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 App 不能取代第三方瀏覽器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用瀏覽器的次數越來越少,基本上都用手機 App,但總覺得不能少了瀏覽器。畢竟智能手機就像電腦一樣,瀏覽器都成了固定配置。如果瀏覽器有存在的必要,那麼第三方瀏覽器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裡?


先說結論:

這個問題是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觀點也幾度變化,在當前時間點(2015年4月),我的觀點是,移動端瀏覽器在暫時H5的體驗仍舊無法達到原生效果的此時,固然在重度、用戶重感知的需求上會讓步於App,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來看,仍舊始終會是一個大型入口,不會被完全取代。

早幾年,蘋果還未搭建起那麼吸引人的App大環境,瀏覽器非常常用,因為人們的手機端需求早於廠商們的App出現,人們不得不在手機上瀏覽拙劣的未經適配優化的電腦網頁,還備受網速、流量的困擾。(我是在描述當時高中/大學的自己)

而現在,移動端瀏覽器發展到今天,各家宣揚的點已經從最初的「省流量」(UC瀏覽器就是靠此起家)、「速度快」變為了「設計輕」、「嫁接讀書/視頻內容」、「應用大全」了。早幾年的激烈廝殺已經讓這塊市場基本只剩下了幾家巨頭產品,比如我個人換機後會裝的UC和QQ瀏覽器(前者感覺比較順暢,我一直沒有弄清楚是動效原因還是真有技術區別,後者是因為是東家的產品),搜狗瀏覽器、Opera、Chrome(我最常用的其實是這個..)都是比較小眾的了。

可能許多同學和我一樣,並不會在移動瀏覽器上使用它的應用大全(Web App)啥的,但即使這樣,移動端瀏覽器仍舊會是一個大型入口。因為,對於長尾需求、H5/App體驗差別不大的需求、搜索等需求形態來說,仍舊是瀏覽器比App更適合。

一個個看。

1、搜索

搜索對我來說,是一個要用時必須要能馬上做到,但頻次又不那麼多的需求。這類需求很適合在瀏覽器上來做,因為每次用戶換機後,可能不會馬上遇到搜索的需求,但總會隱隱感覺需要安裝一個App,這就是因為潛意識需要有一個東西可以馬上打開www.baidu.com來搜索。這裡想到一個事情,UC瀏覽器團隊可能也看出來了未來搜索會是移動端瀏覽器的很大需求原因,因此自己早早推了神馬搜索(當時說實話我沒看明白,現在發現當時的決策者的確是前瞻性強)。

2、長尾需求

長尾需求的典型特徵是不值得、懶得安裝/不記得要安裝這個APP,但是又偶爾出現需求,這時通常就用百度搜索,然後網頁解決了,這時也不得不依賴移動瀏覽器了。實際上,手機百度App目前做到App前5,原因就是人們的搜索需求和長尾需求加起來很多,又實際都是通過瀏覽器來作為產品形態承載,手機百度就自己做了一個瀏覽器(手機百度App實質上就是一個不用輸入URL的瀏覽器,實際上是UC和QQ瀏覽器的重要競爭對手)。

3、缺乏App而App沒用/做得太爛的情況

我們知道,某些網站是沒有App的,就不得不用瀏覽器。比如論壇,虎撲,貓撲等一些網站,還有一些常用但特殊的站點,譬如某榴。或者是App太爛了,和網站沒區別,比如貼吧(貼吧稍微做好點,都沒same啥機會)。

4、App和網頁的體驗差距不大的需求類型

在體驗上,並不需要特別的動效體驗的需求類型,或者說白了,就是在原生APP上和在H5頁上拉不開體驗差距的需求類型,也始終是更適合瀏覽器。典型的例子就是純粹的閱讀,包括閱讀小說、看笑話等。如果你只閱讀不筆記什麼的,瀏覽器完全夠用了,如果你看糗百不會發小紙條上面的,網頁版糗百也完全夠用了。特別是對基礎用戶,上面現象更明顯,比如我看書,會記筆記,會加色Mark,就得用QQ閱讀,而我爸爸,就始終只用瀏覽器看小說,我跟他說QQ閱讀體驗更好,翻書效果更舒服,他說哦哦,然後下次回家他還是在用瀏覽器(我分析根本原因是他覺得沒啥區別,那個翻書效果他不在乎,所以他懶得換,保持現狀)。小說這一點上,我認為它絕對是除搜索外、移動瀏覽器裡面使用率最高的需求,沒有之一,甚至超過看新聞。這一點我純粹靠個人在身邊的觀察和臆斷,但還算比較有信心,有知道的同學可以與我交流看看。(14:20,愉快地更新,有內部童鞋告訴我結論沒錯~)

