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社群 保持活躍度?


瀉藥,放大招!

群主要往裡面不斷注入資源,不管是智力資源(免費講座/分享),人脈資源,還是其他資源(比如發紅包),引導大家首先是付出,社群的活躍度才能保持下去!

分享一篇我公眾微信號的文章《風口來了!社群電商到底該怎麼玩?》,讀完你們就全懂了!

----------------正文---------------------------

風口來了!風口來了!風口來了!

當渠道和流量費用越來越高;當商品頁面上的每個字每張圖都已被精雕細琢,只為提高百分之零點一的轉化率;當虧本參加大平台的電商節只能博個吆喝而賺不到什麼錢;當單個用戶的獲得成本已經超過商業的實際成本.我們知道,那個靠「流量+轉化率」的電商1.0時代已經過去了。紅利已經消失,市場被寡頭瓜分,掌控流量入口的平台方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那麼接下來的風口是什麼呢?!最近一個詞被越來越多的提及——社群電商。

那麼什麼是社群電商呢?!我查閱了一下網上現有的關於社群電商的文章和觀點,基本上沒人能說清楚。大部分人既不懂社群,也不懂電商,更不懂什麼叫社群電商。講的觀點也是七零八亂,有的沾點邊兒,也沒完全說到點子上。

社群電商就是qq群、微信群里發廣告嗎?社群電商就是網紅賣衣服嗎?社群電商就是在樓下放個二維碼,掃碼關注賣東西嗎?上述這些荒唐的觀點都是那幫笨蛋觀察家的誤讀,根本沒抓住社群電商的關鍵點。

既然沒人講得清楚「社群電商」這個話題怎麼辦呢?!

我來講唄!時無英雄,只有讓我這個豎子來成名了。

為了不弔大家胃口,我先直接拋出觀點:

社群電商的關鍵點是三個字:信任感!

沒有建立信任感的所謂社群都是偽社群。

社群電商建立的基本模式是分三步走的:

1.依靠專業的優質內容輸出形成流量入口,並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

2.依靠社交平台沉澱社群關係

3.提供和受眾人群屬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務實現流量變現

相信大家一定聽得雲里霧裡的,那我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哪些是真正的社群電商,哪些是傳統的電商1.0時代「流量+轉化率」的傳統打法。舉的例子裡面會有一些互聯網圈的前輩和大佬,可能會得罪他們,如果他們讀到這篇文章,希望他們見諒。

前兩年火了一位賣情趣用品的90後美少女——馬佳佳,她的爆紅程度大家絕對是有目共睹的,情趣用品生意不佳,以至於最後停掉也是既定事實。不過我們不做事後諸葛亮,拋開結果看過程,馬佳佳做的是社群電商嗎?

答案是:不是!

馬佳佳雖然靠自己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以及麻辣大膽的言論聚集了很多追隨者。但她至始至終沒有展現出自己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的專業度,導致——她沒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上,粉絲對她的信任度!我再說一遍,最關鍵的是:她沒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上,粉絲對她的信任度!

粉絲們認可馬佳佳這個人,但是大部分人不認為她做的情趣用品是靠譜的,真有需求的時候,大家要買估計還是會到春水堂之類的老牌電商平台。

那馬佳佳在什麼維度建立了信任度?

答案是:傳播能力、意見領袖。

大家說到馬佳佳,都知道她做爆點策劃,做營銷傳播厲害,也擅長代表90後發表驚世駭俗的觀點。在這些點上,大家都十分認可。所以馬佳佳做社群的變現方式,最後還是依靠輸出培訓產品(比如到處去做演講)、社群的精神產品(比如組織社群成員出國玩)等。

在說幾個圈內人(唉呀媽呀,看來是要把圈裡人得罪個遍的節奏啊)的案例。在自媒體圈,吳曉波、杜子健、萬能的大熊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在財經、微博營銷、公關領域的專業度大家都是認可的,按我之前說過的社群電商模式,他們在對應的領域依靠自己的專業度是與粉絲建立了足夠的信任感的。

同時他們也依靠自己的自媒體內容輸出,依靠社交媒體沉澱了中心化的社群關係。吳曉波依靠視頻、音頻、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將粉絲沉澱在微博微信;杜子健依靠輸出微博內容(還有某電視招聘節目的露臉),將粉絲沉澱在微博上;大熊主要是靠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輸出內容,然後將粉絲沉澱在微博微信上。

這些粉絲都是為了吸取他們三人在財經、微博營銷、公關領域的優質內容而來,因而人群具有極高的屬性重合度,所以他們三人輸出培訓產品,效果就會非常好,事實上他們也這麼做了。上述的玩法就是真宗的社群電商的玩法。後來他們三人還出了書,也賣得非常好,因為書的內容和他們粉絲屬性匹配度是很高的。

接下來!接下來!接下來!

吳曉波開始銷售他自己海島(是的,他自己有個島!有錢人就是這麼有錢)上的楊梅,杜子健開始賣自己貼牌生產的酒,大熊開始賣黑糖和減肥代餐。據我了解,這幾個產品賣得是不如他們的培訓課程以及書那麼好。

原因很簡單,跟粉絲群屬性匹配度不高。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對財經知識感興趣的人特別喜歡吃楊梅;對微博營銷感興趣的人,喜歡喝酒;對公關感興趣的人,喜歡吃黑糖,而且長得胖有減肥需求。最關鍵的是,他們三人沒有建立在對應食品領域的專業度上的信任關係。不過他們的產品也還是能賣出一些,畢竟名氣大,粉絲基數在那兒,從自己的粉絲裡面發展一些代理也容易,但這種打法就屬於電商1.0時代「流量+轉化率」的打法了。因為沒有在對應領域建立信任度。

寫到這裡發現已經快兩千字了,好多本來準備講的案例還沒講,秉著「不要在同一篇文章輸出過多知識點」的原則,我還是決定把那些沒講的知識點放到以後的文章里。

關於社群電商,我在結尾重新回顧一下前面的觀點,希望大家能有一個系統化的認知,別被其他笨蛋自媒體繞暈了:

社群電商的關鍵:是在對應領域依靠專業內容的輸出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拋去信任關係,純粹靠引流+轉化,沒有復購,就不是社群電商的玩法,而是傳統的「流量+轉化率」的玩法。

做社群電商有三個步驟:

1.依靠專業的優質內容輸出形成流量入口,並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關鍵點是依靠專業度建立信任感)

2.依靠社交平台沉澱社群關係(大到一個kol的上萬的的粉絲群,小到一個年輕媽媽的代購群)

3.提供和受眾人群屬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務實現流量變現(關鍵點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要和受眾的興趣、關注點及人群屬性有較高的匹配度)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社群的乾貨內容,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也可搜索whdkad)


利益相關:兩年前進入知乎這個地方,很偶然的機會加入知乎大學生qq群,不久之後成為管理員,兩退三進,每次退之前混到傳說級別,現在依然在這裡。

ps:僅分享在這裡得到的經歷以及體驗,不喜輕噴。

和知乎一樣,進群之初,這裡有一群比較厲害的人,群成員不多,無論是討論,分享還是求解答,都能得到很好的反饋和碰撞。我的心態放的非常低,這裡大部分人比我厲害,但是因此受益頗多。

後來,人數逐漸增加,群主姐姐(俺們都這麼稱呼她)逐漸添加了幾個管理員,我不是第一個,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但是心態慢慢就轉變了。

我們幾個開了一個小黑屋(討論組),有疑問的會在裡面討論然後決定。我們討論今天誰進來了誰走了,看到有人發生衝突開始協調,逐步和大家完善群公告,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裡,熱火朝天的討論過話題引導,試圖找到水群和收益之間的平衡。

不得不說,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幹得不錯,做過每日總結和計劃,一起分享今天最開心的三件事,很多人商量一起讀書一起討論,甚至建立公用網盤分享要看的書(讀書沒有堅持下去,網盤倒活了下來,求桃得李也不錯),一起相約跑步,一起分享大學裡面遇到的各種趣事,一起做元旦祝福和分享活動,登記群成員基本資料以幫助分享。

恩,那段時間,挺幸福的。

後來的故事和知乎一樣,我們這裡來的人越來越多,新人和舊的規矩之間發生衝突。剛開始我們還可以說,你來這裡,和來知乎一樣,是為了獲得,為何非要把它變成你熟悉的樣子然後拋棄它?入鄉隨俗吧。後來我們做了一次很小的推廣,新人突然大量湧入,我們就撐不住啦。

不停地會有人問我們,為什麼你們說的就是對的,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這麼做我開心,並沒有損害別人的利益啊。

當這樣的人成為大多數,這裡岌岌可危了。每天不斷地有老朋友離開,有不同的摩擦,有人爆粗口,有人互相看不慣。我們一開始還在協調,後來商議後,重新修改了群規。

新的規定里,有許多曾經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東西:爆照自願,禁止刷屏,禁止說髒話,人身攻擊··· ···我曾經以為,這是不言自明的東西。

老朋友們不斷地離開,新人我不熟悉,我每天的分享還在繼續(我自己做的每日一句英語),但是,我曾經以為的百花齊放,只剩下我一人孤零零的堅持,我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人還在看。

第一次,當老朋友走得差不多時,又一個管理員出走了,我崩潰了。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留在這裡,為什麼要在這裡守著,判斷這些人是不是人身攻擊了然後處理,為什麼要出場自帶300黑,感覺像一個渾身充滿戾氣的刺蝟,惹人討厭,我跟他們又不熟,關我何事?

