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計量單位「石」應該怎麼讀?

有人讀 dàn,有人讀 shí


《後漢書·王符傳》:徒見二千,不如一縫

詠懷(唐 白居易):昔為鳳閣郎,今為二千。自覺不如今,人言不如

豳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唐 李白):憶昨去家此為,荷花初紅柳條。中宵出飲三百杯,明朝歸揖二千

陪孟都督祭岳途中有贈(唐 韓翃):封疆七百里,祿秩二千。擁節祠太山,寒天霜草

漫問相里黃州(唐 元結):公為二千,我為山海。志業豈不同,今已殊名

次韻洪尉 其一(宋 方岳):書生一何愚,出與世紛。眇哉朱兩轓,強名二千

和張詠老(宋 王之道):三公與刺史,秩等二千。人生不知足,賓士竟朝

鼓腹謠謝許令(宋 鄧肅):東坡不戀二千,卻羨黃州芋徑。一飽何妨作許難,千古光芒貫白

送趙承之出守鄧州(宋 張綱):蓬萊宮中老仙,一首詩堪萬人。胡不佩劍趨明光,要試南陽二千

送魏君俞知宿遷(宋 黃庭堅):魏侯得名能治,江湖作吏聲籍。人言才似鉅鹿公,詔書擢守二千

送陳副使罷官還蜀(明 王世貞):陳侯不願二千,西望三巴鬢為。台中解綬欲生還,御史下堂相苦

羅太守石齋先生九十壽(明 符錫):石翁不愛二千,乞身眷荷頻增。九十稱觴千歲同,奕奕黃花照秋

「二千石」即漢官秩月俸百二十斛,「石」在這裡是量詞,而古代諸韻書里「石」字僅有入聲一讀,不論是否為量詞義都沒有對應現代漢語dan4的音,上面舉的這些位於韻腳的「二千石」押韻情況為最明顯的例證(古詩詞中作為韻腳的量詞義「石」都是如此),所對應的現代漢語發音就是shi2而非dan4,殆無可疑。

至於量詞的「石」在民間為什麼又會有「擔」音,見呂叔湘先生《語文常談》、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的「同義換讀」:

所以量詞義「石」念成shi2是最符合韻書的,但念成dan4也屬事出有因,且在民間相沿已久,能否以對錯而論,見仁見智。


1.《量詞「石」究竟讀 SHI 還是讀 DAN
── 中西學界計量單位詞讀音分歧的歷史考察》

鏈接:http://petit.lib.yamaguchi-u.ac.jp/G0000006y2j2/file/23204/20150224090728/B060064000005.pdf

2.轉自新浪博客

「談談「二千石」之「石」的讀音2012-07-03 09:44閱讀:107,042

(此文應《文匯報》而寫,微博上網頁鏈接,但有網友說原鏈接打不開,希望我能發到博客上,謹遵命。)

我有個朋友,念研究生時,常來我宿舍玩。他是個很生動的人,喜歡用古代的官員秩級來比附當今,比如漢代的「二千石」,就常掛在他嘴上,常常用尖利的嗓子大叫:「我將來要做到兩千擔。」顯然他的讀音,是把「石」讀為「擔」的,我聽了很不習慣,提出異議。他就鄙夷地說,你文盲了吧,我們老師們都這麼念。看來,有些歷史系的老師,大概是把「石」念為「擔」的。

不過我一直不以為然,總感覺還是按照「石」的本音讀為「shí」比較好,很霸道,很體面,讀為「擔」,很老土,很農民。官員的俸祿,怎麼能用一擔兩擔這麼俗氣的名稱?所以,十幾年過去了,我從來都是堅持念為「shí」的。

當然,念文字學的知道,讀為「擔」也有其道理,這叫「同義換讀」。呂叔湘先生曾將日語「訓讀」與之比附,「例如寫『人』可是讀hito,寫『山』可是讀yama。」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里也有專門章節談及這些。概括地說,就是如果一個字,用來表示另外一個讀音不同但是意義相同的字,可以襲用後者的讀音。舉例說,趙孟頫的「頫」,從字形分析來看,一向認為不可能讀為fǔ,但因為它和「俯」義同,就逐漸產生了「俯」的讀音。

