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釋「我們想要一輛會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 140 個字元」這句話?

看過一篇文章後的思考,想要探究其中的本質原因。

文章摘抄如下:

「40年前,對未來世界發展各種可能性的討論是人們日常對話的常見主題,看著《傑森一家》和《星際迷航》長大的一代人大都有一張關於未來的發明清單,力場、飛車、心靈傳輸台。想像著興建水下城市,變沙漠為森林、月球度假。但40年後,他們得到的卻是Instagram、Twitter、Uber。」

「人不是信息,而是血肉之軀。我們作為物質性的存在,比作為信息性的存在更重要。所以,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如何以廉價的方式到達那裡更重要;發明癌症的治療方法比發明癌症的診斷工具更重要。」

我們都知道比特世界的發展確實跟更少的政府管制、更多的資金和更多人才和想像力有關。那麼工業世界,高科技產業是否在未來也有這樣機遇?

過去幾十年,發生這樣的不平衡的變革的原因是什麼?

願科技還有更為壯闊的

---

文章出處

為什麼我們沒有會飛的車?

---

你們要的飛車來了:

Google is Building Flying Ca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MmDfwvgCg


先舉個著名的假想故事: 有一天,外星人發現了地球,由於某種原因,他們打算先對地球進行一些遠距離觀察,研究清楚人類的習性再進一步接觸. 他們觀察到人類世界有無數的高樓大廈,而人類既不會飛,也沒有快速攀爬的能力,於是他們進行了合理的推斷,即那些住在高層的人很可能數年不會下樓一次,住在低層的人也不會經常上樓,介於每棟樓和每棟樓之間很少有連接處,他們推斷出人類很可能處於以相鄰樓層小部落自給自足的社會形態.於是他們拜訪了人類,發現他們推論從頭到尾全錯了,因為人類有電梯....

同理,你問一個古代人,未來可能出現怎樣的交通工具? 他可能會想像一個100匹馬拉的馬車,或者赤兔馬拉的馬車,但他很難想像到不需要馬拉的汽車.大部分人類的想像力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強,大部分人都是在已有基礎上去擴展,而不是另闢蹊徑,當40年前的人想像如今的世界,他最可能想到的顯然是,諸如汽車在天上飛,機器人裁判的龍與地下城,或者機器人幫你買菜.那麼這些東西為什麼直到現在都沒出現? 因為他們想錯了方向. 世界的發展被某幾項科技一下扭轉了方向,智能手機遠遠強過可視電話,電腦遊戲遠遠強過機器人裁判的龍與地下城.機器人雖然還不能買菜,但點兩下滑鼠就能逛遍百貨商場. 從這一點看,飛行汽車不過是當時人類想像力的一種延伸,飛行汽車的重要性遠遠比不過互聯網.

再換個角度,引用你問題中的這段話:

"所以,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如何以廉價的方式到達那裡更重要"

可是如果沒有世界各地的照片,如果沒有描述世界各地美景的信息傳達到你面前,你怎麼知道世界上有這些地方? 如果連知道都不知道,你怎麼會想去?

一樣的道理,想像一個生活在偏遠地區的娃娃,每天能看到的就是他爸爸在種地,他媽媽在種地,他鄰居在種地,那你說他長大了會幹嘛? 種地唄! 可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會使他能看到更廣大的世界,他會看到世界上有各種新奇的事物,有火車,汽車,飛機和航天器,看到這些,他就會有夢,有夢了,離實現就不遠了.

我高中考大學那會兒,如果想學製造飛行汽車專業,家長能幹的無非就是問問親戚朋友誰了解這專業? 賣菜的大嬸子說沒聽說過,隔壁開小鋪的王大爺表示賺不到錢,機關工作的趙叔叔覺得不如找份穩定工作,你聽誰的? 再看看現在孩子考大學,家長能把百度搜爛了,看專家觀點,看行業前景,看就業人員的意見,甚至可以到知乎上來提問:"孩子想學飛行汽車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是什麼差距?

舉個實際的例子吧,前些年在中國有幾位年輕人想做無人機,可是做了無人機幹什麼呢? 玩具? 氣象? 載貨? 軍用? 每種應用都對無人機的設計有著不同的要求,到底應該奔著什麼目標去做呢?

我雖然不認識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故事,但是至少,如果前幾年讓我做無人機,打死我也想像不到無人機最大的需求居然是----用來拍電影.假如沒有信息技術的發展,做無人機的工程師怎麼會知道電影工作者有這種需求? 身在好萊塢的美國人又怎麼會知道中國有幾個小夥子做出了世界頂級水平的,用來拍電影的無人機?

再舉個反例吧,現在有很多民科,其中有一派想乾的事情是造出永動機,甚至有些民科為了造永動機傾家蕩產妻離子散還在堅持,更甚至他們中的某些人為了永動機窮其了一生.我相信,如果他們年輕時信息不會那麼閉塞,他們一定會看到熱二律,一定會在各大物理愛好者論壇得到永動機不可實現的反饋.可惜他們沒有現在這樣便利的條件.這就是現在他們如此瘋狂,不聽任何意見的原因-----"我都他媽幹了20年了,為了永動機我都傾家蕩產了,現在你告訴我永動機不可實現,就算你無比正確,你覺得我他媽的會信嗎? 如果我承認你說的都是對的,那跟判我死刑有什麼不同?"-----活生生的人間悲劇

會飛的汽車自然會有,水下城市自然會有,但不是現在,信息時代會帶動所有其他領域的進步,21世紀才剛開始十來年,不用著急.從140字元你能看到未來.


不是」我們想要一輛會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 140 個字元「, 而是沒有這140 個字元,飛行汽車也不會提早到來,甚至會更晚。

假設這世界上只有10000個人類

那今天有能力研究飛行汽車的,就只有10個人而已。

但真正在搞飛行汽車的,只有9個人。為什麼呢?10個人裡面最聰明的那1個人,去研究時空蟲洞了。

這群人在任何時代都只有這點規模,在15世紀研究機械的也就是這9個人,在19世紀研究電氣的也就是這9個人。

剩下的9990人,有些太魯鈍,大部分很平庸,他們一直都在等待著這10個人搞出飛行汽車,時不時還抱怨一下:那甚麼勞什子的飛行汽車要讓我等到何時呦~

等待總是很漫長,讓人無聊,疲倦。所以那9990人裡面相對比較聰明的100人,便搞出了twitter,uber,微信、qq,讓剩下的9890個人在等待飛行汽車的歲月里可以不再那麼無聊。

這9890個人裡面又有些精明的人,大概500人,他們自己沒本事發明出twitter,更沒本事鼓搗出飛行汽車,但是他們覺得可以給這些東西加把火,讓twitter儘快的普及到每個人,讓飛行汽車能早點到來,順便自己也發筆財。於是,這500個人設計出了一個東西叫資本市場。

現在問題來了。

因為這500人發財了,那100人更是發了大財。有些人覺得那9個搞飛行汽車的也會被吸引去搞twitter和做金融,這下飛行汽車更沒指望了。

但他們沒看到的是,恰恰因為有了這100人的成功實踐,和500個人的添柴加火,現在搞飛行汽車,變的比任何以往時代都有利可圖。

也許那9個人里會有那麼2,3個人,投身100人去搞互聯網,甚至再降一級逼格,隨了那500人去搞金融。但剩下的飛行汽車團隊,可以拿到比過去多百倍千倍的資金,甚至剩下的9390個人,都能直接把錢給到飛行汽車團隊手裡。這一切,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更令人振奮的是,剩下的9390人裡面,有一些被埋沒的個人,在今天也更容易被找到,因為那500人的操作,也更能誘惑他們加入到飛行汽車的大計中來。

也許我們離飛行汽車依然很遙遠,但已經比任何時代要更近了。

我更關心的是那位投身蟲洞的朋友,不知搞的怎樣了?


怎麼解釋?就是你球技術水平不夠唄。

利用光電技術進行信息傳遞的成本與技術門檻太低,實體機械和生物技術門檻太高。

從效費比來看,傳輸信息比傳輸實體的要方便(可實行)的多。

所以,你們就得到了140個字元,而不是一輛會飛的汽車。

另外,在今天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即使有會飛的汽車(小型飛行器)也不是你們用得起的。


記得有個科技訪談說過,認為會飛的汽車是非常不可行的,因為普通人類的感官難以操控飛行這種運動方式(飛行員的訓練時間長,而且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在一個飛車密集的城市中也難以進行空域管理……這至少要等更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調度控制技術了,這不還是信息技術么?