說到未來的長遠發展方向,我倒不太明了,倒也沒深入想過,但覺得,在H5越來越強的未來,說不定Web APP會開始成為新的熱門的服務形式(不過國內,微信公眾號也在準備這一方面的事情),屆時瀏覽器又可能有新的機遇。不過說實話,我個人對H5體驗的未來始終看不明朗,畢竟對這塊技術不甚了解,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嘿嘿,中午在 @鄒劍波Kant 的答案下留言說我也寫一寫,那麼我就也寫一下:

話說最近真是喜歡曬數據,那麼我們先看 2個數據吧:

這兩張圖表的數據來源是Talking Data在2015年年初發布的一份針對中國移動互聯網人群的調查報告,我拿了數據重新做了一下圖表。

這兩個數據告訴我們幾點:

1、大多數用戶設備中的App數量在一個均值範圍內波動。

2、瀏覽器在移動應用中的覆蓋並不低,圖2顯示的是TOP20,瀏覽器在其中佔了15%(20個應用中有3席,請注意,百度雖然是搜索,但其實是瀏覽器形式進駐)

好,接下來是另1個數據:

這個數據是36kr與手機騰訊網的一份聯合調查,調查回收了92000份問卷,有超過4成的用戶表示已經超過1個月沒有下載過任何新的App了。

這張圖表顯示的是:

新App推廣的難度在增加。

結合上面3組數據,我個人可以推導出以下結論:

1、電商、支付、O2O需求變大。

2、微博和社交網站需求變小。

3、其他傳統需求幾乎變化不大,但遊戲、視頻、音樂需求增長快速。

4、除了必須使用App的,其他都可以用瀏覽器代替。

有沒有發現,第四點和提問中的第一點似乎在說同一件事。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手機App目前來說,還不能替代第三方瀏覽器。

這個問題其實是分兩層的:

企業層:

  • 資源決定做法

對企業來說,只要有用戶、有收益,是做一個App,還是做一個移動適配的網站,還是去做H5,甚至哪怕僅僅是運營一個公眾帳號,本身是無所謂的。當然,如果是App,用戶的體驗或許會更好,但是,那也得看企業是否有這個資源和預算去做一個App。

  • 難度決定選擇

我們剛才推導出一個結論:新App的推廣難度在增加。

那麼,選擇一個較容易的方式去切入,是否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如果類似UC、QQ這種手機瀏覽器,本身已經具有一定的份額,對於許多網站來說,瀏覽器之於網站,幾近應用商店之於App,選擇WebApp看起來並不是一個非常差的結果。

  • 收益決定投入

大多數用戶更習慣為遊戲、電商付費,那麼,那些難以從用戶手上獲得收益的類目呢?譬如,新聞、視頻,這些產品,是更多應該考慮在App上輕投入少投入,還是應該多投入呢?

用戶層:

  • 需求決定數量

對用戶來說,App本身並不需要很多(看第一張圖,雖然手機容量在增加,但平均每台移動設備上安裝的App數量,其實差異不大,全國平均的值是33個),但是,如果我們出這麼一道問題,你的手機空間不夠了,必須刪除App,你會選擇先刪哪個?我相信,即便是微信、相冊類應用佔了大量空間,你也不會優先刪除他們,但其他,就不好說了,刪了之後還會不會裝回來,還是選擇了其他產品,又不好說了。

  • 頻次決定選擇

用的多的,需要頻繁操作的,瀏覽器開網頁肯定不適合,需要一個App,而如果頻次不夠高,就不是必須要一個App來解決需求。譬如,我相信一定有人沒有裝知乎的客戶端,但是瀏覽器里設了一個書籤。

  • 習慣決定一切

用戶的習慣是很可怕的,也許一個單獨的App更好,但是如果他已經習慣了瀏覽器上的操作,你就很難改變它。

譬如,我是一個美劇愛好者,但是我的手機里並不是裝了所有的視頻App,安卓上,我只裝一個快手就夠了,iOS裝個奇狗就夠了。而我知道,我這種裝App的是一類,另一類人呢,就直接在第三方瀏覽器集成的視頻中心裡去看。

第二個問題:

如果瀏覽器有存在的必要,那麼第三方瀏覽器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裡?

