頁。實踐出真知
如果這是一個純經濟問題,用市場自由就解決了。
但社會經濟不純粹是經濟問題,還要受到政治、文化、民族、歷史等多方面的綜合影響。在這樣的狀態下,市場自由會變形走樣甚至失效。採用政府干預是自然而然的。但政府干預要有一個目標,那就是以建立市場自由為導向。否則無法追趕上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
回顧我國近幾十年的發展,其中的經濟發展問題是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遠比其它問題簡單的多。就是從一個近乎閉關鎖國的、採用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通過引入市場經濟即獲得明顯的經濟發展。使得人均生產力從世界末流水平提高到世界中流水平。至於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就看「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和完全市場經濟有多大的差距了。
題主所關心的具體操作手法和政策細節,處處受制於非經濟方面的影響。評價好壞哪有那麼容易的,最終只能看歷史的驗證。
像日韓的產業扶持,跟我國以前的農業反哺工業、地方支持中央一樣,看似經濟上一時獲利了,但代價體現在經濟以外的地方。
不弄點兒看家護院的,我告訴你,這年頭兒外頭可都是賊,而且他們最近伙食不太好。
想起秦暉先生說過一句話,中國是沒有左派的,只有右派和比右派還右派的右右派。大多數人對左右是有誤解的,他們都忘了,對於一個真誠的政治家來說,左右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程序正義。我相信秦暉先生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是沒有誤解的和別有用心的。政府干預和自由市場,對應的就是左派和右派,經濟制度和政治觀念的對應關係。同樣,不得不提到真誠的問題,在我們相信人是真誠的情況下,以干預或自由的方式,去追求人類的幸福,如果在假設處於相等的生產力水平下,是沒有本質區別的。不過被實際證明的是,社會不滿足我們所有的幻想,政府干預不是僅限於干預這兩個字眼,自由市場也包含大自然的血腥。程序正義才是兩者的共同意義,使干預不致於走向腐敗甚至是等級制度,使自由不致於走向血腥。
我一個學經濟的,看到很多知乎上的問題就感覺除了答不上來就是看不懂。偶爾有答得上來的還要被噴的體無完膚。玻璃心路過,我就看看,不說話。多說一句,兩種市場都存在於非常落後的國家。但計劃經濟目前證明了可以幫助國家脫貧,但還沒有證明可以致富。
看情況吧。賣資源搞服務業的國家的話可能自由經濟好一些吧畢竟賣的快,但是純靠賣資源搞服務業起來的稍微大一點的國家基本沒有,當然你要是認為沙特發達那也算有例子了。搞工業化然後起來的話調控和產業政策扶持是必須的。這是所有後發發達國家都走過的路。邏輯在於自由競爭的話本國剛剛誕生的孱弱工業,低質量工業品是無法和國外先進產能競爭的,勞動力密集型可能好一些,但是裝備製造業這種就肯定是這樣了。所以就要國家給政策,逆規律降低成本,然後提高關稅至少把本國市場保留下來給本國工業發展。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均GDP少於1.6W美刀的國家(中國的兩倍),被人們認為是「充滿自由、民主的空氣」?
※如何看待黑龍江養老金虧空超200億 ?現在的年輕人應該怎麼解決未來養老問題?
※《經濟研究》在世界經管類期刊中的地位?
※為什麼同樣的東西,給自己買比給女朋友買更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