變沙漠為森林,生態學家已經告訴我們,這是違反生態原理的,降水量不夠就長不出大樹來。除非大範圍的淡化海水,引入沙漠。

被幻想為便捷全球旅行方式的超音速客機,如今也被視為嚴重不環保,安全性也難以保障。

科技創新本來就是這樣,普通人能想到的東西或許實現難度極大,而大家想像不到的好處,可能幾個企業家和工程師就能創造出來了。

記得30年前有一部流行動畫片《太空堡壘》(原為日本動畫Macross),裡面人類得到外星科技都造出了太空堡壘和變形戰機,可接聽電話居然要靠一個個滿地跑的機器人電話亭……


我的一位校友,剛剛得了急性白血病,面對昂貴的醫療費用家庭無力承擔,她的同學將消息發到微信群里,我們通過校友的各種宣傳渠道(幾乎都是網路工具)傳播,在校友和女孩的同事、親朋好友等的努力下,最終:28小時17分鐘,1,303,087.56元善款,29位獻血愛心人士,三大平台(論壇、微信、微博),740條論壇祝福,111,877次微信閱讀數…… 神奇的六度理論,讓金庸先生也在某個微信群里發了祝福。

是的,就是利用這些看起來沒有會飛的汽車那樣高大上的產品,讓信息得以更快的流動,籌集130萬治療費用,給一個女孩子活下去的可能。

Instagram、Twitter、Uber,其實想一想,人類在不斷重新定義通信,改進信息傳播的方式、形態與效率,這個歷史可以追溯到烽火台、驛站、電報、固定電話、手機等等。人類的交流與溝通,本身就在影響著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本身就是價值。

信息科技讓人類社會、人類的協同與溝通形式不斷獲得改善,在整體上改造著系統,創造著土壤。前蘇聯有能力讓飛船上天,卻沒法讓人民吃飽肚子。沒有好的土壤,如何長出花來。會飛的汽車不是說有就有的,不是投入就立刻有的,一個好的更大的社會系統,會更有助於它的誕生。

「發明癌症的治療方法比發明癌症的診斷工具更重要。」如果我們還沒法立刻發明癌症的治療方法,難道不該先發明診斷工具,為早期癌症患者贏得更好的治療時間么?任何高大上的科技,背後一定是長時間的積累。

其實這樣的說法,往往是覺得信息技術的發展,吸引了投資,從而減少了工業領域技術發展的速度。這樣的問題本身是存在的,但並不能簡單的歸結為是互聯網的影響。沒有互聯網,這些資金就進去了工業領域,而不是房地產?不是金融套利?經濟問題往往難以用簡單的假設來解讀。

問題很容易陷入詭辯甚至爭吵,例如寫文章的人都別寫了,我們既不需要140字字元,也不需要幾千字文章,我們需要會飛的汽車。什麼?會飛的汽車?還有大量的孩子沒有學上呢。

文章作者大概不知道,每年商家為了賣產品出去,花的廣告費就幾千億美金以上呢。各個國家為了毀滅地球的武器投入的資金,更是嚇人。互聯網好歹讓你找女朋友方便了,發文章方便了,打車方便了…

調侃一句:「所以,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如何以廉價的方式到達那裡更重要」失去了拍照的樂趣,我們中國人還去那些地方做什麼… 同胞們已經很辛苦了,就想看看電視電影玩玩手機享受下庸俗,有錯么。


Instagram、Twitter、Uber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賺錢。。。

力場、飛車、心靈傳輸台、水下城市、變沙漠為森林、月球度假,等做這些生意時,投入的資金可可以賺回本的時候,自然有人會大力發展的。而隨著科技初期的緩慢積累,總有一天,這些都會實現的。初期積累是最緩慢的,等過了那個臨界點,就會迅猛發展了。

其實說白了人活著誰不是為了錢啊。

那些有時間、有精力、有能力、有錢去做奉獻的人,本身就都是有錢的人啊。

更何況Instagram、Twitter、Uber的創始人也開發不出來力場、飛車、心靈傳輸台、水下城市、變沙漠為森林、月球度假啊。

而且如果文章作者這麼屌,這麼有抱負的話,他應該去研究力場、飛車、心靈傳輸台、水下城市、變沙漠為森林、月球度假,而不是寫這篇沒用的文章啊。


科技發展的「Fishing-out Effect」

事實上,科技發展不僅取決於研究方向的多少(廣度),也取決於研究難度的強弱(深度),這也就導致了標題所說的科技發展中的「fishing-out effect」隨著科技發展的深入,人們先解決的總是不那麼耗時耗力耗錢的問題,等到這些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科技研究的難度就提高了,科技發展的進度也就變緩了。

如果單純站在科學工作者的角度來看,科學研究中的這兩種效應似乎大致是勢均力敵的:儘管面對的問題更加困難更加深入,但是科學家所掌握的工具和知識也在不斷發展;然而,如果我們站在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其實「fishing-out effect」所造成的最大困擾也許並非是在研究難度的層面。

正如Romer在內生增長模型所做的嘗試那樣,我們應當認識到,科技發展本身不是一個外生的結果或是一個centralized的行為,而同樣是社會中decentralized的不同個體(企業、研究所等)所選擇的結果。對於這些個體來說,就面臨一個成本效益分析的問題。RD高昂的固定成本投入決定了這勢必是一個收益波動巨大的投資,在一個正常的風險厭惡的世界當中,這樣的投資無疑是缺乏吸引力的,結果就是,對個體來說,研究不那麼困難而可以更快、更確定地獲得收益的項目才是更優的選擇。

我們可以將這視為"fishing-out effect"的一個略顯悲觀的推論:科學技術的發展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快,也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造福全人類」,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更多地來源於更高的「經濟利潤」,而非更高的「社會利益」。

原文列舉的幾個例子:

拖拉機、早期抗癌藥物、建築節能技術。


這篇文章很多值得斟酌之處。但是部分意見也很在理。

我想在這裡談談正反兩面的看法。

1.首先是很荒謬的地方:

「人不是信息,而是血肉之軀。我們作為物質性的存在,比作為信息性的存在更重要。所以,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如何以廉價的方式到達那裡更重要;發明癌症的治療方法比發明癌症的診斷工具更重要。」

人類是血肉之軀,人類更是信息。人類作為的信息的存在比血肉存在更加重要。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都是負熵集合體,高度有序的信息集合體。

物種的繁衍則是信息的複製和傳播。所有生命都是以繁衍,以遺傳信息的傳承為根本的。

到達很重要,照片也同樣重要。

無論是裸眼觀察,還是通過望遠鏡、顯微鏡,通過粒子對撞擊機,還是通過照片。人類渴望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探究這個世界。或許,一個可以去巴黎,再去柏林,但是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可以去南極,去深海,飛到太空,甚至飛去去月球背面? 那麼銀河的旋臂呢,旋臂旁邊的麥哲倫星雲呢,親自飛過去前看不看都不重要麼?

人類會需要珍惜所有一切科技手段的價值和可能性。

發明和診斷癌症被放在對立的兩端真是缺乏基本的知識和邏輯。

我們不可能在診斷都做不好的時候就獲得可靠的治療手段。

好的診斷技術(敏捷、便宜)對病人的價值也非常重要。癌症早期和癌症晚期的結局差得很多的。在現有手段下,如果能在早期就確診癌症,大量癌症患者都可以不用在之後的很多年裡生活得那麼痛苦,甚至在手術後完全治癒。

而且,當我們能有效利用各行各業的信息和數據時,我們也真的提高了效率。

舉個常見的例子,打車軟體減少了行人等車時間,也減少汽車的空載率。這樣變相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這與熱能動力工程所追求的目標正好一致。

而關於人本身、知識本身更有效地利用更是對每一個行業都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結果。

2.雖然文章沒有闡述好,但是其中的意見依然是很重要的。

相比IT的迅速發展和財源滾滾,我們的確沒有在很多重要的領域達成類似的成就,也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

四十年前科幻電影的場景大多都沒有實現。

四十年前學術界的預期進展也有很多沒有達成。

四十年前,我們憧憬著飛行汽車普及到家家戶戶。我們憧憬著早早地登上火星,建立基地。

我們憧憬著未來四十年的科技發展會超過過去400年。

但是我們沒有。

400年前我們用馬車,用牛車,後來工業革命改變了這一切。

現在,我們的還是用汽車,用火車。

2015年高鐵會讓1964年正運營著新幹線的日本人民驚奇嗎?是那種1905年的中國人看到火車輪船的那種驚奇嗎?

