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許吉如的演講《國強則少年強》 ?

南外 學生 許吉如 視頻:[我是演說家]許吉如:《國強則少年強》


聽了一遍,評價一下吧。

這是一篇優秀的演講,時間掐得很准,節奏掌握恰當,起承轉合都算可圈可點。

演講者賣相上佳,聲音抑揚頓挫,語氣慷慨激昂催人尿下,如果身臨其境,想必很有煽動性。

不過,如果給我足夠的時間,我可以就「論證咸豆腐腦的優越性」寫一篇同樣慷慨激昂催人尿下的演講稿,當然,我的顏值是怎麼也比不上這位妹子就是了。

讓我們扔掉抑揚頓挫,扔掉慷概激昂,扔掉一切演講技巧,這篇演講剩下了什麼呢?

「你比敘利亞難民活得更安全,要珍惜,要感激。」

僅此而已。

演講這種東西,當歌聽就好,永遠不要因為旋律好聽就拿歌詞當真理,也永遠不要因為演講水平高超就當了真。

我無意對這位許同學口誅筆伐,我也反對任何對她個人攻擊的答案,命題作文這種東西,誰都寫過百十來篇,思修卷子上的答案我寫得比她還要肉麻,因為不這麼寫我思修會掛的。

退一萬步說,即使她真的拿這種「你比敘利亞難民活得更安全,要珍惜,要感激」的思想當真,也無所謂,言論尚且自由,更何況思想?

至於所謂「出國後才知中國有多好」,我更可以理解,我相信他說這句話是發自肺腑的。

因為在此之前,有無數人說過「來到北上廣,才知道家鄉的農村有多好」,當然,你真讓他們「逃離北上廣」他們八成是不幹的,因為回去了,才知道路上的屎真是臭的,蒼蠅蚊子真的是會往你臉上撲的,淳樸的鄉民真的是會因為一壟地打出腦花的,故鄉這種東西,最適合在遠遠的地方隔著美好的過濾網去回憶。


想想你小時候吃的是什麼,魔都中小學生現在吃的是什麼,中西部省區中小學生現在吃的是什麼。

國不強,少年能強么

《手冊》對學生午餐烹飪製作過程進行干預。《手冊》 總策劃、新華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湯慶婭教授介紹,原本需要油炸的菜肴,現在建議清蒸,比如油煎帶魚改成了清蒸帶魚,而對廚師使用的油、鹽等,都有精確的用量控制指導。

  上海綠捷快餐有限公司承擔著本市14個區近30萬學生的午餐供應,目前他們已經參考全新的《手冊》製作午餐。「《手冊》對學生午餐的營養配比、色彩搭配、量的平衡以及菜肴形狀質地都有指導建議。」綠捷快餐總經理張國華說:「原本沒有考慮到一、二年級學生不方便嚼大排,現在我們將原本80克的大排換成60克的牛肉絲,方便咀嚼。胡蘿蔔原來是點綴菜,現在和土豆絲、青椒絲同炒,顏色鮮艷孩子愛吃。」在油、鹽、糖的用量上,供餐企業也根據調研和營養指導做出規定,「一份營養午餐嚴控在2克鹽內,用油也在8-12毫升。」張國華說。

營養午餐指導手冊套餐

  ●小學部分 黑椒牛柳套餐、洋蔥蚝油牛肉套餐、咖喱土豆雞塊套餐、清蒸帶魚套餐、茄汁鯧魚套餐、糖醋排條套餐、白灼基圍蝦套餐、金針菇炒雞絲套餐、彩椒魷魚絲套餐、百合蒸南瓜套餐、什錦炒飯套餐

  ●初中部分 新奧爾良烤雞翅套餐、粉蒸排條套餐、青椒木耳目魚卷套餐、洋蔥牛肉片套餐、陳皮魚塊套餐、清蒸鯧魚套餐、咖喱雞中翅套餐、醬牛肉套餐、栗子燒雞塊套餐、山楂魷魚卷套餐、雞肉什錦炒飯套餐

  ●高中部分 豆豉蒸魚塊套餐、清蒸水晶獅子頭套餐、茄汁基圍蝦套餐、紅燒鯧魚套餐、糟溜魚片套餐、菠蘿牛肉套餐、蓮子雞丁套餐、醋溜帶魚套餐、魚香肉絲套餐、咖喱土豆牛肉套餐、蝦仁什錦炒飯套餐

  解決午餐問題,學校各顯神通


---------------------------------------------------------------------------------------------------------------

瀉藥。

政治經濟學的一般原理,是經濟基礎決定政治意識。一個階級的政治主張,無論多麼隱晦,必定是反應了這個階級的興趣和利益。從百度百科的履歷看,許吉如的背景(明星高中-&>top 2-&>歐美名校)應該在中國的中上階層和城市精英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演講中滲透的國家主義和保守主義也帶有強烈的這個階級的印記。

因此,我並不是很意外在最後聽到這樣的話:「因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會賦予一個少年強大的安全感,基於安全感,他可以自由的選擇他想生活的地點職業狀態,乃至是心情。他是輕裝上陣去看這個世界,又理直氣壯地回到自己的家園」。這樣的論點,對於當今99%的中國人,是非常超現實的。但是這樣的論點,對於站在塔尖的1%的中國人而言,卻又是非常合理的:相對於其他階層,他們更多的享受到市場經濟下的成果,從而更強的認同中國現存政治秩序的合法性,並自覺地將國家的強大和個人幸福掛鉤。但是這一精英化的視角實際上避開了一個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能否給與所有國民公平的、「自由選擇」的權利?當一部分人,能夠輕飄飄的說「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是否連做這個夢的權利都沒有?

