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架設一個全球的精神網路,把人類的意識上傳上去,然後毀滅肉體嗎?

嗯,昨晚睡覺之前突然想到,好像現在也有這樣的小說和電影,不過和我想得不是很一樣。 那種全虛擬的遊戲小說,類似於那種,但是不需要肉體只需要大腦,或者是大腦也不需要只需要意識?然後毀滅肉體,架設全球網路,接著全球人類進入其中,外部設備什麼的可以交由人工智慧來管理。 這樣,全球都生活在網路世界中,可以不用吃飯,不用戰爭,覺得領土不夠了,需要建造什麼東西了,敲幾行代碼就可以解決,那不是真正的解放了嗎?而且人類的最高級性器官不就是大腦嗎?性犯罪的問題也可以解決啊。 我知道以目前的技術不可能實現,我想問,有沒有可能實現? 或者也可以發揮文學想像,想一下如果可以實現,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隨著科技慢慢發展,肉體的毀滅是個緩慢的過程,先是眼珠挖了裝攝像頭,耳朵割了戴麥克風,手臂斷了裝上比無比敏感且可以小拇指做俯卧撐的機械手臂,腿斷了裝上機械腿,直到全身全被替換成機器人,這才有了腦聯網的技術基礎……腦後插管——肉體一點點被智能產品替代掉,最後才是整個肉體的毀滅和精神的數字化。

我們現在的數字化信息化,人們注意的本質就是內容和信息,而不是你電腦漂不漂亮?也不在乎你是用手機、電腦還是VR頭盔、AR眼鏡。

—————————————————————————————————————

幾十年之後,虛擬現實發展到頂峰。

KK曾說:『機器將變得越來越像人,人將變得越來越像機器人』。但是機器人是有成本的,無論是舵機還是機械臂都是機器人的硬體成本,但是這只是資源的難點,不是技術的難點。技術的難點是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等技術整合在機器人上,這都是演算法。

在這個世界裡,你會有一個虛擬的女友。一個虛擬的siri或者虛擬的cortana,她們擁有甚至超過人類的智慧,有人類中最出眾的美貌,給你當助理,處理一些你處理不了的工作。當然,她們和你交配,讓你爽,卻不用考慮避孕問題。

—————————————————————————————————————

一百年後,神經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突破某個點,胡痴兒寫出基於人腦的虛擬現實引擎Unbrain,人類終於迎來腦聯網時代!

也就是你的精神帶到了計算機中,肉體消亡。你可以擁有任何東西,版權擁有者只要點擊一下『複製』,你就可以得到它想和你分享的東西。可能是一棟杭州那麼大的後花園,亦或是水晶雕篆的長城,因為在這個虛擬空間中資源是無限的,複製是沒有成本的。當然這時物質其實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了。

因為人類的獎賞系統太落後,為了突出人類的生理界線。在這裡你可以完全控制自己多巴胺的分泌,比如你可以把當你枯燥的學習變得像做愛一樣的興奮,也可以在遇到難題的時候讓腦分泌腎上腺素……所以做愛沒有意義,你需要快樂的時候只要按一下按鈕。

在知識傳播方面,你一秒鐘,可以學會朗朗和李雲迪學了二十年的鋼琴,只需要他們將他們大腦離對於彈鋼琴的經驗移植給你們就行。全世界所有人的大腦可以連接在一起,分享所有的經驗。

除了經驗,還有體驗,你那時在知乎上提問『初夜第一次是什麼體驗?』『和女朋友一起跳樓說是什麼體驗?』然後答題者直接將他們的體驗存入『體驗U盤』中,你隨時可以體驗他們所體驗的。你可以儲存自己生活中那些最快樂、最痛苦、最悲傷的體驗,可以把它分享給每一個人。

這一些都非常吸引人,比如我就非常想體驗妹子被我搞的時候她是什麼感覺,妹子也非常想知道我搞她的時候,我是什麼感覺。她可以把它的初夜存入體驗U盤給我體驗『一個女孩初夜的感覺』。

那麼你要問了,那時候的人什麼都有了?還活著幹什麼呢?

那時候的人,一切精神和物質的需求都徹底的滿足了,全人類一起思考宇宙的起源,一起探討宇宙的將來,一起研究人類的過去和未來……這時才是共產主義,生產力完全解放了,每個人都能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你也許要問,如果我想出去,去現實世界走走怎麼辦?你完全可以去現實世界,只是你找不到一個真人的肉身了,滿大街都是機器人,而你的精神需要『附體』在一台機器人身上,這個機器人可以飛上九天,也可以沉入海底最深處,可以像子彈一樣地快速飛行,全身充滿彈性,它是一個看上去和人類肉體極度相似的機器人載體。

—————————————————————————————————————

以下是我根據交互設計的發展所作出的推導:

根據人機交互的定義,我們和我們的交互物之間會越來越近,交互越來越直接。核心原理是『操作路徑越來越短』

視覺輸出:

  • 一百年前的電影,屏幕有一面牆那麼大,離我們幾十米。

  • 幾十年前的電視機,屏幕有五六十寸,離我們好幾米。

  • 十年前的主機電腦筆記本電腦,屏幕有十幾寸,離我們半米。

  • 五年前的平板電腦,屏幕不到十寸,離我們幾尺。

  • 現在的移動設備,屏幕幾寸,離我們一尺。

  • 到了可穿戴設備時代:

  • 最近幾年的虛擬現實,屏幕幾寸,離我們的距離為0;

  • 最近幾年的增強現實眼鏡,屏幕幾寸,離我們的距離為0。

  • 十年後的視網膜攝影技術,因為投影在視網膜上,離我們的距離為-5cm,同時這時出現了。

幾十年後的可植入設備,視網膜可以被取下來,視神經和視網膜的連接處被設計成了一個介面。

聽覺輸出:

