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原研哉為講談社重新設計的 logotype?

講談社 | WORKS


謝謝邀請。

不清楚背後設計概念如何,只能夠憑表像評論,希望大家自己判斷我的意見如何。

(或有朋友可以分享設計概念的翻譯?)

先談漢字:

「講談社」三字設計感一流,但以字論字但沒有造得很好。

說設計感一流,因為設計師想到明朝體竟可以變成波浪形狀,在言字部首呈現波浪感;直勾的設計有力而可愛,呈水平垂直有現代幾何感,那又像煙斗的襯線又令我聯想起對話框,但否有效表達講談社的企業理念,則必先要知道背後設計概念才可以繼續談下去。

論漢字造字素質,我們大概都知道今天的日本是借用漢字而已,漢字對他們是一種符號替代,即使書法家也沒有將漢字結體放於首位。所以講談社三字也有日本漢字常見的現像--之於我作為漢字設計師,結體是十分講究,也永遠是漢字字體美學的首位,但「講」字左右部首邊旁明顯分開,冓邊旁的上部比例也太大,跟社字中心稍高不配合;偏偏社的結體又出奇地緊密(見土字與示字部首之間的關係)認真看起來,原來講、談、社三字重心不一、結體取向也不統一,在中國漢字美學去看這並非有大師級風範的設計。

西文上:

我經過正統的西文字體設計訓練,所以並沒有認同Kodansha那種方方圓圓、可可愛愛的亞洲美學。這列西文像一般沒學習西文設計的日本設計師作品一般,始終有一點點問題,最明顯莫過於A的比例刻意低了,但K、S、H都是正常比例,這並不尋常。

總結感覺:

Logotype設計感一流,但是字體設計始終是一們專業,需要涉及到字體調動的工作或許找專業設計師幫忙還是會有比較專業、齊整的效果。


像法國人喜愛日本文化或小野麗莎喜歡波薩諾瓦那樣,異域文化在被隔著一層「不了解」去被迷戀或向往時,成為一種更為透明的審美,形成一種不成文的體裁,反倒會放大其本土特徵。亞洲傳統與工業的關係在中國和日本都是以復甦自身文化記憶的目的進行,如「設計中的設計」介紹的那樣,邊緣民族只得放棄民族核心去面對工業,去爭取工具理性後的發言權,而在中國這個大範圍多元的地理環境中似乎是另一個方向,那些神韻、風骨一直是維護審美髮言權的底線……

字型設計終歸是控制單字黑白平衡與組合為句後的整體輪廓構成之抽象美術關係的研究。所以只在此範圍內會出現視覺文化差異,不懂得漢字的深邃文化,但從此三字的整體形狀看來東方的疏密構成在包豪斯式的幾何排列中會顯得消化不良,但目前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繪製東方文字的數字化造型,再加上日本視覺土壤的不同,此漢字的呈現被限制在遠遠多於中國人所熟悉的字型標準之外,如明朝風格與英文襯線的同步弧線、大寫 N 橫向落筆造成露白過多的鬆散,卻又有強行植入「橫折」筆畫意味等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些怪異本土特徵吧……


挺霸氣的。。。有種收到名片不和你聊天就會被砍的感覺


單從字體而言,橫筆畫太多,密集恐懼傾向。但字體縮小後不那麼明顯。

整體保延續原研哉關於〔白〕的靜空和包容的設計原理。名片真的是屌炸天了。極度愛。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他的書,有本就叫〈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2016年本科生畢業設計展海報?
我國紙張尺寸的「正度」和「大度」兩個系列是如何確定的?
零基礎學習平面設計,如何開始?
設計印刷品的時候為什麼要留 3mm 出血,不是 4mm,5mm 或者其他數字?
英國哪些大學的平面設計專業很好?

TAG:平面設計 | 原研哉 | Logotype | 講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