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中國很多東西看起來很low或者沒有美感和質感?

相關問題:為什麼父母會吹捧孩子樸素,拒絕讓孩子打扮,認為孩子不可以穿著好看的衣服?

我覺得比較關鍵的有拍攝能力,紅底白色的標語,還有柏油水泥混合的城市道路,渣土車,超載劣質大卡車,毫無審美的鄉鎮建築,穿棉鞋嗑瓜子的農村婦女,沒有氣質的中老年人,不是電鍍輪轂的公交車,西褲配涼鞋的中年人,經常出現的無防抖畫質低劣的拍攝視頻,風格不統一的城市建築。

這些元素的宣傳手法技術上是不是有些粗糙?有沒有給中國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下圖分別是上海夜景和東京夜景,雖然中國城市單個建築看起來更起來更有科幻感,但總體城市布局和夜景中效果來說還是有點審美不足

我覺得還有工業品質感和整潔的原因,下圖分別是我國和日本鄉鎮巴士,我國和日本長途客車

下圖分別是我國的卡車,日本的卡車,歐洲的卡車(真的不是剛出廠的)

某些富裕起來的地區也擺脫不了這種氣質

某些富裕起來的地區也擺脫不了這種氣質

某些富裕起來的地區也擺脫不了這種氣質


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也許有不檢點的行為吧?為什麼士人百姓都那麼不稱讚你呢?」

宋玉回答說:「是的,是這樣,有這種情況!希望大王寬恕我的罪過,允許(我)把話說完。」

「有個人在都城裡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裡翹著腳跟著他唱的有幾千人。

「後來唱《陽陵》、《採薇》,都城裡跟著他唱的有幾百人,(他們)都為自己的逼格感到自負,認為(自己的審美)和凡俗的人不一樣。

「等到唱《陽春》、《白雪》的時候,都城裡跟著他唱的不過幾十人。餘下的人里有嗑瓜子的,有打孩子的。

「最後引其聲而為商音,壓低其聲而為羽音,夾雜運用流動的徵聲時,都城裡跟著他唱的,就只有幾個人了。剩下的人都不耐煩說:『你這是以賣弄、做作的方式獲取虛榮心的自我滿足吧。藝術都是來自於勞動人民的,你們這群脫離群眾的反動文人搞這些東西就是自我高潮!』

「這樣看來,歌曲越是高雅,獲得的毀謗就越多吧。」

後來過了幾年,楚襄王又問宋玉說:「(先生)做出了何種改變,為什麼士人百姓都不再毀謗你了呢?」

宋玉回答說:「是的,有這種情況。大王請允許(我)陳述(我的)見聞。」

「又有一人在鐵嶺唱歌,起初他唱《一人我飲酒醉》、《十年戎馬心孤單》,鐵嶺城跟著他搖擺身體的有上千人,他們都高喊著:『(這美妙的歌曲就像是)古老的鐵刺中心臟!』【評論區精選】『古老的鐵沒有問題!』

「後來,他唱起《荷塘月色》、《最炫民族風》,鐵嶺城的老嫗都跟著舞蹈。傳說上古的賢君舜帝演奏音樂,百獸都感受到美妙的音樂,因而翩翩起舞,大概就是這回事。

「等到他唱起《青春修鍊手冊》、《魔法城堡》,少女兒童們隨之歡騰起來,有跟著他唱的,有激動乃至於昏厥的。

「於是整個鐵嶺都洋溢著歡快的氣氛,大家都深深體會到音樂的美,沒有人記得起還有宋玉了。」

楚襄王聽完十分感慨:「先生通過不說話的方式消弭了毀謗,真可謂是最機智的人了。」

————《故事新編·宋玉答楚王問》


多圖注意流量

題主拿中日對照的話那我也拿日本來說說好了,

不止一次有日本人和我說過現在的中國看起來像昭和時代的日本,在很多日本論壇上也偶爾能看到。

那麼這個昭和時代的日本到底是甚麼樣的呢,先看圖:

上面這張挺像現在的上海南京路

昭和30年=1955年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東京的一個電鐵站「博物館動物園駅」,簡直讓人不敢相信這是在東京的一個車站,乍一看會以爲是朝鮮,很有舊時公共廁所的葬破感,雖然對於八九十年代的東京來說祗是極個別現象:

圗中有髒話

兩張珍貴的舊時城市彩照

幾十年前日本廣告牌也還是霓虹燈爲主,後來經濟發達了,加上「光害対策」政策,現在的日本基本全是LED廣告牌,中國目前正處於霓虹燈廣告牌逐漸被淘汰的階段

以上這些圗均來自日本60年代至80年代的東京或名古屋橫濱,絕大部分是東京。

是不是覺得有種莫名的熟悉感。霧霾感,灰塵感,泥土感,城市種缺乏設計感,雜亂感。

你們瞧四五十年前的日本也是這個土氣的樣子,60年代東京奧運會時期的日本人的惡劣的素質讓當時來到日本的歐美人震驚,當時的日本遊客與現在的部分中國遊客一樣,打扮十分土氣,還在博物館擅自破壞文物,因此那個時候的日本人遊客還被冠名「農協ツアー」(簡單翻譯來講就是農村旅遊團的意思)。

想要改變這種土氣的畫面感第一環境絕對是首先要解決的,藍天加上沒有泥土和灰塵的城市就已經很漂亮了。

我之前通過2ch上的日本人集體回憶昭和時期的日本情形回答過一篇下面的問題,從2ch裡面純手工翻譯的,有興趣可以看看:

日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這麼乾淨的? - 蛋喜的回答


要以大歷史觀來看待中國總體審美水平普遍不高的現狀

鴉片戰爭到新中國建立前的100多年,整個中國社會極度動蕩不安。絕大多數人苟全性命於亂世,能活命都不容易。連起碼的「掃盲」教育都無法普及,美學教育更是奢談。幸運的是傳統美學的傳承還算完整,但是傳承的人數比例其實也很低。

新中國建立後,有積極的一面:在廣大農村大力推行「掃盲」教育,普及教育是中國數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沒能解決的問題,共產黨給解決了。

但是自1957年反右開始,到1976年文革結束,整整跨越20年,政治運動對中國傳統審美傳承的破壞是近乎毀滅性的。「破四舊」所搗毀的古建築和破壞的古迹,如果要以金錢來衡量,都是無法估算的。

建國初期,我們是大力吸取蘇聯美學風格。至今在全國各地,特別是東北地區,還是有很多建築具備典型的蘇聯風格。同時,列寧裝一類的蘇聯風格濃厚的大眾審美也遍及大江南北。

而當時基於政治對抗的立場,對西方世界的審美是徹底否決和抗拒的。在與蘇聯「老大哥」鬧翻之後,中國與世界幾乎隔絕。特別是對西方美學的發展基本上一無所知,甚至比起解放前,還走了回頭路。

傳統美學近乎絕滅,西方美學不得其門而入,過於濃厚的意識形態主導下所製造的文化產品真心不能看。所以這個時期的中國,要說根本沒有美學也不為過。

1950前後~1976前後(在農村及偏僻地區甚至到1985年前後)這一時期所出生的中國人,審美視野的狹窄,是很多今天的90後和00後所無法想像的。

年輕一代人在審美觀這個問題上,真的要少一點諷刺和鄙視,多一點同理心。特別是對你的父母,你的師長,你將來單位上的領導。很多時候不是他們願意做土鱉,而是在他們需要汲取美學養分的年輕時代,連生存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他們很難有那麼多的閒情逸緻來研究如何穿衣打扮,如何欣賞音樂和繪畫等等。

他們的審美觀嚴重滯後,真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時代的悲劇。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絕不是借口!

任何事物,摧毀特別容易,建設起來卻非常難。

經濟如此,教育、文化更是如此。

1979年之後的中國,正式啟動經濟改革。

這30多年來,國家首要解決的是老百姓的吃飯穿衣問題;能源、交通、運輸這些基礎建設問題;神舟上天、航母下水這樣的國家安全問題。

國家不是不注重教育,當年小平同志回到中央第一件事就是抓科技和教育,可教育首先要解決的是基礎素質教育,經濟建設急需的理工類專業教育,而美學教育,真心是顧不上……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可我們直到現在,仍然有不少地區的人民倉廩未實,衣食未足。所以,已經實現了倉廩實和衣食足且懂得審美的那部分人,真的應該以寬容的心態來看待你周邊的所謂「審美LOW」。嘲諷和挖苦改變不了現狀,如果你真有心,應該收起你高傲的眼神,伸出你幫助的雙手。

經濟建設尚能依靠勤勞的雙手來改變,偏偏文藝類的審美和興趣培養,卻是最好能從小抓起的漫長過程。「三代才出一個貴族」這句話,就說明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歷程必然是漫長而煎熬的。

良好審美觀的培養,一定是要經歷好幾代人才能逐漸建立的,急不來。急來的也是假道學,偽小資!但是咱們才過上幾天好日子?真正在同步世界潮流下成長起來的90後才開始學著當爹當媽,他們的下一代都還沒有長大呢!

