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辦到底是一個中性辭彙,還是一個被誤解的辭彙(綜合晚清、民國、現代)?

許多人認為買辦是一個貶義辭彙,個人認為買辦只是一種普通工作而已,現代買辦不也大有人在?


你過年要吃餃子,這是需求。

你家不會包餃子,這叫落後。

你樓下小賣部趁機對你獅子大開口,這叫欺負你落後。

你不爽了換一家,還是那價,因為誰都知道你不會包餃子,這叫壟斷聯盟。

你自己嘗試學包餃子,這叫民族工商業發展。

你二舅收了底下小賣部的錢,你學包餃子就揍你,非得讓你買高價餃子,這叫混蛋或買辦。

人家光靠賣你們餃子就豪車豪宅小確幸,這叫超額利潤或吸血鬼。

你家底下小賣部讓你幫他擀餃子皮,這叫投資搞生產。

但是你還是不會包整個餃子,這叫保護核心技術。

你趁機偷學了包餃子皮,這叫本土工業起步必經步驟。

底下小賣部罵你抄襲他包餃子皮,想山寨他的餃子,這叫專利手段。

所有賣餃子的都不賣你了,這叫貿易制裁。

他們還規定會包餃子的都不許賣你也不許教你,誰違反就整誰,這叫王八蛋或瓦森納協定。

你不得不自己鑽研半天,終於學會了包餃子,這叫打破壟斷。

你帶著一個村的人包餃子,附近餃子變白菜價,那些奸商都瘋了,這叫和平崛起。


中性

但是這和妓女一樣,妓女也是中性的……


比如說皇軍的狗腿子,對他們來說只有紅軍和國軍失敗了,皇軍才會有肉吃,他們才有湯喝。

比如火柴,如果有國產了,那麼便不會有人進口。所以買辦的敵人是國產貨,因此是反動的。並且買辦形成階級後,會通過法律等手段阻止國產,比如使用很高的環保門檻,使得國產生產商因為污染而被迫關閉。


買辦的確是中性詞,小姐也是。本身是不帶褒貶含義的,但是不論你管經紀人叫買辦還是管年輕女性叫小姐,人家不打你是人家情商高。

因為這些詞會帶來不好的聯想。這些聯想並不是誤解,而是歷史上確實發生的。

想到買辦,就必然想到洋商,洋貨,進而想到貧弱落後的舊中國被迫與洋人簽的各種不平等通商條約。買辦階級雖然也有促進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一面,但其利益決定了他們必然更傾向與強勢的洋人一方。在中國人自己探索自強道路的過程中,買辦們自然會用一些通常或極端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從而間接損害,或者說至少是阻礙了中國自強的道路。


買辦最初的含義就是當年給貴族跑腿買東西的。

舉個例子,紅樓夢裡賈府的買辦是最滋潤的,賈政不慣俗務,老太君陪嫁被賣了都不知道,太太小姐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王熙鳳靠花錢收買人心,更何況還有賈寶玉這種連哪個是一兩的星都不知道的富貴閑人。平兒說買辦給主子們買爛貨,主子另托別人買好貨,買辦則會「豈肯與那人開交」。可以看出貴族們對於經濟生活是相當看不起的。但買辦們的這一套規則,事實上主子都會默許。主子們花錢買面子,錢自然就被這幫買辦們黑下了。

所以錢華(花錢)吳新登(無星戥)這種人才把國公府掏空,只剩皮囊,wuha哀哉。

而薛蟠這種皇家買辦,殺人搶妻都沒事,更別說在為皇家買辦的過程中強買強賣,欺行霸市了。

說白了,買辦就是貴族平民兩頭吃,貴族剝削平民,買辦還要「剝削」一下貴族。

而中國近代史上的買辦則要比吳新登們起到了更多的負面作用。

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是中國工業極端薄弱,而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紛紛完成,亟需市場。

從國外的市場輸入工業品,壓制中國的工業化。在這個過程中買辦們站在誰的立場,不言而喻。

對於中國的傾銷,則是吃准了中國造不出工業品,趁機擴大生產,讓工業國家的無產階級們「做穩了奴隸」。

而買辦則是讓中國的無產階級「做奴隸而不得」。

那個時候何談「全球化」,你中國只不過是一個經濟殖民地罷了。沒有家底,跟人家過過招的資格都沒有,人家憑什麼跟你「化」在一起呢?


