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德國裝甲部隊在東線局部優勢為何沒帶動扭轉東線整體戰局的頹勢?
194年7月22日,卡爾尤斯中尉代理指揮的中隊的八輛虎式坦克行進到一個叫馬利諾沃的村莊里,執行遲滯敵軍的任務。奧托發現該村莊已經被蘇軍佔領(蘇軍的精銳部隊第1近衛坦克師的屬下),並意識到村莊里的坦克僅僅是先頭部隊,正在等待其主力部隊到達。他決定在援兵抵達之前奪取馬利諾沃村,但是面前的只有唯一的小路,全中隊的坦克一起行動會造成過於密集的隊形,甚至首尾的坦克被擊毀後會造成進退兩難的困難,所以奧托決定只用兩輛虎式坦克佔領村莊。在2輛坦克時刻保持無線電聯繫的同時卡爾尤斯的217號虎在前,科舍爾的213號在後方150米掩護跟進向村子全速衝去。在率先擊毀T34-85之後虎1坦克遇上了真正的對手JS-2重型坦克,但是交手的結果讓人出乎意料。卡爾尤斯和科舍爾2人居然在20分鐘的戰鬥中擊毀了6輛JS-2坦克和11輛T34-85坦克。沉著的判斷和果敢的作戰早就了這次比魏特曼在波卡基更出色的屠殺。而車與車之間的配合直接決定了成敗。
後來和卡爾尤斯搭檔科舍爾也成長成德軍坦克第五位王牌。
1945年卡爾尤斯去了西線,駕駛更為強大的獵虎坦克殲擊車,砍瓜切菜般的獲得了50個戰果。4月15日,卡爾尤斯和512營向美軍投降。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按照蘇聯官方觀點,東線的後期即戰爭第三階段是從1944年1月開始。可是在此之前的庫爾斯克會戰防禦階段之後,戰爭主動權就已經徹底易手。換言之,中期乃至早期德軍裝甲兵的優勢也無法扭轉戰略上的窘境。
個人覺得,原因主要還是在於,納粹德國的體制並未充分動員出本土和佔領區的全部力量來應對一個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的蘇維埃國家,而沒有足夠的力量,就不能克服蘇聯廣袤的領土、坎坷的道路以及最重要的——布爾什維克鼓動和領導下保衛建設果實的不屈的軍民。斯大林可以在1941年、42年、43年、44年和45年每年至少發動一次全線攻勢,而希特勒卻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從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再到專心對付一個突出部。等到對面紅軍手裡從反坦克槍燃燒瓶升級成76、57和85炮,那些曾經無敵的鐵甲還能繼續囂張嗎?去巴拉頓湖看看這些笑話吧。
關於巴拉頓湖之戰,這裡推薦大家看一下raingun巨巨的大作《黑天鵝之死:武裝黨衛軍最後一戰》。「蘇軍的精銳部隊第1近衛坦克師的屬下」所以說貴乎懂戰史的根本沒幾個人啊,這麼矚目的番號都沒有人注意。tips:二戰中期以後蘇軍裝甲部隊編製是集團軍-軍-旅-營,另外還有配屬給步兵的獨立「重坦克團」,沒有什麼「師」-------------------------------------------------------------------------------------------------認真答,德軍的局部優勢在整個戰線的劣勢面前毫無意義。最典型的就是庫爾斯克,黨2軍一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還打出了普羅霍羅夫卡這樣的大勝仗,但庫爾斯克北線的第9集團軍和頓巴斯的6、1裝集在蘇軍的打擊下岌岌可危,更別提對面蘇軍還有科涅夫整整一個草原方面軍58萬人的預備隊了。另外關於馬利諾沃坦克戰,這次戰鬥的大背景是什麼呢?那就是44年夏季德軍在八個辣醬的打擊下全線崩潰。德軍裝甲部隊確實表現出色,在華沙城下的雷茲明還重創了蘇軍坦3軍(為此還扯出了一段「蘇聯見死不救」的歷史公案)
德軍的主要問題是,維持戰線的兵力始終不足
從1941年6月23日起一直到1945年5月1日,德軍從來就沒有足夠的兵力在東線形成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戰線。這就導致裝甲部隊在東線最大的作用是機動性而非火力,單純論火力,滿編的步兵師可能比裝甲師更強。
