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非要上大學?

現在大學生遍地,還不如高職出來的人,可還是有好多的人前赴後繼的考大學。這是為了什麼?


寫了這個答案很久,沒有改過一個字,每一條評論都會看,卻不敢回復,私信也看,我還是不敢回復。

因為我害怕爭吵,害怕誤解,害怕揣測,所以我不敢回復別人的評論。對不起,看著那些說答主加油,共勉的評論,真的很開心。可是我點了很多次回複評論,一次也沒有敢發出去。

到現在為止,回復過三個人。

這個答案字數不少了,應該有一篇作文長了,但也不多,它只是說了我那個山村裡面的一部分生活,只是小部分而已。

我只是說了我的慶幸而已,我還有很多沒說,沒說我的父母,沒說我為什麼可以讀大學,沒說我的家族,沒說我身邊的同齡人是如何被環境所迫,沒說家鄉的改變,沒說很多陋習已經再漸漸消失,沒說我沒有優越感,沒說我的努力,我的堅持……。

很多很多都沒有說,也不是這篇文章說得清,也不是我寫得下來的。

以下為原答案。

我活了這二十年,做得最對的一件事就是一直讀書,考上了大學。

以前回家會有一種優越感,在農村,在我家那裡,我只要回家,周圍的親戚,堂兄堂妹,表兄表妹,看我的眼神都帶著羨慕或者尊敬,因為我在讀大學。

今年回家,那種優越感沒有了,有的只是慶幸。

我慶幸我考上了大學,可以離開那個地方。

每次回家,就會聽我媽說誰誰嫁了,跟我同年的,比我小一歲兩歲的,甚至比我小四歲的。

去年回家就有個十六歲的堂妹嫁人了,男方大她九歲還是十歲,被哄著就帶著跑了,後面回來給了她父親兩萬塊的彩禮錢。今年我回家,她懷孕了,五六個月的身孕了。

我說她才十七歲誒,可是我們誰心裡都清楚,在我們那個地方,只要你嫁了人,生孩子就是馬上的事,不存在什麼避孕措施,沒有人會管你多少歲,別人只知道你已經是人家媳婦了,傳宗接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如果我沒有讀書,我早就嫁人了,在那種大環境中,我自己又能堅持幾年?

我能嫁的人最好的就是個讀過高中,家裡有十幾畝地,有兩套房子的男生。

對了,在我家那裡,一個沒有讀書的農村女孩子,能嫁給一個老師,小學老師,或者初中老師,都會有很多人說這姑娘簡直是太有福氣了!

在我家那裡,地多半都荒廢了,實在太辛苦,苦一年才在地里掙一兩萬錢,人們大都選擇出門打工了。

嫁人後,跟著這個男生出門打工,他在工地,我在工廠,或者兩個人都在工地上,每個月一天都不敢休息的朝八晚十,朝七晚十二的上班。

很快有了一個孩子,女的,周圍親戚一聲聲嘆息,再生一個,女的,跟婆婆都不敢打電話了,好啦,第三胎,是個男的,不行,一個怎麼夠,還要一個男的。

你只要聽說那家有七姊妹,八姊妹,你打聽下,很多是前面幾個都是女孩,最後一個是男孩,或者最後兩個是男孩。如果你家沒有一個男孩,你在村子裡說話都不敢大聲了。

我一個堂姑姑,頭兩胎是女兒,第二胎生了是女兒,做月子連個埠水喝的人都沒有,聽說懷了第三胎了。但老公已經光明正大的找了一個小老婆了。

我慶幸我終於離開了那個地方,我可以跟我的男朋友商量說我們以後只要一個孩子,無論男女,他說好。我可以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至少每個月可以休息幾天,至少是朝九晚五了。我可以練瑜伽,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可以出去旅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我考上了大學。

我們那裡娶個媳婦彩禮錢沒有網上傳的那樣誇張,但也要六七萬。女孩子嫁出去了,就是別人家的人了,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的(法律上是有的,但這……哈哈)。如果你嫁出去了,還敢各種拿錢給家裡用,那……,哈哈。當然,會給一些,但就跟過年給個紅包一樣,是不會太多的。再說,自己都沒錢,那裡有餘錢給父母。

因為我讀了大學,我可以跟男朋友說,彩禮可以一分不要,但是以後得贍養我爸媽。因為以後我可以自己掙錢,因為我遇到的男生,至少是會覺得女孩也該贍養父母的人。

就上面這幾件,在廣大知友看來跟讀不讀書沒有關係,甚至很多知友不讀大學都可以輕鬆滿足的,在我家那裡,我得讀十六年的書才可以達到你們的起跑線。


孩子,只有念過大學的人才會這麼講。我認識的高職畢業的人,都覺得低本科一等。很多還辛苦的專升本。

對於普通出身的孩子,讀書是最大的捷徑。知乎的朋友,本科率,名校率高的嚇人,以為知乎就是全部的世界了。這個世界上,更多的找不到出路,拚命維持溫飽的人。

今天凌晨4點,我去火車站接我母親回家,發動汽車之前,聽見不遠處有鐺鐺的聲音,我問我老爸,那是什麼?我以為是異常,犯罪,其他的什麼東西。

我老爸說,是環衛工人在鏟雪。

黑龍江零下20多度的凌晨,我坐在轎車裡面都覺得冷。

不只是環衛工人,你見過通宵值班的工地大叔嗎,見過下崗出攤的大嫂嗎,見過16歲在商場促銷的小姑娘嗎,見過咬一口氣打好幾份工的阿姨只為了把孩子供上大學嗎?