如果上面我說的那句「瀏覽器之於網站,幾近應用商店之於App」成立,那麼手機瀏覽器就是一個入口。這個入口的重要性和搜索引擎的入口價值是一樣的。

所以,雖然不明確,但如果要討論第三方瀏覽器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個人認為:

  • 入口是一個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方向。這一點無需多說了,為什麼百度這麼在意移動互聯網,因為PC時代的傳統入口——搜索引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可能被削弱,這個削弱,來源於App的獨立入口,也來源於手機瀏覽器上自帶的搜索入口,譬如,神馬搜索——UC;搜狗——QQ;360搜索——360瀏覽器。

  • 基於瀏覽器的OS可能是另一個方向,這個已經Chrome已經做了榜樣,不用細說了,事實上各家也都有嘗試。如果有一天出現了BaiduOS、QQOS、360OS、UCOS,也都不必糾結,必然的,同樣,如果這些OS都像小米一樣出硬體,也並非是一個難以理解的事情,至於市場份額,嘿嘿嘿,我也不知道啊。

  • 以用戶瀏覽數據為基礎,尋找新的商業可能性。百度愚人節的神燈搜索未必就是一個段子,事實上,用戶的瀏覽行為數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還能夠嫁接到商業消費數據,那麼這個前景就很有趣了。

目前來說,可能這三點是比較能想的到的,而其他的,可能暫時還看不清楚。


這個問題關注很久了,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其本質是研究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化的內在思維。在這個問題上, @鄒劍波Kant@李暘還有 @張亮-Leo♂@Scarberry 寫的都很到位,我就順著他們的內容開個腦洞,補充一下。

先說結論:瀏覽器不可能被app應用所替代,這是一定的,但現有的瀏覽器模式一定會發生改進以提升競爭力,沿用傳統PC端瀏覽器思路和架構的瀏覽器是一定會被淘汰的,倖存下來的瀏覽器,或許變成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樣子。

在這問題上,我想說的如下:

1.平台。因為最近蘋果手錶出來了,我一直在考慮平台遷移的問題,在小小的蘋果表上,我們還會用瀏覽器么?

我買ipad先於買智能手機,在使用ipad的時候,我的使用習慣與使用筆記本差異不大,除了殺水果,保衛蘿蔔,用百度視頻看美劇之外,基本就是使用瀏覽器登錄頁面,甚至於因為輸入的問題,買了藍牙鍵盤。那個時候還沒感覺到瀏覽器有太大的問題。但使用智能手機之後,因為輸入問題的限制,尤其是網址輸入,瀏覽器的使用率反而提升了。直到我學會看積分牆,再跑到app商店裡刷關鍵字,很快瀏覽器就變得冷落。除了百度搜索自帶的瀏覽器跳轉,以及刷遊戲社區、看小說、領禮包用UC瀏覽器之外,基本不會再調用。

因此,我就在想,移動平台的形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應用需求模式,而這個模式的延伸,是諸多app應用前景的命脈。那麼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多樣化,誰能確定瀏覽器就會一定被淘汰呢?而將來我們用的那個瀏覽器,我們還稱其為瀏覽器么?

