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專業美國大學的排名?
請問教育技術學這個專業,美國大學的排名是怎麼樣的
我想考研去美帝,但是不知道哪個學校教育技術專業好
謝謝
前言:研究生申請快結束了,一路DIY,由於是跨專業,也吃了不少外行的苦,研究了許多學校的課程設置和特點。對教育技術專業也更多了一些了解。筆者發現網路上對教育技術申請的經驗貼實在太少,選校的時候一片茫然。但是得到了許多前輩的幫助,感激不盡,所以想將選校的經驗進行總結和傳遞,也希望這個新興專業能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以下的文字都是筆者對於此專業擇校的一些評價,皆是Master學位申請。在官網介紹和別人評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盡量做到客觀。但仍難免一定的主觀性,所以僅作參考。
教育技術研究生專業在美國的名稱大多為: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而不同學校教育技術專業有不同的側重,因此在名字上會有一定的體現,帶有相關特徵的字眼。比如哥大有偏傳媒,因此帶有Media;紐約大學偏數字媒體和設計,因此名為Digital Media Design for Learning;密歇根安娜堡偏重新媒體,甚至整個名稱都改為了New Media New Literacies;西北大學的項目研究較理論化,做的是Learning Science方向(一聽就很理論,此外,賓夕法尼亞大學的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介於理論和實踐之間);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的老牌專業教育很系統全面,因此稱為Instructional System Technology……
硬生生的排名沒有。
個人認為,開設優秀教育技術專業的學校分為兩種類型:傳統強校和新時代強校(好中二的名字啊)。
早期教育技術的概念提出、生成、發展壯大都來源於這些傳統強校,為其發展壯大打好了基礎。而隨著科技和網路的越發興盛,一些具有充分技術優勢和教育學科資源豐富的大校也開始開設這一專業,緊跟時代潮流。
要出排名應該也在這兩大類裡面出,因為拋開就業發展或者做研究的目的不談,光談排名是不科學的。這兩類學校有自己的特色。除了有那麼幾所學校二者兼顧之外,其他的各有自己的特色,各有自己的優劣。而要從申請難度來講,確實存在一個排名。然而這個排名中除了前幾名之外,其他也是差不多的。
筆者主要考慮就業,因此主申新時代強校。在下文的介紹中也只主要講個人認為比較好的幾個新時代教育技術強校。
傳統強校
特點:大部分此專業的傳統強校(專排高)在中國申請者看來,綜排和聲望都比較低(其實筆者還是挑選了至少Top100的來介紹)。
比如最為出名的印第安納伯明頓分校。要說教育技術,他家絕對是王牌專業——教育技術的發源地。筆者本人學校的教育技術學院(教育技術專排全中國第三)里教師推薦英文教材的作者就是這個department的教授(已退休),見下圖:
對了,還要強調一下department的問題。教育技術在美國的教育學中是一個很小眾的分支,所以並沒有單獨排名。在大多數學校中被設置在教育學院的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這個部門裡的分支下。而此專業在印第安納伯明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部門,大牛扎堆,可見其專業實力之強悍,師資之強大。
同類型的傳統強校還有:
- Georgia University
- University of Missouri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University of Florida
- University of Kansas
- Utah State University
-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這幾所學校都是綜排五十開外而在此領域內很出名,因此要潛心做學術的話我還是很推薦申請的。其中屬喬治亞綜排名氣最靠前,學術水平也是最頂尖之一,綜合考慮的話很不錯。當然,都考慮做學術了,還是專業里大牛教授的研究方向心儀與否更重要。
在學術研究中,這些傳統強校佔據了主要地位。為什麼這麼說,參見《教育技術年鑒第39卷》這本書,其中針對世界各高校的教育技術項目在頂尖教技期刊的文章發表量做了排名,請看美國的幾所高校:
再看《教育技術年鑒第40卷》(2017年出版),排名稍微有些變化:
這是僅從論文發表數量的角度來排名,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術實力。文中還提到Indiana University從去年的第二名跌出了Top20,本人猜測或許與其近年許多著名老教授的退休有關。
此外,從各大新時代強校教育技術專業的Faculty名單上,可以發現許多教授的教育背景都是這些傳統強校,這也是傳統強校仍深受認可的體現。並且,畢業之後申博特別是本校的博士會很有優勢,也有可能留在學校的實驗室里做一兩年助研。
新時代強校
當然,好專業+Top50學校的配置也是有的,不過並沒有像熱門專業那樣大多被牢牢掌握在Top50的院校中。這些頂級學校開設的教育技術課程大多藉助自身院校的技術實力和特色,就業導向性很強(個別例外)——其實就業導向的特點能在課程中清晰地體現出:對學生技術能力的要求和培養,如網頁開發,課程(遊戲)設計,多媒體製作,移動應用開發。這些培養並不是側重培養技術開發(否則如何與相應專業的學生競爭,大牛例外),而是使學生理解技術,更好地設計和運用,在未來實現與工程師和程序員更好的溝通,起到「潤滑劑」、「橋樑」和「樞紐」的作用。
按照教育學院的排名(但是以下排名與教育技術項目優劣並無關係),開設比較好的教育技術專業的Top50校有:
- Stanford University - 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 Harvard University -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 Digital Media
- Columbia University -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Learning Technologies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 New Media and New Literacies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Learning Sciences
- New York University - Digital Media Design for Learning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
Stanford University - 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斯坦福大學的教育技術項目我是首推的:招生少,嚴格,門檻高,學校的技術積累和學科背景強大。不管是學術(見上圖排名)或是就業,都是逆天的存在。(Stanford最新一年的教育學院排名已經超過了范德堡,約翰霍普金斯,哈佛等一眾教育強校了哦!)加上加州絕佳的互聯網就業前景和矽谷的優勢,斯坦福的LDT項目可以說是對口就業的最佳選擇。可以參考此項目過往學生的就業去向,去Google等公司的都有。下圖是該項目學生畢業去向僅Coporate一欄中的情況,可以看到學生就業很吃香:
Harvard University -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哈佛的項目我沒有過多深入研究,但是門檻也很高,不過相對Stanford應該低一些(對於技術的門檻)。曾經在寄託上見過被哈佛此項目錄取但是被Stanford拒的人。
遺憾的是:本人自知條件不夠,所以並沒有嘗試申請哈斯兩個項目(不過想來能拿到大S和大哈的拒信也是一件光榮事)。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 Digital Media
威斯康星是教育學的大牛校。其Curriculum Instruction的專業排名常年盤踞榜首,而教育技術在很多學校是設置在CI下面的,在威斯康星也是。但是,教育技術應該只是其CI裡面一個研究方向,所以很難評定。僅從其師資分配上來看,此專業的教授只有兩名。官網排版得不太好,不僅項目介紹不好找到,而且課程設置只有從整個教育學院的課程系統里去看,感覺不太是一個純粹的教育技術項目。但是做學術研究的話這裡很強,有許多教育技術的論文研究出自這裡。
另一方面,威斯康星的地理位置和常年大雪也是不太適合工作社交導向型的申請者的,但是對於學術導向型的同學,卻更是一個安靜的好地方。
Columbia University - -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哥倫比亞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將兩校一起講的原因是哥大的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和賓大的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應該是普通學生盡全力最有可能觸摸到的教育技術名校項目,也是最常被同時拿到兩校offer的人用來比較的:
兩校綜排接近,國際國內聲望接近,教育學院排名接近。
然而,在此專業上,兩校卻有較大的差別。
1.時長不同。哥大的項目為兩年制,賓大為一年制。這多的一年無論是對語言的打磨還是專業能力的培養都會極有好處;
2.課程設置的不同。賓大的項目拿Master of Education。學位總共要求修10門課程,30分左右。而根據在讀的前輩介紹,10門課中大多數都是較為理論的研究型課程,畢業形式也是做研究型的論文。但是較為特別的是,學生有權選修4門賓大其餘任何研究生學院的課程。因此,這個項目實則並未局限在教育技術領域,而是被不同興趣和特長的學生individualize了。特別是大名鼎鼎的沃頓商學院課程,是一個很好的涉足商科的途徑。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如果過分把選修放在別的領域,很有可能什麼也學不精;哥大的項目一般拿Master of Art學位(MEd這裡不做介紹),修36個學分。必修的課程中有兩門面向對象編程課,使學生對於人機交互應用於教學有更好的領悟(曾經看到一篇介紹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選校的帖子將哥大此項目歸入人機交互專業,看來的確偏重這一新興領域)。課程中對於教育,人文,技術,設計都有比較全面的涉及和均衡的分配。不過其仍對選課做了一定限制:選修只能在專業所屬的Teachers College內,且技術類課程選修不能超過6分——也就是兩門課。
3.實習。賓大教育技術專業非常誘人的一個特點是:實習的分配。項目是一年,而學校也會在入學一開始為學生分配為期一年的專業實習。對於初入美國的同學來說,這既是一個鍛煉語言的好機會,也是一個積累工作經驗的機會。不過據在讀前輩稱,並不是所有的實習點都是極有價值的,很多學生認為實習比較水,並且相較於一般意義上有工資的實習,賓大此花幾千刀去給別人打工的實習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的「陰影」。哥大此專業也有實習,但沒有賓大這麼大的「噱頭」。不過,在NYC這麼一個地方,誰還怕找不到實習呢?
4.開銷。一年的項目會減少許多費用,賓大總體在50-60萬左右;哥大在80萬左右。然而一算每年的平均值,這性價比還是哥大給力。不過在揮土如金的紐約,誰敢保證好自己的開銷呢?