在中國,中產人群不是主流,近乎赤貧的維持溫飽的人群才是主流。

讀書真的改變命運。我大舅是家裡第一個考上大專的,他靠這個帶著一家8口人進了城,後來的地位秒殺我現在認識所有的上流社會人士。我爸是家裡第一考上中專的,現在的發展也保證一家人體面的地位。

別聽名校賣豬肉的蠢話,人家是能當白領不當,你是當不上。

這篇答案也寫給自己。


大學生遍地是事實,大學以下學歷很多都埋在地下當地基。

我媽那邊的親戚有一大票沒讀大學,甚至中學都沒讀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我大舅的小兒子,就是我的其中一個表哥,從小就是個流氓小學就試過把女同學脖子掐到發紫,父母找上門的事情,今年28歲,從來沒工作過,沒在下午兩點前起過床,一直在啃老。而他老爸,我大舅是個建築工。

我小舅的二兒子,和我同年,初中沒畢業,在深圳某家酒店當服務員,今年年初辭了職,現在還在家中待業。

我的小表弟,高二的時候帶了個同班女生回家,睡在同一張床上,我舅媽擔心的睡不下,半夜在房門外偷窺。然後他高考考了200分,現在在一家車行當洗車工。

我大姨的兒子,20歲不到就結婚,生了四五個小孩,沒有一個有讀完小學,現在他女兒19歲,跟一個20歲的小男生結婚了。

我現在過得這麼噁心,到親戚那裡反倒成了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說真的,不是故意針對題主,只是看到這個題目真的有種「何不食肉糜」的既視感。

大學是我們這種人在階層上升通道中相對安全而保險的一個選擇。

不僅是說找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而是見識更大的世界,成為更好的人。

越往後會越恨自己沒有好好讀書,考更好的學校。

——————————————————————

好像有點離題了,不過懶得改了,各位將就著看吧。。。


我為什麼要讀大學?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

我有個弟弟,和眾多家庭一樣,我一直覺得我父母重男輕女,喜歡兒子,偏心他,從小對我嚴格要求,對弟弟卻很放縱。

讓我最為不滿的是他們對我學業要求很嚴格,並且喜歡對我施壓。

青春期最容易逆反,他們越要我念書,我就越不想念,於是上課看小說,開小差,反正就是沒有好好念過書。

我記得十年前我高二在一次月考我考的很差,本來心情就不好,他們還罵我的時候,我的不滿到了頂點,我非常憤怒問:為什麼我要念大學?難道我不念大學我的人生就完了么?

可能是看我近乎失控,我爸反而平靜下來對我說:你是不是一直都覺得我重男輕女偏向你弟?覺得我不管你弟,只逼你讀書?

得到我的肯定之後,我爸笑了下說:我知道我說了你可能不信,如果今天我們家很窮,窮到只能讓一個小孩讀書,我一定會選擇讓你讀書,你弟輟學。你別不信,你弟是男孩,他沒讀書還可以去賣苦力,他男生臉皮厚可以去做銷售,風吹日晒,他吃苦,我捨得,但是你吃苦,我捨不得。你不念書你能幹嘛?你賣不了苦力,只能南下打工,你認識的人都是工友,嫁給打工認識的男的,同樣沒什麼文化,20歲不到就結婚,結了婚就生孩子,一個不夠得兩個,還必須是兒子,30歲看著跟50歲一樣,一輩子家長里短,這種例子你看的還少么?這是你想要的生活?我讓你讀書念大學不是說我有多在乎那個文憑,我是希望你能拿到大學這個敲門磚以後的人生能多一些選擇,而不是你只能做什麼。

十年前的我並不是很懂我爸,但是慶幸我最後還是考上了大學,雖然不是什麼好學校,跟知乎上遍地985 211比不了,但是還好我還有一些選擇的機會,我可以選擇我要做什麼工作去什麼公司,有一定的籌碼去跟公司談我的薪水,慢慢過上我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我只能做什麼工作,只能跟什麼樣的人結婚。

在高考的前夕,感謝爸媽,給了我可以選擇的機會,讓我的人生多了一些可能性

也祝所有考生,考上心儀的大學,都能擁有最大限度選擇生活的權利。


因為教育之於大學和之於高職不一樣,教育之於高職,只是尋求知識變現的一種途徑,但對大學來說,變現只是目的之一,不是目的全部。這其中還要牽扯到大學之間的文化區別。

大學之間文化上的區別,是不同大學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北大之所以是北大,並非北大的建築比其他學校更宏偉,也不是北大的藏書比其他學校來的多,北大和其他學校本質的區別是學校所有個體身上所承載的文化的區別,甚至是校園建築物上所承載的文化的區別,這才是所有大學之間最本質的區別,而個體成績,教養,價值觀,人生觀等都只是在大學文化熏陶下,個體外在表現形式的一部分,文化所覆蓋的範圍和內涵遠不止這些。

大學文化熏陶下的個體的在學識素養、見識談吐、待人處事方面,和對事物的認知思考、理性決策方面,與高職文化下的個體是有著區別的。

大學生可以和高職生一樣光著膀子喝酒擼串講黃段子,但有多少職高生可以和大學生一樣,談盧梭蘇格拉底亞當斯密的?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默認學歷相仿是婚姻戀愛的前提,為什麼很多人說跟那些沒上過大學的人處不來。我一同學被一吃了急支糖漿的男生從初中追到了大學,女生兩眼噙滿感動的淚花,然後退回了男生送的表,她跟我說,兩人差距有點大。

如題主言,大學生遍地不如高職,但這只是體現在初期的工資上,大學生憑藉自身學歷和整體素養在學校層面、公司層面和社會層面所積累的人脈和接觸的資源,見識的世面,和由此導致的個體在職業發展前景和上升速度上的區別,不是高職可比擬的。