2.需求類型

順著前面平台變遷的話題,我想說的不是需求的種類,這一點劍波在「長尾需求」中已經說到了,總有小眾的需求是app無法提供的,這個給瀏覽器留下了足夠的生存空間。但我想說的是——「需求的模式」。眾所周知,瀏覽器的最核心應用方式是「文本呈現」,是通過視覺來提供服務,「瀏覽」嘛。UI交互基本以文字為主,雖然有語音輸入搜索模式,但不成為主流。不過,可穿戴設備越來越多之後,人與設備的交互,還會以視覺交互為主么?比如apple手錶,提示用戶的模式可能是聲音,可能是振動,這個時候,基於視覺表現的瀏覽器,怎麼辦?當然還有谷歌眼鏡這樣更依賴視覺的設備,但瀏覽器的呈現一定以不調用用戶太多精力為主,以防止用戶在使用時發生意外。

因此,瀏覽器一定要變,變得適應不同智能平台的調用和聯動,呈現出最佳效果。例如就像《七龍珠》里的戰鬥力探測眼鏡,或者《鋼鐵俠》里賈維斯的UI。

3.應用嵌入

「長尾需求」很有力的解釋了瀏覽器能夠生存的原因,因為人的日常時間耗用,和需求種類是有限的,以8小時睡眠計算,每天清醒的16個小時中,飽和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有上限,這註定人的需求和應用比較集中,但對於長尾需求,從頁面嚮應用進行跳轉,這一體驗並不好,壁壘其實挺高。

而現在的瀏覽器,已經注意到將這些長尾需求內置化,比如我基於「閱讀」的需求,用百度搜「劉慈欣」,百度可能就將劉慈欣的百科,劉慈欣作品集集中呈現在最前,省去進入多看、拇指等專用閱讀app的跳轉。再比如我基於「省錢」去天貓購物,而UC瀏覽器頁面登錄,會有5倍的積分和禮包回饋,這種聯動比app自身來的可怕,相當於「瀏覽器」這個app里內置的積分牆。如果在這方面瀏覽器能做好,未必會擠壓app的主流空間,但自身的使用活躍率和用戶黏性一定會大幅度提升。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便利」和「便宜」這兩點,聚合多種應用的瀏覽器,一定會比單個應用更有競爭力。

總之,瀏覽器正在慢慢變化,「需求聚合導入」的核心功能不會變,但如何承接這個需求,提升更獨特,更有稀缺價值的內容,是未來瀏覽器開發的核心。比如我現在還經常調用UC瀏覽器,就是因為「神馬搜索」的圖片和語音搜索呈現要遠遠強於百度,這方面的演算法和抓取做的相當獨特。百度瀏覽器則還是集中於文本搜索的強項。至於未來誰還能留在我的手機里,就看它們誰自身進化的更迅速了。

先寫這麼多,想到了再來補充。


我現在在用瀏覽器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我認為足以支撐我繼續在手機上使用瀏覽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個人隱私問題。

沒錯,我說的就是郵箱。另外我還有一個很惡劣的習慣,那就是「卡片依賴症」。先來說說卡片依賴症。

其實以前我不是這麼懶的,習慣了輸入網址,但是從用智能手機開始,輸入就顯得很麻煩,其實可以說這是PC端重度使用落下的毛病,但手機鍵盤的確在輸入的時候誤觸率極高,比如在iPhone上,刪除鍵我經常會誤觸到「L」鍵。這讓我越發痛恨在手機上輸入網址。

瀏覽器上的「網址卡片」其實可以看作是變向的App圖標,但是由「卡片」打開的網頁,其本質還是網站。比如我現在用的瀏覽器卡片排列是這樣的:

從這裡面可以看出我的日常上網習慣,當然只是一部分。第二行的中間兩個卡片不是我的,只不過我沒想好讓什麼更常用的網址停留在這裡,以取代它們,所以就暫時放在那裡了。就好比那已經被牆,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google一樣。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沒有出現郵箱卡片,那是因為我依然對郵箱網址保持了鍵盤直接輸入的習慣。於是當我使用手機瀏覽郵箱的時候,我依然會選擇手動輸入。回過頭來說,在手機上我保留了這個習慣是因為親眼見證反面教材——兩年前有個同事,在iPhone上設置了全部的郵箱,而且各種卡片密碼全部是身份證後六位。結果手機丟失之後,銀行卡被盜刷一大筆。

正如你們所看到的這張圖,鍵盤是簡體中文輸入法,切換的時候沒有shift鍵我就會因為經常習慣性地敲了空格而不得不重新輸入。而且還會按到很多次「L」。但是我一想到手機上存郵箱的風險,那輸錯我也認了。

