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做事後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會沉浸在當下,做一些習慣做的事情,以及人與人的互動。但是在事後,我們就會對那時做的事情進行反思,戒訓自己不要做那些自己不喜歡、不好的事情。如果說當下的三觀行為是A,事後的三觀行為是B,A跟B是不同的,它們為什麼有差別,又差別在哪裡?

以我魯鈍的自身舉例子:

1.我有喜歡誇耀的缺點,凡是購入什麼,做了什麼事情,遇人便吹噓一番,事後又常常後悔,告誡自己不應該這樣。可下次又總不長記性。

2.我會給自己列每日的計劃,也督促自身高效率的完成。但是當我專註於看書時,心便如脫漿的野馬,抑制不住胡亂思想與想玩手機的心情。每每事後便也很後悔。

事件1與2中,我當下的三觀是:炫耀欲、玩手機欲(A);事後的三觀便沒了前兩個慾望,歸為理性的三觀。

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體內存有了兩個我 &> &<)


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事前就不喜歡做的事。


謝@漆小洛邀請。

首先恭喜題主,聽上去題主問題中所提到的那種能力是反思和內省。這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能力,能讓我們不停的成長前進,它能讓你了解到底你所做的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有什麼樣的結局。這會如同照鏡子一般給予自己一個直觀的自我檢視。

但是看到自己的樣子後,人仍然會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比如說我們明明知道自己需要很多的休息,卻忍不住去熬夜;明明知道自己要馬上開始這個工作,卻忍不住在玩一會;甚至明明知道這個人不適合自己,卻忍不住去愛這個人。理性雖然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但是確實有時候理性思維對於人來說是不足以完全掌控生活的。這很正常,因為在理性思維的背後,人的內心還有著許多別的東西。

要闡述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講一個簡單的故事。

在古代某個國家的王子突然有一天病倒了,宮廷內的御醫挨個給這個王子瞧了個遍,但是紛紛找不出王子病倒的原因,國王心急如焚,於是只好求助隱居在國內的著名智者。智者來到王子的居所後,不慌不忙的給王子把了脈,然後問了王子的基本情況。接下來智者做了一件讓大家都沒想到的事情。

他吩咐旁邊的大臣把全國的街道名錄取了過來,接著坐在王子的床邊,一行一頁的念著上面的內容。"芝麻鎮湯圓街,芝麻鎮餃子街,芝麻鎮燒餅街。。。。"智者一邊念著一邊觀察著王子的表情。當智者念到槐樹村的時候,王子的手指頭忽然不自然的跳動了一下,智者看到後微微一笑,接著念下去。"槐樹村,楊柳街,櫻花院。"當智者念到這個地名的時候,王子的臉色突然一下子有些異樣。於是智者輕輕地合上了名錄,吩咐人去槐樹村,楊柳鎮,櫻花院看看,看看那裡有沒有住著一個美麗的姑娘。如果有的話,請把她接到王都。果然,侍衛在那裡找到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在這位姑娘來到王都後,王子的病也就漸漸的好了。

故事中的王子雖然是生病,但是生的卻是相思病這種心病,而非是身體上的疾病。借這個故事想說明的道理是,在人的理智思維下面,還有我們的情感訴求和內心渴望,這些訴求和渴望往往是不那麼理智的,卻是更加真實和有力量的。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這些情感訴求,它們會和理智思維一起驅使著我們的行動,只不過很多時候它們並不存在在我們的意識層面。回答幾個簡單的例子你就能發現他們的存在,"范冰冰和李冰冰兩個人你覺得哪個更好看,你為什麼覺得范冰冰/李冰冰更好看?""隨地吐痰和排隊插隊這兩種不文明現象你覺得哪種更讓你生氣,為什麼?""上司給你安排很多工作和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哪個更讓你不能接受?為什麼?"如果你認真的思考這幾個問題,並且秉承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提問精神的話,你就會發現這些問題的答案既清晰又模糊,清晰是因為你能明確的感到你的選擇性,但是模糊的是往往你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這些在內心很有影響力但是自己很難說清楚的願望,就是弗洛伊德說的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本我。

本我並不是人獸慾的集合,而是人內心深處非常真實的對於生活以及他人的願望和渴求。比如說你希望和別人建立什麼樣的情感鏈接,這個鏈接多緊密?能給你帶來什麼?你又在害怕這個鏈接會傷害你什麼之類的。當這些願望能和自我內部超我達到某種和平協議後,我們就會能夠直接的去執行這些願望。然而很多時候這些願望未必能夠真的和超我達成很好的協議。也就是說你的理智思維未必會允許、認同你內心的願望。每個人內心都有許多未能和超我達到協議的願望。舉個簡單的例子,受了委屈後,你可能一方面非常希望自己的委屈得到傾聽、理解和照顧,然而另一方面,說出自己的委屈好像又會讓你顯得很軟弱無能、或者被別人嘲笑。你只能默默的將這些委屈深深的藏在心底。