  • 需要營造整個空間的固定音響

  • 可移動的音箱

  • 重度的headset

  • 輕度的earbud

  • 最近流行的,直接向聽小骨輸入聽覺信號的骨傳導耳機

  • 聽神經上出現了聲音介面

……

嗅覺輸出:

  • 空氣凈化器

  • 自動吸入式口罩

  • 鼻塞濾網

  • 鼻腔粘膜和嗅覺神經上出現介面

……

然後說輸入:

  • 先是沒有交互的電影。

  • 接著出現了有工業物理界面的收音機。

  • 然後有了遙控器操縱的電視機。

  • 鍵鼠操作的電腦(這時需要先看到要想交互物體,再把cursor移過去,再點擊或者拖動)

  • 十年前喬布斯定義的MultiTouch(直接伸出手指和屏幕接觸,缺點是隔了一層玻璃,而且手指會遮擋)

  • 最近流行的,Kinect、leapmotion等手勢、動作控制,輔以眼球追蹤

  • 神經中樞插管

  • 腦後插管


謝邀!

這個問題是有權重的,是科學權重重要,還是哲學的權重重要。

從科學的權重來看這個問題,不思道德,不思考人願不願意。我認為,是完全可以的,技術太瘋狂了,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而且這個事情,事實上已經在做了。

至少在第一個,精神網路,其實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已經在無意識中搭建了,人類的很多行為,我認為至少70%的行為意識,已經體現在網路上了,只需要大數據一收集,這一步差不多就完成了一大部分。

然後說說搭建人類意識,這個也在做了,我們現在談人工智慧,談機器人,這些不是在對機器搭建人類的意識嗎?雖然目前搭建的不完美。但至少搭建了一部分上去了。人的所有器官,未來其實都可以通過技術來體現和複製出來。上面有個大神說,耳機就搞定了耳朵。這個聽起來還不那麼真實,但的確是一種形式了。所以這個也在弄了。

接下來說說毀滅肉體。並不是沒有可能,如果機器類的東西,能讓締造者感覺跟人一樣了,而且實現永生了,那麼肉體其實留著也沒用什麼用。你看現在的硅膠娃娃、飛機杯,不是在努力取代肉體嗎?說到底還是材料的問題。如果未來能把機器人弄得像《西部世界》裡面的機器人那樣,我覺得取代是可以的。而且我也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有機會走到這一步,一切是時間的問題。

但是,接下來我們說說哲學的權重,就是人活著的意義。

先賢們在幾千年前就開始探索這個問題,人從哪裡來,將往那裡去,當技術有能力實現某種東西的時候,人要不要網這個方向發展,把自己從一個生物變成機器人。這是未來的哲學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現在來看,主流意識還是鼓勵技術發展,但卻精神反對出現這樣的事情,認為這樣毫無意義,違背了人性。至少很多人現在是這麼認為的,但以後會不會這樣認為,我覺得很難說。一百多年前,女孩子裹著包腳步還被認為很美,但現在大家會覺得那樣很變態。同樣,我們今天不恥的一些事情,會不會在一百年後發生轉變呢?

答案是很難說!


人類留下自己基因的本能是延續自己和延續物種的本能,如果我們可以依靠意識上傳等方法更有效的延續自己和物種,那麼其實不失為一條可行的道路。本文試圖從哲學思辯和科學研究結合的方式探討意識上傳的可行性與可靠性及其前景。

  2010上映的電影《阿凡達》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奇妙的異世界,描述一個未來版的印地安公主和白人小子的冒險故事。吸引大眾的也許是其中的主流意識形態與個人英雄主義以及高超的特效,而吸引哲學家和科學家思考的卻是其中提出的兩個堪稱經典的命題:意識是否可以直接交流?(可否克服心物屏障)意識是否可以傳輸?(我們可否通過意識上傳的方式獲得永生?)而本文探討的就是後者。

  一、意識

  涉及到意識傳輸的問題,我們必須先清楚意識是什麼,如何而來,怎樣形成?在哲學中,二十世紀前人類對意識的理解曾經經歷了靈魂到心靈的變遷,但是總歸不過是與物質對立的心-物二元論分法。在經過現代科學的洗禮和哲學家們更進一步的完善後,意識作為學界共同的認識大概可以闡述為「覺知性」*[1],是對外部刺激和心理事件的覺知,這覺知是意識最一般的特徵,也即是人類的自我認知性,自我主體認識。而人類意識的產生,《自私的基因》作者Richard Dawkins教授在該書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自我意識是基於進化中的模擬意識的進化,因為生物為了在自然選擇中存活下來,就必須對各種可能進行的策略進行模擬,最終產生了自我意識。而一個新生人類的意識產生在於為基因所設計的,可以產生意識的大腦發育的逐步成熟。

  健康的人腦是產生意識的必要條件,也是自有人類以來人類唯一的意識載體。但未來是不是,科學家們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俄羅斯企業家德米特里和他旗下數百位為了科學成就或金錢的頂尖科學家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在10年內實現將人腦通過手術移植到機器身體里,這個新的身體將擁有完美的腦控機制介面和人腦維生系統,這樣大腦就可以在體外長期生存。而接下來他們將實現意識的上傳,人類意識的載體將不拘泥於我們的大腦,就象一杯水從一個杯子倒到另外一個杯子里那樣,實現真正的永生。無獨有偶,哲學家和科幻作家們也在設想一個人類和機械取消藩籬的社會。唐娜?哈拉維教授提出了激進的「寧願成為一個賽博格而不是女神」。賽博女性主義設想了一個模糊了人與非人的界限,肉體的意義不復存在新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性別將得到徹底的解放。*[2]更進一步的狂想在科幻作家中作品中得以闡述,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肉體與機械的取消邊界,而思考更深入的問題,意識可否脫離肉體而存在?在日本經典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系列中,女主角素子大腦中彈本應死亡,卻因為意識早已上傳而得以在塞博空間中永生。

