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汽車之家被澳洲電訊賣給中國平安?
1.對中國汽車垂直媒體或者汽車市場會有影響嗎?
2.對汽車之家業務線(家家好車)之類會不會有影響?
不請自答,在平安前期接觸過該項目
--------------------------------------------------------------------------------------------------------------先從平安角度看:平安這兩年一直在做互聯網布局,圍繞醫療、房、車等跟金融相關的互聯網產業做布局,醫療有平安好醫生,房有平安好房,之前平安在車方面有兩個產品:平安好車(獨立公司)、平安好車主(平安產險旗下),平安好車做二手車交易,平安好車主做車險。但今年平安好車線下業務關閉,整體併入平安產險,集團在二手車市場的布局遇到很大阻力,選擇放棄。
平安需要車相關的互聯網流量和平台互聯網保險是時下很火的概念,也是目前來看最有可能顛覆傳統保險公司的模式。這裡的互聯網保險並不是單純的線上賣保險,而是包括大數據定價、投保、賠付等全流程的模式,在車險上體現尤為明顯,車險佔到產險公司大部分的收入。不僅僅是車,包括醫療、房、資產交易對於平安來說,都需要做互聯網的布局(陸金所、平安好醫生是典型的代表)。除了自己做平台以外,平安在車方面做了以下投資圖片來自車事兒集中在出行、維修、保養等方面(眾安保險跟車險也有點聯繫),但以上幾個公司除了弟弟出行以外,都處在早期階段,並沒有一家流量做的很大的。根據艾瑞數據顯示,汽車之家4月份PC端月覆蓋8600萬人,平均日覆蓋750萬人,有著巨大而穩定的流量,是中國汽車第一門戶。
對於平安的價值汽車之家對平安的價值來自三個方面:
1、財務價值本次收購是由平安信託主導,而非集團注資收購,汽車之家私有化帶來的財務收益非常大,目前中概股回歸雖然很多公司是在跟風,回歸A股也不一定能撈到錢,但是汽車之家財務做的非常不錯,截止6月10日收盤,市值28.3億美元,15年利潤1.53億美元,P/E:17,從財務上來看是非常好的一家公司,16年一季度報顯示汽車之家營收、利潤仍然保持40%以上的增長。回歸A股能帶來很大財務收益2、業務價值業務上汽車之家和平安有很強的互補性,平安產險是全國第二大產險公司,合作可以提昇平安車險銷量,同時汽車之家的數據對於平安產險也非常寶貴3、戰略價值汽車之家、易車基本上壟斷了中國汽車垂直媒體,兩者占行業流量80%左右(來自艾瑞數據),戰略價值非常大,佔領了入口會有很多想像的空間問題中的兩個問題:
1.對中國汽車垂直媒體或者汽車市場會有影響嗎?麥肯錫對汽車垂直媒體做了預測:
至2018年,汽車營銷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人民幣645億元左右,即~6%的年增長率,顯著低於2010-15年~15%的增長率,主要由於整體汽車市場增長放緩?整車廠商和經銷商分別投入為人民幣~490億與155億,即~6%和9%的年增長率;經銷商部分增長更快主要由於訂閱服務增長所驅動?至2018年,汽車垂直媒體規模預計將達到人民幣155億元左右,即21%的年增長率–垂直媒體規模增長主要來源於線上投放比例的進一步增加(從2015年~35%增加至2018年~50%),由消費者使用網路的習慣以及提高營銷成本有效性的需求而驅動–未來垂直網站佔比將小幅增長(從2015年~45%增加至2018年~50%),主要因為過去由普及率、價格上升及新產品/服務推出帶來的增長紅利縮小,並且出現受歡迎的新媒體渠道(如社交媒體、電商)?垂直媒體投入中,整車廠商和經銷商各投入人民幣~85億和70億,其中廠商部分增長更快,主要歸因於媒體投入向包括垂直網站的線上媒體轉移整個行業不會受到影響,汽車之家流量預計會保持穩定增長(不受平安影響),但流量價值會被放大,一旦平安收購成功,平安會給汽車之家帶來很多收入。潛在的影響是平安收購汽車之家後,如果整合成功,會在車領域誕生一匹黑馬,參考平安好醫生2.對汽車之家業務線(家家好車)之類會不會有影響?會有很大影響,這次的收購非常不順利。從平安收購上海家化後,給人的印象一直是」野蠻人「,平安信託本次收購是在繞過汽車之家管理層的情況下與澳電直接聯繫,因此整個deal目前都存在不確定性,秦致公開表示不歡迎:秦致:捍衛汽車之家,管理層私有化是「最佳方案」 ,但又存在不確定性
