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印度和中國有音樂交流嗎?

最近在研究印度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對音樂這一塊很感興趣,古時候中國與印度交往甚密,音樂交流肯定也在其中之一。不知道中國音樂有無印度元素 或者說 印度音樂含有中國元素嗎?


看到「最近在研究印度與中國的文化交流」這句很興奮,有志之士呀!

音樂交流有!而且,很多。

我的老師曾嘲笑我說,一本正史都不讀,你做研究靠《中華上下五千年》么?

《通典?樂典第七卷》中可以找到:

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子舞。師子摯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

南蠻二國。扶南、天竺。扶南樂,舞二人,朝霞衣,朝霞行纏,赤皮鞋。隋代全用天竺樂,今其存者有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簫、橫笛、篳篥、銅鈸、貝。天竺樂,樂工皁絲布襆頭巾,白練襦,紫綾蔥,緋帔。舞二人,辮髮,朝霞袈裟,若今之僧衣也。行纏,碧麻鞋。樂用羯鼓、毛員鼓、都曇鼓、篳篥、橫笛、鳳首箜篌、琵琶、五絃琵琶、銅鈸、貝。其都曇鼓今亡。

平林邑國,獲扶南工人及其匏瑟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樂傳寫其聲,而不列樂部。

我是因為剛好讀到《唐書》中有所記載,所以隨手搜了一下。

我對音樂是既不懂也不愛好,所以就點個例子出來希望能提供點思路。

其實從這三段話里就可以得出一些推測吧:1,有新的音樂表演形式和民間藝人來到中國;2,有樂器(可能有工藝?)傳入中國;3,可能有樂理著作傳入中國;4,傳播路徑有二,西域和東南亞。

正史中多有專門的「樂志」;另有通典、通考類中有專門的音樂考;此外,還有不少專門的音樂著作。

從中去找到古代印度音樂的記載應該不難。

祝你在古代文獻中玩得開心。


古代中國與印度的文化交流很頻繁,特別是藉助佛教作為媒介,印度的音韻和音樂對中國古典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具體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看:

1. 音韻詩歌方面:
中國古代詩歌史也是音樂史的一部分,因為古代詩詞曲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也主要靠這種方式在大眾中傳播,所謂「詩從歌伎采,辯使坐賓驚」(顧炎武)。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的明晰對中國詩歌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按照陳寅恪先生在《四聲三問》中的觀點,四聲中的平、上、去三聲實依據及摹擬中國當日(魏晉南北朝時期)轉讀佛經之三聲歸納得來。可見印度音韻對中國詩歌體裁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 樂器方面:從漢代開始,就有很多外來樂器的傳入,如羌笛、琵琶等,其中曲項琵琶五弦琵琶於公元350年前後一起由印度(古稱身毒、天竺等)傳入我國北方,成為唐代的主要樂器。

3. 樂舞方面:從西漢末年起,印度的樂舞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三國時,《天竺樂》已在中國流傳。《 天竺樂》是古印度樂舞。我們在敦煌壁畫中看到的那些給佛菩薩看的優美的舞蹈(如圖),可能就屬於《天竺樂》了。隋文帝為了誇耀天下統一,炫耀國家的昌盛,把南北朝以來各地區、各民族的樂舞集中整理,而制定了《七部樂》,包括《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隋煬帝又增加《康國伎》、《疏勒伎》,把《國伎》改稱《西涼伎》,從而形成了《九部樂》)。唐太宗為了顯示國家的強盛,平衡國際和民族關係,集魏晉南北朝樂舞之大成,創製了宮廷燕樂《十部樂》,包括《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

《隋書?音樂志》謂:「《天竺》者,起自張重華據有涼州,重四譯來貢男伎,《天竺》即其樂焉。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拔、貝等九種,為一部。工十二人。 」