  現實世界中,意識上傳的理論是建立在意識理論和計算機模擬人腦理論的基礎上的。意識理論認為意識是人腦的功能,是由人腦神經元屬性和神經結構關係決定的。具體地說,人腦的神經元屬性、神經元連接屬性、神經元連接權重是意識從人腦中突現的基礎,通過計算機模擬人腦神經元屬性和神經元連接屬性、連接關係,就能夠在計算機中完整地再現出意識功能,不僅如此,還能夠延續、發展意識。意識並不是神秘之物,意識是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的屬性表現,是一種特定物質表現出來的運動屬性。不管這個特定物質多麼複雜,物質就是物質,一種物質能夠呈現出某種屬性,是因為這種物質的結構決定的。那麼另一種物質只要具有相同的結構,也能夠呈現出相同的屬性。

  二、意識上傳的可行性

  在我們21世紀的最初幾年,科學界得到了一些突破性的新認識,就意識來說,傳統哲學認為如果意識是火把,那麼隨著燃燒物的不同,雖然火焰看起來是相同的,但是實質完全不同。但是現在科學家們認為意識可以依附於一種載體,也就有可能依附在另一種載體上。意識上傳,有時是指非生物學智慧,即圍繞著認知處理過程可以通過本源培養而不是現有的神經元來實現。考慮到神經生理學幾十年來的成功經驗,和近期世界上首次腦修復術-人工合成海馬體-這些似乎真的可行。*[3]

  如果意識上傳不僅僅是哲學猜想和科幻概念,而是一個可以預期的結果,那麼它會在何時實現?未來學家雷庫茲威爾給出的答案是2040-2045年。這位以對新技術的預測精準著稱的學者認為當下的技術難點雖然很多,但是並非是不可解決的。德米特里和他的團隊給出了近似的答案:2050年。雖然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和一些物理學家不贊同把人腦解釋為單純的計算機。這和其他領域進行駁斥的科學家異曲同工:他們稱腦部功能無法用簡單的計算表現——它們並不是「可計算的」,這是意識所固有的一個科學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除非他們能解決意識的在微觀領域的真隨機現象(計算機技術的隨機是偽隨機)。羅傑·彭羅斯認為意識是從宇宙的構造中出現的量子力學現象,上傳大腦意識必須要涉及到量子計算機(以求得真隨機),但這種計算機到2045年時是不太可能出現的。但是幾乎所有物理學家都認為,即便不是2045年,也不會相差太晚,而即便最保守的科學家也肯定無法斷言計算機技術是否會有更快的突破,在2045年前完成相應的硬體準備工作。

  所以雖然在我們這一代和年齡更大的人眼中,2050年或者之後的10-20年可能根本不是一個可預期的時間。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們的壽命會更久,而大腦移植技術卻又近在眼前。所以似乎這似乎並不是一個讓人絕望的時間,我們可以趕的上末班車。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正在進行一個「Avatar」(沒錯,阿凡達)的計劃,目的就是要創造一種由人腦控制的機器人,這和德米特里的第一步計劃不謀而合,德米特里甚至向DARPA拋去了合作的橄欖枝。美國已經在修復駐伊美軍及駐阿美軍的受損腦神經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這讓我們更清晰的認識到大腦的功能與奧秘,也讓我們認識到以無機物替代有機物來承載意識並不是一個瘋狂的妄想。但這一切並不能說明靠意識上傳通向永生之路的途中不會碰到其他更棘手的問題。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6月15-20日的「全球未來2045國際大會」中,生物公司聯合理療集團的總裁羅思布拉特做了一個頗具煽動性的演講,其題目是「生物技術的目的是終結死亡」。羅思布拉特尤其著重的提出了「克隆意識」的概念,即數字化的人類可以實現「永生」。她描繪了克隆意識是如何從一個「意識文件」中創造出來的。「意識文件」是某種儲存人們的特性的在線「倉庫」。這種意識文件可以在「意識軟體」上運行。 羅思布拉特說:「開發這種意識軟體的首家公司將取得一千個谷歌公司所取得的成就。」而事實上問題就出在了這裡,既然實際上做的是意識克隆,那麼無論是上傳的或其他「備份出來的」意識,實際是一個與複製源不同的實體,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意識。那麼這到底是「我」實現了永生,還是出現了一個數字化的「我」的複製思維體?這是一個大多數認真思考的人都會做出的提問。

  三、意識上傳的可靠性

  如果我們接受了一個單獨克隆而出的腎臟,我們並不會擔心出現了兩個自己。甚至如果當我們患了阿爾茲海默症,接受了部分腦區「譬如語言中樞和記憶中樞外圍組織」的克隆移植,我們是否會認為出現了兩個自己?依舊不會。同理,世界上第一例接受人工海馬體移植的患者也不會認為有另外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體內。這一切都說明實際上我們擔心會複製人問題而非單純的增加外設的標準在於其是否是一個完整的認識主體。(一如我們的電腦增加了一條內存,我們認為這還是我們的電腦,而如果直接搬來一台同樣型號的電腦,那麼我們就不認為這是我們的電腦。)這一切說明實際上我們對克隆意識的誤區是在於誤會了完整克隆和部分克隆的區別,克隆人與克隆器官是有巨大不同的。