家庭教育方面,當高職的孩子還在為一本發愁時,985的你的孩子已經在衝刺常青藤,和國外的孩子談笑風生,西方的哪個國家是你孩子沒去過的?當高職的孩子還汲汲於分數時,你的孩子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開始學會思索人生的價值,個體存在的意義,學會探索和熱愛這個世界和世界裡的生活;當高職的孩子被動的接受來自教科書、網路、新聞上的價值觀的時候,你的孩子已經開始注重自己的社會參與度,懂得維護自己決策的權利,敢於挑戰在他看來並不正確的社會價值體系和道德標準,並嘗試召集有影響力的人一起建立新的體系和標準;那一刻你會發現,你們的孩子早已分屬在不同的階級,而這一切,來源於最初你在大學時的積累和之後對孩子的教育引導。

也許有人會說我言過其實,說這只是少數,但是你要知道,只有兩代人的積累能實現這麼大的差距可能只是少數,那如果歷經三代人的積累呢?你要明白,這種差距一直都在拉開。

所以,你說要不要上大學?

——————————————————————

評論里有人說上大學不等於精英,成績好不等於高水準,我都承認,我說的是統計意義上的。文化素質和學歷掛鉤卻可以不相等,可以有文化素質高的高職生,也可以有文化素質低的大學生,只是統計上來說,一般越好的大學,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會越高。


每個人的最大價值是由他作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所成就的最大閉環決定的。

比如工人的最大閉環可能就是他和那台機床,閉環是:工人——產品——收入——工人

但是他的組長,最大的閉環就是整條生產線:組長——工人——產品——收入——組長

所以你必須具備足夠強的能力,才能在一個足夠大的閉環中不可替代,上大學的意義就是增加你的能力,把你送進更大的閉環,而對於學術頂端的博士而言,很多博士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研究的是一些幾乎不可能閉合的環,所以他們無法從環上獲得收入。

這也是為什麼說學術人才是無價的。

至於以前為什麼不學無術的人也能發財,是因為以前沒有閉環(生態)的概念,就像大家都摸黑,少數有勇氣的人總有機會獲得別人沒有的東西,但是一旦所有人都開全圖(互聯網)了,勇氣的價值就低於智慧了,不信現在你再試試?


馬雲說:要努力。你們就去努力了。

馬雲說:要創新。你們都去創新了。

馬雲說:要堅持做同一件事情,你們都去堅持做同一件事情了。

馬雲放了個屁,這屁也是香的。

現在,馬雲雞雲狗雲的孩子都在上大學,你到跑過來問:為什麼非要上大學?

馬化騰家娃要不要上大學?

比爾蓋茨他娃有沒有上大學?

那個有錢有權的小孩兒不上大學的?

連工農兵大學的清風不識字,他家娃前兩年也在上大學。

上了大學輟學那是本事,上不了大學確質疑上大學本身的價值,

那是腦門有包。

有錢人為什麼會有錢。

有錢人的後代為什麼會更有錢。

都是有原因的:他們總是在做正確的決定。

他們會持續越來越有錢,直到他們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他們就會比做錯誤決定的人有錢,有權。

所以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概率,遠遠比錯誤的概率大。

灌你一碗雞湯你就迷瞪了,你也不瞅瞅灌你雞湯的人自己是怎麼吃雞的?

其實很多問題不用深究,不用考慮,看看身邊比你強的人怎麼做選擇就好了。

學會站隊比學會獨立思考簡單多了。


感謝邀請!

問問題要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來答。

現在大學生遍地?

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我網上查找了2014年-—1990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和2014年—2000年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表如下:

為了方便看,我做了分布直方圖

資料來源:

國家數據

中國統計年鑒

2015高校畢業生人數

1929年-2014年中國曆年出生人口數量

以上數據與實際有出入,但是誤差不會太大。我們看2010年—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由631萬增長到727萬,增長接近100萬人,以21歲—24歲畢業計算即1990年—1995年,出生人口由2621萬降低為1693萬,受高等教育人數從2003年高考擴招後大幅度增加,增長接近6倍。粗略計算,1990年—1995年出生的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大約有三分之一,意味著這段時間出生人口中三分之二的90後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所以,題主說現在大學生遍地是不準確的的。

另一方面,現在社會對於大學生的太過於關注以及大學生現在成為就業的主體,所以才會有遍地都是大學生的錯覺,其實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人群的才是社會大多數。

從我自身經歷來看,雲南國家級貧困縣一個邊陲小山村,小學畢業兩個班80人,去了初中60人左右大約80%,鎮上初中6個班,200人左右,通過初中中考進了高中50人左右大約25%,高中在縣裡,一個年級12個班500人左右,高考20多個一本,100二本,升學率90%(包括專科),0.8X0.25X0.9=0.18,我周圍大約五分之一的同齡人接受過高等教育,遍地大學生不成立。

為什麼非要上大學?

兩個問題是一一個一起回答了。

大學是什麼?

1931年12月2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

王國維先生紀念碑銘寫道: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

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

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

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

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學的精髓之所在,這是我覺得上大學最大的精神意義。至於物質意義,同樣的企業招聘要求,大多數企業不會優先考慮本高職畢業生。

還不如高職出來的人,可還是有好多的人前赴後繼的考大學。這是為了什麼?