於是,元旦活動結束後,我選擇了離開,我的理由是:我突然找不到我留下來的理由了。

····································分割線····················································
第二次回來是捨不得,不斷有朋友問我為什麼要走,我說累了,過段時間會回去,甚至我的每日英語依然託人幫我更新。還偷偷註冊小號加進去看看他們,那段時間,群里的氣氛很低迷,我也有些難過,雖然我不會說我是誰。小號的感覺很輕鬆,我可以隨心所欲的和人辯一個話題,可以任性的做很多事兒,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終究是放不下,所以三月便回來了。

這一次心情平靜了許多,沒有第一次有那麼多激情,當成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做。以前看到有朋友離開,會告訴他們,想回來了我拉你回來,後面漸漸地不再問原因,再後面,只是安靜地看著人來人往。

我們所做的很簡單,進群請附知乎ID或者知乎主頁鏈接,進來歡迎,先移步群公告,發生衝突旁觀,升級惡化則處理。這期間,群里人數爆滿,升級了一次,越來越水。也曾試圖過兩三次引導討論或者讀書,都不了了之。

再後來,群里來了不同的人,從這裡分流出去很多的小群,直到有一天,有人建了一個新群,所有人幾乎都被拉了過去,這裡瞬間安靜了許多。同時,我也要畢業了,這次我真的打算離開了,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留在這裡了。

不同的是,這一次,我很淡定的離開,不因為任何人,任何事情。
走的時候,這個群里大概九百二十多人。

-----------------------------------------分割線-------------------------------------------
我沒想過我會再一次回來,但是當我決定好了回來,我就不準備離開了。我想我是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就像我做過的其他事情,只要值得,我會守到最後一刻。

回來之前我經歷了不為人知的差點斷糧的一個多月,在這段時間,我畢業,找工作,折騰,終於算順利著陸。

回來之後,人數還是那麼多人,這裡冷清的異常(後來知道人都被拉走了),不斷地有人進來,又很快離開。而我,居然感覺欣喜,這裡終於恢復了寧靜,沒了曾經全盛時的浮躁。

人少也沒關係,我們有很多事情,終於可以慢慢嘗試著幹了,時間多的是,我為什麼留下,因為,這裡或許有最好的聽眾,這裡,畢竟是知乎。

最近幾天我們的群聊終於不再是毫無意義的刷屏和水群,更多的人認認真真的討論,退群的居然越來越少,眼看著又一次面臨群滿的危險了,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分割線------------------------------------------------
有時候感覺自己像是孟婆,站在奈何橋上,目送人來來往往,迎來了一批,坐下聊聊天,然後送他們離開,漸漸地情緒再無波瀾。

我不知道什麼是一個好的社群,我甚至害怕活躍,或者說過度的活躍。我眼看著它成為知乎現狀的翻版,人群大量湧入,內容爆炸,然後瞬間離開,這個過程真的很痛苦。但是,風暴過後,一切歸於平靜,留下來的,也許就是那個你想要的社群:這裡有一群最願意聽你說話的人,你認真,他們也不會嘲笑你。這裡的主流依然愛好分享和知識,依然鮮活有趣。有人離開了,有人加入了。也許你曾經很痛苦,你總在追尋大神的腳步,總是慢那麼一步,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也在一步步的成長。

----------------------------------------分割線------------------------------------------------
回答問題:劃好一條線,所有人都需要遵守。倡導一種價值,無論是內容還是其他。然後,守著就好了。

最近群里回來的人更多了,或許,我們不遺餘力的維護好一個知乎大學生群該有的單純友好的環境,他們也自然會記得這個地方吧。

當然,也可能是這樣的原因: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分割線-------------------------------------------------

說是答題,更像是一種分享了。希望對題主有幫助,如果沒有,私信詳談。

分割線----

鑒於很多人問群號是多少,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群目前輸入名字和QQ群號都無法搜索到,因此放群二維碼在此,想加的人自行掃描,隨時歡迎你來~

http://qm.qq.com/cgi-bin/qm/qr?k=iZcYJ0vTL7DePgMDG9fa0idOb7Oi02j5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移動時代,桌面那套以搜索引擎為主的流量導入模式已經逐漸失效。各類不同針對細分人群的
App、微信群、微信公眾號興起,讓「社群」這個概念變得更加普遍。我們請來 TEDtoChina
聯合創始人 Oliver Ding 跟大家分享社群領導力這個話題。

想了解更多精彩的活動內容,請訪問:Oliver Ding 活動專場

問題一 :社群是什麼

薯條小可樂:嘉賓在嗎~~,社群跟群有什麼區別啊,是不是拉一個群就是一個社群?可以普及下概念嗎~~

OliverDing:這是一個很棒的問題,用英文來區分就比較好。社群/社區(community) 和群/組(group)在英文里對應兩個詞。不是拉一堆人在一個微信群,或者一個豆瓣小組,就算是一個社群。

社群代表著集體生活,西方人很習慣過集體生活。區分社群/社區(community) 和群/組(group),看是否有一個代表集體的共同願景。有些群/組(group)發展久了,也會逐漸演化出共同願景,演變為社群/社區(community)。

問題二:運營多個社群的「竅門」

淳然cr :老師,想請教下,之前你分享了一張自己關心的議題,發現數量非常的多,有不少也成為了實際的社群,在發起多個社群的同時,你如何保持自己的精力、注意力,在多個議題中間遊刃有餘地遊走,有什麼方法嗎?

OliverDing:謝謝你關注我研究追蹤的議題。我關注的這些議題,有些是品牌名稱,的確它們已經發展為實際的社群,有些是研修議題,有些是行動工具。後面兩者對於前面的社
群運作有很大幫助。例如,我在運作【新工作觀】微信群時,經常在群里和群友討論我的一些研修議題,一方面活躍社群內容,一方面群友討論也給我提供了許多建
設性的反饋,幫助我更好理解這些議題。

我關注的這些議題從內在來說,都有有機的聯繫,彼此互為補充。例如【聯網青年】、【位置媒體】、【開放行動智慧】這三個議題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聯網青年》聯網青年 - 混合媒體時代的青年運動--WEE-Beta 用智慧創造好玩有趣的開放學習機會


《位置媒體》位置媒體(Place Media)--WEE-Beta 用智慧創造好玩有趣的開放學習機會


《開放行動智慧》開放行動智慧

要整合這些五花八門的概念,區分好現象、角度、觀點就好了。同一個現象,可以有很多個角度去解讀,產生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基於共同的現象又聯繫在一起。

維護社群的確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因此我使用的方法是【社群治理】,將發展起來的社群讓社群成員來管理,自己退出社群的日常管理事務。此外,我特別提倡【開放行動智慧】,做一些行動工具,讓社交媒體去傳播,任何人都可以踐行這些工具,我不需要維護這些社群。

類似於#和@兩個符號,前者#是開放的,成員各自通過這個 #某個標籤 來聯結彼此。我只複雜設計和發起某個標籤就好。後者 @ 則是稍微稍微封閉的,成員需要 @某個帳號 來參與,帳號背後的個人、機構對整個社群掌握高度的控制,這種控制同時也意味著精力和投入。

問題三:UGC 社區的出路

John:在國內百度貼吧、知乎等社區都運營得十分火熱,你怎麼看這些由 UGC 主要構成的社區,他們未來的發展道路在哪裡?

