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網易蝸牛讀書?其前景如何?
這兩年來分別體驗了「有書共讀」、「微信讀書」、「蝸牛閱讀」,對比來看這三個APP,會有更清晰的認識;1.有書共讀 這個APP在2016年很火,它的定位是幫助那些:
- 想讀書,不知道看什麼好;
- 想讀書,但自控力不強,尚未形成習慣;
- 想讀書,以及有人帶領來讀書;
的這麼一群人群;按照每周一本書,早晚閱讀的模式,幫助用戶形成讀書的習慣;但它並不直接提供書籍; 目前聚集的共讀人群還是蠻可觀的;
2. 微信讀書
本質上還是專註於「閱讀」本身,按照「找書、閱讀、評價」的這麼一個模式來組織產品的功能,還是很符合常規的閱讀場景; 首推了「時長換書幣」的模式,算是一個亮點;也有利於培養用戶的閱讀習慣; 發現好友在看的書和閱讀排名,從社交的角度,滿足了用戶「曬」的慾望;3. 蝸牛閱讀
也是專註於「閱讀」本身,按照「書桌、分類、領讀」來組織產品功能,有這麼幾個特點:1)書桌,最多只能放3本書,這個設計其實還蠻符合決策心理學裡面「選擇閱讀、困惑閱讀」,讓你最多放3本,不會因為在看這本時,心裡又老惦記著另外一本;
其實我想,幹嘛不更決絕一點,書桌一次就只能放一本,這樣就不會有選擇困惑了; 2)分類沒啥好說的,但目前書籍其實還是真不多,可能和版權有關係吧; 3)領讀,我想這個設計,一定有參考「有書共讀」裡面的領讀模式,但又不同於有書提供的每天定時「語音+文字」的領讀內容,缺少了「有書共讀」的那種每天早晚必須完成閱讀的較強制的約束在,領讀其實意義不大,所以,目前來看,蝸牛的領讀反而有些雞肋;蝸牛最創新的一點是:每天免費一小時的閱讀時長領取;這一點還是蠻值得說道的:
1)是每天必須自己手動去「領取」,這個設計其實然這個時期變成了一種「儀式感」,而儀式感的東西會慢慢固化人對這個事情的認知,繼而形成習慣; 2)每天1小時的時間,也是蠻合理的,對於80%以上的人來說,每天1小時已經足夠了;所以它也能吸引到足夠的人來參與進來,當然,前提還是書籍的豐富度和質量;最後想說的一點是: 蝸牛閱讀的定價,改變了原來以書籍本身價值進行定價的模式,變成了以「用戶時間」來進行定價的模式; 這種變化,我們可不可以理解為:書籍本身價值如何高,已經不是最關鍵的了,關鍵點是用戶,願不願意把時間,把注意力用到這本書上去;
因為,在這個碎片化的世界裡面,注意力才是最寶貴的資源,而注意力的本質就是用戶時間的投入;那麼按用戶投入的時間,來對書籍的價值進行定價,算不算是一種突破和創新呢?前些天,我與一個老友吃飯,不無遺憾地說起,我最近好久都沒耐心讀完一本小說了,連東野圭吾的小說也很少讀了,平時都是玩手機。都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我現在大概是面目可憎了。
他沉思了一下說,要不然,你試試換一種方式?
我驚訝:怎麼換?
他說:現在手機上的讀書類app也不少,你試試下載一個,然後看你自己能不能沉下心來在手機上去看書?
市面上讀書的app並不少,但網易蝸牛吸引了我。與其他的讀書app不同的是,網易蝸牛讀書有一個「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的福利。我反思了一下,下班後除了做飯吃飯收拾衛生,我每天玩手機的時候比較固定,基本上在晚上10點到11點之間。
下了網易蝸牛讀書以後,每天的這個時間段,我不再刷微博刷豆瓣,而是找我愛看的書來看,因為這免費的一小時,深夜讀書竟也成了我雷打不動的新「習慣」。
這段時間以來,我不知不覺中讀完了五十多本推理小說。這於我而言,實在是一件好事,正如失去的腹地需要一寸一寸爭取回來,失去的閱讀習慣也需要一點一點拉回來,或許,再過段時間,我又有了閱讀哲學書籍的興趣與耐心呢。
劉瑜說:「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現在,每天至少讀書一小時,已經成為了我與自己的一個約定。山長水遠,一個年輕人的內心,還是要多少有些丘壑才好。
正如王爾德所說,「你擁有青春的時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虛擲你的黃金時代,不要去傾聽枯燥乏味的東西,不要設法挽留無望的失敗,不要把你的生命獻給無知、平庸和低俗。這些都是我們時代病態的目標,虛假的理想。活著!把你寶貴的內在生命活出來。什麼都別錯過。」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寫道:「美國人不會交談,但他會討論,而且他說的話往往會變成論文,他像在會議上發言一樣和你講話。」
曾經,我們擁有深入理解一本書、一個思維體系的能力;而現在,我們開始迴避複雜、困難和深刻。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尼爾在《娛樂至死》的結尾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最可怕的當然不是我們不再讀書,而是我們不再思考。一個人從思維的墮怠開始,逐步走向全面僵化,走向加速衰老,變得呆板、狹隘而無趣。
比起打開一本書,打開手機當然簡單得多;即使訂閱了無數偏文學性的公眾號,百忙之中我還是會優先點開娛樂新聞、段子和獵奇故事。
日新月異的技術讓我們的生活更為方便和快捷,可在滿足我們的需求的同時,也需警惕它們剝奪了我們什麼。它快速剝奪了我們的耐心,降低了我們的理解能力,讓我們逐漸變得暴戾和淺薄。
就連我一個自認為落後於時代,「埋首故紙堆」的人,讀的書也正在變得「淺顯易懂」,關注的內容生產者也逐漸從先賢到當代作家,再到公眾號上唾沫橫飛的熱點追隨者。
舊瓶裝新酒
閱讀類app幾乎是伴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而出現,至今大概有接近10年的歷史。在一個如此成熟的領域,會不會有什麼全新的玩法?在本文中,我將帶你領略剛過半歲生日的網易蝸牛讀書,看看網易的產品經理如何舊瓶裝新酒。
目錄
一、解構蝸牛讀書
1.1 亮點與核心流程1.2 功能架構1.3 業務形態二、新增功能點:問答2.1 功能架構和業務邏輯2.2 頁面流程和重要頁面原型三、後續迭代方向
終端:榮耀V9
版本:蝸牛讀書1.2.0
一、解構蝸牛讀書
本章依此分析蝸牛讀書(簡稱:蝸牛)的亮點與核心流程、產品功能架構以及業務形態,以此作為基礎,為後文分析指明方向。
1.1 亮點與核心流程
本節分析蝸牛的亮點、閱讀類app的核心流程,為後文打下基礎。
1.1.1 亮點
1 時間計費
蝸牛的計費方式為購買時長。用戶每天可領取1小時免費閱讀時長,不可累積,時長不夠可購買,最小購買單元為1天。
根據蝸牛產品策劃的說法,選擇「時間」作為消費對象,是因為他認為,如今人們稀缺的並不是選擇/機會,而是時間。人們面臨物質的豐富,卻面臨時間的稀缺,稀缺的東西是可以販賣的,因此蝸牛讀書選擇售賣「時間」。
2 價值閱讀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蝸牛瞄準的核心需求為「價值閱讀」。他們認為,只有將一本書讀完了,這本書才是有價值的。以「書籍」為消費對象的一個弊端在於,人們很可能買了書之後,就存放起來,再也沒去看第二眼。
