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為什麼總建在山上?

「禮佛」一般連著「上山」這個動作?有沒有研究過的?除了尋求清凈,還有什麼原因呢


蟹妖,這道題我很喜歡,雖然不是佛教徒,但是文化建築的規劃設計一直是我關心的話題,所以特地來說一下淺見。(圖片侵刪)

利益相關:城市規劃者,宗教愛好者

接到邀請,我想了想佛寺的究竟建在了哪裡?所以裂了一個提綱。

1.佛寺究竟承擔了哪些社會職能?

2.佛寺會在哪些地方營建?

3.古圖是怎麼說的?

下面就以此思路展開

————————Chapter 1————————

很多人會把佛教設想的非常美好,甚至有許多人(包括信徒),將佛教宣揚為不為錢途的公益事業。實際上,從我個人的觀察來說,這種說法是立不住腳的。比如《東京夢華錄》里寫,北宋汴梁城的大相國寺是當時全天下最繁華的寺廟,周邊的商鋪都是寺廟的廟產,每到上元佳節或者重大廟會,人群比肩繼踵,散場之後,往往垃圾遍地堆積如山,俗稱「大垃圾寺」。試問,如果佛寺真如口頭上說的不涉足商業,會出現這種盛況嗎?

當然,說這件事,只是釐清一個事實,就是,佛寺也算一門生意。這門生意承擔了許多社會職能,具有較強的公益性罷了。拿北少林寺來說,他們的理念叫「禪武雙修」:說到禪,對社會大眾來說,它最大的作用應該是心理諮詢,歷史上的宗教都有這個作用;說到武,很多人應該容易想到「八百棍僧護唐王」的典故,少林寺應該算得上冷兵器時代的「黑水」。當然,少林寺還有一大特色——僧醫,所以我們可以說,寺廟在古代還承擔了醫院的職能。很多人看電影,都記得書生遇到大雨,會到寺廟借宿的情節。說到這裡,您一定想到了我想說的,寺廟的另一個職能——旅店。當然,古代每遇荒年,總會有施粥善舉,所以也算得上慈善機構。

佛寺的職能說了這麼些,那麼究竟他們是怎麼選址的呢?且聽下回分解。

————————Chapter 2————————

上回我們說到了佛寺的社會職能大致有——心理諮詢,保鏢公司,醫院,旅館,慈善機構。那麼我們來看看,究竟寺廟會建設在哪裡?

  • l一種寺廟,可以稱為路寺,往往處在交通要道上,為過往商旅提供住宿飲食。比如成都大慈寺,地處古代成都城東關,商旅往來的要道,因而它與其他寺廟有一項不太一樣的業務,提供非常精緻的齋宴,我們無法推斷,究竟是成都的飲食文化造就了大慈寺齋宴,還是商業的應酬需要催生的,但是大慈寺選擇在商旅往來的要道,區位價值轉化為了經濟價值,使得它能夠持續建設,保持到了今天。

  • 一種是山寺。往往藉助名山大川,一方面可能是增進佛力,一方面呢,也算是原始的旅遊度假開發吧。比如浙江國清寺,位於天台縣城北3.5公里的天台山麓,建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

  • 一種是村寺。地處比較偏遠的村子,相對來說,服務功能偏向於本地居民,往往是周邊幾個村子的信仰中心。比如西安的古觀音禪寺,傳說裡面的千年銀杏樹是唐太宗親手種下的,當然這座寺廟處在當地的一片高地上,也算處在山地吧,畢竟信仰中心,要高一點,與周邊有所區別。

  • 一種是敕寺。這裡指的是有皇家親封的高等級寺廟,一般來說這種寺廟已經是一大片園林建築了,很難說究竟是建在山上,還是寺廟裡面有幾座山。比如第一章里提到的大相國寺,唐長安的大慈恩寺,大薦福寺(即小雁塔所在),都是皇家欽定的寺廟。

————————Chapter 3————————

上回說了佛寺營建選址的幾種可能性,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看圖說話。

從圖上來看,這些寺廟大多數建設在城市外的高地、山地上,那麼究竟有那些原因呢?