OliverDing:社區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為了方便討論,我提取出三個原創啟動元素:內容、品牌、工具

如果你的啟動優勢是源源不斷的內容生產能力,那麼這類社群就是類似從媒體到社區的發展路徑。例如TED社群,它依靠高質量的演講視頻,以這個為初始啟動元素,建立一個全球社群。

許多著名的公司或機構,已經在市場上建立了一個品牌,他們會通過品牌來凝聚一批對品牌產品高度熱愛的粉絲,形成一個品牌社群。建立品牌社群,需要釐清一個誤區,是現有品牌,還是還有社群。如果沒有在市場建立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很難建立一個好的品牌社群。

第三類就是樓主說的這類網路平台,本身是特別定製開發的網路平台或移動平台,有很多UGC的特徵。對於這類工具如何發展為社區,我之前寫了一個幻燈片《從內容到社區三圈框架》,提出了一個從內容到社群的三圈框架。

詳細看這裡:

https://speakerdeck.com/oliverding/cong-nei-rong-dao-she-qu-san-quan-kuang-jia

問題四:打造高效社群團隊

Jack:現在我們公司也打算把社群給做起來,你覺得如何分工,或者說需要什麼樣的團隊可以把這件事做好?

Oliver Ding:

公司發展對外的社群,類似於品牌社群或機構社群。在另外一個問題中,我提到啟動社群的三個元素:內容、品牌、工具。公司發展社群很多時候缺乏這三者
優勢。主要還是看你的關係者,圍繞公司的用戶、合作夥伴、政府部門、同行、員工等等,看你想要從哪個角度入手。

去年曾回復一位專業協會的朋友諮詢,討論混合媒體時代如何建設專業協會。我的郵件目錄:


- 設定願景


- 社群規劃


- 品牌規劃


- 日常活動


- 內容集展


- 社交傳播

專業協會的建設,其實就是社群的建設,在混合媒體時代,更加需要善用各類媒體和網路資源,服務成員,貢獻社會。從上面事務來說,建設一個社群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內容、設計、管理、技術各方面都需要,這並不是一個低門檻的任務。

問題五:如何活躍社群

風自在:社群運營比較頭疼的是社群互動,要怎麼策劃高質量活動提高社群的活躍?可以舉個例子嗎?

OliverDing:我把社群互動區分為兩種:日常活動設計和特色活動設計。一個社群依託於某個載體來存在,這些載體可以是某個行業協會,某個微信群,某個豆瓣小組,某個微博
上的標籤和帳號,某個網站。重要的是,載體不等同於社群。如果成員沒有互動和聯結,就不會有社群存在。

日常活動設計說的是你的這個社群,平時是以何種形式存在的?例如,青年志公司通過線下活動品牌黃油青年會議、線上的開放青年志建立了自己的獨特社群活動,再輔助社交媒體傳播,建立了一個很棒的青年社群。

又如創業社區WorkFace,起步於每周的創業者線下聚會,他們不斷堅持做這個事情,最後發展出一個很棒的社群。

從微信群起步的開智社群,則是組織每周一次的開智講座,第一季度的講座稿甚至在準備印刷成實體書。

日常活動比不需要很多花樣,設計一到兩個,堅持就好了。社群建設都是日久見人心,不是短期可以奏效的。

在日常活動的基礎上,可以進行特色活動的設計。例如一年一度的線下大會,例如一年一度的獎項等等,不一而足。

怎麼樣是不是乾貨滿滿?

本文節選於我的專欄:本期嘉賓:TEDtoChina 聯合創始人 Oliver Ding - MindStore 官方博客 - 知乎專欄 ,歡迎大家關注。每天都有最精彩的大咖分享乾貨(產品/運營/內容/設計)和創業者訪談哦。


社群的紅利期過後,【品牌社群】該怎麼玩?

2016-01-29 甜品大叔

品牌社群是由具有共同儀式慣例、共同意識和責任感的消費者和企業營銷人員與產品、品牌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所共同組成的一個特殊的、不受地域限制的群體,它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費者所形成的一系列社會關係上。

品牌社群的形成機理

1. 前提條件

一方面,要求企業具有一定的品牌基礎。如獨特的品牌內涵、生動的品牌故事、持久的品牌文化沉澱、可識別的品牌要素,能使消費者凝聚在一起的因素。

另一方面,要求消費者有一定的參與動機。如信息動機、娛樂動機、社交動機、能力成就動機、經濟利益動機。

2. 品牌社群的整合

較好的企業品牌基礎和消費者的積极參与能夠形成一個消費者群體,但是要成為一個品牌社群,則需要通過將兩者進行整合,以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 共同的儀式和慣例。在品牌社群整合時,具體表現為入會儀式和教育活動、才藝展示、競賽活動、節慶活動等。

2) 共同的意識及責任感。通過社群的儀式,社群成員會在活動中產生一些難忘的品牌體驗,從而形成品牌體驗,演化為共同的意識和責任感。

品牌與消費者的結合,使品牌社群在消費者的主觀心理上初步形成,並在之後反覆不斷的社會比較中,使得品牌社群的概念不斷強化,再強化,此時,品牌社群才得以真正形成。

品牌社群的價值

通過品牌社群,品牌可以通過社群來影響到消費者,也可以通過社群內消費者的相互影響來提高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隨著品牌社群的逐步完善,社群成員的品牌忠誠度會逐步提高,進而提高品牌的銷量、節省品牌的宣傳成本,並增加產品的銷量。其中,品牌社群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提升銷售

提升銷售,就是在消費者在品牌社群獲得歸屬感後,對品牌的信任度提升,品牌可以向客戶推薦銷售更多的產品。

1. 介紹相關或輔助產品

2. 成為某級會員後贈送禮品的活動

3. 捆綁加量

4. 升級活動,如戴爾"把17寸顯示器變為19寸顯示器,只需200元"。

●產品支持和產品改進

產品支持:如你買了OFFICE軟體,微軟提供諸如售後,解答等方案,並提供完善的安裝和使用解決方案,用戶升級等方案。

產品改進: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產品意見反饋,這對於初期小米手機、MIUI系統的改進起了很大的作用。

●消費者洞察

在品牌社群內,可以及時與消費者互動,快速反饋。更好的洞察市場,了解市場上的需求變化,準確的了解消費者的變化,了解市場最新的變動情況。如小米手機通過社群中"米粉"的反饋,感知到自己用戶的需求,完成消費者的洞察。小米手機正式發售前的會以低價給忠實用戶發售"工程機",以此收集用戶反饋。

●危機公關

品牌社群內聚集的是對本社群有認同的消費者,當出現品牌危機時,可以通過小部分的口碑傳播營銷到整個輿論的發展趨勢。

另外,相比與傳統媒體,社群內信息的發布不用通過審核,也無需藉助外力。當品牌出現危機時,可以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24×7小時快速響應,針對新的危機,做到快速分析、快速定位、快速制定應急機制、快速提供解決方案、快速善後及重塑品牌形象。

●引領流行

李宇春只有4.5萬個鐵粉(即一年會看兩次她的演唱會的人),真正的傳播節點只有4.5萬個,但這4.5萬個人卻帶動了全國幾個億,幾千萬人都喜歡她。

對於一個品牌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只要自己的品牌有了忠實的粉絲,通過他們的分享和轉發,就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來選擇該品牌。

●創新和激勵

創新源自客戶的需求,只有客戶說出了需求,品牌才會有更大的提升空間。針對客戶的需求,可以提出新的解決方案,這種創新,可能是產品性能的改進,也可能是新銷售渠道的增加。

品牌社群的種類

可以從品牌社群的存在形態和品牌所屬產品品類兩個維度來進行劃分。

●按照存在形態劃分

按照品牌社群的存在形態,可以將所研究的品牌社群劃分為實體品牌社群和在線品牌社群。

1. 實體品牌社群

實體品牌社群是指社群成員之間通常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定期或不定期舉行集會和關於品牌的活動,例哈雷品牌社群、吉普品牌社群和單線滾軸溜冰社群等。實體品牌社群可以直接影響社群成員對品牌的態度和認識,社群成員對品牌的反應可以在參與品牌社群活動後得到直接的體現。

2. 在線品牌社群

在線品牌社群是指品牌社群成員交流的載體主要是網路,社群成員主要通過品牌論壇、個人主頁和博客等交流彼此的品牌體驗和對品牌的態度,StarTrek、星戰迷和SunsJava中心社群等都是在線品牌社群。

雖然在線品牌社群的成員不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但網路上的文字對社群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也會產生深刻和直接的影響,其程度不亞於實體品牌社群對社群成員的影響。

●按照品牌所屬類型劃分

根據品牌所屬產品品類的不同,可以將所研究的品牌社群大致劃分為高外顯性產品品牌社群、低外顯性產品品牌社群和服務品牌社群三種。

由於消費者很容易將自我和高外顯性產品品牌相聯繫,並通過這類品牌來表達自我、展現個性,因此圍繞高外顯性產品品牌形成的品牌社群較多,如哈雷品牌社群、吉普品牌社群和麥金托什機用戶組織等,將這類品牌社群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也較多。