不要把總體審美水平不高的現狀歸結為某一個特定群體的錯,這是咱們整個中國社會的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城市和農村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下的必然現象。

要消除審美水平的參差不齊只能依靠普及美學教育,擴大美學影響。而這些,只能是依靠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多的投入才能達成。

想想我小時候念書,偌大一個中學連個專業的美術老師都沒有。語文老師、數學老師,甚至體育老師都教過我們的美術課。到初二,美術(語文)老師畫素描還不如我畫得利索,這就是當年的農村教育現狀。(我老家那地方,還不算特別邊遠落後的地區)

大家都愛用嘲諷的語氣說某人是土豪。但社會缺乏足夠多的「土豪」,同樣就沒有辦法談美學。有錢不一定有好的審美,但是要想展示較高水平的美學,卻幾乎都繞不開錢字。所以「鳥巢」的設計費是錢,建設成本是錢。沒錢,你只能弄個土坷垃壩子。

經濟基礎是否良好是整個社會能否良好運行的堅實基礎,文化、藝術、民主、文明……這一系列體現社會進步的項目,都必須是要建立在足夠富足的經濟基礎上的,就是這麼簡單。你可以去和一個美國中產階級大談美學比較,但是你能去和一個利比亞的難民交談這些嗎?他連飢餓威脅都沒有消除,哪裡有心思理你!

咱們國家在政治治理上走過的彎路,以至於影響了後來的很多方面,但是不代表國家沒有在反省過去的錯誤。比如這個新聞:

這說明,對於提升社會全民的審美水平,政府層面也同樣有思考,有干預,並沒有聽之任之,或是避而不談。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LOW」,都是中國社會從溫飽邁向小康的過程中正常的必經之路。

美學教育這一課必須要儘快補上

我個人比較喜歡日本的平面風格,乾淨素雅,不少作品將「禪意」演繹得於無聲處聽驚雷。

我也曾很好奇為什麼日本的平面設計能夠將東方神韻保留得如此完整,且以現代技藝來精準再現。後來讀了一些日本設計師的書,也看了一些日本歷史資料,個人的總結如下:

二戰雖然摧毀了經濟,但是並未摧毀其文化傳承,而且其在戰後也沒有意識形態重構這個問題。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不斷接納西方文明,但是其對西方文明的吸納都是有選擇性的,並未因為西方文明的進入而徹底否定自我的文明傳承。

所以能在日本的平面設計中看到中國畫的影子,也是不足為奇的事情。

中國的美學教育不能得到重視有人口眾多的原因。生存競爭壓力過大,小孩從小到大的大多數精力都花在了應付學分教育方面。如今的小孩子,小學開始就是什麼奧數班,作文班……送去美術班、音樂班也是這幾年才開始普及的事情。

一海之隔的台灣,一是較好的保存了傳統文化,二是因為人口少,沒有大陸這樣的生存壓力,反正稍微用點功,就能上大學。加上日治時期的文化影響,所以台灣的總體審美水平確實是相對較好的。

我在知乎認識的一位台灣萌妹子,新竹清華大學的生物製藥碩士,卻能畫得一手好水彩畫,也著實讓我驚訝。我的刻板印象里,女碩士都應該是天天抱著啃書本的,哪裡有時間來研究琴棋書畫。

中國美學研究和教育的另外一個癥結是認知方向的紊亂。因為最近這100多年的落後挨打,所以自己的什麼都不好了,進而就想在文化上全盤推倒,徹底西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國人又懷念滿清以前的大國盛世,又試圖去找回傳統的美學傳承。在這種一會兒學東方,一會兒學西方的狀態下,很多學者和專家自己都暈了頭,到底該面對何方?中國美學的四不像,其實也是中國文化不自信的體現。

真心希望在度過這起初的混亂之後,中國的新美學之路能找到正確的方向,繼續往前。

從中港台文化的反轉看文化自信的崛起

由於改革開放前的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太大,改革開放後,西方及港台的文化產品一下子進入中國,所造成的衝擊只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才能明白。

下圖中間這個外國人叫皮爾·卡丹,義大利人,成名於法國。他是第一個將西方服裝品牌帶入中國的外國人。1979年的北京街頭,兩種截然不同的穿衣風格,真實再現了當年的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這一張是皮爾·卡丹的模特在長城上,看看旁邊的吃瓜群眾。

彼時的中國青年,一切以舶來品為榮,穿的花襯衫都要稱之為「港衫」。明明是大陸歌手出專輯,都要標上「港台著名歌星」。90年代前後,國內的電影院幾乎全部倒閉,造成這股倒閉潮的原因,就是以播放港台電影和美國電影錄像帶為主的錄像廳崛起於中國的城市和農村。

改革開放的前20多年,整個國內的審美認同和文化認同其實都非常尷尬。舊有的傳統文化被丟得一乾二淨,甚至不少失傳。部分年輕人覺得過年掛燈籠,寫春聯都是很LOW的事情,偏偏熱衷於去過聖誕節、情人節這些外國人的節日。

這種現象是因為年輕一代對西方文化的無腦崇拜,加上國內文化界一些學者的鼓吹助推這種「唯西方先進」的思潮,後來釀成的某事件實際也有這種文化傾向的影響。

1980年代~2000年初期,《霍元甲》、《射鵰英雄傳》、《一剪梅》、《婉君》……這些港台劇集在大陸火得不要不要的。2010年之前的珠三角地區,一到晚上黃金時間幾乎都是在看TVB連續劇。那時候連演員和歌手說話都要模仿港台腔,為此,中宣部還下過禁令,不許主持人說港台腔。

當時的主流媒體面對這些文化現象,三不五時的都在痛心疾首:這國家這樣下去吃棗藥丸,帝國主義亡我之心要成現實。

結果天朝沒有藥丸,在2010年之後,這樣的情況開始逐漸反轉。珠三角看TVB的人越來越少,《甄嬛傳》、《琅琊榜》、《蘭陵王》在台灣引發收視熱潮。現在哪個大陸主持人還去模仿港台腔,只會被笑作土鱉。港台藝人紛紛登陸,到大陸市場掘金。

這些逆轉現象的發生,其實都是因為大陸的經濟發展之後,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推動文化產品的品質提升。國產電影、電視劇在製作品質上距離英美的影視作品的差距依然明顯,但是依然值得肯定。

在與其他發達國家做橫向對比的同時,我們還要與自己的過去做縱向對比。這三十年來,文化產品的總體水準提升,是看得見,也感受得到的。

市場條件下的審美差異

以東亞國家比對,中國的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等等方面落後於日本,韓國。這個是問題,也不是問題。

日本這個國家,除了不承認侵華罪惡史,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值得學習的民族。日本人在工業設計領域近乎極致的完美追求,值得敬佩。這種極致,成就了日本的工業文明,但在當下的全球市場變革中,也嚴重拖累了日本。

我們就以日本卡車和中國卡車為例。哪個好看?當然是日本的產品。

但是卡車的首要功能是什麼?拉貨。

在能夠滿足這個首要功能的前提下,投資者一定是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至於好看與否,卡車天天灰頭土臉的,誰會去在意他是否好看?而性價比高這就是中國產品的優勢所在。

日本人那麼在意工業設計,那是他們的整體社會生活品質到達了一定高度,你設計得太丑沒有人要。而咱們中國,目前還沒有到達這樣的審美需求層次。如果有天,中國人覺得你這個設計不好看而不買的時候,你看看廠家改款的速度飛快。

商家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美學最大化。但是如果美學最大化能促進利益最大化,他們一樣會去做。

這樣的解釋或許太市儈,但這就是現實。

做過平面設計的人,一定都知道「logo要大字要大」這個梗。

不出意外的情況下,設計師十之八九都覺得甲方或領導是個土鱉,什麼都要大,什麼都要大紅色。

各位設計師也好,非設計師也好,你坐在車上從高速公路上經過,不妨看看那些字型大小略小的路牌廣告,是不是什麼都看不清楚就一晃而過了。

我以前工作的公司常年買了我們當地晚報的報眼廣告,從那裡辭職後,我無意看到一期新的廣告,那個電話號碼的字體纖細到幾乎看不清。設計師在電腦屏幕上看,肯定覺得大面積的留白,纖細的字體是高逼格的。可是到了實際的應用中,卻忽略了報紙印刷的網點比顯示器上要粗很多的實際情況。

所以中國的各類型設計師,ID設計,平面設計,裝潢設計……大部分人的專業素養是嚴重不足的,很多時候都是為炫技而設計。很多在他們看起來不low的設計,卻是在現實的應用要麼效果不好,要麼因為成本或是製作水平而無法實現。

之前在知乎答過一題,很多人說中國的火車站引導標識設計得很土,字太大,不洋氣。

那些文藝小青年們真是何不食肉糜,中國哪個火車站不是人山人海的,你那個字太小,排在隊伍末端的我看不見啊!我還僅僅是輕度近視啊!

所以我說句站著說話腰不疼的話:設計不是先看他low不low,而是能不能滿足設計的最大需求要點。

總結

我個人對自己的祖國是蠻有信心的,也堅信中國的美學總體素養只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高端。畢竟,我們曾是這個地球上最有范兒的國家。我們在最危難的時候都沒有沉淪,更何況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所以我們完全有自信,能重回地球之巔!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

審美,只是其中的小兒科啦!