然而有意思的是,這些願望很多時候並不會消失,相反的它們會以另外的形式出現在你的生活里,就如同無法合理出國,人就會偷渡一般。舉個例子來說,以前有句話說,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抽煙很多時候對人的意義並不在於這個行為本身,而是這個行為能給我們帶來的一些情感訴求。比如說抽煙能讓我自己顯得很酷,這樣或許我能以更"不軟弱"的方式去悲傷等。再比如說面對著一件自己必須完成,但是內心非常擔心害怕的事情。由於事情的必要性,因此沒時間讓自己害怕或者猶豫,必須以咬咬牙就過去了的心態去面對。那些不被允許表達、得到照顧的害怕和猶豫並不會消失,相反會以你無法控制的刷網頁不睡覺、辦事低效率等方式繼續出現在這個事件里。也就是說你並不是在隨意的瀏覽網頁偷懶,你只不過在以別的方式去照顧你內心的害怕和猶豫。

總而言之,當人內心愿望(本我)與個人信念(超我)相互之間不能達成協議的時候,這些無法被表達或者被照顧的、但是異常真實且重要的內心需求,就會以一些其他的方式偷偷的出現在你的生活里,並且得到照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人總會做一些事後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的主要原因。

那是不是說我們直接碾壓這些願望,消除掉它們就好了?這樣我們就能高效的生活了?肯定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樣的話,你也會喪失掉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感到快樂的能力。其實正是這些本我願望最能代表真實的你,滿足它們可以獲得巨大的快樂感,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

因此你需要的不是消除它們,而是了解它們。不妨首先先去了解一下那些你總是在做,事後卻不喜歡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你內心什麼樣的願望。比如說題主題目中所說的炫耀,你是希望別人看到你的成績嗎?還是你希望體會到那種確信的被人喜歡的感覺,亦或是別的什麼?你所提到的那種玩手機的時刻,是希望給予自己更多的時間,就自己和自己呆著不被紛擾的世界所侵入嗎?還是你希望用這些遊戲把自己佔滿,這樣可以讓自己暫時擺脫一下內心的焦慮?除了理解這些願望之外,我們還需要給這些願望更多的好奇心。看看這些願望又是怎麼樣在你心中形成的,比如說為什麼你以前有什麼人給你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侵入你嗎?到底你有什麼樣的焦慮讓你如此難過,以致於需要用遊戲來填滿自己?這種理解和好奇很重要,因為當我們理解這些願望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前行。即使是真的需要放棄這個願望,至少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失去了什麼,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加堅定我所有的,遺憾悲傷那些我所失去的。

最後再多啰嗦一點。事實上上生活最有意思的就是它選擇的多樣性。當我們糾結於是否要消除這個願望選擇更有效率的方法時,本身就在忽略生活的多樣性。難道真的要在成功和快樂之間做一個二選一嗎?我想一定不是這樣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題主有所啟發。

----

新書《愈親密,愈傷害》已在知乎電子書上架,歡迎大家指正 :-)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做事前、做事中不覺得後悔,做完事後悔,本質原因是看事情的角度發生了變化,進而對事情的價值判斷產生變化。

比如一個人開車等不及紅燈,硬闖,結果撞死了人,後悔莫及。車禍前,他看待「闖紅燈」這件事的角度是怎麼爽怎麼開;車禍後,他看待事情的角度變成「怎樣減少自己和他人的損失」,但車禍既已發生,他人喪命,自己將面臨懲罰,他只能後悔。

針對不同的情景、事件,具體原因略有差別。我結合我自身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原因一:和一個人習慣的思考方式、做事方式、對事情的態度有關。

1. 一個麻木不仁、從不反思的人,壞事做盡,也未必會有後悔之心。比如《辛德勒的名單》中嗜好殺戮的納粹軍官。

2. 當你對一件事的結果無所謂,那麼不論該事的結果如何,往往你都不會後悔。比如當你對一場考試無所謂時,即使考砸了,你往往也不會後悔。

以上兩個例子中,當事人看待一件事的角度前後沒有發生變化,對事情的價值判斷就沒有變化,也就不會有後悔。

原因二:做事的過程中,收集的信息越來越豐富,對結果的預測也越來越清晰準確。做事前可能難以預料到結果,做完事後可能對結果的預料已經十之八九。

比如學生選研究課題,選題時完全憑自己興趣,課題開展後,做了一系列實驗,發現問題越來越多,課題難度越來越大,很難做出有質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課題報告寫完後,才發覺研究成果可能過不了關,不禁後悔當初選題時為什麼沒有多考慮課題的可行性。