另外就是在社交App當中,朋友粘貼的各種地址跳轉,這個時候多數App是不易用、不友好的——包括知乎App在內。換言之,什麼時候App能全部實現和對應的網址打通,也許會弱化瀏覽器的存在感。然後,下面這張圖也許會讓人別人笑話,但是沒錯,正在用手機瀏覽器在知乎上寫答案的SB就是我。App上不能正確顯示分段的輸入體驗真的很難受(幾乎可以說是反人類),不利於完成後瀏覽。不管現在版本有沒有改進,我都不願意再去嘗試了。除非真的沒有別的輸入和編輯環境可以用,要不然我極度避免通過App答題。

App有千好萬好,這個是我必須承認的,但有一點App目前沒法做到,就是搜索引擎入口。這個也許是在我這裡,手機瀏覽器能夠續命的另一個理由。任何產品都有它的用戶黏性根基,包括瀏覽器在內。我目前在用UC,說真的我對瀏覽器沒有什麼特殊的產品喜好,正如我看門戶的新聞App,我想看的內容基本都是一個德行。但瀏覽器首頁有一個搜索引擎卡片,就能滿足我的大部分需求,這就是UC對我的黏性所在。也就是說,哪天這個卡片不見了,那我就要考慮是不是更換了。當然要是有個emule就最好了……

另外一個是每日資訊。每日資訊是我判斷當前新聞熱點走向的一個窗口,這個所謂的判斷是基於一種職業習慣,也就是說只要看幾條社會新聞就能明白現在受眾關注的熱點在哪裡,而我自己如果要做新媒體,那麼差異化會從這些熱點當中反推,也就是說避開競爭的熱點區域。如果要說「第三方瀏覽器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裡」,我想應該是更好地將搜索引擎進行強化,另外在界面上,實現自由度更大的個性化設定(目前為止亞馬遜、58同城、趕集、美團這些,和我的生活需求一點邊都搭不上,更不要說有緣網),強化用戶體驗的同時增加黏性。至於App,因為類型過於鮮明,因此功能個人化反而不好實現,除非單一的App能夠平台化,集成越來越多的功能,拓展入口,但要是這樣,App的功能反而會同質化,就好像當年瀏覽器的競爭一樣。


這就跟淘寶永遠不會被天貓淘汰是一樣的。

如果說App解決是定製化需求,瀏覽器擅長解決的就是各種長尾需求。


網站太多


自己本身也一直做客戶生態方面的工作,所以這個問題也研究了很久,而今天也才看到一篇振奮忍心的文章,我會先談談這個文章,再談談自己做web與客戶端以來的感悟。

且看這篇文章,Google Fizz:讓網頁應用戰勝原生應用,這個項目要完成的目標是網頁應用所要表現出的性能和功能都得跟原生應用一致,以下幾點是否足夠讓你興奮,如果web能實現以下幾個點,誰還願意去遵循3個平台的不同規範,碎片化的安卓生態和難以維護的渠道而開發app,而現在中國的手機廠商所建立起來的生態的故事也是如此的不堪一擊,甚至蘋果生態的神話也可能會是過去的故事,幾個點如下:

1、Chrome會在手機主屏上建立標籤,讓用戶便捷地訪問這些應用,入口上,這些應用在桌面,而不是瀏覽器,在搜索引擎中找到Web應用在發送應用到桌面的過程也很方便,搜索引擎可能重新返回移動端的入口地位;

2、讓網頁應用可以更好地在離線狀態下工作,Google推出了一個名為網頁清單的技術,允許程序員將有用的信息打包封裝,比如一個網頁應用圖標,或是沒有網路連接時可顯示的信息,這樣你的Web應用實際上和客戶端一致的保留在了本地,可以離線服務;

3、另外網頁應用可以給用戶發送提醒了,比如來自社交網路的更新,或是對象發來的電子郵件,當然前提是用戶同意接受通知提醒,和app的noti一樣,用戶可以收到你的實時推送;

當然在系統底層介面的開放上,獲取google會做出更多努力,這樣Web能夠使用那些硬體級別和系統級別的服務,為你開發出真正的和客戶端一樣的應用,而應用們由於Web也會重新邁向開放,信息也會重新由Link聯繫在一起,這很美妙,不是嗎?

