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計提減值準備?
各種準備都要從利潤里減去嗎?為什麼要準備?準備這個可以幹嘛?準備金是提取出來的嗎?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這些準備金?
首先資產減值準備,不是準備著或者準備金什麼的,還能提取出來。
說到減值,就要先說一下會計計量屬性,有歷史成本屬性和公允價值屬性。歷史成本屬性,就是指,資產的成本等於取得時付出的成本,當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後,資產的成本(賬面餘額)不再發生變化。公允價值屬性,就是後續資產的價值隨著市場價變動而變動。
但是,以歷史成本屬性的資產,市場價值也會發生變動(存貨,貸款,持有至到期投資)。或者隨著使用資產的價值降低了(固定資產)。根據謹慎行選擇,資產價值降低我們要視為當起的損失或費用(成本)。資產價值增加,我們卻不認為是當起的利潤(累計到資產處置時確認在處置當期)。
那麼,以固定資產為例,隨著使用,資產價值降低了,固定資產是歷史成本屬性計量,他的餘額是不能隨便增加或減少的,所以計入了另一個科目,叫做累計折舊。如果固定資產出現嚴重損壞,雖然能用但使用效率嚴重下降,就是發生了嚴重的貶值。我們把相應的金額,計入了另一個科目,資產減值準備。
所以,固定資產的賬麵價值(在賬上的價值)等於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固定資產兼職準備。也可以看出來,累計折舊和資產減值準備,實際上就是固定資產相比於歷史成本減少的價值,只是由於記賬規則的關係,必須找另一個地方來記錄這些金額,所以就另設個科目記錄金額,起名字叫做累計折舊,或者固定資產兼職準備。
這也是這什麼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除外)不確認資產減值準備。因為,當期資產價值下降的金額已經計入到資產的賬面餘額和當期損益了,自然就不用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了。為什麼要提減值準備?因為你的資產可能沒有你記錄的那麼值錢,大部分會計科目還是遵循歷史成本法記賬,簡單地說這東西你買進來多少錢,賬上記多少價值。但是一項資產的價值變現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比如是一項在長期使用中持續帶來現金流的資產,它目前的實際價值就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比如是進一步加工後出售的,它的目前實際價值就是最終售價減去再加工費用,等等,那麼這麼多種變現方法裡面,就很有可能出現目前實際價值比歷史成本低的情況,也就是說你賬上的資產可能不值你記錄的這麼多錢了,那麼出於「謹慎性」的考慮,就要把差額從資產價值中扣除,也就是計提減值準備。至於資產上漲是不是要計提「增值準備」呢?那是不可能的......會計是偏向保守的,資產價值上漲,反正會通過日後的變現體現的嘛。這樣的區別對待在「或有事項」里也會有體現,預計會發生的壞事,大部分需要披露,預計會發生的好事,一般不能披露。當然了,如果資產是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那價值上漲就實時反映在會計記錄裡面啦。準備金是提取出來的嗎?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這些準備金?您可能沒有很好地理解報表和實際的關係,大概是和以前計提「工會準備金」之類的混同了,其實說起來也差不多,之前的準備金計提,對象是現金,就是說我每個月計提一筆錢,等於我在賬戶裡面劃一小塊,說「這錢我會以什麼名目花掉,但是可能暫時沒用,先準備著」,計提減值準備等於你從資產的價值里劃一塊,說「這部分價值可能已經虧掉了,但是現在也還沒變現,先準備著」,準備的對象是現金,那確實有這筆錢,但是準備的對象是資產價值,那在計提的時候,是不涉及現金的。各種準備都要從利潤里減去嗎?
你結合各種準備計提的分錄來看就一目了然了,離開會計分錄來討論這種問題,特別是在沒實務經驗的時候,是很容易被繞暈的。
舉個例子,存活跌價準備: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存貨跌價準備
結轉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時:
借:本年利潤
貸:資產減值損失
你覺得這是不是從利潤里減去了呢?