據統計,現存的較大的745座佛寺中,分布於山區的有516座,佔總數的70%左右。

這是今天佛寺分布的基本狀態。可以說,大多數佛寺建在山上的說法是完全成立的。然而即使是建在山上,也不是隨意為之,必然離不開經濟的支援。

僧尼要吃飯,和尚要化緣,即使所謂已大徹大悟的「佛」,皆離不開人間的「香火」.佛僧建寺,也不願遠離人煙稠密的城市,因此,政治、經濟和文化發達的中心城市或地區佛寺最多.即使把寺建在山中,距城市也不會太遠,交通要方便。據現存較著名的745座佛寺統計,位於城內的14。多座.佔總數的19%,位於距城鎮10公里以內216座.佔35%.如果把距城鎮20公里以內均境計在內,佔全部佛寺的一半以上.在人跡罕至的西北、西南地區高山和數百公里茫茫草原上,無人煙之處,決不會建寺廟。

另外,比較令人心疼的是,道教戰鬥力不太行,大部分好「地盤」都被佛教瓜分掉了。

據《中國宗教名勝》所載,全國佛教名山有212座,它不一定完全和歷史名山相符,但絕大多數佛教名山為歷史名山,如果把佛教與道教所佔名山相比,佛比道多一倍(道教101座。

縱觀天下佛寺寺址,一般說來,選址相地最理想的基本條件,一是區位距城鎮較近(20公里以內),便於僧徒進城及香客朝拜往返;二是環境幽靜,自然風光優美,有利於僧尼潛心修行;三是背山臨河(或有泉),佛教崇山,至於水像是必不可缺的,根據上述條件,佛寺的選址相地有下列七說。

1.藏風聚氣

寺址多選在背依宵山、面臨流溪的台坡地上,前有溪水潺潺,後有峰巒登翠,側有密林相映,嚴冬寒流被阻.夏暑聚雲多雨、冬暖夏涼,氣候溫和、風光秀麗、環境靜幽、實為藏風聚氣之風水寶地。說實話,這種擇址原則,幾乎所有類型的傳統建築都通用,背山面水嘛,自然是非常好的。

2.居險奇幻

佛教宜揚的就是虛幻境界,故在佛寺選址相地上往往居於險地幻境。這種險幻之境有的是借用自然險地,有的是人為製造出奇險的景觀,創造出虛幻的境界,不僅給居住的僧尼心理上成仙的感覺,而且也給遊人神秘莫測之感。這類選址相地的佛寺例子也不少。吶,比如這個懸空寺,每當大雨傾盆或者山霧朦朧,就恍若在天宮樓閣當中。

3.至高無上

佛教認為佛祖是至高無上的,建寺也必須創造出宣揚至高無上的威嚴氣氛,如寺院的大雄寶殿是供奉釋迪牟尼等最高佛祖的主殿,即使在平川建寺.該殿也要砌高殿基,前有台階,朝拜者必須登台而上,以宜揚佛祖至高無上的地位。像樂山大佛高71米,許多大雄寶殿會建在台地上,都是為了增加這種威嚴。

4.環水世外

有些佛寺建在湖、河和海的孤島上,陸路與世外隔絕.香客需渡船而往,這種選址相地一是山水相

映,風景優美;二是環境格外幽靜;三是創造了佛境虛幻的氣氛,不利之處就是往來不便。普陀山就算這種佛寺。

5.近城方便

招徠香客朝拜,廣收僧徒,擴大影響。因此有不少寺院索性就建在城內,或在緊臨城鎮的郊區。

什麼「藏風聚氣」,什麼「崇高無上」都不講了,突出於方便,突出於區位優勢,。這種寺廟約佔現存佛寺數量的五分之一。前面我們提到的大慈寺就屬於這種。

6.政治妥協

在山地建設有一個好處,就是不佔用平地和耕地,古代是農耕社會,我們常在教科書里看到「以農為本」「重農抑商」,所以呢,佛寺也不會沒事吃飽撐的,侵佔農民的耕地,引起政府反感。建在不宜耕種的山地,往往更順應民心、官心。歷史上也不乏因為侵佔農田過多,不交稅負,然後被幹掉的佛寺。

