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設計中的設計》學到了什麼?


在互聯網時代應對信息碎片的方法


設計是解決問題 以人為本


回答的人好少,先放個先生合影鎮樓~~~

請無視我的工作人員吊牌。先生挺高挺壯的,目測身高185左右。

上大學的時候就讀了《設計中的設計》,感覺受益匪淺。

非常喜歡「All Design」的理念和書中對「Affordance」的解讀。

後來確實是很有幸居然能把先生請到重慶來做了一個講座,並且三生有幸全程隨行陪同。

期間和先生簡單聊了聊,雖然我英語沒啥自信,但是先生萌萌噠比我還生疏~~~

講座上和書中講的東西都能在公開平台上了解到,而在和先生有限的一對一交流之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一個詞——」cut off「。

如果說將《設計中的設計》比作內功心法,則」cut off「無疑就是招式總綱,這也是原研哉先生對其設計思想的最終表達,其實也就是對」少即是多「的具體闡述和實際產品展現。

原研哉先生自己也在說,他自己的設計,乃至日本的設計,是對全世界設計思想精華的吸收和再創作,所以《設計中的設計》可以看作是一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總結和具有高度設計感的表達,確實是值得多看看,多想想。

對,就是說的你,別刷知乎了,趕緊去買一本,回家多看看,多想想~~~


一本廣義設計的介紹甚至連介紹都算不上的書,僅是為了讀這本書而讀是從中學不到什麼的。

如果硬要說得到了什麼,那就是對設計領域進行更深層次了解的慾望。

設計中的設計、為什麼設計、寫給大家的設計書、設計心理學等等

說讀了這幾本書就敢夸夸其談說這是人人皆設計的時代、設計不難、學會了設計的都是吹牛逼。


啥都沒學到

那段時間買了很多專業相關書籍。這部也算是備受推薦了。

然而這書太玄乎了。

你想了解設計這個行業:看完你會覺得似懂非懂更迷糊。

你想提升自己的設計專業技能:沒用。

你想提升自己的眼界:幾個案例挺精彩的。

你想提升自己的書架逼格:恭喜你,大成功。


實用主義和再設計性


看完了這本書 我一直有個疑惑 這本書為啥賣得這麼火。

事先聲明——就我個人喜好上來說,我一直對這種玄學的東西比較反感。如果說要看哲學我寧可去看哲學史 和 那些哲學書。

原研哉的設計哲學一點都沒看懂反而更像是玄學,(而且我懷疑要看懂也很玄學)但是每次設計書單總會出現這本書。但老實說我並沒有從這本書里真正學到了什麼東西。當然幾個看問題的角度還是蠻有意思的,一個再設計,一個觸覺展 還有一個exformation的理念 。但是說實話對現在的我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啟發性。只能說像是一本開拓眼界的讀物,算不上一本需要特意去買來學習的書。全書真的是原研哉的感悟集但也僅限於此了。原研哉的《白》給我的也是這種感覺。未來如何看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有新手說要推薦設計書看,我會把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和《白》這兩本書首先剔除!

在沒有任何或者積累不夠之前看這些玄學一般的設計書我認為是有害無益的。未來會否對此有改觀我暫時還不確定,也許以後這行做得久了可能會對原研哉的書看完有所啟發,也有可能看完之後依舊覺得如此玄學,不值得一看。


不是學到的,而是每次看到這張圖都很想笑…


設計是經濟導向的,而藝術才是自我的表達。


設計的本質就是設計生活。

設計的物品應能達到「直指人心」。無論是簡約的設計還是在設計中純化元素,都是從人從感官(聽覺、觸覺、視覺等等)上去感受,最終能夠讓設計的東西感動人,讓人舒服。

這個達到用戶情感化的點便是應該在設計時挖掘的。

很喜歡裡面一句話:也許未來就在前面,但當我們轉身,一樣會看見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的雄厚資源。只有能夠在這兩者之間從容穿行才能夠真正具有創造力。


僅對最後一節的內容有共鳴和啟發,以下就這些內容進行展開理解。

在最後一節里,作者區分了「傳達設計」、「視覺傳達」和「平面設計」的區別,總結了「設計是什麼」的問題。原文大多已經拋諸腦後了,但這一節帶給我的共鳴和啟發卻印在我腦子裡。

我是這麼理解的:學過高中生物的都知道,物種是有傳遞信息的屬性的,他說到:「植物經過千萬年的進化,為了更強大的繁殖能力,它們設計了新的器官『花』,用以傳遞自己的物種信息」。而人類這種動物為了促進個體之間的信息傳遞,創造了紙,其後為了更好地利用紙而創造了印刷技術,到了現代為了更好地利用印刷技術又演化出了平面設計。這一切都是為了向對方傳達信息而準備的。