回到這個問題,整理了一些自己的觀點,為何我們還用瀏覽器看We:

一、瀏覽器本身是屬於Web瀏覽工具,與其說為何客戶端沒有取代瀏覽器,不如說為客戶端為何始終無法打敗Web,以至於用戶會一直使用瀏覽器查看Web。

二、說到客戶端,不得不說說客戶端賴以生存的基礎,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是移動客戶端流行的主要因素,移動互聯網最典型的特徵在5個方面:onsolomo+link:

on:online,突破時間限制的無時無刻不在線,上網時間的徹底碎片化;

so:social,遠高於PC的網路人群覆蓋,基本上實現全民入網,為社交網路的垂直化和普及到所有人提供了基礎;

lo:local,移動互聯網與LBS技術讓基於本地位置的服務成為可能,全民入網為線下服務真正對接線上提供了基礎,也就是所謂的O2O,這也是為什麼O2O只能在移動終端全面普及的時候才能爆發的關鍵因素;

mo:mobile,突破空間的無處不在線,上網空間的徹底多元化;

link:連接,通過主動推送機制,建立人與設備的鏈接;

Web在以上5點的差異上,前4個點和最關鍵的一點link,Web都沒法與app相抗衡,以至於我們使用Web的原因還停留在最基礎的瀏覽信息,找信息。但Web並非束手就擒,相反客戶端某些天生的缺點開始體現出致命的弱點,比如封閉和難以跨平台。

談到這個點,就得說Web與客戶端的本質差異了,不管Web與客戶端在技術層面或者用戶體驗有多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於Web是開放的,開放不僅僅體現在數據上的開放和連接上的開放,更體現在平台上的開放,面對所有平台開放,也就是跨平台,而客戶端是封閉的,封閉體現在內部的頁面也是封閉的相互之間無法和Web一樣自由鏈接,外部體現在應用之間相互孤立,無法向Web那樣從應用A跳轉或鏈接到應用B,對於生態體系上,安卓應用和IOS應用被巨大的平台差異所割裂。

移動互聯網和桌面互聯網最重要的區別在於,桌面互聯網更多的會突出信息服務(連接信息、信息對稱),而移動互聯網會是傳統商家徹底將線下服務搬到線上的平台。

客戶端封閉與難以跨平台造成的後果便是,為傳統、中小擁抱移動互聯網創造巨大的難度,大量傳統、中小企業想擁抱線上,且不說說服用戶下載自己的app,光是自己卻開發、維護、推廣自己的app在各個平台的app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這樣的方式去擁抱移動互聯網對於傳統企業無意意味著巨大的資金成本。

當然企業從來都不是傻的,他們會抓住任何新的平台去擁抱線上,微信這樣的跨平台解決方案變成為了中小企業和傳統企業進軍移動互聯網的主要手段,無需複雜的開發、渠道推廣與後期維護、也無需用戶下載,用最簡單的數據表明,60億人的移動互聯網一定不是上百萬個app就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那些需要靠移動互聯網發展業務的線下企業已經註冊了幾百萬個微信公眾平台,在連接線上與本地服務這件事情上,跨平台的微信公眾平台已經成為了傳統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主要選擇,以至於微信提出了連接一切的口號,可以說微信是最符合移動互聯網onsolomo+link特徵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在線、社會化、本地、移動+主動推送帶來的人與設備的link。

關於Web弱勢的結果便是搜索引擎在移動端的持續邊緣化,一直以來搜索引擎依賴的Web是link,通過link建立起人與信息,信息與信息的鏈接,客戶端反其道而行之,客戶端的產品載體是脫離link的Native view,客戶端的大部分內容也是Nativeview,是不同於link的封閉世界,每個客戶端更像是孤島,而搜索引擎根本沒法通過蜘蛛爬到這些內容,失去link信息能力的搜索引擎自然被風頭正盛的客戶端所阻擊。

雖然很多人都在爭論到底web與客戶端誰是未來的問題,無爭議的事實是,目前移動端產品形態大部分都以端的形式存在,至少目前的移動互聯網還沒有任何純粹的web產品能夠有客戶端產品那樣的影響力,但是在客戶端固有的問題下,我並不認為Web沒有重回主流的機會,相反Web的優勢註定了Web早晚會重回移動互聯網舞台中心。

看看google所做的事情,大家就會明白,Web與客戶端的戰爭剛剛開始,隨著Web的反擊,客戶端建立起來的生態會逐步瓦解,或者不會成為主流,無互聯,何以為網?封閉與閉環永遠會被拋棄,而那些一直追求的開放與link才是互聯網的核心!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我是產品狗」,與你分享產品經理那些事!