高職畢業生能做的事,本科生能做;本科生能做的事,高職畢業生未必能做,你不得不承認本科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同,我無意貶低高職或者褒揚本科,存在即合理,每個人、每個行業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說誰比誰重要毫無意義,更確切的說應該是誰比誰更合適。

問題描述前半句話毫無意義,我前仆後繼考大學:

為了逃離大山,走進城市

為了更好的工作

為了以後不從事靠賣體力賺錢的行業

為了不再像我的父輩一樣臉朝黃土,背朝天

為了自己不再愚昧無知

為了父母不要像以前一樣辛苦

為了我接受教育的權利

為了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為了自己的夢想

為了認識更優秀的人

……

最後,:

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是有很大缺憾的人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書上學是對未來自己最經濟和最能出效益的投資。

相關閱讀:

孩子需要經歷些什麼才會明白學業的重要性? - 教育

大學的意義? - 大學的意義

考上好大學學IT是不是當今窮人家孩子晉級中產唯一的出路? - 互聯網


不一定非要考大學啊,比如我一個朋友有點傻,只讀了個小學,照樣是億萬家產的繼承人。


逛知乎這麼這麼久,最讓我佩服的不是那些萬粉大V,而是知乎上總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介意題主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多麼的沒有認真思考,他們也不介意自己的回答題主會不會認真看,甚至不介意題主會不會看,他們都會認真寫下自己想說的話,所以,向樓上每一個認真寫答案的Zhihuer致敬。

題主很顯然對教育並沒有做過認真思考,也沒想過為什麼現在大學這麼多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國家還要繼續擴大高等教育,更沒有想過到底如何評價教育的價值是什麼,以及金錢到底對人意味著什麼,然而我也不想論述這些個問題。

我是二本初始學歷,目前在中部某211大學研究生在讀,在知乎算是學歷被嘲笑的那一種。並且出身農村,奔三的年齡還沒有畢業,讀了一個就業很難的專業,畢業了也找不到什麼賺大錢的工作,估計就是題主說的那種「畢業了還沒高職的學生掙得多」的人之一。我的父母已經是奔花甲的年紀了,在農村我的同齡人的孩子,有的小學都好幾年級了,要知道,在農村,像我這樣的人,是要經常被嘲笑的,我的父母也經常被嘲笑孩子都這麼大了還娶不上媳婦兒生不了兒子,為此我常常倍感慚愧,好多年都不敢回家過年,也不敢面對這個問題。

然而有一天我滿臉愧疚的和我父母提起這個話題,你知道我媽媽是怎麼回答的么?

她回答說:誰會不讓自己考上大學的孩子去讀大學呢?

你說誰會不讓自己考上大學的孩子去讀書呢?新聞上總是看到砸鍋賣鐵讓孩子讀書的新聞,卻從未見過考上清北卻不屑於去讀的新聞,題主你說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在文革的時候只讀到初中就不得不輟學,一輩子沒有走出過超過故鄉一百公里的地方的農村婦女從來沒後悔過讓自己的孩子上大學讀研究生,即使至今她的孩子也沒有給過她任何回報,而且以後可能要去離她很遠的地方工作生活,再也不會回家了。

其實很多人都清楚讀大學的意義,哪怕不了解高等教育的意義,只是篤信中國傳統「學而優則仕」,以及做了官就可以貪大錢的錯誤觀念,我也從不懷疑,一旦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的孩子考上大學,無論生活多麼艱辛他們都會毫不遲疑。只不過當這件事與自己無關的時候,那就要另當別論了。很多人都記得韓寒那套「數學讀到初二就夠用了」的理論,韓寒會真的讓自己的孩子數學讀到初二就停止么?那些對讀了大學沒掙大錢的孩子冷嘲熱諷的大人,他們的孩子一般都沒有考上大學,那些冷嘲熱諷的孩子,大多數自己也沒考上大學。那些真正有出息有教養的人,即便沒讀過幾本書,也懂得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不會只用收入和工作或者對自己是否有利來判斷別人,更不會強行把別人置於對自己有利的評價標準之下以不斷顯示自己的優越感。

有一種動物喜歡在井裡呆著,覺得井口的那一片天就是所有的天空,我們稱之為井底之蛙,用以形容那些因無知而狹隘的人,我所謂的「因無知而狹隘的人」指的並不是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事實上很多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也依然勤奮學習,他們自制力自學能力出眾,各方面都絲毫不差。我所謂的「因無知而狹隘的人」指的是「因為自己不能明白大學教育的意義,所以就要堅決否認大學教育的意義」的一群人。這些被心理角色模糊了雙眼的人和那隻井底的青蛙又有什麼不同呢?題主你要好好學習,不要做那個被形容的人。


家總要成,錢總要掙,奔走紅塵,莫忘曾經是書生。

——陳正宏


區別就是,我能說大學是垃圾,你不能


作為一個高職出身,後來專升本又讀了一所普通本的本科,今年剛考上某個985研究生的學渣,真的很想問問您,是什麼樣的勇氣讓您說出大學生還不如高職生這種話的?


還記得以前一位教授上課時說過,一百年過去了他能靠講蒸汽機的原理混飯吃但卻沒有工人再靠蒸汽機養家糊口ㄟ(▔ ,▔)ㄏ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接受更高教育的原因吧


附錄3: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上一個好大學?

