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英國前首相張伯倫對於希特勒主導的納粹德國擴張過程中的綏靖政策?
張伯倫這個人的評價非常複雜。
大家基本上把張伯倫著名的綏靖政策定性為軟弱甚至叛國,但是張伯倫本身的政治才華和首相任期中對於英國內部的建設和治理似乎還不錯,所以我想,如果丘吉爾未能上台,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貫徹到底,英國會有什麼樣的結局?順便一問:有人說——英國無論是否參與二戰,是否贏得二戰,英國註定會失去大英帝國的榮光和國力。對於這一點諸位怎麼看待?如果有些朋友認為確實如此,那麼這個問題是出現在時代,新型工業,新興產業結構對英國的影響,還是出在英國參與了戰爭對其財富和人力消耗上面呢?
謝邀~話說這是第一次有人邀我呢,謝謝題主~
張伯倫是一個好的衛生部長、財政大臣、保守黨政治家,本來也應該是一個好的首相,但是實在是生不逢時…他掌權時期實行的經濟政策和一系列社會保障是英國經濟復興、走向福利國家的先聲。然而在二戰這樣的背景下相比於丘吉爾這樣的克里斯瑪領袖,他過於軟弱了,這導致了他外交政策的徹底失敗。
英國(和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流的血實在是太多了,這導致了整個社會普遍的消極和幻滅。人們知道如果再打一場戰爭的話,索姆河一天死六萬人的悲劇多半還會重演,再加上他們尚未充分認識到希特勒德國是那樣的「純粹的邪惡」的反人類政權…產生出張伯倫這樣畏首畏尾的綏靖政策也是沒辦法的事。盟國法國當時比英國還要慫,作為德國在歐陸的制約者,「歐陸最大陸軍國」,他們從1935年開始有一系列機會,本可以把納粹扼殺於萌芽之中(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都認為如果1935年法國在德國佔領萊茵時出兵,只有十萬國防軍的德國毫無抵抗之力)…並且戰前在巴黎的美國人都認為法國人中間充滿了頹唐與失敗的情緒(放棄治療的感覺)。這跟法國在一戰損失更加慘重有關,也跟歐洲整體的社會心態有關。我是覺得法國輕易的投降和英國的綏靖(甚至德國的瘋狂)都同這種普遍的消沉有關。
如果英國一直堅持綏靖政策?個人認為事情不會有多大改變,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德國侵略波蘭已經是英法的底線,二戰仍然會爆發,但這樣不妨假設綏靖的英國會在1940年同意跟德國停火(國會真的有人考慮過,張伯倫本人也一度動心,但被丘吉爾壓下去了)…這樣的話德國同樣會入侵蘇聯,但蘇聯會是一個更積極備戰的蘇聯,德國不可能迅速消滅蘇聯(現實中德國跟蘇聯作戰前半期除了英國在北非的牽制外也基本相當於單挑),而日本註定了還會去偷襲珍珠港…這個時候以英國一貫的性格不會跟著美國來打落水狗么?
至於樓主最後一個問題…對,即使沒有二戰,英國的衰落都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和蘇聯崛起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了,無論英國還是德國都無法阻止的。
歡迎繼續討論…好戰必危,忘戰必亡。沒有及早和蘇聯結成集體安全協定是重大的決策失誤,蘇聯的確不值得信任,但卻值得利用,英國玩了那麼多年的離岸平衡,張伯倫明顯沒繼承前輩的手腕。最該被黑的是他在和希特勒會面後說: "In spite of the hardness and ruthlessness I thought I saw in his face, I got the impression that here was a man who could be relied upon when he had given his word."然後他把捷克給賣了。
順便一問:有人說——英國無論是否參與二戰,是否贏得二戰,英國註定會失去大英帝國的榮光和國力。對於這一點諸位怎麼看待?
——————
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蘇聯領袖斯大林在黑海北部雅爾塔皇宮內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制定了世界戰後的新秩序、重新劃分了列強的利益。
如果當年張伯倫這麼幹下去,英國人民是不是生活得更好我不知道,但這次雅爾塔會議上一定沒他的椅子。如果英國不參戰,戰後英國將被邊緣化,與「帝國」二字無緣,和當時在二戰中保持中立的西班牙一樣,在世界舞台上消失掉三四十年的時間,香港將提前五十年回歸,今天我們的小孩學到的將不是「英語」,而是「美語」,普通國人不仔細想想還回憶不起英國在地圖上哪個位置。張伯倫1940年11月9日在羞愧中死去,在6個月之前,張伯倫從首相位置引咎辭職,因為他碰到了一國領導人少有的待遇——朝野一致認為他要下台,在議會上議員們對他無盡的嘲諷、侮辱,「看在上帝的份上,快走吧」,議員們這麼指著他鼻子說。前首相呼籲他快點為國家做出犧牲「在這次戰爭中,沒有什麼比首相犧牲自己的職位,對取得勝利的貢獻更大了。」
為什麼呢?