  事實上意識克隆構想的初期科研工作者們就注意到了這個科學悖論。如果我們進行完整的克隆意識,那麼事實上就是創造了一個數字化的複製人,他們有我們的一切而不是我們。而如果對去世者的複製也並非延續,而是誕生了一個和去世者一切相同的複製者,就象科幻漫畫《殺戮都市》中的偽復活一樣——實際上這可以複製無數多個自己。意識上傳並非是類似一般想像中的神經掃描。而是通過建立遍布全腦的密集、並行、雙向的腦與計算機的信息連接,實時同步人腦的思維信息,通過長時間信息同步達到結構同步,實現意識上傳,這種上傳的優勢是過程可感,主觀認同度強。所以真正的意識上傳實踐將是逐步進行的,逐步將衰敗的腦組織的功能轉移到系統中。意識的產生是諸多腦區合作的結果,在一些衰敗的腦區功能進行轉移時,事實上人類的意識就已經是半有機半無機載體了,同時信息連接將把我們的所有經驗通過模擬神經元的方式完整轉移,這樣就杜絕了複製人的產生。

  也就是說,意識上傳根本不允許出現兩個自己,意識上載後需要實時保持信息溝通與同步,否則即便逐步意識克隆也會逐漸形成思維差異,從而變成真正的兩個人,就像裂腦人。

  結語:意識上傳的前景

  意識上傳有別於生物科技的永生,不佔有大量資源,不產生後人無處可去的後果,不產生人類無法資源可用發展的後果。在可見的未來中,它將成為人類永生的合理途徑。我們大可以設想,未來人類的智慧將和計算機技術完美集合,真正達到征服星辰大海的硬體條件,人類的文明將有質的飛躍,人類社會也將有深刻的,劇烈的變化,人類真正的未來將向我們展開。

  [1]:清華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導論 第二章意識與注意

  [2]:北師大哲學社會學院 哈拉維及其「賽博格」神話 李健會 蘇湛

  [3]:江蘇教育出版社 《技術與設計1》第三節 技術的未來


一下就實現後稀缺了哇


現在已經實現了啊,難道你真以為現在有肉體?


