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身邊長大或者寄養的孩子的心理狀態會有些什麼樣的問題?如何找到自己缺點的關鍵並去改變?
父母不在身邊長大的孩子比如說:從小寄養在親戚家,或者從小奶奶帶大,爺爺帶大這種孩子。在長大以後會出現些什麼樣的心理問題嗎?
因為題主本人就是親戚家長大的孩子,父母一直在國外,現在是二十六七的年齡,越長大越發覺自己的性格和心理有一定的缺點缺陷,比如自卑自閉孤僻等。但是小的時候明明是特別陽光樂觀給大家帶來正能量的小太陽。現在自己的性格卻越來越糟糕。想改變想變得更好又不知道從何下手。來問問同樣父母不在身邊的朋友是否有過同樣的疑惑?
這是我另一個相似問題的答案,問的是「感受」:看別人和父母像朋友一樣相處,內心羨慕無比,卻又故作堅強說我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獨立不好么?看別人一家出門,自然的挽著爸爸或媽媽的胳膊,或者從背後雙手環住爸媽的肩頭親切的說悄悄話,自然的討論哪條裙子更好看,自然的頭靠著頭玩自拍,而自己家卻是永遠隔著那麼十幾公分的距離,家裡甚至連小時候的一張全家福都沒有,自己逛街買衣服。開家長會自己的位置從來都是空的。生日的時候都是電話里一句「買點好吃的給自己」,嘴裡答應著實際上依然和平常一樣或者更沒胃口,有時候想不起來,過了幾天自己突然才發現「啊,前天原來是自己的生日」。一個人報道,畢業,一個人背著行李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第一次來姨媽,以為自己會大出血要死了。發育的時候乳房有點痛,以為自己得了乳腺癌要切掉。 別人問你家女兒多大了,一個回答24另一個回答25。從來不會和他們說心事。最後,在心裡默默發誓不管將來混的如何,小孩一定要養在自己身邊。
再來說說心裡方面的影響。首先,我有時候也經常會自卑等,甚至厭惡自己的性格。我自己覺得可能因為不在父母身邊,學習或者做事做的很好卻沒有人表揚你,心裡先是高興而後會惶恐有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總之,就是會沒法獲得自我認可。其次,因為不在父母身邊,沒有親一親或者抱一抱這種親密互動,對著別人我更做不到這樣,導致我長大後經常會羨慕可以和別人隨意挽手,女生間「襲胸」玩鬧等這種身體或者皮膚上的接觸。望深了說就是感覺自己建了一層殼把自己包圍起來了,渴望打破卻又做不到。我記得有一次和一個朋友在一起,她說她頭有點痛,旁邊她的男性朋友自然的把手覆蓋在她的額頭上試試有沒有發燒,而我當時先是震驚而後羨慕,最後鼻子發酸想哭,因為除去做遊戲這種必須時候,我已經不記得和別人有這麼親密動作是什麼時候了。還有,比如和別人交朋友沒法做到交心,什麼事都自己扛。還有很多,寫到這裡吧,有些語無倫次,委屈一大把,這是我自己的感受,不從學術方面分析。我先哭會去。
寄養長大的孩子與他人相比,最大的特徵是——追求安全感,卻一直得不到安全感。
因為寄養的孩子寄人籬下,他會經常會擔心自己做錯事而遭到別人的責備,所以在寄養環境下長成,他要時刻提防自己不要做錯事,像林黛玉進賈府一樣。
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
而在原生家庭就不一樣。做錯了,責備自己的是自己的父母,手心裡長的肉,打罵起來父母也會疼惜。所以在寄養環境里長大,他要時時保持緊張,不要犯錯,焦慮的情緒會一直伴隨。
孩子對父母有天生的依戀,在受到委屈、挫折時,孩子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父母,因為在他們那裡可以找到安全感。
在寄養家庭里,因為父母的缺失,他們對別人很難產生安全感。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說是無私的,旁人的愛總歸是有限,而有限的愛經不起「揮霍」,所以他會小心翼翼的維護與別人的感情,害怕失去。
這樣造成敏感的特性,他會時刻去觀察別人的臉色,怕自己冒犯他人。
敏感的性格很容易遭成自卑,自我封閉。因為他想的太多了,那怕優秀的人與普通相比都會有不足之處,更不要說普通人了。而敏感的性格會放大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優點去比較,比較來比較去,慢慢就陷入自卑中。
因為自卑,加上缺乏安全感,他會通過封閉來保護自己。這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把自己封閉了,雖然得不到安全感,但也不會受到傷害。
這樣會導致他很難與別人建立起親密感情。
親密感情的建立需要「坦誠以待」,而他刻意的保護自己又很難做到。即便是做到了,因為缺乏安全感與性格上的敏感、自卑,他會經常懷疑對方,甚至是懷疑自己。
他對別人十分在乎,卻因為性格的關係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有時候一句關心的話都感覺難以啟齒,而內心卻充滿激烈掙扎。
更有甚者,因為感情封閉的太久,一時無法打開,對親密感情完全無法適從。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里有一句話: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感到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用這句話來形容寄養長大的孩子,也許合適。
然而無論怎麼樣,明天的太陽會照常升起。對於成年人而言,最重要一點是擁有一件值得奮鬥的事,與人建立親密感情很難,但事業不會。
奔跑吧!