說一些個人非常淺顯的觀點。

我們把所有的獨立信息看作是放在無數個有獨立鑰匙的保險柜內部的寶物,我們現在手裡有一把鑰匙。

瀏覽器,不管你從哪個維度進來,用鑰匙打開鎖,相應的保險柜就會打開並且自動呈現在你的面前,你換一把鑰匙插入同樣的那把鎖,另一個相應的保險柜也會打開放到你面前;

而手機APP呢,你可能需要站在特定的保險柜前插入鑰匙,但是發現裡面的寶物光彩照人。

瀏覽器的優勢在於入口統一,這是瀏覽器的必要性,但是後續的內容分散;手機APP優勢在於內容垂直,內容組織性更高,但是用戶的獲取第一步可能存在的門檻會比較高,個人認為是用戶內容獲取的上下流兩個渠道流程。

搜索入口→應用推薦是一條非常具有價值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流量獲取途徑,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騰訊,搜狗,360都要做搜索了。

第三方的瀏覽器,我也覺得是一樣的,能夠根據關鍵詞,結果裡面顯示出 關鍵詞信息展現形式(視頻,文字)+相關移動應用分發。

內容搜索,國內有個模板,叫豌豆莢,不過目前來看,也沒有做的很好。


先說結論:

手機App不可能取代第三方瀏覽器, 甚至還有可能被瀏覽器取代. 客戶端被瀏覽器取代這個過程在PC時代已經發生過了, 在手機上未必就不會再來一遍.

在PC時代, 最開始也是一大堆的客戶端軟體, 不管做什麼的都要搞一個桌面客戶端.做SNS的, 像當時的校內(現在的人人), 微博都有桌面版,現在還有人用他們的桌面版去刷feed流?(當然他們的web版也沒啥人用了....) 各大視頻網站優酷, 土豆, 搜狐也都大力推廣自己的客戶端, 現在也都是直接打開瀏覽器看視頻吧? 最扯的是像谷歌, 百度這些搜索引擎都要出一個客戶端...

結果現在呢, 有幾個人會用那時那些亂七八糟的客戶端的?

在遊戲行業這一點更明顯, 最開始所有的網遊都是端游, 動輒幾個G甚至幾十G的客戶端. 後來慢慢興起了頁游, 很多輕量型的遊戲都轉成網頁形態了, 因為"打開瀏覽器就能玩"確實比花時間下載客戶端方便啊.

在PC時代, 這個過程顯得很自然, 沒人會覺得奇怪, 其中的邏輯不能更簡單: 打開瀏覽器就能用確實方便, 而且體驗也不比客戶端差; 裝客戶端費時費力, 佔用電腦空間, 不想用的時候還要刪除. 有什麼理由去裝一大堆的客戶端軟體?

那麼在移動時代, 這個邏輯有變化嗎? 很明顯:

1.瀏覽器內的應用"打開就能用", "方便快捷" 這點優勢依然存在.

2.但瀏覽器內的應用體驗要比原生App差很多.

一方面受限於手機的局限性(計算能力, 屏幕小等)和相應技術(H5)發展水平, 另一方面由於行業巨頭的推動(主要是蘋果搞的App生態體系, 如果沒有蘋果這麼牛逼的角色推動我認為目前移動App行業不可能火到現在的程度), 導致目前手機瀏覽器內應用的體驗要比App差太多, 所以在目前來說, 確實是原生App更有優勢.

但原生App不夠方便的缺點也是致命的. 當你出門在外想要使用某個服務的時候, 如果你手機上並沒有安裝相應的客戶端, 不還是要打開網頁版? 當你有一個特別低頻的需求(比如要查一下若干年前某一天的陰曆是幾號), 你願意為此專門去找一個相關應用? 現在就打開你的手機, 看看你裝的每個應用最近一次被打開的時間是多久以前? 你一定會發現一大堆不怎麼用的應用.