品牌社群的成功案例

——羅輯思維——

2013年,"羅輯思維"發起兩次"史上最無理"的會員招募,分別在5小時與24小時內入賬160萬和800萬,依靠忠誠的"粉絲"完成了一次華麗的保養。

2014年6月,90分鐘內,"羅輯思維"售出了8000套單價499元的圖書禮包。

2014年7月18日,"羅輯思維"真愛特供開售。死磕月餅100天月餅,總銷售量達40,038盒,其中"羅輯思維"微信商城售出23,214盒。

2014年10月15日,柳桃在羅輯思維上開售;16日,10000盒柳桃在5個小時內銷售一空。"柳傳志賣柳桃"在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上累計點擊超過500萬次。

不管是"羅輯思維"、羅胖,還是960萬、"真愛特供"、"柳桃",都指向了"微信社群"。一群人要形成社群,只需要兩個條件:共同興趣和溝通方式。當"羅胖"以"愛讀書"這一興趣,將人群通過"微信"聚集在一起時,人群就成了"社群",而且有了領袖。

一旦領袖"羅胖"領袖向社群注入了信仰,這種信仰又被社群高度接受。這時,社群就有了巨大力量!當社群的力量,通過微信這種"強關係、強到達、強交互"的方式,傳播覆蓋後,這種力量無堅不摧!那麼,"羅輯思維"的"微信社群"是如何一步步打造出來的呢?

●自身定位

《羅輯思維》:有種有料有趣在知識中尋找見識!

羅胖定位:死磕自己,愉悅大家的羅胖"匠人"人格。

社群定位: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1. 死磕

做情景化思考,培養用戶的閱讀習慣。語音微信每天固定早上6點20左右發送,閱讀公眾號的用戶起床打開手機後就可以聽到"馬桶伴侶"的定期播報,很多粉絲最後養成了每天一早聽"羅輯思維"的習慣。

2. 聚焦

語言表達方式小眾化。"羅輯思維"真愛特供月餅開售後,"跟哥哥干,有肉肉吃"、"想要你就大聲叫"、"真愛測試"等一批互動口號,在不同代際的人群中引發了不同的反應,雖失去了部分年齡成熟的人群,卻強化"85後"的自我歸屬。

●粉絲定位:"讀書人"

羅輯思維有著自己明確的定位,定位於微信的多數用戶"85後",專註於"愛讀書的人",志在凝聚愛智求真、積極上進、自由陽光、人格健全的年輕人。

網路了一群"愛讀書"的年輕人後,羅輯思維又將自己的會員進行了分類。在會員招募時,將會員分兩檔,200元和1200元,以確保人們購買這個會員是認真的。招會員時,羅輯思維要求一定用微信支付,其他支付工具一律不許可。經過篩選後,"羅輯思維"會員的特徵就愈發明顯了:對知識性產品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會員彼此信任;會員有行動的意願,且真能付出行動。

●線上推廣

羅輯思維的線上推廣覆蓋了豆瓣、百度貼吧、fm荔枝、qq、微博、優酷、微信,在線上全面開花,其中以優酷和微信為主推。

1. 優酷視頻

知識性主題脫口秀視頻。羅輯思維第一季的集均播放上百萬,"有料"的內容與"有趣"的形式廣為大眾喜歡,引起對於話題"有種"的討論、對於推薦書籍的追捧、以及對於胖羅所建立的知識品牌的文化認同感。

2. 微信平台:互動維護社群

60s語音推送:每日早上6:30人聲錄製60s語音,拉近距離。

每日推薦文章:與每日語音內容實現關鍵詞搭接,滿足客戶進一步的知識和文字閱讀需求。

會員服務查詢:為會員用戶提供專屬通道,實現有效的會員信息管理和活動通知。

"會來事"公眾服務平台:為所有粉絲提供UGC平台,吸納多樣化的業務構想。創業、交友、諮詢、分享等。

●線下活動

在社群中,要營造粉絲的歸屬感,產生自己人效應,除了線上的互動,現下的活動也分外重要,真實的接觸,更能激發那些源於熱愛的、自由人之間的聯合。

1. 羅友會

羅輯思維北京周末短途群年度《奔跑吧羅友》公園定向撕名牌活動於二月一號下午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歡樂上演,十天的籌備,十個八人小組,七名志願者,一起留下了太多歡樂的故事,群主收集了各組的珍貴照片和視頻,希望能把這些素材處理成視頻送給大家。

2. 會員活動

●面臨的問題

1. 內容開始重複,缺乏原創

羅輯思維的豐富性開始喪失,涉及的內容開始逐漸收縮至經濟和歷史兩個領域。論證多半是冷知識或斷章取義的某些名人名句 ,

這種脫離了原來語境的話語,有可能會扭曲了當事人的觀點和立場。

2. 會員福利低於會員預期

如會員搶的500元禮包,並沒有物超所值,"六本書,一個本子,一罐茶葉"。此外,在知乎上,有羅輯思維的會員反應:"剛加入的時候兩百元,後來搶到一桌霸王餐,價值兩百元左右,立馬值回票價。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每次送禮都是抽籤,每次活動要十分積極報名,還要寫一段微博@他什麼的才有機會參與,閑的蛋疼的人才有功夫去參與那些活動,我越來越懶,懶得回復他那兩字看會員活動。"

3. 商業化加重

如在視頻節目的最後,會突然將話題岔到贊鹿晗和鹿晗的粉絲上,來吸引鹿晗的粉絲。

——小米——

小米科技創辦於2010年4月6日,經過五年時間,小米手機先居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全球排名第五(IDC數據)。2010年8月16日,MIUI發布,用了四年半的時間,截止到2015年2月13日,MIUI用戶已經突破1億。這飛速發展的背後,有著怎樣的邏輯呢?

●自身定位

產品定位:"為發燒而生"的設計理念、線上銷售模式、饑渴營銷。

社群定位:小米產品社區(線上銷售用戶服務)。

●粉絲定位

1. 手機發燒友:購機意見領袖

手機發燒友主要是MIUI核心用戶,基於對小米MIUI系統的認可,參與MIUI的改進,之後成為小米手機的第一批種子用戶。在MIUI用戶中屬於內容貢獻者和意見領袖,是小米第一批傳播者,對小米的熱愛來源於對一個專心做好產品、傾聽用戶聲音的團隊的認可。

2. 小米的粉絲:對小米有文化、價值觀認同感的一批人

小米的忠實擁護者,對小米有高度認同感,小米線上線下活動的組織者,他們提供品牌創意,是真正讓小米產生影響力的傳播者和負面輿論的正面擁護者。

從情感上,他們覺得小米能給他們帶來歸屬感、集體榮譽感,作為組織者不僅鍛煉能力還能認識更多朋友,對自己的個人成長有幫助,忠實米粉由於參與組織活動,提供活動創意,參與感、成就感極強。

3. 小米手機的深度用戶,但僅限於對產品的好感度

屬於角色粉絲,但較少參與線下活動。

4.普通米粉

介於發燒友和普通用戶之間,非意見領袖,但經常逛論壇,對產品相關的動態持續關注,活躍於線下俱樂部、同城會,是小米用戶的主體成員。最為中立的傳播者,深度用戶獲得了一個很方便的線上、線下交友平台,對大部分人而言填補了業餘生活的空白,小米是生活的一部分(類似大學參加社團的感覺)

●線上推廣

小米線上社區為不同層次的粉絲人群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活動組織的平台,作為線下活動的內容延伸和補充,同時也通過論壇收集用戶反饋,在幫助改進產品的同時也增強了粉絲的參與感。

1.MIUI論壇

提供給MIUI用戶基於線下活動和MIUI系統的交流;MIUI相關應用、更新的下載和信息發布。

2. 小米論壇

包含各小米相關主題的論壇版塊,提供給同城會的交流平台,爆米花活動的發布、直播、日誌回顧。

3. 小米網

提供小米手機及其周邊產品的商城,同時也是MIUI、小米論壇的入口之一。

●線下活動

小米通過官方物資支持、民間志願組織等形式,給米粉提供一個線下社交平台,塑造集體文化。

1.MIUI俱樂部

基於地域(以市為單位)在各地成立俱樂部,定期組織線下活動(MIUI主題交流、其他融合活動),由部長組織,小米提供物資支持(禮品、場地等),部長由粉絲自願申請,有嚴格申請機制,無報酬。

2. 小米同城會

同樣以市為單位成立,規模較大組織形式、內容與MIUI俱樂部類似,但受眾更廣,線下活動更大眾化。

3. 小米爆米花

小米官方組織的大型線下活動,有抽獎、遊戲、才藝、互動等多個環節,小米聯合創始人也會到現場與米粉們一起互動。

●2015"米粉節"是如何一步步展開的?