不簡單是寄養,算是托養,直到長大父親也沒個家,都是回長大的大爺家,大爺家也是一個畸形的家庭,其實家裡的每個人都承擔不同的病態和痛苦,所以從小沒有歸屬感,跟誰都有疏離感,還好現在慢慢的有了自己的人生,也慢慢得到了身邊人的認可。性格有很多缺陷,缺點:敏感,在公眾場合害怕別人關注自己,在乎別人的感受,會不自在,這就是不能自然的和很多人相處吧,親密關係也是不會輕易地建立,性格有些唯唯諾諾,懦弱,自戀又自卑,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優點:能體察別人的不舒服,能吃苦,以前內心充滿了不滿,長大了,學會接受這一切,這不是他們的錯,換者說,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容易,你怎麼知道他們經歷了怎樣的過去,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宿命,不要總是比較。
這有一半其實是取決於自己的,成人後肯定會意識到這些問題,既然小時候沒有培養出這樣的性格,那麼自己就要學會試著去改變,如果成人後依然是沉溺於自己的世界,那麼這性格就會伴隨他一生。改變性格的方法就是多思考,去關注別人的世界,關心別人的同時就會收穫別人的好感。學會付出是改變自私的方法,一個自私的人可怕就在於他自己也意識不到這是自私的表現。
其實我也是一樣。但人得往後看!其實反過來想,健全家庭的孩子就一定善良,無私,勇敢嗎?他們也有些缺點,比如嬌縱,輕信,狂妄,莽撞等,他們也會有自己的煩惱和傷心事。不要沉迷過去的傷害了,會讓你怨恨父母,討厭自己,讓愛你的人難受,重新開始了解自己,接納過去的我,造就新的我,給自己找點事做,找點愛好。重新出發就好了!別糾結了,放開過去亦是放過自己。
孩子沒有父母在身邊會缺乏安全感....童年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是人的心理在一生中都會不斷修復、不斷完善。
我的寶寶因為嫌我窮而離開我,因為我月薪才幾千塊(3000-7000).......
寶寶五歲那年見過爺爺奶奶以後非要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因為他們物質生活比我優越得多......我沒得選,孩子跟著我連戶口都沒有,而我不可能再回當初導致我決然離家出走的地方。。。。。
現在已經過去五年了,我也在擔心寶寶的心理健康。但是寶寶習慣了在爺爺奶奶家的生活,幾乎不再認我(我打電話過去的時候,她像奶奶教她的那樣:聽到我的聲音就掛斷電話)。。。
其實我真想告訴她這個世界的真相,爺爺奶奶灌輸給她的金錢觀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
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我都不匱乏;在這個城市,收入比我低、比我窮的人還有很多,我只是個普通人、在城市裡過著平凡的生活,我曾經拼盡全力一個人養了她五年。。。做為外地來的高二就輟學有心理障礙的16歲姑娘,那些年我已經儘力了......
我就是傳說中爺爺帶大的孩子。喜歡和老人聊天/容易和幼兒交流熟悉病人護理工作/臟活累活對抗戰/新中國建設/wg/有很多感觸
喜歡看科技記錄/檔案解密/宮闈野史
不喜歡看綜藝/八卦/娛樂/大熱劇集日常生活節奏慢不適應高強度學習工作對朋友很謙讓/不願意麻煩別人對親密的人無條件的依賴像個孩子玻璃心/慫/軟柿子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嬰兒對其主要撫育者(常為媽媽)的依賴表現出不同的模式。人們普遍認為,某些嬰兒只要飢餓、尿床和受到驚嚇,就能發現馬上會得到悉心的照顧和呵護。嬰兒哭喊時,慈愛的撫育者總是如約而至,得到此種呵護的小寶貝們就能舒心地依賴他人,覺得他人可以信任,能從別人那裡獲得安全和友善。結果,這些就發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戀:他們快樂得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處輕鬆信任的人際關係。其他嬰兒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對孩子的關照無法預測而且並不持續,撫育者有時熱情關注,有時卻心不在焉、焦急煩躁,有時根本就不出現。這些孩子就會對他人產生焦慮、複雜的情感,這種依戀類型就是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這些孩子由於不能確定撫育者是否以及何時會回來關照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
最後第三組嬰兒的撫育者在關照孩子時,帶著拒絕或敵對的態度勉強為之。孩子就會認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與他人的關係上畏縮不前,表現出迴避型(avoidant)依戀。迴避依戀型的孩子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認為早期的人際經驗會影響個體後來人際關係的發展軌跡。的確如此,孩子依戀類型的差異表現得如此涇渭分明,所以依戀過程成為研究的熱點。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親密關係與心理http://weixin.qq.com/r/7kQEHIrEE9dsrc5-9xH8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小時候,我家條件很不好,我爸爸是家裡的老大,我家叔叔阿姨的孩子都是在我家養大的,我雖然不是被寄養的,我也覺得我受到了傷害,我到現在都覺得我父親不愛我,我和媽媽在他心中永遠沒有他那些親戚重要,其實寄養受傷害的不止是被寄養的孩子。
一樣的現在整個人都是麻木的
我從小到處寄人籬下,覺得對自己現在性格影響很大,自私,不懂得用正確的方式關心他人,戀愛中對戀人不信任!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一直在尋找治癒的辦法,前幾天去聽了薩提亞個人成長工作坊的郝宗媛老師的講課,她以情景劇的方式讓我明白了首先是接納自己,其次懂得自己,問問自己內心需要什麼,讓後去最大化的滿足自己,而不是期望通過別人來滿足自己!