蝸牛希望通過每日不可累積的1小時閱讀時長,結合特意設計的書桌功能(下文會講),督促用戶以讀完一本書為目標,堅持每日閱讀,完成價值閱讀。
3 領讀
作為閱讀App,書籍是最基礎的內容。蝸牛讀書在引進書籍時,專註【優質出版好書】,專註互聯網、財新、科技、創新等價值閱讀領域,鼓勵用戶在閱讀中自我增值。
在對基礎內容進行界定後,蝸牛讀書設計了以推薦書籍為導向的「書評」,作為新的內容載體。書評內容包括文學點評、人生感悟、觀點、哲思等,在想讀者表達觀點/想法/啟發/知識/態度的同時,推薦系列書單。
在1.1.0版本中,蝸牛新增了「領讀」主頁,符合某類標準的「書評」,將出現在這個頁面上,作為內容供用戶消費。詳情可參考另一篇文章:解析蝸牛讀書:探究其「領讀」的冷啟動與「書評」內容框架
在1.2.0版本,基於書籍展開的「問答」內容也被收入領讀中,具體在後文展開。
4 問答
提問/回答(後簡稱問答問答)是1.2.0版本中新上線的功能,替代了原有書籍評論的功能。用戶可以基於書籍進行提問,或者回答他人的問題。比如在《明朝那些事》這本書中,有書友提問「徐階為什麼不殺嚴嵩?」,截止到9月11日,已有11個書友回答了這個問題,其中有2條回答質量頗高,引證據典,邏輯清晰。
問答功能讓我聯想到了大型同性異裝交友平台某乎的內容組織形式。某乎是基於主題組織問題,用戶圍繞著主題和問題,分享自己的觀點、想法和論述,是一個活躍的UGC社區。而蝸牛的問答基於特定書籍展開,未來也有朝這個方向發展的潛力。
1.1.2 核心流程:找書-讀書-輸出
蝸牛屬於閱讀類app。如下圖所示,該類app的核心流程為「找書-讀書-輸出」。因此,專註優化該流程,將極大地提高用戶體驗。
在最新的1.2.0版本中,蝸牛優化了閱讀器,並新增了提問/回答(簡稱問答)功能。前者提高了「讀書」時的體驗,後者提高了「讀書」和「輸出」時的體驗。
後文將重點分析「問答」功能,這裡暫且不表。
在優化該流程上,各家有各家的玩法。比如微信讀書,瞄準「社交」這張牌,通過營造「炫耀讀書進度」的氛圍,增加用戶讀書的動力,降低閱讀的門檻(相比於其他娛樂,讀書還是比較枯燥的)。
1.2 功能架構
圍繞著優化「找書-讀書-輸出」這個流程,蝸牛的功能架構和重要功能點的設計也是獨具匠心。值得一說的功能模塊包括領讀和書桌。
1.2.1 領讀
領讀旨在優化「找書」和「輸出」。在最新的1.2.0版本,用戶可以在領讀中瀏覽由蝸牛讀書內容運營人員篩選的「書評」和「問答」,其中問答是該版本新增的內容。
書評針對「找書」和「輸出」。書評的用戶主要分為兩類:領讀人、核心用戶。領讀人撰寫專業的書評,並附上書單,幫助用戶尋找書籍。核心用戶通過撰寫書評,逼迫自己深入思考,吸收消化自己所讀,讓閱讀過程更有價值。
問答的內容基於特定書籍組織,主要針對「閱讀」和「輸出」(這在下文會展開),但在領讀模塊中主要針對「找書」,原理類似微博的熱搜:問答內容多的書籍,是熱度高的書籍,讀者很可能感興趣。
1.2.2 書桌
書桌旨在優化「找書」。其設計理念可以用「斷舍離」來闡述。書桌頁只會顯示用戶最近正在閱讀的3本書,減少用戶的選擇,使其更加專註。
用戶收藏的其他的書籍被放入「我的書桌」,進入的流程為「書桌-&>點擊我的書桌-&>進入書桌-&>找收藏的書」。通過增加流程,提高用戶在書桌找書的成本,逼迫用戶減少選擇,更加專註。
1.2.3 問答
問答旨在優化「讀書」和「輸出」。問答是蝸牛1.2.0新增的功能點,替代了老版的「書籍評論」功能。用戶可以基於某本書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回答他人的問題。
通過帶著問題閱讀,或者回答他人的問題,用戶能夠加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認知,甚至再創作。
1.3 業務形態
蝸牛本質上還是內容+工具型產品,內容屬性更重。其提供的內容包括:書籍、書評/書單、問答;提供的工具為閱讀器。
在整個內容生態中,用戶可按生產者/消費者來分類。
領讀人是內容生產者。這批用戶是書評/書單的主要貢獻者,一般為KOL、大V或職業的內容生產者。他們為核心用戶和普通用戶提供優質的書評和書單,方便他們找書。核心用戶也會生產書評/書單,但平均質量相對較弱。
核心用戶身兼兩種屬性。他們本身是閱讀愛好者,閱讀時間高於平均水平,積極撰寫書評、提出或回答問題。這批用戶是蝸牛內容生態未來的中堅力量,需要好好引導、培養和關注。
普通用戶為內容消費者。他們是整個生態中佔比最大的一群用戶,通過恰當的引導,可以被轉化為核心用戶
二、新增功能點:問答
如果把問答這個功能點視作產品,那這個就是一個內容產品。普通用戶消費內容、核心用戶生產內容。從優化主流程「找書-讀書-輸出」的角度,該功能強化後兩者,並讓蝸牛具備了成長為內容社區的潛力,這在上文1.1.1和1.2.3已有相關分析,在此不贅述。
本章主要目的是解構問答功能,將依次拆解其功能架構和業務邏輯,並畫出其該功能涉及的頁面流程和部分重要頁面原型。
2.1 功能架構和業務邏輯
將問答視作內容產品,則其功能建構主要分為兩個:生產內容和消費內容。生產內容包括:發布新問題、回答已有問題、回復答題者;消費內容包括查看問題和查看回答。
上文對蝸牛的業務形態分析中已經提到,問答的主要用戶應該是核心用戶(內容生產)和普通用戶(內容消費)。而領讀人更可能作為運營人員的運營工具,用於該功能點的推廣。
問答的入口有三個:書籍詳情頁、書桌、書籍正文頁。其中,書籍詳情頁功能最全,書桌功能最簡單。
問答業務邏輯如下圖所示。
提問
提問者可以通過兩個入口:書籍正文也和書記詳情頁,發起提問。其中,書籍正文頁為主路徑,因為用戶在蝸牛上停留最長的頁面是書籍正文頁,畢竟來這就是為了讀書。其使用場景如下:「在閱讀正文的過程中遇到了困惑,自然而然地提出問題」。
回答
回答者可以通過三個入口:書籍詳情頁、書桌-在讀書籍和書籍正文頁,查看問題並回答問題。其中,書籍詳情頁為主路徑。在這裡我假設了一個專門去答題的用戶,該用戶會通過分類/搜索等功能查找自己想要回答的書,進入書籍詳情頁,查看並回答問題。
瀏覽/回復
瀏覽/回復者可以通過三個入口:書桌-在讀書籍、書籍詳情頁和書籍正文頁,查看問題並回答問題。其中,書桌-在讀書籍為主路徑。這裡我假設用戶對最近正在閱讀的書產生的問答最感興趣,而書桌是瀏覽在讀書籍的入口。
2.2 頁面流程和重要頁面原型
2.2.1 頁面流程
蝸牛問答功能的三個重要入口為書籍詳情頁、書桌和書籍正文頁,該功能專有的頁面有「所有提問頁」、「問題Y的回答頁」、「問題編輯頁」、「回復編輯頁」等、「邀請人回答頁」。其頁面邏輯如下圖所示。
書籍詳情頁功能最為全面,用戶可從該頁面直接進入「所有提問頁」查看所有問題、「問題Y的回答頁」查看問題Y下所有回答、「問題編輯頁」編寫問題。
書桌功能相對簡單,主要用於進入「所有回答的彈窗」查看所有的回答。書桌上有三本在讀書籍,停留在其中一本,並點擊「回答」,就會彈出「所有回答窗口」。點擊回答,將進入「問題Y的回答頁」。
書籍正文頁主要用於進入「所有提問頁」提問或查看問題。點擊正文頁右上角「提問」按鈕,將進入「所有提問頁」
在「所有提問頁」,用戶可以進入「問題Y的回答頁」查看問題Y的所有回答,也可點擊底端的提問窗口進行提問。點擊後彈出「問題編輯頁」,用戶可以編輯問題,並邀請他人回答。