5.學生身份。哥大此專業最為誘人的一點在於:類屬STEM。不知道STEM的同學可以搜索一下STEM專業較普通專業在留美就業方面的巨大優勢。而類屬STEM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這一專業所受到的重視,以及相應課程設置對於技術結合的考慮(補充:印第安納大學的Instructional System Technology也屬於STEM專業)。
6.學生人數。哥大TC人數眾多,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教育學院,所以此專業人數也相應較多,60人左右,中國人20人左右;而賓大大概在20人左右,中國人10人以內。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Learning Sciences
西北大學的教育學排名很高,整個學校也以嚴謹的校風聞名(不是說別的不嚴謹,只是西北太低調了)。此專業在西北以理論研究為主,博士在最初階段和碩士一起上課。整個項目的人少而精。感覺為期一年的碩士項目像一個為博士過渡和準備的學位。項目為學生提供三個主幹方向(core thread):Cognition, Sociocultural Contexts, Design。個人認為比較適合有心理學和社會學背景的學術愛好者進行申請。此外,還曾有聽聞這個項目的學生偏高齡化。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Learning Technologies
個人認為德克薩斯奧斯汀的教育技術是斯坦福這種教育技術類型的低配版(兼顧就業和學術),不過仍十分強大。項目同樣設置於Curriculum Instruction中,專排Top10。課程設置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兩年的課程既有理論研究,又有技術類課程和實踐性強的實習項目,加之奧斯汀被稱為「硅山」,雖不比矽谷,但作為最新的全美最宜居城市Top1,這個城市很有發展前景。德克薩斯大學低廉的學費(Top50中最低,沒有之一)和生活費十分吸引人。下圖是UTAustin此專業王牌教授Min Liu的個人主頁中對其教授的Interactive Multimedia Design Production 課程的描述:
可見,學生會在這些課程上學習和應用某些軟體技能。
UTAustin這一項目招人不多,據稱一起上課的博士和碩士一共也就20人左右,中國人4人以內。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 New Media and New Literacies
Umich的項目是較偏理論化的新媒體領域,從課程設置中推測而知:
此項目為一年。
Umich的教育學院比較有錢,給一些人發了一萬左右的小獎。然而作為最貴的頂級公立大學,逐日上漲的學費讓獎學金只是杯水車薪。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Digital Environments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gency
很不幸,本人錯過了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的DELTA申請截止日。此項目課程設置偏重技術,實踐性強,課程雖少尤精,有種是為此項目量身打造的感覺。如下圖:
此外,DELTA的項目是為數不多的需要面試的教技項目,招生也挺嚴格。有收到UMich和UTAustin教技offer的好友竟然第一個就被UIUC拒了。
New York University - Digital Media Design for Learning
紐約大學的教技項目十分偏傳媒技術,紐約大學本身即以art and media聞名。項目設置在人文藝術學院Steinhardt中的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and Technology部門下,課程設置指向設計和遊戲(沒錯,遊戲)。網站上有學生的很多作品集,讓人感覺非常優秀。下圖是部分課程:
此項目兩年,足夠一個勤奮的技術小白成長為instructional technologist了,很多畢業生從事了UI/UX方面的工作。
不過,紐大總的費用好像比哥大還貴。紐大對語言要求特別高,TOEFL低於110都需要做語言測試(測試費100多刀)然後強制上語言課。不過這或許也是項目高質量的一個表現吧。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
重點來了!徹頭徹尾的技術項目!不得不承認,CMU把自己家任何學科都與CS結合得天衣無縫。這個教育技術項目是所有項目中最側重技術的一個,來看看他的四個方向的選修課程設置:
在一個全民CS的環境里,就連教育學也充斥著科技感,牛。
此項目為1年,對申請者也有較強的技術背景要求。另外,CMU對申請者的語言要求也很高。
項目為STEM,毫無懸念。
———————————————————結尾撒花———————————————————
不難發現,這些新時代教育技術強校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將自己的強勢學科與教育技術結合,至少在名義上。這些學校要麼是CS大牛校,要麼是傳媒大牛校,或者重人文和領導力培養。相比於傳統教育技術強校的專業聲譽和學術底蘊,這是它們最為吸引人的地方。要不然怎麼說這一專業順應了Emerging Technology呢?
其實大部分學校的此項目都是提供實習的,只不過有拿不拿工資,甚至還要交錢去實習的區別。
大部分項目都有技術類課程,只是多與少的區別。
大部分項目尤其是新時代強校,由於與就業掛鉤,設置的是Med學位,是一年的項目(但並不意味著所有Med都是一年項目),但是兩年的也有不少。推薦兩年項目,不過Stanford和CMU另當別論。
筆者並非教育技術專業科班出身,在學科背景知識上仍有許多欠缺,請多指出不足之處以及補充相關評價。感謝給予過我指導的幾位CMU、賓大,紐大和德克薩斯以及印第安納的學長學姐,這些答案很多來源於他們的就讀體驗。
【本答案謝絕一切形式的轉載,嚴禁轉載自各大留學中介網站、留學公眾平台及微信公眾號】
近期我採訪了哈佛、斯坦福、賓大、哥大、紐約大學、卡內基梅隆六校教育技術碩士畢業的校友,在梵瞳回答的基礎上又補充了大量信息。全文在我的公眾號「勤勤的小宇宙」(qinqin-awesome) 中,歡迎關註:
獨家重磅 | 美國教育科技碩士項目深度揭秘
下面節選以上六校教育技術碩士項目的內容。