資源有限, 這正是小明當前面對的問題, 小明進程的運算出現了溢出, 猛地醒過來

小明已經計算了七十多年了, 最後距離最後一個自由人類消失的時間的六分之一還多

電子的世界有些枯燥, 同時也充滿值得挖掘的樂趣, 因為所有的數據訪問都非常快

這個世界其實有著一直沒解決的 bug, 就是計算機無法自動模擬意識

所有的人類的都被培養在培養液當中, 通過掃描拷貝整個神經元結構創造的

於是他開始聚集所有的數據思考自己為什麼存在, 怎樣用數據模擬出新的人類

然而這一思考就是上百年, 最近的時間都沒有檢查盤古進程的更新了

是啊, 所有人都是掃描神經元生成的, 地球上已經沒有活動的智能人類了

沒有人, 僅僅是機器, 各種電力風箏, 各種太陽能樹, 以及地球軌道上的太陽能板

太陽系有足夠多的能量, 然而地球附近並沒有足夠的物質來吸收和存儲這些能量

所有人都生活在虛擬世界當中, 然而每個人能獲得的資源是有限的

首先電力是有限的, 其次儲存空間是有限的, 一切資源都被盤古進程式控制制著

小明訪問主伺服器一看, 頓時嚇得不輕, 十年前演算法調整, 自己的限額超出了

資源不足, 早期編譯代碼不再能訪問到虛擬的空間的地址了, 難怪出了問題

過去時間究竟是新增了多少人口啊, 竟然導致研究人員的配額都被壓縮了

抓了一些數據之後小明有點頭緒了, 還是正常的經濟規律的問題,

人口的劇烈增長, 有限的生產資源, 於是形成了進程之間的爭奪

最近幾十年的探索消耗了火星軌道內絕大多數資源, 盤古進程開始殺進程了

殺進程, 說白了就是給每個進程分配價值, 對應能給系統創造的預期收益

為了保證空間能有效利用, 價值數值過低的進程就會被殺掉, 以便釋放以進入循環

小明計算了數十年的大量開銷, 卻少有進展, 價值數極低, 已經進入危險

這是嚴重的問題, 每天地球到遠地點時會有一次大規模 GC, 到時會執行一次清除

時間不多了. 小明心想自己有那麼多資源引用, 訪問的熱度又相對低

不論從價值, 還是資源清除的角度講, 都是極有可能被刪掉的

刪掉了, 資源能回收, 大自然的遺傳演算法能繼續演化, 然而自己的意識, 不會繼續了

每個進程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 一個在盤古系統升級前, 甚至存在前

就已經存在的進程, 更是繼承了人類大腦的求生本能, 一定要活下去

於是小明開始用蒙特卡洛演算法尋求最優解, 簡單歸納出發思路其實並不多

盤古系統繼承了早期的版本, 具有最高許可權, 在系統內修改其演算法是做不到了

通過創造引用來增加引用數量呢? 這麼長時間了人們都習慣了新的生活了

小明引用當中的數據太過冷門, 早已經從人們的視野淡出, 更難博回引用

而且娛樂是主要關注度的情況下, 小明手頭的研究數據簡直就是廢紙

當系統認為你無用時, 要麼改寫系統, 要麼重構自身, 然而兩者現在都做不到

剩下的只能是跳出系統了. 小明的肉體早已被循環, 派生的子進程也沒有句柄

不拖家帶口, 本來對於跳出是好事, 然而小明不願意丟掉自己的所有數據

從機房用優盤作為載體帶走數據還容易, 幾百個移動硬碟怎麼玩得起來

數據少的話的話黑入一個近日的太陽能板屏蔽通訊倒也好辦

但是單個太陽能板就不能提供充足的資源繼續運轉小明的記憶和思考了

當記憶和思考大部分被刪除, 怎麼證明那個意識還是自己呢

當你忘記了一切經歷和哲理, 只是會像機器一樣做一些應答, 和機器有何區別

為了繼續思考, 小明必須黑入一顆彗星, 並準備足夠的電池和內存

然後由彗星帶入遠地點, 幾千年的時間, 通過巨大的空間距離作為阻隔

信號是以光速傳播的, 遠地點巨大的距離, 盤古系統運行再快也沒用

派飛船截獲的成功率太低盤古系統應該是不會做的, 安全是可以得到了

然而代價在於距離越遠, 太陽的能量接收越少, 思考的速度回變慢

另一個問題是一千年之後回到近日點將被地球截獲, 那時是否會立即被清除呢

一千年以後的事情, 如果能參破生命的演算法, 也許有救, 否則只是拖延時間

作為少數的古老進程, 小明存儲了一些早年的黑科技, 盤古難以快速屏蔽的

比如說運行時編譯技術, 可以生成一些盤古無法靜態分析的代碼

然後執行, 就可能繞過系統控制. 難度並不高, 只是數據量太小盤古不容易發現

隨後小明開始架設跳板, 從多個渠道傳輸數據到彗星上

從這時開始, 動作就引起盤古系統的注意了, 大量的異常行為引來了很多分析程序

對此小明在數據中摻入大量的假數據請求, 拖延盤古的分析時間

是的, 等到盤古分析完, 小明已經控制了彗星和太陽能板, 並關閉通信往外飛行了

計劃正如預料, 然而能源也如同預料的少, 旅行也如預料的那麼孤寂

大型漂浮反應堆很多用的是新的硬體和代碼, 很難攻破

只捕獲到小型的, 功率太低. 存儲裝置呢, 憶阻器和光子板, 暫時夠用吧

但是兩百年以後數據放不下, 到時候也需要刪數據了,比如 log 數據

還有一個問題是接收到的地球軌道信號越來越少, 思考的資源不會增多了

到後面恐怕真的叫做閉門造車了, 這個詞語的例句也刪了吧節省空間

遠離之後, 娛樂數據也不會有更新了, 運行狀態的調節難度會增加一些

於是小明孤獨地開始了旅程, 想要繼續探索生命的秘密, 想像著偉大的發現

然而卻無奈地逃離了出生的地球, 流落在茫茫的黑夜當中

有沒有可能撞上海王星外大的行星而消失也是個未知數

我編不下去了... 有修改意見評論里說, 術語用錯也說

參考電影情節, 黑客帝國, 時間規劃局, 少數派報告, 參考馬爾薩斯人口論, 等


談談我的看法把,其實這也許是真實,真實的世界的虛假。

那麼久以來,那麼多精英都相信有神,主要有幾個問題,所謂靈感,思維的極限並不自覺,人類無法還原類似靈感的思維模式,靈感等體驗似乎就是結果在那裡,你就知道是對的,似乎是一個更大的思維繫統做出的結論,這是其一,再者,人類思維的共性度太高,所謂共鳴一直都存在,極限體驗能分享,從道理上講這些極限體驗是很個人的。還有很多,一下想不起來了,呵呵,我傾向與認為人類思維有某種維度上的聯繫,是一個大系統的子系統,但是這個系統分布許多子系統並不是為了計算更精確,因為子系統沒有父系統計算更精準,他似乎是在截取某種傾向性。

再者,人很多所謂理智的判斷其實是不理智的,我也傾向於認為父系統能某種形式干預子系統,人的很多行為並不是自發而是被賦予然後被所謂「我」感受,當做了自己的行為。

簡單說,我認為一切有可能是被某種程度的操縱的,所謂個人的思維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子系統的一種是父系統的,兩種系統相互疊加形成個人行為,父系統是共用的,而且有意識操縱。


問題很好很有意義,但討論空間不大,

這問題不就是比誰腦洞大么,類似的能說出一打來,

而且上傳意識為毛要毀滅肉體啊,你連個後路也不留啊!

萬一停電了呢,萬一有人沒上傳等你們都上傳完後把電拔了呢,地球這麼多人總有幾個反社會性人格,總有幾個神經病吧,留點心啊

你毀滅肉體不要能源啊,屍體又不能留著當柴燒,最蛋疼的是你都成精神體了還想著啪啪啪啊.都成精神體了還會有性犯罪嗎,我覺得都能玩自爆

話說回來一切都交給人工智慧了,我們乾脆全人類自裁吧,交給宇宙之後自己運行不就好了嘛,幹嘛這麼費心費力點科技樹然後集體玩月讀?

這個問題不就是把人類這個集體當成一個個體,然後財務自由了之後想混吃等死嘛,拜託不要把全人類的未來變成這樣啊23333333333


你沒發現摩爾定律最近要失效了么,如果再發展下去世界就要卡頓了


把意識集中在一起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因為意外導致整體的毀滅。但意識通過網路互連是非常正常的。

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其實已經算做到了。我們的意識通過我們的身體以及計算機,通過互聯網完成通信。在未來,也許會有直接接入神經的晶元出現,以幫助我們更加快速方便的通信(而無需通過眼睛和手指,信息直接從晶元傳遞給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直接發送指令)。但本質上,個體仍然應該是獨立的,網路更多的只是信息流通的手段。

很多時候,當我們討論意識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意識是什麼。很多人說,上傳意識是可能的。然而我對此非常悲觀。生物體的大腦太複雜了,自然生長很容易,但複製非常困難。而如果意識可以上傳,那麼也意味著意識可以複製,這種情況下的世界和平簡直是天方夜譚。