在「問題Y的回答頁」,用戶可以回答、轉發問題。在這裡有一個交互上的小細節,當頁面下滑至「共XXX個回答」下方後,該頁面的頂部將顯示目前頁面頂部回答的序號,以及總回答數。此外,還提供了「下一條」按鈕,點擊按鈕可直接滑到下一個回答。
三、後續迭代方向
蝸牛是一個典型的小而美的應用,在網易爸爸的體系下,能夠爭取到的開發資源我猜是挺有限的。因此,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圍繞主流程進行優化是較為理性的選擇。
在1.2.0版本中,蝸牛開發了新功能問答,提高「讀書」和「輸出」的體驗,並衍生出基於特定書籍的衍生內容;優化了「閱讀器」,提高了閱讀正文時的體驗。
在後續的迭代中,蝸牛應該重點關注「問答」功能的使用情況,通過數據埋點探究用戶對該功能的使用路徑,對相關流程進行優化,目的在於引導更多地人使用問答功能,提高使用率。當流程與用戶體驗被優化到一定階段,且基於問答產生的相關內容也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著手探索UGC社區的構建。
在「閱讀器」這塊,考慮到「看書」體驗的優化已經接近天花板,邊際收益遞減,因此建議蝸牛儘快開發「聽書」功能,解決用戶雙手不方便時的讀書需求,比如擠地鐵、公交等通勤場景。雖然該用戶群佔比較少,但目前蝸牛並沒有提供任何解決方案,所以推出「聽書」功能,效果立竿見影。
如果你對本文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歡迎你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關於我
作者研一黨,東南大學,2018屆畢業,求職意向為產品經理或運營。求包養,求關注。
郵件:lj90s@qq.com
實習經歷:方正證券,行業分析師,2017/01~2017/07
簡書賬號:ljlovecat - 簡書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主頁:ljlovecat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蝸牛讀書不是第一個按時間收費的閱讀收費模式, 在他之前有Kindle Unlimited。相信之後會更多。
另外剛更新了1.1版本,領讀人的部分變得更重更臃腫了,不是很喜歡。個人感覺如果硬傷能克服,增加閱讀社交這塊,會有一席之地。
此外大部分文字內容來自於我的微信公眾號,原題目為「書非借不能讀也,那麼互聯網時代呢」。
----------------------
蝸牛讀書的三個特點:
1. 蜜汁儀式感,領取「每天免費閱讀時長」
用戶可以每天「免費領取1小時讀書時長」,基本上就是書免費借來讀了,但只能借一個小時;如果需要增加時長,可以寫書評獲得,也可以付費購買。
其實時間收費這個不是蝸牛讀書首創,最開始應該還是Kindle Unlimited計劃,購買包月、包年時長,即可免費讀計劃內的Kindle電子書,但是前提是先付費。網易這次直接讓你免費讀1小時,要繼續讀?請交錢!
2. 三本書的書桌,保持專註
另一個創新是書桌模式,只有三本書,只准你放三本,要求你足夠專註,認真讀書,而不是做無意義的囤書。
3. 領讀人帶你讀書,零距離接觸讀書大V
此外還用了領讀人的模式,比如有梁文道老師。之前是比較輕度的關注帶標籤的人,現在是比較重度的寫書評,通過書評,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個領讀人。
-------------------------------------
目前使用中的硬傷:
1. 書籍太少,質量參差不齊,而且搜索質量太差。
找不到書,無論是因為搜索太渣找不到,還是本來就沒有這本書,都是很硬傷的部分。比如一本「人類簡史」,就怎麼搜也搜不到;同樣想搜阿婆的書,搜「阿加莎」有,搜「阿加莎·克里斯蒂」沒有。
這些其實都不應成為瓶頸,也不應該成為硬傷的,這不是一家創業公司,是網易家的。搜索技術對於網易來說絕對是so easy,圖書版權還是需要去一家出版社一家出版社的談,還是充滿希望的。
2. 領讀人內容生產有限,而且新版本更新更「重」了。
閱讀本身就是一件很「重」的事情,書評生產更是重中之重。新版本更新之後,之前你能在自己的timeline里添加之前讀書的評論,哪怕隻言片語;現在timeline被徹底取消,查看自己讀書的情況簡直像bug界面。更何況目前出現的文字推薦,更多像是書單,而非老老實實寫書評。
此外書評和免費閱讀時長掛鉤,有點不知所云;這些寫書評的人很多其實是在讀紙質書、用Kindle,之所以寫書評,無非是希望增加交流、提升自己的關注度,而不是期望增加免費閱讀時長,沒有把握好PGC用戶真正的痛點。
3. 商業化變現模式比較單一。
目前能看到的變現渠道,「付費增加閱讀時長」基本是擺設,「廣告」則是是個流量就有。到底這樣的產品定位能吸引到怎樣的用戶,還是未知數。
-----------------------------------------------
最後寫幾個小建議:
書籍量和搜索能力先提高了再說。
內容生產門檻放低,優質內容獎勵放高,而不是簡單增加免費閱讀時長。
閱讀社群,包括線上及線下,類似豆瓣小組,專題性閱讀這麼火,可以偏內容集合,可以是喜歡同個作家的小組,可以是互聯網小組,而不是簡單的有書共讀。
大家現在都很焦慮,看內容付費這麼火就知道,大家渴望學習,渴望交流,而閱讀社群可以成為很好的突破口,亞馬遜2017中國閱讀報告里也有一個「閱讀社交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用蝸牛讀書的人是有慾望的,產品其實就是在一點點利用人的慾望,社交又是一隻很好的怪獸。
大部分文字內容來自於我的微信公眾號,原題目為「書非借不能讀也,那麼互聯網時代呢」。
網易的產品牛逼就牛逼得一塌糊塗。蝸牛讀書簡潔優美,領讀和書桌板塊也恰如其分,一點也不亂,大概是用起來最舒服的一款讀書APP了。誇獎的話好像有很多了。售賣時長這個雖然很有意思,但我還是有槽想吐的。蝸牛讀書這有點像圖書館借書,圖書館的實體書實際上也就是售賣時長,蝸牛的每天免費一小時也大概相當於,圖書館給予免費借閱三十天的有效期(並非從量上來說)。圖書館的書,看完了要還回去的,蝸牛也一樣,即使花錢看了書,看完了、沒有時長了,也相當於把書還回去了,圖書館的書要再看就要再借,蝸牛的書要再看就要再花錢。如果要復讀幾次就要重複付費,對於一本書重複付費,我多少還是有點不爽的。另一點關於購買的時長,好像以前可以買一天/1元,現在最少買七天/6元,購買的時間是按自然天計算的絕對時間,如果在此之後的七天內,因為各種原因只讀了一天書,另外六天連APP都沒有打開,那就相當於花了6元讀了一天書。因此個人覺得還是應該改進吧,可以是某日打開之後就算一天,或者再仁慈一點兒,每天超過一小時算一天,畢竟蝸牛的聲稱的就是一元一天,要把這一天實在地給到才名副其實吧!還有答友提到應該以24小時為單位作為一天,而非一個自然日,個人認為有些牽強了,畢竟一元購買的是有一定程度不確定性的一天,要是絕對的24小時,一元實在有點便宜。總起來說還是很喜歡蝸牛讀書的,已經擯棄其他讀書軟體了,希望能做得更好一點。