其實即使英國不參戰,二戰的結局也不一定會發生變化,而張伯倫對英國國內的建設是有目共睹的,為什麼當時英國人還要這麼侮辱他?因為當時英國作為一個帝國,人民需要的遠不止是一個首相,他們需要的是偉人。
反法西斯陣營里的各國,也許不需要英國的介入也能贏,但他們在最黑暗的時刻迫切需要一個榜樣。能夠建設國家的領導人什麼時候都可以找得到,好一點差一點的區別。但力挽狂瀾的偉人卻不好找。
張伯倫把這個機會讓給了丘吉爾。他臨死前躺在病床上,收音機里反覆傳來一段慷慨激昂、令人熱血沸騰的演講:「若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在陸上、海上、空中作戰。盡我們的全力,盡上帝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去作戰,對人類黑暗、可悲的罪惡史上空前兇殘的暴政作戰。這就是我們的政策。」
「若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那就是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奪取勝利——不懼一切恐怖,去奪取勝利——不論前路如何漫長、如何艱苦,去奪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不能生存。」他聽著這些話,估計會羞愧得恨不能找條地縫鑽下去。是啊,演講誰不會?但為什麼這番演講不是他張伯倫來講?那不過就因為他是個信奉虛無主義的懦夫罷了。如何評價南明前督師對於多爾袞主導的滿清擴張過程中的綏靖政策?
您這麼理解大概就對了。
照理說德國距離英法近,蘇聯距離英法遠,你說他們怎麼擔心蘇聯甚於擔心德國呢?
無非是認為多爾袞可以劃英吉利海峽而治,李自成不可以罷了。
不會將綏靖政策貫徹到底的,張伯倫的確沒有認清楚希特勒是一個沒有底線的人。誰也不想要戰爭,能讓一下就讓一下吧。如果我們假設希特勒在吞併捷克後就此收手,如果日本在美國已經承認他在東北三省的勢力範圍後就此收手,很可能現在是另一番世界格局。不作死就不會死。總結教訓,不要把對方的讓步當著軟弱;永遠不要對貪婪的人作出讓步。
張伯倫其實並不簡單,他也是為了維持大英帝國,比丘吉爾成熟多了,然而很難預料希特勒就是個瘋子。把大英帝國推倒了,德國也完了,結國讓美國控制了歐洲
張伯倫才是試圖挽救帝國的人,雖然實際上不可能成功;丘吉爾則只是給帝國選了個體面的死法,或者就像大家常說的,給英國打了最後一針強心劑。在二戰里英國究竟得到了什麼呢?帝國丟掉了富饒的印度,丟掉了蘇伊士運河,丟掉了新加坡。最關鍵的是,英國再也不能光榮孤立了,他只能加入鐵幕的一邊,成為新崛起的超級大國的副手。事實上,1930年在經歷了布爾戰爭,一戰和大蕭條之後,脆弱的帝國已經無力再控制一場戰爭的走向,使它符合自己的期望了。丘吉爾榨出了帝國最後一點力量,然後帝國在勝利中毀滅。當然,從整體上看,英國能夠以幾千萬人口控制歷史上最遼闊的疆域,本來也是依靠幾場海戰的勝利和工業革命的產物,是不可能維持住的。張伯倫逆天而行又沒有成功,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也不值得惋惜。
英法早戰的結果很可能是損失慘重滅掉德三之後,被蘇聯人一波推下海。
這還是打贏的情況下,問題是英法機動兵力就那幾十萬老本,要是丟到德國被切斷後路全滅了怎麼辦?怕是英國本土都守不住了。
拋開榮譽而言,某種程度來講,像法國這樣躺贏二戰,不也挺好么?
如何評價鋼鐵雄心4的新DLC《Death or Dishonor》?歷史進程表明如下:就算英國人在二戰時選一個傻子當首相,15年後英國也不會比丘吉爾的選擇更弱了(他們只有英倫三島了)。我並沒有貶低丘吉爾,因為我是一個中國人,事實上,丘吉爾的選擇被證明對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有好處,英國在二戰前期單獨對抗納粹暴政,後期又幾乎傾盡國力打敗了納粹政權,否則搞不好8年抗日忒變成真真的14年抗戰。否則納粹可能把暴力屠殺推行到整個東歐,但是這個全世界所有國家確不包括英國,從英國的角度來說,徹底榨乾大不列顛帝國二百年的積蓄來打敗納粹德國,把整個歐洲變成廢墟,結果卻是讓蘇聯吞併了整個東歐和中歐以及西歐的一部分,美國接收了全歐洲的人才和資本,而英國呢?它什麼都沒得到!!所以我認為從上帝視角來說,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僅僅對大不列顛帝國來說也許比丘吉爾的硬拼更有利。
丘吉爾不懂戰爭,他只懂希特勒就夠了。
那現在聯合國五常就沒英國了
前面點亮的答案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歷史就是這樣詭異,當希特勒將他的黑手伸向波蘭的時候。
為什麼要問那麼多如果,歷史又不是薛定諤的貓
綏靖到底結果不會比打仗差很多
主要是一戰給打怕了,損失巨大,所以大家都不願再有戰爭,畢竟才過去沒多少年。
實際上我覺得他這樣做是為英國的備戰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我記得以前看過英國那個時間點的軍備,好像才剛剛開始準備,如果那個時候真打起來,未必會贏。起碼英國空軍和雷達網好像都沒有做好起碼的準備。
推薦閱讀:
※2017年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2周年紅場閱兵的演奏曲目有哪些?
※真的有帶勳章進攻的事嗎?
※1941年如果沒有美國加入戰爭, ,沒有日本支援的話, 坐擁歐陸的德國能否拿下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