Harvard University -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TIE)
這個項目最短,只有9個月,修完8門課即可畢業,沒有thesis/capstone project。不是STEM program(科普:STEM指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可以簡單理解為理工類專業,STEM program畢業的國際學生可以在一年的常規OPT後申請兩年的OPT extension,對於在美就業是一個巨大的優勢;不了解這些的同學請自行Google/百度……)。申請難度僅次於斯坦福,對申請者的軟硬體要求都很高。為我們分享一手信息的是今年畢業於TI的Joey學長。
- 課程:
- TIE的8門課中,5門是「必選課」,在二三十門與技術相關的指定課程中任選5門;也可以通過cross registration去MIT或Tufts選課,只要在選課petition中能充分證明與教育科技相關,也能算到這5門課之內。另外3門課不限範圍,在教育學院內、哈佛其他學院或校外都可以,大多數同學會去商學院和肯尼迪政府學院選課,也有少量同學去college選課。總體來說,選課自由度還是很高的。
- 課程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實踐不用做出真的東西,只需要prototype或設計稿。有一些practicum或studio的課會涉及編程,但也不深。重點是突出教學方面的內容,比如你設計了一個教學的網站,用到多少複雜的功能或高級的編程技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展現了什麼想法、實現了什麼教育目的等。
- TIE最近來了新的老師,帶來了big data和STEAM教育方面的課程,抓住了前沿趨勢。
- 實習:
- 實習的機會很多。8門課里有一門課可以上實習課。喜歡研究的同學可以在學校做research assistant,會有學院的advisor和實習地方的mentor指導。更多人選擇去公司,TIE有一個包括上百家波士頓本地教育公司的list,比如HarvardX, EdX, Knovva Academy等。實習有的有pay,但國際學生因為身份問題,如果想做有pay的工作只能選擇校內的(TIE不提供CPT)。
- Joey的實習是在MIT Media Lab,把線下教學活動進行遊戲化 (gamification) 的設計,一學期十幾周的時間裡一共去了六七次,最後的產品是一整套的線上遊戲化教學設計方案。他覺得有一定的收穫,但如果能重新選擇,他會去一家公司,做跟實際工作更相關的實習。據他的觀察,大家的實習體驗有好有差、收穫見仁見智,主要還是取決於選擇的時候是否有認真細緻的調查和思考。
- 學生構成和畢業去向:
- 一屆大概50多人,加上後來從別的項目轉專業過來的(因為大家都覺得教育科技很火)有60多人。國際生不到1/3,印度學生佔據多數,中國學生一屆大概四五個。
- 畢業後的去向比較多元,美國學生有一些回到中小學或創新型學校當技術創新方面的director,其他去向包括教育科技公司的課程研發、產品設計、UI/UX design甚至software engineer等。中國學生中,今年畢業的這一屆有一個留在了美國,其他都回國了。
- 老師提供的支持:
- 老師總體上很supportive,會在了解你的興趣之後提供一些大方向上的建議、推薦一些聯繫人。但是很難提供高度個性化的幫助、最到位的資源,因為老師也沒有時間幫你分析整個人生軌跡中的各個節點,指出特別明確的方向。最大的driver還是自己。
- 整體評價:
- 整體就讀體驗還是非常好的。Joey認為,相比於知識和research這些如果有足夠的動力和學習能力自己也能學到的東西,受益更大的是上課討論時大家思維的碰撞,以及整個哈佛的community所提供的資源。Joey說他在這裡的經歷、收穫太多了,現在都不敢相信竟然還在2017年,因為上半年又上課做project、又做了一個創業項目、又辦哈佛中國教育論壇,簡直不能更充實豐富。
- TIE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太短,只有9個月,Joey說如果時間長一點,實習和找工作的通路打開一些會更好。另一個問題是雖然學到很多東西,但比較分散,沒有concentration。
- Joey認為TIE最適合工作了幾年想再充實一下自己、找找未來方向的人來讀,也很適合想做教育投資、需要獲取更多行業知識、拓展經歷的人。他自己來之前行業經驗比較少,這一年雖然大大拓寬了視野,但實踐經歷的不足導致沒能100%地吸收到想吸收的東西。
Stanford University - 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LDT)
這是兩位筆者心中的女神項目:招生少,門檻高,學校的技術積累和學科背景強大。不管是學術(見上圖排名)還是就業,都是逆天的存在。加上矽谷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LDT可以說是對口就業的最佳選擇。
當然,LDT的申請難度極高,勤勤有幾個朋友被哈佛TIE錄取卻被斯坦福LDT拒了或者waitlist。中國學生也非常少。
LDT的學制是一整年4個quarter,45學分+Master』s Project畢業。不是STEM program。為我們分享一手信息的是2014年畢業於LDT的郭曼文Ivy學姐。
- 課程:
- LDT的選課自由度很高。課程就是三個方向—— learning, design, technology,每個category下面有幾門必選課,其他課可以在每個category的課程list里任選,不在list上的課只要能跟program director講清楚想上的理由也可以選。應該是教育學院里最flexible的項目。
- 大家選課一般取決於自己的興趣,比如對learning/education感興趣就多選這個方向的課,其他兩個category滿足基本要求就可以;如果對設計感興趣,可以去選d.school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倡導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的課;當然也可以選CS的課。偏理論還是偏實踐也是取決於自己的興趣,project-based和theory-based的課都有。在選課的過程中可以和program director以及自己的advisor一起探討,他們會提供建議。
- 實習:
- 實習是銜接學術/課堂和實踐/業界的橋樑。學生必須做至少2個quarter的實習,一般大家會做3個quarter。實習site涵蓋研究機構、公司和非盈利組織等,有的是校友自己開的公司或校友在的公司,也可以自己找、自己申請,只要能講清楚為什麼這個實習對學習和就業有幫助,都是可以的。老師也會提供幫助和建議。實習有沒有pay要看自己的本事。
- 實習的收穫取決於個人。如果每次都很認真地做完實習的project,就能學到很多;如果努力構建自己social network,畢業後找工作就會更加容易。這些都取決於前期的計劃,如果計劃很好,畢業後的transition會很順利。
- Master』s Project:
- 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斯坦福像是一個大的資源庫,要看你是否能找到優秀的人加入你的project team。這是一件綜合的事情,比如技術背景不強的學生如果在選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認識CS背景的同學並和他們保持好關係,就有利於完成需要編程的project。Ivy學姐在這裡再次強調了提前計劃的重要性。
- 學生構成和畢業去向:
- 項目比較小,一屆20人左右。學生構成比較多元,有一些是斯坦福co-term直接上來的本科生,有一些是工作很多年後想轉行所以回來讀書的。國際學生非常少,來自中國或亞洲的學生每年只有1-3個,中國大陸學生從項目創立以來應該一共不到10個(Ivy學姐是第一個),而且大多是美本,似乎只有今年有一個是大陸本科背景。
- 就業方面,因為絕大部分是美國學生,畢業後基本都繼續在美國工作了,就業方向比較多元(詳見官網)。中國學生有的在美國工作了,有的回國了,但由於數量很少,不一定有代表性。
- 整體評價:
- 項目非常好,學校和學院資源強大,老師supportive,氛圍好,很自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
- 問題是學制比較短,只有一年。如果之前有很好的準備和計劃,收穫會非常大;如果之前沒有明確的方向,可能前半年都在摸索中,會浪費很多時間。
- Ivy學姐非常鼓勵對學習、設計、科技的跨學科領域感興趣的同學申請這個項目。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LST)
這個項目就由勤勤來講啦。LST在賓大教育學院的Teaching,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TLL) 這個division下面,學制是3個學期(實際上flexible,下面詳解),10門課+Master』s Paper畢業。原先不是STEM program,最近轉成了STEM(勤勤本人促成了這件事,非常自豪嘿嘿)。我在《兩年五份實習,課程還全拿A--我的賓大奮鬥史》中詳細講了自己的經歷,細節更多,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
- 學制:
- 正常情況下是3個學期,項目官方推薦按照4+4+2的節奏修課,也有很多同學3+4+3。大多數美國學生fall-spring-summer一年畢業,國際生則多是fall-spring-fall一年半畢業,而我選擇了3+3+3+1兩年畢業。只要能說明理由,學制是可以flexible的。
- 課程:
- 10門課中有6門必修課——教育學理論基礎 (Founda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兩門concentration課 (Desig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Video Games and Virtual Worlds as Sites for Learning),Informal Learning Experience(實習+上課),Master』s Seminar(論文寫作課),以及Research Methods(在定性和定量中選一門)。必修課總體上比較理論,平時作業以讀paper寫paper為主,即使final project是educational product design,也只需要寫出設計的理論依據和對產品的描述,而不用做出真實的產品。
- 剩下4門,一門是系外院內選修,三門可以在全校graduate level的課程中任選,只要能說明理由就行。所以大家可以individualize自己的LST experience。
- 實習:
- 如上所說,實習是LST必修課Informal Learning的一部分,Informal Learning泛指在學校課堂學習之外的學習,包括科學、人文藝術、體育等,TLL division和費城的十幾家這類機構有合作,開學初會根據大家的興趣和能力把大家分配到不同的site。實習從10月到來年4月,都是unpaid(但國際學生仍需要辦理CPT,這門課會提供)。
- 實習的體驗因人而異。有的site提供含金量較高的project,有的site則比較水,給實習生很多沒有技術含量的任務。不幸去了這種site的同學都對實習頗為不滿,因為交了幾千刀的學費去給別人幹活,卻沒學到什麼東西。除了site本身,自己是否有主動性也是實習是否有收穫的重要因素,比如我有一個同學對編程感興趣,自學之後在實習中實戰,幫site寫了一個online survey tool,特別厲害。
- 除了Informal Learning實習,系裡也提供graduate assistant(學生助理)機會,有的教授還提供research assistant機會。
- Master』s Paper:
- Master』s Paper實際上是一篇literature review(文獻綜述),通過對前人文獻的梳理總結來回答自己提出的研究問題,不用自己做任何實際研究(比如問卷調查、訪談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LST是一個偏理論的項目。
- 雖然是「畢業論文」,但不管你是什麼時候畢業,老師都會鼓勵大家在第一學年的3月提交論文,因為跟著Master』s Seminar就能寫完,還能得到老師和助教的幫助。但如果實在沒寫完,10月還有第二次提交的機會。論文有pass with distinction, pass, low pass和fail幾種結果,似乎每年都會有人fail,需要修改後重新提交。
- 學生構成和畢業去向:
- 項目比較小,一屆15人左右,中國學生3-7個。學生背景非常多元,本科學什麼專業的都有。除了中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有工作經驗,他們在課堂上明顯有更多的談資,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對實踐的價值。