不要洗白國內平均審美水平,確實普遍落後於發達國家,這個是不可否認的。

但首先我要說那個說我們審美缺失是因為藝術課被霸佔的答案其實漏洞很多,我不排除這個對社會審美有那麼一些影響,但是抱怨因為沒這些課喪失審美的人,大多也都是對小時候被佔用「放鬆」課以及應試教育表示恨意而已,有些人就算上這個課他也未必是真正在欣賞藝術,只不過是想和前後的人打打鬧鬧或者睡覺亦或者是學一些「有用」的科目,我也是見的多了,從小給一些人放盧浮宮,審美也未必會上升多少,審美好壞和看多少名畫不成正比,也和畫畫好壞不成正比,有時候你會發現美術生打扮的也未必比理工學生好,很多時候這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問題。

  • 其實客觀點說,大家認為可以稱得上是設計行業的「佼佼者」的日本也是充斥著這些玩意的,評價任何東西切忌忽略次要矛盾,這個是相當一部分國人的共性,你看我說這句話都有點極端了。

圖 這還是個給別人印刷東西的會社的海報。(或許是突出他們用的是「純正インク」吧  笑)

廣告招貼這東西最起碼也是出現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才大規模出現的,這一點我們確實是起步相對較晚,但是工業設計真正作為一個學科的出現其實沒多少年,上世紀20年代的德國的包豪斯學校開始才算是有了「工業設計」這玩意,在這之前的產品設計基本都是這樣。

圖 英國水晶宮博覽會展出的工作台

圖 美國產的椅子

總之你要是覺得這玩意好看那也就別說大清朝那些桌子椅子丑了,要不是後來幾代藝術家以及建築師的努力,歐美也是被洛可可美學控制的。

圖 包豪斯的瓦西里椅子,算是很早把工業生產和美學結合起來的。

所以審美和美學本質上還是和社會的大環境有關,我們不得不承認「倉廩實而知禮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永遠是社會的核心,就比如在轟轟烈烈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大多數人只是在拚命的增加產量,哪管你粗製濫造或浮躁奢華,至於引起了莫里斯、高迪等人的反思搞出了工藝美術運動等,那也是後話了,工業的大規模生產和美感、美學價值和使用價值或人機工學一直都是一對矛盾,這種矛盾也催生了工業設計行業的發展。

  • 所以在一味追求生產力的大環境中,工業設計被忽視是極其正常的,我們一直抱怨中國工業設計相對落後,那是因為以國內某些公司工廠來說,其巨大的產量可以完全讓其賺的盆滿缽滿,而更改設計可能會導致整個生產線的變革,他們沒有索尼蘋果那樣的人才實力和宣傳實力,沒幾個老闆願意去賭這個。

而你說平面設計總不用更改生產線吧,為什麼還是一堆大紅底大黃字還有沒修的四方圖,如果還是從利益角度來說這樣的設計確實非常醒目,吸引人的目光的同時一瞬間就能讓人知道它在表達什麼,還是拿日本舉例子我們來看一個海報。

圖 這種玩意在日本大街小巷都有,大多數都是競選海報,我選了這個是因為覺得這個好神奇,這東西怎麼都算不上好看,你要是再把那幾個假名換成漢字,大多數人就更覺得難看了。

當然很多東西變成外文我們明顯會覺得能接受很多,我們總會被不能迅速明白的東西所造成的神秘感和異樣感帶來「美」的感覺,從音樂上也是如此,很多樂曲一旦漢化就會讓我們感覺缺了些什麼,你的腦子開始注意你耳熟能詳的詞語含義,「功能性」開始壓過美學,新奇感消失,其實美學和功能性的這個矛盾在所有設計界都存在,而且很可能會永遠存在。

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漢字」在排版中確實和拉丁字母存在很大的區別,我們舉個栗子。

圖 哲人皇帝奧勒留的一句話,順便推薦大家關注我的專欄「祖先」。

圖 這兩個是用完全一樣的字體、尺寸和位置排版的同一句話(第一個因為英語這句話比較長,我就刪了一部分)。

但是我們還是會感覺英文的那個總是比中文的這個看著舒服(當然你要非要覺得中文的好看那就當我沒說,反正都是我隨手弄的。),從字形來說,英文的每一個字母都是一個「流」里的一部分,它們共同組成一幅畫卷,一般來說無論大小卻很難搶戲,而中文每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圖案,在位置尺寸上不進行合理科學的考慮的話,就很有可能造成彼此「搶戲」導致你找不到視覺中心,這樣的花和亂往往會造成美感缺失,所以某些設計作品你會發現往往要不把相對次要的漢字縮小到很小,而將重要的漢字變得醒目,這個其實是符合一定的設計規律的,並不一定是過於追求「大氣」導致的。

圖 只要一對比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說漢字本身就有自己的設計難度,這個也是不可迴避的,漢字多的東西一旦不會設計,就很容易丑成車禍現場,而英文的往往這方面沒有那麼危險,這也就是設計大國日本為什麼也會出現開頭那樣的東西。

所以惡性循環,從平面設計到工業設計,一味追求眼前利益造成美感缺失以及群眾審美下降也不足為奇,上層喜歡高貴奢華而下層被迫粗製濫造也是我們甚至全世界的共性,當然這個時候不得不說的也就是一個歷史原因了。

  • 我們國家不可否認的是現在也是受到濃重小農思維控制的,這裡說的不僅僅是農業人口,這個千年以來的農業大國讓小農思維根深蒂固,人們害怕變動,願意活在一個既定的脈絡中按照如有若無的規律來生存,「標新立異」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是個反義詞,凡事都是要求合算、利己,所以「美學」這個東西和很多人是無關的,甚至是「醜陋的炫耀」,我前兩天看到一個問題,一個答主就說了一句大褲衩是一個很不錯的設計,很多中國人審美有待提高的時候,下面就充斥著「你一個建築設計的碩士小屁孩,有什麼資格侮辱俺們大眾的審美」「你們建築行業一個服務行業,裝什麼優越感」「建築不就是個房子么,能住才是最重要的吧。」等等言論,這還是門檻較高的建築學行業里的回復,就更別說幾乎毫無門檻的美術類設計行業了。(建築不是房子*3。)

就算看歷史我們追溯到我們最早的歷史也會發現,「商」作為一個商業性質很強的浪漫主義民族,在工藝品上有著爆炸性的革新和發展,他們的東西到現在也是放在國博的國寶,就算後來的周代也很難出現「四羊方尊」這樣的藝術精品,在歐洲同樣如此,希臘能出現強大的自然哲學和藝術美學,和這是一個地中海二道販子,廣於交流和變通有著很大的關係,越是這樣針對生產和商業的民族,越會思考一針一線和遙遠星空,無論具象的藝術品和產品還是抽象的幾何與哲學,可以說希臘的雕塑、建築都是同時代絕無僅有的。(別和我說兵馬俑,本質都不是一種東西。)

所以從這一方面中國可以說直到改革開放之前的閉關鎖國也導致了美學思維的缺失,這裡就不說眾所周知的50——80年代的悲慘審美,我們從農業社會迅速進入到工業社會,又迅速從計劃性的社會進入商品市場經濟的時代,大多數人還是在用農業的思維在進行產品生產,那「設計」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人們不會絞盡腦汁在產品的好壞和靈魂,而是大批量的播種收穫。

我們這個國家令人驕傲的時代,大多都有很強的包容態度(不要和我說大萌朝。)

所以這樣的歷史原因加上以「美學」所不齒,看別人談「審美」當成「秀優越感」的小農主義碰上這個永遠以發展為第一要義的時代,滿大街都是這樣的玩意也不奇怪了。

圖 中國「國粹」沙縣小吃。

當然有人看到這東西會說,天啊冷不丁一看這個多PUNK啊,還有上面的回答中把落魄雜亂的鄉村拍成黑白說這也是一種美的人,破敗鄉村是有破敗鄉村的美,但是你不可能讓這東西成為普世的美學,這個屬於偷換概念,強行小粉紅。我覺得目前還是不要把一種適用於生產生活的設計美學和劍走偏鋒的現代美學放到一起來說,一些人連最基本的設計美學都不懂,你覺得他會去明白現代美學?新藝術運動?立體主義?還是波普?

對於紅色自古也是不能亂用的,至於黃色就更不可能了,皇權專制的時代你要是亂用黃色的話是會掉腦袋的,不僅僅黃色紅色,紫色甚至藍色甚至綠色也是不能亂用的,到了明清,民居基本大多都是硬山頂,像天安門那種歇山頂或者太和殿那種廡殿頂你要是用了就是僭越,等級限制了顏色以及建築形式,也就基本限制了藝術的道路,而對紅黃的喜愛也不是自古就有,商代好白,秦始皇好黑,宋代人們開始推崇喜慶的紅色,但是到了元代蒙古人根據自己的蒼狼白鹿傳說,極其嗜好白色,而元青花的發展一般認為也很大程度受到蒙古人的影響,其實可以說進入到明、清朝之後,紅黃才徹底成了等級的代名詞,我們被轟開國門後,皇帝一走,紅色黃色慢慢作為財富、喜慶的象徵被各個階級使用,慢慢的「紅色」是中華民族自古喜愛的顏色的說法就出來了。

圖 唐招提寺的廡殿頂,中國明清後一般只有最高級的皇族建築才能用,我自己做的圖要是敢轉載,猶遠必誅。

所以歷史原因把紅色黃色給抬高成民族象徵,一說到中國第一反應就是西紅柿炒雞蛋,所以各式各樣的媒體只要製作「正經」一點的設計的時候也是清一色的這種配色,如果在色彩美學上來說,紅色這種長波色可以說非常麻煩,紅配綠作為對色非常有衝突感,紅配藍這種間冷色還是會有極大的違和感,紅配黃讓人感覺同樣作為有衝擊性的暖色會過於張揚不內斂,所以紅本身就是個麻煩色,這個在設計行業往往都會謹慎使用的顏色卻被鄉鎮企業黨媒官媒大肆使用,後果可想而知了。

而日本作為一個最起碼從平安時代後就開始推崇「詫び、寂び」的民族,無常感充滿他們的審美,所以對於顏色日本大多數都是素色,我們平時也能感覺到,黑白這兩種「無顏色」的東西,和任何顏色搭配起來,很難出現「災難性」的視覺衝擊或者「丑哭了」的感受,「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也慢慢成為全世界的重要設計思維,而我們中國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教育程度較低的老闆,還是希望能把自己需要表達的東西儘可能的表達出去,殊不知表達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最終出現了上面沙縣小吃那種玩意,實際上這個要是給日本人做會這樣。