2015年4月8日的米粉節,小米創下的令人瞠目結舌的成績:8分30秒破億,1小時03分51秒破5億,2小時56分19秒破10億,截止到4月8日晚上23:00,米粉節總支付金額突破20.8億元,售出手機212萬台,創造了小米線上銷售成績之最。同時,小米公司還成功挑戰了"單一網上平台24小時銷售手機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那麼這些輝煌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呢?

1. 微博

在微博上小米的預熱周期為兩周,在預熱時,主要採取的措施如下:

3.25正式啟動米粉節預熱;

3.26-3.30每天預熱一款新品,採用海報猜縮寫字母的形式,鼓勵粉絲互動參與猜新品名稱;

3.31米粉節新品發布會,推出5款新品,小米4降價200(科技頭條)

然後:

發布米粉節活動——雷軍老家仙桃小米之家開業——宣布小米路由器降價100——小米5周年生日,雷軍發文、其他人發圖集體緬懷5年前(科技頭條)——小米平板降價200,發布米粉節攻略——米粉節正式啟動 (科技頭條)。

2.微信

小米手機(服務號)將一個月四次的推送機會,放在了最關鍵的4月7日和4月8日兩天。其餘服務號也是集中在了4月8日粉絲節的當天進行推送。小米公司(訂閱號),從4月起,每天頭條都在力推新品和活動。

3. 小米論壇

許多手機端活動頁面的詳情鏈接都會鏈到小米論壇,在小米論壇上有專門的消息及攻略匯總貼,作為消息中轉站。並且活動當天組織各種猜銷量送禮品的活動鼓勵粉絲互動,並及時播報消息,很好地起到了維護核心粉的作用。

4. 小米之家

推出小米服務感恩月活動,包括可以上門取件、免費深度保養(清洗、檢測與貼膜)等活動。另外,米粉節當天,推出小米5年感恩有禮主題的搶紅包、塗鴉、拳王爭霸賽等線下活動。

5. 小米網

在預熱期,有小米商城優惠券活動預熱,方式有在線手心手背、搖爆米花等(1930萬人參與
)。基本每人都能抽到一些,提高了參與度,優惠券也會刺激購買。活動當天每小時有聯合商家送優惠券的活動,宣稱共1.5億,提高網站流量(全天1460萬人訪問)。

6. 媒體

3月29日《財經》宋瑋的深度文章《解密小米》發表,以及小米各個頭條事件的報道及解讀。4月9日舉辦媒體溝通會。

7. 公司幕後

即時公布銷售數據,做好粉絲互動和媒體溝通。

物流保證:雙十一小米做到了72小時全部發貨,米粉節訂單數差不多是去年兩倍,如果還能做到72小時全部發貨那就真的對物流的合作能力經受住考驗了。目前的數據是:12小時發貨50萬單9日11:30發貨100萬單。

典型案例

品牌社群的建議

●找准品牌社群的定位

品牌社群的建立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牽涉到公司、社員以及運作團隊之間的相互協作與支持,在你沒有一個強勢品牌為你做背書的情況下,如何建立品牌社群,你要思考以下問題:

1)你的公司對品牌社群有足夠的熱情嗎?你的公司是否將品牌社群的建設、運營放到公司的戰略高度去考慮?公司的運作、產品的創新是否真正的由消費者驅動?還是只是把社群當做一種廉價營銷的手段?

2)你的客戶真的需要社群嗎?他們需要社群為其提供什麼價值?是更好的服務還是更強的連?或是更豐富的產品品類?

3)你傾聽客戶聲音的方式都有哪些?社群真的是你必用不可的方式嗎?社群能為你的品牌輸送哪些價值?這些價值其他途徑無法實現嗎?

4)你是否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來支持你的努力?

●明確社群運營成功的幾個基本要素

1)絕對的信譽:信譽是社群存在的根基,社群制定規則、規劃活動時無時無刻都要注意這一點,哪怕是社群人員的一點小小的疑問,都要盡全力解答。

2)簡單:社群的簡單有兩層意思,一是,規則簡單易懂,二是,社群語言輕鬆、活躍,讓社員感覺簡單、舒服。

3)價值出乎意料:抓住人們的注意力,提供的價值超越他們的期望。

4)用戶協作:讓人們參與到社群活動組織,甚至是社群的管理運營。

5) 連接:除了品牌與社員之間的連接,也要形成社員之間的價值連接。

●認清職責,各司其職

1)創建者:要運營好一個社群,社群的創建者(品牌方的社群運營官),要提供好以下三項服務:

設定社群內在動力機制,如獎勵得分、晉級;

導入外在資源,如不定期的活動、優惠;

足夠高的自由度,讓社員在已制定規則之下自由玩耍。

2)監督者與聯結者:可以是相同幾個人也可以分工協作,監督者的職能強調對社群觀點的引導和把控上,具有權利屬性;聯結者的職能強調內容的共享與傳播,品牌與社員的連接、社員與社員之間的連接都需要此職能的發揮。

3)社員(群眾):社群的真正主體,決定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服務號這一群體中著實不易,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1.公平參與,"不患寡而患不均",社員參與品牌活動要做到公平,參與時無障礙;

2.社員權利使用要公開透明,尤其是在選擇、投票的時候,要讓社員感覺我參與其中了,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產生了價值;

3.建立社員晉陞機制:向更高會員發展、享受更大的許可權是社員在社群內行動的動力之一,積極的、優秀的社員可以發展為社群內部的聯結者和監督者,與社群管理人員一起創造價值。

●確定社群運營規則

運營好一個品牌社群,首先要制定一個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社群運營規則,不同的品牌社群規則不盡相同,要是在相同中找到不同之處,則可以總結為:

1)規則明確,容易記憶:如在一些社群里會規定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做一些規則固定的事情,可以是分享、對某一話題的討論,甚至是交易,總之,讓社員覺得有個屬於社群的時間;

2)活動具有連接屬性:如分享會屬於品牌方與社群之間的單向連接,有些社群採用固定時間拍賣社員產品的形式實現連接,乃至於羅輯思維的霸王餐、江小白的約酒,都是具有很強的連接屬性的。

●社群運營的一些技巧

1)在增長期,利用持續的、低門檻的活動讓新用戶駐留。

2)讓用戶上癮,每天都想來看看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活動。

3)活動規模可以小,也不可貪大而失控。

4)社群可以作為一個擴音器,將社員產生的有益內容放大,鼓勵用戶參與。

5)熱情、誠懇、快速響應。

6)決不和社員爭吵,敢於認錯和道歉。

內容出自:SocialTalent Circle(STC),如有問題請後台留言,微信:tpds1982

更多內容持續關注-甜品大叔

好的內容要學會分享,不然別人怎麼知道你知道呢~是吧


要麼比你有錢,土豪的做法是發紅包,但是濫發紅包對導致社群變味。

要麼比你騷氣,文藝青年的做法是引入說話露骨的軟妹子,儘管群內大部分人被罵成直男癌他們也不怪。

要麼比你實惠,媽媽的做法就是曬生活小確幸,然後他們真的就去了淘寶。

要麼比你情懷,商人的做法是講成功的故事,通過一輪輪乾貨分享打動情懷,導入購買循環。

要麼比你專業,老師的做法是做知識分享,引導大家動手學習。

我是最後一種,回報率不高,但我喜歡。


我四年前喜歡看一本雜誌,那本雜誌叫做《兒童文學》。

雜誌上每一頁最下方的一小塊地方有一個小活動,叫做「筆友飛鴻」,是專門投稿過去留下地址然後認識筆友相互寫信的。

我四年前在上面加了一個人的QQ,他弄了一個群,把我也拉進去了。

在這個群里,我一呆就是四年。

我們這個群,是專門用來認識筆友,互相寫信寄明信片的。

有時候,也可以收到群里一些小夥伴們的小手工。 比如這個印章。

這是她剛剛學著做的,所以也做的不算太好,就表吐槽了,我喜歡就行了。

還有這個,

hhhhhhhhhhh……還真是很溫暖很感動呢。

我們的這個群,四年了,是我加的第一個群,也是呆的最久的群。

現在,我們已經有自己的貼吧。

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賬號。

還有自己的活動。

我們舉辦作文比賽,投票評選第一名第二名。社長出錢買點文化衫,小手錶什麼的寄過去作為禮物。

我們還有自己的小活動社。分攝影,文學,等等。大家各自加入,互相交流。一起玩耍。

我們還有屬於自己的明信片,(都是社長自己印刷的)