- 畢業後,繼續從事教育的同學大多去了中小學當老師或做learning technology方面的職位,也有不少同學做了和教育完全無關的工作,還有同學申請了教育科技的PhD(他們幾乎都在碩士期間跟著教授做了很多research)。我是極少數去了教育科技公司的。中國學生大多回國了,從事的工作包括企業培訓、在線課程設計、早教以及與教育無關的。
- 整體評價:
- LST是一個非常偏理論的項目,幾乎不涉及行業知識,也不tech。我和同學探討過,認為LST的整體設計更適合educators來學習如何將科技和創新設計融入課堂,而不太適合想去企業、尤其是和科技有關的公司工作的人。我認為LST也很適合想繼續讀PhD的同學,因為課程能打下比較紮實的理論基礎,master』s paper也能讓你對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中的學者和文獻有不錯的了解。但因為LST的學制和選課都比較靈活,如果自己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能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和資源,也可以收穫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
- 由於項目小,師生比低(我們的所有必修課都是20人左右的研討課,老師會對每個學生都有比較多的了解),老師也很supportive,樂意和學生一對一聊天,如果自己積極主動reach out,能得到很多幫助,甚至和老師亦師亦友。
- 由於很多必修課一起上,項目又小,所以同學之間的關係很緊密。教育學院的整體氛圍也很好,是一個有愛的community。
Teachers College (TC), Columbia University -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TEIT)
哥大TC和賓大這兩個項目應該是背景相對普通的學生盡全力最有可能觸摸到的教育科技名校項目,也是最常被同時拿到兩校offer的人用來比較的。兩校綜排接近,國際國內聲望接近,教育學院排名接近,但教育科技項目卻有不小的差別。
哥大TC這個項目有MA和EdM兩種學位,MA是32學分+Integrative Project,一年半到兩年修完,EdM是60學分+Project,兩年半到三年修完。屬於STEM。為我們分享一手信息的是MA項目2014年和今年畢業的兩位學姐。
- 課程:
- 32學分中,有16學分是必修課,包括一門core seminar、兩門編程課、三門任選課——從認知、社會、文化和設計這四個方向中選三個方向,每個方向選一門課。剩下的16學分中,有7-10分需要在教育科技department之內選修,「技能類」(「skills courses」)不能超過3學分;另外6-9分需要在TC之內、教育科技department外選修。
- 但實際上學生也是可以到哥大主校區選課的,不局限於TC。但因為TC和主校區是兩套選課系統,需要單獨進行操作,而且需要advisor的approval。如果advisor同意,是可以算作32學分內的選修,比如主校區的CS課一般可以算進去。
- 編程課有兩個分支,一個側重網頁開發(HTML/CSS/JavaScript),一個側重手機app開發(Java),內容都側重interactive media,學生二選一,分上下兩學期,一年修完。課程難度因人而異,之前有編程基礎的同學覺得不難,完全沒接觸過編程的同學一開始會覺得比較艱難。
- 大家選課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比如對CS感興趣或者想轉行當程序員的可以到工學院選CS的課;對教育理論和認知感興趣的同學,會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方面的課程;對教學實踐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選teaching and learning的課學習宏觀的課程與教學論、設計各種課程,或者英語教學、數學教學、科學教學等具體學科教學方面的課程。
- 課程有理論有實踐。教育學理論課想要透徹地理解並不容易;實踐的課程會要求學生設計教學作品。
- 實習:
- 項目不分配實習,但如果學生在外面找實習做,是可以抵算學分的——在選課時,選擇系統里的實習課,然後期中期末交個實習報告就可以了;如果選了這門課,advisor也會聯繫學生實習單位的supervisor,要求在實習結束時提供推薦信。所以往往第二年的時候,大家會在外面實習,用來抵學分,同時獲得實踐經驗。紐約本地有很多實習機會,比如一些做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的機構/項目,學生可以去這些機構教小朋友計算機基本操作和編程。
- 校內也有一些實習機會,比如教學和課程設計、網頁製作等。
- 根據TC的規定(或許是哥大、甚至紐約的規定?),國際學生第一學期不能做任何實習(如果做沒有pay的實習,算是灰色地帶),第二學期開始可以在校內工作,第一學年結束後才能申請CPT在校外實習。所以前面提到的實習課只能在第二學年選,會提供CPT。
- Integrative Project:
- 可以個人做,可以小組做;內容可以偏理論,可以偏實踐。偏實踐的比如做一個課程設計,從前期的需求分析、問卷調查,到設計整個產品、編程、美工,教學理論的分析和探討等等,會用到很多知識和技術,非常綜合。如果想做一個技術性的產品,技術背景不強的學生也能得到很多支持,比如項目里有不少同學有編程背景,老師也鼓勵大家積累編程經驗,只要有心,技術方面不是障礙。很多同學會把這個project放到個人主頁上,對找工作有幫助。
- 學生構成和畢業去向:
- 項目大人數多,一屆50-60人,國際學生和美國本土學生人數幾乎相當,其中中國學生可能多達20人。
- 中國學生畢業後有一些回國了,也有很多留在美國工作,主要還是在edtech或e-learning這個領域,從事課程和教學設計之類的工作,也有轉行去做UI/UX design或程序員的。
- 整體評價:
- 整體來說「十分開眼界」,既會使用《劍橋學習科學手冊》這種經典教材研究learning science理論,也會探討VR, AR等新興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做研究也有各種方向。項目對學生的培養比較綜合,提供各種發展的可能性,需要自己明確目標和興趣。
