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封面設計的好壞以及印刷質量到底會多大程度地影響本書的購買量?
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同樣內容的書會因為封面,印刷等等外在的原因而選擇不同的版本。尤其是外國作品,不同的人翻譯就會有不同的版本。印刷質量也會有不同。
雖然明知道在選擇書籍時應該更加看中內容,但是覺得封面設計什麼的也是影響讀者購買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為封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書籍的風格,也會給人帶來第一印象的視覺衝擊,也反映了出版商的品味所在。很多時候內容一樣的前提下,讀者都會更傾向於封面美觀,紙質好的而因此錯過一些精彩的內容。尤其是外文翻譯作品。 就是想知道封面設計和印刷質量究竟會多大程度上影響讀者的選擇。我們在選擇書籍時,到底應不應該或者說多大程度上關注一本書的封面設計才算合適?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Д ̄)?
感謝邀請,怒答一記!
首先我需要把答題範圍框定得小一點,因為「多大程度影響到本書的購買量」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在分析銷售數據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答案,並且不同版本的銷售量也許不僅僅由封面設計一個因素決定,即使找到資料也很難準確量化。所以我僅從我個人出發,說點主觀感受。
我個人對書籍的裝幀設計非常在意,這裡包括但不僅限於封面設計。個人認為能稱得上優秀的封面,在書籍質量本身就良莠不齊的市場上可謂稀有動物,大多數情況是能做到不拉低水準就已經燒高香了。有些出版社根本沒有封面設計的觀念,編輯一個人負責了所有的內容和封面設計工作(這種現象以前比較多,現在逐漸有所改觀了),或者把封面設計的任務直接丟給印刷廠,只要書名沒印錯就行了,設計是神馬能吃嗎?稍微靠點譜的出版社會有美編,大的出版社美編會分得更細一些,管畫畫的管設計的都分開,一定程度上給封面質量提供了保證。還有些出版社會把封面設計工作交給設計公司或者工作室,好歹算是有這個觀念,只是這麼倒騰一下成本也上去了。
說到這裡,前陣子一個朋友的朋友出書,封面設計出來覺得不是特別滿意。那貨長這樣:
尼瑪這屎一樣的是個啥?好幾樣畫風往一起攢,莫名其妙潑一道白油漆,配上馬賽克底下外賣菜單般的字體,妥妥就一地攤盜版書好嘛?後來我來幫他重新設計封面,雖然經歷了無數輪不可理喻的交流之後越改越丑,最終結果也沒有達到初衷,但整體來看至少不會因為封面讓讀者產生心理不適了,阿彌陀佛。說到審美層面,這裡有一組《三體》的例子:
大陸普通版第一部:總結起來,雖然封面不好看不一定說明一本書沒有誠意,也許是因為出版社的觀念問題或者其他什麼原因,但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認為,肯花心思設計一個高質量的封面,做這本書的太多應該是認真的。比如廣西師大理想國的書,在我心裡從沒因為封面不好看扣過分,書本身的質量自然也有目共睹。
至於題主最後問的關注封面合不合適這件事,我覺得這完全是個人化的選擇,即使一個人對一本書完全不感興趣只是因為封面好看買回家擺著,這也是個人的自由。我對美好的事物有追求,我希望喜歡的書能夠盡善盡美,這有什麼不合適呢?&>w&<謝邀。
首先陳述我的基礎觀點:一本內容出色書不會因為難看的封面而淪為不好的書,但如果一本好書有一美一丑兩種封面,大部分人都會傾向於選擇封面美觀的那本。
舉個不太相關的例子:
插入這張圖片的重點在於最後一句:沒有人有義務通過你醜陋的外表去挖掘優秀的內心。雖然此話未免有失偏頗,但事實確實如此,書籍封面設計的意義就是起到一個「塑造得當的外表」的作用,好的封面設計,應當恰如其分地傳遞出書中想要吸引讀者的精神、情境或者內容,如果給一本古籍配上科技化的封面、給一本科幻小說配上少女漫畫的封面,不管內容再怎麼引人入勝,這樣不和諧的封面都會令整本書大打折扣,也會給分類內容的愛好者造成視覺混淆。書籍的封面作為門面而言,是讀者拿在手中的第一直觀印象,一個糟糕的封面很容易令人錯失一本內容精彩的好書,而一個優秀的封面則會吸引你打開內頁,細細品味,所以,封面設計是書籍出版需要慎重再慎重的一個環節。
現在的時代,封面紙質影響較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相比(或閱讀文化氛圍淺的國家和閱讀文化氛圍深的國家相比),封面紙質影響較大。 舉例,一個書店,《動物莊園》的譯作有幾種版本。讀者在書店閱讀時大都會選擇封面和紙質最好的,除非圖方便選擇離自己最近的。當讀者要買一本譯本時,大都只會在封面和價格上綜合考慮,而很少有人把每個版本的譯本都試讀10頁,在翻譯水平和翻譯風格上衡量考慮。只有非常懂書的又對閱讀過程很講究的人才會仔細斟酌,對比考慮譯者的水平。當然很懂書的知道哪個譯者好,也會不經對比直接買那個譯者的書。 我的意思就是,不在意或不懂得如何在意書的內容人比例越多,閱讀的文化和氛圍越弱,書封面和紙質對書銷量的影響就越大。(當然,我不是說封面好的內容都差,內容好的都被封面坑了。) 不過在價格,內容,新聞,政策(政治),類型,時代,輿論,宣傳,名望等等因素上,封面設計的影響是相對較小的。 時代+政治的毛主席語錄,當年的封面設計大家都知道,當年那銷量,我去。 政策上,九年義務教育加三年高中的教材,封面設計大家都知道,那銷量,我去。 新聞+輿論上,阿來當科幻世界主編得文學獎緊跟著記憶移植話題選中高考題後那幾年科幻世界的銷量爆棚,也沒見封面有什麼質的飛躍。還有,遠的不說,莫言的那一整套書。那封面。獲獎之前都不認識莫言是誰,估計那書別說封面了,到了書店找都不好找,獲獎之後那兩天估計大家逛書店時看見漫天遍地的莫言套裝的封面,心裡都會想,「嘖嘖嘖,這封面畫高深,抽象,藝術!」我看過京東的重點書報表莫言的單子,那銷量,我去! 我記著有段時間「讀一本書就像談一場戀愛」這句話上了熱門微博。感覺真是跟找對象有點像。總結起來一句話,書比做人,封面就是臉,紙質是身材,類型是性格,內容是經歷,筆風是氣質,主題是靈魂。在這個看臉的社會,封面設計對銷量的影響,大。
孩子,你總是邀請我,我都要不好意思了。恩,我的觀點就是,如果一本書的內容我很喜歡,那即使封面一般般,我也會很喜歡這本書;如果一本書的內容一般般,但是封面非常好看,我可能因為當初看到封面,然後看簡介覺得非常不錯,買回去之後看完一半或者一次之後就再也不去回翻;如果我對封面非常反感,那我是不會去看的,當然更不會買啦。封面不是我是不是喜歡這本書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如果封面我非常欣賞,那在我眼裡它就是一件很美的物體,但是不一定是一本好書。下面就列舉兩本我覺得封面非常好看的書吧。牛津通識讀本: 這本是我看完系列裡面的第一本,內容很好,封面非常漂亮,簡單,但是非常漂亮。《我們仨》:
我覺得吧,就從作為一個讀者的角度來說,雖然封面會有一定的視覺衝擊作用,但最終的影響力還是在書的內容上。所以一本書的梗概和前面的部分是比較重要的。
如果缺少更靠譜的判斷依據,例如足夠的書評,例如詳細的目錄介紹等,那也基本上只能靠一些其他的方法來判斷了:例如購買人數、書籍裝幀。
所以覺得,書籍介紹貼切,目錄及各章簡介清晰中肯,讓人一目了然它是什麼樣的書,這樣真正從書的內容上進行判斷和篩選,一本好書才能真正發光。
推薦閱讀:
※許多書後面有幾頁白紙,有什麼作用?
※為什麼以前的書封二的書籍信息處會寫上印數?如第二次印刷 50000~100000
※2011 年 12 月值得推薦的一本書是什麼?
※在你讀過的書中,哪本書讓你有「雖然不知道在講些什麼,但感覺很牛逼的樣子」的感覺?
※為什麼位元組社沒有做 J·K·羅琳新書的預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