許吉如和她背後的團隊一定也是意識到這個漏洞,否則她不會在演講最後試圖接一下地氣,顧及一下99%的人的感受:「邊疆官兵」,「維和部隊」,「公共服務的各行各業」,為了「你和我」做出犧牲。可是,這些人做出的犧牲和奉獻,是他們「自由選擇」的結果么?他們得到了恰當的補償和認可嗎?他們的後代,獲得了和許吉如們相似的獲得個人發展的權利嗎?還是只能成為你弱你有理,父母不努力活該你屌絲的靶子?

對於大多數不能也不想移民國外的中國人而言,建設好自己的國家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這沒有錯。但這不意味著你要接受一套國家主義的說辭和精英階層的話語體系,不意味著你要對社會的公平正義麻木。

---------------------------------------------------------------------------------------------------------------

一更

我已經說過,一個階層的政治主張和它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密切相關。評論區里出現的諸如「我祖上還是貧農呢,現在不也能住在一線城市?這個過程有我父母的辛苦,我利用他們的資源去更上一層樓就叫做不公平了」無非是在證明這個結論。Meltzer and Richards (1981)的模型說得非常清楚,一個社會越富有的群體也是最不支持收入再分配的群體。持有相似觀點的人也大可不用嘗試教育我什麼是「公平的制度」,僅就哲學層面上,我們都應該多讀點諾奇克和羅爾斯。

我並不指望一篇簡單的知乎回答能夠使很多人產生超越自身階級利益的想法和觀點,(很遺憾的)我的聽眾也不是你們。一小部分人的反對,只會讓大多數人的力量更為強大。我所關注的,是這個國家沉默的大多數,是否能夠超越國家主義堂皇的說辭,堅定地支持這個國家做出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改變,向自由、民主、法制、平等、公正的軌道邁進。當一個國家內部國家主義甚囂塵上的時候,往往就是大多數人對收入和境遇的不平等麻木、放棄對進步(progressive)的國家政策支持的時候(Shayo 2009;Solt 2011);而精英階層為了維護保守的、反再分配的社會政策,是從來不憚於使用國家機器和無良媒體,在人民之間根植敵視、偏見和歧視的(Lee and Roemer 2006)。

("你窮是因為你不努力",這不就是評論區里耿直哥和環球X報試圖說服你接受的么?)

對於心存幻想的人們,請記住Piketty(2014)揭示的一個規律:資本獲得的回報率要高於實際經濟的增長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不是聖經上的神話,而是發生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現實。一個鼓勵資本所有者佔有更多社會發展成果的社會,必定會導致階層固化。這難道是我們所冀望的未來的中國?

精英視角即使披上了國家主義堂皇的外衣,他也不代表大多數人的期盼。

Meltzer and Richards. 1981. A rational theory of the size of govern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 (5): 914-927.

Shayo, Moses. 2009. 「A model of social identity with an application to political economy: Nation, class, and redistribu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3(02):147–174.

Solt, Frederick. 2011. 「Diversionary nationalism: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pride.」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73(03):821–830.

Lee, Woojin and John E Roemer. 2006. 「Racism and redistrib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0(6):1027–1052.

---------------------------------------------------------------------------------------------------------------

二更

下面某自稱許同學高中同學的匿名用戶選取了比評論區多數反對者更為聰明的視角。

僅對你的觀點回應:一個人在一個全國性的平台抒發自己具有爭議性的政治觀點(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都是她自己選擇的結果。她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就要接受別人不認同乃至反感她的觀點的可能。

(一點提醒:在一個開放的平台暴露你高中同學相當多的個人信息,還是修改為妙。請把所有的討論限制於公開的信息和演講內容。)

---------------------------------------------------------------------------------------------------------------

三更

在一個全國性的平台上,本可以多一點社會責任和擔當,少一點國家主義的虛火。就如同這位和許吉如同一年畢業的哈佛博士。

首位哈佛畢業演講華人:有人不再信學習改變命運

---------------------------------------------------------------------------------------------------------------

最後一更

一點說明:

不想解除匿名,因為不想未來在知乎寫其他答案受到額外的壓力。就事論事,對任何一個答案要有獨立的思考,而不能依據已有的個人好惡作出評價。和個人隱私沒關係,這是我知乎首答,賬號里本來也沒有個人信息。

我也認識許吉如,不是很熟而已。目前在和哈佛同檔次的某校讀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distributive justicepolitical philosophy.