7.終極理想

歷來宗教建築需要體現天國、神聖之類的概念,因而將建築建在高處,是幾乎所有宗教建築的通識。遠的有希臘雅典衛城,近的像國內眾多寺廟,即使歐洲教堂大多建在平地,也會讓塔樓高聳出幾十、上百米。建在山上有一個好處,就是建築本身不用很高,就可以達到高聳的效果。佛教的終極天堂叫什麼?金剛壇城或者金剛山(誒,好像是藏傳佛教的,中土有嗎,誰能告訴我),你看,人家宗教終極理想就是一座山的形式嘛。

詩云:世間佛寺千萬,豈肯只在山間。鬧市可聽佛語,深山願坐苦禪。萬法皆為人事,民生全是佛緣。此地全賴眾善,興寺只因一念。

如果想到再補充吧。

END

——————————

參考文獻

《東京夢華錄》

中國佛寺地域分布與選址相地說——王清廉;張和緯;

中國傳統佛寺與道觀之選址布局比較——胡辭; 王青

論中國佛寺建築選址與營造中蘊涵的陰陽五行觀念——王媛

我國佛寺與城市空間關係發展演變研究——王建成;雷會霞


也有不在山上的寺廟。其實古代不光寺廟,各種道教其他宗教也都喜歡在山上造道場。究其原因,都是為了和世俗保持距離。


還是有在城中的寺廟的,一般都屬於敕建。至於在山上的,除和世俗保持距離外,也有建築表意的原因。不過不做到更高、更快、更強,佛(乃至任一宗教的神)和人無區別,那憑什麼讓你相信他/她/它?

所以從建築的某一側面(初始目的)來講,佛殿、佛塔乃至整座寺院的建立是為了奉佛,為僧徒信徒提供禪修拜佛的場所,所以在「舍宅為寺」運動後,和宮殿為皇帝「壯威」一樣,使寺廟擺脫外來形式,建得和宮殿、貴邸一樣壯麗,既可以使中國人看起來感到熟悉,也壯了佛的威儀,反襯出佛的尊貴無比和佛力無窮。人們想像中的佛土的安靜寧樂,供養豐饒,莊嚴妙好之境,也只能以當代帝王貴官的生活藍本加以理想化而來。以一般人可能終生不得一見的皇宮貴邸作為模式建造寺廟,也能大大增加一般人渴求一觀之心,有利於佛教傳播與發展;除外觀設計外,如何安置其位置才能起到很好的襯托作用也是佛教建築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佛供於帳內須彌座上,而殿則至於高台之上,這裡高台則不僅僅指建築的台基,依託於地形使山本身作為建築表現的一部分也可以錦上添花,使之配合周圍高山形成形勝之勢,從而更加凸顯佛的威儀。


看到老壇,哦不,老談 @談無語 從巒頭角度專業度極強地回答了一下,我補充一二。

一家之言,有偏見別罵我。

寺廟建造選址應該有這樣的一個目的:

盡最大可能擴大它的影響,吸收更多信徒,(獲取更多供奉?)。

如果可能,大和尚應該更喜歡寺廟建在北上廣的二環內。

佛教第一個寺院白馬寺建在當時東漢的帝都洛陽額。

峨眉山五台山,當年是道教建觀的地兒。

青城山,據說唐代時候佛教道教兩家為爭山頭兒擼起袖子對干過。

說是建在山上,沒有選那些寸草不生一個人都不知道的地兒吧。

一般選擇的山,必是名山,風景優美,環境幽靜。

更重要的是,借名山來提高寺廟的知名度。

寺以山名,山以寺名,相互影響,吸引達官顯貴到此一游嘛。

比如雲南雞足山,最開始的山大王是雞足大仙,結果佛教傳過去了……

你看看現在火的。

額,差不多就醬吧


。。。

沒霧霾


山頂建寺廟道觀一般是為了鎮壓一地的氣運。

從巒頭上看,一般高山山頂多數是廉貞峰,《撼龍經》講:「世人只道貪狼好,不識廉貞是祖宗」,廉貞起龍氣急且煞重,不鎮之無以造福下民。

故建宮觀寺廟,有德者居之,能化煞氣,能練真神。可受百姓供養,可扶江山社稷。

凡人葬或居此,多絕後或暴斃。

補充一點就是可能有人不懂為啥道士和尚住了就不死,我住了就不行?回答是一部分道士和尚懂得練氣,少思寡慾。玉石餌葯,於常人為猛毒,於病人則為猛葯,於修行人則為丹藥;氣亦如此,橫暴之氣,於常人為山嵐罡風,於修行人則為天地之靈氣