@劉三叔 在回答中說到亮點:
——為傳統出版去庫存:
*運營模式亂彈:假設你是《劉三叔看互聯網》的出版商,你擔心你的書賣不出去,你可以把你的書拿到網易蝸牛閱讀來,這裡有成熟的社群組織,然後一起共讀此書,用戶如果買個月費或者年費就可以免費拿到此書的實體書,降低了出版社資金壓力和渠道壓力;
——改革數字圖書的盈利方式:
*運營亂彈:其實買VIP這種方式已經很成熟了,主要看價值和粘性;
————————————
如果能在去庫存和數字出版的這塊發力,網易蝸牛閱讀進入閱讀APP榜單前50是有可能的。
用了蝸牛讀書大概有兩周了吧,非常喜歡這款讀書APP,堪稱網易又一良品。
它很適合有這種讀書習慣的人:讀書快、讀書較為挑剔、追求深度閱讀。
打開蝸牛讀書APP沒幾分鐘,我就發現,它的模式簡直和我初中時代學校周邊書店的買時間看書模式一模一樣。
那時我所在中學的周邊林立著多家書店,基本都從事著一項重要業務:買時間看書。
大致內容如下:學生交上5毛錢,就能在書店看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的書,所有的書都可以看,但不能帶出去。這就相當於你花了5毛錢買了個書店的門票,進門後可以瀏覽任何資源。
我後來時常懷念那個年紀的周末,現在想來,也許那段時間是自己迄今最能如饑似渴讀書的時候了。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四大名著以及一些國外名著等等基本都是在那段時間讀的。雖然後來付費看書的價格從5毛漲到1塊錢,又漲到1塊5,但整個初中基本上只要周末有時間,就堅持去書店看書,雜七雜八,感興趣的書都看。初中畢業後,就再也沒見過可以這樣讀書的書店了。
這些年來用過多個讀書APP,還有kindle等等,都覺得不太適合自己,原因就是我是個讀書很快的人,而且還比較挑剔。經常出現這樣的狀況:花了幾十塊買了本書,結果一個下午就看完了;或者在APP上看著一本書介紹不錯,結果買來翻了幾頁卻讀不下去了,只好扔在一邊,譴責自己浪費資源。於是不禁懷念十幾年前自己能一口氣暢讀群書的那段日子。
直到蝸牛讀書APP的出現終於解決了我的這個痛點。
它的模式和我初中時代書店的買時間看書模式驚人的相似:每天免費領取一小時讀書時間,可以閱讀APP上的任何書籍,花1塊錢就可以看1天。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這款APP有如下優點:
1.如果不花錢,免費領取的那一小時可以促使我每天至少看一小時的書,畢竟這一小時今天不用明天就無效了。
2.如果花錢,1塊錢理論上可以看一天,我可以當天儘可能多地長時間看書,尤其適合周末空閑時候。
3.我可以看任何一本書,如果打開一本書讀了一部分覺得不夠好,可以關了再換一本書,很方便,適合我這種讀書很挑的人。
4.可以做筆記並分享。這裡有個很貼心的點要贊一下,筆記分享時以生成圖片的方式進行,分享到朋友圈後,別人打開你分享的圖片,手機第一屏只能看到你分享的筆記內容,二蝸牛閱讀APP的宣傳二維碼則需要下拉才能看到,這就避免了很突兀的直接打廣告的現象。
5.退出APP界面後,閱讀時間是不計算的。
6.不知道讀什麼書的用戶,可以跟著領讀人里的大牛讀書。沒有深入用過這個功能,不做詳細評論。
7.絕大多數書籍都是很有深度的書,沒有那種霸道總裁、修仙打怪的無營養作品。這個從根本上保證了內容質量。
說完了優點,也得說說缺點,以下是個人感覺可以改進的地方:
1.首頁打開為什麼一直是《明朝那些事兒》?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是這本書佔據著我的首頁。我從沒有打開過它,也沒有搜索過它。如果是要推薦,應該在註冊時引導用戶添加興趣標籤,根據興趣推薦比較合適。或者用演算法根據用戶最近閱讀的書籍智能推薦同類型的書也可以。總之,首頁盡量和用戶讀書喜好相匹配。
2.關於閱讀時間。1塊錢理論上可以看一天,但這個有效時間段截止時間是購買日期當天24點。比如,你在4月10號下午6點鐘購買了1天,但截止時間到了4月10號晚上12點整就失效了,這樣算下來其實只有6個小時的有效時間。問題是,現在不少上班族其實白天都很忙,只有下班後晚上那段時間有空看書,晚睡的甚至會看書到凌晨一兩點才,然而過了12點你就得重新花錢了哦。所以,我覺得在APP運營初期,最好將時間點設置的合理一點,比如4月10號下午7點購買了一天,有效時間截止為4月11號下午7點。
3.打開當前閱讀書籍想繼續閱讀時,不容易找到。第一次使用時,廢了半天勁才在右上角那個更多里找到。需要移入書桌才能打開就出現在首頁,但書桌最多能放3本書。
4.目前還沒發現英文書籍,也許是版權問題比較複雜吧。但是很期待能添加外文圖書。
5.可以在初期階段建立讀者激勵體系,比如每周前六天每天堅持讀了1小時後,第七天額外贈送1小時,也許這樣能增加用戶粘性吧。還可以學習知乎的「我的年度知乎」一樣,定期為用戶總結這段時間的閱讀時長有多少小時、讀了幾本書、大約多少字,增加用戶讀書的成就感。
6.用戶交互方面或許還有更多改進的空間。目前發現用戶產生交互的地方也就是書籍和領讀動態下的評論區,可以相互評論,和新聞網站的用戶討論區沒什麼區別。但我覺得應該還有更好的方式,比如讀書沙龍等。
大概就這些吧,真的不是在為蝸牛讀書打廣告,而是覺得遇到了一款很適合自己的閱讀良品,希望以後產品越來越好,帶來更多的驚喜。
想讀的書都有,就是這個計算自然天時限問題不大好啊,不管你啥時候買,都是零點到期
我先下個簡單粗暴可能還有待商榷的結論:這款APP很難大規模盈利。
因為這個盈利模式是和人性的較量。
大多數人對自己能夠持續每天閱讀一小時以上是沒有信心的。尤其是在一個有那麼多選擇的社會裡,看視頻、社交、娛樂,選擇多種多樣。買了大王卡,甚至坐在地鐵里看視頻都免費了。
假設用戶在蝸牛app上看到一本書,一小時過後,意猶未盡,想要一口氣讀完,他會怎麼辦呢?
A. 買7天時長(6元);
B. 買比7天更多的時長; C. 算了,今天已經讀了一小時了,明天再讀吧; D. 看看有沒有其它app上有,不太貴的話就買吧; E. 買本實體書吧。
小概率A,大概率C,D和E有可能,極小概率B。
- 如果剩下內容的不多了(1小時內能看完),一般會覺得A沒有必要,乾脆C吧。
- 如果剩下的內容還挺多(2、3小時以上都未必看得完),D、E的可能性比較高,也可能A。不選A的心理原因也很簡單:未來幾天未必有時間看完。不如買本書,想看的時候就看。如果其它APP(如kindle)上的電子書價格在10-20元之間,選A的概率會小非常多。用戶的基本心理是:我買了電子書的價格也差不多,買下了隨時能看,用蝸牛的1小時還能看別的(雖然這恰恰是蝸牛要對抗的心理)。
其實,300元買一年隨心讀的服務是真的真的非常划算的!尤其如果你恰好是蝸牛命中的目標人群,它的書庫非常棒(對我而言)。
蝸牛賭的是:足夠多的人對自己的閱讀時間抱有幻想。
做一款小而美的產品應該是可以的,但要產生規模效應,我不是樂觀。
但這並不妨礙我作為用戶真心地喜歡這款產品和它背後的理念。它的排版與UI是我目前最享受的,它的書庫品味與我非常合拍,它也真的做到了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單憑沒有大量霸道總裁妖孽玄幻網文這一點,下載後第一眼我就愛上了!
