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中國把在中國掙的錢轉移到美國 要付出什麼代價嗎?
最近iphone7要上市了 又趕上美國和中國在南海博弈 網上謠言四起 什麼買蘋果就是給美國送錢造航母之類的 我知道我國是外匯管制國家 請問蘋果如果真把資金從中國轉移走 需要怎樣的流程和代價呢
首先要分清幾件事情:
1.富士康代工費,屬於蘋果美國的成本,是列在蘋果美國的損益表裡,與蘋果中國無關;2.蘋果中國作為一個只有銷售職能的公司,收入來源於廣大中國人民的賣腎錢,成本取決於蘋果美國賣給蘋果中國的價格,考慮到這個環節只是貿易,因此蘋果中國收入減去成本後的毛利以及去掉三項費用後到稅前利潤不會太高。在這個和蘋果中國的收入相比不太高的稅前利潤的基礎上,交25%中國企業所得稅;3.蘋果中國交完上述中國企業所得稅後的最終利潤叫凈利潤,蘋果中國可以選擇匯回蘋果美國,或者留在中國。4.蘋果中國如果把凈利潤匯回給蘋果美國,中國稅務局還會收10%的股息預提稅。
5.至於蘋果美國所用的雙層愛爾蘭三明治稅務結構,主要原因:一是美國稅負較高(聯邦+州約在40%);二是美國稅法規定海外盈利若不匯回則無需補繳當地國家稅率與美國35%的差額);三是愛爾蘭稅率只有12.5%以及愛爾蘭有若干可以利用的稅收條款使得蘋果的實際稅負可以大幅降低。這些安排和前面提到的蘋果中國的繳稅環節關係不是特別大,可無視。以上提到的環節,只是按照基本原理進行的簡化說明。沒有看過蘋果全球和蘋果中國的架構圖,實際上應該比這複雜的多。
蘋果在中國交多少企業所得稅,在銷售收入是明確的情況下(銷量和售價),完全可以通過對成本/費用的調節來進行操縱,即取決於蘋果美國賣給蘋果中國的價格(即蘋果中國的成本)以及可能需要承擔的知識產權費用(即蘋果中國的費用,沒查過不確定),這就是上面很多人說過的轉讓定價(transfer pricing),當然這過程現在也受到了稅務機關的監管,蘋果公司也得按稅收的基本法嘛(≧?≦)。此外,增值稅是價外稅,考慮到目前稅務機關的監管水平可以操縱的可能性基本為0,但增值稅最終承擔方是消費者,不會計入到蘋果中國的損益表裡。
前面Hahakimi提到的例子,在我國沒有進行轉讓定價立法(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以及2009年特別納稅調整管理辦法)之前,廣大外資企業尤其是生產企業確實有那麼乾的,收入可操縱(因為賣給了境外關聯方),成本可操縱(原材料採購也是從關聯方那進行),雖然那個時候外資生產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很低只有15%,外加各種兩免三減半的優惠,但仍然有大把外企不把利潤留在中國。主要是外資企業的爹娘爺爺奶奶以及家族還有其他經營方面的因素考慮。
我國稅務機關大概是在2004年前後(憑經驗,並不十分確定)開始重視轉讓定價避稅,在08年立法以前,也是通過各種調查和轉讓定價調整補稅薅了洋大人一把羊毛(轉讓定價調整補稅可以往回追溯十年)。現在各項關聯方交易都納入了監管,反避稅立法也不斷完善,所以羊也很難養太大,羊毛也沒那麼好薅了。
跨國公司全球稅務結構和轉讓定價安排是專門的學問,各國稅務局對同一跨國公司的利潤也會爭稅源(是的,你沒看錯)。這種優雅的撕X方式叫做APA(Advanced Pricing Arrangement,預先定價安排)。
手機打的,沒有查具體數據,請見諒。hahakimi的回答基本可以說是不知道是從哪兒的八卦聽來的。沒有一點商業常識,最起碼在財務上。下面借一篇報道說一下:iPhone在海外市場的熱銷推高了蘋果現金儲備,促使它把這些資金留在海外,並通過海外分支機構進行投資。庫克面臨的難題是:如何處理巨額現金儲備以及應對投資者提出的獲得回報要求。庫克2013年曾在美國國會就避稅問題作證。
Cowen Co.分析師蒂姆·阿庫里(Tim Arcuri)表示,「蘋果應該對擁有如此巨額的離岸現金感到煩惱,它一直在考慮除轉回國內之外的其他處理方案。」
庫克一直呼籲國會修改稅法,使企業能把更多離岸現金轉回國內。蘋果當地時間周二表示,自庫克在國會作證以來,蘋果離岸現金金額增長了70%。截至6月底,離岸現金佔到蘋果2028億美元現金儲備的89%。兩年前,蘋果現金儲備為1466億美元,其中72%是離岸現金。推高蘋果離岸現金的因素是其全球營收快速增長。例如,最近一個財季,蘋果大中華區銷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逾1倍至132億美元。蘋果的聯邦遊說支出一直在增長,去年達到創記錄的410萬美元。第二季度蘋果遊說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長46%。根據本周向參議院提交的文件,過去一年蘋果在稅收問題上新增3名遊說人員,關注的問題包括企業和國際「稅制改革」等。稅收政策根據現行法律,美國企業在全球各地獲得的利潤需要交納35%的企業所得稅,在工業化國家中是最高的。企業向外國政府交納的稅收可以抵扣,把利潤轉回國內時必須向美國政府補齊差額。美國的稅法促使企業把利潤轉移到稅率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其結果是,美國企業的離岸現金超過2萬億美元。