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從動畫《白箱》中對日本動畫製作感到疑惑的地方?
今天看完白箱第一集,感覺挺好看,動畫製作真辛苦啊,閑話不多說。 1.開始就很疑惑,為何時代發展這麼快了,計算機越來越普及,日本業界還是大量純在手工作畫,為何不在電腦上直接作畫,手工繪製有什麼不可替代性嗎疑
2.接著看到女主去上作監家裡要 繪製完的作品,沒錯,是去她家裡要O_o,這個女的不在公司上班嗎?只是在家裡完成,而且看到後面劇情,這個女的似乎不止忙這一家作品。。。。 3.太有意思了,第一集都已經在電視上播出了,第三集還沒弄好O_o,邊拍邊播在日本業界很常見嗎,對於我這個外行,感覺都是拍完12集一口氣都給電視台的感覺(外行畢竟外行看法。。。)這樣干有什麼好處?嗎 4.停留在分鏡段意味著什麼啊O_o看到動畫里大家很緊張,這事很嚴重嗎 [圖片未上傳成功]
請瀏覽這兩篇文章:
《白箱》製作流程圖及進度表解說 - ZC的新番手記 - 知乎專欄《白箱》第1集解說 - ZC的新番手記 - 知乎專欄一、為什麼還在用紙作畫,紙作畫有不可替代性嗎?紙作畫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毛筆書法有不可替代性一樣。但是,對於動畫製作,用紙作畫當然是可以替代的,甚至於,手繪都是可以替代的——動畫本身並不限制製作形式,以前有黏土動畫、紙片動畫,現在有3DCG動畫。
然而,手繪動畫依然是有市場的,特別是在日本地區,市場需求雖然有減弱,但是依然很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手繪動畫依然是日本市場的主流。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有必要來談用紙作畫對於製作手繪動畫是不是無法替代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實際上已經有商業動畫進行了嘗試,因此在技術上可以認為無紙動畫已經達到了目前商業電視動畫的質量要求——當然不是頂尖的,但是已經足夠。
當然,這只是從技術指標的角度來看,足夠商業用。一項新技術在商業生產上的推廣不單單是技術指標的問題。無紙作畫此前只能在某些作品實驗性使用,比如談得比較多的《火影忍者》387開頭,最近一部整集用了Flash畫原畫的電視動畫《夜櫻四重奏 花之歌》。
這是《夜櫻四重奏 花之歌》的無紙原畫,大概就是這個水準的。線條毫無疑問沒有鉛筆的好看,但是鉛筆稿掃描之後再做平滑化處理不一定比這個強:
但是沒有推廣開來,我認為有幾方面原因,但不包括「線條不好看」這個技術指標上的因素。當然不是說無紙動畫線條很OK沒有問題,而是就算線條沒有問題,有用紙畫的程度,目前也推廣不開來的:- 日本業界還未有一整套完整的無紙作畫製作流程和實踐標準。如果你看完了上面的兩個鏈接,你應該就能夠理解動畫製作是一個流水線式的系統工程,每個環節的環環相扣的,技術的變革不能只考慮一個環節而忽略了其他環節的影響。無紙作畫的工具是不確定的。你用無紙作畫,那麼用什麼軟體?業界是沒有這個標準的。之前的嘗試多數是用Flash,那麼Flash是不是足夠成為標準?使用什麼硬體進行配合?原畫素材如何進行流轉?