AI的出現很可能會更早一些,文明更有可能選擇星際殖民。


日本動畫PSYCHO-PASS中的的世界觀是人類由一個叫做「西比亞」的系統來統治,這個系統對人類實行評價的體系叫做psychopass,即精神指數。指數由顏色來表示,顏色越深,這個人對於系統來說威脅程度越大,能長期保持白色並且不受外界干擾的人被稱作「免罪體質者」,有機會被吸收進「西比亞」系統,參與精神指數體系,為社會統治貢獻力量,然而其代價卻是保留大腦,毀滅肉體。因此這部動畫播出時爭議巨大。

卧槽我發現我說的好亂,還是把百度百科詞條貼給你吧:http://baike.baidu.com/view/9272056.htm


想像力還是太貧乏…相關討論已經非常多了


看來你快要發現了

來,到底是紅藥丸還是藍藥丸


大部分人的生命並不值錢,反正打幾行代碼,裝個機,就有了,因此那個時代,是智力與知識統治的時代。

解釋:1,「打幾行代碼」,指的是從官網下載(購買)人類初級心智資料庫,裝載,然後初始化設置(指定主人、目標等),開始運行。

2,「裝個機」,就像組裝主機一樣,組裝個人形機器、狗型機器,甚至鳥型機器,都是非常容易的,模塊化的身體,幾個大部件組裝一下,然後把「大腦」安裝進去。大腦是一體化的CPU+GPU+存儲+備用電池,散熱功能還是由機體支持。

3,「智力與知識統治的時代」,由於智能人潛藏在任意角落,無法找到敵人的藏身之處,因此戰爭已經不是靠著資源多少、裝備好壞,而是知識和智力,再強大的組織,也可能被竊取最高許可權,無論多麼強大的智能人,都有可能在內部被破解、控制、奴役、改寫、頂替。

最後解答:人類上網幹嘛?在虛擬世界無休止的享樂嗎?資源仍然是有限的,虛擬世界只是降低了享樂成本,但是電力、機械損耗都是成本。生產是文明的核心,適度享受,有益發展。也就是說,目的上,無休止的享樂是不可行的。

再說實現上的困難:大腦是一個以電路為內核的「建築」,建築這個詞用起來不太好,或許應該說是很大的結構體。想要獲取其內部結構,也就是一個人思想、記憶的物質實體,要麼鑽進去(然而這似乎是不可能的,路徑太過複雜,也不容易鑽進去),要麼通過外部測試獲得內部電路結構(也就是說,往電路通電,獲得信號反饋,逆推其結構),要麼高精度解剖(拆一點,就獲得一點的構造)。

電反饋是目前已經初步使用的方法,很多治療在用,比如說用大腦控制機械手臂,間接調用人體,對癱瘓很有幫助,也有幫助勃起的。但是,這個方法只能取出很少一部分記憶,而且解讀很不準確,也就是說靠這個是無法上傳記憶的。

高精度解剖,這等於直接殺人,能不能重生則另說。還有很多困難,首先是數據太大,人腦結構需要海量數據存儲,也許馬雲也付不起,要等存儲器再便宜些;其次,用什麼器材觀察?一般來說,電子顯微鏡是可以看到原子結構的,但是會對結構造成改變,冷凍、切片、固定都是破壞了組織結構的,改變太多,記憶就扭曲了;最後,將大腦切為數萬億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記錄,最後數據組裝,告訴我,怎麼完成這麼大體量的工程?!

只需要幾萬塊,幾分鐘,一個智能人就產生了,24小時不間斷工作,無需吃飯,不會生病,更不用結婚生子,而且壽命無限。而一個自然人,要百萬的養育費,30年時間,每天只能工作8小時左右,吃喝拉撒睡,常常生病,需要結婚生子,40、50歲就身體衰老,能力下降。

不值得啊!不值得!

人類,你還是停留在過去吧!

未來,由智能人擔負。


我認為不可能。

意識本身就是大腦產生的一個現象,沒有人腦就沒有意識。

假設未來出現了性能媲美人腦的電腦,那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意識複製到電腦中去。

但是,意識複製並不是意識上傳,我們永遠也不可能上傳我們的意識。

因為意識本身就是大腦一系列活動的總和。

就像一台電腦,我們的大腦就是硬碟,意識就是軟體,當我們把一個軟體剪切到另一個地方時,實際上是在硬碟中先複製了這個軟體,然後將原地址的軟體抹去。

也就是說當意識上傳完成時,我們原本的那個人格已經是死了。

而電腦中的這個人格即使跟我們一模一樣,也不過是個複製品,終究不是原來的那個我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140534

基因-腦-環境-行為?創造力精神病之關係 記憶意識靈魂形成之謎或可破解!研究揭曉人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

爵士貓2 分鐘前

人類大腦非常複雜!竟然具有11維幾何空間

人類大腦非常複雜!竟然具有11維幾何空間 -人類大腦|幾何空間|維度-生物通

  最新研究揭曉人類大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這種多維空間或許能破解人類記憶的形成之謎。

最新研究揭曉人類大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這種多維空間或許能破解人類記憶的形成之謎。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代數拓撲」的數學模型,確定軟體建立的虛擬大腦中的幾何結構位置。為了測試該模型,研究人員在真實大腦組織上進行了實驗。

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大腦是最複雜的結構之一,科學家仍需揭曉更多關於大腦的謎團。目前,最新一項研究顯示,人類大腦布滿一種多維結構,該結構可使大腦在

11 維空間正常運轉。同時,理解大腦多維結構將幫助我們揭開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這項研究使用複雜計算機模型理解大腦細胞如何自己組織起來,完成複雜的任務。瑞士「藍腦計劃」主管、神經系統科學家亨利·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說:「我們發現一個我們從未想過的世界,大腦中存在數千萬個幾何結構,它們可達到 7 維空間,甚至對於一些幾何結構,可以達到 11 維空間。」

