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嗎?


孩子的教育應該是胡蘿蔔+大棒,胡蘿蔔為主,大棒做威懾。

沒有胡蘿蔔,一路打出來的孩子就像火藥桶,等他炸開的時候你躲都躲不開。

沒有大棒威懾他,光吃胡蘿蔔的小孩就腳撲朔眼迷離,滿地亂跑不講規矩。

要知道世間有可獲得的利益,也要知道獲得利益和付出代價都是人之常情。

大棒不一定是體罰或辱罵,也可以是規矩和道理。

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而言,幼時多大棒,學齡多獎賞,會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行為規範。


近些年的父母,普遍都開始反思體罰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可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零體罰?又有多少家長,在體罰完孩子以後,一邊在心中暗暗起誓絕不發生第二次,一邊又在未來某個憤怒、煩躁的時刻抬起了巴掌?即使有的父母沒有打過孩子,但有多少人能避免自己對孩子惡語相向?

別高估了自己在憤怒時的自控力,打孩子這件事,也並非只是中國人的傳統。

我們都知道,體罰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不過,科學家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很多被人們歸類為心理問題的疾病,其實都是由於大腦損傷而引起的。

只不過大腦損傷一般難以用肉眼察覺,一旦出現明顯癥狀,就說明實際損傷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尤其對於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持續的大腦損傷,那結果就是不可逆轉、無可治癒的。

多國的研究都表明,長期體罰、語言暴力,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從而引起智商下降(主要為兒童)、自控力減弱,並增加孩子攻擊傾向、反社會人格、抑鬱症、焦慮症、物質上癮以及精神疾病的發生率。

在科學研究中,長期體罰被定義為「至少每月一次,持續三年以上,且體罰工具包括皮帶、板狀物等」。而體罰對孩子大腦的傷害,最明顯的階段在5-9歲,童年時期造成的大腦損傷,通常會在青春期顯現出來。

體罰降低智商

你也許知道,12歲以前是兒童大腦的「黃金窗口期」,此時大腦最敏感,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正面、負面影響。

加拿大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in Ottawa研究發現,童年時期頻繁的體罰,會導致孩子大腦前額葉中灰質的減少。

大腦灰質往往主導著人類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也包含感知能力、語言能力、肌肉控制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記憶功能。簡而言之,灰質減少預示著智力降低、認知遲緩、感覺遲鈍以及語言、記憶發展緩慢,因此與正常發育的孩子比起來,大腦灰質少的孩子自然會呈現出智商的落後。

體罰削弱自控力、自我認知

大腦灰質是自控力的關鍵,而灰質所在的前額葉片,就是幫助你理性分析問題、做出正確決定,並在你衝動時幫你回歸理智的部位。大腦灰質水平正常的孩子,權衡利弊、預想後果、控制行為的能力強於灰質不足的孩子。

一項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的共同研究中,22個平均年齡14歲的女孩,和10個同齡男孩被邀請進入了大腦實驗室,他們被要求聽三段各自媽媽對他們的評價,評價分別是中性的、表揚的、批評的。

研究最後發現:孩子們對於媽媽負面的批評,表現出更強烈的情緒波動,以及更弱的自控力和認知過程。

也就是說,當這些孩子聽到自己被媽媽批評時,會有消極的情緒反應,而且他們理性思考能力減弱,並不能真正將批評的話聽進大腦里去。更意外的是,這些孩子聽到批評時,甚至失去了方向判斷能力,無法判斷媽媽的聲音是從哪個方向傳來的。

所以,長期經受體罰的孩子,不僅智商容易降低,自控力、判斷力也會不足。這就導致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無法專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想玩、想逃避的心。

家長越是因為孩子自控力差而打他,他卻越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自控力差的孩子,日後會成為自控力差的成年人。他們有了孩子以後,自然也會因為難以自控而打罵自己的孩子。這些家長其實自己都無法意識到,他們面對孩子錯誤行為時的失控表現,正是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歷史遺留創傷。

在從小被體罰的過程中,孩子是沒有能力逃走的,他只能在內心不斷告訴自己「被打是合理的,愛我才打我」,從而將暴力行為合理化。

他會認為「愛就要打罵」,並在未來將所有受到的打罵和虐待合理化。女孩習得「愛等於暴力」,從而飛蛾撲火般追隨渣男;男孩習得「欺凌即合理」,成為家庭暴力的主導一方。

體罰引發抑鬱、上癮以及精神疾病

前額葉片中灰質不足,會導致前額葉的功能不健全,所以遭遇壓力、挫折時候,人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不足。