圖 日本一般小飯館的一種設計方式。

所以說有時候並不一定僅僅是審美的問題,更多的是到底要表達什麼東西的問題,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需要帶給別人什麼,這個才是最可怕的。

更何況這年頭隨便一個列印店小哥印1000張海報就可以幫你弄個海報設計,請設計師去做純屬是侮辱我偉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閉關鎖國幾十年,小農思維上千年,想讓國人審美能上來,用TC的話說。

還是全在我少年吧,但可不僅僅是設計行業的少年應該乾的,國家富裕才會讓美學發展,社會自由才會讓美學發展。


中國大部分,尤其是縣城以下的中小學都實質上取消了美術音樂閱讀等和審美有關的課程,雖然課程表上有也發教材但是幾乎沒上過。中大城市中也只有部分學校真正開設,即便是大學,這些課程也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什麼,語文?那是用來考試的,課外讀本?那是用來練習閱讀理解和為寫作文準備素材的。

所以,大部分人幼兒園畢業就結束學校的美學教育了,自我和家庭美學教育呢?那只是屬於極少數家庭的孩子。


-

狹隘的實用主義

說個身邊親人的例子,

叔叔 60 後國企單位領導,對設計有著頗具貶義的理解。

我倆聚餐時的對話:

「現在的商品,總弄些華而不實的包裝,有什麼用?投在商品本身不知好多少?」

「包裝不算商品的屬性嗎?不算提升嗎?」

「好看有什麼用?都是花架子,做好品質,搞好研發,才是真材實料,踏踏實實做事。」

不難發現,

他眼中商品或事物的,實用性是首位的。

認為視覺體驗不必在意。

多數不注重美的人,潛意識裡都有實用傾向。

▲ 國內條幅

人類對血液的紅色,本能的敏感。第一時間搶佔視野,引發本能的關注。

搭配上又大又粗的字,警示作用別提多好了。

注重醒目吸睛的實用性,字與背景的關係是否和諧也就不考慮了。

▲ 國內貨車

車頭部鋼板拼接轉角的弧線處理,就能感受到湊合能用的目的性。

相比載重滿街跑的實用性而言,工藝與外觀細節忽略不計。

省去這些成本的「高性價比」,自然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 國內客車

僅靠車身就看懂線路的客車,遍布車身的「金主」廣告。

搭配前面提到的車體工藝及設計細節,都讓客車在工藝成本、報站功能與廣告贊助等方面,獲得了很好地實用性平衡。

實用主義的改變

我叔叔對設計與美,秉持忽視或抵觸狀態?

然而他購買衣物,對我爺爺而言也被稱作華而不實。

他倆的對話:

「穿質量好的就行了,浪費那錢買點吃的多好。」

「這年頭衣服只圖質量和耐穿哪行啊?」

有趣的事發生了,

每代人有著不同的實用理解,華而不實的定義有了明顯的差異。

1、

祖輩的實用主義

成長環境與資源都十分有限,常常聽他提起兒時吃不飽穿不暖,幾個兄弟姐妹們輪換著穿衣取暖,衣物破了還要修修補補。

他心中的實用,滿足生活所需前提下耐用有保障的產品,至於什麼樣式什麼美觀那都不曾考慮過。

2、

父輩的實用主義

中國經濟發展,商業產品豐富起來,早已脫離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

僅僅衣物,專屬耐用質量有保障,已不成問題的前提下,種類逐漸多了起來。

他們這代人與祖輩的實用基礎有了明顯的差別,他們所見識的都是祖輩不曾奢望的。

3、

我們的實用主義

當下的年輕人,自小成長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商品不斷細分化的時代。

前兩代人的實用性對於年輕人而言早已不再重要,多樣化細分化的商品滿足各個方面的需求後,外在這個華而不實的屬性變成為了這代人的必要且實用的屬性。

美逐漸實用

仔細觀察身邊,

服務年輕群體的商品變得越發注重設計,搶眼的外在與同行較量中佔據優勢,定價高於同類產品也有不少年輕人為之買單。

電子商品本身、發布會的 PPT、網站界面等等方面,不斷投入精力與資金,培養了大眾對電子產品的苛刻眼光。

如今手機及智能產品的各大發布會,沒有高大上的 PPT 都很難「忽悠」到消費者了。

設計引發的差異性,逐漸成為盈利的實用屬性。

精神屬性逐漸實用

「簡陋」的商品足以滿足生活所需,經濟騰飛的今天僅僅基礎所需,我們恐怕難以滿足了。

美能帶給我們實用所不能給的精神享受,越發多的年輕人,為不實用甚至無所需的好看事物買單。

為美買單的人多了,美就值錢了。

與美有關的工作也就越實用,越多的父母也會「正視」美的價值,孩子懂點美才不會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對吧?

如此循環全民審美便被潛移默化提升了。

其實一個字,窮。

食不果腹,就別提色香味了。

-


題主可以了解一下現在的高中生們,尤其是美術生,我覺得小朋友們都很棒,很有想法,不管是他們的作品還是平日的打扮(絕對不是網紅款)都讓我由衷感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永恆不變的真理。

所以中國未來會好的。


先想想是不是,

當年九龍城寨被認為髒亂差被拆除,現在成為賽博朋克的精神朝聖地。

當年裡約熱內盧的棚戶區被認為是城市牛皮癬,但是現在成了旅遊勝地。

當年有人也認為北京舊城區破舊老化,現在卻成為衚衕文化的標誌。

現在的人已經開始懷念人民公社風,我相信過不了多少年你認為low的不行毫無美感的地方也會成為風格獨特的景區。

我們這有有很多廢棄廠房和廢舊機械,複雜的管道與巨大的高爐,這裡能找到蒸汽朋克的畫風。

當空曠的廠房長滿了野草,綠色的藤蔓爬向紅磚切成的煙囪,蟬鳴和鳥叫下的鐵軌在荒野中交錯縱橫。這讓我我懷疑這裡才是荒野廢土電影的取景地。

當你的孩子需要去採摘園裡才能認識水果的時候,你就會羨慕起菜市場里卸貨時剩下的可以不要錢拿著吃的帶有泥土香氣的綠番茄的味道了。

相信我,真正low的,只是我們自己的審美水平。

就如同攝影一樣,同樣的畫面下照片的好壞與器材幾乎毫不相干,只取決於攝影師!


這個問題問得好,讓我回憶起小時候上學時的種種。

為什麼審美不高,因為我們小時候的音樂老師、美術老師、手工老師、體育老師、微機老師、思想品德老師他們的身體太差了,動不動就生病了,還經常動不動就請事假,這些課都被敬業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英語老師、物理老師、化學老師、生物老師給補上了。

強烈建議以後學校招考老師的時候按照飛行員體檢標準進行體檢,加強老師的身體素質。

少年潮則國潮!少年low則國low!


有些人就別玻璃心還來答題了,從美術角度來說確實low。

因為國內環藝設計,建築設計,園林設計剛起步沒多久,並不能大面積的推廣開,而且不光是行業基礎低,還有一點是經濟的投入,你要知道好看的設計價格都不菲,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其實我一直是贊同中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主,不然咱們現在也過不上這麼好的日子,你先想想這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多快吧)

所以,開始扯正文啦。。。。。。。。。

國內幾乎有關一切藝術的行業水平都和國際相比差距大,這真的事實,相信許多學藝術的都能感覺到。不論是美術音樂電影等等,那麼為什麼有些五毛會罵題主呢?可能他們就是吳亦凡微博下贊他演技的那群人吧。


作者:吳震

鏈接:是什麼讓我國很多東西看起來很low或者沒有美感和質感?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因為窮……真的是因為窮……

很多人把設計這個事情用審美來衡量。區別的標準是好看不好看……這是有問題的。

審美這個東西,是一種觀念。是隨著時代更替而改變的。巴洛克時代以繁複為美,唐朝美女以胖為美。放到現在,大部分人會不屑一顧。因為這類美,在當時意味著尊貴和權力。而這背後所代表的,是優越的生活條件。

但是哪怕最普通的現代人,他現在所體驗到的生活條件。也遠超過古代的王宮貴族很多。你有電燈,電視,你有空調,你有WIFI……這些物質條件,對古代人來說。意味著神仙一樣的生活。而現代呢,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會更喜歡新中式的家居設計,會噁心歐范兒的高背椅。因為時代會選擇那些更適合現狀的審美標準和生活方式。

所以和優越的物質條件相比,審美是一個次要的問題。重點還是在設計上。而不幸的是,我們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消費得起設計。

因為設計的本質其實一種功能上的優化。和我們買不起金的汽車,水晶的鞋一樣。大多數人買不起這種優化。

這個買的起買不起和我們買不起房還不太一樣。倒像是十年前你覺得自己買不起iPhone的感覺。

像現在,很多鄉下打工妹都能在地鐵里掏出一台iPhone玩連連看了。你覺得是因為她比十年前的你有錢了么?