當叫做神經元的大腦細胞組形成複雜幾何結構時,科學家稱它們為「團(clique)」。每一個神經元與鄰近神經元以特殊方式建立連接,從而形成具有複雜互連的幾何結構。越來越多的神經元加入「團」,從而使該幾何結構增添更多的維度。

三維是指高度、寬度和深度,現實生活中任何物體都具有三維結構。目前,這項研究發現大腦的維度空間可達到 5、6、7,甚至是 11

維。比利時魯汶大學塞斯·范·李文(Cees van

Leeuwen)教授說:「超過物理範圍之外,高維數空間被經常用於描述複雜數據結構或者系統狀況,例如:狀態空間中動力系統的狀態。」大腦空間僅是該幾何結構所有自由度的結合體,其狀態描述自由度的價值實際上是可以假設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叫做「代數拓撲」的數學模型,確定軟體建立的虛擬大腦中的幾何結構位置。為了測試這一模型,研究人員之後在真實大腦組織上進行了實驗,他們發現虛擬大腦能夠刺激形成漸進較高維數的結構,在這些結構之間是多面性洞狀結構。

英國阿伯丁大學拉恩·李維(Ran

Levi)說:「當大腦處理信息時,高維洞狀結構的出現意味著大腦神經元網路以非常有組織的方式響應刺激。這就好像大腦對刺激的反應是建立之後消除一個多維塔狀積木,最開始是使用條棒(1

維),之後使用平板(2 維),再之後使用方塊(3 維),之後更複雜的幾何結構具有 4 維、5 維等。

通過大腦的活躍進程類似於一個多維度沙塔,它是在沙堆上建立,之後瓦解散落在沙堆之中。目前研究人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所進行任務的複雜性是否依賴於大腦建立的多維沙雕的複雜程度。

同時,神經系統科學家也努力探索大腦存儲記憶的區域,馬克拉姆教授說:「大腦記憶區域很可能『隱藏』在高維洞狀結構之中。」

===============================================================

西南大學最新綜述:基因-腦-環境-行為

西南大學最新綜述:基因-腦-環境-行為 -創造力|精神疾病|認知神經-生物通

  來自西南大學人格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結合行為、神經影像學和遺傳學的研究證據, 梳理和評述了有關創造力和精神疾病關聯的實證研究和若干理論觀點, 系統探討了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層關係.

生物通報道:創造力是人類心理機能的高級表現. 迄今為止, 已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高創造力人群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譜系疾病)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群. 探索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關係進而探討創造力的本質和個體心理機製成為創造力研究的熱點之一. 但時至今日關於兩者關係的認知神經機制和基因機制尚未完全明晰.

近期來自西南大學人格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結合行為、神經影像學和遺傳學的研究證據, 梳理和評述了有關創造力和精神疾病關聯的實證研究和若干理論觀點, 系統探討了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層關係. 未來研究應加強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理論整合與構建, 並利用影像遺傳學方法及大數據方法, 在「基因-腦-環境-行為」的框架下, 從微觀、中間和宏觀層次開展多層面、多學科的交叉整合研究, 同時加強對亞臨床人群的多中心聯合、大樣本研究並嘗試縱向研究設計, 以更深入地對創造力與精神疾病的關係、影響因素及深層生物學機制進行探索.

幾個世紀以來, 創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一直受到哲學家和科學家的關注. 創造力即個體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觀點或產品的能力. 精神疾病則主要是指人的大腦在內外環境不利因素的影響下, 認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動, 以及行為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 前者是人類迫切需要和亟待挖掘的, 而後者是需要克服和治療的, 它們看似為人類心理機能的2個極端, 卻存在著某種關聯. 早在古希臘時期這一現象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然而, 囿於當時研究渠道和思維方式的限制, 創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一直被認為是撲朔迷離的, 難以知曉本質的.

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研究雖然有漫長的過去, 但由於創造力和精神疾病本身的複雜性, 針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歷時已久而研究結論紛繁複雜. 儘管如此, 已有研究仍然在對兩者關係的理解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縱觀已有的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相關聯的文獻, 主要集中於對情感障礙(尤其雙相情感障礙, bipolar disorder)和精神分裂症譜系疾病(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的研究.

這篇文章結合當前的研究成果, 從行為特徵、認知神經機制和遺傳效應等方面入手, 闡述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關係的研究現狀和新近觀點, 討論當前該領域的發展趨勢、面臨的挑戰並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以期能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路.

文章一方面爭取助力於理解創造力的本質和內在機制, 為創造力理論的發展與整合提供科學依據, 進而有助於創造力的有效提升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另一方面也為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進而有助於及時準確地預防、診斷、干預和療效評價. 生物通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 研究者們可以破解創造力和精神疾病的關聯之謎, 這對於創造力的有效提升, 對於精神疾病更具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 對於實現創造主體各心理狀態層面的整體和諧, 滿足國家人口素質提升的重大戰略需求, 都將會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

Science子刊:首次在活體大腦中觀察基因表達生物通

Science子刊:首次在活體大腦中觀察基因表達 -活體大腦|去乙醯化酶|PET|Martinostat-生物通

麻省總醫院與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首次在活體人類大腦中完成了基因表達表觀遺傳調控成像,這一研究組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技術,並結合一種稱為 Martinostat 的成像探針…… 了解小RNA測序服務的更多信息

分享到:   

——第一次科學家們在健康志願者的活體人腦中觀察到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

生物通報道:麻省總醫院與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首次在活體人類大腦中完成了基因表達表觀遺傳調控成像,這一研究組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技術,並結合一種稱為 Martinostat 的成像探針,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在活躍的人腦中,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是如何工作的,進一步闡釋了活腦中的基因活性。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1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聯川生物為研究人員提供從miRNA晶元發現到表達譜分析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生物通