最喜歡的學者:馬克思,羅爾斯,柯恩(Cohen),羅默(Roemer),普沃斯基(Przeworski)。研究當代馬克思主義和比較政治的同仁對後三個名字應該不陌生(實際上,我看到至少三位北美社科博士點贊了),我的政治傾向也非常明確了。有心的人應該能通過Google找到關於我的蛛絲馬跡。

在學界,出現正面的和反面的意見都有可能,我對此坦然接受(實際上,所有反對答案我都悄悄感謝了,除了涉及人身攻擊的我也基本點贊了)。我對許吉如演講的解讀僅依據我對她成長背景的了解和對當前中國政治氣候的分析,當然有個人主觀因素,也有在某些人眼中看來過於激烈的言語,更有讓一部分人難以接受的「龍應台」情懷(BTW謝謝知乎龍應台這個綽號,真的。這不算人身攻擊)。我本意並非冒犯他人,更非嫉妒。

在我看來,能在當前的中國,引發如此之多的人,對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的探討,爭論和反思,也算是我,一個象牙塔中人,對社會做出的一點微不足道的貢獻。能夠不受外部勢力的干擾討論這一問題,是我們的幸運。

最後貼一篇關於中國公眾意識形態分布的文章。尊重但不盲從他人的關切,算是一種最低限度的愛國主義吧,因為愛國,一定要首先愛和你一樣的同胞。愛同胞,請從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開始。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593377 (似乎是被牆了,ssrn正常是可以訪問的。無奈的政治現實之一:知識是存在壁壘的。)

說不定我也會報名下一季誰是演說家呢。


我好幾個在國外定居和打工的中下階層朋友表示,大多數時候你真出了事兒,領事館什麼的地方與其說幫不上你,不如說根本懶得動彈。

我是沒看出他們對日益強大的中國能給自己在當地的安全保障有任何信心。

這種話也就是既得利益階層和傻白甜好意思講。


這位哈佛女孩所表現出對政治學基本常識的驚人無知,不過,她非常善於敘事,敘事能力的強弱在於是否成功將別人帶入自己構建的話語體系,很明顯,對於沒有接受過批判性和邏輯思維訓練的人來說,她富有感染力的敘事風格充滿迷惑性

她十分聰明地以年輕男女朋友關係作為引子,一句「寶寶心裡苦,但是寶寶不說」便將男女朋友之間的安全感與公民安全需求偷換概念。這一焦點轉移竟如此成功,以至於觀眾理所當然地認為安全感是國家賦予的一種愛

她不可能不明白,安全需求是公民讓渡權利以換來國家作出的秩序保證,其中包括政治穩定、社會穩定和市場穩定。但是她將最基本的國內政治局勢大體穩定和主權不受侵犯納入到「國家層面的安全感」,將在安全方面更為豐富的權利訴求納入到「政府滿意度」的範疇,成功完成了對安全感概念的重新建構

如果這樣的「安全感」是「國家賦予年輕人最好的禮物」,那麼朝鮮人民也就的確擁有了痛哭流涕的理由

她還在演講中提到,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她經常被老師安排發言,這是因為老師覺得中國很重要。這讓我非常吃驚,因為歐美學校基本上鼓勵學生自願發言,很少刻意安排。「安排學生髮言」是因為某些課堂任務需要學生做展示(presentation)或者學生髮言太少,而中國留學生主要圍繞涉及中國的話題發言並非主要因為老師很想聽中國留學生的聲音,而是因為中國留學生對中國以外的事務很少關心或過於無知

口號的作用在於其心理暗示的功能,而它最大功效需要在群體中體現。因為口號可以激發群體的共同情感,特別是群體非理性,使得個體被群體情緒所感染。哈佛女孩反覆用梁啟超的口號,明顯將現場氣氛引向了高潮,這時,她所有的敘事都得到了極大的「升華」,成功地將處於激動狀態的觀眾帶入到了她精心構建的愛國敘事當中

哈佛女孩的愛國演講,只有在反智主義盛行的國家才會成功,當然,也沒有興趣和資格去質疑一個人的動機和品格,真正想審問的是,如果站在「無知之幕」的後面去思考,我們會認為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愛國主義?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回顧一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二條,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也就是說,所謂愛國,其實應該回歸到對人的終極關懷而不是落腳到國家本身,如果愛國就是純粹的愛國家,那麼國家的存在對國民而言又有何意義呢?

現實當中,愛國主義往往成為流氓的庇護所。常年的單一話語規訓使得許多人缺少理解複雜社會議題的能力,一旦發生他們所認為的社會危機,他們就會依靠規訓下獲得的經驗對事件進行簡單地歸因,而愛國與賣國、忠誠與背叛等簡單的二元論自然成為他們思考社會議題的思考模式

難以啟齒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無力感,他們只能以從國家意志和集體意志所感受到的力量來掩飾自己的無能,發泄自己的不滿。對一個普通公民來說,他最應該做的是改善自身在一定範圍內的生存環境(廣義的)而不是專註於改變整個宏觀環境