這在後期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東線防線成了一個滿是大窟窿的漁網,哪裡漏過來魚群,裝甲部隊就得趕緊去哪裡補漏,部隊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整和補充,人員的素質和持續能力一直在下降,一旦降低到人的主動性不能彌補物質差距的時候,則裝甲部隊的奮鬥幾乎就沒有意義了。
而且在德軍自己的操典里,步兵是鐵坫,裝甲兵是鐵鎚,鐵坫都沒有了,鐵鎚發出的力怎麼才能作用在目標上呢目標中心前零度
紅色:可能穿透橙色:不太可能穿透綠色:不會穿透黃色:可能發生粉碎四號坦克攻擊M4坦克還有傾斜裝甲的意義
看來題主不太清楚有個叫凱爾採的地方,也一定沒有聽說過近衛坦克第61旅。講道理44年以後多數情況下是蘇軍坦克兵的縱橫馳騁,坦克部隊作為方面軍快速集群對德軍進行分割包圍,如果被德軍攔住了即使只是阻礙一會兒對蘇軍而言也是失敗的。坦克部隊在蘇軍中的存在意義不是坦克對沖,而是具有強大機動性與火力,能夠在敵人戰線後方橫衝直撞包圍敵人的力量。具體運用參考白俄羅斯戰役中近坦1軍的表現和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中的近坦一和二集。
瀉藥。全面戰爭是《風暴英雄》,發揮水平取決於隊伍里的短板。連排級戰鬥是《英雄聯盟》,可以一個人帶節奏。
1V1是《爐石傳說》,不光靠技術,還靠卡包。
東線戰場太廣袤,德軍的短板是後勤,沒有後勤再厲害的坦克也開不動。幾個小規模戰鬥打得好就證明有優勢啦?這麼點破虎豹能幹什麼?人家還大部分是四號,三號也還在經常用人家都一票t34了……還玩個毛線
一直只有交換比佔優,何來的優勢,優勢又不只是交換比一途。
坦克數量太少的話,光是機械故障和反坦克炮等造成的損失就夠吃一壺的了,實際上會導致出動率嚴重降低+以少敵多導致的損失,所以交換比雖然很好看,但往往到最後可能只有個位數的坦克能開動,這就藥丸了。什麼T-34比三號四號好來著的都是扯,就光毛子官方承認的那些損失就都遠大於二戰德軍坦克生產數量加起來的總和了。
還有,T-34的設計其實是非常不得當的,正面太薄,側面也不夠厚的,45/45/45理論上好像還可以,但遇到50以上的反坦克炮(後期基本都是75mm+)基本哪一面都是紙糊的,實際上來說的話,考慮到傾斜裝甲的等效沒有這麼好,紙面上看也就頂多IV/G水平,尤其是首上,居然還有人覺得這設計很好啊,和美國人打了幾場基本上把弱點都暴露完了,之後毛子自己也不用這種裝甲布局了。
人郎森打火機都覺得不愉快,正面從2寸加到2.5寸了,沒有足夠重量的情況下,指望側面能擋住主流反坦克炮本來就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與其如此還不如著重加強主著彈區的裝甲。
但姑且如此,M4在米軍里口碑如何?個例永遠不能代表大眾啊,舉出T-70擊毀V/VI乃至VIB的故事,你也不看看有多少T-34/IS死在V/VI乃至VIB的炮下。還有,像虎王這種雖然被噴浪費噸位,但也沒浪費多少,參見M60就是了,不過那也得多少年的事情了。聽說德軍局部優勢?
我可以理解為「題主打了阿里一巴掌取得局部優勢,為何無法扭轉敗局?」嗎……
一個虎式坦克在一個防禦據點擊毀了10個T-34,結果在其他防禦地段成百上千輛T-34突破德軍防線,切割包圍德軍,讓燃料耗盡的虎式坦克成了廢鐵。像卡爾烏斯這樣的戰績也不是時時都能有的,除了坦克性能和車組的水平外,還有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因素。在桑多梅日虎王照樣被慈父-2在伏擊戰里教做人。
整個二戰期間T-34產量高達5萬,還有一大票的KV、IS、SU100/122/152,ISU122/152,而虎、豹、南哥、虎王、獵虎的總產量連10000都不到,如此懸殊的數量絕對優勢面前,德國裝甲部隊的優勢並不是絕對的,還要面臨盟軍空中和步兵的絞殺,還有後勤的短缺,所以元首想靠「無敵武器」翻盤,最終也是能是個美夢罷了。
二戰是典型工業時代戰爭,雙方拼的是人力,更是工業潛力,在這方面,蘇聯和美國把工業動員做到極致,因此局部戰役的損失依舊可以有大量的武器和有生力量進行彌補,最終拖死了德軍。
借用玩星際里的那句話:有了哥的運營,剩下的就只用A了。甲午戰爭,我大清摩天嶺一戰大敗日軍,取得了局部優勢,為何沒能扭轉戰局?抗日戰爭,委員長 蔣公經過二十二次大會戰,轉進千里,取得了西南地區的局部優勢,為什麼沒能扭轉戰局?