咱小學的時候個個都想讀清華北大當宇航員科學家,最後大部分人只讀了普通的大學做著平凡的工作——有這麼大的反差卻沒人因為這個感到及其失落而一頭撞死,原因在於我們已經不斷計提了減值準備,使我們的理想與自身的能力越來越匹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問題弄不清,根源在沒弄懂「權責發生制」的精神,在當期發生的,要歸屬的所屬期。同時也是會計「謹慎性」原則。
你可以理解,如果不提減值準備會怎麼樣。比如,經典的笑話:坐了二十年牢,出獄覺得能發大財,挖出當年隱藏的一大批摩托羅拉的BP機……已經好多人去寫謹慎性和不高估資產了。我換個思路。還記得剛學物理時拿著尺子去測量物體長度嘛?尺子最小刻度是毫米,後面還要在估讀一位,因為只有這樣,測量物體的長度才最接近真實。會計中的好多「規矩」就像估讀一樣,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會使得報表中的數字更接近真實,接近客觀。選擇什麼折舊方法,計提減值,賬齡分析,未來現金流折現入賬,或有事項等等,都是為了報表中的數字更接近事物本來的樣子,尤其是好多人要依據這個報表去做決策呢。當然,這也分報表的使用用途。比如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別說減值準備了,他們固定資產依據老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連折舊都不提,而是有一套自己的報廢手續來減少固定資產,這個就有很大靈活性了,比如會計一懶,或者別的原因,我就在他們的庫房和報表上同時看到了1994年價值48800的東芝筆記本。說到這裡,想問問懂行的,這個筆記本能當古董賣或者收藏嘛?要是能,我下次去給順出來 。寫這個答案時候沒看題主問題描述,看了題主問題描述後感覺此問題下所有答案全部跑題了。不過手機碼字,懶得改了。題主,你的問題百度百科會給你答案,知乎上的所有答案,注意是所有,都是在扯犢子。你先把百科上的答案看明白,再來看知乎網友扯犢子。
跟權責發生制半毛錢關係都木有啊!真木有!
這是資產負債表觀的體現
一項資產的價值,簡單談,一個是現在價值,即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你想像成破產清算好了,一個是未來使用價值,即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一個腦子正常的公司,肯定會想那種划算就整那樣,所以一項資產價值是上述二者中較高那一個
但是,資產入賬是歷史成本原則,並不體現其真實價值,所以,比較一下,如果歷史成本比上述二者中較高那個值,都還要高,那麼,從資產負債觀角度來看,資產價值虛列了一部分,即值不到這個價,所以要提減值,大概說說,就醬-一一一一一一
今天(2016.12.6)有空,認真補充一下:基於財務報告披露信息的傾向性不同,形成兩種不同的觀念:資產負債表觀和利潤表觀。在資產負債表觀下,資產負債表是財務報告的核心,利潤表只是補充。資產負債表觀下的利潤是期末資產價值與期初資產價值的差額(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利潤分配因素),而不是收入減去成本費用後的餘額,這更接近於經濟學的收益計算。這種觀念更強調資產的實際可回收金額與負債代表的現時義務,而不是配比原則下,收入與費用配比之後的余值,所有在利潤表觀下因無法在當期配比而計入資產負債表的借項金額或貸項金額都不應當作為資產負債表的一部份,因為它並不代表企業的一項實實在在的經濟資源與必須要償付的義務。舉個例子說,車輛保險費,通常是按年支付的,在利潤表觀下,無法與當期收入相配比的餘額會作為待攤費用計入資產負債表。而在資產負債表觀下,待攤費用並不符合資產定義,所以當然不能計入資產負債表。兩種觀念的差異,還體現在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上面。利潤表觀下,會計計量的核心問題是收益的確認以及成本費用與之相配比,它將資產與負債視同為不滿足配比原則的余值,因此,資產與負債價值在初始計量時就已確定,後繼計量並不因市場價格的變化而進行調整,也就是歷史成本原則。而資產負債表觀下,更觀注資產與負債的當前價值,因此資產與負債的賬麵價值是可調整的,即可以採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麵價值(《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在利潤表觀下,資產按歷史成本計量,資產的可回收金額是否低於其賬麵價值,並不影響配比原則下的成本分攤,根本就不存在資產減值處理問題。