四十年前,我們說大約四十年後就能用可控核聚變。到了今天,我們還是說,四十年後就(大概)有了。

北京每年會出現多少估值上億的互聯網公司?

這些錢每年可以資助好幾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然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已經因為經費問題一再延期了。

自從冷戰結束後,美國砸錢的方向就完全變了,科技樹生長方向也完全變了。

現在的頭條科技新聞永遠是蘋果賣了多少手機,哪天哪天要開發布會,最新一代iPhone怎麼怎麼樣。

我們知道信息技術對我們有重要的意義。

就像最初的農業革命,之前的工業革命。

但是,農業也可以種植鴉片,而且人類很喜歡這種東西,而且這種東西真的非常賺錢。

如果放開投資的話,毒品公司大約也會不斷刷新估值。

大概種小麥的、種玉米的都會轉行種鴉片。

大概連砍柴的也想試試能不能在鴉片業干出一番天地。

所有的人力和資金都湧向了鴉片產業。

大概第一個種植鴉片的人會被尊稱為「鴉片之父」。

無數鴉片公司都高喊著「改變世界」。

那麼現在的信息產業里到底混入了多少「鴉片種植」的成分呢?

它吸引投資,它能盈利,它受用戶歡迎。

它還吸引了很多本在種水稻種玉米的人進入了這個行業。

但這樣真的就夠了嗎?滿足慾望能賺錢就一定是發展嗎?

這就是我們不知道的事了。

我們是否永遠都能足夠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辨認哪些是鴉片,哪些是大米么?

我們的確應該有自覺在依賴信息技術的同時也盡量把其中的『鴉片種植「成分清除掉。博弈論已經告訴了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努力賺錢,整個社會就會達到最賺錢的狀態。

會有很多短期內不賺錢、對於參與的個體不賺錢的事業,但其長期看卻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

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望遠鏡,得不到貴族的資助,伽利略就無法把人類第一個天文望遠鏡對準星空。比如,20世紀的NASA和曼哈頓計劃,自從冷戰結束美帝稱霸,NASA的經費卻越來越少,有時候,木星、土星的探測計劃不得不二選一,有時候,發射了登陸火星的勇氣號就得廢棄另一個計劃。

不過幸運的是,Space X這類科技公司也開始出現,也不是所有的航天工程師都轉行程序員。

21世紀的地球公民——我們。

我們是像十八世紀的英國那樣被工業革命解放出強大的潛力,然後扶搖直上走向前所未有的繁榮?

還是像十八世紀的那個大清國,做著天朝上國之夢。直到被一炮轟醒才知道,那自古以來的體統是多可笑,那麼自以為是的繁榮安定是多虛假。

We will never know.


題主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高明,以至於答案大都偏題嚴重。

解釋這句話,實在是要看出自誰人之口。

如果是出自我輩這樣無名小卒之口,當然首先要掃盲一下,細數一下人類從游牧農耕鐵器電氣時代一直到上世紀物理化學生物航天互聯網等等科技大暴發一路發展過來的艱苦歷程,讓言者明白你現在得到的已經是最好的,而且只要你願意等待後面驚喜更大喲。

但是這句話是出自Peter Thiel。

要補充的背景知識可以包括:

題主問題的出處:三聯生活周刊 (這只是一篇評論,還不夠)

Peter Thiel何許人:Peter Thiel

Peter Thiel主要做什麼:Founders Fund

Founders Fund的投資方向:What happened to the future?

他們賣掉了Paypal。

Musk實現自己的硬產品:Tesla, Solar City, SpaceX.

Thiel專註風投,反過來風投小夥伴的SpaceX(那肯定是商量好了,兄弟需要錢一定讓我第一個出啊),也在Facebook狠賺了一把,現在主投生物與健康、航空、能源、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和互聯網。

作為Paypal系投資幫的幫主,真正的是在用資金的槓桿、用實幹的精神在推動著科技的進步。

所以在這樣一句話面前秀歷史知識、講步驟、論需求真的好多餘。

原文以及相關背景傳達的意思可以是這樣:

1. 對於之前理想和現實的認識,以及對未來投資方向的指引。

2. 激勵新的創新方向 (我們希望能多投資一些什麼樣的創新企業)。

3. 並沒有否認互聯網的發展,並沒有認為投資失誤,因為他們也發跡於互聯網,但是現在他們投資力量更大,感到有更大的責任來指引方向。

4. 和140個字元什麼仇什麼怨:我們真的希望來點超越140個字元的猛料。

另外打個比方,如果比爾蓋茨說,我們一直想要消除世界貧困,想要新生兒都健康的活下來,但是我們只是得到了一個漂亮的操作系統。

體會一下,我們甚至都沒有資格去評論,感到一陣酸楚。

掃了一遍答案,贊同 @謝崢嶸 和 @Alex Liu (為什麼@ 不到) 很直接的指出了出處的原意, @invalid s 也補充了這一點。


剛發現了點有意思的東西:本答案目前414贊,排名第二的220贊,排名第一的……6贊。

你們真的沒看錯。

這說明什麼呢?起碼說明這個問題爭議極大,大到起碼已經足以讓400多贊和200多贊的答案,排到6贊之後了——我並不知道這個演算法是按比例還是按別的什麼。但肯定反對少不了。

但反對者的答案呢?反對者的證據呢?你們找得到嗎?

如果有的話……起碼……咱也混上十來個贊行不?

面對這個數據……他們居然還敢把這個叫做……一群碼農們自嗨?

我看,自嗨的另有其人吧。

非常明顯,最最起碼,反對者中,有不止一個,僅僅是因為」反碼農「,所以才來反對的。

——好吧,碼農們沒情商,天天加班至過勞死,還沒女朋友……所以我完全不明白,他們為什麼就和碼農這群苦逼過不去。難道他們的人生,已經苦逼到求苦逼而不可得了?嘖嘖……真可憐(搖頭……

嗯,我就不去揣測動機了。但是……數字會說話……數字真的在說話啊(狂笑ing~~

這個數字說明,至少反對者中,肯定有一部分。是有態度就行,別的……並不需要。

414:6,我認為這個數據大概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國人的某種心態吧。

或許,正是基於這種心態,老外本來是鼓勵人向前看的,就被他們歪曲,變成槍打出頭鳥了——最最起碼,數字以及他們自己的發帖都證明了,有一部分人肯定是基於」反碼農「這個立場,才如此曲解人家的原意的。

這是病,得治。

這些人哪怕回家抽鴉片呢,都比他們跑出來到社會上,抓住點似是而非的東西,就跳出來指桑罵槐的擴散這種「反碼農」的不良情緒——對大家,對他自己,對社會——都要好一點。

好吧,嘲諷火力全開:藏頭露尾的、懷某種我們所不能理解心態的大神們,你們的反對不妨來的更猛烈些吧。謝謝!

====================================

事實上,老外的原意只是為了激勵年輕人,所以隨便舉了個例子,說明「夢想和現實的差異」,本不存攻擊性,只是鼓勵人向前看、不要滿足於現狀的——因為現狀並沒有多好嘛。

我們想要飛車的,結果IT業才不過發展到「140個位元組」的程度:一直玩這個,不覺得也太丟人了嗎?

換句話說,就是——你們這幫只敢躲在「舒適區」、沒有開拓勇氣的慫貨們,睜眼看看吧遠方吧,還有多少高峰等著我們去追求呢;我可不甘心滿足於現狀,有人敢和我一起去征服它嗎?