一旦這樣理解以後,我發現我以前所理解的(平面)設計,什麼「以人為本」、「極簡主義」、「扁平化」等等的專業術語和設計理念都只是表層意義的設計,而沒有透徹到設計這一項人類精神活動的本質。 以前我對設計的理解實在是太淺顯了,只是簡單地理解為某種設計技法,甚至只是Photoshop/Illustrator里的某個工具的應用。 有一種觀點就是這些是設計的「技」,而原研哉所說的是設計的「道」,我非常贊同。

而設計,雖不是具體的某個「技」,卻也不是非常高大上的「道」,這個「道」也是簡明易懂的。上面已經說過,它就是為了傳達信息而衍生出來的人類活動之一。甚至對於平面設計來說,它的服務對象就只是一切能顯示顏色/字體的印刷品/屏幕。真正重要的核心內容,是信息,和如何傳達信息,而設計只是解決後者的問題。

假設你有一個3萬字的策劃方案(信息),你需要向合作夥伴推廣這個方案(信息傳達的需求),本來是手寫在紙上的,一份肯定不夠,你只好去文印店複印個十幾份(印刷)。一疊A4紙給到對方手上時,對方發現:印刷順序有問題,第一頁下面的那一張是第N頁的內容,根本沒法閱讀。不用多說,這次策劃還沒開始推廣就已經被拒絕了。這就是完全沒設計的後果。也許有些人覺得這是常識問題,但頁碼按順序排列,其本身就是一種設計。只是從紙和印刷術的流行到現在已過千年,人們早已把這種超級無腦簡單的設計給融入到常識中去了

好在對方是你的老客戶,約你整理好文件後下次約談。你這一次用軟體錄入文檔(工具、技法),編好頁碼,把順序調好了,還編寫了目錄和小標題,注意到的字體的統一、對比和對齊,又檢查了一次錯別字和語法,還找隔壁的美女編輯給校對了一下,整份文件看上去輕快明了,心率還加了20。這一次交到對方手上:「嗯,我看完了,你的想法很不錯blablabla……」這就是重視設計的後果。

這個過程里你並沒有請平面設計師幫你設計一份文檔,你也許不懂平面設計或者也不在乎設計,但你很清楚自己信息傳達的需求:「我要讓對方明白我那足以改變世界的偉大想法!」這個需求驅動了你的項目,讓你不得不進行「設計」這個跟你的想法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的人類活動。這個需求也很簡單,只需要讓你的文檔看起來流暢、能看懂就可以了,相信在這個幾乎人人會用文檔編輯軟體的時代,大多數人都能輕易完成。

我所理解的是,設計並不是只有設計師能做到的事,從千年以前,到現在,每個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有具體的信息,以及明確的傳達信息的需求,設計是自然而然就發生了的,它早已融入到我們的腦子裡,甚至是所有物種共有的一項精神活動。

這就是我現在所理解的「設計」。

以上就是我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節學到的內容。


第一遍看,提煉了一些句子:

設計是什麼?

1. 設計不等同於創造,很多時候是在優化和升級

2. 設計可以解決問題,創造消費動機

3. 設計是一種經營資源

4. 對自然和日常行為的再思考

5. 「將人類生存或生活的意義,通過製作的過程予以解釋」(這句是書中原話,不理解但是看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怎麼設計?

1. 強調實用主義

2. 設計某些情況下是強化和利用有利的記憶

3. 「一無所有中蘊涵所有」(書中原話)

對其中的很多觀點還不是很理解,希望自己以後再讀的時候,能夠慢慢領悟。

書中提到的兩本書看上去很有趣:《世界地圖這樣讀》、《陰翳禮讚》,Mark 了!


面出薰的提案叫做 為了紀念日的火柴。

收集起掉在地上的小樹枝,在小樹枝的尖端塗上發火劑。小樹枝的形狀是優美的,這樣的設計能夠喚起人們對自然,火各種各樣萬物的印象。在生日或者其他紀念日用這種火柴來點燃蠟燭,會是非常棒的。



留白的力量

——讀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有感

2017年就這麼倏忽而過,在感慨時間過得真快的同時,不由越發感受到,眼下是個「物質爆炸、信息超載」的年代,身在其中,難免有些找不到方向的迷惘感。到底,什麼是擁有永恆審美價值的事物?今年讀完原研哉(Hara Kenya)《設計中的設計》,就好像森林中乳白色霧氣被陽光碟機散,我感覺不再那麼迷惑,且得到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感悟,有時甚至是一瞬間迸發的靈感。