並不是。歸根結底,是因為整個社會範圍內開始認可智能手機是一個重要的東西。而顯然當年的iPhone並不是。當年的iPhone是屬於極客的玩具和貴族的消費品。剛畢業那會帶我的總監用的是iPhone。她拿這個手機也不幹別的,就是打電話發簡訊。會換個手機桌面了不起了……對她來說,那時候的iPhone與其說是一台手機。反而倒像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象徵著她可以消費的起這個級別的奢侈品。

中國並不是沒有頂級的設計。但是這種頂級的設計並不是我們平時可以經常見到的。前兩天我花五百多買了個電熱水壺。其實從功能上跟以前大學宿舍里而是幾塊錢買的電熱水壺沒什麼區別。但是後者我從知道開始就沒有用過。因為總覺得二十塊錢的東西隨時跟「不安全」掛鉤。設計能夠給人帶來更好的生活,但同時它也需要付出足夠多的代價來支付。當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不願意為此付錢時,那麼就會出現題主所說的社會審美的LOW化。這種LOW化不僅僅體現在我所說的各種商品的設計上。平面設計的角度也一樣。只有當整個社會都認可,平面設計是具有功能性的,很值錢的宣傳物料的時候。我們的平面設計才可以好看。

這個結果。需要整個社會的富裕和消費觀的改變來推動。如果僅僅是一小撮資產階級在消費。可能無論過去多少年還是會這樣。不是說GDP提高了,設計觀念才會普及。而是人均消費能力提高了。這種事才能成為可能。

想要看到和使用好的設計。那麼首先就要從尊重這些設計的價值開始。哪怕花出去三個月,半年的工資,都是如此。

——————————————————————————————

評論區非得說窮國也有美的東西……這邏輯我也是服氣。清真寺美,但是清真寺是禮神的。這麼說的話,我們還有故宮,還有頤和園。哪個國家的貴族都消費得起漂亮的東西。問題是這些漂亮的東西並不具備普世性。清真寺美,是屬於神的。故宮美,是屬於故宮博物院的。題主所指的「很多東西」,顯然不是指我們國家沒有美的東西。而是平時我們隨處可見的東西不美。而這種不美是因為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消費觀念去購買,使之成為大眾主流的審美。中國文化有美的東西,而且太多了。但這些美,哪個不是有錢人的玩具?就算是傳承下來的美,比如少數民族的銀飾蠟染,但是它們真的是為主流社會所認可的美了么?

公共意義上日常所見的美必然是要靠足夠大的市場認可去支撐的。拿有錢人和少數人的美,終究無法代表一個國家的消費能力。以上~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設計

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國,設計是最廉價的東西之一。(後面會說到原因)

但大到建築、城市規劃,小到人們的穿著、路邊廣告牌、公共設施、甚至是路邊派發的傳單...

我就很簡單的問一句:

特么有設計感沒?!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得先跳轉到我國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機制里來。

大家都知道,想要成為一位設計師。或者說是我國已經從事設計崗位上的設計師們,基本大多都是通過一個渠道:

藝考

想要通過藝考成功考上大學,並接收「正規」的設計教育,那麼你首先得成為一位拿起畫筆的:

「美術生」

每年我國的高考生中,都會參雜著一大批的藝術生,而這些藝術生們可以說:

美術生佔了至少四分之一。

就是這麼一個龐大的數字的背後,卻影藏著一個眾人皆知的事實,那就是將近有40%的美術生選擇這條道路,都是因為文化成績不好,想混一所大學上。(也有可能不止)

當然,其中也包括不少本身就熱愛這門藝術,或者是學習之後開始喜歡上的學生。

這點我們不能一竿子打死一大票人。

上了大學後,這群美術生大多都會從零開始選擇設計專業,而我國除去美院等專業藝術學校外,大多的綜合類大學正兒八經教育學生設計技能的時間:

甚至不到三年!

也就是說,你大學有幾乎一半的時間,是用來發獃,聽毫無用處的公共課程,寫著毫無用處的應付論文。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般都出現三類人:

1.破罐破摔,反正老子混了所大學,畢業後拿著文憑回家當公務員。

2.邊學邊玩,既然上了大學就別荒廢,多少學點,畢業後起碼不會餓死。

3.努力學習,既然在課堂上學習的少,那麼私下裡多報班,多去外網學習知識,再考研深造!

所以,到了畢業之後,一般呈現的狀況如下:

第一種無需多言,轉行對他來說都不恰當,因為他也從來沒認真學過!

諷刺的是,這一類人卻是「絕大多數」!

第二種畢業進入社會,因為專業能力普通,所以一般也就在普通公司里干著普通的活兒。平時聽到的最多一句話便是:

「logo左邊點,上面點,大點,加粗,加點金色效果,要大氣!算了,還是之前那版吧...」

這類人,在社會上不叫設計師,他們有一個新的職業名稱:

「美工」

並且他們許久不聯繫的朋友,還經常打電話來:

喂,幫我做個設計,隨便弄弄,回頭請你吃飯。

在大多數人眼裡,設計就是如此廉價,連頓飯都可能不值。

又或者是,畢業後他們壓根就沒找到和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

比如有些小城市,它不會存在於:

視覺設計,工業設計,動漫設計等這些大城市才有的專業。

而大城市,這些公司要麼招人要求特別高,沒有幾年經驗面談。要麼,工資能低到你住天橋底。

而轉行,則是他們之後必走的一條道路。

最後,我們來說說第三類人。

按道理,他們應該是我們的希望,是拯救我們審美和雙眼最大的救星。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大學良好的專業技能,讓他們有兩條路可走:

1.走向社會,他們優秀的專業技能得到了公司的賞識。但付錢叫你做設計的甲方卻不這麼認為。

也就是說,儘管你專業再好,也鬥不過拿錢給你的主兒。你依舊得做著自己看著想吐的設計,硬著頭皮等出路。

等著,甲方什麼時候能把審美提高一點...

2.為了接觸更高的層面,報考研究生,或出國留學。

假設在經濟條件滿足地情況下,專業又足夠,那麼就面臨一個問題:

文化分

很多人都知道,藝術專業好的學生,大多數文化或者英文都不是特別優秀。所以,前兩年有一則新聞出來讓很多美術生嘩然:

美院教授拒帶研究生,因專業成績平平,文化分優秀而靠進。而那些專業出類拔萃的學生,卻因為這層文化線被拒門外!

當然,「才學雙優」的學生還是存在的。

於是他們考上了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出國留了學,然後毅然奔向社會奉獻自己的青春熱血。(此處不包含出國後不再歸國的學生)

然而,這群人就像是一個間距巨大的「篩子」篩選出來的沙粒一般:

就算能力再高,在國內大面積的LOW嗶設計面前,也終究渺小。

他們不是神仙,不能改變全局,只能從小處做起。

所以,題主問為什麼國內很多東西很LOW?

原因,我想我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吧?

但就像很多答主說的,我也很認同,國外就沒有LOW的東西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國外一樣存在很low的設計以及事物。

只不過,在大體「沒毛病」的情況下,自然也會被大多人忽視。

不過,也不必擔心太多,畢竟最近連大多國內設計師靈感的「精神食糧」pinterest網站都被國內封了。

以後,你也不用擔心會看到太多國外設計與國內之間的對比了...

最後,很多設計師或者美術生會問了:

特么的,既然你這麼說,那我們豈不是沒出路了?!

當然不是,我認為儘管大環境讓設計師這個行業十分艱難,但不可否定的是,我國確實也有不少設計方面的人才。

所以,只要肯努力,中國未來的逼格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這一碗雞湯,乾的我頭暈目眩...

以上。

所有圖片據來自網路,侵刪。


一開始想回答窮。剛一想還挺有道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么,多麼經典的借口。

偏偏旁邊有個泰國,別人也窮,但是,相比中國好多人愛去泰國,一樣窮或者說更窮的國家,泰國比中國有美感。

仔細想想泰國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應該是宗教,特別是佛教特別流行。個人認為,宗教最大彌補的是教育方面,教育一好,國家就有美感了。

中國其實質感了兩千多年,因為我們儒家科舉教育領先了太久,也就落後了幾十年而已。

教育其實體現在非常小的方面,但是有些教育我們非常缺失。比如禮貌,合作,謙讓,幫助他人,保護環境等等。

在美國出差,一家小旅館裡面吃自助早餐,每個人走的時候會很仔細的把桌子擦得乾乾淨淨。

依然在美國,主菜上了前菜還沒上,我和服務員催菜,感覺服務員很狼狽。事後我問一起吃飯的老美同事,說你怎麼不催菜呢,他說,從來不催菜,那很粗魯(rudeness),我打趣說,不上菜就餓死了,他笑說,情願餓死。

在日本旅遊,我奇怪為什麼每次進入洗手間,手紙都是折好,很方便抽取。其實每個人都會去把紙折好,把廁所清理乾淨帶給下一個人好心情 。相比在上海,曾經去了一家比較大的日本自助餐廳,食材比日本新鮮,環境也豪華,但是上洗手間,發現沒有一個馬桶是抽弄乾凈的,讓人感覺餐館降了幾個等級。

泰國旅遊,打招呼時候,別人雙手合十的薩瓦迪卡的問候,就覺得好有禮貌,你就會覺得應該要回以同樣的尊敬。

我們的現代教育幾乎沒有這些,儒家時代講究的禮仁等等幾乎都被丟棄,我們的教育大多是填鴨式的做題,講真我並不認為那是真正的教育。


窮。


這題目突然讓我想起了一個愛好攝影的朋友曾經拍的一組照片,那時我們一起在湖南湘西保靖縣支教,她鏡頭下的周遭和我們尋常人眼中的顯然是不一樣的。

這是題主要的劣質卡車:

嗑瓜子的農村婦女:

沒有氣質的中老年人:

毫無審美的鄉鎮建築:

除此之外,還有這位在窗口洗菜的大叔:

這位挑著擔的小哥:

奔向原生態的孩童:

還有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張:

在她這些照片面前,我沒有任何語言能夠替代其本身的衝擊力,就不畫蛇添足地描述了,至於美不美,有沒有藝術感,各位可以自己體會。

所以題主說得有一定道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缺少表達美的技巧。一個角度看是土氣和混亂,或許另一個角度看就是自然和唯美。至於和國外相比,我再送給題主一個故事。

前不久和朋友結伴到紐約的時代廣場逛了一圈,遠遠看著時代廣場我說:「誒?這個感覺有點像王府井啊。」

同行的朋友說:「扯淡吧,王府井可比這乾淨多了。」

我低頭一看那真是不堪入目。網上找到一張照片,你們感受一下:

鏡頭展示給我們看的,往往都是輝煌閃亮的高樓和霓虹;而刻意迴避的,則是角落裡的滿目瘡痍。

全世界都一樣。


當你們認識到審美是經濟性的,那麼為什麼不能進一步認識到審美是階級性的呢?