這篇文章本打算放在全書最開始的部分,但想到一上來就談這些可能會把你們嚇跑,所以想想還是到最後來寫比較合適。

更何況,有很多東西是不經歷之後永遠體會不到的,這也並不是你們接受能力的問題。比如我現在跟你們說進入一個好的大學是為了以後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進入更大的一片世界,你們肯定會覺得虛無縹緲。哪怕我只是說平均收入更高,社會認可度更高,你們也體會不到,因為你們一直待在象牙塔里,肩上還沒有太重的擔子,收入、職業這樣的辭彙也不曾出現在你們的字典里。

我們只談一些現實,不添油加醋。

正視現實,是一切正方向努力的前提。

高考是當下最適合當下中國國情的人才選拔方式。

你可能玩遊戲,有時候為了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需要招募各種不同職業的隊員,戰士,坦克,射手,法師,輔助等等。在這樣的隊伍里,職業的多樣化帶來了能力特點的多樣化,每個人都各司其職,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坦克扛傷害,戰士和射手輸出,法師團控,輔助團隊增益等。正是因為為了達成任務目標,我們所能支配的資源都是受到限制的(比如組隊人數,完成時間等都有上限),我們才需要思考如何分配好資源,讓每一名不同職業定位的隊員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讓其發揮出的作用最大化。

而整個社會的職業分工,也是同樣的道理。從整個社會的效率來說,社會分工的意義就在於讓專業的人才做專業的事。

而另一方面,培養專業人才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教育資源的。那就好像我們在制定計劃時,受到「時間精力是有限的」這一規律的制約,因此最重要的話題就是要分清主次一樣,國家為了甄別出那些適合培養成專業人才的學生,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也必須制定一套相應的規則,來對人才進行篩選。

高考所扮演的角色,所發揮的職能,就是這樣一套規則,一套人才的評價體系。

你可以覺得他不好,但這就像我最開始所說的,這就是現實。

現在的情況就是,國家給了你這條規則,而且大家都必須遵守(當然,有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我們之後再來討論),那麼能夠及早地認識到這些現實並且合理利用好這些規則的人,自然就會成為這個規則下的成功者。

而且,放在全世界來看,考試都是最通常採用的選拔人才的手段,而且也保證了相對的公平性。「如果真的要拼爹,你們拼得過富二代嗎?」若是你覺得「努力學習的人拿到高分進入好學校」這樣的規則不好,對你不夠公平不夠友善,那可能是沒領教過社會上什麼才是真正的不公平不友善。

在經濟轉型升級期,新的朝陽行業的知識門檻會越來越高。

對於一個行業來說,其行業內部的發展遵循S型曲線規律:

在初生階段,由於行業內部規則很不完善,也不可能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市場基本處於未開發的狀態,這時的行業准入門檻不高,可謂是一片藍海,各個廠家都可以做很多積極的探索,可謂是跑馬圈地,群雄割據。

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在行業快速生長、野蠻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造就一批英雄豪傑,成為行業中的巨頭或領導者(至少是之一)。與此同時,隨著行業內部的不斷成熟,行業標準的出現以及市場被充分地開發,這一行業已然成為一片紅海,初生階段的那些機會也早已不復存在。

而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說,在已有的行業逐漸走向成熟的同時,新的需求也會不斷地被挖掘,所對應的新行業也會不斷的出現。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是在當前的經濟轉型升級期,這些新的行業,或者說新的藍海所需要的知識門檻會越來越高;甚至哪怕是原有的已經趨於成熟的行業,也會要求人才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微軟在2014年曾有一次規模達1.8萬人的裁員計劃,而被微軟收入麾下不久的諾基亞成為重災區,約1.25萬名被裁員工來自後者的設備與服務部門。與主流手機採用的Android系統不同,諾基亞手機使用的操作系統以Windows平台為主,大多數研發人員的精力都花費在了Windows Phone及其他更古老的平台上,只有少量人手從事Android研發,這讓他們在離開諾基亞後,想要在Android佔據主流的手機行業中謀得一份職業十分困難。

一篇標題為《作為即將被裁的Nokia員工,我來說幾句》的帖子揭示了諾基亞中國的許多內情,節選其中兩段如下:

這也導致了諾基亞的員工無法持續提升Android研發能力,之前在功能機、Symbian上的積累又不被主流手機廠商看重,一旦脫離諾基亞的生態系統就需要從頭學起。尤其是年齡較大、拖家帶口的老員工,要讓他們從頭再來、與年輕人競爭,可謂難上加難。

在諾基亞最巔峰的2000至2008年,它的員工無疑有睥睨眾生、唯我獨尊的資本,可以只按照諾基亞的需求加「技能點」,無需理睬外界在想什麼、做什麼。那時,諾基亞就是標準,就是規則。但當手機被iPhone和Android徹底顛覆後,這些員工漸漸發現,自己就是那個一直在裸泳、沒有安全感的人。他們就像一群被慣壞了的貴族,只有在大革命發生後才發現已然無路可走。

諾基亞員工的遭遇,很好地證明了在行業發展趨勢瞬息萬變的今天,不斷自我更新,終身學習對人才的重要性。

而那些已經不適應當前發展狀況的行業,則會慢慢的被邊緣化。

如果同學們關注新聞,可能會聽到這樣一些辭彙:「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用工荒」等。

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製造做大做強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面對著原輔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揚等困難,由沿海地區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以及由中國大陸逐步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成為了新的趨勢。一個例子就是富士康在印度建廠。

所以,從以上內容不難推斷出,有一技之長,並且不斷自我更新,精益求精,終身學習,是多麼的重要。

那麼,所謂「你現在用功讀書,等你將來考上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也不用我來解釋了吧?