- http://du.163.com
- 保持了網易一貫的文藝青年風格
- 每天免費的一小時,對於大多數人已經足夠
- 書架最多三本書
- 很多書竟然免費,盈利模式值得思考
這個問題我在個人微信公眾號(少女心的PM)曾做過回答,這裡複製其中片段作為交流:
從產品定位來看,蝸牛讀書在應用市場的宣傳口號已表面其立場「每天免費閱讀1小時」,從產品定位大概能得知其面向的群體主要是愛看書的消費者(年齡不限),這類用戶跟市場上閱讀軟體的目標群體基本上也是重合的。
從市場大小來看,對於移動閱讀市場在2015年末就已達到101億元(數據來自易觀智庫), 中商情報網曾根據近年來移動閱讀市場情況預測2017年移動閱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0億元,活躍用戶將達到7.2億人(如下圖所示)。所以移動閱讀是個不容小覷的市場。
市場有了,但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任何一個有機可乘的市場都會有各路神仙盡顯神通,在移動閱讀類市場有QQ進軍了7年的QQ閱讀、2016年上線效果甚好的微信讀書,還有一些老將如掌閱、豆瓣、書旗、多看等等,甚至網易自身也有一位移動閱讀市場的上神——網易雲閱讀。故在閱讀市場這一紅海中,蝸牛讀書是怎樣找到自己的藍海的?我在體驗了網易蝸牛讀書後,有如下想法:
- 賣時間:羅振宇在2016年跨年演講的主題就是「時間的朋友」,他認為2017年最大的戰場就是時間;網易可以說是2017年在時間的戰場上第一個開槍的,以時間為商品,讀多少時間的書付相應金額的錢,為時間充費,為情懷買單。該做法不僅替用戶想到一個逼迫自己讀書的辦法(一般花錢買來的東西都會好好的用它),同時也給用戶一種正能量的激勵,更讓用戶有理由為自己標榜「好學」的標籤;
- 領讀書:蝸牛讀書是目前閱讀市場上第一個定義「領讀」的軟體,不但給用戶解決了「讀什麼」的問題,也為用戶找到了「和誰讀」的書友。領讀者擁有「有豐富閱讀經驗,有獨特的見解,愛好分享」三大特質,會給其他用戶推薦書目,用戶可以跟領讀者交流閱讀心得,從而形成社交讀書的閉環,「領讀」正是蝸牛讀書為彌補「沒有微信閱讀社交的天生優勢」而打造的社交圈;
- 在產品細節上,蝸牛讀書打破了書架不限制放書目的常見現象,只給用戶在書架上放3本書的機會,這會讓用戶十分珍惜且更容易堅持看完(這切實是站在用戶看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蝸牛讀書還有一個小心機是在看書時底邊欄會有一個計時器告知用戶還有多少免費閱讀時間,這樣既督促用戶把1小時用完,也利於產品明確告知用戶消費時間情況,簡直完美;
- 為什麼蝸牛讀書免費給用戶一天1小時的閱讀時間,而不是2小時或者30分鐘呢?其實也是有理由的,從極光大數據 iAPP 監測得到的2017 年前兩個月的移動閱讀平台數據,顯示目前佔據市場份額最多的幾款主流移動閱讀平台平均每日使用時長都沒有超過 1 小時,甚至在使用時長上佔據明顯優勢的QQ閱讀平均每日使用時長也只有 51 分鐘。因此,每天免費閱讀一小時能夠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時間需求。
上面列舉了蝸牛讀書的精明之處,現在來說一下他想活下去,還缺少的因素:
- 跟直播一樣,閱讀軟體最不能缺的就是「資源」,很多用戶就跟追隨主播一樣,哪裡有書目就去哪個平台。可能是因為剛上線的緣故,蝸牛讀書相對其他軟體(如微信閱讀)資源確實少了很多,比如最近很火的「未來簡史」蝸牛讀書就沒有,個人還嘗試了搜了下其他書籍,也是空置而歸,所以「資源」將是蝸牛讀書面臨的難題之一;
- 這款產品確實還需要一股更強大的「社交」因素去引燃它,微信讀書利用強大的社交因素在一年內android端下載量達到1965w(數據來自酷傳),iOS在圖書類排名達到第二(數據來自app annie);蝸牛讀書其產品出發點「買時間讀書」,如果在此基礎上加上社交因素,無疑會特別火爆,因為這極其容易利用到人類七宗罪里的虛榮心、傲慢、嫉妒等,甚至不乏會有人為標榜自己「愛讀書愛學習」的目的,寧願不看書也要付費買時間。而在社交上,微信會不會跟當初封鎖網易雲音樂一樣封鎖蝸牛讀書,亦或蝸牛讀書會不會跟網易雲音樂一樣利用微信的封鎖反做出文章引得超強的效果,逼迫微信最終允許蝸牛讀書分享到微信,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 從用戶反饋(反饋來自app annie)來看,很多用戶反饋耗電快,容易產熱,想必這跟後台性能及伺服器處理有關,不過我相信蝸牛讀書很快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總而言之,個人認為如果網易蝸牛讀書能解決資源和社交兩個頭等難題的話,這款軟體很是有可能成為2017年移動閱讀市場的新秀,甚至跟網易雲音樂中音樂播放類軟體一樣成為同行最難對付的競爭對手。
下面附上一些關於網易蝸牛讀書的數據:
從上線至今約一個月的時間,在應用雷達的圖表中可以看到,網易蝸牛在圖書榜排名一般都在50-100之間,好評居多。
在酷傳網中,網易蝸牛讀書的相關情況如下所示:
可以明顯看到網易蝸牛讀書下載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至3月28日,下載量已有10萬了;
其下載量上升趨勢相對微信讀書來說還要好點,所以是值得期待的。
個人不喜歡。
首先,一出來第一次下載還可以,至少界面很美,打開就是書桌,現在都什麼鬼,打開是看了內心極其焦灼的領讀。
對於一個反社交的人來說,我希望閱讀app打開界面要麼書桌要麼書庫,別人推薦真的不舒服,想看書我會自己找OK?其次,是我第一次縱使覺得很美還是刪除的理由:
1、資料庫資源太少,大部分書都沒有,有的書也只是一些各大閱讀app都有的推薦榜老面孔,著實無聊;2、時長的方式我很討厭。除非是對於不太看書的人進行強制看書,那每天一小時還說得過去,對於愛看書的人,相信大家都有體會:一本書要麼不看,看了簡直是欲罷不能,我常常看一本書看到凌晨四五點放不下來,非要看完不可,而且許多書我都有重複閱讀和批註的習慣,基本上喜歡的書都是讀過七八遍以上的。時長方式讓我重複閱讀和批註閱讀會覺得非常虧,因為耗時簡直在割我肉喝我血了,恨不得一小時翻完一千本,這種所謂激勵模式對於已經養成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就變得非常不友好,無法靜心閱讀了。3、筆記功能弱。記的筆記以照片形式出現,要麼分享要麼照片保存本地,可是我希望的是多看閱讀那種導出到Evernote形態。總之,雖然號稱靜心閱讀,一開始出現也隱隱有腳踩微信讀書社交化的意味,但是從我的使用體驗來看,這個讀書app比之微信更浮躁(微信的讀書時長送書幣至少對於不愛讀書的人也能保證一周5小時的激勵,對於愛讀書的人,沒錢了你就算不買買買也能重複看已購的書精讀細讀啊!),不僅僅是時長機制,還有鼓勵社交的分享/筆記模式,都讓我很反感。感覺蝸牛讀書非常適合我這種重度閱讀、經常換著讀書的人
有種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感覺。。
剛偶然看到的,瞬間喜歡上。
第一感覺是,很乾凈。真的很乾凈。沒有複雜繁冗的功能,沒有亂七八糟的廣告,沒有男頻女頻爽文總裁文。看書,不就圖個清靜嘛。
另外,免費一小時這個創新型的功能。
對於我這種每天只有碎片化時間的人來說,挺好的。但是,也是見仁見智。不過有一點讓我挺煩的,就是在你閱讀的時候,正下方的倒計時。總給我一種很急迫的感覺。。。我也不知道我在急什麼,反正看著時間倒數就難受。_(:з」∠) __(:з」∠) __(:з」∠)_希望可以加一個隱藏該倒計時的功能。眼不見心不煩就行┐(′-`)┌其他的app開了一個網上書店,蝸牛讀書開了個網上的圖書館
完整分析報告可點擊此處。產品分析報告|讀書新貴--《網易蝸牛讀書》 - 知乎專欄
個人對移動閱讀市場作了如下總結:1.閱讀市場行業規模巨大。2.市場中85%產品主打網路連載小說,APP首頁均為熱門連載小說。3.閱讀行為中,閱讀出版文學的讀者數量不會和閱讀網路小說的讀者少。
網路連載小說大都以快餐文學為定義,重量不重質,而出版書等傳統文學則更加註重書本質量,因此,兩種文學的定位及受眾均不一樣,也應為不同的人群打造不同社區。根據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存在很多主打網路小說的社區及APP,而主打傳統文學的社區及APP則不多,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網易蝸牛讀書這類主打傳統文學社區的APP就誕生了。
而且,相對於微信讀書的熟人關係,蝸牛讀書提出了新型的用戶關係——領讀人關係,打造了差異化,同時,一天一塊錢的閱讀價格,也比整本電子書購買要便宜,因此在價格上也有一定競爭力。
另外一點, 對於該產品而言,最能留住用戶的因素為:社區、專業領讀人。處於產品初期的蝸牛讀書,通過媒體宣傳吸引用戶,組織線上讀書會提高用戶粘性,打造充滿優質書評的社區,並動用人際關係拉進第一批領讀人。
在未來可通過組織每周線下讀書會,由領讀人作為嘉賓,產出優質書評。而對於領讀人的拉新可設置機制,讓領讀人介紹身邊專業的讀者進駐。(如:給領讀人邀請碼,當領讀人邀請的讀者審核後進駐成功,給予領讀者一定的閱讀時長獎勵。)
個人認為,主打出版書的軟體應打造有深度交流分為的社區相配套,因此,主打出版書的市場仍有很大空間讓蝸牛讀書去爭取。
網易蝸牛讀書用戶。
總體對網易蝸牛閱讀的評價很好。
按閱讀時長定價
我個人特別喜歡這種定價方式。和傳統的圖書館借書卡的模式相似。讀者只要購買一定時長,在這個時長內,可以閱讀任何書。而時長的購買天數有1天,7天,30天,200天,365天供選擇。我最經常用的是1天。比如周末,我有大量時間閱讀,就會買1天時長。工作日,每天贈送的1小時也就夠了。按天付費的方法也可以激勵客戶盡量充分利用有效時長,多讀書。這也符合人類的心理特徵。
電腦端寫書評
書評是一個重時間成本的活動。網易蝸牛的電腦端和手機端都可以寫書評。這點,我覺得很科學。在寫作方面,電腦比手機方便太多。
3本書的書桌
很多答主提到了這點,我個人覺得3本書的設定是OK的。並不是說網易蝸牛不支持3+本書,而是多餘的書被放在一個大文件夾了。3本書,有選擇的餘地,同時注意力又不至於太分散。
書摘和書籤
這兩點我覺得沒毛病。只要下拉就能打書籤。只要長按選擇就能劃線或者評論。書摘的結果在「我的筆記」里,按書分類,排列有序。我很喜歡。
其他
其他,比如用戶界面很簡潔好看,功能設定很節制,就不一一表述了。
說完優點,我再來講講缺點。
書庫不全
有段時間,我看宋史。搜了很多書,都沒搜到。這讓我很沮喪。建議蝸牛添加一個書友薦書的功能,然後其他同樣希望看這本書的人可以投票,進而官方可以根據熱度進行採買。
雞肋的領讀人
這個不能算是缺點,但目前我覺得「領讀人」欄目沒有讓我閱讀的衝動。裡面的文章,怎麼說呢,畫風跟簡書類似。寫這段的時候,我試圖理清為什麼我不喜歡網易蝸牛里的領讀人,是內容,是排版,是話題,是深度?最終我沒有理清,暫且不表。總覺得領讀人的板塊干擾了我的閱讀體驗。
閱讀激勵機制不完善
所有人都知道深度閱讀比快餐閱讀更好。
大部分人都想培養自己的深度閱讀習慣,成為更好的人。
少部分人擁有自己固定的深度閱讀習慣。
極少人屬於重度閱讀者,不受閱讀平台、閱讀資料的限制。
我想,選擇網易蝸牛的用戶中,絕大部分應該屬於第二類:想培養深度閱讀習慣的人。他們可能是學生,也可能是職場人。這類人,有一點決心,有一點規劃,但是仍然需要平台的激勵。
網易蝸牛的時長設定在我看來是一種正激勵。但是,另一些普遍有效的激勵,卻不見蹤影。
比如,累計閱讀時長,累計閱讀字數,累計閱讀本數。
比如,100%閱讀完的書可以自動歸入一個「已閱讀」書單。
比如,有綁定微信、QQ的選項,進行閱讀排名。
比如,連續閱讀天數。
說到底,人們讀書,是為了自我提升。來自外部的鼓勵和刺激,可以幫助書友堅持閱讀行為、培養閱讀習慣。這方面,很多英語APP都有心得。不妨可以學習參考下。
爭議點
一些答主說閱讀界面不好看,這個真的得看個人審美。我覺得蝸牛的界面比多看好看。雖然我也是多看的重度用戶。
增加語音閱讀功能。很多讀者提到這點,貌似這點還是很有市場的。但,語音閱讀是訊飛類,還是有聲書類呢?訊飛類無感情朗讀體驗如何?有聲書能覆蓋多少?有聲書的製作成本多少?聽書會不會影響深度閱讀體驗?喜歡深度閱讀的用戶和聽書用戶的重合度有多少?連看書都沒空的人,聽書達不到深度閱讀效果。因為聽書的同時,注意力註定是被分散的。這樣,對用戶有利還是有弊?