說干就干。人家才不空喊口號,直接就挽起袖子衝上去了。

但一傳到中國,不知基於何種心理,當即就被人扭曲,變成攻擊性的東西,變成一群閑坐家中無所事事的傢伙,跳出來攻擊IT業等諸多行業發展太快、方向偏離以及吸引太多注意力了——所以需要反思、需要批判,甚至需要發起一場運動,來奪回注意力。

這裡面起碼有三大錯誤。

1、他們最最看不慣的,恰恰正是IT業的造血器官。

沒了造血器官,IT業還發展個狗屁。仰人鼻息,等輸血嗎?

任何一個蓬勃發展的正常行業,不食人間煙火的研究者、穩紮穩打的守成者、激進媚俗的投機者,當然是一個都不能少——研究者帶動整個產業;守成者把該產業帶來的好處實實在在的推給大眾;最後,投機者在各種不同的層面嘗試該產業、發現新商機,使得社會上更多人、更多領域從中受惠:而後兩者的獲利,最終會惠及研究者以及其他上下游產業。

整個過程中,自然有富有預見性的成功,也有事後看來愚不可及的失敗;有催人淚下的故事,可也有卑鄙冷血的詐騙——是是非非,一言難盡。

但終歸來說,是顯然是要大於非的,不然早像傳銷那樣弄得怨聲載道了。

抓住其中的若干失敗案例、若干騙子,一棍子打死?這人的腦子……多半……含水量有點高……

2、減少對IT業的關注、投資,並不代表就能因此把注意力/資本轉到飛車上。

因為,IT及其上下遊行業的從業者,從淘寶店長到快遞小哥,從苦逼碼農到二逼項目經理,絕大部分都不具備造飛車所必需的基本技能。

減少IT業的投資,只會造成大規模的失業潮,使得那些真正高精尖的、有造飛車能力的人士受到不景氣的經濟的嚴重拖累,反而無法把精力放到造飛車上。

淘空基礎,只會導致大廈傾頹,絕不可能反而帶來了發展

3、只要存了挑剔之心,任何事物都可以全盤否定

比如說,可以把同樣的邏輯用於……飛車。

造了飛車有什麼用?飈車嗎?

沒重要的事情,一個電話,一條微博,夠不夠聯絡感情?幹嘛非要勞民傷財的跑過去?

我們可以每天一個電話、一天30條微博;你就是有了飛車,能一天回老家20次?

有重要的事情,想快就飛機,一般就高鐵;近了甚至還有公交、出租、自行車——哪個不比飛車更優越、更安全、更環保?

那幹嘛還要弄個飛車?就為了拉風?為了未來范?

除了拉風和未來范,飛車哪一點能比140個字元優越?

當然,以上只是順著那些人的邏輯,用他們的手法來質疑「飛車」罷了,並不代表本人對「飛車」行業的看法。

事實上,我的看法反而是:飛車這麼酷的東西,光造出來就足夠激動人心了,管它實不實用呢?還沒解決溫飽呢,就先別擔心「萬一將來發家,二奶、三奶會不會打架」了。

新生事物出來,肯定會有一個適應期,甚至會因為缺乏相關法律而成為犯罪的溫床;但那就讓搞法律的去頭痛去吧——身為開拓者,把路走出來就是,就別管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了;

累了的,隨他原地紮營吧——沒他們,誰為開拓者建立前線補給基地呢?

被一時的榮譽絆住腳步,無所謂,就讓他替那些開拓者,把大家取得的成果秀給大眾吧;業界甚至反要感謝他的努力——所以需要繼續前進,方不負他的宣傳拔高。

但唯有一點,那就是不要失去開拓的勇氣和決心。

他的講話,其實應該這樣理解:

只要還有心存銳志、不安於現狀的人在,我們開拓者就不會斷絕。

看吧,幾十年前的憧憬,至今都未實現。你們不會覺得twitter、uber就夠了吧?不會覺得iphone的一次次瑣碎更新,就是「開拓」吧?這些東西,難道就能讓你們滿足?

不滿足的話,就跟著我出發吧。是時候讓世界看看,什麼才是真正的開拓了。

——真正的開拓,是從0到1,不是瑣碎的從1到2到3到4。

——————————————————————————

打個比方的話,這就好象學霸的老爸鼓勵學霸:「雖然你得了諾貝爾獎(我也因此為你驕傲),但個人感情問題還沒解決,有想過下半輩子的生活嗎?這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時候出去走走,認識一些朋友了。心情好,你會做得更好。」

結果,這句話被學渣一聽到,就不得了了:「名人XXX的老爸說過,拿了諾貝爾獎也不算什麼,情商高才是人生贏家」,於是又藉此引領起一場針對理工男/女的討伐戰。

——學霸是向前看,彌補短板,在出類拔萃中出類拔萃,在輝煌後繼續尋求盡善盡美;學渣卻是向後看,試圖「拉住」甚至「遏制」跑太快的行業:換句話說,槍打出頭鳥。

這就是某些學渣永遠成不了學霸的根本原因

這種做法,顯然是非常令人厭惡的——無論他們是傻,還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心理。

================================================

下面再展開來說一說,為什麼評判利弊之前,必須先認清客觀現實。

兩千年前,我們想的是大喝一聲「要有光」,就有亮光把周圍照亮;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只得到了聲控燈——得自己掏錢裝,還得自己掏電費!

數百年前,我們想用黑狗血和月經布破掉洋槍洋炮;數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卻只見到鋪天蓋地的「破除迷信」宣傳……

很不幸但又很幸運的是,世界發展有自己的規律,不因一兩個甚至若干億的傻子、妄人而改變。

————————————————————

中國有句老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過去,科學家們想開個會、見個面,牛頓時代以前,路程動輒以年計——於是很多大科學家,一輩子都只是彼此聞名,老死不相往來;

到了愛因斯坦時代,跨越半個地球,時間以月甚至以天計——於是每隔幾年,就可以一起討論討論;

而現在——只要雙方願意,任何時候都可以即時會話。

加速信息交流,就是節約科學家的生命,就是加快科學的進步速度。

另一個方面,中世紀及之前的黑暗時代,書籍只能抄寫,用來抄寫書籍的載體,如羊皮紙、竹簡之類,也非常昂貴——費時,費力,費錢。

於是,讀書,是極少極少有錢有權者的專利。

之後,便宜的紙張出現,雕版印刷出現,知識的普及才成為可能。

只有具備科學素養的人多了、知識分子基數大了,從中出現愛因斯坦的幾率才會更高。

現在,人們反而為泛濫的垃圾信息太多而煩惱,需要各種過濾器來濾除它們。

但,對渴求知識的人來說,只要有互聯網,知識獲得再無門檻。

上古時代,算數要用「算籌」,加減乘除之類知識,都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後來,有了算盤,有了手搖計算器,賣菜的再也不為算賬發愁了。

但面對德軍那有數以億計可能的機械密碼,盟軍懵了。

現在,LHC,每年產生1PB的數據——一本紅樓夢,去掉插圖,存為TXT,大約2M位元組;1024M是1G,1024G是1T,1024T是1P。

換句話說,這1PB數據,相當於1024 X 1024 X 512本紅樓夢的數據量。

而1024 X 1024 X 512本紅樓夢,按一本紅樓夢重200克算,總重量是十萬七千多噸。

不知道,題主打算每年用多少人,來在這十萬七千多噸紙上,寫滿宋體5號字?

又準備訓練多少人,從這十萬七千多噸紙上,把希格斯粒子的蹤跡找出來?

——別說你我不能,現在我們那可憐巴巴的破計算機的處理能力,都遠遠不夠。以至於前些年LHC還搞了個類似Seti@home的項目,想讓互聯網上志願者的計算機來幫忙。

CERN 推出 LHC@home 2.0,邀請大家利用電腦空餘時間再為科學盡一份力!

LHC網格:為地球上最大的科學設施存儲和分析數據

——嗯,如果按照後一份資料的說法,LHC每年產生的數據是15個P。即……如果寫到紙上,就需要超過兩百萬噸紙。

顯然——IT業發展的實在太慢太慢了,已經阻礙到人類基礎理論的發展了!

人類文明的發展,首先就是要發展信息及其處理手段——存儲、傳輸、交流、分析、綜合等等等等。

沒有這些,你今天晚上先把紅樓夢抄20遍試試?