促進階層流動的最大動力是教育。

之前我們是在人才選拔制度層面和行業發展趨勢層面來討論,現在我們回到個人發展的問題上來。

中國有句古話,叫人往高處走。

按照本書的邏輯,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幾個問題:哪裡是高處?我們又身在何處?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們是這樣回答的:他們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佔有情況為標準,將中國社會的階層結構和基本形態劃分出「十大階層」:

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

圖1:十大社會階層

圖2:五大社會等級

由以上兩張圖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由這兩張圖本身,我們可以看出越高的社會階層,手裡掌握越多的社會資源,並且對人本身素質和學歷水平的要求也越高;

·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們說這樣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如果真的存在所謂「起跑線」的說法,那只有父母本身,孩子並不具備任何提高「起跑線」的能力:因為在18歲以前,你比較重要的決策和能夠自由使用的資源,大部分都是由別人決定的,和你自己的關係真的不大。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出生就在羅馬。當你還在思考要上什麼英語課外班的時候,別人家直接把外教請到家裡來,甚至把孩子直接送到國外去念書,這樣的差距難道僅僅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就可以彌補的嗎?因此,主觀努力很重要,但彌補不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差距,這就包括「起跑線」的差距;

·為什麼你經常會聽到你的長輩和老師和你說「人往高處走」呢?一般而言,一個人一輩子基本上只有一次決定自己階級的機會,那就是高考。相對來說,你現在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也是往高處走最容易的時候,而一旦進入了大學,雖然我們說在校學生不屬於任何階級,但是基本上你的座次也排好了。你的長輩和老師們可能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們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所以他們會希望你來實現;

·但我不是說你要是沒有上好大學,你之後就沒有辦法往上爬了。我的意思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還想要達到和別人同樣的狀態,進入同樣的社會階層,會要在之後付出更多的代價,甚至就像前面所說的,你之後付出再多的努力都無法彌補這種差距;

·如果你打開各大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看到一些熱點新聞下的某些熱門評論,你會覺得「為什麼這個社會上還有這種奇葩?」而事實就是這是社會的結構性問題,是任何一個社會都會存在的,如果你真的和這種人接觸一下,你會驚奇地發現,從他們的生存環境、知識見解和思維模式出發,他們形成那樣的觀點竟然是極其正常的!比方說,我們在下面即將討論到的讀書無用論。

·事實上,階級差別總是客觀存在的,這並不可怕。就中國而言,目前促進階層流動的最大動力是教育。其他促進流動的方法還包括就業和收入分配,而後兩者又與教育息息相關。所以,教育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我們要保證,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

駁讀書無用論

如果身邊有人和你大肆宣揚讀書無用論,說「比爾·蓋茨不也從哈佛輟學了最後成為了世界首富?馬雲不也只考上了個杭州師範創立了阿里巴巴?」

你就問他,馬雲還會讓自己的子女上杭州師範么?對這個問題他又有何高見?

我們討論任何問題,都要基於整體,而非單個個案,這是我們的討論能夠進行下去的前提。

就好像你問我清華北大的學生一定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優秀嗎?我們當然不可否認說清華北大也有一小部分學生翹課打遊戲考試不及格,但是從統計意義上來說,在平均表現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是要優於其他學校的學生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用人單位會有對第一學歷的要求,比如如果本科不是985學校的簡歷看都不看,這當然不是說那些人不優秀了。只是,從減少篩選人才的成本角度出發,這樣做能選到合適的人才的概率會更大一些,因為985本科這一點本身就能說明不少問題。這些可能聽起來不那麼舒服,但這就是現實。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討論一下這兩個個案。

比爾·蓋茨從哈佛輟學創辦微軟最終成為世界首富,首先他能考上哈佛啊!(你要是能考上清華,然後再說「噢我不想去」,那我保證服氣。)而且,他的家庭條件能夠保證在那個年代,他能夠接觸到別人都接觸不到的計算機,從而成為一名先驅者,這樣的條件你能複製嗎?而在馬雲那個年代,高考錄取率極低,能夠考上杭州師範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你看到的大學生遍地也只是部分的事實。是沒錯,遍地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但更多的大學以下學歷的人都埋在地下當地基。只不過媒體關注的更多還是大學生的問題,權重較大,因而他們的問題也會被相應地放大,別的人群存在的更多問題可能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

其實說到底,讀書無用論就是在自欺欺人,至於為什麼能夠有土壤讓這樣的言論生根發芽,還是因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是願意逃避的,是不願承認和正視現實的,這時突然有了一個好像可以支持自己做法的救命稻草,那麼去選擇性地相信那些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真的,高考已經是最寬的一條獨木橋了。

我們之前提到,高考是當下最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選拔方式。聽到這句話,有的同學可能就會不服氣了:每年全國有將近一千萬人參加高考,在這場戰爭中與同齡人拼體力、智力和耐力並成為優勝者實在太難了;而如今成才的道路遠不止一條,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太多其他的可能性:書讀不好我還可以干別的呀,成為職業玩家、當主播、代練、當網路寫手或者去搞體育,似乎這些也都是不錯的選項,並且如果能夠依靠自己的愛好謀生,這是不是要比學習輕鬆許多?

對此我的回答是,如果你在某方面具有超過絕大多數人的能力,那麼你有可能以此為生,但這也絕不會比學習輕鬆;如果你所考慮的那些可能性只是你的一項興趣愛好,那你還是早些收起你的這種想法為好,因為一項興趣愛好和一項可以賴以生存的技能有如天壤雲泥。

我們必須正視一個現實:這是一個專家型社會。不論以後從事什麼樣的行業,以此為生,必須精於此道。任何時候,別人都只會為你某項突出的能力買單,而不是你的興趣愛好。

下面的小故事可以很好地體現興趣愛好和謀生技能之間的差距:

羽毛球俱樂部里有個省隊退役選手,叫光光,還有個業餘選手,拿過本地羽毛球男單第三名,叫小豬。兩人平時打球互有勝負。有一天,小豬向光光發起挑戰,說光哥,我們認真打一局,2000元,21分,我拿滿15分就算贏,如何?光光兩眼放光,好的好的。