體罰、虐待、漠視,除了導致大腦灰質的減少,還會改變大腦海馬體的結構。而海馬體受損傷,也會讓人在日後應對逆境時更加脆弱,更容易罹患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面對體罰時,孩子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他受到的壓力會使大腦釋放出壓力荷爾蒙,正如有些動物面對強敵時會出現汗毛豎立、面紅耳赤的狀態一樣,大腦會通過壓力荷爾蒙告訴你「快跑」,順便啟動了應激機制,幫你快速從緊張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可是如果頻繁挨打、挨罵,孩子大腦中的壓力荷爾蒙就會持續走高,讓大腦壓力系統永久性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這種狀態不僅會增加成年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的患病概率,不正常的壓力應激機制還會增強焦慮、恐懼、憂鬱情緒,此類情緒會讓人想藉助酒精、毒品來逃避和發泄。這也是為什麼小時候經常遭受虐待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毒品、酒精上癮的原因。

喜歡打罵孩子的家長,你希望孩子的精神垮塌在未來人生的小挫折上嗎?

體罰讓孩子更有攻擊性

一項2010年的研究指出,如果對一個3歲的孩子進行每月超過兩次的體罰,則容易導致孩子在5歲時更富攻擊性。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Elizabeth Gershoff發現,兩歲是最容易學到攻擊性的年齡,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知曉自己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而且還沒法很好地控制自己。

如果此時父母經常用打罵來管教他,那麼他就會認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攻擊,從而也會越來越具有攻擊性。

所以,從小經常遭遇體罰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因為他自小觀察到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暴力。

在孩童時期時,他們更容易與同學、老師、兄弟姐妹發生衝突。越是頻繁遭受體罰的孩子,越會隨著成長表現出反社會傾向。

體罰、吼叫看起來是最快速有效的辦法,孩子通常都會馬上乖乖服從,而且家長們都相信,事後的溫柔愛撫便可以將剛才的急風驟雨消滅得了無痕迹。

孩子或許並不明白被打的原因,也不了解怎樣才是正確的做法,自然無法實現家長體罰的目的,與此同時又可能對孩子造成潛在創傷。

什麼方式比體罰有效?

當孩子不明白被批評、打罵的原因時,家長體罰孩子的目就無法達到。所以如果孩子做錯事情,不妨這樣做:

冷靜。花幾分鐘離開孩子,讓自己冷靜幾分鐘。

告訴孩子錯誤行為的後果。如果孩子還小,你需要一遍遍苦口婆心告訴他們,什麼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小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全,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理解共情能力都比較弱,大人認為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他們可能很難明白,所以需要家長的耐心指導。

舉個例子,有一位專門研究兒童行為的科學家,當他三歲的兒子把牙刷扔進馬桶里時,他根據自己對兒童的了解和學術背景,並沒有像別的家長一樣立即開吼。

他明白,兒子正在進行自己的小實驗,想看看牙刷會沉下去還是漂浮在水面上。然後這位科學家耐心向孩子解釋,為什麼牙刷不能放進馬桶里,然後問孩子:「現在你還想讓爸爸把這隻牙刷放進你嘴裡嗎?」孩子說:「不想。」於是問題解決,沒人吼叫,沒人受傷,以後不會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如果你沒忍住懲罰了孩子:這時候可以平靜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你會懲罰他,指出他激怒你的具體行為。哪裡錯了,以及你是如何感到生氣。

並且,還應該就你剛才的失控行為向孩子道歉,告訴孩子,暴力並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勇於認錯的父母,好過做錯了事情還將錯誤行為合理化的父母。

結語

如果曾經你只知道體罰不好,想必現在你應該已經明白,體罰究竟為什麼有害,以及體罰會通過怎樣的機制影響大腦、導致抑鬱,甚至締造出暴力愛好者。

未來再遇到孩子令你生氣鬱悶的時刻,或許你會三思。

以上。

WX:HeyMom養育研究所,鑽研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深入一線做兒童觀察和父母調研,解讀並解決養育中你最關心的問題:入園焦慮、幼小銜接、習慣養成、情商培養、學習力提升……更多完整精彩實用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更有機會獲得專家解答哦~


可以,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出現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質,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 綁匪為了某種原因而綁架人質,並得到人質認同。

-------所以父母要說自己出於「愛」「為孩子好」才打孩子的。

2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要狠打

3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會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這就是胡蘿蔔+大棒