- 大量中小規模動畫公司難以跟進。作業流程的變動代表設備的升級和人員的更替。日本400多家動畫公司,大部分是外包公司。在這些外包公司中,大量存在著作畫外包公司,他們的業務範圍包括了原畫和中間畫,特別是中間畫。這些公司因為規模小、人員層次較低,對於添置無紙作畫設備是有難度的,而要培訓他們的人員進行無紙作畫也是有難度的,甚至於,你上哪去找人來培訓?因此,如果總承包公司過快全面採用無紙作畫,將得不到外包公司的支援,而目前動畫製作是極度依賴外包的。這就決定了現階段無法大範圍採用無紙作畫。《花之歌》也只是第一集和第六集原畫用了Flash,中間張還是用手畫的。
- 日本業界的中堅原畫師群體普遍不具備電腦作畫的能力——這裡和作畫能力沒有關係,而是一線的原畫師都是很忙的,他們不可能騰出精力來學習使用軟體作畫;另一方面,無紙作畫在技法上和有紙作畫是有差別的,原畫師不一定能適應。
因此,讓現役的原畫師重新學習無紙作畫是不現實的。《花之歌》的嘗試也在側面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當時找到的都是對電腦作畫有興趣、有經驗的年輕原畫師。
所以你就能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的插畫都已經用電腦來畫了,甚至都有了《數碼繪的文法》這樣的紀錄片了,漫畫也已經有用電腦來畫的了,而日本電視動畫這一塊依然是有紙來作畫。
有了以上的認知,我就可以跟你說說3DCG技術的發展。我們大家都知道,3DCG在早些年很難說已經達到了商業電視動畫的畫面質量要求,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人認為3DCG還不夠看。這項技術很多時候都是用在物件和背景上,近兩年隨著技術的發展用在了主要人物上,甚至出現了全3DCG的作品,市場反響也很好,說明這項技術已經為人接受了。
如果說,因為無紙手繪不好看,所以沒有發展,那為什麼3DCG不好看,還是能不斷發展?因為好不好看,到達一個程度之後就不是問題的核心了——不需要很好看,只要一定程度的好看就足夠了,這個在無紙動畫上也是適用的。
3DCG之所以能夠比較好的發展,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上面提到的問題。3DCG動畫是有遊戲作為基礎的,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可以借鑒,同時,3DCG製作相對獨立,早期基本上是合成部門的工作,不需要與外部對接,不存在作畫部分需要有原畫、作畫指導、中間畫等多環節對接的情況;簡單的3DCG製作只要求有電腦,在進入數碼動畫製作之後,有合成部門的動畫公司就必然會有電腦,而且他們的從業人員是精通使用After Effect的,通過CG製作特效的經驗也不會少,對於3DCG製作的學習門檻很低。
即便如此,日本3DCG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儘管無紙作畫必定成為潮流,而且已經不存在技術指標方面的障礙,然而,正如以往的賽璐珞動畫向數碼動畫轉變一樣,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完全轉變,行業需要適應期。從賽璐珞到數碼化,中間斷斷續續花了10餘年的時間,算上東映動畫的前期努力,時間就更長了。其實賽璐珞動畫完全從電視上消失,也不過是去年的事情,因此,我們現在只是正好處在了變革的途中。
二、為什麼要到作監家裡拿稿件?
因為這個作監是自由原畫師。這個在第一話解說中有說明,看那裡應該就懂了。
三、為什麼採用邊放邊做的形式?
看了製作流程解說之後,你首先了解到兩件事:
- 製作一集動畫的時間是大約半年(25周),不同集數錯開一周的進度。
- 實際上是13集全部同時製作,看那個表應該就很清晰。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這樣製作呢?為什麼不一次過做完呢?
大陸需要做完才放是因為成品需要交有關部門審核通過才能到電視上播。你不做完就沒法審核,不審核就沒法播。
日本方面不這樣搞,首先是他們沒有審核的要求,另一方面就是,錢。
這個真的是錢的問題。不,不是錢多少的問題,而是「資金流動」的問題。
目前日本深夜電視動畫的製作費用大約是1300萬日元左右一集,品質高的作品就更貴,算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做一季度的動畫花費的錢一般是2~3億日元左右。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採取一次性做完才播放的方式,有兩種做法。一是13組人同步製作,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手不夠。日本一集電視動畫前前後後需要動員的人手大約是200到300人,因為製作進度有錯開,所以同一班人可以製作2到3集。不錯開的話,需要的人手就要翻倍,成本也要大幅增加。另外,錯開製作導演、總作畫指導之類的核心人員可以兼顧到其他集數,但如果你13集同時來,就完全兼顧不上,製作質量只能低不能高,到頭來對誰都沒有好處。這種搞法是不實際的。
如果錯開來做,那麼製作周期就會拖得太長。如果按做一集25周算,每集錯開1周,那麼13集算下來就要38周,大半年就過去了。然後動畫播放,再播三個月。你這部動畫從開始製作到全部播完,耗時一年,BD/DVD快的要一個月後開始銷售,最後一卷出來大約是半年後,整個項目回本的周期差不多就一年零三個月。同樣的製作方式,如果我邊播邊做,耗時就只要38周,並在第25周開始就能夠有收益,因為周邊已經可以開始賣了,開播一個月後期間BD/DVD也能開始賣了,又有了一部分收益,換言之,動畫在製作期間就已經開始回本,實際上被壓住的資金其實沒有2億。
當然這是理想狀態,實際上一般是開播前做好2~3集的情況比較常見,這樣製作壓力可以小很多。不然你以為那些先行放映怎麼來的。當然也是一個提前宣傳,延長作品壽命的方式。
投資一個項目,半年開始有收益,和大半年開始有收益,而且收益都差不多,你選哪個?這也是大家喜歡做季番的重要原因,資金周轉可以更靈活,相對的風險就低得多。
那麼做好才播的有沒有呢?也是有的,不過不是完全早好,是大部分做好,用上映的時間收尾。這種商業運作模式有所不同,提前做好的部分做先行上映,開始宣傳和販賣周邊,增加關注度等等。
也有特殊原因被延期的,典型就是2013年10月的《核爆默示錄》,2010年9月宣布動畫化,一般而言2011年上半應該就能上。誰知道碰上311,直接掛了2年,如果從2010年9月算起,是掛了3年,怎麼也做好了。
四、All Rush時原畫還沒好很嚴重嗎?