我們甚至做過自己的電子雜誌。

群里大部分還是以初中生高中生為主。必須經歷的就是人來人往,感覺自己作為一個大一的學生真心老了,不過還是願意為他們做點什麼。

我們的社長是吉林長春人,是一個做起事情來雷厲風行的人。

我們的管理員必須每一段時間一更換。保證不專權,不撕逼。

進群必須有介紹,不然不放人,寧錯殺一千不放過一個。

社長初三的時候就掛學籍,自己出去做單車,現在和別人合開了一家店,經常出去比賽。

不過現在大一,還是得在學校呆著,但有穩定的經濟來源。而且也不低。

想想自己當初還義正言辭的跟他聊了一夜讓他不要去好好學習學專業知識hhhhhh……

人各有命,評判不了什麼,也沒有什麼真正的是非對錯。

他還常常到處跑,一邊比賽,一邊也是跟群里的人見面。快要來合肥了hhhhhh,

沒錯,我是來順便給他徵婚的。

他超有責任心,而且做事情非常認真,有魄力,雖然年紀不大,但非常有能力,東北純爺們,妹子要不要考慮一下?

看對了眼的來勾搭哦,表示非常歡迎hhhhhh如果看不對眼,你也在吉林的話,還喜歡單車的話,爺們也可以勾搭他哦,哈哈哈。

跑題了,轉畫風。

一個社團如何保持活力,要有公正的領導人,有不停的活動,給你們歸屬感,就不會離開了。

我們這個群,同樣會經歷冷淡經歷各種各樣的狀況,但每次都是大家一起,商討結果,找出方法,解決。

因為群里還是學生黨居多,我們曾經還有過群里一小時的活動,七點到八點,約定俗成的不許說話,讓小朋友們好好寫作業。大家都不說話。

其實這個群建立起來很不容易,因為這是筆友站,也不是別的什麼,知乎群可以相約一起答題,知識交流,討論。文學群可以有無盡的話題討論文學,電影群可以寫影評。

我們這樣一個介紹筆友的平台,不好發展。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各種社交軟體方便快捷。群里的話題,除了寫信有時候只能水,不可避免的經歷很多冷淡期。我們只能不停的舉辦活動,折騰大家。還好都很成功,調動了積極性,也使我們這個群體,更加的溫馨。

不過話說,收到信的時候,感覺還是有點小激動的呢。

而且現在發展的也蠻好的,我們都想把它做好。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群里非常和諧,大家都很棒。

最後,我在這裡,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筆友站的家庭。


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他們加入你的社群是為了什麼?

是獲取知識?還是相親約P?是找工作?還是資源對接?

互聯網的最大特點就是連接的成本迅速降低,尋找各種資源的成本降低。

廣告詞說得很明白:找工作找對象找房子找飯館……甚至是找錢和找投資機會。

舉個栗子,創業社群:撮合人才 撮合資本 撮合服務

社群是基於強關係的,具有更高的信任度。你是相信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還是更相信線上聊過線下見過的熟人?

所以,社群粘性的根基就是:在強關係的基礎上持續為用戶帶來價值

方式上來說,就是:線上多溝通,線下多聚會,定期有各種話題活動,不時搞些獎勵(物質和精神,後者可能更重要)。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了解什麼是社群,用戶使用產品出了問題,你拉了個群。在網上發布優惠信息,你拉了個群。參加某個面試,你拉了個同期實習生的群。上述三種情況,你覺得哪個是社群?

都不是,以上最多只能算個微信群,網上說自己有好幾個幾百人的微信群就認為自己組建了多少個社群的,基本上是偷換概念,一旦微信群的概念不存在,所謂的社群就不存在了。從這裡講判斷社群的三個要素就是目標,核心,階層

目標是什麼,社群因為某種影響力或者目的聚合起來,可能是基於興趣,比如現在到處約面殺的。也可能是基於對不同人的喜愛,這個人可能是知識分享者,也可能是明星。社群有了雛形之後大家的活動會圍繞某個目標進行活動,比如互聯網學習群,可以由版主發起對某個產品的討論。目標還是讓自己得到提升。

核心是什麼,一群人在走,總有人帶頭。對於社群來說,核心是保證社群持續運動的保障。很多基於興趣類似跑步的群,一旦沒有人願意樂意去為這個群輸出內容,有意識的組織引導大家,這樣的群大部分會淪為閑聊群,不僅會讓其他人反感,還很大程度影響吸納新人。

階層是什麼,在這裡,不是分為三六九等,而是各司其職。比如一個因為某個產品經理影響力組建的社群,在這裡,會有最核心的一些人,一些營造氣氛的人,一些樂於活躍的人,也必然會有一些默默潛水的人。當然基於不同場景可能還有類似小班長,班主任的設置,當一個群的用戶畫像不再是單一的時候,才有了組建社群的初步動作。

花這麼大篇幅來講是什麼,是因為當你懂得社群的本質或者社群的表現形式時,你才能抓到重點。那接下來聊聊一個社群是如何從被殺死的。

1. 被「無規則」殺死,社群就像是一個國家和政體,是需要規則來約束,使社群成員都遵守統一的規範。做得好的社群規則應該是刻印在每個群員的腦海中,讓他們來幫你傳達給新成員。

2. 被「無價值」殺死,一個社群之所以能成立,一定是基於一定價值內容的輸出,也許是因為興趣而一起切磋討論,也許是因為學習。

3. 被「暴政」殺死,和「無規則」相比,過多的規則和約束會導致大家對社群的表達失去興趣,從而導致社群的滅亡。

以上3點,僅是社群基礎。想要達到答主的「保持社群活躍度」,還需要一些運營技巧和工具來協助。

第一步,設置收費門檻,一方面剔除了一些不願意付費的用戶以及水軍和噴子,另一方面也保證發起人能接觸的到的是一些有一定價值的用戶。對於建立的人來講,我從社群管理的第一步就保證了初步篩選,在這一步上,我已經保證了社群的初步價值,質量遠遠比數量好。這裡推薦小密圈,知識圈,飯糰。但相對來說,後兩者付費更加靈活。

第二步,營造儀式感,營造一些你自己社群特有的儀式感,並在各個環節加入。比如新人入群的歡迎儀式(爆照、結合自己社群的興趣和學習內容布置任務等)、馬甲發布、社群文化講解、logo用色、社群特有的話句和用語等等。

推薦微信群輔助工具:小U管家、建群寶等。

第三步,培養核心用戶,社群的長期發展一方面會從中心化管理往去中心化管理髮展,另一方面在內容輸出上需要更多元化的內容輸出來滿足社群不斷發展的需要。培養這些社群價值觀認同感高、願意為其他成員付出的用戶成為社群的kol,為社群未來的核心團隊而儲備。

推薦工具:知識圈(用戶自培養kol圈層機制很好)

第四步,培養上帝角色,既然是社群,一定要群龍有首。這個角色代表著社群的核心,他所倡導的價值觀、品質、內容輸出一定要讓社群的人所認同。一個社群的發起人一定是有一定的才華或者品質能服眾的,如果你沒有那可以拉上你的朋友,一起營造這樣的形象。另外,別太理性,一群人,總會有衝突的存在。你要做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要感情,要感性,而不是彼此對立。當你用感情去和群員談的時候,這時更多的是一種情懷,而不是利益糾纏。

第五步,社群品牌活動和線下聚會,社群不斷發展需要帶著粉絲一起輸出內容,策劃一些有鮮明價值觀和品牌性的線上活動,讓成員的優質內容得到曝光,同時帶動社群的傳播。另一方面,一個社群要發展下去,一定需要面基的,面對面的交流和地域的連接更能產出火花。秋葉大叔的p友會到今年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來自各個地域的p友們相聚一堂,相信秋葉大叔的社群活躍度大家有目共睹

推薦工具:微博(微博曝光比較大,精準度相對小)

知識圈(基於微信,朋友圈曝光,精準度高)

最後,總結一下,這些工具都彼此有自己的長短,比如說小密圈需要下載app相對比較封閉,飯糰的粉絲只能提問,團長的許可權較大,知識圈相對比較適合粉絲互動。重要的還是要抓住社群的本質,推薦大家幾本書,秋葉的《社群營銷》、勒龐的《烏合之眾》、《社會心理學》等。


興趣導向,熱點挖掘,核心維護


像我們這種禁刷紅包禁刷大圖禁政治討論爆照自願還活躍度從未被超越的知乎群,靠得就是一群高素質高顏值的群友,兢兢業業不夾私的管理員,還有號召力強大的群主了~

想加群直接 qq 搜索 知乎新星 即可~


目前管理一個微信群

群很活躍

為什麼呢

因為

我們

每天

發!紅!包!