如果收購成功,就不僅是業務線的影響了,管理層一定會有大的變動,業務線也會跟著平安的需求做調整。誰也阻擋不了人類對自由的嚮往,但資本市場的規則框住了自由的想像李想是1981年,1998年還在上高中的他想做個人網站,為什麼會想起來做個人網站呢?這個我也不知道,但要說一句,阿里巴巴是1998年創辦的,最近馬雲和他永遠的少年阿里《造夢者》的紀錄片,對那個年代有過渲染,大家可看,想想真是,有點了解的人誰還能坐得住,哈哈,也許就沒有必要追究具體的原因了。1999年李想與他的合伙人樊錚開始做個人網站,估計1998年就開始了,至於98還是99,沒有太大意義,不深究,因為我也創過業,一個問題、一個想法、一個爭執、一個待審批,吵著吵著一年就過去了。1、泡泡網裡醞釀出了汽車之家,李想「勾搭」上了薛蠻子他們之前做的網站應該是泡泡網的前身—顯卡之家,論壇的形式,被廣大用戶認可後,口口相傳,到2000年,http://www.pcpop.com/啟用(現在的泡泡網依然是這個域名)後更名為電腦時尚,成為國內第一家科技時尚內容門戶,李想和樊錚的網站由顯卡領域發展到IT領域,開始設立內容團隊和內容整合建設。2001年,他們成立群組整合團隊,建立群組單位,由個體組成整體,為用戶提供細緻、完整的IT資訊,2002年,發布娛樂互動社區「泡泡俱樂部」,吸引更多IT潛在用戶加入,2004年,他們以產品為中心,為每一款產品打造一個網站,成立產品庫。2005年,他們又從用戶需求出發(可能其他同類的網站都太懶了吧),講內容按照需求集中點—產品劃分,實現對用戶的分眾聚合,同年網站更名為泡泡網。(翻來覆去,掰開揉碎,還是源於網站積累了大批的用戶,用戶又有不同的需求,也會有不同的內容產出,活躍了,就可以根據這些基礎做些事了)這個時候他們應該是拿到了薛蠻子1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出讓了20%股權。
汽車之家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醞釀出來的,也就是說,泡泡網旗下有PCPOP和汽車之家兩家網站。
李想:「汽車之家是泡泡網養大的,繼承了泡泡網的股權結構,而建立泡泡網股權結構的時候,我18歲,剛剛高中畢業,一心只想著把事情做好,甚至只是讓企業可以先活下去,打死我都沒想到能夠做到幾十億美金。過去的16年,我儘力做好每一個當時可以做出的選擇,最終還是能力有限,尤其是財力有限。」
有人說李想很幸運,他在創業初期就拿到了天使投資,也說李想很不幸,他遇到的天使投資人是薛蠻子。薛蠻子自稱他的投資風格是「老奸巨猾派」,曾頗為自豪地對媒體誇下海口稱:「只要是我投資的項目,基本6個月之後都能獲得其他機構的跟進投資。這時,他們就折騰去吧,我就不管了。」2006年、2007年,拿到投資的泡泡網開始精深營銷,一般的邏輯都是拿到投資後就要上規模了。2、澳洲電訊粉墨登場為什麼是秦致?明面上來講,秦致是個「海龜」高富帥。此前的人生和大部分留學生並無二致,讀書、工作、再讀書、再工作。從中國到美國,他先後就讀於清華大學、愛荷華大學、哈佛商學院等名校,曾供職於IBM、加拿大北方電訊、麥肯錫等跨國公司。2005年底,受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的影響,秦致決定回國一試身手。對於當時的國內中國互聯網,「土鱉」們的世界確實需要這樣洋氣的「海龜」人才。
2005年,蔡文勝找到秦致幫他管理265公司,這中間有個熟人推薦,那個熟人就是汽車之家的天使投資人黃明明,而黃明明和秦致是北京四中同學。265這個公司投資人裡面有薛蠻子,於是圍繞著265這個公司大家成了一個圈子。
2013年汽車之家在紐約上市,招股書披露了汽車之家當時的持股狀況。個人股東中,汽車之家CEO秦致持有3,088,929股,佔比3.2%;創始人、總裁李想持有5,066,483股,佔比5.3%;董事、蘭馨亞洲管理集團(Orchid Asia Group Management)執行董事李基培代表該集團持有12,112,212股,佔比12.6%。汽車之家董事及高管共持股20,267,624,佔比21.1%。
機構股東中,汽車之家最大股東澳洲電信持有68,788,940股,佔比71.5%;蘭馨亞洲基金持有12,112,212股,佔比12.6%;李想完全控制的公司AutoLee Ltd.持有5,066,483股,佔比5.3%。
3、換管理層