而資產負債表觀下,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麵價值意味著應當對其賬麵價值調整。因此,資產減值概念是資產負債表觀的體現。所謂回收金額,實際上代表資產的當前的實際價值。一項資產,對一個企業來說,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使用這項資產,持繼的產生未來收益;另一個選擇是立馬變賣這項資產換取凈收益(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的差額)。只要這個企業神經正常,肯定會選擇其中更有利的一個,也就是價值更高的一個。但問題是,未來持繼產生的收益與現在立馬賣了得到的收益是無法直接比較的,因為產生現金流的時間不同。判斷價值高與低,你必須在同一個時點上來說,宋朝的一塊錢,跟現在的一塊錢,沒有可比性。還好,我們有現金流折現模形,所以對於未來持繼產生的收益,我們把它折現到現在,得出一個現值,再與立馬變現得到的凈收益(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相比較,比較的結果,哪個更高,企業肯定就選哪個。
我們再回到準則的定義,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麵價值,換句話說,資產減值就是上述兩種選擇中較高的哪一個價值跟賬麵價值再比較一下,比賬麵價值都還要低。也即是,你娃死定了,不管是立馬賣,還是繼續使用,都達不到賬面上記錄的這個價值。這就產生一個差額,那麼要調整這個差額,就產生了資產減值準備。所謂準備,是說,這個時點上,這個企業並沒有實際的變現資產,持繼使用資產而產生持繼的後繼收益也是以後的事情,所相比較的也只是個會計估計值,那就先準備著吧。就好比當年我們加入少先隊,宣誓說,時克準備著,為共產主義而奮鬥一樣,那只是個美好的願望,而非現實。所以我們只好說我們時克都準備著,至於到時候是不是真的上刀山下火海,等到時候再說吧。但這個準備在資產負債表上,都實實在在減少了資產的價值,計提減值準備以後,資產的價值等於賬麵價值減去折舊以及減值準備之差額。順便說一下,折舊,這個概念是利潤表觀的產物,它是為了配比相關收益假定資產是按某個方式不斷的減少價值。與減值準備不是同一個概念。在資產負債表觀下,計提減值準備以後,相關資產的折舊額是要變化的,不再按原來賬麵價值為基礎計算,而要按扣除了減值準備的賬面凈值計算。為了平滑。舉個例子,你明明知道公司資產虧了100W,你是準備等到紙保不住火的時候突然讓公司虧損100W呢?還是每年減少當年利潤10W,一共減10年呢?其實會計是門藝術活,它本質上不改變事實,也不產生利潤。但是你把帳做的連續平滑嚴謹了,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因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裡面有謹慎性原則呀,謹慎性要求企業不可以高估資產低估負債。拿固定資產舉例來說,企業買來設備之後很可能由於某些原因發生減值,也就是不值那麼多錢了,這時候就要計提減值準備啦。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這一步是將當期發生的損失記入當期損益(會影響當期利潤)。之後處置固定資產時,再將減值準備這個科目轉出。PS:減值準備和跟準備金沒有什麼關係,只是表示這項資產發生了減值。
計提減值準備體現了謹慎性,舉個栗子好了。比如應收賬款減值準備的計提,在我們計提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 貸記:壞賬準備 這時會使當期利潤減少,應收賬款也減少,實際發生時借記:壞賬準備 貸記:應收賬款 實際發生時不會影響利潤與應收賬款。而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減值時要有跡象表明資產很可能減值,只有計提減值準備才能體現資產真正的價值,做到不高估資產價值。
大致翻看了各項答案中的解答,其中能發現一個共性,就是大家都提到了一個會計謹慎性的問題。然而在這裡我還想補充一些東西,就是大家可以看到,會計上計提的各項準備都是針對資產類科目,那為什麼只針對資產類科目計提減值或者跌價呢?是因為各項資產在會計的確認上都有一條通用的規則,那就是預計可收回(這點大家可以翻看企業會計準則中對各項資產的確認條件)。個人的理解就是,各項準備就是為了這個預計可收回金額設定的。因為在企業的持續經營過程中,對以前年度已確認的賬面資產在未來可能存在經濟利益無法流入的情況,因此基於這種情況,並保持會計的謹慎性原則,對各項資產計提了各種減值準備。當然,這裡計提的只是一種可能性,只是對未來的一種估計。