過節還發大的


不斷的搜集些好圖與他們斗


我的經驗是拉幾個話癆且閑的蛋疼的人進來,但是要有點逼格的人。於是活躍度爆表


吳曉波在一次演講說到運營好社群有三點是運營者必須注意的:

1、做有態度的內容,聚集起人氣與共鳴。

2、要做圈層化互動,讓社群產生大規模的互動,可以幫助創業者價值得到反饋。

3、從共享中互利。每個人在社群中是一個獲利者,也是一個貢獻者。通過共享和互利,讓這個社群變得更加長久。

因為產生了有態度的內容,讓社群中爆發大規模的互動圈層效應,最終點燃社群成員的共享激情,從而使得社群實現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內容是一切社群活動的核心驅動因素。

社群內容的主要來源:

1、品牌方針對產品、活動的推廣文章;

2、群成員的轉發文章;

品牌社群中的內容,其價值在於:

1、活躍群內氣氛;

2、引起討論、交流;

3、社群成員所在公司的內容推廣需求;

社群活動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從線上的角度說,品牌社群更多的是以線上分享為主,輔助發紅包、開放社員自主組織線下活動的許可權。邀請一些可以作為分享嘉賓的朋友,在群內和大家互動,最後形成一份書面內容分發給群成員。這是最簡單的一個線上分享形式。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分享之前的預熱、分享過程中的環節把控、秩序把控,以及會後的群成員反饋。

另外線上的分享也可以細分為話題分享和乾貨分享。所謂話題分享,即需要一個人作為話題發起者,然後再品牌社群內開啟無差別集體討論,每個人都可以是分享者;乾貨分享,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分享者為主,分享人針對特定主題集中闡明觀點,群內其他成員在適當時間提出個人問題或觀點,由主講人進行解答。

在線下部分,品牌社群可以組織的活動就更加豐富了。比如可以做線下分享、帶大家做一些輕量的戶外活動、探寶遊戲、體育運動等。線下和線上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可以更好的將虛擬的弱關係轉變成現實的強關係。社群沒有線下活動,社群成員很難了解彼此,自然不願意在群內釋放自己。

其他可以參考的社群活動

1、眾包、眾籌:分工協作,高效率完成一項大家相對普遍感興趣,但存在一定難度的社群活動;

2、聚會:類似江小白、邏輯思維,社群成員將將弱關係轉為強關係,從而增強社群成員粘性。是提高社群活躍度的有效方式之一;

3、接龍:開展例如紅包接龍等輕量遊戲項目,策劃活動在品牌社群內引起傳播。

案例速覽

STC是專註於為一線營銷從業者提供專業知識分享平台的社群組織。每月都舉辦相關主題的線下沙龍活動,並邀請在相關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嘉賓作為現場分享人,同時為了輔助線下活動,我們也會在線上專門開闢出入口讓更多的不能來參加現場活動的朋友找到和來到現場同等感受的直播通道。

在線下活動中,將線上的粉絲調動起來,從而在線下讓粉絲之間相互熟悉,同時也能讓粉絲更好的認同STC的品牌價值,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同時通過眾包方式完成國內第一本由社會化營銷者撰寫的新書《連接——移動社交時代的營銷新規則》。該書完全由社群成員完成,大家參與新書的創作、校對等全流程工作;聯合秀米眾籌微信編輯器;成立研究中心;網羅金牌技術合作夥伴等方式充分調動社群成員參與積極性。並通過每周優質內容,達到內容和活動對品牌的正面推動作用。

難題3:提供增值服務

社群除了常規的內容和活動之外,還需要有一些可以提升品牌社群整體價值的衍生產品——增值產品或服務。

增值服務的另一種說法可能大家會覺得更加熟悉,那就是福利。大家都玩過的發紅包算是一種福利,同樣也是社群的增值服務之一,但是這種初級的增值服務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化特徵,說的直白些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發紅包,品牌社群如果經常在高一些非常初級的增值服務,勢必將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應。

那麼問題來了,品牌社群應該怎麼開發一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務移植到品牌社群中呢?

在探討社群運營之前,需要明確我們應該選擇QQ群還是微信群作為品牌社群的主陣地。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二者的不同之處,從而為品牌決策提供必要指向性。

另外微信群的使用場景主要集中在在移動端,而QQ群的使用場景則更多集中在PC端,這就表明QQ群在內容呈現的可追溯性要優於微信群,也更容易形成沉澱。

案例速覽

我們來看一下「和秋葉一起學PPT「學習社群在增值服務究竟給社群成員提供了哪些有益嘗試。

由於社群是以學習為主要目的,在群規設置上,秋葉規定了三點:

1、入群要編號;

2、入群全體禁言;

3、修改字體字型大小和顏色,便於和老師發言區分。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強調這是學習答疑群,不是交友群,從定位上圈定社群提供給成員的服務僅限於學習。對於愛學習的人,秋葉提供了兩個福利。

1、群里有編號LS(老師)開頭的人負責答疑,你有問題,可以通過QQ小窗回復,這樣也避免了刷屏;

2、第二我們每周五安排人進行話題分享,話題分享我們都嚴格把關,確保質量,學員參與一次體驗很好,就認可這種福利。

如何設計開放規則讓社員參與社群日常運營中,是擺在品牌社群運營者面前的最大問題,從內容、活動和增值服務這3方面下手是目前運營較為成功的品牌社群的常規做法。


1、群主定位,作為一個協助他們的親密好友or一個資深專家身份(根據產品來定)

2、定期群遊戲,可以是答題互動,成語接龍,猜謎小遊戲,成本低,但可以保持活躍度

3、培養KOL,可以是群內真實用戶,也可以是你虛構的小號,兩種身份,一種是小白,問產品問題,調取群內其他成員回答積極性,另一種是資深用戶,分享自己的使用/購買經驗,同樣可以引起大家討論的慾望

4、群太過於活躍,或者群主本人發消息會引起成員的反感,可能退群或者刪除好友,所以要為社群用戶申請專屬福利,保證成員留存性。

5、可以定期邀請專家(假的)、資深用戶(真的),分享真實的產品故事或者心得

6、最好通過朋友圈小遊戲,或者話題活動吸引群成員添加本人為好友,一方面可以在朋友圈發放活動或者優惠信息,加深用戶印象,另一方面可以給此類成員私聊推送好的產品(此種方式比簡訊到達率高,效果好)

7、如果是其他的產品,產品介紹、功能、不為人知的小竅門,都是這個社群存在和活躍的根本


方法一:人物訪談

對於優秀人物,進行訪談,了解他成功的故事,背後的思考,是怎麼做的,一方面是激勵大家成長,另外就是希望這些人的經驗能夠對一部分人產生幫助。

方法二:發紅包

在求助,發廣告,以及有驚喜的時候發紅包進行慶祝,或者對於別人的幫助進行回饋,那麼整個群的氛圍就會比較正,引導大家對於知識有付費意識,也是對回答者比較好的激勵。

方法三:邀請分享

邀請群內成員在本群進行分享,一方面挖掘優秀群員,讓群保持有乾貨,進而對大家有吸引力,另外就是通過群成員身邊的例子,讓大家知道,每一個人都可以閃閃發光,只要你敢於展示自己。

方法四:建立城市或者興趣分群

一個社群到一定的規模,自然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或者說大群消息就會變多,就會有一定的雜質內容,因此建立城市分群,可以有效提升大群的優質發言,同時也能因為有城市分群的存在,讓大家進行聚會,更方便溝通和互相幫助。

方法五:建立運營團隊

一個優秀的社群,必然不只是一個人能做好的,因此建立一定數量的服務團隊,設置設計,活動,話題等不同的小組,一方面可以讓社群更加有秩序的發展下去,同時也能盡量讓一部分人因為在社群產生了價值,而找到存在感。

方法六:開展不同的線上活動

如開營儀式,結營儀式,線上春晚等。通過儀式感打造氛圍,同時也能展示多才多藝的成員,讓大家有一定的成就感。

方法七:進行群成員會診

通過群內成員提問或者綜合敘述各自的問題,然後其他成員進行回答,每天進行一個問題,或者每周對一個大問題進行診斷,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互相幫助,同時也能通過不同成員在職場以及行業崗位的不同,讓被診斷者能夠更好的了解自己

方法八:建立線下鏈接

通過在線上城市聚餐以及做線下分享活動,年會等,讓大家能夠更近一步群內大咖,同時產生交流合作。

方法九:建立深度合作

比如公司之間的商業合作,個人之間的業務合作等。


社群的時代早已到來了,只不過大多數人只會玩,卻看不到裡面的機會。對商業來說,社群完全可以讓你跳出傳統的競爭模式!作者——趙廣偉。

社群基於互聯網,互聯網可以讓每一個人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同類,有共同愛好,共同標籤的同類。這一群人通過互聯網自由的鏈在一起,這就是社群!