這個在第一話解說中有說明,看那裡應該就懂了。同意 @nbht 的答案,我只能說點身邊的小故事了。身為一個有圈內人朋友的人(做過高鐵俠導演的A,去日本畫過kill la kill的B)關於題主的問題3給你的這種印象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動畫和電視劇製作方式,都是全做完,然後賣出去,或是交給廣電局。小故事1:XXX公司(具體不說了,出過高鐵俠,自己搜吧)
B還沒出國的時候的,在XXX公司,動畫走量的,就是廣電看你公司規模,然後要求年產1000集,都是這種形式的。如果一個動畫50集,可能1,11,21,31,41是同時畫的,是5個人畫的,劇情都連不起來,所以為啥國內喜洋洋能火,單集單故事,比較好弄。B他參與的一個動畫,7-14集是他畫,和1集同時開畫,沒有劇本......1-6主角帶個迷你精靈,7-14就帶個半身高的精力了.......
問題2 其實我也就能說點小故事了還是B的小故事,他出國去日本,開始是去畫動畫的,然後接過半集kill la kill,我不確定,是當時他們工作室接的,還是他自己接的。這種事情挺常見的,並且不影響你欣賞你喜歡的動畫片。但是B看動畫時一直在吐槽,畫風一直不一致,我看就完全一致,B就一直吐槽.............最近剛看了一部動畫的放映前記錄片《kill la kill是怎麼煉成的》記錄了klk這部動畫在放映前500天的細節剛好是在看完白箱之後看的,讓我對於動畫製作有了新的認識。真正的製作真的是太苦逼了
關於第三點 日本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動畫 都是邊拍邊播的 拍攝提前三到四周 這樣可以省下非常多的時間 也便於保持現在每年四季的檔期 其他一些國家的劇應該也不少這種情況 天朝才是特例 因為所有劇都必須拍攝完畢經過廣電審查一遍才能播出
還有三女的漫畫責編為什麼要阻撓動畫進度……不是很能理解
不知道放在這裡問是否合適?請問題主看的中日雙語字幕是哪個字幕組做的呢?謝謝。我找不到。
- 畫家是藝術家又不是普工,他們愛用什麼工具就算是老闆也要迎合。
- 人家就是自由藝術家,接受不了就另請高明吧。
- 不提前做完的好處是降低資金周轉本身的開銷。簡單來說,貸款也是要算利息的是不是……
- 留在分鏡階段的問題片子里也解釋了,因為分鏡裡面關於人物怎麼動的只有一些粗略的指示沒有具體的時間點(最重要的是它沒有體現到畫面上),而聲優需要根據動作的細節來配音(否則對不上時機,比如口型),所以他們去找了第4話的作監先補上未上色的原畫。
推薦閱讀:
※GIF編輯和製作一般用什麼軟體?
※如何評價迪士尼在動畫界的地位?算世界第一嗎?
※如何評價一月新番《Hand Shakers》?
※有哪些日本動畫公司有能力不依靠製作委員會,獨立推廣發行自己的動畫?
※動畫作品中有哪些令你驚艷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