——至於Twitter之類,不過是信息產業發展的民用衍生品而已;而且這個衍生品,反過來又反哺了信息產業本身,形成了良性循環。

———————————————————————————

中國還有句老話,叫「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原文出自孫子兵法。意思是軍隊打仗,是不能生搬硬套的,要因時、因勢、因地而變——事先蹲一邊,小算盤打的再精,臨場不知變通,也必死無疑。

事實上,人類科技、工業體系的發展,也是如此。

別說幾十年前的憑空想像了,讓你預測下現在房市什麼時候崩潰,你說的准嗎?

當年巨艦大炮時代,我們大刀長矛,後果是什麼?好了瘡疤忘了疼?

可巨艦大炮都被航母淘汰了,是哪個傻冒還在做「世界上最大的艦、最巨的炮」的美夢——結果這個全世界最牛逼的戰列艦,戰果如何?

請看:大和號戰列艦

請順勢而為,不要螳臂擋車。

——換句話說,請不要一廂情願的用你的淺薄,去規定事情應該如何如何。世界幾乎100%不會按你的臆想發展。

——別說你了,就是凡爾納、愛因斯坦這種大佬,說了都不算,都得順著自然規律來。

你應該睜眼看看世界,搞清楚真正的形勢,然後因勢利導——如果你真是什麼舉足輕重、有巨大影響力的大人物的話(否則……你就繼續跳吧)。

——————————————————————————

類似的,甚至就是汽車行業本身,也不得不先往計算機產業投資。當年的巨型機,相當一部分就是為他們造的。

為什麼?

沒有計算機輔助、計算機模擬等等技術手段的話,研究一個新車型,投入實在太高太高,高到入世之前,整個中國的車企綁一塊都玩不起的程度。

因為原型車只能手工製作,需要的投入……請參考流水線發明之前,汽車是怎麼造的。

沒有計算機,就只能手工造出至少十幾甚至幾十輛原型車,然後一輛輛撞毀(以檢查其安全性)。

而且,現在的汽車,比那時可複雜、精緻了不知多少倍,安全性、舒適性等方面的要求,也不知高了多少倍:造出這樣的原型車,需要的投資,比之過去,顯然也要多得太多。

而有了程序模擬,就可以省去絕大部分的實作——計算機越強大,需要實作出原型車來驗證的地方就越少。

其它工業、科研領域,莫不如此。

信息化、計算機輔助,是大勢所趨,是必由之路。

誰不搞,誰死。

信息化這條腿邁出去之後,另一條腿再邁出去,才不會摔倒。

至於信息化這條腿邁出去、卻一不小心邁出個全新的領域、而且這個領域居然能自己養活自己、不再需要實業界乃至整個社會長期輸血供養——甚至居然還能賺來巨額利潤,去反哺其他諸多行業,那不過是個意外之喜罷了。

當然,所謂「意外之喜」,其實也不準確。我們的確是從一開始就希望它能養活自己的。不然一直供血,得供到什麼時候?但不供……不供人類怎麼進步?

現在,它終於可以離開母體,獨擋一面,甚至反過來,用自己賺的錢,去供養實業界,供養更高大上的「智能駕駛」等等「未來」行業了——但居然有人敢跳出來,嫌他太優秀、太能賺錢?

這……這……這……我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種人了。

或許……給他們的鴉片抽抽,省得他們出來跳,反倒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你以為呢?

————————————————————————————

信息化之後,下一步是什麼?

我認為,有可能是google的智能汽車——嗯,前面提到過,這本身就是IT界反哺實業界的典型案例。

當前,汽車工業已經在變革的前夜了。

人工智慧駕駛汽車已經迫在眉睫,以至於在如何立法方面(主要是如何界定車禍責任、廠商的免責聲明是否可以接受等等),國外早幾年就已經展開激烈爭論了。

果殼2013年的文章:

自動駕駛汽車:能否駛過法律這道坎?

想的更深一點點的話……在汽車智能化之前……會飛的汽車?

我可不希望晚上睡覺,一輛酒醉者駕駛的飛車撞進我的卧室。

再說一遍,在人工智慧汽車普及之前,我不認為造出會飛的汽車是個好主意——事實上,google已經多次表示,「汽車發明的太早了」;利用智能裝置來避免堵車、撞車、節能,也早已是磨的IT人耳朵起繭子的老話題了。

這裡大概還得展開一下,以免某些生活經驗嚴重缺乏的聽不懂。

車禍的原因,除了蓄意殺人,歸根結底就三點:一是剎不住車,二是拐不過彎,三是反應速度不夠。

高速路上,要徹底剎住車,需要數百米;想要拐過彎,過彎半徑至少也要數十米;前面突然出現障礙,起碼需要0.1秒才能看到、0.5秒才能做出反應,然後再被車體的巨大慣性一延誤……砰!

想不撞,就必須有足夠的距離、足夠的時間。而且速度越高,距離/時間要求就越高。

人腦僅能適應較低速度、較低慣性下的各種運動;而且只能「估計」;一旦開車,因為汽車速度快、質量大,稍有大意或經驗不足,估計上就免不了要「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等發現不對,就已經陷入「剎不住車、拐不過彎」的窘境了。

而人工智慧呢,人家每秒能運算幾十億次——現在你手裡的手機,動輒就是幾個G的CPU。一個G就是10個億——換句話說,別小看幾百塊錢個破手機,人家的CPU照樣能每秒執行超過十億條指令。這就決定了它反應快;然後,CPU不會「估計」,都是精確運算,精度可達厘米級,甚至更高——這就決定它判斷精確。

形容人敏銳,常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其實是有點吹,沒人能真的全方位把握的。

但人工智慧——人家可以精確知道方圓十幾甚至幾十公里範圍內、其它每一輛車的精確位置、速度、意圖,一絲不苟。

對計算機,這真的只是很簡單的事情而已。

然後,進一步的,汽車是靠橡膠輪胎和路面之間、強大的摩擦力來剎車和改變方向的。

而飛機呢?你想過沒有?

坐過飛機的,大概會注意到,時速700公里的民航客機,在離機場2、300公里甚至更遠時,已經開始減速、降落了。這個降落過程會至少持續半小時。

因為,它只能靠空氣阻力來減速……而空氣阻力實在太不給力。

直升機要好一些,但同樣需要比汽車長的多得多的轉彎-剎停距離。

人腦在處理這種場景時,就顯得更為笨拙,更加缺乏預見性。

去年還是前年,還有我軍的殲八飛機撞上民居的報道。

技術過硬、極具責任感的解放軍飛行員都免不了闖禍……

如果你所在城市有十萬輛飛車,你覺得這座城市能在那些邊飛車邊把妹的高富帥們的蹂躪下,堅持多久才被夷平?

想想樓脆脆。想想你夢中被巨響驚醒,天空中一朵冉冉下降的降落傘下面,一位高富帥正在打電話:「爸,我闖禍了……沒事,人沒事,緊急彈射出來了」……

然後你才發覺,你所在的小區樓,正在慢慢傾斜、倒下……

不知道最終的黑暗來臨前,你還會不會感慨:「科技發展真快啊,夢想終於成真了!」

很顯然,向前看的話,IT業不是發展太快,而是發展太慢,以至於到現在,人工智慧都還只是個擺設,派不上真正的用場——這才導致人工智慧駕駛汽車至今還不過是個新奇的」西洋鏡「,還無法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大規模投入實用(雖然已經有很多地區立法批准一些大公司開始運營了,但離私人購買、使用還有十萬八千里)。

在」人工智慧駕駛「成熟之前,滿天飛車絕對是個噩夢

所以,如果IT業發展更快一些就好了

——事實上,稍微搜一下就知道,飛行汽車早就有了。只是起飛/降落必須有跑道而已(所以本質上還是一架飛機)。想隨時騰空、想飛進小區,沒有計算機輔助甚至主導,是根本不可能的。

明顯的,IT業發展的太慢太慢,已經妨礙到人類研究、製造飛行汽車了

————————————————————————————

然後呢,中國還有句老話(啥話咱老祖宗都說了,可惜……子孫不肖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不快樂,那麼他就不會挖苦心思讓別人快樂;一個人,不能自己造血,全靠輸別人的血,那他一定會死於血源性傳染病以及其他長期輸血導致的併發症。

只有父母健康、具備必要的經濟基礎,才可能給後代必要的發展基礎,不是嗎?

