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城池或國的名字多數有右耳旁?
01-07
最近在看史記,看到某部份城池或國名的名字都有右耳旁,例如:鄢,郢,邯鄲,鄭,琅邪,邶,鄘等等。是不是有什麼原因?
右耳旁「阝」是「邑」字的楷書簡化寫法。邑,城市。
耳刀旁和耳朵沒有關係,而且左耳刀和右耳刀的表意是不一樣的,百度上就有,大致意思對,但解釋的不夠嚴謹:
阜部(左耳刀):
邑部(右耳刀):
看的仔細的朋友可能還會發現,這裡一半多是現在用不到的字,剩下的不到一半有很多字的釋義和現在的意思不一樣。
對阜部來說,陰、險等字流傳至今,本義沒有改變,而且含義有所延伸;陖、陟這種字後來發展出了替代字,使用越來越少;而防、隊等字的本義已經淡化,延伸出來的含義成了現在的主要字義;阞、阤等字則是逐漸被淡漠,它們的字義現在已經用詞語表示。邑的本義是國,後來秦漢廢封建推郡縣制之後又延伸出了郡、縣、城的意象,所以至許慎生活的年代為止,邑部的字大多與國、郡、縣、城有關,除了描述城池構造的一些字外(都、鄰、鄙、郊),大部分都是地名。一些地名後來不用了所以對應的字也就棄用了,有的則是以姓氏的形式流傳下來,少數字出現了引申含義(部、郵),以另一種形式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的常用字。問題算是解答完了,最後放個彩蛋,有些可愛的字沒流傳下來確實有些可惜,比如下面這個:這些耳刀旁,其實是阜字旁,阜是城牆的意思,比如曲阜城牆挖出來後發現角確實是圓的。國就是城牆圍繞的城市的意思,這些小國的阜字旁、口字旁、女字旁,都是西周才強制要求添加的,甲骨文里原本並沒有。女字旁標明它們是炎帝的後代,比如炎黃後代的姬姓和姞姓。左耳刀和右耳刀則區分他們是右衽的華夏族還是左衽的夷狄族,並且是有城牆的。口字旁表示是方國。
推薦閱讀:
※現在還有「何不食肉糜」的現象嗎?
※關於考古奇才郝迪是真的還是假的?
※中世紀的人們是怎麼知道月亮的光輝來自太陽的?
※古人下葬時棺中出聲,其妻以晉文公為例反對開棺的是誰?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