愛國不應該是對身邊的不義視而不見麻木不仁,而對千里之外的「敵人」張牙舞爪義憤填膺,更不應該只是一番宏大的道德宣言,一碗精緻的心靈雞湯


演講本身是強行灌雞湯,但並不像上面那個答案說的那樣,許吉如自己是傻白甜。

事實上在南外六年,聽了六年許吉如學姐的牛逼演講,辯論。其實她是個非常聰明非常厲害的人。至少比我厲害許多。

樓上說的那些連我這個弱雞都知道,我想她也不會不明白。

至於為什麼要揣著明白裝糊塗,我想各位也都明白。

看看最近人民日報的微信,看看周小平最近發的微信文章,看看官媒最近發的消息。

變天了。


作為一個與許吉如有過一面之緣的人,我必須得說,根據我這浮光掠影的觀察,許吉如與「蠢」這個字完全沾不上邊。她很聰明,也很有才,本質也並不壞。很多人以批評國內時弊為借口批判許吉如「傻白甜」或者沒有良心,這是不成立的。如果說哪位想反駁我的觀點,請至少與許吉如有過比我更多的接觸。

不過呢,現在越是聰明的人越會逐漸向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靠攏。在當前的政治氣氛下,反對者多一個不多,支持者多一個更無所謂。為黨國說好話換得更高的知名度,這本身並不是什麼政治傾向的表露,而是交易。只有把這段演講看成什麼象徵,才會有題主這個問題的出現。然而這就是一筆交易,僅此而已。


哈佛女孩的「愛國演講」:你所不知的台前幕後

(原文載於FT中文網)

【編者按】畢業於哈佛肯尼迪學院的中國留學生許吉如,日前在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第三季中以一篇《國強則少年強》的演講贏得廣泛關注。如今,她應FT中文網之約撰寫本文,希望更全面地講述演講背後的故事。

演講脫胎於以色列之行的日記

今年二月剛剛開學的時候,我跟一位中國同學走在去哈佛廣場一家日本拉麵店的路上,聊到STEM簽證政策(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編注)。那段時間,美國國土安全部關於取消STEM優惠政策的討論很熱烈,也就意味著STEM專業的學生的留美幾率可能大幅降低,需要更緊迫地考慮回國發展這個選項。我們並沒有聊到任何家國層面或者與愛國主義情懷有關的話題,他很自然地說,「其實我覺得沒什麼,比我原來設想的或我同班同學想的要好多了。」

他在哈佛學習計算機專業,身邊也有不少來自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同學,有些人是把留在美國當成個人發展層面的「救命稻草」的,因為回到祖國意味著放棄太多:待遇,機會,文化上的再適應。而對於他而言,今天中國龐大的市場,市場中的繁榮,與世界的接軌,即便不能給計算機專業的同學提供在美國工作的優渥待遇,但也一定讓這些青年有所作為。

他說,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國家層面的強大能怎樣影響一個個體的選擇,「我當然關心簽證政策,但沒必要太過擔心。」他的話讓非STEM、並且也從未考慮過留美的我深以為然。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留美只是選項之一,不是唯一。

今年三月在以色列——也就是演講中兩個事例的發生地,我一次次為猶太人去國還鄉的命運感到悲愴,為這個二戰期間沒有自己安身立命之所、被四處拒絕入境的民族感慨。固然無論是國際事件,還是國家命運,都沒有可比性,任何類比也是對巴以人民奮鬥的片面解讀與不敬,我還是不由自主會聯想到自己的國家——這份不由自主和愛國無關,是身份上的關聯性與長期記憶的熟悉感,讓我不由自主。我覺得猶太人的命運並不陌生,兩個民族為家園而戰的衝突也不陌生,「回家」究竟是心安理得自然而然,還是一場需要流血流淚的艱難抉擇與抗爭,這樣截然不同的對比更不陌生。回頭看幾代中國留學生赴美、留美不同的心態;再往更早的時候看,看近代史上中國人的漂泊——也許不像猶太人一樣漂泊在路上,但多多少少漂泊在家國前途未卜的心路上。越往回看我就看到越多,於是我從以色列回到波士頓的第二天就寫下一篇日記,這篇日記就是現在被不同平台命名為「國家強則少年強」「國家給年輕人最好的禮物是自由選擇的權利」或「國家層面的安全感」的演講前身。

關於電視表達

寫完這篇日記過了幾天,《我是演說家》第三季節目組聯繫上我。梁植師兄第一季奪冠後向節目組推薦了我,去年暑假我們有初步的溝通,當時由於我還在美國念書,就先擱置了第二季。再次聯繫上之後,我們開始挖掘有什麼可講的,或是想講的話題,我很自然地想到剛寫下的這篇日記,我說我想談談在以色列的見聞感想。從當時三月到真正站在台上演講的六月底,期間我也對參加電視節目和公共表達有所遲疑。我不確定到底要不要參加節目,但確定的是,如果參加節目就會講這篇稿子。

坦白說,我不知道這次演講的效果會是怎樣;在電視媒體大幅受到網路衝擊的今天,我甚至不認為這場演講會被很多人看到。我最忐忑的是,會被多少人反對,會被怎樣反對。從一篇個人日記的角度,我寫我的見聞,我抒發我的感想,一己之言而已;然而在公眾場合,從任何視角,以任何方式,但凡談論到「家國」二字,話題之大,情感之自然又微妙,複雜又豐富,我預料到了其實比實際更多的質疑和駁斥。

我們作為中國人真的那麼有安全感嗎?