「外國的盤尼西林那麼多,幹嘛要自己造」。這是買辦的心聲。

進口符合買辦的利益,出口傷害買辦的利益。可以參考矛盾的《子夜》。買辦厭惡中國人辦企業、厭惡中國人生產產品、更討厭中國產品出口。

因為出口真的會讓他們少賺錢。

各大軍閥要靠洋人給錢給槍,洋人託買辦處理這些煩人的事務。買辦要盡職盡責就自然用洋人的眼光看問題,站在僱主的角度想問題。洋人通過控制軍閥參與中國政治,買辦為洋人操作具體事務,從而分享了洋人的政治權力。既然參與了政治,控制了軍閥,這一下,事情就不一樣了,例如大名鼎鼎的宋家在近代史發揮的作用。買辦們進而發展到用洋人的眼睛看問題,用洋人的腦子想問題,從洋人的角度看中國人,這一下,事情可就更不好了,買辦和高等華人之間畫上了等號(我說這兩部分人有高度重合不過分吧),他們成了外國資本統治中國的代理人(實際上外國人離開時,很多買辦也確實和洋人一起去了他們的國家)。至於現在的微軟、戴爾等中華區高管,論政治權力,和當年的買辦之王-宋氏家族比起來,那真就差遠了。

買辦是一個帶有政治性的歷史名詞,在那時的時空環境下,這個階級是確實存在的,說買辦階級是外國資本統治中國的代理人不過分。放在今天,買辦階級已經消失了,外企高管也好,打工皇帝也好,其政治氣味已經不存在了。

論其原因嘛,如今中外之間,誰的產品沖誇誰,誰的資本統治誰,那還兩說呢。今天是中國有實力的國企、民企在國外培養我們的買辦勢力的時候了。希望中國企業早日在美國養出有實力的院外遊說團。


一個女人的自拍上過91,跟蚊香社合作過,擦邊球套圖在bololi、tgirl、rosi點com網站開賣

她怎麼自稱「良家女」、「清純」、「我就讓你看過身體」都是沒意義的。

一個男人E盤新建文件夾搖桿驅動下面有加起來過T的大文件,手機里裝著艹6和矽統的app

他怎麼聲稱「不認識蒼井空,Jenna Haze,Mia Kalifa」都是沒意義的。

——我不知道矽統有沒有APP,這裡說矽統是因為光裝一個艹6的APP不夠老司機)

同樣,一個依賴於本國低工業水平發展現狀,針對工業製成品進行進口活動,賺取超高差價。

同時為了維持自己躺著掙錢的需求,需要配合國外廠家和政府,對試圖發展的本國工業進行打壓的行業。

說自己「就是工作而已」、「中性辭彙」,是很尷尬的。


歷史久遠一點的不說,大家不好形象理解。

買辦無處不在,比如德國戰車桑塔納,怎麼賣到中國來?全靠買辦。4S店裡穿廉價洋服的那部分人就是。美國蘋果怎麼賣到中國來,全靠買辦,華強北檔口老闆歡迎你,這也是買辦。當然,這些都是小買辦。大的買辦比如長城汽車的老闆,進口三菱發動機,都是億元為單位,鬼子賺的開心,買辦賺的舒心。還有雷布斯,也是驍龍在國內的主要買辦之一。而日本軟銀,在中國找的是馬雲。

另外,現在二三本學校里的黑黑的留學生突然多了起來。這是國家在炒好大一盤大盤雞,將來我們要把資本、商品輸出到非洲去,不可能把權健平安天津靜海的業務員都帶去,所以,要在非洲扶植代理人,尋找本地買辦,因此,滿學校里跑的都是長腿小頭散發著迷人香水味的黑色買辦。

當然,你們說歐洲人在非洲去掠奪是資本主義天性,我國人是去建設是國際人道主義,我是不敢反駁的。


許多人認垃圾辦是一個貶義辭彙,個人認為垃圾只是一種普通物品而已,現代垃圾不也大有所在?