總得來說, 對於一些使用頻率極其高的應用, 比如微信, QQ這種級別的, 或許還值得專門裝一個App. 但對大多數的應用的使用頻次來講, 通過瀏覽器使用也不會特別麻煩.只是目前網頁版的體驗太差, 所以用戶才不得不去安裝相應App.

這只是因為移動互聯網還沒有發展到足夠成熟的階段, 這和當年各個網站亂出客戶端軟體的時代是一樣的. 但手機屏幕在變大, 處理能力越來越強, 我相信移動瀏覽器的技術也會越來越進步. 那麼, 如果有一天, 瀏覽器中的應用的體驗能夠和原生App一模一樣, 就像拷屏一樣, 你還有理由去裝一大堆各式各樣的客戶端嗎?

歸根到底, 互聯網永遠是長尾的. 想要用一個又一個垂直的App把互聯網切成一塊一塊裝入到手機中是不可能的. 但瀏覽器卻卻可以作為一個統一的入口, 讓用戶在無垠的網路中無縫暢遊. 雖然目前由於體驗原因瀏覽器無法抗衡原生App, 但從長遠來看, 瀏覽器不可能完全讓位給原生App.


淘寶+新浪體育+直播吧+京東+知乎+豆瓣+果殼+騰訊新聞+……等等第三方app佔用的內存肯定比一個UC瀏覽器大吧。反正我覺得一個瀏覽器頂這麼多app,減少內存佔用又能提速,實在超值。

BTW,1024和91你懂的。。。


瀏覽器是雲計算,雲計算的優點就是瀏覽器的優點,瀏覽器不僅不會被取代,還會成為主流


在中國,瀏覽器能刷Instagram,app不能……


昨天在kant微信帳號下也回答過,個人觀點是:

1.需要沉澱數據並使用的場景,app會勝出;

2.不需要沉澱數據、但需要訂閱push或借力微信關係鏈的場景,微信公眾帳號會勝出;

3.非1或2的長尾場景,現階段瀏覽器H5更合適,除非將來大家喜歡用語音交互了,語音助手類產品會有替代之的可能(注,有可能是從手錶、車載、機器人或家居等場景,倒過來延伸語音交互的接受度,因為純手機場景,不太適合語音助手形態,觸屏操作更快。)


樓主一定很少上1024


我的原則是能用瀏覽器完成的,並且用瀏覽器的體驗跟app差不太多的情況下 我就不用app


這個問題你應該反過來問。什麼時候瀏覽器能取代app。這個在pc時代就已經明確了的發現方向只不過因為智能手機的出現推遲了一小下。為什麼要因為使用一種服務而下一個app呢?


除了功能性的app無法取代外,其他app都可以通過webview,簡單又清爽,舉個栗子,

打開安卓版chrome,輸入http://taobao.com ,點右上角三個點,添加到主屏幕,然後你會發現,這是個驚喜。


瀏覽器更多的功能在於搜索和跨網站跨app的特性

比如我找文章,這個時候我可以用瀏覽器搜索,他可以搜出微信文章,博客文章,論壇帖子……

看新聞,看一件新聞,僅僅看一個app的難免是一家之言,這樣我可以在瀏覽器中看到很多對著一件新聞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解讀等等……


當你想知道手機wifi是否好用時,你不會打開app去嘗試鏈接。

你會打開自帶瀏覽器,然後打開百度看一下是否能連上。

APP是特性及上層功能,自帶瀏覽器是共性和基礎功能。

隨著手機系統的發展,第三方瀏覽器真沒有必要了。


對我而言,原因很簡單,因為各個網站都在力推APP,所以我看著煩,就不想順著他們的心思來。就這樣。


推薦閱讀:

Android 上最好用的瀏覽器是什麼?
搜狗手機瀏覽器是不是流氓軟體?請問怎麼卸載?
為什麼 Android 上內置瀏覽器(不是 Chrome)的性能很差?
如何評價via手機瀏覽器?
從 PC 到手機,中國互聯網巨頭在瀏覽器這個領域做得怎樣?

TAG:手機 | 網頁瀏覽器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 | 移動瀏覽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