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胡蘭成《今生今世》?
幾年前細讀過一次,最初覺得只有「驚艷」二字可以形容。文筆細膩,舊學功底極深,記得他化用紅樓夢裡的那首「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寫的一段話,真是不遜色原文。
他似乎是在用寫宋詞的辦法寫著散文,遣詞用句十分雅緻,波瀾不驚地敘述一些舊事,所有的風景與人事都是那麼美好。像是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文中那個安靜幽雅的故鄉,樸素的世俗人情,簡直讓人移不開眼睛。(比現在文藝小清新讀得白落梅,王安憶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手動微笑)
可是,這也正是問題所在,語言極美,意境極美,人情極美,好像沒有什麼不美的,就連一些本來很醜惡的東西,也被他塗脂抹粉打扮得山明水秀。他跟沈從文早期文章的美還不一樣,沈從文是帶著反思和憂慮情緒的,他的卻歸於虛無。讀來讀去,就有些膩歪了。
總體來說,文勝於質,文風清麗,思想單薄。而我卻再也沒有讀過一本比得上《今生今世》美的散文了。
有人告訴我「看了這本書你就會佩服他的才氣,可能會更公正地看待他。」 我看了之後覺得此人真是渣出天際。難得他運用中國文字有此功力,可以掩渣於無形,化渣為清風明月。奈何我是一個程序員,剝離文字修飾已成我的本能。
半夜失眠 來強強強答一題。
兩年前買的書,看了幾遍,不敢說熟讀 讀懂,每一個字還是都看到眼裡了的。
這本書可以稱為胡自己寫的傳記,從在鄉下的童年寫起,直寫到偷渡於日本的花甲之年。 拋開現代輿論對作者的政治作為,人品,私人情感等的評判,也不計較各種世俗定規,我感覺這本書很美。
「今生今世」四個字是張愛玲起的。從書名就能看出此書立意之大氣。不想前生,不問後世,只記錄自己這大半輩子,千百次輪迴中的這一回,這一世,這一生。
書中每一章的名字都簡潔又優美。「桐陰委羽」,「風花啼鳥」,「竹葉水色」,「西飛」,「閑愁記」。讀來就讓人覺得美,一種悠閑的,清雅的,素凈的美。
先睡了,有空再填知道張愛玲的人大概都知道胡蘭成。
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在我的書單里「落灰」了四年,終因為年初時候一個突然的念頭出了「冷宮」。它就這樣進了我手機里的書架,每每遇到斷網、排隊等最最無聊的時刻就翻出來看看。隨著進度條一點一點前移,我想要吐槽的慾望也想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原因有三。
第一,在書的開頭,作者用了大篇抒情散文來描述他童年所處的環境。所謂散文本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到了作者這兒可謂是「神形俱散」——文章比較隨性,結構是蜘蛛網式的,作者想到哪兒就講到哪兒,就像是在與讀者嘮家常,默認讀者懂得他的內在邏輯,卻不知讀者看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第二,作者的文字風格虛浮,詞藻浮華但內容匱乏。我讀《今生今世》,竟有一種在瀏覽朋友圈的錯覺——所有的文字都是捏造給外人看的。於作者而言,文字像是油漆,讓生活看起來光彩照人。這樣的文字從外而內生——作者根據自己的構想的「自我人設」來構造了一個沒有過錯、沒有污穢、沒有遺憾的人生。胡蘭成在用盡他的一切力量把他的人生「神」化,就連最不堪的事情到了他筆下總有一番「仁義大道理」。更可笑的是,他的言行與聖賢之道不符,可他卻常常用後者來為自己辯護。作者的文字始終只是一件蔽體的華裳——脫離了骨髓血液的「文字美」在我看了如皇帝的新裝一般可笑。第三,這本限於小我而有失大我,故其價值有限。胡蘭成本人評價《今生今世》時有言:「不堪入有學問者之目,惟眾人之無學問而但識字者讀之偶有喜愛,這就可以了。雖然,此書終當不朽。」在謙虛的表面之下,作者的野心昭然若揭。然,一本作品若要做到不朽必須要將小我描寫到極致,即自我解剖,把自己的血肉生生剝離出來給讀者看,犧牲「生命」來發掘人類的「共感」,或是用工筆畫來描繪整個時代。遺憾的是,在《今生今世》中,作者遮住了真實的小我,也無意去描寫什麼大我。不朽,不屬於《今生今世》。當然,在吐槽的同時我也不得不承認我的觀點並不能做到完全客觀。我所寫的不過是一家之言,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第一,我所看的《今生今世》是陸版,在原稿的基礎上有所刪減。編者的刻意改動或多或少影響到了我的閱讀體驗;第二,在讀此書之前,我對於胡蘭成其人有一定程度上的偏見。「負心漢」是他的一貫標籤。在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方式的影響下,我的評價早在一開始就偏離了客觀的軌道;第三,由於人生際遇、時代背景的不同,我理解的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極有可能大相徑庭。總結來說,《今生今世》在茫茫書海中毫不起眼。可將它當作閑暇時消磨時光的讀物,切勿將其當回事。很可能是漢奸和張愛玲第一任丈夫的名頭蓋住了胡蘭成的才華。