4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這一點現代社會比較難,畢竟大環境不同了。

5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曆程:

  1. 恐懼
  2. 害怕:籠罩在不安的環境中,身心皆受威脅。
  3. 同情: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且並未受到『直接』傷害。
  4. 幫助: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不逃脫,安撫等。


棍棒,我直接說暴力好了。毫無疑問是一種最欠缺效率,並且隱患最大的教育方式。

然而總是有一些不配為人父母的傢伙喜歡偷懶,用這種看似起效最快的方式去進行所謂的教育。

對此,我只能說,做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實在是太糟糕了。

至於孝子,如果你要的是一個完全服從你的智能人偶,這也許會有用,儘管副作用明顯;而如果你希望有一個崇敬、憧憬你的孩子,那麼在這其中針對孩子的暴力絕對只會起反作用。

有些人常常以為體罰能讓孩子懂事,其實完全不然。懂事是因為孩子自己的思考,而體罰的結果不是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意義,而僅僅是讓孩子明白違逆你需要付出代價,而這件事則是屬於「違逆你的事情」範疇之中而已。

相反,這也許還會讓「違逆你」對進入青春期開始尋求獨立的孩子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哦!

我們的家長們一貫反對「性」,以至於在孩子們的教育階段幾乎沒有有關性的教育,然而這卻沒能阻止我國的青少年初夜年齡的不斷年輕化。這難道不是一個即為諷刺性的案例嗎!

人的理解能力是基於信息與思維基礎而來的,而孩子們無論在哪一點上也絕不能等同於成人。既然如此,如果自己無法做到理解,並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看到他們所看的,理解他們所想的。之後的溝通困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把這歸咎於孩子自身,並試圖尋找捷徑。這是作為家長的懈怠喲。

不僅如此,這還很容易讓孩子們習慣於暴力,甚至讓其以後更加傾向於使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畢竟,父母是孩子在重要的老師,孩子們的基礎性格與反射的形成多半是源自父母。所以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一些令人不安的得因素,從父母的身上也總能找到相應的根源。

最後,至於所謂的「孝子」。坦白說,我對這個概念是嗤之以鼻的。

孩子既不是機器也不是任何人的所有物,沒人有資格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們的意志之上。

如果沒法得到他們的尊敬,就去使用暴力讓他們屈服?

這樣LOW的想法直到今天還有不得不說是時代的悲劇啊!......

而最悲哀的是,暴力是真的能讓人屈服的。可是很多行使暴力的人連怎麼去利用暴力的沒有概念的,徹底的笨蛋。


周五參加了孩子的家長會,我小時候這被戲稱為「今夜有暴風雨」。會有同樣的擔心嗎?像我小時候一樣先是開集中的大會,年級組長讓大家看了一下全區各段的分數線,孩子在6200名左右,比我想像的還要好些,但形勢依舊不容樂觀,我從小在這片長大,當然對相關的學校了如指掌,你的學校在全區排名墊底,所以排名靠後在所難免。所幸孩子保持了足夠的學習熱情,使我覺得學習對不僅是苦,應該也有樂趣吧,學之知之好之樂之。英語老師和數學老師對孩子要求很高,不僅在學習上還要求對家長孝順。我想更準確的詞是尊重——我們和孩子彼此尊重。沒有必要凡事聽我的,我也不一定對。我們可以有競爭、有討論、有妥協、有共同的成長和進步,這才是我想要的。打孩子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我也非常贊同秋梓回答的觀點,所謂的棍棒就是在偷懶,既然家長沒有能力讓孩子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對錯的,那為什麼要把他生下來?教育不是說說而已!

每次作為家長的你們打過孩子後,你們回頭看看:

你的孩子蜷縮在角落十分無助,默默哭泣

看看這個平時漂亮可愛調皮的孩子,他無論在體力還是智力都遠遠不能與你對抗,僅僅因為學習、無知的犯錯就要承受心理和肉體的摧殘?

教育立竿見影是神話,只靠棍棒能行嗎?

如果把你的孩子換成今天和你吵架的路人,你還會去打嗎?

為什麼不把孩子當作家裡的一員?當作一個有發言權和決定權的人呢?


推薦閱讀:

監考老師監考的時候都在幹嘛?
馬來西亞華人都上什麼大學?
如何促進觀點的自由交流?
留學期間如何從困境走出?
如何看待周孟佳降分219保送北大?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 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