樓上的答案都著眼於戰術層面。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戰略層面的,德國和日本犯了同樣的錯誤。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方,賭徒效應。
如果日本佔領東北,德國佔領法國後,修養生息10年再打,或者乾脆就不打,把打下的地盤徹底消化了。到現在世界的格局估計都不一樣的。樹上的果實你看似一伸手就能拿到,但是你卻不知道果實後面藏著一隻毒蜘蛛。。。
但當時日德跟個賭徒似的,不小心贏了個大的,結果手就停不下來了,結果贏得全賠進去不說,還輸了個傾家蕩產。
老祖宗誠不期我,有舍才有得啊。歐洲馬車組成的19世紀後勤,還想和美製十輪卡支持的20世紀後勤較量。
PS:二戰中後期,蘇軍坦克部隊是軍旅編製。這近衛坦克師是哪裡的段子。你幹掉一輛,斯大林分分鐘給你送上十輛,在巨大的人員裝備優勢面前,局部優勢對改變整個戰場局勢毫無作用
德棍自吹的局部優勢而已,戰爭勝負局部當然啊平衡。但總體看,糟糕的後勤,小鬍子神指揮,兵員武器匱乏,這能拖著就已經精疲力盡
我看了 @御風 的答案 可能這只是題主的筆誤 或壓根就是原文錯了 我查到的原文蘇軍部隊是第一近衛坦克團 在德軍發起進攻之後蘇軍的反攻隨後就到 德270師的部隊給出的情報很有限 卡爾尤斯甚至不知道馬利諾沃村裡有沒有蘇軍 所以這次勝利有很大運氣成分
德軍在後期在局部確實有優勢,但缺乏進攻的工具,在後期德軍在黑豹 四號H型的產量開始減少 但追獵者和很多反坦克殲擊車的產量開始增加 所以德軍在取得局部優勢之後很難擴大戰果 虎式坦克等重坦沒有能力達成那種進攻效果 所以德軍只能被蘇軍的優勢兵力來逐漸消磨自己那點可憐的局部優勢自庫爾斯克以後,德軍的大型攻勢基本上都是為了緩和其他陣線的壓力,像春醒行動之類的所謂"決戰"的戰役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儘可能多的給盟軍造成傷亡以求講和
卡爾尤斯的確是優秀的坦克指揮官,但是那個時候大多數像他這樣的老兵都死在戰場上了,德軍的戰鬥力衰退很嚴重,加上資源與生產能力的劣勢,根本不可能扭轉戰局題主提到了卡爾尤斯上了獵虎,其實啊,他一直愛著他的平頭老虎啊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1942冬-1943夏曼施坦因在南線的時候,集中了來自西線和北部的大量裝甲/裝甲擲彈兵師,拽出來庫班的一裝集,湊的肯普夫戰役集群,外加4裝集,7裝+6機步的陣容也只能在哈爾科夫推掉連續作戰三個月的強弩之末69集+40集,還是只能坐看Kursk突出部被蘇軍鞏固。到了堡壘行動,帶上中央集團軍群的9集,德軍算是集結了13裝+6機步的機動兵力,但是面對蘇軍的反衝擊也不能說是絕對優勢,想想沃羅涅日+中央方面軍的8個蘇聯坦克軍,另外在普羅霍夫卡跟近衛坦5集交手後蘇軍還有近衛4集、5集和近衛4坦軍等著德軍呢,談什麼裝甲優勢?真要說起來能在局部形成裝甲優勢並且能成功戰略突擊撼動戰局的是1944的蘇軍,年初就有兩個近衛坦集跨過第聶伯河然後解放基輔。蘇軍夏季發動Operation Bagration的時候,對面中央集團軍群可是把戰區預備隊的裝甲師都挪到北烏克蘭了,然後蘇軍裝甲集群直插庫爾蘭,大縱深突擊,想想都刺激
德國裝甲師裝甲兵極其優秀,但是後期拋棄了古德里安大將閃擊戰的思想轉入陣地戰,虎式費迪南德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後期不斷追求更加優秀的坦克而忽視了生產量。坦克破損率過高難以修復,盟軍的坦克海戰術尤其是謝爾曼和T-34海讓德國無法取得優勢。即使有魏特曼也無濟於事
推薦閱讀:
※如果二戰時鼠式和 IS-4 都投入實戰,會各自面臨什麼樣的狀況?
※國軍的勇虎坦克和德國虎王單挑誰勝?
※電影狂怒謝爾曼對虎式那場戲,謝爾曼用穿甲彈為什麼對虎式正面射擊沒有絲毫效果?
※一輛坦克單車如何行動?
※為何會有不對稱設計的炮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