論天地大美,大才子胡蘭成妙筆下的胡村月色完勝朱自清的荷塘:
「這時有人吹橫笛,直吹得溪山月色與屋瓦變成笛聲,而笛聲亦即是溪山月色屋瓦,那嘹亮悠揚,把一切都打開了,連不是思心徘徊,而是天上地下,星辰人物皆正經起來,本色起來了,而天下世界古往今來,就如同「銀漢無聲轉玉盤」,沒有生死成毀,亦沒有英雄聖賢,此時若有恩愛夫妻,亦只能相敬如賓。」
天上地下,古往今來的月色里沒有生死成毀,沒有英雄聖賢,就像是中秋時一堆吃剩下的五仁月餅,一輪明月滿乾坤,爬到屋頂上才能高歌的李白的《關山月》。個體再怎樣跌宕起伏的命運都難免銀漢無聲轉玉盤,所以,還是胡蘭成寫的頂好。
後來發現胡蘭成到過的很多地方我也到過,紹興寧波,武昌,漢口江灘,古琴台,雖然上圖可能是耍賴了,但是在胡蘭成筆下,可以是那麼安定,那麼貞親。
還有他在南京城牆上一直走一直走,「城外落日長江,城內炊煙暮靄」。胡蘭成爬了一半的鐘山還沒有孫中山陵,看山河浩蕩也可以說是漢文明歷劫不壞的垂誠。
論人世體會,胡蘭成一支筆簡直可以全然翻盤。
他懂得釋迦和基督的哀痛。面對人類的大劫難的時候,一個悟到了解脫,一個懇求上帝的拯救。他寫的無明和史鐵生寫的無明反正一樣的讀不懂,倒是「今日相聚,皆當喜歡」更加似是而非。胡蘭成真的貪生怕死,日本被投原子彈就能東拉西扯些「西洋人對世界的前途看的黯淡些,中國人看歷史,是由小康之世看到了大同世界。」但是仔細一讀也不是沒有道理,「晉公子重耳沉白璧於河,我今才曉得是什麼一種心意」,天底下的美名、美物、美事都想要,燃鵝「我不但對於故鄉是盪子,對於歲月亦是盪子」,就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落難避禍,也可以說是放下佔有的慾望,執著於行走的幽徑。看一切都是無意義的人,怎麼可能會愛命運。不愛命運,必是心裡多有怨。胡蘭成不怨,所以他看什麼都是好的,都是安定,都是貞親。
論男女私情,可以說通篇大多是徹骨相思知不知的單戀,始亂終棄的桃色新聞。
「她倒是願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歡我」、「我在憂患驚險中,與秀美結為夫婦,不能沒有利用之意」凡此種種,真的很奇怪有的話都說的出口,尤其是對照來看,張愛玲《小團圓》里有「她不去看他,水遠山遙的微笑望到幾千里外,也許還是那邊城燈下」。所以說愛玲倔強背後是溫柔和不經世事,胡一句「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還有「張愛玲的頂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種震動」換張愛玲的「看一眼就是誤解」可以說是很精神鴉片了,小團圓也可以說是很不團圓了。
附:
胡蘭成寫:
我與愛玲只是這樣,亦已人世有似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高山大海幾乎不可以是兒女私情。我們兩人都少曾想到要結婚。但英娣竟與我離異,我們才亦結婚了。是年我三十八歲,她二十三歲。我為顧到日後時局變動不致連累她,沒有舉行儀式,只寫婚書為定,文曰:
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上兩句是愛玲撰的,後兩句我撰,旁寫炎櫻為媒證。我們雖結了婚,亦仍像是沒有結過婚。我不肯使她的生活有一點因我之故而改變。兩人怎樣亦做不像夫妻的樣子,卻依然一個是金童,一個是玉女。
張愛玲寫:
起床像看了早場電影出來,滿街大太陽,剩下的大半天不知道怎樣打發,使人忽忽若失。
之雍也許也有這慼覺,問她有沒有筆硯,道:「去買張婚書來好不好?」她不喜歡這些秘密舉行結婚儀式的事,覺得是自騙自。但是比比帶她到四馬路綉貨店去買絨花,看見櫥窗里有大紅龍鳳婚書,非常喜歡那條街的氣氛,便獨自出去了.乘電車到四馬路,揀裝裱與金色圖案最古色古香的買了一張,這張最大。之雍見了道:「怎麼只有一張?」九莉怔了怔道:「我不知道婚書有兩張。」她根本沒想到婚書需要「各執一份」。那店員也沒說。她不敢想他該作何戚想——當然認為是非正式結合,寫給女方作憑據的。舊式生意人厚道,也不去點穿她。剩下來那張不知道怎麼辦。路遠,也不能再去買,她已經累極了。
之雍一笑,只得磨墨提筆寫道:「邵之雍盛九莉簽定終身,結為夫婦。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因道:「我因為你不喜歡琴,所以不能用『琴瑟靜好。』」又笑道:「這裡只好我的名字在你前面。」兩人簽了字。只有一張,只好由她收了起來,太大,沒處可擱,捲起來又沒有絲帶可繫,只能壓箱底,也從來沒給人看過。
從人格到文筆,胡先生是一個空靈的人,不應沾染於世俗。可認為他清心寡欲,雲淡風輕,也可認為他鮮廉少恥,薄情寡信…但,他的文字,真是好!
推薦閱讀:
※編劇在深夜寫完一集劇本是什麼感覺?
※男作家如何把將女性心理描寫得入木三分?
※如何評價寐語者的作品?
※有像twentine的作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