- 學院和學校資源很多,紐約這座城市也有無限的資源和機會。但資源是不會自己找上門的,所以特別考驗學生自己探索資源、把握機會的能力。
- 由於學生眾多,老師往往不能充分提供針對個人的發展指導,需要學生主動和advisor以及其他教授交流,自己多摸索。如果想做research,需要非常積極地approach教授,比如TC有一個ed lab做的東西非常好,但每年RA崗位競爭都非常激烈。總體來說,在TC就讀比較依賴學生的自主性。
- 其他相關項目:
- TEIT項目屬於Communication, Media, and Learning Technologies Design這個分支。分支下還有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項目(非STEM),與TEIT有很多課程都是重合的。所以對傳媒感興趣或有傳媒背景的同學也可以考慮申請TEIT,畢竟STEM對於畢業後留美就業很有優勢。但即使申請了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入學後也非常容易轉成TEIT,只要和advisor商討好,完成了學校轉專業手續,就可以了。
-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Learning Technologies Design分支下還有一個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Games項目,關於時下大熱的教育遊戲;此外在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gital Media這個area of study之下,還有一個Learning Analytics項目,關於同樣是時下大熱的教育大數據。這兩個專業都是新近開設的(TC果然緊跟時代潮流),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文末留言,勤勤或許會在將來挖一挖分享給大家。
New York University - Digital Media Design for Learning (DMDL); Games for Learning (G4L)
NYU的這兩個項目在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分支之下,可以理解為教育科技的兩個方向(i-20上的專業名稱都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二者非常相似——有三門必修課是相同的,實習和capstone project的設置基本一樣,faculty也是一樣的。項目為兩年制(也可以加速一年半修完),36學分+thesis capstone project畢業。屬於STEM 。為我們分享一手信息的是DMDL今年畢業的一位學姐。
- 課程:
- 36學分是12門課,其中5門必修課以理論為主,涉及learning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psychology,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等,考核形式都是寫paper;還有2門必修的thesis課。
- 選課自由度比較大,5門選修課基本上想選什麼都可以,包括其他學院的課。很多人會選integrated media、編程或design方面的課(UX design, web design等)。Games for Learning項目的學生往往會選games方面的課,比如編程/Unity這些遊戲開發的課,或者其他學院的game design專業的課。
- 實習:
- 實習主要是在一些教授或學院有合作的機構,比如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rainPOP等(項目官網上有部分學生的實習分享)。學生需要選學分去實習,但實習都是unpaid,所以學姐認為「不合算」(但也能跟教授商討能否不選學分就去實習)。一份實習一般是一個學期,最多可以做兩份實習,算作兩門選修課。
- 學姐本人沒有出去實習,而是在學校工作,她認為正式的、有pay的學生工收穫更大,不確定unpaid的實習是不是能學到很多東西。
- Thesis Capstone Project:
- 這個項目的安排是第一年上課,第二年第一學期又上課又做project,最後一學期只做project;選擇一年半讀完的學生第一年第二學期就要上thesis課。
- 學姐個人覺得project收穫一般。因為大部分人的coding和design的能力並不強,做不出真正的東西,比如即使設計了一個高大上的VR,最後也是寫個paper做個presentation。學院對project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沒聽說過誰因為project沒做好而畢不了業。
- 學生構成和畢業去向:
- DMDL一屆25-35人,國際學生1/3到一半,其中中國學生8-9人;G4L一屆8-10人,中國學生0-1人。
- 由於項目比較新,大概從兩年前才開始有每屆10個左右中國學生,所以數據可能還不太有代表性。上一屆10個中國學生中有一半回國了,2個留在了紐約,3個去了西海岸,很多做了UX design;這屆8、9個中國學生,2個回國了,剩下的目前都還在紐約,大多沒有在做education。學姐自己目前在做graphic design,雖然是在一家和教育相關的公司,但做的工作和教育沒什麼關係。
- 整體評價:
- 學姐認為這個項目的名稱誤導了很多人,很多中國學生並不是對education感興趣也來了這裡。但好處是課程設置比較開放和創新,覆蓋面很廣,除了education方面的必修課,學院還有game design, app design, graphic design, UX design, data analytics, coding等課程。如果不想走傳統教育道路,甚至不想做教育這一行,讀這個專業也是可以的。
- 這樣的設置的弊端在於學的東西很散,專業性不強,萬金油,沒有明確的方向。比如即使畢業後去做UX design,和UX design/HCI科班出身的人相比,競爭力並不強。
- 學院氣氛很好,不在曼哈頓主校區,而在布魯克林,上課在Game Center,是edtech, game design, digital art幾個系共同組建的一層樓,相當fancy,有3D printer, VR設備, motion tracker, board game library等。