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會都在尋求促使企業把離岸現金轉回國內的辦法。回饋股東蘋果還在尋求把更多現金儲備回饋給股東。蘋果4月份公布了資本回饋項目追加700億美元的計劃,其中股票回購金額增加500億美元,股息提高11%。蘋果首席財務官盧卡·馬埃斯特里(Luca Maestri)周二在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表示,截至6月底,根據一個總額2000億美元的資本回饋項目,蘋果已向股東回饋了1260億美元,其中包括回購價值900億美元的股票。蘋果在全球發行了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債券,為資本回饋項目融資。根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蘋果去年在美國交稅使用了100億美元現金。以上是一篇去年的新聞稿,說得非常清楚了,蘋果如果想把利潤(也可以說自由現金)轉移回國內需要補繳企業所得稅稅款,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稅率為百分之二十五(內外資一致),像蘋果這種企業,在美國屬於百分之三十五這一檔,兩者相差百分之十啊!蘋果傻嗎?非要回去多交百分之十的稅,把利潤留在海外是正經。上文也說了,在主要工業化國家中美國最高了。轉移到美國是以股利的形式,美國稅收居民要交大大的稅的。
外國公司根本不需要把資金從中國轉移走,因為他們在中國根本就沒有盈利。以蘋果為例,富士康給蘋果代工生產的手機是由蘋果美國公司下的訂單,是用於出口的,蘋果美國公司是付了加工費給富士康的。在生產環節,蘋果中國公司沒有參與,因此沒有盈利。在中國市場銷售的蘋果手機是蘋果中國公司從美國總部採購進貨的。如果進口合同中的進貨價為800美元,而蘋果手機在中國的零售價摺合美元後為600美元,則蘋果中國公司每銷售一台手機就會虧損200美元,蘋果中國公司根本就沒有利潤。在銷售環節,蘋果中國公司沒有盈利。假設蘋果美國公司從富士康拿到的蘋果手機的綜合成本為300美元,那麼在蘋果美國公司以800美元的價格銷售給蘋果中國公司的時候,蘋果美國公司可以獲得500美元的利潤,在抵消蘋果中國公司200美元的虧損後,蘋果美國公司可以盈利300美元,但這筆盈利並不在中國境內。因此,蘋果公司在中國是沒有盈利的。基本上所有的外資企業都玩的是這一套。
買蘋果是你的自由,因為他物美價廉啊,要是小米也能做到蘋果那麼好,你就買小米了不是么?至於微信朋友圈瘋傳的買蘋果手機是給美國人造航母之類的話,建議你有選擇的聽聽笑笑就完了,畢竟明天還得上班,你老闆也不會因為你關心南海問題徹夜難眠給你放半天假讓你多睡會。
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兒就是對我國解決好南海問題最大的支持,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個人才會富足,富足的個人多了,國家才會富強。
別聽那幫人瞎忽悠,今天抵制日系車,明天不去肯德基麥當勞的。真的要打貿易戰爭的話,絕對是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二,想想那些跟美國沒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如古巴、緬甸,都窮成什麼樣。想打貿易戰爭,多少搞外貿的,做服裝的,做代工的要倒閉,多少工人要失業。貿易讓中國人和美國人生活的都更好了,美國人買得到便宜衣服鞋子,中國人吃得到乾淨又便宜的漢堡,用上了功能強大又安全的手機。那天看朋友圈一大哥寫的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成天嚷嚷著抵制外貨的傢伙們,誰牛逼先把互聯網抵制了給我看看!~原來蘋果去年才納稅100億嘛、、、、、、
資金怎麼轉移出去的程序我不知道,但是代價是巨大的,根據現行的國際稅收協定,企業施行所在國納稅原則,蘋果中國在中國要交25%的稅,如果把利潤轉移回美國,依照美國35%的稅率扣減在中國已交的25%的稅後,還要多交10%,這就是代價
繳聯邦稅
不會有什麼傻屌企業會把中國的利潤轉移到美國的。。。。要轉移也是去什麼BVI之類的地方
沒付出什麼代價,因為銷售公司在上海。可以看每年上海稅務局納稅百強榜,雖然很靠前,但是與其實際利潤也是完全不匹配。其中貓膩不說了,不然你真以為那麼多外企總部會在上海而不在北廣深津或者有明顯優惠的西藏真因自己是國際大都市呀。廣義上來說香港新加坡這些城市也是避稅地。
不會了啦,從資本的角度來講,稅收不是鬧著玩的啊,除非逼到沒辦法,不然就算投資稍有虧損,也比繳稅划算的啊
推薦閱讀:
※有哪些像「美洲文明的輪子」這樣,本應很簡單很低端,可人類文明時至今日就是沒點開的科技?
※將來是否會出現無任何實體按鍵的手機?
※怎麼看待人類的加速發展定律-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
※iPhone8實際上手體驗如何?
※為什麼市面上的平板電腦逐漸採用16:10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