原因三:內心的不同訴求相互矛盾、衝突(答主「小輕」提到的也就是這一點)

不同的訴求代表不同的看問題角度,當一種訴求壓過其他訴求時,看問題的角度隨即發生變化。

比如拖延症。計劃今天完成作業,結果玩了一天電腦、作業沒做,很後悔。

「計劃今天完成作業」出於自己的理性訴求,「玩電腦」出於自己的情感訴求(即讓當下的快樂感最大化)。之所以選擇玩電腦,是因為情感訴求壓過了理性訴求,而玩電腦後感到後悔,是因為事後理性訴求壓過了情感訴求。

答題完畢。

以下是針對題主自身困惑的一些個人建議:

1. 關於誇耀

題主可以想想自己喜歡誇耀哪些事情?為什麼喜歡誇耀這些事情?想通過誇耀獲得什麼?如果能清楚自己誇耀背後的內心真實訴求,也許就能找到對策。

此外,在準備向他人誇耀前,可以有意識地注意自己誇耀的說話方式,讓誇耀不會太過於明顯、不會引起他人太多的反感。這樣即使題主將來再向他人誇耀自己,也不會太影響題主的人際交往。

2. 關於計劃

制定有效的計劃,是門學問。一個好的計划具備幾種特點:目標清晰、目標可以達到、執行性強、可衡量。具體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計劃,可以參見知乎上關於計劃的問答。

最後,我想說實現 質的改變 往往不是一朝一夕之間,而是日積月累努力的結果。每天進步小小的1%,一年之後就是300%的飛躍。


我還以為你是說看完AV後的賢者時間呢~


這就是典型的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手動加粗)


欲求是多樣的,此時,欲求A佔據了主導,彼時,欲求B便佔據了主導。而對於欲求,我們是無法保證統一性的,只是說A戰勝了B,或者說B戰勝了A。你被欲求所控制的狀況,是基於你內心作戰的結果,並不是分裂,只是控制與被控制的區別。

菜根譚裡面說,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

可見,就連最常見的食色慾求都會暫時性失明了,何況是其他欲求。


當初求種像條狗,如今擼後嫌人丑。


斷句斷了十分鐘……


題目看著就覺得是病句.......告訴我不是一個人這麼認為~


因為人都不可避免是俗氣的,但又希望自己可以免俗,與眾不同!


你想控制什麼,你就會被什麼控制。


只看問題我還以為題主剛擼完。


剛擼完?


因為理想和現實之間差著行動的差距


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


人是矛盾的


因為你自制力差。


突然想到一件事,可能不符合題意……

我每次吃速食麵之前,都是三種狀態。

1:我好餓,好香,好好吃。

2:其實也沒有多好吃,看起來還有點噁心。

3:我剛剛好像吃了很噁心的東西!!!吃完覺得好噁心啊!!!我好後悔吃了它!!!………


本來我在看最高票回答之前

我還想說

因為題主不能貫徹自己的價值觀

然而不知道怎麼的,看了最高贊

我突然覺得

我只是從我做的事情里挖掘了我潛在的價值觀而已,然而再用那些價值觀來告訴自己我貫徹了我的價值觀

嗯,顯然這可能是大多數情況,不過我這麼認為也會導致我能更好地堅持我的價值觀吧

那麼我現在認為,你其實是想知道為什麼

知道為什麼其實是為了解決問題(總不會你單純好奇吧。。。雖然我有時候會)

解決的辦法應當是,你儘力地挖掘你潛在的價值判斷,並且對它們進行揚棄,好的不管,壞的通過心理暗示,暗示自己下次碰到這種判斷的時候用上自己的理性而不是直接判斷,理性用多了也會內化為習慣,等到那時,價值觀就得到了改造


比如說我玩夢百的時候,單抽後總是想打死自己,為何不積攢下來十連(ノ°ο°)ノ


推薦閱讀:

電子,在研究所工作與在公司工作有何區別?
我工作努力,很受領導器重,但是部門裡除了領導喜歡我,其它同事大多數不喜歡我,怎麼辦?
我是女生,馬上讀研了,男朋友工作,工資比較高一點,可不可以花他的錢生活?
碰到倚老賣老的同事怎麼辦?
你們是什麼時候感覺到「錢不夠用」的?

TAG:學習 | 生活 | 心理學 | 成長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