分類太大。不贊同這點。蝸牛現在的分類頁面我很喜歡。有按出版社分(很喜歡這點,有些出版社真的就是精品的代名詞),有熱讀榜,有按類別分。一般的書友應該有自己的一些書單。這些書單可能是豆瓣上看到的,可能是知乎看到的推薦,來源多樣。蝸牛的分類和推薦只是一個補充。不同於網路小說的閱讀,深度閱讀應該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不是隨便找本書看。這是我的看法。蝸牛的改善應該要圍繞著自己的目標客戶進行。
最後,作為一名網易蝸牛的擁躉,希望它越來越完善,擁有越來越多的用戶。
註:本文用於滴滴內部一次面對初級產品同學的一次分享,所以有些內部系統名詞(例如:KM=滴滴內部知識管理社區)可能不明其意,抱歉。
今天分享本質是探討幾種思維模式。
每個人看待一個事物是不同的,這取決於每個人的視角(遠近、高低、自我對方or第三方)、價值觀(對錯的判斷)、心智認知能力(觀察力)、經驗(自己已有的知識)等等。
產品經理不是畫圖的,(只會畫圖和關注交互體驗的其實是UE),他需要在不確定方向的時候,通過上述能力,做出選擇判斷,指明一個清晰的路。常常說:請參照xx競品的PM盡量遠離。
能力越高的產品,視角、認知、經驗越豐富。會從多個視角看問題,不僅要了解多個領域的知識,還要有很好的思維和心理素質,會時刻警惕自己的價值觀假設是否干擾了自己的判斷,所以他需要是一個理性人,需要時刻保持頭腦的冷靜,激勵團隊的不應該是產品經理的激情,應該是業務的增長。
1. 商業模式
1.1. 收入來源
1.1.1. 收入結構
1.1.1.1. 現狀(競品)
1、按章節付費
2、按整本付費
3、包月會員
1.1.1.2. 蝸牛
收費模式:免費1小時 + 1元當天不限時 + 購買時長(入口很深,1,7,30,365天)
本質上是包月的變體:成本核算,通過版權等固定成本倒推,假設出每天花1元錢購買不限時長的轉化率,然後通過轉化率,算出包月盈虧平衡點所需的用戶量級,支付用戶的量級。
優點:
l 收費方式單一且具有連貫性,有利於用戶認知學習。如果一次投放「購買全書」「包月」等豐富的收費方式,用戶會進入選擇恐懼症模式。相信這也是經過AB test後,選擇的最有利於轉化漏斗的方案。但不排除等到用戶認知已經成熟後,投入「購買全書」,「包月」的可能。
l 迭代聚焦產品「差異化」(區別競品的「購買全書」「包月」)的核心功能,有利於研發資源聚焦。
1.1.2. 題外話
1.1.2.1. 我在京東的例子
1.1.2.1.1. 問題
我在京東也有過類似的創新,當時競品分析後,覺得痛點:
l 瀏覽器插件:需要購票人在電腦、手機前
l 瀏覽器插件:需要出票當天操作
l 委託搶票服務:搶票失敗,退費麻煩。搶票成功,需要在15分鐘內及時支付(但往往用戶經常處於不方便,或者沒有及時接收到信息錯過了)。
1.1.2.1.2. 解決
思考差異化。我提出了利用「京東白條」實現產品差異化,減少由於搶票未成功時(大概率),退票流程給用戶造成的體驗損失。同時,搶票成功自動從白條扣款,免去要求用戶幾分鐘內支付的麻煩。大大提高了轉化率。
突破思維模式的限制。通過讓系統代勞,可以提前1年預定車票,用戶無需等12306出票時間到電腦前刷新頁面搶票,可以早早1年預定,其餘的由京東系統代勞下單,類似預約訂單。當時記得開需求評審時,1位架構師站起來反對,說這樣實現技術難度你知道有多大嗎?但因為那時的方案會前已經和實施的相關RD們都碰過,我當時心裡有底是否可以技術實現,並且,通過他的論據可以知道他的考慮是技術難度擔心由於技術難度給他帶來風險,擔心仕途不保,而非這個事情是否正確,但業務方後來妥協了,所以並沒有做成。只達到了第一個創新的目的。
1.1.2.2. 【KM】
1.1.2.2.1. 如何衡量產品給公司的收益?
文章數量?問答數量?
衡量需要可度量
KM我規劃時的收益衡量方向:
l 通過KM平台,孵化、申請的專利
l 通過KM平台圈子,孵化出的創新項目。TC批准的項目數量。
1.1.3. 價格策略
1.1.3.1. 化整為零,降低用戶決策成本
一天1元即可不限時長閱讀,化整為零,降低用戶決策成本
1.1.3.2. 【KM】
問題:做為KM,用戶寫文章的成本很高,有什麼辦法可以降低寫作成本?
解答:之前我規劃的需求list中,有文章模板,已經上線的草稿箱,都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1.2. 成本結構
1.2.1. 網易的成本
l 銷售分成
l 整本買斷
1.2.2. 用戶的成本
l 時間成本
l 金錢成本
1.2.3. 版權方成本
1.3. 客戶細分
品類:出版物(放棄:網路文學)
聚焦到渴望學習成長、小資生活的白領人群。
放棄了純娛樂的草根網路小說目標用戶群。使得產品氛圍更加聚焦,配合「領讀人」,塑造產品社區氛圍,這樣提升了產品的利益點,與網易系產品(網易雲音樂、網易優選、考拉等)的白領品質人群貼合。
1.4. 客戶關係(營銷、運營)
情感化設計
1.4.1. 起名
有寓意,閱讀速度如蝸牛般。容易讓用戶產生共鳴,好感。
與動物掛鉤,有利於情感化、畫面感的傳播和根植心智。
1.4.2. Slogan
「每天免費讀書1小時」
做為後發的閱讀產品,思考了與現有產品(微信閱讀、多看)的差異化。用一個差異化的價值點,來吸引用戶。
1.5. 價值主張
和用戶一起成長,是網易閱讀的價值主張。通過「領讀人」,讓充滿惰性的成長路更加好走。
很少有人能夠讀完一本書,這是學習類用戶(蝸牛目標用戶)的痛點。
1.6. 核心資源
l 網易用戶資源
l 網易郵件關係鏈(郵件結尾的廣告位)
l 產品線交叉營銷、倒流
1.7. 關鍵業務
1.7.1. 版權出版物
1.7.2. 領讀人
提供了「領讀人」這個找書維度。
未來可能孵化出新的盈利模式。意見領袖、大V的收費模式。類似知乎live
1.8. 重要合作夥伴
1.8.1. 出版商、作者
1.8.2. 領讀人**
2. 競爭策略
2.1. 顛覆式創新,重新定義了閱讀
對於後發的產品,需要顛覆式的創新,才有機會。
產品是按照「書」來定價的,而「蝸牛」是按照時間定價。
2.2. 人性心理
2.2.1. 怕失去
每天給你1小時,那麼就像很多遊戲簽到,你怕錯過。給你的,你就會珍惜。
2.2.2. 降低用戶決策成本
購買一本書,由於之前的產品,只提供「試讀」部分章節。所以用戶無法通過短時間內看部分章節來決定是否購買,很多用戶因此從漏斗中流失。
2.2.3. 沉沒成本的利用
書(內容)天生具有連貫性(售賣產品的特性),一旦用戶投入時間精力進去,很希望不斷繼續。這就給超過60分鐘後,續費創造了天然的誘發劑。
2.2.4. 習慣《HOOK》
需求動機+誘發劑+行動+隨機反饋+投入成本。
眾所周知,讀書是件難事。很少有人可以堅持讀一本書下來。在你有動機的前提下,如果一個產品為你提供了「誘發劑」。具體到「蝸牛」,就是「每天1小時」(怕失去)和「領讀人」(貪心、隨機反饋),會促使你打開產品,採取行動。
一個產品,設計時涵蓋了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原理的全部必要環節,是的一個用戶很難離開這個產品,一旦接觸就會形成習慣,而習慣是很難被改變的。
3. AARRR模型(用戶增長)
3.1. 拉新獲取
3.1.1. 渠道
微信朋友圈等社交渠道
知乎等內容社區
3.1.2. 軟文
3.1.3. 內容:共情、故事
3.1.3.1. 自己的事
記得幫主面試時,給我出過一道題:為一個內部APP(功能是為員工找對象)向員工推銷,策划出文案。記得當時,我給出了8個文案方向:
1) 節日:七夕節快到了,她在aa餐廳預定了位置,就等你約(配美女圖)。用xxAPP約她吧