「石」和「擔」的情況也是如此,兩字韻部相差較遠,不可能是通假,只能是同義換讀。作為重量單位的石,在《說文》其實寫作「 」,訓為「百二十斤也」,《唐韻》「常隻切」,段玉裁說「古音在五部」,摺合今音,就是讀為「shí」。可見在唐代,表示度量單位的「石」不讀「擔」,但後來為什麼會有「擔」的讀音呢?一般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後漢書·宣秉傳》:「自無擔石之儲。」李賢註:「《前書音義》:『齊人名小甖為儋。』今江淮人謂一石為一擔。」(今中華書局排印本《後漢書》將後句也引入《前書音義》,似有誤。)可見在唐代,江淮地區的人,已經把「一石」讀為「一擔」了。這不是因為「石」和「擔」音近,而是因為「一石」和「一擔」的分量相同,因此產生換讀。呂叔湘先生在《語文常談》中明確指出,「因為一石糧食恰好是一個人所能挑擔的重量,於是一石又稱為一擔,可是仍然寫作『石』,於是『石』在shí之外又添了dàn這個音。」這是很有道理的。

不過這種讀法顯然範圍不廣,只是 俗讀,因為從唐詩押韻來看,沒有把「石」讀為「擔」的,所有的詩人都依「石」的本音押入聲韻,比如李白《猛虎行》:「昨日方為宣城客,掣鈴交通二千石。有時六博快壯心,繞床三匝呼一擲。」以「客」「石」「擲」為韻(古體詩韻寬,相近入聲韻可以通押);又他的《宣州九日…寄崔侍御二首》:「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登高望山海,滿目悲古昔。遠訪投沙人,因為逃名客。故交竟誰在,獨有崔亭伯。重陽不相知,載酒任所適。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日暮岸幘歸,傳呼隘阡陌。彤襜雙白鹿,賓從何輝赫。夫子在其間,遂成雲霄隔。良辰與美景,兩地方虛擲。」從韻腳看,皆在平水韻的錫韻和陌韻,入聲鄰韻通押。又如白居易《詠懷》:「昔為鳳閣郎,今為二千石。自覺不如今,人言不如昔。昔雖居近密,終日多憂惕。有詩不敢吟,有酒不敢吃。今雖在疏遠,竟歲無牽役。飽食坐終朝,長歌醉通夕。」押韻情況和上舉例子情況相同。

類似的例子還有一些,為免繁瑣,不具引。總之,唐代知識分子不把「石」讀為「擔」,是肯定的,讀為「擔」,只是特定地區的俗讀。

宋代的情況呢?從宋詞里可以看到,和唐代差不多。詞韻不依據韻書,多雜入方言,但也沒有把「石」讀為「擔」的。比如黃庭堅的《醉落魄》:「陶陶兀兀。人生夢裡槐安國。教公休醉公但莫。盞倒垂蓮,一笑是贏得。街頭酒賤民聲樂。尋常行處尋歡適。醉看檐雨森銀竹。我欲憂民,渠有二千石。」詞押韻比詩寬很多,但這裡的韻腳「兀」「國」「莫」「得」「樂」「適」「竹」「石」,全是入聲,顯然「石」是讀為本音的。又辛棄疾《念奴嬌》:「晚風吹雨,戰新荷、聲亂明珠蒼璧。誰把香奩收寶鏡,雲錦紅涵湖碧。飛鳥翻空,游魚吹浪,慣趁笙歌席。坐中豪氣,看公一飲千石。遙想處士風流,鶴隨人去,老作飛仙伯。茅舍疏籬今在否,松竹已非疇昔。欲說當年,望湖樓下,水與雲寬窄。醉中休問,斷腸桃葉消息。」以「璧」「碧」「席」「石」「伯」「昔」「窄」「息」相押,和讀為「擔」的音毫無關係。