我來做一種假設,假設你是一個賣足球用品的,你在體育館旁邊有個不錯的門店,你每天賺個千八百的問題不大,這是傳統的思維。

再假設你是一個賣足球用品的,你是一個足球貼吧的吧主並且是一個足球專家(嘴上的專家也算),你們每天都在討論有關足球的事情及賽事。你們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話題,大家喜歡聽你講足球及預測賽事,那麼你的商品會不會好賣?你每天賺個萬八千的也很正常,而且你的店面成本要節省很多,這是社群思維!

前面的一種假設是一種較為傳統的做法,如果體育館旁邊有兩家店的話,它的競爭壓力就會很大!第二種假設是互聯網思維的一種,叫社群思維,大家發現了沒有,它的模式里不存在競爭,它跳出了傳統的競爭模式!

社群是商家連接用戶的最短途徑和最經濟的方式。

社群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基本就是幾個原則:

  • 圈共同標籤的人;

  • 聊共同的話題;

  • 你是磚家;

社群的形式有:微信群、公眾號、今日頭條、微博、貼吧、直播……

想玩轉社群就要抓住人的幾個心理:人們心中的部落情節依然存在著、人們需要歸屬感、人們恐懼孤獨感、人們需要多一點安全感少一點焦慮感,當你與他們建立了這些信任感以後你的商品還愁賣嗎?


最近公司推出了一個關於社群經營的節目,剛好在第二期講到如何持續經營社群的問題,所以可以點這裡。【第一季No2:如何做很吊且持續高潮的社群?】在線收聽_阿斌說社群電商_荔枝FM


你想要獲得屬於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嗎?通往這個目標可能有三條路徑,你會選擇哪一種?

01 自我實踐

拿「社群」舉例,組建一個社群並開始運營,通過運營過程積累經驗,這是自我實踐過程。自我實踐過程要經常自我復盤,隨時審視事情的進度,判斷事情是否偏離了最開始設定的方向。比如組建一個打卡群,旨在創造「積極努力的氛圍」,在運營過程中有成員退群,就要反思目前的群氛圍是否違背初衷。

自我實踐過程還需要在現有資源情況下,衡量原有方向和目標是否正確合理。比如原計劃社群每周分享一次,但由於只有一個管理員,加上每日的群維護,自己的時間分配就出現了問題,需要及時調整。

如何確保自我實踐過程能夠實現最終目標?

每做一件事,都要問它的目的是什麼,它的目的是否符合更高層面的要求。比如社群懲罰機制,沒有及時打卡的小夥伴主動發紅包,是否能夠正向激勵大家營造「積極努力的氛圍」呢,如果效果並不大,那麼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02 看別人做,總結別人成敗,成為自己的經驗

這一點有點像職業點評師,看別人如何去運營,哪些規章制度、活動方案、運營方法是成功的,哪些行為導致了最後的解體。在此過程中雖然沒有親自去做,但投入較多時間研究、對比分析,形成自己的經驗。

總結他人成敗時,要避免一種傾向:細節否定,多從事件的整體背景、組織內外部環境綜合考慮。

即便通過情景重現法,也因為作為旁觀者的身份無法回放當時的所有信息,大量隱藏在冰川下的行為和思維是觀察不到的。可以考慮另外一種「關鍵點法」,確定事件的關鍵點,然後圍繞關鍵點進行重現、思考和推演。羅輯思維的一些節目恰是採用這個方法,剖析人物或者朝代的命運,並從中悟出適合我們現在人的處事方法。

關鍵點法分為兩種,正向和逆向。正向根據時間順序尋找關鍵節點,可能是時間關節點,也可能是內容關節點。用正向關鍵點法要求你對事件變化有清晰的認識,如果是個局外人還是建議採用逆向關鍵點法。逆向關鍵點法就是根據以往經驗,某些確定時間必須滿足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再圍繞關鍵要素分析哪裡做得好與不好,是哪個因素導致了成功或失敗

雲在指尖被定性為傳銷,沒收非法所得三千多萬,還有相應的罰款,很多三級分銷商看完都膽戰心驚。如果從關鍵點總結,系統是最關鍵的,比如結算系統,三級分銷雖然也是危險指標,但不夠關鍵。

03 學習別人總結的經驗

從書本中、文章中、培訓課中學習別人總結的經驗,將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應用於實踐中。書本中的知識和規律也是他人總結而成的,通過對書本的學習,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識框架,提高對外部世界的認識。

在這個學習氣息濃厚的互聯網時代,很容易搜集到他人總結好的經驗。比如楊小米總結的購房經驗、Frank總結的文案寫作經驗、彭小六總結的知識手藝人技能等等。通過對這些總結經驗的學習,我們能夠更好的發現目標達成有多少不可控因素,有多少是主動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運氣使然,哪些是實力的原因。

但書本和課程分享帶來的衝擊還不夠,想要從「悟」到「覺」,記憶深刻,理解透徹,必須自己得出經驗教訓,在今後的運用中才能融會貫通,實現最好的效果。當自己做成的時候,也可以知道是真正掌握了規律,還是運氣好,或者說趕上了「風口」;當自己失敗的時候,也能想到是想法出了錯,還是執行出了錯,或者是外在的不可控因素。自我反思反省的經歷多了,人就會變得深思沉穩,下一次就多了一分做成的幾率。


首先我想要說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一個興衰周期,社群也一樣。一個網路社群從創立,到活躍,到衰落,到滅亡,最多也就兩年時間。所以如果您希望一個社群永遠存續或者永遠活躍下去,勸您還是重新再考慮一下比較好。

接下來,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本身運營一個興趣社群,群不大,40多個人。但是每天基本上日活躍人數都保持在30個人左右,因此有一些小小的經驗心得,與君共勉:

社群是人們的一個間歇性需求,當你需要它的時候,它在那裡,而你也不曾離開。運營社群,就是要讓成員和社群保持恰當的距離,保持適當的溫度。

一、身份定位清晰,即目的是什麼

社群要有清晰的主題方向,定位清晰,圍繞主題展開社交活動。比如溫州商會,以溫州人為主的商業合作就是主題,打高爾夫、派對等等只能是形式,溫州以外的人只能是補充。社群在運營早期,運營者及最熱心的成員以身作則,帶頭髮起符合社群主題的社交活動,而且要經常把跑題的方向校正回來。

二、去中心化,實現全員參與

在互聯網時代,社群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全民自治,群主負責搭建和奠定社群的主題氛圍、落實大方向的規則,並對群成員的社交進行引導和管理。當群規則成為全體社員的群體意志,社群就可以實現自驅動、自運轉。

以商會為例。會長及核心成員把大家吸引進來,讓大家自己可以方便的交流、自己組織活動、進行合作,則社群必然非常活躍,有自身驅動力,會長的管理也非常輕鬆;反之,僅僅會長熱心推動活動和各種合作,但會員沒有參與自主性,則社群必然冷清。

三、使用便於全員參與的社交工具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社交遠比更早時候活躍,移動互聯網時代則比互聯網時代更活躍。原因是社交越來越方便了。選擇用方便的社交工具,是推動社群的重要環節。PC時代的網站,可以發布新聞和進行其他宣傳,但互動性不如微笑公眾號,公眾號可以有基礎的互動。但如果把公眾號進行深度開發,讓會員更容易參與,則可以更活躍。至於線下合作緊密的高大上社群,比如商會、高端企業傢俱樂部等,最好能開發自己獨立的社交app,或者啟用專門為社群管理提供服務的群寶等工具,因為基於社群真實社交特點設計專用社交工具,社交效果會更好

以上,歡迎大家多多交流,共同進步!


推薦閱讀:

寫一個 kik 這樣的聊天或者群聊移動互聯網產品有多難?需要什麼特別的技術嗎?
拉人進群聽課是新騙術么?

TAG:管理 | 活躍用戶 | 群聊 | 群組 | 活躍度 |