一個行業,也是如此。它必須先能造血養活自己,才能迎來大發展;而他的大發展本身,又能帶動一系列行業的發展,進而扶持起其他「嬰兒產業」。

如果google不能靠搜索賺到大錢,你不可能期望兩個在車庫裡用幾台二手家用機起家的窮小子,一上手就去研究「人工智慧汽車」;亞馬遜不能靠在網上售貨賺到第一桶金,就不可能有錢去搞極度燒錢的「雲主機」、「雲計算」——這都是必須有規模、有巨額資金做後盾,才可能玩得起的。

而亞馬遜、淘寶之類想發家,物流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線上逼線下發展,這才有快遞業的發達。

——但卻從沒有哪個碼農跳出來說,快遞小哥吸引了過多的注意力。

——雖然,光我知道的、搞快遞賺到月薪幾萬、甚至包下一整個片區、富的流油的,都不止10個20個。

甚至,如果沒有全民上網熱潮,經濟不能發達到「家家戶戶有餘錢買電腦、手機上網」,互聯網就只能靜悄悄的來,然後靜悄悄的走——只留下一大堆紙灰:那是它所燒掉的鈔票。

——諸多要素,少了任何一個,世界就不會是這個樣子;打擊了其中任何一環,都可能導致整個社會陷入混亂與衰退——無數歷史教訓可以證明這一點。

————————————————————————————

綜上,很顯然,干擾、拖慢、打擊一個合法行業,或者合法行業的一部分,是倒退,是落後,是自尋死路——無論如何,絕不是開拓。

那些借「反思」挑剔別人的,是陰謀家,這種做法叫「莫須有」,這種挑刺的手法叫「羅織」——他們是社會的毒瘤,和開拓沒半點關係。

開拓很簡單,就是不要滿足於現狀,扔下顧慮,丟掉包袱,走。

————————————————————————————

這都看不懂,不知道,卻膽敢裝出一副先知看到了可怕的未來的、憂心忡忡的傻樣,大叫「IT業吸引了太多眼球/資金」——人的見識短淺、抱殘守缺,竟可至於斯!

幸好,世界沒照這種蠢人的思路發展。

============================================

補充:

國內最大的問題,是魯迅描繪過的「柿油黨」現象。

事實上,我以及很多答主反覆提及過——Peter Thiel說的,根本就不是國人理解的那種意思。

但,這不耽誤他們望文生義。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望文生義還會裹挾著某些負面情緒——就好象別人已經大大方方說出來、但很多人卻不敢承認、不敢正視的,人家就是在「反碼農」,就是厭惡「碼農自嗨」一樣。

然後,基於這種心理,開拓被理解成了保守,自由變成了「柿油」;然後重新填上私貨,變「革命」為「欺負尼姑」。

尤其是,基於理解的不同,中美雙方開的「藥方」,也是截然不同的。

Peter Thiel等人,是通過遊說,吸引更多注意力,吸引敢於冒險的投資者,從而為「飛車」等開創性、高風險、但一旦成功收益更高的領域籌資。

一旦投資成功,那就是名利雙收。

換句話說,人家是想辦法推銷自己,然後做出成績來報答那些願意相信的人。

而國內呢,卻不約而同的眼睛盯到了「小尼姑」身上——手感真好,而且不敢叫!

——叫了?叫了就是裝純潔。

把「自由」誤解、宣揚為「柿油」;把爭取公平理解成欺負小尼姑,這才是反智。

「民主殺全家」之類言論,才是「把反對的聲音引向反智」。

而指出這種危險思潮的根源,揭露他們「與時俱進」外表下的骯髒,是反對反智。

看看這個有383贊的答案。

怎麼解釋「我們想要一輛會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 140 個字元」這句話? - 匿名用戶的回答

知乎這個地方,碼農密度大得嚇人。碼農們一直覺得自己為世界的進步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覺得自己正在改變世界呢。題目里的觀點直接摧毀了碼農的絕大部分的工作價值,所以這個問題下面一些碼農態度激烈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有利益相關。

至於我的觀點,和這篇文章差不多:Sina Visitor System

互聯網佔據了太多的資源。

風投們不敢投資重資產高風險的創新行業,大部分的金錢流向了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太多太多聰明的年輕人進入了這個行業,給我們創造了無數個同質化嚴重的app;這個行業擁有輿論傳播的優勢,讓人們漸漸對正在實驗室中埋頭苦幹的科研人員感到陌生。

這便是互聯網行業對其他行業造成的影響。

人家口口聲聲拿碼農說事,看得見嗎?

主題下的討論里,「我看到一群碼農在這個問題下自嗨,蠻可笑的 」,看得見嗎?

這些,難道不正是誤「革命」為「欺負尼姑」的鐵證嗎?

給碼農扣上個「自命不凡」或者「看不起別的行業」或者別的什麼帽子,就可以借個體歧視群體?

這種行為,正常嗎?

真拿出乾貨來,證明了互聯網行業弊大於利,取締互聯網我都沒話說。

但以「厭惡碼農」為論據,只能說,這種人的人格顯然是有問題的。


想起來一件事

A:你這樣是不對的,你知道非洲還有多少人喝不到乾淨的水嗎?你不應該這樣浪費水的。

B:我也知道我這樣不對,只是我想問,如果這些水沒有浪費,你準備怎麼送它們去非洲?

---------------------------

看到問題補充,弄的問題瞬間不萌了。

會飛的汽車已經有了,你買不起而已。

變沙漠為森林沒問題,你給錢就好。

既然沒有錢,你只能拿到140字的免費服務了。

不想幫人思考,關於這個問題啊,明白了我上面的回答的邏輯答案就是很清晰的。


我覺得大家都應該聽過一句不是亨利福特說的話「如果我問顧客要什麼,他們會說需要更快的馬。」

雖然這句話不是亨利福特說的(真的不是),但是可以某種程度回答你的問題,「如果我問顧客要什麼,他們會說需要會飛的車。」^O^/

其實,會飛的車已經存在了,會飛的船都存在了,現實里的工業科學技術進步就完全沒有停過,只是他們未必是以你想要的方式實現的。

有時候,顧客說出來的需要不是真正的需要,「更快的馬」「會飛的車」只是表象,這兩個需求後真正的需求,其實是一樣的,這真正的需求被解決的時候,估計有沒有「會飛的車」就無所謂了。

想一想,互聯網已經解決了多少再多輛「會飛的車」也解決不了的問題了。


這文章真是無病呻吟,就好像這些互聯網產品耽誤了誰去造飛車一樣......

現實不是人們把造飛車的資源用來做互聯網產品了,而是就算投入了互聯網產品成本的10倍,你也造不出廉價的飛車啊!!!

我覺得按作者的思路,這文章應該這麼寫:「我們想要的是四次元口袋,可是得到的卻只是二次元里的萌妹子」


首先,文章說的觀點不太對,信息科技近年從無到有,人們都聚焦此處而已,其他科技也在發展,只不過不在閃光燈下。

…………………………………………………………………………

一方面,這些發展都是相輔相成的。

先得說明,很多科技發展都是先來自軍事工業,然後再傳播到大眾生活中去。該文章所吐槽的,是信息科技的發展,但從源頭來說,從誕生的目的來說,信息科技的發展也是可以幫助別的科技方向發展的。

…………………………………………………………………………

另一方面,人口這麼多,社會分工這麼細,總不能強迫那麼多人對一個方向進行研究啊。

…………………………………………………………………………

最後 ,科研成果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只要能改善生活,得到人們認可,它的價值就應該被肯定。

…………………………………………………………………………

吐槽:這類觀點文章感覺沒啥意義,如果現在會飛的汽車等東西真發明出來,類似文章的作者又得說「科技發展方向太單調了,信息分享落後的一塌糊塗」。

…………………………………………………………………………

PS:知乎新人,希望能收穫人生第一贊


比禁止反對更加可怕的是,把反對的聲音引向反智——Jon·KnowNothing·Snow

據說圖片和名言能夠吸引更多眼球,所以我就笨拙地搜了張圖片,而且自己編了一句名言。雖然這句名言是我自己編的,但我覺得也挺有道理的(自戀臉)。舉個例子:

  • 「國家強大和我有什麼關係」是不是反對的聲音?這種聲音可以引向兩個方向:
  1. 因為和我沒關係所以國家不強大也可以;
  2. 請讓我也享受到更多國家強大帶來的的福利吧,中國老百姓已經」陣痛「三十年了。
  • 「蘋果的成本價不到一千」是不是反對的聲音?同樣可以引向兩個方向:
  1. 成本那麼低,蘋果大騙子,買蘋果的都是裝逼的蠢貨。
  2. 成本和售價之間的差距是知識產權,蘋果憑藉知識產權優勢搞閉源,賺取壟斷利潤。所以我們要尊重知識產權,努力依託開源的安卓搞自主創新,最終打破蘋果的壟斷。

事情就是這樣,我們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聽到的是前面那種反智的版本,然後保守精英出面批評這種反智,然後討論就結束了。結束了?怎麼就結束了呢?可他真就結束了,最後真正的問題就沒有人關注。外國人很不理解,為什麼我們要管反對派稱為「右派」,因為這幫人真的非常善於把反對的聲音引向反智,非常善於和保守精英一起配合著掩蓋問題、維持現狀,也就是說反智的結果是保守的,他們當然是右派。現實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人們憂心忡忡的1984並沒有如期而至,而赫胥黎預言的美麗新世界卻在日漸成為現實。 」這次的名言是真的了。

由於反對的聲音通常被引向反智,這讓我們對反對的聲音過於警覺。我就犯過這樣的錯誤,一位大V批評鄉鎮教師素質低下,我下意識的反應為——他是在詆毀鄉村教師這一神聖的職業。後來才知道,他是在揭露國家對於鄉鎮的教育投入過低,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後來我遭報應了,我因為同樣的錯誤,被另外一位大V拉黑了……這個問題下的部分答主也犯了同樣的而錯誤,他下意識的反應——這是在嫉妒碼農的高薪。不是的,如果這種批評是在嫉妒碼農的高薪,那麼08年之前碼農對金融業的批評,豈不也成了嫉妒金融穩拿?結果殘酷的事實告訴了我們,不聽從碼農勸告的後果……

這篇文章的結尾已經充分說明了他所批判的對象——「在日常工作中創新,但傳統的商業智慧和資本規避風險的本能正在阻止我們做出更大的創新。」沒錯,大資本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擴充自己的勢力,必然要綁架前進的科學技術,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能夠代表先進的科學技術。資本的逐利本質讓他們湧入「短平快」的行業,並且迅速將其泡沫化,不管是房地產、金融還是IT;但卻冷落了那些回報周期長的項目,比如基礎科學,比如生物技術領域的「倒摩爾定律」……由於08年之後資本的大量湧入,互聯網程序員都快忘記08年之前自己是怎麼被冷落的了,也無視了其他領域的程序員。

從批判大資本的先鋒隊,到資本主義的維護者,部分程序員的這種轉變,僅僅是社會轉變的縮影。1972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阿波羅計劃的結束,另一件是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從那以後的40年來,人們都沉醉於消化吸收原有的科學技術發展結果,並且驚呼「哇,這完全是爆炸式的飛躍? - 科學」。殊不知我們現在的進步,僅僅是從1到100,而之前的進步,才是從0到1的跨越。

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人類敲響了警鐘,但很多人卻並未因此醒悟。前排答案中那個2、3個人搞飛行汽車、100個人搞互聯網、500個人搞金融,其他人交智商稅的模型確實很美好。但存在一個問題——如何把這2、3個人從這一萬個人裡面挑出來呢?或者更準的說,如何培養出來呢?這對美國來說沒問題,他們不用費力,只要等著大量的移民湧入美國就可以了。文章開頭哪位老師是歷史上第一位女菲爾茲獎得主,她是一位美國移民,但是她所受到的基礎教育、甚至大學學業都是在伊朗完成的。為什麼美國學生學的數學比我們簡單卻還能做出很牛逼的東西? - 阿成的回答

這種超級大國的霸氣側漏,我國學得來嗎?或許很多知乎大V已經成功移民美國,並且在中期選舉中投票給了共和黨,所以「我國」已經變成「你國」。但另外14億人還依舊生活在中國,一點點的看著中國的基礎教育爛下去……雷望紅:拳頭統治農村學校

東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設立於1602年,標誌著以追逐不變資本的積累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的誕生;德意志魏瑪公國的義務教育制度實行於1619年,標誌著承認人類勞動的價值,以追逐可變資本(人的能力)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誕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就這樣糾纏了近四百年,而我們生活的時代,顯然是資本主義佔據了優勢,對物質積累的追求已經到了畸形的地步——餵養嬰兒生產大量的牛奶,但不教育母親母乳餵養的重要性;藥物和醫療器械的供應比護士更重要;給孩子買個勞斯萊斯玩具車要比給孩子找個託兒所容易得多。

大劉在他的小說《贍養上帝》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當人們一味追逐物質的積累,而放棄了勞動力的培養,就意味著文明的衰老。人類將成為巨大的嬰兒,進入機械搖籃時代,當最後一個懂得這些機械原理的人死去,當機械漸漸到達自己的壽命,文明也就走向滅亡了……人們提到大劉批判資本主義的作品,就會想到《贍養人類》,但是這個姊妹篇遠沒有《贍養上帝》來得深刻,他只是看到資本主義造成的表現現象,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人們在批判資本主義的時候,也僅僅看到的是這個問題。但資本主義真正核心的問題遠非如此。


題主其實應該去看看這句話的出處,而不應該斷章取義地去思考。沒記錯的話這句話是Peter Thiel在《從零到一》里寫的,更多地是在主張年輕人去創新。


因為我們寫錯了,正確的寫法:sudo 我們想要一輛會飛的汽車


這就好比是問,為啥人類沒有進化成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的史前巨獸,而是進化出了前所未有之發達的大腦,四肢卻在萬物生靈中並不強勢,剛剛夠用。

照題目的思維看,物質比信息重要,迅速抵達某個地方要比交流和訊息的傳播更實用,那麼在人類無法想像汽車、飛機的古代,甚至是未能馴化馬匹的遠古時期,人類為何沒有往身體更加強悍和敏捷的方向發展,而是本能地選擇藉助它物的力量呢?

答案已經很顯然了:信息的交流與碰撞才是物質爆炸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只要信息就位,物質的誕生和發展只需要很短的過程就可以實現。

「人不是信息,而是血肉之軀。我們作為物質性的存在,比作為信息性的存在更重要。所以,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如何以廉價的方式到達那裡更重要;發明癌症的治療方法比發明癌症的診斷工具更重要。」沒有信息的交流與互通,何來物質的交換和誕生?文中的這句話,所以得一點道理沒有,完全是個偽命題呀。


不請自來

我們得到的比140個字元更多

我們真的只是得到了140個字元嗎?這140個字元也好,點贊按鈕也好,本質上就是將很多人
放在一個平台上的社交網路,每個人說的話都可能被地球上任何一個人看到。這個看上去是一個很簡單而且對科技發展沒有什麼意義的產品,但實際上碼農們都知道
問題的規模從支持幾十個用戶到幾萬個用戶,到支持上百萬上億用戶,背後的產品架構的困難性都是不一樣的,而迄今為止能夠很好做到這一點的無非屈指可數的幾
家而已,他們每家都花費了上千名工程師來搭建這個系統,一些公司做了最早的探索,發布了解決方案之後,又有別的公司發布了類似的版本,在滿足了自己的需要
之後,又進一步將這個支持系統公開給小的公司使用。

在信息革命第一次潮流中,通過晶元模塊化的一次次迭代,大型公司把創造新的計算機硬體變成了普通問題,之後的創業者不用再考慮如何去構建一個新的計算機,而專註在如何在計算機上搭建系統
;在第二次潮流中,大公司將計算機上的系統平台化,並且有了更方便的編程語言,使得之後的創業者更專註於如何編寫運行於系統上的軟體;第三次潮流中,各地搭建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以及新的技術規範使得信息變得隨處可得,而非科技創業者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互聯網提供他們的服務;第四次潮流中,將互聯網地規模從幾千幾萬用戶的支持提高了上億用戶的支持,並且讓互聯網不再只能從電腦上獲得。