李想:澳洲電訊去年就有了賣出多數股權的想法,這部分股權也有幾個目標買家,平安是其中一家,潛在買家早期也都和管理團隊有接觸。去年的股價還是偏高,秦致代表的管理團隊也沒有購買的意向,因為確實很難拿出這麼多錢。李想:我也理解平安的選擇,因為從歷史上來看,平安成為任何一個公司的大股東以後,幾乎第一件事情都是從更換管理團隊開始。這是一種選擇,不存在什麼是非對錯。就和汽車之家合併車168的時候類似,車168的團隊只能選擇汽車之家的文化,要麼留下,要麼走人,這些都是很殘酷。李想:澳電更像是一個戰略投資者來對待汽車之家,汽車之家上市公司團隊里不存在任何一名澳電的員工和前員工。這個同樣沒有對錯,都是企業風格的選擇。
李想:秦致在董事會上都表現的非常職業,也針對交接工作和新CEO陸敏有非常深入的溝通。
李想:我從小的價值觀就是:掌握自己的主動權,掌握自己的命運。我覺得我們的主動權真的是漸漸的沒有了,同時我又找到了一個我更愛的新業務:車和家的智能汽車。所以,2015年6月30日,我就正式移情別戀了。
李想:對於團隊,我能說的只有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那個選擇。
易車或為最大贏家
7月6日補充:近日萬科大事件持續發酵,通過觀察,我認為,汽車之家事件之所以不能向萬科一樣跌宕起伏,峰迴路轉以及沸沸揚揚,重點是管理層與萬科管理層的差距,秦致與王石在知名度以及個人資源上的差距,更關鍵的是國內上市公司與國外上市公司對國內股民以及企業界的影響力差距,最後是股東的國企背景差距。額,簡單說就是汽車之家還不夠格,另因秦致為首的管理層的離任,預計年底前汽車之家中高層還要有大的變化。個人悲觀預測,5年,我們將再也看不到那個熟悉的汽車之家,即使名字可能不會變,但是內容和風格將徹底成為資本的喉舌。別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汽車之家。。。~~~~~~~~~~~~~~~~~~~~~~~~~~~~~未來與過去的分割~~~~~~~~~~~~~~~~~~~~~~~已經收購了,秦致出局是必然的,他也很光棍,但是他沒有帶領管理層集體走。其實管理層也撐不了多久了,平安一類的資方是不能容忍汽車之家這樣的管理層的,不符合國內企業傳統思路。但是相對自由個性的思路才是汽車之家成長的根源。自從2013年上市之後,管理層已經在逐漸向資本妥協了,所以很多人說廣告多了,扯淡多了,鮮明的觀點,直接批評某車的文章基本絕跡,只是在用一些說客或者嘉賓及自媒體人的說法來表現之家依然有多樣性,但早已不再是當年的之家了。這次收購,個人認為好壞分兩方面。第一,平安的意圖肯定比澳電的要更明確,也是其業務發展的需要。所以併購成功對平安是好事。第二,併購成功對於秦致之外的管理層來說也是好壞兩說。好的方面,管理層有股份的掙錢了,但是重點是如果管理層整體逐步被清洗的話,對早期至今仍在的管理層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用違背自己加入之家的意願來操作網站平台了,也算是一種解脫。壞的方面,秦致沒有召集與自己親近的管理層一併離開,等平安開始清洗之後,這些人該怎麼辦?雖然會有創業有同類平台要人,但是。。。我只能呵呵了。對於主動向市場接軌的管理層來說,大多數也會被清洗,這就是冤了,不過也沒辦法,國內慣例。第三,這還不是最壞的,因為還有萬科和王石,年內華潤及寶能系控股萬科成功後,萬科管理層也是一樣下場,就看王石是否帶走整個管理層了。平安收購澳電股份還能勉強解釋為之家在美國上市,屬於外部市場操作。華潤寶能系成功後,國內上市公司有管理層不能直接控股類似情況的,遲早會被吃干抹凈。到時候,汽車之家也好,萬科也罷,以及格力,阿里等等,逐步被收購,整個市場變成了資本的遊戲,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公司的結局都會變成這樣。國內的股市,中小企業以及未來計劃創業的和那些高高在上的投資者們都會考慮,既然投資互聯網企業或者創業者最終都要被收購,創始人都要被清洗,那我辛辛苦苦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
好吧,無恥的複製粘貼狗。我不生產答案,我只是答案的搬運工。因為任何回答估計都無法超越下面了。~~~~~~~~~~~~~~~~~~~~~~~~~~~~~~~~~~~~~~~~~~~~~~~~~~這篇是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在雪球的獨家披露,他詳細解釋了汽車之家股權戰真相!
