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心目中「文學的天花板」代表作是?

首先必須聲明此題不是為了引戰或怎樣,但因為本題涉及到「最」字,而眾口難調,所以懇請此題項下不要引起任何不愉快。請尊重他人心中的作品。

一直以來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究竟在大大們心中,具有「最高的文學性」這樣嚴肅稱呼的書籍,「最牛逼的文學作品」是什麼?知乎上查了半天,都是一堆書單,感覺零散而應付。題主見識短淺,只想向大大們討得一二,也算滿足了自己長期以來的好奇。

題主先說一下自己的吧,雖然沒什麼水平,但也表示自己是在誠心提問。

對概念的把玩最高:《博爾赫斯小說集》,題主有一本05年浙江文藝的,十年間基本被翻脫頁了。

文字表現最高:余華《古典愛情》《現實一種》,摧枯拉朽的情節、冷硬的描寫及中文獨有的精準華麗,這兩個短篇具有可以破壞一般讀者價值觀的文字表現力。

感謝您的回答!


好像還是《都柏林人》呢。就在短篇(死者長一些)的篇幅內,能抓住瞬間、幻滅等一些人世間轉瞬即逝可能也抓不到的東西。這種優雅的明滅好像是通向另一個世界僅是一現的一瞥。與它相比,別的作品好像石化般沉重了。

當然,喬伊斯也有其他好像更厲害的作品,但是我讀不懂呢。《都柏林人》也不是每篇都能讀的。就,它的一些,偶爾向我閃爍。


如果只能有一部,那就《卡拉馬佐夫兄弟》吧。

我個人認為這種文學天花板作品要有幾個特點:一是足夠大的體量(對不起我熱愛長篇!);二是足夠深的內涵,即解讀的可能性是無限的;三是對於各式表現手法的應用,要麼來個集大成式的炫技,要麼來個讓人望而興嘆的試驗。

《卡》的篇幅不用說了,內涵也不必說了,陀老「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不是白叫的。技巧的應用,我個人認為這是部既集大成又有一定試驗性質的作品,陀老以後的作家有多少是從裡面拿的靈感啊。

這點上其實《尤利西斯》應該也是很符合的,但是…對不起喬爺…我是陀吹…

這個暑假一邊複習一邊看陀老根本停不下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感覺《卡》甩了《罪與罰》整整一個多身段啊…

總之,看的時候就感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太可怕了…

一些優秀作家經常會給我一種「卧槽這句話寫的漂亮!」的驚喜,通過一個動作一句話的描寫,把原本立起來的人物變得更加豐滿,或者把原本性格扁平根本沒存在感的配角一筆立起。

而《卡》這本書里,前幾十頁人物把人物大略介紹完以後,陀老就像文學之神附體一樣,處處都是這種驚艷的描寫…一個人物,你完全沒法在閱讀過程中對他完全定性,性格和行動隨時可能有出乎意料的的變化,這種變不是那種三流作家掌握不好度的失敗,而是天才作家對人的內心窺探到極限以後的自然改變。

真的太漂亮了,太漂亮了。

就我個人而言,讀這本書是暢快和震撼的組合連擊,讀完以後沒有失落感,卻非常丟人地哭了。蠻心疼陀老,從苦難里生生錘鍊出來的人,卻有如此熱愛生命的文字,還有他筆下的俄羅斯和俄羅斯人…一言難盡…一言難盡啊。


中國的活人天花板:

駭大了的天花板 王朔《和我們的女兒談話》

正常狀態的天花板 阿城《威尼斯日記》


還是《尤利西斯》吧,每一章分開來都在用典、意象、心理等各個方面把生活中和幻想中能發生的一切表現的完美至極,並在語言和敘事上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且不可逾越的維度。《尤利西斯》之後,大概只有讓人滿意和愉悅的作品,但再也見不到讓人驚喜震撼的長篇了。

至於喬伊斯的其他作品,《都柏林人》和《畫像》也極好,但個人覺得並不像《尤利西斯》般達到了一騎絕塵的程度,而《芬尼根守靈夜》大概在語言學的道路上鑽起了牛角尖…

當然,詩歌短篇非虛構另說。


長篇大家都有數,所謂的文學名著是也,不才就羅列些短篇吧~

孤獨者,奔月,眉間尺/魯迅

月牙兒,陽光,微神/老舍

螞蟻 /博里斯·維昂

墨西哥人 ,叛逆 /傑克倫敦

最先進去的是瘸子/奧康納

三年,帶小狗的女人/契訶夫

我夢中的女孩,玻璃吹制工,男鴇的報復/馬拉默得 這個人和契訶夫一樣能夠直接剖析人的靈魂

第三者/博爾赫斯

格蘭特大媽的葬禮, 純真的埃倫蒂拉和她殘忍的祖母/馬爾克斯

小城畸人/舍伍德·安德森

象棋的故事/茨威格

帶傢具出租的房間/歐亨利

紅笑/安德烈耶夫

旦角,志賀寺上人之戀/三島由紀夫

食物/岡本加奈子

泥河,夢見街/宮本輝

行雲,濁流,大年夜/樋口一葉

竹林中/芥川龍之介

夫婦善哉/織田作之助

野狐/田中英光

駿河城御前試合/南條晃司

另外私心放幾篇鬼斧神工的科幻小說:

我沒有嘴,我要吶喊

冰霜與烈火

發條女孩

整垮柯蘿米,空戰遊戲,歸棲者/威廉傑布森

通天塔


茨威格的《心靈的焦灼》(或譯《愛與同情》《同情的罪》),精神分析小說的天花板。由於精神分析小說已經隨著弗洛伊德一起沒落了,估計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吧。


世上的東西最怕說個「最」字。哪有什麼定論呢?

「最」不了空間

「最」不了深度

「最」的了時間。也算是到天花板了吧。

所以,我來說些時間線上的「最」。

畢竟幾千年前人家就那麼厲害了,現代的再厲害,生的時間晚就已經輸了。

為防止繁瑣,只推一本。

1.中國

《尚書》――「上古之書」

2.以色列

《聖經·舊約》――「創業史」

3.阿拉伯

《天方夜譚》――「睡前故事」

4.蘇美爾

《吉爾伽美什》――「被抄襲的原著」

5.埃及

《亡靈書》――「xxx到地獄一游」

7.美國

8日本

9.韓國

……沒了。

――冷靜的微笑――

前面開玩笑的

補充日本

不推《古事記》

選《源氏物語》――日本版「紅樓夢」

否則,美日韓就真成「三無」產品了,唉


柯勒律治、瓦萊里的詩歌

博爾赫斯和卡爾維諾的短篇小說

外國長篇小說:伍爾芙《海浪》喬伊斯《尤利西斯》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卡夫卡《審判》加繆《鼠疫》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戲劇: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安東尼與克麗奧帕特拉》《暴風雨》席勒《唐卡洛斯》王爾德《莎樂美》

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金瓶梅》《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中國當代文學:高行健、閻連科、諶容


把一個簡單又俗套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欲罷不能的天花板當屬《傲慢與偏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

納博科夫的洛麗塔

三島由紀夫的豐饒之海四部曲

卡夫卡的全部

愛倫坡的大多數短篇

天使望故鄉

福克納的喧囂與騷動

這是我偏愛的作者們在他們所處的時代,所寫的類型之中,我認為的天花板。


永遠都只會想到《紅樓夢》,我可能太俗了。

謝謝各位了,說俗其實是有些自嘲的意味,千萬不好扯到《紅樓夢》其書本身上去。


我覺得凡靈魂敘事的作品都可稱之為「文學的天花板」。

這是文學的最高價值,它書寫人的靈魂,而不是別的什麼。

這種作品的主人公尋找的不是充沛的物質生活,而是精神生命的出路,自由靈魂的歸宿。

作品太多,不逐一列舉。

比如《靜靜的頓河》。

大部頭,大作品。

講述兩次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的國內革命戰爭,以及兩次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展現如此宏大的歷史風雲的文學作品實在不可多得。

除了社會背景深邃之外,主人公格里高利在社會變革中的精神探索,也是一部富有悲劇色彩的哥薩克史詩。他在戰爭中失去了愛人,失去了親人,最後孤苦伶仃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對革命的正義與否並不關心,對戰爭的意義不甚了解,他對殺戮充滿厭倦,深深地渴望著在家園的土地上耕耘,他,就是我們之一。

讀到這種粗野充滿血性的文字,你不會感到有什麼不適,這是生命的本來面目,是我們靈魂的真實境遇。

摘錄一段頓河之歌:

從前你總是急流奔騰,

你急流奔騰,水液晶瑩,

可現在你呀,頓河,水流卻是那麼渾濁,

從上游到下游全都那麼渾濁。

光榮的靜靜的頓河傾訴說:

我的水流怎麼能不渾濁喲,

我放走了我的好男兒,

我的雄鷹,頓河哥薩克。

沒有他們,我的陡岸就只好聽任河水沖刷,

沒有他們,黃沙才淤積成淺灘。


小說:卡夫卡《審判》

戲劇:莎士比亞《哈姆萊特》

卡夫卡的所有小說里,《審判》感受最深,重要的不是情節,而是負罪,彷徨,焦慮和惶恐的感覺。

看過卡夫卡的書信和日記,有一篇說自己想在一個黑暗的地下室一盞燈,除了被送飯要見人就一直一個人寫下去。這種心態下寫出來的小說,只能說剛讀完不太明白,有一天心情不好想起來,就突然懂了點什麼。