什麼層面上的安全感?在我所表達的國家層面、國民身份上的安全感,有;在反對聲音所提到的,實際生活層面上的安全感,有人覺得有,有人覺得沒有,有人想要更多,而我們也理應擁有更多。換言之,前者是安全感,後者可以被稱之為安全感,亦可以被理解為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一座房子建得穩,禁得住風雨,巋然不動;也許房間內部的裝潢、傢具、電器需要維護翻修,但兩者毫不矛盾。)

什麼是自由選擇的權利?

我所理解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就是其中一種選擇相比於另一種,不必犧牲太多東西。回到文章開頭那次聊天,是否回國只是單純的選擇題,不是逃離或「人往高處走」,選擇留下的人不是因為「必須」,選擇回來的人亦不是犧牲小我、只為奉獻的民族英雄。

最初中國人去美國,赤手空拳,輸出勞力,用汗水乃至生命,換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唐人街安家落戶。到後來,上世紀末,一批一批中國留學生帶著知識、技能,來到美國的大學和實驗室,不用再住唐人街了,他們把家安在寧靜的郊外,安在中產階級的洋房,在實現物質生活飛躍的同時,也實現了一部分自我。

但是今天,2016年,留學生群體在去與留這件事上呈現出多樣性。我的身邊,有人因為創業而回國,加入國內風起雲湧的創業浪潮中;有人帶著理想回國,在村官的基層崗位上感受祖國的厚重;有人休學回國,在國內的智庫或學術研究機構里,換一個地理坐標,繼續追求真理;當然也有人,在華爾街,在矽谷,在世界銀行,在美國的各行各業,各個城市,生根發芽,開枝散葉。你問他們為什麼要回國,或者為什麼要留下,我想很少有人在今天還會回答你,因為「地大,錢多,人傻,速來」或者「生個孩子一出生是美國人!」。他們的回答往往是「因為有了很好的機會」,「因為我挺喜歡美國的」,「因為我適合這裡」。這樣一份基於發展機會、基於喜歡和適合而作出的選擇,就是自由。

和父輩不同,我們所處的不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不是一個機會缺失或文化狹隘的社會,我們不用因為在哪裡可以找到體面的工作,在哪裡可以有琳琅滿目的商品,在哪裡可以有最前沿的信息而作出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因為祖國和外國都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相對還不錯的物質生活和發展機會,而兩個國家各自都有一些產業和市場,適合不同性格、不同專業的中國人進行發展。我們留下,只是因為那片土地有著更多我喜們歡的機會,而我們回來,同樣也是因為經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發現祖國也充滿了機會。

祖輩父輩們當年出國,背水一戰,「美國夢」三個字固然精彩,也有不為人知的辛酸;今天我們出國,進退自如,除了美國夢也有中國夢,我們根據自己內心的感受,誠實地選擇做美國夢還是中國夢,我相信兩個夢,都會美夢成真。

和動蕩國家做橫向比較,合適嗎?

在演講中提到的敘利亞同學,是在「大國的競爭」課上認識的Lina。她童年因敘利亞內戰隨父母姐妹移民,定居華盛頓。去年冬天,家裡遠房堂弟被阿薩德政府徵兵,全家想著拿錢息事寧人。我跟她從這件事聊到敘利亞局勢,她說,「阿薩德是壞,但敘利亞現在鬧哄哄的又好到哪兒去了呢?橫豎都是壞,我已經不知道哪種更壞了。中國國情是很複雜,很多問題,但是你們中國留學生只要想回國就分分鐘回得去。慢慢來,中國好歹是穩定的,不流血,也不求外國『人道主義干涉』。真的要穩。」

她讓我明白了穩定的意義何在。於人於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或不幸而內自省也,我覺得無可厚非。畢竟,我們天天喊穩定,不穩定的記憶也不過幾十年前,並不遙遠,更不陌生。

話語權是什麼給的?

話語權是文明世界給的,是要被伏爾泰先生誓死捍衛的權利——這是理論層面的權利。而不被落實的權利,沒有被轉化為觀點且沒有被傾聽的話語權,多少有點兒虛。

說我的個人經歷吧。留學生在美國都有一個坎兒,除非你有極其明顯優越的個人特質,或者特別熟悉他們文化,或者內心特彆強大,否則拿什麼去參與,去展示,去找自己的位置?你總得有點兒什麼,能說點兒什麼,並且你說的不太容易被一般美國人找到漏洞。我說中國,因為我熟悉,且他們感興趣,課堂討論根本繞不開。我不用多看什麼書,多了解什麼理論,課堂上被問到中國有關,我就知道多少說多少;慢慢地說多了,表達的自信、更加重視表達的渴望也就建立起來了。今天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慢慢褪去了「書獃子」「安靜內向」等固有形象,有了更多表達表現的機會,不完全是因為英文更好了,出國更早了,或者美國人更友好開放了,根本上還是因為我們代言的那個產品更引起大家的興趣了,那個產品叫中國,我們都是代言人。(其實不僅僅是護照意義上的中國人,今天的中國賦予所有與中國有所關聯的人——包括華裔、會說中文的人、教授中的中國專家、中國通——一張「中國牌」可打。)

國強則少年強?國不強,少年就不能強嗎?