原研哉,1958年出生於日本岡山市,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2002年成為無印良品(MUJI)藝術總監。

日本文化中,有一種對事物細節的精微體察力。他寫到:「日本的傳統顏色起源於平安時代[794—1185]的宮廷文化。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出一種文化,人們仔細觀察色彩的過渡變化,並將其反應到服裝的顏色、飲食、傢具以及日常表達的問候中。今天我們講四季,而那時候一個人要能以高度的感知力了解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或七十二侯[5日為一周期]這種精細的自然現象的過渡才會被認為有教養。這種過渡的速記法是「雪月花」這種術語,用草和樹描述自然變化的色度的詞語聽起來是模糊、微弱的,但就是那種脆弱性才得以充分滲透到人類感覺的最幽深處。一根細針,穿著超精細的一種顏色名稱的線,將我們感知微妙的一處了無痕迹地縫到另一處上。令我興奮不已的無疑是那內心所期望的目標被直截了當地射中時,感受到的快感和移情作用。這種感受中包含了某種憂鬱,因我同時亦認識到,這種精妙的感受在現在生活環境下已經退化的現實。」我覺得,這其實,也就是一種平安時代出現的「物哀」文化的表現了。

移動互聯網去中心化的時代,我們每個人每天接收的訊息也許是以前的數倍之多,有時會產生所謂的「視覺疲勞」,其實,很可能是因為太多的顏色對眼睛造成太多的壓迫,顏色代表信息,但沒有一種顏色承載的信息和白色一樣,能代表「空」以及「無」,能將畫面的深意上升到禪意的層面。

這概念很迷人,原研哉也將其表述得相當清楚:「『白』不僅是一種顏色,『白』必須被稱為一種設計理念……『白』不是『白』。讓『白』得以誕生的是一種感受白的容納性……不消說我們這裡所說的『白』不具有一般時尚色、消費色之屬性,亦非色彩理論的一項客體。其特性亦無法按傳統顏色的譜系予以闡明。『白』一直是一種概念和一種支撐美學的資源,人類意識的一項不變客體。」

當今年代,佔領受眾的注意力並非難事。每個人都能站在世界某一角落的聚光燈下,做15分鐘的明星。太多的資源和手段可以購買或暫借人們的注意力,「搶流量」,但有時又會意識到,「搶流量」似乎沒有想像中的管用?因為複雜的人類意識和頭腦,不是那麼容易被營銷手段操控和影響的東西,只有透過表層「看到」人們內心深層次的潛意識,將之表達出來,且打動受眾,表達者的價值才能最大化地得到體現吧。設計師,不消說也是表達者的一種。去除一切繁複的、不必要的裝飾後,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設計呢?

全書最後一章《設計到底是什麼》中,原研哉提供了一些總結性的觀點:「直到現代時期到來之前,世界一直需要巨大的威權。但現代乃是個體從威權中解放,能自由實現自己生活方式的世界。以革命和民主興起為標誌的現代社會的開始與集權政府的衰落是將設計從用於產生強制力的裝飾中解放的土壤,是發現理性與簡約價值的原動力。」

洞悉人心,體察心中最深處的慾望,清晰、優雅、審美地將之表達出來,這是我所理解的現代主義設計,也是本書給我賦予的一層新的認知。


等看完了來回答


我覺得這本書起初剛看完,並沒有什麼體會,完全屬於懞圈狀態,但當你看第二遍,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但相比之下,個人更喜歡深澤直人的無意識設計


買過的最貴的設計書。


設計不能單單只考慮視覺,有時候要通過觸覺,味覺來加強設計,設計本身的美感在於給人舒心驚喜的快樂,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作者更加的強調了這種貼心的實用主義,簡單大方環保舒適的理念。


大一在崇尚北歐設計的老師建議下買了《設計中的設計》,拿到手,「哇,我們時候能搞成這樣?」,「媽的泡妞利器」,「證明我是個設計狗的證據」……

我,一個對設計抱有無數幻想的歌兒,被這些有質感、有層次,簡約不簡單的設計迷上了,有了誓死要去日本看一眼的夢(雖說以前就有了,現在更深刻)。

哦對了,真的是簡約不簡單,我們平時看到的所謂簡約設計——麻煩靠邊站好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原Nokia移動團隊對Lumia950/950XL工業設計的思路?
海德堡印刷機好在哪裡?
材料有哪些表面處理工藝?
手機耳機孔的設計應該在機身頂部還是底部?影響設計的核心因素有哪些?
巴西的航空工業為什麼發達?

TAG:工業設計 | 知識 | 無印良品MUJI | 原研哉 | 設計中的設計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