另外卡夫卡的作品難應該是因為壓抑怕被看出的情感而不得不加工,如此反而是作品更耐人尋味,形式和內容是一致的,並沒有像一些後來的作者刻意實驗。

《哈姆萊特》就無需解釋了。


馬賽爾·普魯斯特所著《追憶似水年華》,是目前我最喜歡看的書!我覺得寫得挺好的!

至於你說的「天花板」,我只能說,還沒有讀到吧——我始終堅信這麼一句話:於無涯之學海論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紅樓夢》

草蛇灰線,伏筆千里之外,我第一次被格局這麼宏大的小說所震撼,又為其筆力之細膩而讚歎


我個人認為,文學其實是沒有天花板的。

中世紀的文學天花板是《神曲》。出現了對教會文學的質疑,但仍不改其框架。後來直到《十日談》出來,咦,文學還可以這麼世俗呢。十四行詩出來,咦,文學中的愛情還可以這麼肉啊?

大家都在歌《水仙花》,文學的天花板如此歲月靜好也算可以了吧。又出了個《人間喜劇》,包羅萬象人生百態,好像更深刻一點呢。

不行不行,那個太恢宏了,要找一個點往下挖才挖的深,遺傳這個點不錯呀,難道是《小酒館》?

哼,外部世界都不是根本,一個人的內心才是最豐富深沉的呀。《罪與罰》,當仁不讓。

一個人算什麼,站在整個時代上空,寫出全體大眾共同的焦慮、恐懼與愛的才應該是天花板吧?丟給你一部《城堡》,看你下輩子能破譯多少信息吧。

誰說文學就該表現人性啊現實啊靈魂啊,誰規定的?它本身不美么?《哈扎爾辭典》、《看不見的城市》等等諸如此類,誰說紙頁之間真就沒有作家偶爾閃爍的冷笑呢?

可是好像多少總帶點形式主義的意味了,再看看《量身定製的幻想》,哲思、風格、你所能舉出的任何維度吧,它的表現堪稱完美。

你以為這就停止了么?遠遠沒有。最近西方新興起學者小說(不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那個概念),以《我的名字叫紅》為典型,作家本身有豐厚的學識,又將這種學識以隱性的方式帶進文中,不同於中國方方正正的用典,而是旁逸斜出,在最細枝末節的地方閃爍。一本書是龐大書堆的集合,又帶來嶄新的空氣。

你以為到此就停止了么?並沒有。還有跨文體寫作,還有純形式主義的各種探索。還有安吉拉卡特的現代哥特風格(每次必提,我是死忠粉),等等。

注意,我並不是在宣揚文學進化論,那實際上是很愚蠢的說法。我也並不贊成《城堡》比《看不見的城市》差。我的意思是說,文學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它不是一灘死水,所以永遠有驚喜。

所以現在還要問,文學的天花板在哪嗎?

至今為止,在文學上的各種實驗,有成有敗(我個人認為遺傳那個點其實是失敗了,不過我並不否認左拉的努力,也不否認《小酒館》的成就。它的成就並不在此。但整個《盧貢馬卡爾家族》說實話ennnnnnn。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勞倫斯的「性」,福樓拜的「絕對客觀」,哈代的「命運」福克納的「音樂結構」等等太多不再展開。)卻從未停止過。眾作家們一代又一代人,以畢生之力,從不同角度掄圓了膀子往天空上邊兒砸,一個又一個天花板紛紛碎成泥土,墊實了下一代作家們所站立的土地。

這才是文學真正的魅力。

歡迎批評指正???


二流小說家,偉大評論家毛姆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決定一篇小說文學性的分為三要素:內核,結構,文字。(以上這個概念我也不確定是不是毛姆的,也有可能是我自己在夢裡想出來的)。

但不管怎麼樣,如果我們按照這個理念去比照,如果一人滿足(滿足應視為達到了一定高度)其中一個條件,那麼至少可叫文學家,兩個條件差不多是大師,三個條件我想可能就是不世出的大師,也就是天花板水準啦。

我們例舉幾個人來比照一下:

1、托爾斯泰。我是一個堅定的托爾斯泰黑,所以以下評價可能會略引起粉絲不適,但我想離事實所去不多。

第一是內核,托爾斯泰的內核至少達到了內核的天花板,沒得黑。這裡的內核指的更多是文章中所包含的哲思,而托爾斯泰已經近乎於哲學家了,儘管說實在的他自身的哲學理論近乎不知所謂,但是在文章中表露出了對於人性與生命價值與世界的深入思考。

第二是結構,其實就是「講故事的能力」。在這個問題上我與很多人達不成一致,我認為托翁的長篇確然不如短篇精緻,我們常為那些巨著如戰爭與和平,安娜等而折服,但是我認為其中真正偉大的是托翁的宏觀視野,和對人性的悲憫,就結構來說未免失於淺平與拖沓,說到底他還是在講一個老式的古舊的爐邊故事,這一點托翁自己也承認過,此處不贅述。但其短篇渾然天成,結構十分出色。

第三是文字。托翁的文字水準在平均線之上,但是我認為他夠不到語言大師的位置,他的文筆是沉靜的現實的,但少變化,只有樸實但無鏗鏘的力量。同時代的語言大師,陀氏在文筆上遠超托翁。

綜合來講,托翁是一位誠懇的大師,有思想,但他不是天花板,原因其實很簡單:他不是天才。少一分靈氣。(托黑面目暴露)

俄羅斯的天花板,大概在陀思妥也夫斯基(陀粉面目暴露)

2、魯迅(無腦猹粉面目暴露)

第一是內核,我想這個我半句都不用多說,曠代的思考者。

第二是結構,魯迅之所以是魯迅,不僅因為他會寫雜文。他的小說才是奠定他在國內文壇地位的基礎。當然他也只寫中短篇,但無疑是極好的作品,結構起伏呼應十分流暢。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幾乎無一拙作,耐讀之致。

第三是文字,說魯迅的文字是投槍匕首的人,當然不是只重內涵,魯迅要算民國善用譬喻第一人,錢鍾書那是讀書人的精巧聰明,魯迅的文字,尖利鋒銳到無人敢攖其鋒,而有時又溫潤謙和下來,但無論如何,有一大特點:遣詞造句極度精確,不累贅。

我見過有人黑先生人品,黑先生拿日元盧布,沒見過有人真心想黑作品的。魯迅做一塊天花板,我認為沒毛病。

3、本來想寫曹雪芹,但我又是無腦曹粉,所以直接天花板。

我不是很想一點點去列啦,以上是我自己的標準,如果有人看可以提出作家,我會嘗試著用我的標準去評判。

反正大概又是一個死答案。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爾斯泰


高爾基《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

每個修辭都要跪下了。

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隨手翻到的那段話。

「所有的病床都使我想到棺材,鼻子朝天睡著的病人像那隻死麻雀。黃色的牆搖晃著,天花板跟風帆一般鼓起來,地板起著波浪。」

買下來細看,通篇如是。

跪。


這種問題最容易回答,我覺得是文學類問題中最壞的一類——流於價值判斷,缺少技術分析。

沒有嘲諷題主的意思,文學鑒賞是眾口難調的,人人有自己中意的作品,會下意識維護它。於是,多了許多「好與壞」的計較,逼格和low的爭吵。這樣難於用更廣闊的視角了解文學,我不太贊成這樣提問。

經過文學訓練的專業從業者,會舉出《芬尼根的守靈夜》或是《萬有引力之虹》這樣艱深的作品;我這種中級讀者,喜歡納博科夫和卡爾維諾的狡黠文筆;而沒什麼時間讀書的朋友,則會舉出冰與火之歌、哈利波特作為心中的不朽作品,的確,我也很愛哈利波特,但比起前面的那些「巨作」,則落在易被嘲笑的地位。

許多號稱是「天花板」的作品——絕大多數的人們不會去讀它;而大眾化的作品,創作過程中,鑒於大眾水平,更有「俯身屈就」的意思,深度不足。於是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引戰的嫌疑,把評選專業領域作品的工作交給大眾,而它本應屬於文學專業從業者。

牽引出的鄙視鏈,以及無謂的爭吵,實在沒多大益處。根據自己的時間、水平,選擇自己的讀物,紮實進取,自然有新的體悟,遭遇別樣的因緣際會。


推薦閱讀:

毛姆《刀鋒》開頭的那段引言什麼意思?
為什麼我感覺俄國文學很乏味?
王小波說「湘雲和黛玉在園子里聯句,冒出頌聖的句子」,具體是《紅樓夢》中哪一段?
閻連科的《炸裂志》你們怎麼看?大家對這本書的評價如何?
《邊城》描寫的很美,但是為什麼結局卻是悲劇?

TAG:閱讀 | 文學 | 外國文學 | 文學評論 | 文學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