都能強,區別在於是樂強,還是哀強。換言之,國不強而少年強(比如以色列)的強,是一份哀兵必勝的精神,是寒門出貴子、逆境出人才的悲憤之強,也是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強。相反,國強而少年強的強,更多是一份因幸運而坦然的內心強大,不必憋著一股勁,不必忍辱負重,在順境里也能一路凱歌的強。如果時代註定要哀強,當仁不讓;如果命運可以樂強,何樂而不為。

寫在最後

「奇葩說」的馬東老師曾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而被理解,被善意和寬容地理解,被意想不到鼓勵著地理解,是我此刻最大的幸運。在關注和討論中,我被大家帶著,繼續思考我自己說過的話。再思考,再表達,我意識到辭不達意是比被誤解更絕對的宿命——畢竟,即便我的思考和表達都帶著我個人必然的局限,我也已經收穫了太多的理解。感謝FT中文網,給我一個「讓辭更達意」的機會。表達最終會陷入更多的表達,此刻我最想表達的,是這篇演講真實的台前幕後、前因後果,更是對所有關注與鼓勵、批評與建議深深的感謝。


一些空泛的雞湯不是換了一個哈佛才女來說它就不是雞湯了。

當畢業致辭挺好的。


北大劉媛媛對許吉如演講的評論,比較認同這個觀點


好奇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只要國家強大了,我就可以躺著也能吃到肉了?就你這姿勢水平也配粉美利堅?


你以為人家講的是主義,其實人家想的是生意。


知乎上的話語真是讓人越看越莫名了,幾個高票答案的邏輯都是怎麼得出的黑點?

難道這篇演講的核心不是談的是民族認同感么?是強調的是一個常常被許多噴子忽視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國際地位與國家力量是有實際上的提升的。我認為這點毋庸置疑吧,也談不上有什麼黑點吧。

但凡說幾句中國的好話,就能刺激到某些人脆弱的神經,彷彿所有人看到幾句正能量,就能埋頭幹活不抱怨了,別開玩笑了,哪天你上班同事們不是在抱怨工作太多,任務太重,搞不定這搞不定那。(雖然我們都明白很多人只是嘴巴上說說,就為了能手上能偷懶少干點活)

無非就是鼓勵一下同志們,不管你覺得生活有多辛苦,回頭看看自己咬牙走過來的路,倒也算是有所收穫,同志還需努力,僅此而已。


首先集體和個人利益是相輔相成的。對於這個演說我還是很贊同的。她從安全感出發是很貼合實際的。在美國課堂的例子是真的。葉門撤僑時中國政府的表現也是真的。沒有經歷過在美國半夜聽到槍聲的恐懼沒資格詆毀她,沒留過學的人並且惡意揣測別人的人請自行退散吧。這種心裡陰暗的人也就覺得說個愛國言論就能進入體制了。_(:3 」∠)_ 真為他們智商感到捉急…


許同學的演講不過是從一個點延伸到一個面的問題,有些人總是抓著這個點不放,去扭曲,批判。

中國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必然會有好於不好的存在,這個是必經的過程。就算是現在的超級強國,也是問題層出不窮,請不要只看現在的不好,而去忽略的好。就算個人情緒爆棚,也請客觀看到現在的國家。

如果覺得別國的月亮圓,請默默去吧,但別回頭抹黑曾經生養你的祖國;如果是國外長大的炎黃子孫,也請嘴下積德,畢竟也是你的上輩或者上N輩祖先的故土;在國內的更別一口一唾沫的污衊你正腳踏的國土,因為你還要讓它養育你。如果你仍然死性不改,那就等於你站在自己家的屋裡去砸牆,終將風吹雨淋,甚至塌方砸死。

愛國,強國這些詞,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必須紮根心臟,不能去撼動它。就像自己家的房子,你總抱怨它破舊,你不去努力修補,它永遠破舊下去,只有去修補才能更加堅固。請閉上嘴,把抱怨埋在心裡,去努力為強國而強自己。


當年柯林頓訪華,北大兩個女生強烈譴責美帝,譴責名著自由的虛偽。十年後,兩個女生都跑到美國,找了白人老公,給美帝生孩子去了。道貌岸然的撒謊,是一些中國「精蠅」的特長。所以別太把他們當真


高票答案和評論中的那位說的有道理,「抹黑」或許不恰當,我修改。

不要濫用「精英」這個標籤。作為她的中學同學,其實我在讀書的時候對她也有一些意見,主要是不太喜歡她的性格,但是就這件事來看,對她的指責和冷嘲熱諷多數是沒有根據的。如果我沒記錯,許吉如父親只是普通公務員(副省級城市,年齡50歲左右,肯定不會太差)。她高中的時候是學生會主席,當時還有一位男性主席。男性主席申請上了哈佛,而許吉如SAT考的並不是特別高(以她的標準),就算能申請上top tier的學校也拿不到獎學金,所以決定本科不出國,而是靠成績保送到了清華法學院。她研究生上的HKS,具體獎學金情況我不了解(我被拒了),但是我認識的另外兩位HKS的學生都是有極其豐厚的獎學金的。就算沒有獎學金,憑藉一個二線城市中產階級家庭多年的積累,支付兩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也不是太困難吧。