當然不是要上歷史課,回顧這些是為了說,這不只是140個字元,而是可以支持上億用戶,在任意設備上可以訪問的140個字元。這與20年前一台電腦上的140個字元記事本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140個字元也可以幫助我們實現科幻夢

回到我們的科幻夢上,140個字元似乎對於我們的科幻夢有點遙遠,而且對於我們物質生活的提升並沒有實際的作用。那我們舉個比較可能的例子:智能家居。當年
Bill
Gates如日中天,覺得他是人類新希望的時候,他的家被渲染成極度職能且科幻的。那麼如果我們要將智能家居普及到百姓身上需要什麼呢?我們希望能夠在辦
公室的時候遙控家裡的空調打開,希望能夠自動根據陽光和室內溫度調節的百葉窗,希望電燈能在我快到家的時候打開,離開的時候關掉,希望家裡進人的時候給我
發通知。那麼從軟體角度來講,這其實就是家裡由一個或多個系統控制,將信息發送給家裡的住戶。這種通信簡單的版本如遠程遙控,類似於手機簡訊,可能覺得比
較好實現;但是如果想要更智能一點,比如回家自動開燈開門而不是我遠程遙控他開燈開門,這就需要持續不斷的通信,本質上就是我身上的一個設備和家裡的設備
在聊天。而我們已經有了軟體上支撐這麼多用戶的方法,至少軟體上不再是負擔了。如果沒有人去做這140個字元的事情,一個家電廠商的想像力也許只能到遠程
遙控上,而他們的軟體技術也不一定能很好支持上億的用戶。

而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有了飛行汽車那需要的軟體技術是怎樣的,當前的飛機在飛行的時候差不
多可以電腦控制,飛行過程中也需要各地基站的導航,降落和起飛中需要大量的地面工作人員進行調度。如果要有飛行汽車的話,也是類似的問題,如何進行調度,
完全依靠人力是不可能的,因為光幾十架飛機就需要一個機場的工作量,一個停車場幾百輛機車需要怎樣的調度幾乎是人力無法避免出錯的。這些當然和140個字
符沒關係,但是當這樣的飛行汽車造出來之後,會不會和飛機一樣所有信息都有記錄,並實時傳輸,如果是的話,那麼就歸結到互聯網的問題上去了。沒有140個
字元的探索,也許汽車生產商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代價來明白為什麼規模上升的時候軟體會成為瓶頸。

沒有出現飛行汽車是因為沒有需求


然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確花了太多的時間和資源來發展這些娛樂性的東西,然而這是整個社會的選擇。飛行汽車當然是很酷很炫,能夠提升人類自豪感的東西,作
為普通人類我希望他的確存在,並被使用。但假設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成熟的飛行汽車技術,他會不會成為我的首選呢?飛行汽車有這樣幾個明顯的優勢:更快到達目
的地,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不受地形限制。能源、安全性等暫時不考慮。考慮中國普通民眾從自行車升級到汽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購買的人的實際需要主
要是為了到較遠地區,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還是依賴長途汽車和公交車進行中短距離的交通;而當汽車成本降低,並且閑錢變多,城市也開始擴張,工作距離從原來自
行車範圍到了公交車的遠程範圍,旅行的需求也從本地到了周邊城市,這個時候更多的普通民眾就購車了。那麼要讓飛行汽車普及的話,就需要有新的需求產生,我
個人覺得需要出現超級城市,普通公交和普通汽車的運載能力無法滿足各階層人需要的時候,飛行汽車才會真正被廣泛接受。而現在,雖然大家有很多抱怨,但實際
上道路的閑置率還是很高,也只有上下班高峰期才會出現一般程度、完全可以忍受擁堵;而城市也只是擴張到通勤一小時的地步,加上飛行汽車一定會比普通汽車昂
貴非常多,需要考慮通勤時間的人一定不會去購買,所以現在的人口規模和城市規模無法產生飛行汽車的需求。

一個反駁觀點是,飛行汽車可以產生這種需
求,當大家發現原本通勤三小時的地區,飛行汽車可以一小時到達,而房價的差距可以彌補汽車的價格時,就會產生這樣的遷徙規模,就好像有新聞里說有人住在西
班牙坐飛機去英國上班反而更省錢一樣。這當然是正確的,這也是古代城市從馬車一小時規模到現代城市汽車一小時規模的原因。但需要強調的是,當時的城市人口
和現在的城市人口不可同日而語,現在的最大城市比古代的最大城市人口多了十倍,中國古代的城市人口大致10+%,現在已經超過了50%。所以極限情況下,
城市人口可以再翻一倍,即便考慮上海、東京這樣的超級都市,人口增長潛力也有限,所以城市範圍擴大在短期內很難突破。除非有了全新的技術革命,使得人口增
長率繼續如前一百年一樣提升,否則現在的汽車技術已經幾乎可以滿足當前的城市內交通需要,所欠缺的也可以用更低成本的方式來彌補,而不是革新性的飛行汽
車。

我們有道理去浪費時間和資源在140個字元上

人類大部分物質上的發明都在前兩個世紀進行,那個時期希望有更好更快的
船去新大陸謀生活,希望有更快的機器來製作日常用品,希望有更強大的武器來打倒對手。而信息上的發明大多在這兩個世紀進行,希望有更快的通訊方式來知道信
息,希望有更好玩的視聽設備來觀看,希望有更有想像力的遊戲。這其實代表了人類的不同層次需求,前者是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後者是娛樂和享受的需求。很顯
然,我們已經基本實現了前兩個階段,正在往更高層次的需求邁進。飛行汽車並不是生存和發展的需求,而是娛樂的需求,而他暫時並不那麼緊急和需要,也有點太
貴了。140個字元反而是便宜的,人人可以獲得的某種娛樂,對於一個中產階級,開一個飛行汽車去一個200公里遠的海島上的滿足感,也許並不比去200公
里外的海島上拍照片並被粉絲點贊的滿足感更高,而後者更便宜更容易實現,所以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後者。

當人類再一次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就會開
始新一輪的創新熱潮,來解決這樣的危機。就和當時計算機和原子彈的發明一樣,民眾放棄了用來享受的時間和金錢,變成了生產和稅金;聰明人放棄了在當時可以
即時變現的項目,投入到關鍵性的項目中去;政府放棄了醫療保險的投入,大筆資金投入到這些項目中去。衛星、登月從某種角度講,也是在政治緊張環境中,政府
為了保持政治優勢的生存需要,以及一部分民用的發展需要。

人類的壽命只有不到百年,其中有經驗和精力的也就20到60歲這40年,所以大部分人的
眼光最遠也就20年,在現今的環境下,大部分人去進行140個字元的創新,改善自己的生活需要也是理所應當的。當然也有人覺得,我們就是應該時刻抓緊,投
入大部分資源到人類發展的進程中去。有些政府做過這樣的事情,但是失敗了,因為忽略了人性有享受和懶惰的一面,一味的在沒有外界壓力下的抓緊只會變成形式
上的抓緊,效率反而降低了。而在這種自由寬鬆,經濟發展良好的環境中,反而可以投入比戰時更多的資源進入基礎學科,真正的聰明人和有使命感的人可以在不考
慮外界環境的情況下更好的專註於基礎學科的研究,而這些需要靈感,不是逼迫就能出成果的。這些成果反而是人類更進一步的真正基石,而不是飛行汽車這樣現有
產品的升級。


我們漢朝需要更精準的,破壞力更大,效率更高的弩機,來降服四夷,最後換來的卻是廉價的蔡候紙。

感覺就是這個意思……


推薦閱讀:

為什麼 4℃ 下 1L 水的質量是 1kg,這是巧合嗎?
為什麼只有小孩子挑食?大人怎麼不挑食?
為什麼太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邊緣是有虛化的?
如何在家中做出電漿(等離子體)?

TAG:互聯網 | 科技史 | 科幻 | 科技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