結果是21:2,那兩分,一分是斜線跳殺出界,一分是劈吊下網。

再後來,有一天,光光說有個朋友來玩玩,現役國青隊的。那天他和光光打了一場21分,21:7,光光7分。

中間休息的時候,國青隊的跟我們聊天,說,你們業餘的打球,誰出汗多誰就贏了,至於誰打的好誰打的不好,那不是扯淡嘛,在我們眼裡,都是一兩拍就打死的。

最後他說了一句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話:

不要拿你們的業餘愛好挑戰我們的吃飯本事。

例子我不想多舉,因為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電子競技和網路小說的創作等。如果各位同學有興趣,可以去知乎上搜索相關關鍵詞「輟學」、「職業電競」、「寫網文」等。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真的不服氣,覺得自己打遊戲很厲害,以後可以走上電競道路,你可以找找直播(如果可以,最好是職業玩家),和他來幾局,保證打得他懷疑人生,這樣他便會收斂起自己的幻想。

而且,比起高考這座所謂的「獨木橋」,其他的道路真的就更寬了嗎?

我們舉中國英雄聯盟職業聯賽的例子吧。一共有12支戰隊一共60名職業選手參加了比賽。與此同時,中國目前LOL的活躍玩家也是數以千萬計。能排得上號的職業選手在所有玩家中所佔的比例大約在十萬分之一的水平。(所謂能排得上號,指的是你能以此為生,獲得一份穩定的收入)

再看看高考。2016年全國高考報名總人數是940萬人,本科招生人數是325萬,一本招生人數是約在50萬的水平。那麼,從全國的數據來看,本科錄取率約為三分之一,一本錄取率約為二十分之一。

從統計的意義上來說,考上一本的概率是成為職業玩家概率的5000倍!

所以,學習這條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最實際也是成功率最高的一條路。甚至從成本的角度來說,也是相對最低的。

說到底,你可以把運動、寫作和遊戲等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但如果不具備超越絕大多數人的能力,就不要產生以後也可以以此為生的幻覺,更不能把它當做你逃避學習的理由。

一個福利:授權了公眾號「高中學習指南」送我的高中數學筆記,限時免費的,再不領就沒了~

http://weixin.qq.com/r/5Sh5YbfEdOoLrfMC9333 (二維碼自動識別)

留給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談了這麼多,現在該大家自己想想了。

我給大家一些思考的方向吧:

·搜索並觀看《瀟洒一辣-你知道什麼是高考嗎?》這一視頻,本文的一些觀點都是出自這個視頻,當然關於它的後半段,談學習的道和術的,我想我在本書中已經回答的很好了。

【瀟洒一辣】你知道什麼是高考嗎?

·搜索《社科院劃分的十大社會階層》,並且思考你的家庭現在身處哪一個階層?你又想要進入哪一個階層?

社科院調查報告:當代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

·搜索《作為即將被裁的Nokia員工,我來說幾句》,並思考為什麼諾基亞員工在被裁後會面臨尷尬的境地?

作為即將被裁的Nokia員工,我來說幾句

·查找關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用工荒、經濟轉型升級的相關資料。

·在知乎上搜索《如何打破青少年對於想休學去從事電子競技的幻想?》

如何打破青少年對於想休學去從事電子競技的幻想? - 互聯網

·在以上所有內容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

為什麼要上一個好大學?

我想要去哪一所大學?

我以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你應該感謝目前的應試教育制度和高考錄取體系給了你一個為什麼非要上大學的選項。

按照目前在各階級之間流動越發困難的趨勢,再過若干年你的問題估計就要改成為什麼我非得上高職了。

在這個從幼兒園開始就已經人為區分階級,佔據食物鏈頂端的階級用學費、校區和各種審核制度來保證自己的孩子永遠只會和同一階級的孩子同班的年代,如果你身處寒門,可能直到上大學前都不會知道其他階級的孩子過著怎麼樣的生活,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做什麼?我怎麼樣才能跟他們一樣?

如果不上大學你將永遠是一隻井底之蛙,不知天下偌大。

感謝當前的教育制度吧,他讓你只要湊夠了一定的分數就可以獲得一個和不同階級的孩子共同學習生活的機會。

而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平台交流的機會,恐怕在此後的人生中你無論如何也再找不到和他們平等對話的機會了。

而現在有了這樣的平台,不管你的同學們在此後如何發達,你們始終會有一條雖不是太牢固但一般也不會斷的非常徹底的細線相聯繫:

你們曾經是同學。

老虎瞧都不願意瞧一眼的腐肉,對螞蟻而言可能就是可以建立無數個帝國的財富了。


孩子 只有讀書少的人才會覺得自己特別牛逼 混的好。學習的東西越多 你只會感覺自己越渺小。 我好像偏題了


好的大學提供的不僅是知識,它還能為你拓展人脈,開闊眼界,提升自我修養,養成優質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因為那裡的環境好,氛圍好,「來去有鴻儒」或許有些誇張,但至少是「往來無白丁」,跟著牛逼的人混,自己也不會差。

差的大學呢,呵呵,說難聽點就跟廁所一樣,就算沒有掉進屎坑子,也會被熏出一身騷。

至於高職?是,技能很重要,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修水管開挖掘機再牛逼,也只是個勞力者,只能完成別人交給你的工作。而大學的可貴之處在於你可以在其中成長為一個勞心者,你可以拓展自己的世界,看到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同樣是在工地上,工人看到的只是水泥和磚,設計師卻看見高樓刺破蒼穹,鋼橋騰起如龍。