《與神對話》也是一本很好的書,《論語》也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問題! 非常幸運的是我們了解到了自己的缺陷,並積極的尋找解決的途徑,只要願意,一切都會變得好起來!不是問題,另外一個人是你也是一樣的。
有啊,小時候挺好的,懂得感恩,乖巧聰明懂事,後來就有點越來越陰暗,長大了以後,我發現,跟父母長大的孩子都會很向著他們父母,可能要很久這些孩子才能從別的角度看清楚他們父母是怎樣的人吧,我從小跟姥姥姨媽一起,當姥姥姨媽把我帶給我爸媽的時候,我就覺得她們拋棄我了,當我開始信任我爸媽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怎麼順我的毛,每次都碰我的逆鱗,然後我就感覺全世界都把我拋棄了,那段日子真的很痛苦,我真的是活一天是一天,我當時都計劃好不貪戀這個世界,不對生活抱有希望,準備活到下個星期,活到12,13歲吧活到某個暑假結束,但是一個星期一個星期的過去了也沒捨得讓自己去死。再加上轉學,一個陌生的學校,我連教室都找不到在哪裡,陌生的小區城市,七八歲的我還是挺恐慌的。這種感受跟著我長大一直都沒有著落,即使父母再怎麼做我也無動於衷,想家是想念在最孤獨的時候陪伴自己的那張床,那間房,那首歌,那空氣的味道吧。但是也不全是這樣的,有的父母很會教育孩子,知道怎麼才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好,孩子也不會有什麼陰影。生活要繼續啊,不能活在仇恨里,再長大一點又不跟父母生活了,但是也回不到從前,因為心理成長的原因,生活中有很多事都不能集中精力,所以,可能一事無成吧。。。但是必須要走出來啊,現在也不缺情商高低,畢竟長大了,能靠自己做的事越來越多,希望以後會慢慢變好啊。
跟我一樣 很小在外面交友都是小太陽的情況 直到後來後知後覺 重新審視這一生 找到原因後開始沉浸在這種情緒里 很難出去了 心魔抓住了 即使自己知道
不親近
寄養在姨媽和外祖父母家,感覺也是討好型人格,格外會討好人(ps侯佩岑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可以搜一下她的家庭背景)。還有就是現在長大後由於帝都房價太高,導致不得不和父母住,感覺就是太TMD難受了。媽媽習慣了自由自在的日子,不做飯,不許我用廚房,不許我早上在她化妝的時候去洗手間,地上掉根頭髮要和我嚷嚷半天……總之就是在家什麼也做不成,上班累了回家不僅不能休息,還要被挑剔。後來我果斷出國了。
而且父母常年不在我身邊,還在海外,對我挑剔的極其嚴重。其實我比他們很多在海外的同事的孩子強多了,我們這些和留守兒童一樣的小孩出事的不在少數。什麼非要嫁給癮君子的,上不了大學的,出門打架的都不在少數。我初中經常班裡第一,高中也讀的重點高中實驗班,但是父母就是這不滿意那不滿意的。什麼地上掉頭髮被罵修養不好啦,申請國外的碩士被我爸嘲笑我這能力還敢申請國外的碩士啦……說多了都是淚啊。後來他們罵我的時候我就開始默念聖經,至少不用聽那些指責,把耳朵和腦子都關起來,而且能讓我心情平和一些。而我就是這樣踏入了基督徒的行列。說起來還挺好笑。
不過現在在國外,偶爾回家,爸媽開始討好我了。我就懵逼了。
同寄養 性格有缺陷……
我也是。。。
我也是
推薦閱讀:
※自己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常讓人誤解怎麼辦?
※論借錢不還的心理?
※相親之後,女方沒看上男方,男方要求費用 AA,你怎麼看?
※優秀的辯手在生活中是怎樣的人,是否會因為將辯論的技巧帶入生活而影響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