誠然,她的城市中產階級家庭出身、她父親的公務員身份、她的南外/保送經歷對許多人來說已經是遙不可及了。但是,這樣就能被稱為精英嗎?精英可是中學就在海外名校就讀的,完全不用自己的努力就能上牛津劍橋,還能被評為「傑出華人青年」,隨意轉到HKS,然後去CLS讀JD。精英還是能從浙大小語種專業讀一年然後轉去哈佛讀書的那些人。如果這樣的人太遙遠,那就舉一個近一點的例子。國際米蘭的新任董事里有一個不足25歲的年輕人,我看到新聞才發現是我中學同學。他當年在南外中產階級家庭為主的學生群體中顯得很特別。他成績並不好,確切說是比較糟糕,不過他高中讀了沒多久就出國了,然後順利去了Wharton。依稀記得照片里(人人網上看到的)他抱著雙肩站在一群外國人正中間的樣子風光無限。

這才叫精英。許吉如呢,不過是中產階級出身而已,靠著自己的奮鬥,憑藉南外和清華給她提供的平台和視野,當然也有一個不錯家境的支撐,成為了准精英。在任何一個社會裡,這種人都應該是中流砥柱。對她口誅筆伐,是壞還是蠢呢?


給中國留學生髮言機會更多的是想了解社會主義中國年輕人的想法,而不一定是因為中國很重要。

好比課堂上有一名朝鮮留學生一樣,給他發言機會更多的是想了解(或者想讓在場的其他同學了解)這位朝鮮留學生的思想,而非朝鮮很重要。


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

時間為2011—2015年

城鎮化

人口

生產總值

就業

進出口

旅遊

人均可支配收入

保險

科研

文化

衛生

沒有全部選取,感興趣可以自行去網站看

在這裡不對數據做任何說明,各位可以自行解讀。

--------------------------------下面是對高票匿名君的問題和個人感性抒情部分---------------------------

許吉如的演講:

國家強大能給少年安全感和自由選擇的權力

論證:以色列個人經歷

匿名君的答案:

許吉如背景是中上層階級,代表精英主義說話,國家強大利益在少數人手裡,違反社會公平自由正義

論證:99%和1%的數據+英文引用

以上是我個人分析

提問開始

1.請問匿名君,既然能引用英文那麼一定知道論文的數據不是亂改的吧?愚蠢如我,近些日子才知道原來經濟學和社會學也是要用到數學公式來推導結論的。

那麼請你正面回答我:99%和1%的數據您是怎麼調查出來的?

在您看來許吉如是屬於精英階層那1%,請告訴我這是用什麼調查方法和分類依據將許吉如的家庭資產全部調查清楚然後把她歸到那1%的。

還有,您所謂的精英階層的定義是什麼?單單用財富資產來劃分?一個中了獎的爆發戶和一個任教多年的大學教授都屬於精英階層?

大部分人都認為精英主義會遏制底層民眾通往上層的路,但我認為實際上的精英主義是有要求的,你如果是精英就必須有相對一方面大量的知識和閱歷,並將為人民服務擔在肩上,為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盡到責任,這樣你才可以說我是精英我有能力和義務幫助國家發展為同胞求福祉,請將部分決定權賦予我。

我認為這才是精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其餘可以算官僚了。

當然要是爭論精英主義的話可以單開另一問題了。

2.匿名君認為精英階層享受到了市場經濟的成果,並將國家強大與「個人幸福」掛鉤(注意,許吉如講的是「安全感」和「自由選擇權」,而並非個人幸福)。並以反問的形式突出一個強大的國家不一定能給與所有「公民」(而不是「人民」)公平,「自由選擇」的權力。

那麼我的問題:請問匿名君對強大的國家的定義是什麼?我的定義是各個方面的實力上都在全球排位靠前的國家才會被認為是「強大的國家」吧?(當然,你要是非說不丹是全球最幸福國家我也無話可說)

以您的標準來看,中國已經算是「強大的國家」了?

你知道「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兩個詞嗎?

人均收入是排了全球前十了還是怎麼了,讓你覺得我們中國已經是個「經濟強大的國家」了?

文化上是全球都看「喜羊羊」還是怎麼了,讓你覺得我們中國已經算是「強大的文化輸出國」了?

軍事我不懂,怕不懂裝懂,略

以上種種,您是有多自信就開始杞人憂天的擔心起「國家強大後的分配問題」?

不過最嚴重的問題倒不是這個,而是弄反了因果

中國有太多缺點,我就不列舉了,自行微博,上面什麼缺點都有(是否客觀我可不敢保證)

正是因為有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中國離「強大國家」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並且可能永遠都無法真正到達「所有人」心中「強大國家」的標準。

換句話來說,我們永遠在走向「強大國家」的路上,您說的問題都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在強大的路上所需要解決的。

(當然您硬是要個完美無缺的國家,我建議您自己寫一本「理想國」比較好)

3.匿名君說國家強大的利益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那麼我的問題:「國家在強大過程中的利益」只有「少數人」享受到了嗎?