應邀。


在知乎有非常多同類的問題,在高考、教育等相關標籤的精華答案里都有。

孩子需要經歷些什麼才會明白學業的重要性? - 教育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高考

哪些素質很重要,卻是讀書學不來的? - 生活

要怎樣努力,才能成為很厲害的人? - 生活

上面這些問題,可以比較好地回答題主的困惑,甚至能夠從中找到一些支持題主關於幸運者偏差現象而自行總結出來的「不上大學也可以活得很好」論點的事例。

當自己主觀上已經形成一個結論,總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無數的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比如某些博士生工作都很不如意,而一個中專生當了老闆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之類的。

這些沒有大數據支撐的片面論據是沒有意義的,除了讓自己的觀念更狹隘以外,不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任何好處。

當然我這麼講不是說考不上好大學人生就一無是處,而是不要為了自己的偏見找理由。

題主既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通常年紀還不會太大,所以過早地形成思維定勢,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

題主既然你來提問,我希望你能夠看進去除了你想聽的答案以外的話,特別是那些與你原本認知截然相反的觀念。

如果你能思考並且試著去接受這些聽起來非常刺耳但是看起來也有一些道理的話,那麼你的世界將變得更為豐富多彩,未來的生活將多出無數種新的可能和不一樣的選擇。

正好最近和周邊人交流的都是小升初、升學率、讀民辦還是公辦的問題,順手寫寫我個人的看法。

和大部分答案一樣,我特別認同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是提升或者維持孩子與父母同個階層的捷徑。
雖然大家對於「好的生活」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基本上脫不開持續的收入、情感交流對象(朋友伴侶或親人)和健康的身體,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律、經濟基礎和儀錶服飾。

一個好的大學畢業證書,可以說明獲得的同學具備一定的自律能力,同時具備了獲得持續收入工作的部分能力,如果伴以持續學習提升,那麼其他的資源也會走上一個持續增加的漂亮曲線。

同時一個好的大學,還提供了一群有較高素質的同學,以及師長,和同學的家長。這樣一個與自身階層相同甚至有一定幅度提升的人際關係資源,也是提升自身視野與能力不可或缺的有利條件。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應聘者遠大於招聘人數的企業可以將簡歷通過基準線放在985/211的畢業證上,因為光這一條,就可以攔住很多人,大大降低了招聘人員的勞動強度。

大學本身,成了分流分層的基準線。
因為上大學的人並沒有多到泛濫的地步,特別是名校資源,在當下以及未來一二十年里,仍舊是相對稀缺的。


題主可以舉出一百個例子說明沒有考上好的大學仍然成為人生贏家的各行各業的人,但是做為父母,總希望孩子不那麼辛苦。

讀書相比較其他投入產出不明確的事務而言,是經濟效益最為明顯的一個項目了。

這是一個方向明確,持續投入必然有產出的項目。

而畢業以後,不管是科研還是從商從政,大部分項目是方向不明、結果不明的東東,需要集合天時地利人和才有可能有產出的項目多到讓人迷茫,所以大家才會認同學業對成就人一生的重要作用。


因為即使在當下,如果父母沒有相對強大的資源支持,孩子是無法脫離大學證書從而取得世人各方面高度認可的。

拋離了名校畢業證書這一資質,孩子需要其他的獲獎資格和成績來向世人證明其優秀,在父母的眼裡,是十分辛苦的事情。

原本,只需要五個字介紹自家孩子十分優秀:清華研究生。

而說明中專的孩子十分優秀,需要說一串句子:開了一家公司年盈利***/買了一輛**車/在**小區買了一套房子...萬一人家問孩子學歷怎麼樣,即使不願意也得說中專,然後收穫別人同情加幸災樂禍的眼神若干,總有些心塞。

至於時代不同,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不同的角度,題主有空也可以想想。現在的年代不同於以往大學生稀少的三十年前。雖說免費教育資源越來越多,但實際上教改以後,優質的教育資源價格不降反升,所反映出來的某種階層固化的趨勢,是讓我暗自心驚的。

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而教育是現階段,相對比較好獲取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措施。所以我會一如既往地引導我的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能考上個好大學我才算完成為人母親的基本職責。

如果題主你開始逐漸理解其他人想上大學,上好大學的迫切心情,那麼下面的鏈接也許會有些幫助:
大學裡面究竟是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大學到底是學習什麼? - 大學

在大學裡怎樣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 - 大學生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心理學


這種上大學的話題,在知乎上有很多了,已經有很多知友用數據說明過這個問題。

學歷越高平均薪酬水平也是越高的。

雖然說你不能用身邊的個例來說明大的事實。

但對於每個人來說,數據永遠來的死板、枯燥。

上學是為了什麼。

學歷的高低決定了你的社會階層平均下線。

你的學歷越高你的人生就有更多的選擇。

我父親這邊兄弟姐妹七人。

在我這一輩只有我和堂弟兩個大學生,今年還有個最小的妹妹高考。

這一大家子看了太多沒上學的人的生活了。

如果沒有在剛改革開放靠著膽子大、腦瓜活賺到第一桶金的話,以後你基本就不要太指望低學歷一夜暴富的可能性。

也許以後大學畢業,你會在北上廣擠著住在10平米的房間,每天在地鐵、公交車上被人群駕著雙腳不離地,每晚10點才能進家門。

但你要知道,這是你有機會選擇在這樣的城市生活下去。

而更多的你的同齡人,沒有的選擇,早早的結了婚、聽從父母的安排找了一份工作。

不是說這樣的生活不幸福,而是他們那樣的生活只是你可以選擇過的生活方式中的一種。

而你所經歷過的卻是他們沒得選或者想不到的。


推薦閱讀:

學習知識和改變命運之間有何聯繫?
如何製作個人資料庫?
如何在家學習?
如何高效率讀書?
大學裡每門課程最精華的部分是什麼?

TAG:學習 | 大學 | 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