在現實中,審美隨著經濟分布展示出巨大差異,除了個人審美的偏差造成的個別差異以外,一個經濟水平接近的人群,獲得的審美對象差別總是不會太大的。

當大家意識到提高經濟水平,可以改變審美的時候,需要進一步看到背後日趨嚴重的階級分野。


以下是賽珍珠女士寫的《中國之美》,這是第一篇看得熱淚盈眶的文章,竊以為完美解釋了中國的「low」。

個人覺得此文讀來有聽了Beyond的《大地》之後那樣的感動。文末有我粗略的延展思考。

——————————————————————————

題主改了題目,於是我的答案更加契合了誒︿( ̄︶ ̄)︿

看來有必要說明一下,這篇文章寫於民國時期。

………………………………中國之美………………………………

美國秋天的樹林是美麗的,迷人的,惟有一個生長在異國他邦的美國人,才能完全領略。令我不解的是,在我回美國之前,竟然從未聽到有人談起過它。我先前一直生活在中國,那兒一片寧靜,風景如畫,自有其獨特的可愛之處:清瘦的翠竹搖曳生姿,荷塘倒映出廟宇那翹起的飛檐,大地一片鬱鬱蔥蔥。亞熱帶明媚的陽光和繁星密布的夜空,又是它顯得千般的嬌、萬般的柔。夏去秋來,金菊盛開,但轉眼又是蕭瑟西風,黃花憔悴,一片蒼涼。有道是:殘秋不堪忍,蓄芳待來春。樹木飄盡落葉,只留下灰暗的棕色樹丫,在風中瑟瑟的抖動。幾乎是一夜之間,大地就披上了素凈的冬裝。一切都是灰濛濛的。蒼涼的天地間,蜷伏著幾座小小的農家土屋,一切都沒有了生氣。人們也都裹進了深藍色和灰色的棉袍中,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這樣,漫遊東方之後,我踏上了美麗的英國原野,夏末的淡紫與黃褐的色調,令我神盪意迷。道道樹籬,即使在櫻草時節也不會更可愛。那一片如醉如夢的恬靜,使人忘卻塵世的煩惱,而沉醉於靜謐的良田和座座古老的灰色石房,沉醉於靜止的大氣中依依上升的炊煙。英格蘭大地籠罩著一片優美安逸的氣氛,真不啻勞累過後酣然入夢。

帶著這心緒,我橫渡大西洋,直抵紐約城。喧囂的紐約顯示出的駭人的活力,除了坐慣了中國那慢悠悠的電車、黃包車和手推車的人,還有誰能感受得到呢?大街上,汽車一輛接著一輛,你剛躲過一輛,馬上又有千百輛開過來——橫過馬路也成了驚心動魄的歷險。相比之下,中國那些攔路搶劫的土匪也顯得溫和了。高架鐵路上,火車隆隆駛過,令人頭暈目眩;還有顯然是宇宙腹部發出的地下呼嘯。我被打著哈欠的地球迷住了,它在一個地方把人成百上千地吞將下去,又在數里以外的某個地方吐將出來,而這些人依然是匆匆忙忙,煩躁不安。沉悶的地鐵讓我不堪忍受,無軌電車也讓我緊張萬分。每當我抓緊電車裡的弔帶時,我就不無遺憾地憶起昔日在中國的情形:手推車緩緩前行,路旁幾池碧水,鴨兒悠然划動雙蹼;我不時探身摘一朵野花,扔給那些光著黑黝黝的身子在塵土中滾爬的孩子們。

紐約驚醒了我溫馨的夢,美國秋林又讓我驚嘆不已。

一周以後,當我在弗吉尼亞一片樹林里散步時,我的狂喜之情無法言表。在此之前,從未有人告訴過我林中景色有多麼奇美。當然他們也曾說過:「你知道樹葉在秋天都變了顏色了。」但這又能給人什麼印象呢?我原以為不過是些淡黃、黃褐或淡淡的玫瑰紅罷了。然而,我卻看到了一片生機盎然、五彩繽紛的景象,令人難以置信的粗獷、艷麗、充滿野性的活力。黝黑的峭壁下,一棵參天大樹拔地而起,一株火紅的藤蔓攀援而上,儼然一位精神抖擻的哨兵——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情景。

楓林中曲徑通幽,猶如通往天國黃金大街的小路。漫步而去,頭頂上枝丫交錯,橙黃、粉紅、猩紅、深褐、淡黃……色彩紛呈。林中徜徉,彷彿踱在一塊鮮艷的地毯上,這是北京地毯也沒有的鮮艷,是以帝王之富也難以買到的色澤。那些細藤、幼草,夏日裡想必還是柔弱嬌小的吧,現在卻也不甘寂寞,爭奇鬥妍。

太美了!地球上再也沒有能與這相媲美的了!然而我卻懷疑,年復一年,美國人是否能欣賞這景觀。不管怎樣,美國秋林讓我嘆為觀止。北極光不會讓我吃驚,雖然這要在以後才能證實;維蘇威火山也不會讓我吃驚,即使有一天,天空隨著加百利的喇叭吹出的曲調消失不見了,我也懷疑我是否還會吃驚。平生第一次散步美國秋林,我就被這產生於幽靜之物的美深深打動了。我不相信世上還有別的什麼,能給我以更深刻的美的啟示。

我又一次陷入了對美的冥想之中。尋找世間萬物的可愛之處,思考各個民族的天性是怎樣以不同的美的方式自然流露出來的,這一直是我引以為樂的事情,也就是說,我的注意力不在那些旅遊者趨之若鶩的名勝,因為在那些遊覽勝地很少能看到那個國家的普通人民。

我不是在盧浮宮,而是在一個老婦身上找到法國的。她身穿藍布長裙,頭戴白色紗巾,跪在叮咚作響的小溪旁搗衣。她是那樣任勞任怨,那樣賢慧。她突然抬起頭沖我笑了,笑出了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幽默和風情。一張爬滿皺紋的臉上,那對永遠年輕的眸子,光波流動,充滿活力——我幾乎看呆了。

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脈,白雪皚皚,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雄偉壯麗,但它並沒有真正體現出瑞士人民的特徵。瑞士人民吃苦耐勞,平和沉穩。在那塊面積不大的土地上,梨樹要小心地靠牆栽上,葡萄藤要認真修剪,不讓它瘋長,結出的串串果實也要仔細地數來數去。那兒的一切小巧整齊,自有其獨特的美。巍峨的少女峰,天長地久地聳立在那塊不大的土地上,但我卻懷疑,瑞士人一年到頭能否對她看上兩眼。

真奇怪!不知怎的,只有當我的思緒與養育我的祖國——中國聯繫在一起時,我才能這樣有條不紊地思考各個民族的差異。

不知有多少外國人,剛走下從上海開來的火車,結束了他們到中國的首次旅行後,就對我說:「……嗨,中國可不如日本美!」

我只是笑笑,不想馬上回答,因為我知道中國之美。

日本給人的感覺是精美。這不僅在於它那可愛的瓷器、華麗文雅的和服和那些噼啪噼啪急速行走的迷人的孩童——這些盡人皆知;它的精美也不僅僅在於山坡上的小塊梯田,不在於那些整潔但不堅固的房屋和那仙境般的小小的生活樂園——這些舉目可見。

日本偉大的美存在於你和我,作為匆匆過客,在走馬觀花之間很難發現的地方。

正是這種美使一個勞累了一天的苦力,放下扁擔,隨便吃一些米飯加魚,便到那手帕大的花園裡忙碌起來。他們神情專註地干著,輕鬆愉快地干著,完全沉浸在為自己也為家庭創造美的歡欣之中了。全家人都圍在他身邊,欽佩地看著。日本人家家都有花園,如果命運不肯賜給一個窮人一平方英尺土地的話,他也會花上一部分錢,買上一塊大大的地盤,幾個小時辛苦而又歡愉的勞動之後,他便逐漸有了一個微型花園:假山、涼亭、一池清水。幾片青苔,權做草坪;一些小草,且做樹木;再把羊齒植物塞入石縫,便有了一片灌木叢。

也正是這種美,使得一個日本客棧主人,為了讓客人舒心,每天都在房間里更換一件精緻的擺設。今天,他從珍藏中挑出一幅水墨畫,畫面淡雅逼真,一隻小鳥正立於蘆葦之上。明天,你屋裡又會有一個深藍色的瓷瓶,瓶里插上一枝怒放的雪梨,放得恰到好處,讓你禁不住要參悟佛道了。有時,出現在你房間里的會是一幅舊地毯,褪了色的毯面上,一對手提燈籠的人正在行進,看上去古怪而有趣。

最近,我聽到許多議論日本的閑語。有些人甚至說日本人連普通人的品質也不具備。我不敢妄論,我要等到有人為我把無比的邪惡和對美的溫柔的愛這兩種品質融在一起時再發表意見。這種溫柔的愛,在日本的窮人、富人身上幾乎都能找到。人們窮畢生精力,自發地追求著美,不是出於對金錢的考慮,而是出於對美的渴求。倘若美即真是正確的,那麼,難道這裡面就沒有一點真嗎?