此外,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驃國(現緬甸)也到唐朝獻樂。驃國是佛教國,音樂舞蹈都受印度影響。白居易《驃國樂》(詩)說:「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表演者臉上、身上刺有花紋,頭上梳椎髻,佩帶珠纓和花環,敲銅鼓,吹玉螺,舞起來跳躍旋轉,像龍蛇飛動。至今在緬甸民間舞蹈中還能看到這些特點。這也可以算是古印度樂舞對中國影響的一部分。

4. 宗教音樂方面:印度佛教音樂相傳是由大梵天所造,故又稱為梵音或梵唄。梵,印度語,「梵覽摩」之略稱,譯為清凈。唄者,「唄匿」之略,又作「婆陟」。屈曲升降,能契於曲,為諷詠之聲,是梵土之法曲,故名「梵唄」。唄又可譯為「止斷」、「止息」或「讚歎」,法事之初唱之,以止斷外緣,止息內心方堪作法事。又其唱頌多贊佛德,故云讚歎。

佛教自東漢永平十年傳入中國,中國人奉教者僅帝王宮室中少數人,外來的梵唄只有外國人掌握,如第一個來中國的竺法蘭,曾在與道士的較量中「以大梵音嘆佛功德,稱揚三寶,這是在中國第一次聽到梵唄。到了三國時,印度與西域的沙門、居士陸續來中國,形成以翻譯經典為主,傳授梵唄的卻了了無幾。《高僧傳?卷十三》載:「自大教東流,乃譯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語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音無授。」中國佛教音樂,最初起源於陳思王曹植的「漁山梵唄」。後又有支謙製作的「連句梵唄」。其餘有康僧會造「泥洹梵唄」,帛屍梨窟多羅造的「高聲梵唄」,支曇龠所作「六言梵唄」。


受益匪淺啊,轉載到我們的印度訂閱號(號碼;indiasee)上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討論,同時自己補充一些:敦煌壁畫共有樂器圖像6300多件,其中打擊樂器1800多件,吹奏樂器 2700多件,彈撥樂器1700多件。

而壁畫里大家都知曉的飛天圖案原型是從印度飛天繼承而來,又發展為有中國特色的飛動之美。有學者認為敦煌壁畫中的樂舞圖像是受印度佛教音樂歌舞的影響,當然也有專家以為,敦煌壁畫中的樂舞圖像並非印度傳來的原型,而是在中國傳統樂舞基礎上經過改造,轉化成為佛教的宣傳畫,但肯定有曾經受到過印度音樂、樂器的影響。樂舞圖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手持樂器的菩薩、天空飛翔的飛天伎樂、人首鳥身的伽陵鳥伎樂等均表示天空樂舞對佛的禮拜;各種懸浮於空中不鼓自鳴的樂器寓意佛國天界的歡樂和對佛的禮讚、奉獻;天王所持琵琶、力士所持金剛鈴表示佛法的威力;千手觀音圖樂器表示賜福人間等。

敦煌壁畫很多裡面出現海螺樂器,而樂器中的海螺也和印度傳入有關,海螺、蠡或梵貝,將天然的海螺磨出吹口,音量大,但無音高。主要是早期印度東傳佛教的樂器。

最後,歡迎熱愛印度文化和話題的小夥伴關注我們的訂閱號。

-------------------

立即訂閱:微信搜「不可思議的印度」或 indiasee

每日原創更新,告訴你印度的點點滴滴,旅行經歷、奇聞怪事。

http://weixin.qq.com/r/Y0N-Z5fEmcrmrdME9xZx (二維碼自動識別)


唐代國樂九部

1.清樂

2.西涼樂

3.龜茲樂

4.天竺樂

5.康國樂

6.疏勒樂

7.安國樂

8.高麗樂

9.禮畢曲


推薦閱讀:

曾經流行一時的非主流和殺馬特是如何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
有哪些很好很詩意的古風句子?
世界範圍來看,只有中國大陸的校服那麼難看嗎?
中國流行歌曲在國外有受眾嗎?

TAG:中國文化 | 印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