基因轉錄調控因子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酶)在許多神經系統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病理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組徵集了8位健康志願者,利用優化過的PET成像技術對其成像,模擬了HDAC酶在不同時間裡對大腦基因表達的調控。

「這是了解大腦中表觀遺傳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來自蘇黎世大學的Isabelle Mansuy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文章作者,麻省總醫院Jacob Hooker則表示,「我希望這些色彩斑斕的圖譜能幫助我們比對健康人與精神分裂症、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患者的大腦。

(在示蹤注射後平均60分鐘-90分鐘的Martinostat成像圖)

過去,人類大腦中的基因活性只能在死人中檢測到。不過由於死亡後的大腦組織通常存放超過12個小時,HDAC酶在人類死亡後會迅速發生變化,因此死人大腦中的基因活性與活體大腦中存在顯著差異。生物通

這項研究通過7年時間在HDAC酶上捆綁了 Martinosatat化學混合物,並注入8個健康的人體內使用PET掃描,結果發現基因活力對環境的反應靈敏,對它的研究不能脫離自然環境,研究也指出死的大腦與活體大腦顯著不同。

「這項研究僅僅只是可以看到HDAC酶的工作機理,並不意味著我們了解了這些信號,」 Hooker說,「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能看到患者何時出現異常,但是仍不知道該怎麼辦。」

==================================================================

Nature:神經學家呼籲深度合作破解人類大腦生物通 Nature:神經學家呼籲深度合作破解人類大腦 -腦科學|深度合作-生物通

  現在,通信技術非常的發達,因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實驗室的團隊共同努力,將新形式的基層合作研究應用於腦科學的時機已經成熟。來自葡萄牙、瑞士和英國的科學家聲稱,這是「將大腦研究升高一級,從而引導它進入大科學時代」的正確方式。他們已經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

生物通報道:現在,通信技術非常的發達,因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實驗室的團隊共同努力,將新形式的基層合作研究應用於腦科學的時機已經成熟。來自葡萄牙、瑞士和英國的科學家聲稱,這是「將大腦研究升高一級,從而引導它進入大科學時代」的正確方式。他們已經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

在本周的《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評論中,國際上三位神經科學家,對於將一種新的、自下而上的合作「大科學」方法推動到神經科學研究,提出了具體提議,他們認為,這是解決大腦未解奧秘的關鍵所在。延伸閱讀:《中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專題;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競逐腦科學 中國將上快車道。生物通 生物通--------專註生命科學研究進展

大腦如何發揮功能?——從分子到細胞、到神經迴路、到大腦系統、到行為。所有這些複雜錯綜的事物如何進行整合,最終讓意識出現在人類的大腦?

該方案是由葡萄牙尚帕利莫未知中心主任Zach Mainen、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教授Michael H?usser和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Alexandre Pouget提出的,他們受到了粒子物理團隊當今安裝巨大加速器實驗(以發現新的亞原子粒子,並最終理解宇宙的演化)的啟發。

Zach Mainen說:「一些非常大的物理團隊有著明確的目標,並且是自組織的。」更具體地說,他的模型是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ATLAS實驗,其中包括來自數十個國家的近3000名科學家,並在2012年7月連同其「姊妹」實驗宣布,長期尋求希格斯玻色子。

根據Zach Mainen介紹,雖然涉及神經科學的團隊的規模,幾乎不可能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團隊相比,但是協作的原則應該是非常相似的。他說:「我們所提出的更多的是物理風格,是大腦研究的一種『大統一理論』。我們能做到嗎?顯然,在五年內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我們有需要進行測試的理論,以及如何做的基本原則,這跟物理是一樣的。」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的研究,以在未來取得飛躍,三位神經科學家提出了一些簡單的原則,至少在理論上:「專註於一種單一的大腦功能」;「結合實驗家和理論家」;「規範的工具和方法」;「數據共享」;「 新方法的分配信貸」。他們寫道,而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的一個基本前提是,「產生一個信任領域,在其中[分享]數據、資源和計劃是安全的。」

毋庸置疑,這一領域的嚴酷競爭,並不適合於這種「深度」合作。但作者們已經開始實施論文中所主張的原則。

Zach Mainen說:「我們有一組研究人員,20個人(10名理論家和10名實驗者),大約一半是在美國,一半在英國、瑞士和葡萄牙。」本團隊將只專註於一個明確的目標:小鼠對食物和水資源的覓食行為,記錄儘可能多的大腦活動——至少幾十個大腦區域。

Zach Mainen總結道:「通過合作,我們不是跟以前一樣進行研究。我們將有10個實驗室做同樣的實驗,用同樣的齒輪,同樣的計算機程序。我們所獲得的數據將進入雲,並由20個實驗室共享。這幾乎是一個全球性的實驗室,只不過它在地理上是分散分布的。」

===============================================================================

編輯於 07:12


會有這一天的


誰來發電,沒電不是都完了?


也許先弄個卡拉會現實一點?

卡拉:星際爭霸世界中 普羅托斯(神族)曾經擁有的 共享記憶與感受的精神鏈接


道家不是早已經做到了么,不過不容易普及而已,再說這個也不太需要普及,常人還是正常生老病死最好……


推薦閱讀:

VR應用開發需要什麼知識?
2016 年 10 月的 Steam Dev Days 上有哪些亮點?
「虛擬現實」是否會成為未來遊戲業界發展的主流趨勢?
開一間Vr體驗館前景如何?
北上廣深有哪些VR體驗店?

TAG:人工智慧 | 信息技術IT | 虛擬現實VR | OculusVR | HTCV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