這種在日本比比皆是的優雅美,在中國當然並非隨處可見。因此,我不能責備那些剛看了中國一眼就斷言她醜陋的朋友們。無疑,生活的拮据讓窮人們時刻都在想著如何填飽肚子,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美少得可憐。

有一天,我的園丁正在花園翻地,我問他:「你願不願意要點這種花籽種在你房前?」

他不信任地看了我一眼,用力掘著地:「窮人種花沒有用,」他說,「那都是供有錢人玩賞的。」

「不錯,但這並不要你花錢。你看,我可以給你幾種花籽,如果你那片地不肥,你可以從這兒的肥堆上弄點肥料。我會給你時間讓你侍弄它們的。種點花會讓你心神愉快的。」

他俯身拾起一塊石頭扔了出去,「我要種點菜。」園丁的回答很乾脆。

無疑,中國的窮人們幹什麼都講求經濟實惠。我也曾在內地某處住過一段時間。在那兒,我問一個農婦,如果哪一年收成好,有盈餘的話,吃穿用是怎樣安排的,是把余錢存起來呢還是花掉。

回想起過去的好年景,那農婦笑了,她興奮地說:「我們就多吃點!」

在一個土匪遍地的國家,他們沒有把自己那點積蓄存入可信賴的錢莊,而是統統都吃進了肚裡,因為那兒是最安全的地方,至少沒有人能把它們搶走了!天知道他們的身體是否會因此好一點。

逛一下中國的城市,它們的醜陋會使你大吃一驚——到處擁擠不堪,又臟又亂;街道上臭氣熏天,令人作嘔。病病歪歪的乞丐,蓬頭垢面,使出他們卑鄙的生財手段,可憐巴巴地哀求著,過著寄生蟲的生活。幾隻癩皮狗在膽怯地溜來溜去。倘若你朝商店或居民家裡掃一眼,你會發現一切都以實用為原則:桌子沒有上油漆,凳子在打造時顯然是沒有考慮到要讓人們坐上去感到舒服,箱子、床、亂七八糟的破舊玩意兒,還有原始的炊具——所有這些都擠在那一點點小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空間里,讓人心煩意亂,絲毫沒有對美中所能體現出的精神財富的追求。

前幾天,我站在江西的一個山頂上,放眼百里大好河山,極覺心曠神怡——陽光下,溪水波光瀲灧;長江悠悠,蜿蜒入海,恰似一條黃色大道。綠樹成蔭,村舍掩映。塊塊稻田,綠如碧玉,棋盤般整齊,似乎一切都那麼寧靜,一切都那麼美麗。

然而我太了解我的祖國了。我知道,如果我走進那仙境之中,我會發現溪流已被污染,河邊擠滿了用席葦做倉頂的破舊不堪的小船,那裡就是成千上萬食不果腹的漁民的惟一棲息之地。綠樹下面,房屋一個緊挨著一個,垃圾在陽光的曝晒下散發著陣陣臭氣,蒼蠅成群,到處可見的黃狗會沖我狂吠。那兒儘管有可享用的新鮮空氣,但房子卻小而無窗,裡面暗如洞穴,孩子們髒得要命,頭髮亂蓬蓬的,鼻子就別提了,鼻涕總是流到嘴裡!看不到一朵鮮花,看不到一處人為的美解除生活的單調沉悶,就連草房前那一塊空地也被碾成了打穀場,堅硬的場地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青光。貧窮?是的,但也往往是懶惰與無知的結果。

那麼,中國究竟美在何處呢?反正它不在事物的表面。別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這個古老的國家,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緘默不言,無精打采,從不在乎其他的國家對它的看法,但正是在這兒,我發現了世上罕見的美。

中國並沒有在那些名勝古迹中表現自己,即使在旅行者遠東之行的目標——北京,我們看到的也不是名勝古迹:紫禁城、天壇、大清真寺……都是這個民族根據生活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那是為他們自己建造的,根本不是為了吸引遊客或是賺錢。的確,多少年來,這些名勝都是你千金難睹的。

中國人天生不知展覽、廣告為何物。在杭州無論你走進哪家大絲綢店,你都會發現,店裡樸素大方,安靜而昏暗。排排貨架,整齊的貨包,包上掛著排列勻稱的價格標籤。在國外,店主們常在陳列架上,,掛著精心疊起的綢緞,用以吸引人們的目光,招徠顧客。但這兒卻沒有這些。你會看到一個店員走上前來,當你告訴他想買什麼之後,他會從貨架上給你拿下五六個貨包。包裝紙撕掉了,你面前突然出現一片奪目的光彩,龍袍就是用這料子做成的。看著閃閃發光、色澤鮮艷的織錦、絲絨、綢緞在你面前堆起,你會感到眼花繚亂,就像有一群脫繭而出的五彩繽紛的蝴蝶在你眼前飛舞一樣。你選好了所要之物,這輝煌的景色也就重又隱入黑暗。

這就是中國!

她的美是那些體現了最崇高的思想,體現了歷代貴族的藝術追求的古董、古迹,這些古老的東西,也和它們的主人一樣,正慢慢走向衰落, 這堵臨街的灰色高牆,氣勢森嚴,令人望而卻步。但如果你有合適的鑰匙,你或許可以邁進那雅緻的庭院。院內,古老的方磚鋪地,幾百年的腳踏足踩,磚面已被磨損了許多。一株盤根錯節的松樹,一池金魚,一隻雕花石凳,凳上坐著一位鶴髮長者,身著白色綢袍,寶相莊嚴,有如得道高僧。在他那蒼白、乾枯的手裡,是一管磨得鋥亮、頂端鑲銀的黑木煙袋。倘若你們有交情的話,他便會站起身來,深鞠幾躬,以無可挑剔的禮數陪你步入上房。二人坐在高大的雕花楠木椅子上,共品香茗;掛在牆上的絲綢捲軸古畫會讓你讚嘆不已,空中那雕樑畫棟,又誘你神遊太虛。美,到處是美,古色古香,含蓄優雅。

我的思緒又將我帶到了一座寺院。寺院的客廳雖然寬敞,卻有點幽暗。客廳前有一片小小的空地,整日沐著陽光。空地上有一個用青磚壘起的花壇,漫長的歲月,幾乎褪盡了磚的顏色。每至春和景明,花壇里碩大的淡紅色嫩芽便破土而出。我五月間造訪時,陽光明媚,牡丹盛開,色澤鮮艷,大紅、粉紅紅成了一團火。花壇中央開著乳白色的花朵,淡黃色的花朵煞是好看。花壇造型精巧,客人只有從房間的暗處才能欣賞到那美妙之處。斯時斯地,夫復何求?夫復何思?

我知道有些家庭珍藏有古畫、古銅器。還有年代已久的刺繡,這些東西出世時,還沒人想到會有什麼美洲的存在,它們的歷史說不定真的和古埃及法老的寶藏一樣古老呢!

變化中的中國發生了一些讓人傷心的事情。一些無知的年輕人,或者為貧困所迫,或者是因為粗心大意,竟學會了拿這些文物去換錢。這些古玩實乃無價國寶,是審美價值極高的藝術珍品,是任何個人都不配私人佔有,而只應由國家來收藏的。但他們目前還不能明白這一點!

外國對中國犯下了種種罪行,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中國美的掠奪。那些急不可耐的古玩搜集商,足跡遍及全球的冒險家,還有各大商行的老闆,從中國美的寶庫中掠奪了不知多少珍品。這委實是對一個無知的人的掠奪,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認為可以賣到三十塊銀元的東西,根本就不該賣掉。

此外,中國年輕的一代中,又很多人的思想似乎尚未成熟,他們的表現讓人感到驚愕。他們既然懷疑過去,拋棄傳統,也就不可避免地拋棄舊中國那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去搶購許多西方的粗陋的便宜貨,掛在自己的屋裡。這個國家的許多特色是我們所熱愛的,而現在中國的古典美誰來繼承?盲目崇洋所帶來的必然墮落怎樣解決?難道說隨著人們對傳統的拋棄,我們也必須失掉廟宇的斗拱飛檐嗎?

但我也時時感到欣慰:一定會有一些人繼承所有那些酷愛美的先輩,以大師的熱情去追求美並把它帶到較為太平的年代。

前幾天,我去了一個著名中國現代畫家的畫室。看著那一幅幅廣告畫,一幅幅俗套的健美女郎像和那用色拙劣的海上落日圖,我的心直往下沉——一堆粗製濫造的油畫!但是在畫室的一個不顯眼的角落,我發現了幅小小的水彩畫。那是一條村巷,在夏日的黃昏的振宇中,瀰漫著淡藍色的霧,一些銀灰色的斜線划過畫面。從一座讓人感到親切的小屋的窗口,閃出微弱的燭光。一個孤零零的人手撐油傘踽踽獨行,濕漉漉的石塊上投下了他那搖晃的身影。

我轉過身來,對畫家說:「這是最好的一幅。」

他的臉頓時明朗起來。

「你真這麼看?我也是這樣想的!這是我以前每天都看到的故鄉街巷,但是,」畫家嘆息一聲,「這是我為消遣而畫的,這畫不能賣掉。」

倘若一定要我找出中國之美的瑕疵來,我只能說它太隱逸,太高雅了,多數平民很少能享受,這美本來也是屬於他們的,而那些公侯之家或宗教團體卻將它據為己有,許多人無法獲得審美知識,因而無法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幾百年來,那些極為貧困和沒有文化的人們,只能默默地降生,又默默地死去,對那種妙不可言、令人傾倒的美漠然視之,無動於衷。追求美成了貴族社會、有閑階級的特權,窮人們則認為那只是富人的消遣,與自己無緣。