新CEO的信息已經公布了,按照披露規範我也可以說了,免得大家和媒體都猜來猜去的。我作為創始人和董事(我2015年6月30日離開汽車之家的管理團隊,繼續擔任上市公司的董事),見證了整個過程,我只描述我眼中的真相。僅代表我自己,不代表汽車之家以及任何利益相關方。
三個主要段落,分別是:股份競購、換管理層、我的心態。
1.股份競購
大的層面上講,秦致的本質並非是小股東或管理團隊阻礙大股東進入,而是競購澳電股份失敗,這和萬科還是有所不同的。澳洲電訊去年就有了賣出多數股權的想法,這部分股權也有幾個目標買家,平安是其中一家,潛在買家早期也都和管理團隊有接觸。去年的股價還是偏高,秦致代表的管理團隊也沒有購買的意向,因為確實很難拿出這麼多錢。隨著中概股整體走弱,澳電賣股的價格也在下降,加上有了一個回歸A股的通道,況且汽車之家確實是一個優質的資產,股價也不貴,籌劃這筆錢也變得有可能。
所以秦致搞定了幾個大牌資本,支持秦致,參與購買和私有化的競標。這幾個大牌資本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信息上也有披露,絕對不會在公開市場上拿這個當兒戲。
但是,時間點上來看,多少有點晚了,澳電的一個完整財年是到6月30日,所以澳電非常有動力在6月30日之前完成交易和交割,從澳電的角度來看,平安確實會是一個時間上更穩定的選擇,雖然不是一個出價更好的選擇。就和2008年6月29日澳電戰略投資汽車之家一個道理,這個時間點很重要。
中間發生的各種事宜,也都是和競購相關的。但是,競購失敗了。
2.換管理層
秦致決定競購的時候,我問過他一個關鍵的問題,如果競購失敗了你認為最壞的結果是什麼,他說:我走人。我認為秦致的職業操守沒有任何問題,很早也明白了自己選擇可能會出現的兩種結果,成功或者失敗,以及代價。
更換澳電董事成員的臨時董事會上,一切都很順利,澳電的五個董事席位更換為平安派駐的董事,包括更換CEO和CFO(CEO和CFO需要董事會批准,更換其餘的高管CEO可以決定)。無論是作為董事、股東、還是管理者、創始人(這裡額外補充一下,秦致是名副其實的汽車之家三個創始人之一,李想、樊錚、秦致,因為汽車之家的企業文化是秦致來了以後建立的,這個相當重要,在此之前汽車之家只有基本的產品和用戶運營,還有特別離譜的拼勁),秦致在董事會上都表現的非常職業,也針對交接工作和新CEO陸敏有非常深入的溝通。
至於是說被幹掉還是主動辭職,這個已經不重要了。
我也理解平安的選擇,因為從歷史上來看,平安成為任何一個公司的大股東以後,幾乎第一件事情都是從更換管理團隊開始。這是一種選擇,不存在什麼是非對錯。就和汽車之家合併車168的時候類似,車168的團隊只能選擇汽車之家的文化,要麼留下,要麼走人,這些都是很殘酷。
澳電更像是一個戰略投資者來對待汽車之家,汽車之家上市公司團隊里不存在任何一名澳電的員工和前員工。這個同樣沒有對錯,都是企業風格的選擇。
3.我的心態
說一下我的心態,大家別罵我。我創業的心態類比一下,就和談戀愛一樣,做一個事業的時候就全力以赴的去做,就和愛一個女朋友一樣。當我發現我的全力以赴和愛沒有結果的時候,沒有辦法達到我想要的婚姻和家庭的時候,我就會選擇放棄,全力以赴去尋找一個可以和我組建家庭的愛人。
我之前兩次想要離開汽車之家,都是被秦致挽留的。2011年的時候我就想出去創業,秦致說咱們怎麼也要把汽車之家做上市吧,2012年其實就能上市,但是中概股行情不好,我們就放棄了,2013年底在紐交所上市的。上市以後我還是想走,秦致說咱們怎麼也要把公司做成百億美金吧,那時候已經四五十億美金了,我說好吧,繼續干。