會計謹慎性啊。眼看著有可能一部分收不回來了,還不計提減值啊。原本你這個月可能有一萬塊收入的,結果老闆發不出來工資,你只可能收到五千塊薪水了,那麼這個月的花銷也要因此做新的計劃。不然你還以為能夠收到一萬塊,以此來評估自己的花費水平。資產減值就是為了保證你不高估自己的資產。這樣等到真的發生了損失也不至於太懵逼。畢竟考慮過了這些損失。
謹慎性
提減值是為了不高估資產呀。也是為了體現謹慎性原則:不高估資產不低估負債。企業某項資產發生了減值,如果不調整賬面,賬面成本和公允價值的差額就會形成資產虛高啊。一般情況下準備金在計算所得稅時是不可以從利潤表裡面扣掉的,這個稅法裡面有具體規定。
這體現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企業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會隨著市場的變化,其市價會發生變化,當其市價下跌時會對企業造成損失。為了將損失程度降到最低並保證一定的預期利潤,設立準備金科目,當資產發生減值的時候沖減準備金帳戶,將這部分損失攤銷到當前損益當中。差不多就這些吧
先回答下問題並解釋下準備金概念
各種準備絕大多數(並非全部,取決於減值的資產到底是用作幹什麼的)都從利潤減去。減值準備只是賬面上的處理,並非有實際現金流比如拿出一部分資金放在那裡備著,所以最後兩個問題,並沒有什麼準備金可以用於實際提取,也沒有什麼時候可以用的概念。再說下減值準備的用處意義:
如果減值準備只是賬面處理,沒有任何現金流有什麼意義呢?這種處理主要是為了平滑利潤,更準確反映出每年利潤真實情況。
舉個栗子,由於工藝進步,假如一台機器設備每年貶值100萬,五年後貶值500萬。五年後出售的話,如果原來沒有計提過減值準備,那麼第五年利潤表就會當年一下出現500萬虧損,而這卻與實際不符,因為這500萬虧損並不是這一年發生的,而是五年累積的。而如果計提了準備,每年計提100萬虧損,那麼這五年就會每年有100萬虧損,這種賬務處理也與實際情況相符,更能反應企業真實財務狀況。
當然,從上面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這種賬務處理對操縱利潤也有很大空間,為了規避這種情形,規定了幾種減值準備一旦計提便不能回沖。你可以這麼理解,折舊是資產比較確定的減值,而減值準備則是或有(有很大的可能,不然也不會去計提了)的折舊。哈哈,我這麼說,會不會覺得有點繞?
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其實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反映,公允價值是交易雙方在自願平等的前提下達成的價格,公允價值的使用可以幫助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但是可能減弱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為什麼說資產減值損失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呢?因為在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時候,會將賬麵價值和可回收金額相對比,這個可收回金額一般就是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相對於歷史成本來說,更加可以反映現有信息,幫助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也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謹慎性,不高估資產和收入,不低估負債和費用
這個和計提折舊區分開,折舊折著折著你就發現就算扣除掉折舊的,由於產品的更新換代等原因,扣除折舊後的賬麵價值還是比市面上的價值低,所以需要資產減值準備。但同時,舉個例子,資產減值準備是針對固定資產的,所以說是利潤減少不對吧。不對的話記得請指教
權責發生制,哪一期發生的減值,就應該在哪一期記錄費用。
減值和減值儲備對資產變化的影響相當於股票賬戶上的實虧和浮虧。你只記錄實虧而不管浮虧終究是不好的,但是資產的減值又不像股票賬戶上的那麼清晰明確,因此只能計提減值儲備來模擬一下浮虧。
推薦閱讀:
※怎麼詳細通俗地解釋財務里總賬、應收、應付是什麼?
※哪些財務概念或詞語用「大白話」解釋完變得非常好理解?
※今年剛畢業財務專業轉行數據分析可行么?
※為何 WTO 會容忍中國對進口車徵收如此之高的稅率?
※應屆本科生獨自去外地闖蕩合適嗎?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