2) 情感:吉米漫畫風格,第一場景:男女主角分別背對向左走,向右走。第二個場景:中間是暖暖顏色的xxAPP,配圖男女擁抱。
3) 代言:找幾位員工做托,已經配對成功的,用他們來樹立榜樣。文案形式:2人的親密頭像合影(最好姿勢逗逼些),帶雲狀語句:我在xxxAPP找到Ta,你也來吧。
4) 逗逼八卦:保密!(大字),聽說張三通過一個秘密APP,約到了咱們滴滴的女神耶!易拉寶上有個半遮半掩的二維碼,需要手掀起來才可以掃碼。
5) 暗黑:雙十一要到了,快拍照,並轉到滴滴朋友圈吧,否則...哼哼,永遠1111
3.1.4. 渠道:意見領袖、專家、推銷員
3.1.4.1. 三節課傳播
3.2. 促活躍
3.2.1. 隨機反饋
未知的領讀人書單
3.2.1.1. 亞馬遜
亞馬遜的「Z秒殺」。尤其APP最需要。
3.2.1.2. KM
這也是為什麼在KM首頁要有「每日/周一問」等高頻變化的內容。吸引用戶。所以在產品設計時,就要考慮AARRR,把產品功能和AARRR結合,而不是到了上線後,再想辦法,把事拽給運營。
3.2.2. 怕失去
每天給你的1小時免費時長
3.3. 留存
3.3.1. 利用沉沒成本,提升留存率
用戶每天投入的1小時沉沒成本,來提升留存率
3.4. 推薦傳播
領讀人,提煉出了當前一些創新的閱讀產品(有書APP),內容消費產品(有道APP)的趨勢,通過意見領袖帶動效應。促進活躍。
3.5. 變現
通過領讀人的推薦,促進轉化。書單收集有讓人上癮的特性。
4. 細節設計
4.1. 留有餘地,並沒有做死
領取「免費1小時」做成了每天必須操作的彈窗形式,有種儀式感。同時考慮做為運營活動的方式,在線上實際運營後,精確的成本核算後,修改價格,取消免費留有了餘地。
4.2. 即使有數據存在,點擊評論頁面載入時,顯示0,讓用戶疑惑
解決:顯示loading或者不顯示數字。同時,優化載入速度。
4.3. 調查問券設計的題目很好
問卷框架AARRR
涉及後續產品方向,現有線上功能反饋,開放式問題的NPS便於發現新方向。
4.4. 桌面概念,最多3本
用戶喜歡引入的易於理解的小規則,讓用戶有種組織歸屬感。
擬物化,有情感的設計,不僅僅體現在視覺設計上,同樣可以體現在產品概念規則上。讓用戶會心一笑的設計。
4.5. 底部彈浮層,卻沒有顯性的隱藏按鈕
問題:隱性的點擊其他位置可以隱藏,有些隱晦,讓用戶呆住。
猜測:可能考慮,這樣設計,用戶手指不需要移動,即可操作隱藏,減少用戶操作成本。
解決:其實在點擊彈出圖層的響應區域處,在彈出圖層後,顯示隱藏按鈕即可。
4.6. 查看書籍動態
4.6.1. 缺點
l 喚起操作過於隱晦
l 交互操作混亂。向上滑動拉出「書籍動態」浮層,但收起和浮層中的滾動條動作混淆。
4.7. 同看本書的用戶
問題:未閉環,缺少場景
建議:猜測後續還有後續功能(通過問卷調查也能夠看出有這個考慮),但在功能還沒有形成閉環,缺少使用場景的情況下,不要放出來讓用戶看到。更應該在需求規劃時,就不把這個功能放到迭代中,保證一個迭代完成全部閉環,滿足場景後在給到用戶。
4.8. 當前書已經加入書單,按鈕狀態卻沒有體現狀態
原因:交互設計師的缺失。
5. 後續可演進的方向
5.1. Growth hacking
5.1.1. 關係鏈傳播
l 如果可以通過「做任務」例如:分享到朋友圈,增加每天免費時長。
5.1.2. 數據分析
5.1.2.1. 更加真實書籍評分
可以做到更精確地書籍評分。由於之前用戶決策購買書籍後,存在沉沒成本,所以很多用戶即使不喜歡這本書,也抱著「買都買了還是看完吧」的心態把書看完,所以單單從購買率,閱讀時長無法非常精確的得到用戶的喜好數據。
但,由於「蝸牛」的模式的特殊性,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通過對用戶群體行為中:書籍的點擊率+閱讀時長,可以給出非常精確的書籍的系統評分。因為用戶沒有買書的決策成本,用戶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哪本書,是真實的。
5.2. 遊戲化
5.2.1. 核心驅動力#1:史詩意義與使命感
5.2.1.1. 每閱讀完一本書,網易就會為貧困山區的兒童捐助一本書
5.2.2. 核心驅動力#2:進步與成就感
5.2.2.1. 通過做任務可以增加閱讀時長
任務包括:
l 分享
l 寫評論、筆記
l 與同讀一本書的用戶私信
等等,取決於產品未來的方向所鼓勵的行為。
5.2.3. 核心驅動力#3:創意授權與反饋
每天登錄APP,都會隨機獲得免費時長,而非固定的1小時,可能用戶會更有動力打開APP,想想朋友圈的不確定性反饋。
一本書,讀者無法參與寫作,但是可以針對文中某句話做劃線、評價。這些評價其他用戶可見,便於針對文中句子做交流。同時,把書原來的內容,做的更厚了(加入了讀者的內容反饋)。
5.2.3.1. KM
問題:用戶在看文章時,可以做些什麼來有參與感?
解決:寫的評論,可以在文章中看到,hover看到其他人針對文章某句話的評論。
5.2.4. 核心驅動力#4:所有權與擁有感
5.2.5. 核心驅動力#5:社交影響與關聯性
5.2.6. 核心驅動力#6:稀缺性與渴望
傳統的:徽章、等級、每日閱讀時長排行榜。結合網易的關係鏈,導入通訊錄等方式,可以在用戶基數較大時,投入上述功能。
5.2.7. 核心驅動力#7:未知性與好奇心
在好書的探索方面,還可以滿足更多場景,目前通過「領讀人」、「分類」、搜索,滿足了「無目的」和「有目標」2個場景。
還可以提供更多維度的內容篩選
5.2.8. 核心驅動力#8:損失與逃避心
每天1小時
5.3. 盈利拓展
5.3.1. 領讀人講書、日更音頻精華書籍
5.4. 細節
時間的顯示在起必要的提示作用的同時也可能造成用戶焦慮情緒的產生(閱讀時長提醒顯示在書桌正上方和閱讀界面正下方)
5.4.1. 體驗
5.4.2. 和HR網站合作搭建人才數據
「微信讀書」有微信關係鏈。那「蝸牛」在關係鏈上可以做什麼?
例如和linkedin,拉鉤網合作,用戶可以通過輸入網易賬號,關聯導入自己的讀書記錄,讓用人單位獲得更加客觀的數據。
6. 從「蝸牛閱讀」看產品經理的作用
在商業邏輯梳理透徹後(利用電子書的免費閱讀部分篇章的規則),提出閱讀一小時,很創新的商業模式。
好的產品經理不是那些能夠讓RD忙起來的人,而是能夠找對路的,沒有讓RD白忙活的人。但往往正確的路只有走到最後才會知道結果,所以平庸的產品經理可以通過討好領導,靠嘴活好,獲得其他人的信任,但最後給團隊帶上不歸路。招聘PM是最考驗boss,領導者眼力的,平庸的領導者不可能發現牛逼的產品,牛逼的PM可能沒有那麼愛說話,沒有那麼煽情,甚至脾氣不好,偏執,潔癖,使得團隊中與他合作的人不舒服(腦補喬布斯),但這樣的PM會保證團隊走在正確的路上,總比讓大家都舒服的PM,把團隊帶入深淵強。
本來成功的道路就是艱難的,團隊一團和氣(意味著妥協),大家都好,是做不出好產品的(妥協的產品)。
最後一句話:好的PM指一條明路,無能的PM除了浪費你生命,沒有其他了。RD最浪費生命的就是跟錯一個PM(其實同樣的:一個員工最浪費生命的,是跟錯一個老闆)。
推薦閱讀:
※網易雲課堂和三節課合作的產品經理入門進階微專業課程怎麼樣?
※為什麼網易新聞如此討厭王思聰並且追捧秦奮?
※如何看待陰陽師12月30日更新推出的新年祭活動以及周邊商城的開放與紫色周邊券的掉落。?
※2010 年代初期中國互聯網公司技術水平排名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網易公司推出魔獸爭霸官方對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