可參考《蟲師》第十一集,沉睡的山。

蟲師(第11集) 蟲師(第11集)_PPTV聚力手機視頻網_PPTV聚力


謝邀

佛寺也不都是建在山上的,後來建在山上主要是為了不和政府搶地盤、占財政支出,建在山上糧食蔬菜自給自足,政府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

我自己都主動進深山老林了,你還好意思再往遠處排擠我嘛?就是這個意思

楊大懶人


建在山上的多。

一是為了不佔良田,與民無爭。

二是山清水秀,遠離塵囂,有利修行。

三是暮鼓晨鐘,誦經念佛雖為善事。但聲遠也不致於擾民。

再則,出家即是出離這世俗世界,遠離紅塵當然是好些。


因為山上有座廟嘛。。。。


故古剎必在名山,不惟使皈心傾道者得山水清回之氣以資其禪定,且使遨遊山水者瞻仰紺宇以發其道心,然則助道因緣莫名山若也。


上述36回答,已大概360℃的闡述了問題。在這裡僅鼓掌一刷新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山頂容易與虛空的境界相應,也就是與高級的物質狀態相應(深、細、懸),修行要麼改變思維狀態達到更高境界,要麼改變物質狀態達到更高境界,在山頂有助於修行。


我們村以前有兩個尼姑庵,有倆尼姑,我爸叫人家叔。

後來文革,尼姑庵拆了,尼姑也遣返回家了。


之前修過一門環境心理學,老師有提及,大多寺廟依山傍水,往前是視野開闊的平原,如果有危險可以及時發現,往後是深山老林,便於發現危險後逃跑,還有飲水之類的原因


哈哈,笑了。不請自答!

自古名山僧佔多!這是偶然現象?

NO,當然有根據的

兩個字"風水".

用現代科學語言講叫"地磁、地電"。

一聽說風水很多人要辯了,那不是道家的文化嘛?

其實吧,佛家也有,並且還很厲害

這個風水有什麼用?

從修行角度和弘法利生兩個方面來講

1.風水在修行上對應成功要素"法侶財地"的"地"

重點說說"地"

地是指練功環境而言。練氣功對環境的選擇要求都比較嚴格。這裡也包括工作、生活各方面的環境。首先要選擇空氣清新、比較安靜的環境。當你身上有氣感,經絡變得比較敏感了,還應該選擇地磁、地電比較強的地理環境去習練。有的時侯就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功能一下子就出來了,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一激發功能出來了。這是指自然環境。從社會環境講,要儘可能把自己的家庭、工作單位、周圍鄰里關係處理好。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適當宣傳氣功常識。不要走過去那種完全都是密行練功的道路。向周圍的人宣傳氣功,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他人做些工作,為他人服務,就會得到周圍人、周圍環境對你的支持。就免得你練功,別人就覺得你神神叨叨的。當你出現功態反應時,別人以為你走火和魔了,嘲笑、譏諷,這種眼神、語言對你都是一種壓力,影響你練功,你不是處於一種心神愉快的狀態下練,而是處於一種壓抑、緊張、或者偷偷摸摸的狀態去練,那就很難有快的時度,甚至還會出問題。

2.弘法

一代掌門人在接受衣缽傳承時,師父會傳給他這個本領,好弘法利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養一個法門傳承,這屬於秘傳內容,具體參照佛家各宗各是在哪裡建立根據地發揚光大的


殊不知,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其他人(不管是生,還是死)壓不住.

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居住在此.


「天下名山僧佔多」


道家修鍊場所在山頂上,主要是有天與地交合處之說,陰陽交合點利於練功,採集天地之靈氣。還有的在快天亮的時候練功,也是這個意思。


不建在山上,破四舊能給你們留下渣嗎?


推薦閱讀:

玩打打殺殺遊戲會種下不好的因嗎?
為什麼那麼多居士會認為念經燒香拜佛會使自己成佛?
如何理性看待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衝突?
喬達摩.悉達多其實是心理學大師?
佛教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生而不平等的?

TAG:佛教 | 建築 | | 中國古代文化 | 寺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