不過到宋以後,把「石」讀為「擔」應該日趨普遍,比如明末清初的安徽人黃生,在他的《字詁》里說:「《說文》百二十斤為,後人省作石。漢以石為俸祿之等,故有『二千石』之稱。今俗用此為儋(都濫切。俗作擔,亦非)字,至呼二千石亦如此音,此最鄙謬。按《漢書·蒯通傳》『守儋石之祿』,又《揚雄傳》『家無儋石之儲』,試從今俗之呼,可以一笑。」

可見在黃生那個時代,把「石」讀為「擔」是很普遍的(他認為「擔」和「儋」不同,大概是根據《漢書》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齊人名小甖為儋,受二斛。」這不影響本文討論主題),否則他不會這麼痛苦。他的舉證倒是很堅實的,《漢書》把「儋石」放在一塊用,「石」當然不可能讀為「擔(儋)」,否則像什麼話。

黃生的說法無疑是對的,漢代人把石讀為本音,還能找到其他證據,據《漢書·律曆志》:「銖者,物繇忽微始,至於成著,可殊異也。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斤者,明也……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石者,大也,權之大者也。始於銖,兩於兩,明於斤,均於鈞,終於石,物終石大也。」

這段文字用聲訓或者義訓的手段,解釋重量單位「銖」「兩」「斤」「鈞」「石」得名的來由,當然是附會之談,但可以看出漢人「石」的讀法,原文說「石者,大也」,又說「物終石大也」,就是把「石」讀為本音的。「石」在古代有「大」的意思,不過一般認為是當「碩」字來用的,「碩」從「石」聲,兩字古音很近。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石,或借為碩大字。」《莊子·外物》:「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陸德明《釋文》:「石師,又作碩師。」所以,作為最高重量單位的「石」,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它是因「碩」而得名的,不能讀為「擔」。

「石」的dàn這個音,在《康熙字典》中也不見載,可見雖然黃生痛心疾首,這個字的俗讀當時並沒有得到官方承認。不像現在,dàn一讀已經播於大學專業人士之口,如果讀成shí,反會遭人笑話。《漢語大字典》也增加了dàn一讀,但給的反切卻是「常隻切」,顯然和dàn不諧,編者只好打個括弧標明「舊讀shí」,頗有點首鼠兩端。

在這個問題上,我的立場是,讀shí讀dàn都行,採取哪個讀音,每個人可以遵從自己的習慣,不必因此臧否別人。當然,要做一個有品位的人,我建議還是讀shí,畢竟大文學家白居易和辛棄疾都不肯讀dàn嘛。當然,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時間會淘汰dàn這種讀音,我也期望如此,因為呂叔湘先生說,異讀字要越少越好,畢竟一個字有多種讀音,除了增加記憶負擔,實在毫無意義。


漢朝有四種石,真石dan13000克,一擔紅黍重,小石shi10000克,一個小縣的人頭稅錢重,中石dan15600克,一擔黑黍重,黑黍基本沒人種,但是是錢重的標準來源,大石shi30000克,一個大縣的人頭稅錢重

考古發現了10000g和30000g的大小石砝碼, 15600g 應該就是中石

根據《漢書律曆志》進行實測,黑黍2400粒24ml15.6g,240ml為1漢黑黍升,1黑黍斛就是15.6g*1000=15600g,稱量用的砝碼就是1中石

漢景帝設立中二千石(15600克),也就是2000*15600克=年3120萬克,月各百八十斛(15600克),年180*12*15600克=3370萬克;
漢成帝設立真兩千石(13000克),也就是2000*13000克=年2600萬克(兩千擔糧食就重這麼多,所以叫真二千石),月各百五十斛(15600克),年150*12*15600克=2808克;



「石」這個量詞,學識在中游的人讀作dan四聲,但是學識低的與學識高的人卻都讀作shi二聲。


我高中老師說,計量單位讀dan官位讀shi


播磨國三十五萬石dan的大名(⊙…⊙),反正看電視讀做dan


推薦閱讀:

許慎碰到不會寫的字怎麼辦?
AI漢語翻譯後應該讀作英文「唉兒」還是拼音「啊咦」?
有哪些漢字表示「玉」?
「糾結」用英語怎麼說?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方言島?

TAG:語言文化 |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