請問匿名君,您知道「青蒿素」嗎?屠呦呦老師發現了它。其後,這種藥物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請問國家的科研力量不強,怎麼支持屠呦呦老師發現青蒿素?而它所幫助的人群是否是你口中的「少數人」?

除了科研,國家強大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少數人享受的咯?

為了「少數人」的享受,國家修了一大堆的公路,水利,還花巨資甚至虧損來修高鐵?

為了「少數人」的享受,國家禁止象牙進口,設立動物保護法?

為了「少數人」的享受,國家設立反家暴法,設立知識產權保護法?

為了「少數人」的享受,國家開設「九年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

4.匿名君說「99%」的人的「犧牲和奉獻」都不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得不到補償認可,沒有跟許吉如相似的個人發展權利,成為「你弱你有理」的靶子。(我把反問句翻譯了一下)那麼我的問題是:以上結果是得到實際調查結果後的結論嗎?(如果是個人情緒宣洩那我無話可說)

假如我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我可不可以這樣跟老師要求:「老師,我雖然選擇了做科研,但我能不能不接觸那些有毒的有機試劑?我戴口罩都能聞到那個味道,我接觸那麼多,能不能給我一些除了補助以外的補償?金額越大越好,畢竟我是實習生,各方面都不像其他人那麼強,老師你答應我唄?」

各位猜猜老師會怎麼做?

假如我是一名企業員工,我可不可以這樣跟老闆要求:「老闆,我雖然選擇做你公司的員工,但你們公司任務太重,我得天天加班才能完成,能不能多給我一些加班費?錢越多越好,畢竟我是新來的,工作各方面都不像其他人那麼熟練,老闆你答應我唄?」

各位猜猜老闆會怎麼做?

匿名君說「犧牲和奉獻」都不是「自由選擇的結果」,那麼就是有人用槍逼著匿名君犧牲自己的個人時間寫了這麼一篇轉移話題的答案。啊呀,匿名君真是太偉大了!

另外,單純將「你弱你有理」那篇文章直接理解成字面意思而不是對「全世界都欠了我」這類無理要求的人的諷刺,閱讀能力我給10分(滿分100)

——————————以上為提問,以下為個人觀點及感情宣洩————————————

我對於許吉如的演講觀點表示認同。

論證如下:根據馬斯洛理論,最低層次需求為生理需求,次一級需求為安全需求。其餘為更高級需求。而這兩項需求的滿足主要依靠外部環境。多數中國人所處環境為中國大陸。國家強大(定義見上面問匿名君相關問題),大多數人所生活的環境才會變好,才能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故國家強大,能給國內大多數人安全感。

而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實現高級需求,也就是能擁有更多「自由選擇」權力,而不用受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限制。

附圖說明(感謝我家親愛的親手製作):

以上論證完畢

感性宣洩:

想說的都在上面說完了,這裡也宣洩不了多少。對於匿名君的回答,評論區的很多知乎用戶已經給出了不同意見。而我是因為懶得在評論區打那麼多字,乾脆寫了一篇答案。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與這個國家息息相關,國家和個人就像是生物當中的個體與細胞,兩者互相依存。當你認真負責完成工作時,除了你應得的薪水,上級的賞識,還有一部分以稅收的形式進入國庫,隨後進行再分配,你的那一份努力可能會化為實驗室的一瓶試劑,被用來做出有意義的實驗結果,隨後這份實驗結果可能會被應用於製藥產業,做出更高效的藥物,惠及更多的同胞,又或者化為公路上的瀝青,延伸至孤僻的小村莊,讓那裡的人可以更便捷的接觸到外面的世界。

中國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也是因為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努力,但同時國家的缺點也和我們這些普通人相關。人情社會大於法制社會,有什麼事發生第一時間想的是人際關係,自己在鄙視這種情況的同時,惱怒獲益的為什麼不是自己。認識到這些缺點,才能真正的向著社會公平自由正義出發不是嗎?這些原因比指責所謂的精英階級,撕裂社會群體,人為製造對立和仇視更有意義。

以上

關於評論區:愛看不看,愛回不回,隨我心情,就醬_(:з」∠)_


謝邀。

正在墨西哥,手機答,簡單點啦。

視頻聯不上,封ip,奇怪。

猜一下,這孩子應該是比較精英型的吧?如果不是,就是鳳凰男型的吧?

我之所以這麼猜,就是出於一個很卑鄙的動機,這孩子試圖得到些什麼,從政府那裡。

就我個人的經驗,中國強,會改變外國人對華人的整體看法,但是個體來說,華人華裔自強之路還很艱難。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歐美的雪人是三個球而亞洲的是兩個球?
在美國法庭上,聖經真的能使人不敢撒謊嗎?
中國有可能在2060年戰勝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嗎?
美國的地名都是怎麼來的?
在美國開車被警察pull over是什麼體驗?

TAG:美國 | 留學美國 | 南京外國語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