- Faculty和staff都非常nice,很有耐心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Mas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 (METALS)
METALS是所有教育科技項目中最tech的(CMU把自己家任何學科都與CS結合得天衣無縫……)。項目為一年,11門課+capstone project畢業。屬於STEM。為我們分享一手信息的是METALS今年畢業的鴨梨學姐。
- 項目背景信息:
- METALS屬於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下的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Institute (沒錯,這個項目在計算機學院)。從2013年開設第一屆,是一個非常新的項目。 METALS的定位是人機交互+教育科技,而CMU的人機交互又是全美排名數一數二的王牌專業,可以說從這個項目出來的畢業生是教育領域裡最懂交互設計和CS的了。
- 課程:
- 鴨梨說這一年是她人生中最辛苦的一年。CMU本來就以學習強度大而出名,CS學院要求一學期上4門課,而METALS 一學期上5門課,還要多一門!熬夜趕作業是常態。
- 必修課6門,涉及教育和交互設計的基本理論、方法、工具,包含兩門project課(其中一門在summer);選修課5門,必須在Technology, Learning Sciences Theory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s Design這三大類裡面選至少兩類的選修課,而且可以跨專業跨學院選課。在CS學院的好處是選CS的課程有優先權(很多非CS專業的同學需要得到學院批准才可以申請上CS學院的課,因為有些課實在太火爆了)。其他學院比如Design School的課,鴨梨在第二學期選修了一門,表示和CS學院的風格完全不一樣。
- 在選課方面的靈活性被很多同學吐槽過,因為METALS的設計必修課和MHCI(HCI的傳統交互設計項目)是分開上的,如果是沖著交互設計來METALS的話,會發現這個項目對交互設計的培養遠遠不如MHCI,而且在選一些MHCI專業課的時候會受到限制。但是如果對教育科技更感興趣的話,有很多前沿的課程可以選擇,比如Design of Educational Games (CMU的標準是要求一個月內用軟體寫出一個可以玩的遊戲,而不是prototype),Personalized Online Learning (HCI研究learning curve的大牛教授,也是METALS的director授課),還有很多和data visualization相關的課程,還有Applied Machine Learning等一些偏技術的課程。
- Capstone Project:
- 這是METALS的一個highlight。Capstone是一個8個月的團隊項目,並且有一個公司或機構來和團隊合作。每個團隊有4個人,四種角色,分別是team lead, designer, researcher, developer。在第一學期末會讓每個人報名自己想做什麼角色,然後每個人被安排到不同的組。鴨梨在組裡的角色是team lead,因為她的職業發展目標是成為product manager,事實證明capstone的經歷的確在她找工作以及面試的時候有很大的加分。
- Capstone的整個過程和公司進行產品設計和開發的過程非常相似,從exploratory research, interview/survey, synthesis data, build models, ideation, 到iterative design, agile development, user testing等等一系列環節,並且以user experience為中心,這種經歷在其他的教育科技項目里是非常少見的。鴨梨說capstone給她帶來了在產品觀上的質的飛躍。
- 學生構成和畢業去向:
- 2014-2017的畢業生加起來不到40人,什麼背景的學生都有,鴨梨自己是生物+教育政策,中國同學有工業設計、心理學、傳媒等,美國同學有機械工程、航天工程、戲劇、CS等,還有一些之前在大公司工作幾年的碼農。(勤勤在項目官網上查了一下,2017年入學的這屆學生有28人,其中中國學生大概有12人。顯然,項目大幅擴招,而且技術類項目真的很受中國學生歡迎……)
- METALS的就業相比於其他美國的教育科技項目應該好很多。首先它是STEM,對於想留美工作的同學是很好的機會。另外METALS的職業選擇有很多,比如UX designer, UX researcher, Instructional Designer, Product Manager,還可以當碼農。往屆的中國畢業生都留在了美國,大部分在做交互設計師,可能和教育不是直接相關,但這也是美國目前就業的現狀。想要真的做教育科技產品,美國的機會肯定不如國內的多,所以從這屆開始,也有中國同學回國加入一些很好的教育公司,基本上METALS的畢業生回國找工作也是一投一個準。
- 資源:
- METALS的資源主要來自HCI的各種大牛教授,還有CS學院的connection。比如經常會有工業界的名人來講座,CMU一年一度的招聘會(TOC)會有兩百多家公司來招人,基本上能想得到的大公司都有。
- 有興趣的話,還可以進實驗室跟著導師做研究。鴨梨在第二學期的時候開始跟著一個HCI的教授做independent study,目前已經投了一篇paper(和另一個HCI的博士一起)。總之,只要有明確的興趣和發展方向,CMU是有很多資源(學術+職業)可以利用的。
傳統的教育技術(項目)在美國已經漸漸的衰弱,乃至在轉型了。以及,這個是個太細小的方向,並沒有正規的排名。
我也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考本國的都不知道去哪。。。。。
推薦閱讀:
※在現在 有那麼多免費的好工具情況下,為什麼很多大學還在用1997年的VC6,甚至是1989年的Turbo C教學生C語言編程?課程老師也是極力推薦學生使用VC6,而不是微軟的Express版或GCC等軟體?
※大學不教C(新生群上如是說),但是已經自學了一點點,學校以後只教C++,應該繼續學C嗎?
※為什麼1/3無法用10進位完整描述,但是確可以用3進位,完全描述?
※為什麼 C++ 不定死 bool 的大小?char 為何有三種?double 類型字面量如何書寫?標識符命名規則有哪些?
※為什麼知乎上大多數人不推薦C語言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