買辦這個詞也要洗白了嗎?好像沒可能啊。

歷史上的買辦群體,大部分都被定性為反動階級,絕對翻不了案。

買辦群體能夠存在的前提,是國內外生產力存在差距。買辦的利益,和國內生產力發展,兩者存在衝突。

國內外水平相近的行業,買辦沒有生存土壤。國內外差距大的行業,買辦活得滋潤。國內水平快要追趕上國外時,買辦就會想辦法阻礙。不管翻歷史故事,還是看現在的新聞,都是這點事。

買辦的利益來源決定了階級屬性。這個階級屬性,決定了買辦是個貶義詞。

另外,買辦不是指人,是行為。某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可以是民族工業家,也可以是買辦,也可以是紅頂。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告訴我們,看起事情要結合歷史背景。


把人民狂干出來買國際資源的外匯送回原來的國家,自己反倒什麼外匯都不產出還掏空人民的口袋來維持自己手握財富過得滋滋潤潤的生活,這樣一種帶著強烈賣國色彩的買辦怎麼作為一種普普通通的工作呢?說難聽一點啊,這種人賺的就是絕戶錢,這樣的職業工作可一點也不普通噢。


在某合資汽車公司待過幾年,個人覺得是貶義詞~


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沒有買辦你怎麼用國外的產品= =


名義上的中性詞,實際上的貶義詞


可不可以認為就是現在國內的那些外資品牌的代理商或者經銷商呢?


買辦首先是個崗位名,和地主一樣,後來又變成了一個階級指稱。但並不表示所有的買辦都是買辦階級,具有買辦階級的歷史特點。

注意區分買辦的這兩種含義。


買辦這個,就是中介,舊中國對外國了解甚少,中國法律環境和外國差異巨大,外國人難以與國內大規模的貿易,所以通過買辦是很正常的。買辦至少會說外語吧,至少了解國外吧,至少人脈廣,這在當時是稀有資源,有壟斷利益也正常。

但買辦是否廣泛的存在藉由自己的壟斷地位,以及人脈關係打壓其他人對外貿易,是否會惡意打壓競爭者。這將是判斷買辦是否為壞人的主要依據,歡迎大家補充材料。


最近在看關於近代經濟史的書,恰好有部分相關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到題主。

趨之若鶩皆為利,利益是進步的原動力。

彼時,神州大地內憂外患,帝國主義虎視眈眈,國內的金融體系更是一片空白。這時候外國的資本家們發現了這一片沃土,卻對天朝不夠熟悉,內地各方勢力更是難以琢磨。此時出現買辦這一職業,順應的是市場的規律,一方面讓外國資本家們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另一方面通過買辦在雙方之間的溝通疏導,也極大的提高了效率,讓國內市場更為快速的發展。

其實現在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只是換了個名字,變了個方法。當時的外國資本家就像是現在的國外天使投資者,目標便是國內的創業者,買辦充當的則是一個中間人的角色。比如阿里,馬老師有思想,有方向,但是得不到投資。國內的投資者遠見不夠或者說更為穩健保守,此時通過中間人的拉攏,軟銀最終出手,他們有更好的評估體系,更為開放的投資策略,更多的經驗和方法,此後的阿里也是步步為營,走到了當今的規模。

那麼問題來了,你說,那個中間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

不可否認的是買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國內資本的外流。但也促進了國內經濟的市場化,讓中國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經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但是就像阿里,有些人看到的是軟銀有多少股權,吃了多少肉,但是卻沒有看到當年四處遊說的馬霸霸,更沒有看到當年將其拒之門外的投資者們。

對於我們平民百姓普通消費者而言,有一個更自由健康的市場環境,更低的成本,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那就足夠了。

市場中有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我們前進,把機會帶到懂得珍惜的人面前,也會從不懂得珍惜的人嘴邊奪走。

暫時先寫這些,之後想到了再補充。


推薦閱讀:

民國學術是否被今人高估了?
如何評價傅斯年?
民國歷史書籍有哪些推薦?

TAG:中國經濟 | 改革 | 中華民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