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到底是不是西周太伯後裔?
01-07
吳國一直到春秋早期都沒什麼記載,到中期才零星出現,而且和中原遠隔了淮夷、長江,吳國是泰伯後裔這種說法真的很讓人懷疑。
但是,看黃池之會的記載,晉國言之鑿鑿: 有命圭為證,你們本來就只是吳伯,可是你們卻在東海稱王……如果你改稱吳公,就和你會盟……之後夫差命人朝見周王,周王也是把他們看作自家人。我覺得很奇怪啊。
這還是春秋晚期,沒有戰國及以後的文化動蕩焚書之類的,各國的檔案圖籍應該不會很缺失。作為姬姓的中心,周王室和晉國都毫不懷疑吳國的姬姓後人身份。由此我想到了疑古思想。我覺得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還是不能隨意否定史料記載吧。現在對這個問題學術界是怎麼看的呢?是相信吳國是泰伯後裔(當然可能是遷過去的)的居多還是認為土著冒名的多些?
是
最有決定性的證據:成書於戰國初期的《左傳》明文記載
魯哀公十二年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於吳,故不書姓。死不赴,故不稱夫人。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孔子與吊,適季氏。季氏不絻,放絰而拜。
魯昭公因為娶了吳女吳孟子,而為國人廣為詬病,因為當時宗族同姓是不能婚配的,觸犯了禮教。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在民間是廣泛被承認的姬姓國。
既然當時的人們都承認吳國的姬姓地位,可見吳國的血統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談談一些有利於證明吳國是太伯之後(實際是虞仲)的證據。考古資料,宜侯矢簋(鎮江出土)銘文,提到虞侯矢改封到宜。再北邗國也是姬姓封國,說明西周前期有能力將手伸到淮河長江下游地區。史籍資料,左傳史記甚至論語可以互相佐證吳為姬姓國。
左傳記載楚國君臣對話,說吳國是被隔絕在江東,這與西周中期淮夷興起威脅西周統治也能對應上。吳國蠻夷化也能說通
是,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我認為是的,或者起碼說吳國皇室有部分姬姓泰伯仲雍的血統。
推薦閱讀:
※清朝是否有將太后稱為「老佛爺」的習俗?若有,原因為何?
※為什麼春秋戰國城池或國的名字多數有右耳旁?
※現在還有「何不食肉糜」的現象嗎?
※關於考古奇才郝迪是真的還是假的?
※中世紀的人們是怎麼知道月亮的光輝來自太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