普通中國人需要培養審美情趣,去發現他周圍有待於挖掘的美。一旦他懂得了美的意義,一旦他認識到美根本不存在於那令人討厭的、要價四角的石板畫中,甚至也不完全存在於有錢人的那些那些無價之寶中,一旦他認識到美就存在於他們庭院之中,正等待他從粗心懶散造成的髒亂環境中去發掘時,一種嶄新的精神將會在這片美麗的大地上傳播開來。

雖然這兒的千百萬在貧困中掙扎的人們,一直都在為一口飯而終日辛勞,但我知道,無論如何,人不能僅靠植物生活。我們最需要的是那些大家都能自由享用的美——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氣,可愛的大自然。

前幾天,我把我的這個想法對我的中國老師講了,他隨口講了一句:「倉廩實則知禮儀,衣食足則知榮辱。」

我想是這樣的。

然而,我相信我的園丁昨晚美餐了一頓。當時,他在草坪上快活地幹活。我則坐在竹叢下沉思。突然,一片奇異的光彩把我從沉思中驚醒,我抬頭一看,西天燒起了絢麗的晚霞,令我心馳神往。

「噢,看哪!」我喊道。

「在哪兒?在哪兒?」園丁緊緊抓住鋤把叫道。

「在那兒。看那顏色有多美!」

「哦,哪呀!」園丁卻不勝厭惡地說,彎下腰去借著修整草坪。「你那樣大聲喊叫,我還以為有蜈蚣爬到你身上了呢!」

說實在的,我並不認為愛美要以填飽肚子為前提,再多的美食家也只是美食家。此外,如果我的中國老師所的那句話絕對正確,那我該怎樣解釋下列情況呢?那又老又聾的王媽媽,可憐的寡婦中更可憐的一個,整日里靠辛辛苦苦為人縫衣換碗飯吃,然而,她桌上那個有缺口的瓶子里,整個夏天都插有她不知從哪兒弄來的鮮花。當我硬是送她一個碧綠的小花瓶時,她竟高興地流出了眼淚。

還有那個小小的煙草店。那位掉光了牙齒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樂地侍弄他的陶盆里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我院外的那位農夫,讓一片蜀葵在房子四周任其自然地長著。還有那些街頭「小野孩兒」,也常常害羞地把臉貼在我門上,向我討一束花兒。

不,我認為每個兒童的心田裡,都能播下愛美的種子。儘管困苦的生活有時會將它扼殺,但它卻是永生不滅的,有時它會在那些沉思冥想的人的心田裡茁壯成長,對這些人來說,即使住進皇宮與黃帝共進晚餐也遠非人生之最大樂趣。他們知道自己將永遠不會滿足,除非他們以某種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

這位認中國為「祖國」的美國女作家在文字中展現出的家國情懷是她感動我的原因之一,同時我也為中國現今的方向擔憂。這篇文章描述的是民國時的中國。而現在,我們消除了那時中國的落後髒亂,但也失去了那時中國所擁有的許多美的特質。

作者在反駁「倉廩實則知禮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句話時的論據並不充分,但從現在的中國來看,她的結論是對的,失去了審美的中國人,即使改革開放富起來了,也沒有想想要讓國家看著不那麼low(不過個人認為渣土車中老市民什麼的並不算是low的,這是別樣的生活氣息)。記得一個有關外國人對中國的誤解的問題中,有評論說他以前寄宿家庭的人以為中國都是石板路,房子是瓦頂房而且每家都有竹子和紅燈籠。說實話,我不止一次在想像中這麼規劃中國。


我想可能是我們經歷了從落後就要挨打,西方的東西都是毒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趕英超美,依靠科技強國的幾十年,整整兩代人缺乏美學教育


哪裡缺乏美感了,另外質感是啥?怎麼翻譯?

這是這學期我調研的南京某上世紀舊街區,我覺得充滿美感和質感啊你要問我想要這樣的房子還是那種「尊榮華府」,我肯定選前者啊(笑cry╮( ̄▽ ̄"")╭


謝 @楊佳輝 邀

說話之前我們先看圖,所有圖片都來自網路,侵刪。(北京來自8月14,有朋友指正原圖不是伊朗女性是米國的,嗯。謝謝指正,找到的是那個年代伊朗的雜誌封面,再補充幾張,希望有當地女性。)

補的圖都來自網路,侵刪,有興趣同學去搜索和查閱相關資料。

一共四張圖,上面的分別是1970年代的伊朗和阿富汗的女性;下面的是現在的伊朗和阿富汗的婦女。

對於審美,其實很重要的是兩點。第一點,階級性(階層性);第二點是多元化。

第一點很好理解,倉廩足而知禮節嘛。人們對於藝術文化的追求,對於自身品味的追求、學習、積澱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的,若尊嚴和生存問題還沒解決,審美的問題想解決那就難了。

還記得87版《紅樓夢》開始的時候,衣著服裝各種講究,每個人穿什麼怎麼穿都耗費筆墨;王熙鳳死的時候,就是破席子卷著拖進風雪的;薛寶釵被釋放的時候,穿著棉襖棉褲,是的--不是紅樓夢此前的各種樣式的裙子,是褲子——跳下了騾車。

相比於各種做工精巧細緻的裙子,褲子對於大小姐來說,正好是身份和境遇變故的一個證據。

我們還是先上個圖吧。張伯駒是我很喜歡的一位老人,他的收藏與鑒賞能力,包括對美的鑒賞能力不必言說。

年輕的時候他是這樣的

錦衣玉食,以「公子哥兒」作為職業的人,吃穿住行都會自己的講究和派頭,起碼有自己的消費喜好。

後來是這樣的

是他不願意嗎?不見得

是他沒審美了嗎?也不是

而是各種條件不允許他們美了。

這種條件有一部分是天生如此,比如有的人一直一直只在某種生活水平中,就會一直一直在某種審美水平力;有的人則是從高處跌下的,比如張伯駒,以及相當大批的一群人。

因此題主所說的,「大部分」的情況大概是指社會普遍的情況,大部分的情況是,大部分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要素,以至於大部分的廣告大部分的館子,它的需求和存在,並沒有建立在需要以美為前提的基礎上。這個不是我國的問題,全世界範圍內,低下階層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金鏈子、大金牙,很肥胖的大肚腩,男人們光著膀子,密密麻麻的廣告招貼,轟炸效果的電視廣告等等,無論美國、韓國還是日本都存在。這包括比較低階層符號的生產工具,比如渣土車,比較低階層符號的食物,比如沙縣小吃;比較低階層的電視廣告,比如那些真真假假的以農村為市場的產品,比較低階層感的姑娘和小夥子,比如殺馬特人被認為是鄉村審美的代表,以及低階層的文化產品,比如那些三流以外的八卦雜誌,不僅中國有,日本韓國也有。

同樣,越高階層,擁有的時間、精力、金錢、閑情越多,他們對於物品的美感和質感要求就越高,他們的生活和物品都更趨於精緻、高質。

我們認為他們(它們)不夠美,是因為我們的審美水平在提高,才會發現一些「不夠」的地方;同樣也因為目前的生活水平,生產力水平,的確是比較低端低檔低層次的水平。

對於這句話的前半句,70年代末,牛仔褲和喇叭褲剛出來的時候,很多年輕人穿上,結果全國範圍內還出現了大討論。很多人給報紙雜誌投稿,認為牛仔褲和喇叭褲有傷風化,應該禁止,現在回來看,是多可笑啊;同樣,現在有很多人的很多行為、穿著,消費偏好等,若干年之後回頭看,也許現在是未來的笑話。不過無妨,只要我們一直在進步就好。

第二種。美要多元,專制(專政、獨裁)會閹割美。

獨裁體制下,只允許一種文字,一種服裝,一種哲學,一種裝飾,將其餘都作為異端,就會導致一部分人的審美能力、傾向必須捨棄甚至閹割。章詒和曾經書里寫道,高跟鞋要鋸掉跟,磨掉顏色,不然就是政治問題;看過資料有女人因為一隻口紅被打受不了羞辱自殺的;就像上如中黑袍中的女人,男人對他們的審美就變成了對黑袍的審美;他們自己如果想穿蕾絲的內衣,也只能錦衣夜行一般。

其他回答中已經說到這一點了,而且貼上了照片。我們都回家翻翻,所有70年代的照片,家家戶戶都是相似的,中山裝或者軍裝,何嘗不是另一種黑袍子呢。

在一個關於「高一男生化妝,帶美瞳是否正常」的問題中,答主我是有回答的。我認為一切以提高自身生命和生活質量,又不危害他人的行為都是正常的。就這樣有人在評論里質問:吃屎正常嗎?這個思維在我看來比較奇怪而且嚇人。有時候我們回望,會發現那些「反對一切」的人,語言經常暴戾和低俗的成分偏多,往往評價個正常的事情比如化妝,他們就會討論到屎尿屁;你明明和他說愛情,他們會自然聯想到某些生理部位。而且用俗氣的名詞去表達——這樣的品味,從某種概率上來講,可能偏好和品味偏低的可能性會大一些。對應的是,對他人行為和選擇的容忍度也低。

我個人是支持多元化,無論是價值觀、消費偏好、生活方式、甚至性向等都是還是審美我都支持多元化,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嘛。

而且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到,越高階層的人,審美偏好和審美能力會更好的,對事情包括人的寬容度也高,不輕易侵犯他人的利益。

最後,上幾張網上隨手搜來的圖,感受一下我們也是有高質量的美的。

所謂美,大概需要有錢,有時間,有專業技能,用心去完成的吧。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吳亦凡的長相?
當女生在大街上看到非常帥氣男生以及健美的身材,女生在思考什麼?
清秀和漂亮是一個意思嗎?
如何看待蔡康永說的「被別人的讚美綁架了審美」?
為什麼快手牌牌琦這麼火?

TAG:藝術 | 文化 | 審美 | 社會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