澳電投資汽車之家以後,澳電已經更換了好幾個CEO了,開玩笑講,鐵打的汽車之家,流水的澳電CEO。過去八年,我們和澳電相處的非常好。
利益小的時候,什麼都好說。利益大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人性。上市之前,真的是我們管理團隊說了算就行了,業績也都是瘋狂的增長。上市以後,幾十億美金的市值擺在那裡,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換來的是決策效率的下降(影響個幾千萬美金對澳電的規模不是個事,影響幾十億美金,對於澳電可就不是小數了),這也是為什麼管理團隊看到有機會可以通過競購把控主動權就全力以赴去做的原因。
我從小的價值觀就是:掌握自己的主動權,掌握自己的命運。我覺得我們的主動權真的是漸漸的沒有了,同時我又找到了一個我更愛的新業務:車和家的智能汽車。所以,2015年6月30日,我就正式移情別戀了。
所以,汽車之家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很難過,但是並不痛苦,因為我已經找到了真愛。秦致和管理團隊一定很痛苦,因為他被真愛拋棄了。站出來看,未必是壞事。
一輛車發生了不小的交通事故,如果走保險理賠還是非常麻煩的,哪個零部件需要更換,用原廠件還是副廠件,工時費多少錢,修好了也是事故車(我描述的是管理層和股東的關係,而非汽車之家)。如果可以直接走報廢理賠其實更好,買一輛新的車重新開始。
幾個核心的高管都有著極好的經歷,把公司從零做到三十多億的收入,十多億的利潤,最高六十億美金的市值。找份收入更高的工作也絕對不愁,想要創業更是正當年。
對於所有的汽車之家同事,發生這樣的事情,最終也只能怨我。汽車之家是泡泡網養大的,繼承了泡泡網的股權結構,而建立泡泡網股權結構的時候,我18歲,剛剛高中畢業,一心只想著把事情做好,甚至只是讓企業可以先活下去,打死我都沒想到能夠做到幾十億美金。過去的16年,我儘力做好每一個當時可以做出的選擇,最終還是能力有限,尤其是財力有限。
對於團隊,我能說的只有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那個選擇。
感謝!尤其是是感謝秦致,任何對於秦致的誤讀,我認為都是不公平的。
轉自雪球
現在 除了水軍還有人上車托之家?
創業初心在資本意志面前很蒼白,變了味的平台該捨棄就捨棄,支持李想和秦致
以前:想看看車的性價比?上汽車之家!總能幫助你。現在:上了汽車之家,一大波保險推薦洶湧而至,還TM贈上一句「買車保平安?選平安!想想就累....
秦致出局。現有高管全部都是秦致和李響當年創始人帶出來的。未來公司發展策略一定會和之前有變化,這也是秦致死命一搏的原因。留下的管理層因此一定會因為新制定的未來戰略與平安產生分歧。管理層會被逐一清洗。管理層是汽車之家的根,根沒了樹早晚得死。以上。
汽車廣告之家變身汽車保險之家,反正都不看這幫編輯胡吹亂捧,管他什麼家?
企業收購肯定是為了盈利,平安自己有圍繞汽車領域的線下的維修和配件、二手車、新車電商行業啊,賣給平安從平台角度講也可以加速平台轉型實現線上線上整合
保險公司入股了汽車之家我認為對車評的中立化是有好處的
哎 又得重新寫爬蟲了
推薦閱讀:
※互聯網公司產品運營如何入手?
※為什麼 youku 很多卡到播放不出來的的視頻,廣告都很流暢?
※知乎居然搜索不到關於「裡屋」的問題?幾年沒玩,請問一下「裡屋」近況,(提問時間2014年05月)?
※雷軍做對了哪些節點使他發展這麼快?
※如何理解賭徒謬誤和大數定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